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1627崛起南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零点浪漫

    罗升东为海汉做事已有多年,在一帮穿越者言传身教之下,对于海汉的用人标准也早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海汉愿意接纳的大明官员就两种,一是如他罗升东这般识时务,愿意全心全意投靠海汉的;第二种就是冲着名利而来,愿与海汉进行权钱交易,或是借海汉之力获得仕途上的升迁机会。

    罗升东是过来人,自然知道前者所能获得的好处其实更为丰厚,他的任务就是在海汉人亲自出面接触之前,先打探清楚对方的意愿,免得自己东家浪费表情。当然了,在有退路可选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还是更愿意选择第二种方式,既保有大明的官身,又能从海汉这边捞取实际好处。而像罗升东这般彻底投靠海汉的大明官员,日后双方的关系若是出现反复,他就没有后路可退了。

    罗升东在离开广东前还专门去了一趟肇庆,与两广总督熊文灿私下密会了一次。对于两广官场上的这些动态,目前执掌岭南大权的熊文灿其实也是心知肚明,但海汉大势已成,他也很难拿出有效的办法来遏制目前的事态展方向。

    比财力比武力,两广官府都不是海汉的对手,唯一让熊文灿感到庆幸的是海汉在大明扩张的野心似乎暂时就止于琼州海峡和福建海峡,并没有打算踏足大6的迹象。至于琼州岛的归属,熊文灿也知道不太可能让海汉把吃到嘴里的肉再吐出来,海汉现在要拿琼州岛来当立国之地,熊文灿除了对此装聋作哑之外,其实也没有更好的应对之法了。

    这次熊文灿密会罗升东的目的,就是要弄清楚海汉立国之后的展策略,特别是对大明的态度。一旦海汉野心爆,那靠近琼州岛的两广地区肯定会当其冲陷入战火当中,熊文灿虽然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得不防。毕竟海汉在过去有好几年都是结束周年庆典之后,便立刻动了对外战争。

    关于这事罗升东也早就在三亚和广州等地探过海汉人的口风,基本可以确定海汉立国之后并没有对大明动武的打算,所以喂给熊文灿的这颗定心丸还是很稳的。海汉人要的是两广的资源、人力和市场,对占领这一地区却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大的兴趣,而且罗升东知道海汉人对大明有一种特别的情愫,虽然言语之间往往透着居高临下的鄙视感,但却与大明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并且主动在避免可能爆的冲突。

    如果不是海汉主动保持着这样的克制,罗升东认为在两三年之前琼北落入海汉掌控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建国了。之所以延后了这么长的时间,大概不是海汉的实力不济,而是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处理与大明官方的关系,避免在立国之初就与大明关系破裂陷入战争状态。

    在得到罗升东肯定的答案之后,熊文灿便也修书一封,让他带给海汉执委会。站在熊文灿的立场,肯定不可能承认海汉的立国有效,也不会派人来三亚观礼,但还得必须要表明大明官府对于这件事的态度,所以就得要有一个双方都信得过的人来充当沟通的渠道,而罗升东便是在其中起到了信使的作用。

    罗升东虽然不知熊文灿信中的具体内容,但从会谈过程就判断出对方是默认了海汉建国这件事,并不希望因此而开启战端——这与海汉所持的态度是一致的。把这封信带回三亚交给执委会,罗升东也算是立功一件了。

    返回三亚前,罗升东从广州拍了一封电报回三亚,告知家中自己的返程时间。南下这一路顺风顺水,航程计算倒是十分准确,却不曾想自家的仆人居然在码头上险些惹出了祸事来。他一下得船来,便看见周恒行和其身后手足无措的管家,他也知道自己的面子肯定当不起让周恒行来码头迎接,对方出现在这里等待自己,必定是有什么缘故。

    虽然不知道生了什么事,罗升东还是很老练地先向周恒行招呼道:“周长,好久不见,一向可好”

    周恒行笑笑道:“罗总兵,这趟是从广州回来”

    罗升东应道:“回长,小人此次去广东公干幸不辱命,现已带回密信一封,等下便去胜利堡呈交执委会。”

    “哦,既然有正事,那就赶紧去办吧,你这管家连轿子都帮你准备好了。”周恒行顺手一指不远处的轿子:“在这儿等你多时了!”

    罗升东一听周恒行这语气有些不对,不敢接他的话,瞪了一眼管家道:“怎么回事”

    王管家战战兢兢上前应道:“小人今日包下




第九百九十四章 官方态度
    罗升东凭借走私运盐的买卖发了家,这几年在三亚、海口、香港、广州等地皆购置了房产,以便于他到当地办事时居住。这些宅子也全都配备了管家佣人,把王管家调去广州,再把当地的李管家换到三亚来,这大概便是罗升东所能想到最妥当的处理方式了。周恒行日后忘了此事也就罢了,但万一哪天他想来又过问此事,罗升东已经对此进行了处理,起码也能有所交代。

