1627崛起南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零点浪漫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海汉从东江镇手中得到了超过两万名移民,而濒临崩溃的东江镇也因此起死回生,凭借海汉提供的援助卷土重来。虽然有那么一点狐假虎威的意思,但总算是从辽东抢回来一些土地,把金贼给赶到北边去了。
沈世魁倒背着双手,看着码头上的民众扛着大包小包鱼贯登船,心中也是感慨不已。他知道迁回辽东之后,东江镇极有可能便进入到名存实亡的状态。海汉不会坐视东江总兵府的存在,肯定会设法将现有的机构架空,自己这个东江总兵的官职也许很快就会变成虚职,但沈世魁并不是一个贪恋权势的人,他认为即便因此失去手中的权力,也总比眼睁睁看着东江镇毁在自己手上要好。
至于海汉人今后会怎样逐步拆分东江镇的编制,沈世魁虽然没有明确的推断,但他知道这将是无法避免的趋势。对于这些无力自保的百姓来说,或许投靠海汉便是当下最为明智的选择了,毕竟不管是大明还是朝鲜,现在都无法像海汉一样给东江镇提供生存物资和军事援助。抱住这条大腿,争取活下去的机会,至少要比龟缩在皮岛上继续等死要好。
第一批登船前往旅顺的皮岛百姓有两千四百余人,其中大部分是青壮男子。这些人去往当地之后的主要任务,便是尽快为后来者修建营地和住所,因此他们随身携带的除了衣服等随身物品之外,最多的便是锤斧凿锯等工具,几乎是人手一件,以免到了当地之后无法施工。为此沈世魁将岛上懂得土木工程的匠人全都搜罗一空,随第一批移民一同送往旅顺。
船队在海上航行了两天之后,顺利抵达了旅顺港。移民中有不少人在踏上陆地的那一刻都难掩脸上激动的神色,毕竟重返故土对于这些逃难出去的百姓来说,可算是人生中仅次于生存的大事了。
旅顺行政长官沙喜也亲自来到港口,监督移民
接收过程。按照海汉的安排,这些移民在港口只会稍作停留,吃过海汉为其准备的一餐之后,便立刻上路前往他们的目的地。这是沙喜与钱天敦等人商议之后作出的安排,在他看来能越快让东江镇民众安顿下来,就能越早把人手抽调到旅顺这边来完成他谋划的诸多开发工程。
沙喜在南方的时候就是主管移民事务,也深谙这些原属大明的民众在进入海汉统治区时的
第1459章 东江移民村
海汉对于移民安置工作的熟悉程度丝毫不亚于他们的军事素养,九年间在海南岛以外的地区建立殖民地已经不下十处,在此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虽然旅顺西北这块平原仅仅只是进行了划地勘界,但也并不妨碍海汉制定出一套为东江镇民众量身打造的基建方案。
海汉为东江镇的驻地规划了十个移民村落和两个中心市镇,除了其中两处市镇是依托于后金占领时便废弃的旧市镇重建之外,其他的移民村落均需从头建起,这工作量可不是三五天就能完成的。东江镇首批派过来的两千多劳动力,能在半个月内建起一两处村落就算十分高效了。
迫于时间压力,耗时耗工的砖瓦房是根本不用考虑了,连采石伐木都人手紧张,目前也暂时分不出足够的人力去搭建砖瓦窑,所以搭建住所只能以简单的棚屋结构为主。考虑到天气正在逐渐转暖,对房舍的保温性能要求没那么高,建设部准备的设计方案便是以南方殖民地最为常见的船型屋为基础,以本地林木为主要建材的棚屋,待移民安顿下来之后,再对墙面进行处理,以满足冬季的保温需求。
建设部的刘山夏也是在移民抵达旅顺当天才从金州地峡匆匆赶回来,他前些天一直在北边的棱堡建设工地上盯着施工进度,但后方的移民安置工作同样要紧,分身乏术的刘山夏只能先赶回来,花个两三天时间指导一下移民安置区的基建工作,再回北边去盯着防线改造工程。
不过这次皮岛也派了不少专业的土木工匠过来,所以刘山夏只需让他们看懂海汉所绘制的图纸,然后吩咐他们照方案做就行了。按照以往的操作经验,用半天时间讲解,一天时间实践,差不多就够了。当然在开始建房子之前,还得先让人把所需的建材准备起来。
因此移民们到达目的地之后,只获得了极短的休息时间,然后便被组织起来到附近的山林中伐木。好在这些民众知道现在所做的事情是在为自己建设家园,劳动积极性还是很足的,并没有表现出多少抵触情绪。在这个时候,就算是对海汉安排抱有疑虑的人,也都暂时选择了服从,怀着热情加入到劳动大军之中。
