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1627崛起南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零点浪漫

    “厉斗,你看这个场面,像不像我们以前在演唱会上举着灯牌追星的时候”刚刚下船的陈一鑫对同船归来的好友厉斗调侃道:“就像是在声嘶力竭地呼喊小偶像的名字一样!”

    厉斗翻了下白眼应道:“我怎么不记得有这事这么脑残的事我可没做过!”

    陈一鑫哈哈一笑,也不再继续揭短。他跟厉斗来到这个时空的时候还是高中毕业生,如今一晃六七年过去,已经是穿越者中少壮派官员的代表人物了,手中各自都执掌着一方生杀大权。那些穿越之前的往事,现在想起来真是恍若隔世了。

    “出来这么久,这地方还是有不小的变化啊!”陈一鑫叹道:“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四号码头才刚刚开始动工,你看看现在,听说临春河上游都在开建十号码头了。”

    厉斗应道:“你是一直在外面打仗,不知道这三亚有多大的贸易吞吐量。这么跟你说吧,每个月光是从澎湖和高雄两地出发来三亚的货船,就至少有四五十艘之多。你想想大明与三亚通商通航的口岸这么多,这每月进出三亚两个港口的船会有多少”

    陈一鑫感慨道:“说真的,我来之前觉得大概要等到自己三十岁之后才能看到一个像样的三亚,但这建设速度要比我预计的快多了。照这进度,到你我退休的时候,这地方应该真能变成繁华的大城市了!”

    “应该能看到吧!”说到这个话题,厉斗脸上也出现了向往的表情。他们参加穿越行动的时候正处于最喜欢幻想的年纪,对于自己未来的人生也充满了种种希翼,一个强大的,有自己参与统治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子,他们都曾有过许多的构想。而在穿越之后的这些年里,这些构想中的一部分也正在一步步地得到实现。

    这两人在此时返回三亚,目的都是为了这次的开国庆典。陈一鑫是代表驻扎在舟山的军政机构,而厉斗则是作为香港岛的代表。这对好友自从1632年在澎湖一别之后,这次还是他们首次重逢,陈一鑫在南下途中停靠香港,顺便就接了厉斗同船回来。这近两年的时间中,厉斗是留在了澎湖一直没挪窝,而陈一鑫的经历则要丰富得多了。

    陈一鑫在1632先被调到澎湖,担任钱天敦的副手,1633年年初,陈一鑫率军前往台北,先后攻下了原本由西班牙人控制的淡水河鸡笼两个武装据点。打下台北之后马不停蹄,他又跟随钱天敦和石迪文指挥的部队,北上浙江攻打舟山。七月陈一鑫又再次带队出海,北上去日本九州岛和朝鲜半岛南部的海域转了一大圈,搜集了不少有价值的情报。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当中,陈一鑫所取得的成绩可是大大地超过了自己的好友,不出意外的话,这次开国庆典期间,他肯定也会得到执委会和军委的公开表彰嘉奖了。

    当然厉斗其实也混得不差,他目前是高雄港管委会负责人,作为地方上的主管官员,手中掌握的实权还是相当大的。而且海汉最近两年在台湾岛的开发计划相当庞大,很多事情都得由厉斗经手去办,未来的职业前景也是一片大好。只是厉斗这种搞行政工作的官员,想要获得升迁往往得依靠从政资历的积累,像军人那样凭借战功在短时间内一升再升就不太现实了。

    海汉在海外各个殖民地几乎都派出了代表回来参与这次的庆典,从三月中旬开始便陆陆续续到港,陈一鑫所在的舟山定海港是海汉在北方最远的一处殖民地,虽然他月初便从舟山出发,但在福建海峡和珠江口两次遭遇了恶劣天气,不得不靠岸暂避了几日,好在紧赶慢赶总算赶在了典礼前面回到三亚,没有误了正事。

    当然像陈一鑫、厉斗这样的身份,肯定是不用去住这些外面的旅店了,码头上早就有专人等候,他们上岸之后,便有人带了马车过来载他们直接去胜利堡。不过这两人所带的行李着实不少,很是搬运了一阵。其实他们原本在胜利港这边都还有名下的公寓,不过常年空着,完全就成了一个堆放个人物,为防盗以下内容稍后重新编辑

    1634年3月26日,三亚港四号码头。这个码头共有八条栈桥,三十二个大小泊位,最大可停靠排水量五百吨左右的帆船,是三亚港主要的客运码头之一。进出三亚港的外国船只,一般都会被安排在这个码头停靠,近日由于海汉大事将近,到港的各国船只每天都是络绎不绝,四号码头也逐渐变得格外繁忙起来。