    罗升东这一路舟车劳顿,处理完这些事情也有些乏了,让王管家退下之后,翻看了一会儿账目就已经顶不住瞌睡了,回房一觉睡到了天亮。

    不过一大早,胜利堡便来了信使,让他上午到民政部去报到,宁崎将会抽时间会见他。罗升东这下连早饭都顾不得吃了,赶紧让下人去烧水,准备抓紧时间沐浴更衣出门。现在不比早几年的时候,罗升东想要见到执委会这几位大人物也十分不易了,一样要先报备排期,等大人物们的日程有空了才行。而且海汉立国在即,今后这些大人物都是如同君王一般的地位,想要得到觐见的机会可就更难了。

    这次能够借着公务的机会与执委会的大人物碰面,罗升东自然是十分珍惜,连泡在澡盆里的时候都在考虑着等下如何措辞与宁崎交流。除了公事之外,他自然也有个人的一些打算,想要借此机会获得宁崎的指点意见。

    罗升东急急忙忙地收拾停当,下人早已经雇来一顶轿子等在门外。罗升东走到门口,侧头一看见王管家寸步不离地跟着后面,想了想道:“今日你便不要随我去了,照我昨晚吩咐的,早些离开此地。”

    王管家听了也没再多说话,颤颤巍巍地跪下来磕了个头,然后吩咐两名家仆跟着罗升东出门。

    罗升东赶到民政部外时,这里倒还没有上班,这才让他缓下一口气来。他来早点多等会儿没事,要是来晚了,让宁崎等着他,那可就是罪过了。

    罗升东在外面等了半个多时辰,终于有人出来通知他进去。罗升东进到办公室里,见宁崎正伏案疾书,便没敢做声,老老实实地站在门边候着。等了许久,宁崎才停下手里的事情招呼他道:“罗总兵来了啊!坐坐坐,站着干嘛,坐下说!”

    罗升东连声应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不过也只坐了半边屁股,谦恭地说道:“适才在下进来看宁首长正在忙着,就没敢出声惊扰。”

    宁崎命人给罗升东上了热茶,这才切入正题:“你昨天送过来的密信,我已经看过了,事情办得不错。不过有些细节还需问问你,所以今天请你过来会个面。”

    罗升东道:“此乃在下分内之事,自当尽力完成。”

    宁崎对罗升东表现出的谦卑态度还算满意,点点头问道:“这次去肇庆与熊大人面谈时,他是否跟你提过写在信里的内容”

    罗升东不明其意,但还是老老实实地答道:“熊大人当日说,海汉各位大人都不愿看到岭南再起兵戈之乱,这是好事,但立国一事,还是希望各位大人能慎重处理,勿与大明起了龌蹉,伤了一直以来的和睦。”

    宁崎沉吟道:“熊大人的意思,你怎么理解”

    罗升东慌忙应道:“在下学识有限,岂敢乱议军国大事!”

    “无妨,你就按你的思路说说,说错了也没事。”宁崎劝道:“你本来就是大明官场众人,跟熊大人会面已不止一次,对他的了解也比我们更多一些,问问你的感受,也是为了避免这中间出现什么不必要的误会。”

    罗升东见宁崎的态度不似作伪,这才斟酌着答道:“在下以为,熊大人的意思嘛,应该是希望海汉立国之后,先不要急着对外过度宣扬,特别是与大明建交一事,应须放缓。”

    宁崎点点头道:“站在熊大人的角度,这件事可能是会让他感到为难。”

    海汉在建国后如果要与大明建交,那占了琼州岛这事就彻底瞒不住朝廷了,而大明一直以来的对外策略都是寸土必争——虽然打不打得过是另外一回事,但想让大明默不作声就割了这么大一块地皮出去,显然是不可能的。

    熊文灿长居岭南,自然比较了解海汉的实力,也知道这琼州岛很难再用武力手段从海汉手中夺回,更不可能阻止海汉建国,唯一的办法就是默认海汉的所作所为,但不予上报朝廷,能拖多久算多久。讲道理,这种事根本就不可能瞒得过朝廷,消息迟早还是会传到京城皇宫中。以崇祯帝的处事作风,也不太可能接受外来异族占了自家国土建立政权,一旦得知此事,除了追究两广官府的责任之外,多半还会试图动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这当然是熊文灿不愿意见到的局面,好在海汉在两广经营多年,官场上上下下基本都渗透得差不多了,海汉占下琼州岛建国一事,不太可能通过官方渠道反映上去,如果两广官场能做到团结一致,倒也还有把事情扛下来的可能。毕竟京城远在数千里之外,根本难以知晓琼州岛所发生的具体事件,也不太可能根据一些未经证实的民间传闻就查办地方官员。如果真要追究地方上的责任,两广地区各个州府大城的官员只怕背上杀头罪名的不在少数,全杀或许会有冤枉的,但杀一半绝对会有漏网之鱼,这种压力也会迫使两广地区的官员抱团抵抗来自朝廷的压力。