每个村落要修建的临时住房都多达百套以上,所需的建材也不是一点半点,好在这附近林木资源十分丰富,就算这两千人昼夜不停的砍,一年半载也砍不光周围成材的林木。十余支临时组成的伐木队使用大斧和锯子在林间作业,而剩下的人则开始在划定好的区域内清理地面,开挖地基,修建道路和排水设施。
在村落规划地区之外的原野上,密密麻麻地搭起了数百顶帐篷。临时住房修建到一定规模之前,这些移民中的大部分人都得暂住在帐篷里。与他们所获得的粮食援助一样,这些帐篷也是由海汉暂借,清一色的军用帆布帐篷。
帐篷群落外围能看到移民们用土坯搭建起来的一排土灶,由于目前是施行食物配给制,因此移民们每天的伙食来源也就是设立在这里的集体食堂了。他们的日常口粮中,成本相对较高的白米饭每两天供应一顿,其他时间以土豆、玉米、豆类等粗粮为主,肉类基本就是咸鱼打主力,移民们偶尔在林中猎杀到兔、鹿、野鸡之类的野味,也会带回来交给食堂作为加餐。
在移民村基建工程正式开工两天之后,沙喜和陈一鑫也来到了这里,观察施工进展状况。当然了,陈一鑫对于移民村的修建进展并不是那么热心,他更关心这些初来乍到的家伙有没有好好遵从海汉工头们的指挥,会不会不安分地给管理者制造出一些麻烦。如果被他发现有什么治安隐患,那就得赶在发作之前将其在萌芽阶段处理掉。
不过陈一鑫的担心似乎有一点点多余,东江镇虽然落魄许久,但好歹也是正经出身的军队编制,这些被迁来辽东的民众几乎都是军属,就算自己没当过兵也有家人曾经或者正在服役,对于军令如山的理解还是要比普通人更为深刻。总兵府在他们出发之前就已经反复告诫过到了辽东要听从海汉的安排,加之在抵达旅顺之后就有几个刺儿头在陈一鑫这里吃了一顿鞭子,这杀鸡儆猴的处理也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此番来到驻地之后,每个人都被分配了极为繁重的劳动任务,忙起来就根本没心思去琢磨捣蛋生乱之事了。
而沙喜的关注点则是在东江镇内部的民政体系上,他比较在意的是东江镇的军事管理制度是否已经深入到民间,这关系到海汉制定的军民分割安置方案是否能起到预期的效果。虽然闹不出什么大事,但沙喜也不希望今后在自己的辖区内存在着一支不受控制的准军事力量。他甚至已经考虑好了相应的对策,就是设法将东江镇主管民政的各级头目架空,或是干脆让其调离此地,由海汉这边安排人员将民政事务接手。虽然这可能会引起东江镇民众的不满甚至抵触情绪,但沙喜认为这都是小麻烦,至少要比无法完全掌控局面好得多。
但沙喜很快就发现,自己也跟陈一鑫一样多虑了,东江镇派过来的这些人明显不具备专业的军事素养,甚至可能连民兵的标准都还差一大截,也就只是对军规比较熟悉而已。他观察一阵之后,索性从劳动队伍里随机叫了几人出来,一一进行了短暂的谈话,以了解对方的状况。这种抽样调查的样本数量虽然不多,但沙喜还是很快便了解到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东江镇早年的兵源主要是来自辽东,因为面临着极大的外部军事压力,军属接受军事训练也成为了常态。但自从后金军南下占领辽东大陆全境,将东江镇赶到海上之后,处于物资缺乏状态的东江镇不得不尽可能削减正规军编制,减少日常训练次数,以节省作战物资的消耗。到后来粮食供应越发紧张,皮岛上开始时不时
地出现断粮的状况,就连正规军的日常训练也基本中断,就更不用提民间的武装组织了。
后来海汉人出现,向皮岛提供了大量物资,才终于让东江镇缓过来一口气。但在海汉从皮岛招募移民的过程中,除了大量无路可走的辽东难民之外,还有不少东江镇的民众也选择了通过投靠新主这条路来离开皮岛这个苦寒之地。特别是那些有过从军经历的老兵,更是海汉最喜招募的对
第1460章 诸多难处
沙喜说这话虽然不是太中听,但也的确是实情。因为本地早就被后金坚壁清野把民众全部迁走,海汉开发辽东所需的人力只能从外地组织然后跨海运来,这样的移民手段费时费力且效率低下,远不及过往在南边开发新殖民地时那么顺利。以当下的开发进度而言,帐篷居住区的确很有可能要在本地长期存在下去。
当然对于皮岛迁来的移民们来说,住帐篷倒也未必是什么艰难的处境,毕竟他们在皮岛的时候也是以帐篷为主要居所,居住条件还未必比得了海汉提供这部队专用的特大号行军帐篷。这边干活虽然累是累点,但吃住无忧,每天干完活起码食物管饱,最后重要是海汉人还承诺了会对他们提供武力保护,对这些无助的百姓来说的确没有什么可以挑刺的地方了。