    这里虽然没有货运码头上那么多力工和港务人员,但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也着实不少,一有客船靠港,便会有人聚拢到栈桥附近,向外来客举着大大小小各式招牌大声招揽生意:“老牌旅店,干净舒适,全天免费供应热水,每晚只要一元!”“代办货物采购,海陆转运,本地导




993.第993章 罗升东的家法
    海汉从一群默默无闻的海外来客,一路发展到现今即将建国的强大势力,罗升东作为外界为数不多的亲历者,见证了这支势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进化历程。如果不是海汉人七年前出现在崖州,那他罗升东现在多半还是在崖城水寨里当个兵头混饭吃,顶多能升到把总,参将就不用痴心妄想了。投靠海汉这一步,的确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虽然他的行为对于大明而言形同叛国,但如今这世道之下,谁还在意这个两广官场上随时都有大把的官员排着队想得到海汉人的招揽,意图借着海汉人的能量来升官发财的人真是多不胜数。

    除了现在近乎半公开性质的私盐贩运生意之外,罗升东还背负着另一个秘密使命,就是为海汉在两广官场上充当代言人,一方面替海汉出面打通各种关节,另一方面也在这个过程中为海汉物色可以收买拉拢的对象。特别是那些对海汉的商贸、移民能起到推动作用的地方实权官员,更是罗升东眼中的重点目标。前几年罗升东四处活动的时候还免不了吃人白眼被人斥责,甚至还有人向东厂和锦衣卫举报他意图谋逆,但近两年主动找上门来求他帮忙,希望能跟海汉搭上关系的人却是越来越多了。毕竟如今的海汉有钱有势,前面搭上这条大船的先行者都发达了,自然会吸引不少后续的跟风者蜂拥而至。

    这次从大陆回来之前,罗升东接连面见了好几名广东官员,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官员都并非军中将领,而是货真价实的地方官。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看到海汉与大明贸易中潜藏的巨大利益眼红,想要设法参与进来,谋取一份收益。如果是别的商家,或许早就巴巴地送钱上门了,但海汉如今是店大欺客,由其主导的利益网络并不是谁都有资格进的,罗升东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便是一个替海汉把关的掮客角色。

    罗升东为海汉做事已有多年,在一帮穿越者言传身教之下,对于海汉的用人标准也早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海汉愿意接纳的大明官员就两种,一是如他罗升东这般识时务,愿意全心全意投靠海汉的;第二种就是冲着名利而来,愿与海汉进行权钱交易,或是借海汉之力获得仕途上的升迁机会。

    罗升东是过来人,自然知道前者所能获得的好处其实更为丰厚,他的任务就是在海汉人亲自出面接触之前,先打探清楚对方的意愿,免得自己东家浪费表情。当然了,在有退路可选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还是更愿意选择第二种方式,既保有大明的官身,又能从海汉这边捞取实际好处。而像罗升东这般彻底投靠海汉的大明官员,日后双方的关系若是出现反复,他就没有后路可退了。

    罗升东在离开广东前还专门去了一趟肇庆,与两广总督熊文灿私下密会了一次。对于两广官场上的这些动态,目前执掌岭南大权的熊文灿其实也是心知肚明,但海汉大势已成,他也很难拿出有效的办法来遏制目前的事态发展方向。

    比财力比武力,两广官府都不是海汉的对手,唯一让熊文灿感到庆幸的是海汉在大明扩张的野心似乎暂时就止于琼州海峡和福建海峡,并没有打算踏足大陆的迹象。至于琼州岛的归属,熊文灿也知道不太可能让海汉把吃到嘴里的肉再吐出来,海汉现在要拿琼州岛来当立国之地,熊文灿除了对此装聋作哑之外,其实也没有更好的应对之法了。

    这次熊文灿密会罗升东的目的,就是要弄清楚海汉立国之后的发展策略,特别是对大明的态度。一旦海汉野心爆发,那靠近琼州岛的两广地区肯定会首当其冲陷入战火当中,熊文灿虽然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得不防。毕竟海汉在过去有好几年都是结束周年庆典之后,便立刻发动了对外战争。

    关于这事罗升东也早就在三亚和广州等地探过海汉人的口风,基本可以确定海汉立国之后并没有对大明动武的打算,所以喂给熊文灿的这颗定心丸还是很稳的。海汉人要的是两广的资源、人力和市场,对占领这一地区却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大的兴趣,而且罗升东知道海汉人对大明有一种特别的情愫,虽然言语之间往往透着居高临下的鄙视感,但却与大明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并且主动在避免可能爆发的冲突。

    如果不是海汉主动保持着这样的克制,罗升东认为在两三年之前琼北落入海汉掌控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建国了。之所以延后了这么长的时间,大概不是海汉的实力不济,而是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处理与大明官方的关系,避免在立国之初就与大明关系破裂陷入战争状态。

    在得到罗升东肯定的答案之后,熊文灿便也修书一封,让他带给海汉执委会。站在熊文灿的立场,肯定不可能承认海汉的立国有效,也不会派人来三亚观礼,但还得必须要表明大明官府对于这件事的态度,所以就得要有一个双方都信得过的人来充当沟通的渠道,而罗升东便是在其中起到了信使的作用。

    罗升东虽然不知熊文灿信中的具体内容,但从会谈过程就判断出对方是默认了海汉建国这件事,并不希望因此而开启战端——这与海汉所持的态度是一致的。把这封信带回三亚交给执委会,罗升东也算是立功一件了。

    返回三亚前,罗升东从广州拍了一封电报回三亚,告知家中自己的返程时间。南下这一路顺风顺水,航程计算倒是十分准确,却不曾想自家的仆人居然在码头上险些惹出了祸事来。他一下得船来,便看见周恒行和其身后手足无措的管家,他也知道自己的面子肯定当不起让周恒行来码头迎接,对方出现在这里等待自己,必定是有什么缘故。

    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罗升东还是很老练地先向周恒行招呼道:“周首长,好久不见,一向可好”

    周恒行笑笑道:“罗总兵,这趟是从广州回来”

    罗升东应道:“回首长,小人此次去广东公干幸不辱命,现已带回密信一封,等下便去胜利堡呈交执委会。”

    “哦,既然有正事,那就赶紧去办吧,你这管家连轿子都帮你准备好了。”周恒行顺手一指不远处的轿子:“在这儿等你多时了!”

    罗升东一听周恒行这语气有些不对,不敢接他的话,瞪了一眼管家道:“怎么回事”

    王管家战战兢兢上前应道:“小人今日包下了这顶轿子,



994.第994章 官方态度
    罗升东凭借走私运盐的买卖发了家,这几年在三亚、海口、香港、广州等地皆购置了房产,以便于他到当地办事时居住。 这些宅子也全都配备了管家佣人,把王管家调去广州,再把当地的李管家换到三亚来,这大概便是罗升东所能想到最妥当的处理方式了。周恒行日后忘了此事也就罢了,但万一哪天他想来又过问此事,罗升东已经对此进行了处理,起码也能有所交代。

    罗升东这一路舟车劳顿,处理完这些事情也有些乏了,让王管家退下之后,翻看了一会儿账目就已经顶不住瞌睡了,回房一觉睡到了天亮。

    不过一大早,胜利堡便来了信使,让他上午到民政部去报到,宁崎将会抽时间会见他。罗升东这下连早饭都顾不得吃了,赶紧让下人去烧水,准备抓紧时间沐浴更衣出门。现在不比早几年的时候,罗升东想要见到执委会这几位大人物也十分不易了,一样要先报备排期,等大人物们的日程有空了才行。而且海汉立国在即,今后这些大人物都是如同君王一般的地位,想要得到觐见的机会可就更难了。

    这次能够借着公务的机会与执委会的大人物碰面,罗升东自然是十分珍惜,连泡在澡盆里的时候都在考虑着等下如何措辞与宁崎交流。除了公事之外,他自然也有个人的一些打算,想要借此机会获得宁崎的指点意见。

    罗升东急急忙忙地收拾停当,下人早已经雇来一顶轿子等在门外。罗升东走到门口,侧头一看见王管家寸步不离地跟着后面,想了想道:“今日你便不要随我去了,照我昨晚吩咐的,早些离开此地。”

    王管家听了也没再多说话,颤颤巍巍地跪下来磕了个头,然后吩咐两名家仆跟着罗升东出门。

    罗升东赶到民政部外时,这里倒还没有上班,这才让他缓下一口气来。他来早点多等会儿没事,要是来晚了,让宁崎等着他,那可就是罪过了。

    罗升东在外面等了半个多时辰,终于有人出来通知他进去。罗升东进到办公室里,见宁崎正伏案疾书,便没敢做声,老老实实地站在门边候着。等了许久,宁崎才停下手里的事情招呼他道:“罗总兵来了啊!坐坐坐,站着干嘛,坐下说!”