刘山夏板着脸道:“当初的安置计划里可没有安排移民住一整年帐篷的选项,这一时半会儿哪能搜罗出安置几千人的帐篷除非把前线部队的帐篷也全都收回来,估计能凑够你说的数目……你自己去跟钱天敦讲吧,看他会不会给你表演个现场翻脸。”
沙喜嘿嘿一笑,并没有因为刘山夏的反驳而生气。像钱天敦这种明显有护短倾向的将领,就算在意东江镇民众的死活,也绝不会拿自己部队的利益来作为交换。他当然不会为了这事去摸老虎屁股,要是真敢建议前线部队把帐篷腾出来给移民住,怕是以后遇到钱天敦都不会有好脸色看了。
“钱司令我当然是得罪不起的,但问题摆在这里,总要设法解决才行。”沙喜平心静气地说道:“军方当然不会觉得着急,军民分割安置,他们只要负责那支皮岛军不出事就万事大吉,但我得对这帮移民的安置问题承担责任,到时候拖拖拉拉拖出问题,执委会肯定是把账算到我头上。老刘,你说我能不急吗”
刘山夏听他这么一说,也局的自己先前的态度似乎有点过,挠挠头道:“我这几天两头跑,忙得晕头转向,人也有点上火,说错话你别往心里去。”
沙喜摇摇头道:“老刘,说到底你是技术官僚,有误会是因为对行政这一块的事务不够了解,我也不会怪你什么。如果解决不好东江镇的移民安置工作,我在辽东的施政方案也很难推进下去。我不知道执委会能给我留出多少时间,但如果第一年的基本工作都做不好,说不定就被一纸电文召回三亚去交官印了。”
沙喜在广东任职期间,与各界三教九流的人士打了好几年的交道,要论这待人处事的本领,自然是胜过几乎都在各地工地上度过刘山夏不少,几句话便让对方的情绪有了变化。
刘山夏接过沙喜递过来的烟,点上之后狠狠抽了几口,这才开口道:“要不这样吧,眼下能省的、能延后的项目,都先放一放,多派些人手去处理木材。至于工具不足,那就尽快从山东那边调货,买也好,抢也好,总之尽快先弄一批过来,如果能找到木工铁匠之类的工匠,最好是一起给绑了带过来!只要把建材问题解决了,后面的环节就能顺畅了。要实施我制定的基建计划,现有的人手其实已经够了,既然现在没法接纳更多的移民,那就让东江镇暂时不要再往这边增派移民了,设法先把瓶颈解决了就好了。”
刘山夏的建议听起来颇有些蛮横不讲道理,但像海汉这样的强权势力,用这种方式去处理问题,效率无疑会是最高。这么做或许会在山东造成小小的混乱,但如果操作得法,解决这一连串问题或许就是几天的事情。
沙喜望向陈一鑫道:“你看这事要不要再请示一下指挥部”
陈一鑫应道:“尽量节约时间,干脆两边一起动吧,你去催山东的工作,指挥部这边就交给我去说!”
“那我就先在这里再多盯两天,你们都抓紧时间吧!”刘山夏说完正事,也不跟他们继续寒暄了,当下便开始赶人。
借助电台这种通讯黑科技工具,最新的指令很快便传达到了执行机构。但在这个时空办事,效率受到制约的因素实在太多,很难将首脑们的想法不打折扣地立刻执行下去。因此刘山夏想象中的乱子并没有出现,接到这个任务马东强没有完全照他们的激进想法来办,而是采取了相对比较平和的办法,以重金雇佣匠人,同时向民间收购各种土木工具。这样足足比预计时间慢了两天,才开始显现出效果,而第一批来自山东的匠人和工具抵达旅顺,已经是五天之后的事了。
沙喜对于这样的效率自然很难感到满意,但山东那边负责操办此事的是陈一鑫的老丈人,而且人家办事也算尽心尽力,短短两三天时间就从福山县和附近州县搜罗了两百多名匠人,还全是自掏腰包先垫了工钱进去,这种状况下也不好再指责人家办事不力。
前线指挥部那边催得紧,刘山夏也没那么好的精神在相隔几十里的两处工地上来回跑,盯了两天之后也只能先回北边去了。毕竟棱堡工程比安置移民更为紧迫,要是前线出了纰漏,这边就算修建一百个移民村都没用。
在金州地峡以北对峙了十来天之后,金州城内的阿济格等人终于意识到海汉似乎并没有打算攻打金州城,而是有意要将金州驻军逼迫在能够接触到地峡防线的距离之外。换句话说,海汉人可能并没有打算继续打仗,而是要借这种军事行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掩饰正在金州地峡进行中的某些勾当。
要查出事情的真相其实也并不难,阿济格连着几天派出手下精锐探子在午夜出城,借着夜色徒步摸向金州地峡方向一探究竟。虽然海汉在这段地区部署有
不少人马,也拦下了几波后金探子,但阿济格的密探们在付出了过半人手折损的代价之后,终于知晓了藏在海汉军阵后面的秘密。
阿济格对于海汉为何要大兴土木改建地峡防线不是很能理解,在他看来海汉军有枪有炮,只要己方不出重兵攻打,守住那条防线其实不算太难。但既然对方在当地大兴土木,那恐怕不是要拆掉那道防线,而
第1461章 承运商的小算盘
阿济格不知道海汉的底细,还在庆幸自己的部队伤亡不大,没有冒冒失失地踩进海汉的陷阱里。但钱天敦却是被这次拂晓突袭惊出了一身冷汗。就连他这种经验丰富的将领,这次也没有预判到对方会在这个时候发动一波针对性极强的攻势。如果不是对方已经成了惊弓之鸟,稍遇抵抗便被吓得主动遁走,很有可能此时防线已经被后金铁骑攻破,甚至连防线后方的民工营地也会遭遇一番惨烈的杀戮,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后怕之余,钱天敦也赶紧设法弥补防线上现有的漏洞,调了一个连到这边先驻扎下来。他担心对方要是回过味来,说不定还会再次杀一个回马枪。而这边正在进行的改建工程也不得不暂时中止,毕竟这里工地阵地都连成一片,要是对方再来一次,工地上的民工来不来得及撤离先不说,很有可能还会因为敌袭导致的混乱而妨碍到守军的防御措施。在没有进一步确认敌军的动向之前,钱天敦可不敢冒着这么大的风险下令复工。
这样一来,后金这波突袭攻势虽然没有完全施展开,但也不是毫无收获,至少是让海汉的防线改建工程局部停工,延缓了整条防线的竣工时间。如果以性价比来衡量,这次伤亡极少的行动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只是双方掌握的信息量极不平衡,后金很难采取有针对性的后续措施来扩大战果,白白错过了极好的战机。
双方在四月打了这么一场稀里糊涂的仗,战斗结束后都没有完全摸清对手的路数,而且还各自对结果感到庆幸,也算是自去年冬天开战以来少有的默契了。
当然了,双方并不会因为这一场无疾而终的战斗就停止对峙,不管是海汉还是后金,都没有就此表现出停战的意愿,小规模的战斗依然在金州地峡以北的区域内不断爆发。而防线南方数十里的渤海岸边,一度因为人力问题停滞的移民村建设工程,也终于随着瓶颈的缓解而进入到正常的施工节奏。
距离移民村工地不到两里的海湾中已经建起了一个小型码头,用于后方向当地输送这些移民生存所需的各种补给物资。哪怕是财大气粗的海汉,现在要同时供养辽东半岛上分属海汉与东江镇两个阵营的数千人口,也依然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
这不单单是需要多少粮食,多少帐篷的问题,要将如此之多的物资从南方运抵辽东,所需的海上运力就不是普通人所能想象的。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一支驶往北方的运输船队从浙江舟山定海港出发,而这支船队的规模至少是在二十艘船以上,每次要往辽东发运至少数百吨的货物。
海汉海运部在舟山并没有足够多的大型海船来执行这种频繁的远程运输任务,所以负责为辽东输送物资的这些船只中,倒是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民间海商。这些海商绝大多数都是大明子民,但只要有丰厚的收益,他们并不介意为出得起好价钱的海汉人效力。
当然了,要成为海汉信赖的承运商,也并不是人人都能办到的事。事实上自1635年初海汉借杭州大火案获得浙江通商权之后,许多商家都在设法搭上海汉这条大船,指望与海汉建立起贸易关系来发家致富,毕竟南方已经有许多成功的先例在那里摆着,有好处不占那就不是合格的商人了。
而成为海汉的货物承运商,又是其中门槛相对较低的一条捷径,所以相关的竞争一向都十分激烈,而其间当然也避免不了许多灰色交易的产生,有些资质较差的承运商甚至给海汉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为此海运部在1635年专门出台了一部《外国承运商临时管理条例》,将相关的贸易事务规范化。这部《管理条例》要求对非海汉籍的承运商进行资格认证,身份、财力、船只状况等等,都有了相关的具体要求,而且会要求承运商在海汉银行中存入一定数目的保证金。那些身家不够,凭着几条舢舨就想挤进海汉贸易圈的小商人,自然就被挡在了门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