    罗升东连声应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不过也只坐了半边屁股,谦恭地说道:“适才在下进来看宁首长正在忙着,就没敢出声惊扰。”

    宁崎命人给罗升东上了热茶,这才切入正题:“你昨天送过来的密信,我已经看过了,事情办得不错。不过有些细节还需问问你,所以今天请你过来会个面。”

    罗升东道:“此乃在下分内之事,自当尽力完成。”

    宁崎对罗升东表现出的谦卑态度还算满意,点点头问道:“这次去肇庆与熊大人面谈时,他是否跟你提过写在信里的内容”

    罗升东不明其意,但还是老老实实地答道:“熊大人当日说,海汉各位大人都不愿看到岭南再起兵戈之乱,这是好事,但立国一事,还是希望各位大人能慎重处理,勿与大明起了龌蹉,伤了一直以来的和睦。”

    宁崎沉吟道:“熊大人的意思,你怎么理解”

    罗升东慌忙应道:“在下学识有限,岂敢乱议军国大事!”

    “无妨,你就按你的思路说说,说错了也没事。”宁崎劝道:“你本来就是大明官场众人,跟熊大人会面已不止一次,对他的了解也比我们更多一些,问问你的感受,也是为了避免这中间出现什么不必要的误会。”

    罗升东见宁崎的态度不似作伪,这才斟酌着答道:“在下以为,熊大人的意思嘛,应该是希望海汉立国之后,先不要急着对外过度宣扬,特别是与大明建交一事,应须放缓。”

    宁崎点点头道:“站在熊大人的角度,这件事可能是会让他感到为难。”

    海汉在建国后如果要与大明建交,那占了琼州岛这事就彻底瞒不住朝廷了,而大明一直以来的对外策略都是寸土必争——虽然打不打得过是另外一回事,但想让大明默不作声就割了这么大一块地皮出去,显然是不可能的。

    熊文灿长居岭南,自然比较了解海汉的实力,也知道这琼州岛很难再用武力手段从海汉手中夺回,更不可能阻止海汉建国,唯一的办法就是默认海汉的所作所为,但不予上报朝廷,能拖多久算多久。讲道理,这种事根本就不可能瞒得过朝廷,消息迟早还是会传到京城皇宫中。以崇祯帝的处事作风,也不太可能接受外来异族占了自家国土建立政权,一旦得知此事,除了追究两广官府的责任之外,多半还会试图动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这当然是熊文灿不愿意见到的局面,好在海汉在两广经营多年,官场上上下下基本都渗透得差不多了,海汉占下琼州岛建国一事,不太可能通过官方渠道反映上去,如果两广官场能做到团结一致,倒也还有把事情扛下来的可能。毕竟京城远在数千里之外,根本难以知晓琼州岛所发生的具体事件,也不太可能根据一些未经证实的民间传闻就查办地方官员。如果真要追究地方上的责任,两广地区各个州府大城的官员只怕背上杀头罪名的不在少数,全杀或许会有冤枉的,但杀一半绝对会有漏网之鱼,这种压力也会迫使两广地区的官员抱团抵抗来自朝廷的压力。

    当然这事光靠熊文灿发力也不够,还是得海汉这边主动予以配合才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海汉别太高调,主动派人去京城与大明申请建交,那样的话就算熊文灿在两广只手遮天,也抵不过海汉自己作妖。但熊文灿又不能在信中把话说得太明,以免落下把柄,所以信里全是客套话,反倒没多少实质内容,宁崎看完信之后也只能再将罗升东传来问个明白。还好罗升东不知道信中内容,不然他大概也会对自己这一路小心翼翼地护送密信回来的辛苦感到不值。

    本书首发创世,为防盗以下内容稍后重新编辑

    罗升东凭借走私运盐的买卖发了家,这几年在三亚、海口、香港、广州等地皆购置了房产,以便于他到当地办事时居住。这些宅子也全都配备了管家佣人,把王管家调去广州,再把当地的李管家换到三亚来,这大概便是罗升东所能想到最妥当的处理方式了。周恒行日后忘了此事也就罢了,但万一哪天他想来又过问此事,罗升东已经对此进行了处理,起码也能有所交



995.第995章 军事援助
    虽然海汉的真正目的是为其自身谋取利益,在军援大明的过程中也玩了不少猫腻,但罗升东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海汉不在福广两地出手相助,仅凭大明官府自身的力量,的确很难应付自然灾害和流匪、海盗团伙所制造的麻烦。这两地目前没有变成跟中原腹地一样混乱的状况,甚至比天启年间还更繁荣了一些,海汉在中间所起到的稳定作用的确是不可忽视的。

    当然海汉通过军援从大明所换到的好处也显而易见,一方面获得了自身急需的人力、资源、市场这些很直接的收益,另一方面拉拢了大明的地方官员与其合作,并通过这些官方渠道取得了更多向大明施加影响力的机会。比如文化、金融、商贸等海汉特有体制的推广宣传,都在一点一滴地改变着福广两地民众对海汉的观感。如今这种模式已经向北延伸到了浙江沿海,以海汉的做事风格,大概也不会满足于现状,还会继续将他们的海上控制区向北扩张。
1...554555556557558...7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