    当然这事光靠熊文灿发力也不够,还是得海汉这边主动予以配合才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海汉别太高调,主动派人去京城与大明申请建交,那样的话就算熊文灿在两广只手遮天,也抵不过海汉自己作妖。但熊文灿又不能在信中把话说得太明,以免落下把柄,所以信里全是客套话,反倒没多少实质内容,宁崎看完信之后也只能再将罗升东传来问个明白。还好罗升东不知道信中内容,不然他大概也会对自己这一路小心翼翼地护送密信回来的辛苦感到不值。

    宁崎继续说道:“建国一事,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事可以不用再议,我看熊大人对此也没有表示任何的异议。但与大明的关系处理一事,倒是还需要再考虑考虑。”

    罗升



第九百九十五章 军事援助
    虽然海汉的真正目的是为其自身谋取利益,在军援大明的过程中也玩了不少猫腻,但罗升东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海汉不在福广两地出手相助,仅凭大明官府自身的力量,的确很难应付自然灾害和流匪、海盗团伙所制造的麻烦。这两地目前没有变成跟中原腹地一样混乱的状况,甚至比天启年间还更繁荣了一些,海汉在中间所起到的稳定作用的确是不可忽视的。

    当然海汉通过军援从大明所换到的好处也显而易见,一方面获得了自身急需的人力、资源、市场这些很直接的收益,另一方面拉拢了大明的地方官员与其合作,并通过这些官方渠道取得了更多向大明施加影响力的机会。比如文化、金融、商贸等海汉特有体制的推广宣传,都在一点一滴地改变着福广两地民众对海汉的观感。如今这种模式已经向北延伸到了浙江沿海,以海汉的做事风格,大概也不会满足于现状,还会继续将他们的海上控制区向北扩张。

    不过宁崎现在所谈及的军援,其性质显然是跟以前的交换条件有所差别了,海汉希望能用军援从大明换得分量更重的好处,比如说得到朝廷承认的海汉国政权以及相应的正常化邦交关系。

    罗升东迟疑道:“跟朝廷谈条件……只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早年葡萄牙人、荷兰人都试过类似的办法,葡萄牙人不但卖炮给大明,还派了炮兵团去京城帮着明军打仗,事情着实做了不少,但所换得的条件也不过就是澳门的长久租住权而已。”

    罗升东言下之意,这种办法在此之前已经有葡萄牙人尝试过,靠着军援能从大明朝廷换得的待遇可能达不到海汉期望的程度。

    罗升东所说的情况,宁崎自然也是知道的。葡萄牙人为了让自己在澳门的驻地合法化,除了每年向大明缴纳税金和地租之外,还一直都在向大明提供先进的火炮及相关的炮兵训练。1621年明廷派了张焘、孙学诗为钦差,持兵部檄文前往澳门,购买火炮并聘请炮师。葡萄牙人很是卖力地从印度、马尼拉、日本等地招募了百人的炮兵部队,并且向大明出售了英制大炮26门,随同钦差一同归国北上。这些火炮部分留守京城,另一部分被兵部尚书董汉儒调往山海关部署,后来又运至关外的宁远城。1626年宁远大捷中所使用的火炮,就是此前从葡萄牙人手里买来的。

    1628年崇祯帝命两广大员李逢节、王尊德委托葡萄牙商人购炮募兵。次年二月,澳门葡萄牙人捐献大炮十门火枪若干,由专人押送北上进京。崇祯帝将火炮部署于京城要地,并赐名“神威大将军”。同时还任命了徐光启为总提协,让葡萄牙人在京城协助铸炮并训练炮兵。不过由于客观存在的技术障碍,这些措施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于是1630年,崇祯帝再次下令,让葡萄牙人从澳门购炮募兵。这次葡萄牙人的反应同样相当积极,不但向明廷提供了300余人的炮兵队伍,还有40门火炮。但此时明廷内部出现意见分歧,一部分反对派认为不能让葡萄牙人在军事上过多介入,特别是京城重地的守备,更不应该交给外国人来负责,而崇祯帝后来也采信了这种意见,不再接受葡萄牙人提供的大规模军援。

    这一时期大明军中装备火器最多最先进的,大概山东登州的驻军应该算是其中之一了。徐光启和孙元化将葡萄牙人提供的火炮、炮师和造炮工匠都集中到登州,试图在这里打造出一支强大的火器部队。孙元化的部队拥有佛郎机炮20余门,西洋铳320支,鸟铳千支,还拥有一批掌握了西洋火炮技术的炮手。

    但可惜的是在登州之乱中,这支精锐之师几乎毁于一旦,葡萄牙雇佣军在战斗中有包括炮队统领公沙在内的十二人战死,另有十五人伤重被俘。活下来的葡萄牙人在战后离开登州,南下返回了澳门。而之后叛逃去东北投后金的孔有德等人带去当地的造炮工匠和武器装备,基本都是出自这支由大明花重金打造出来的火器部队。

    考虑到葡萄牙人在澳门当地的常驻人口不过一两千,能够为大明提供这种程度的军援已经算得上是尽心尽力了。而相较于他们的付出,从大明所得到的好处其实还是比较有限的,比起海汉如今的待遇差了足有十万八千里。但海汉显然还并不满足于现状,希望能借助军援获得更多的好处,这在罗升东看来多少有一点不太现实。

    宁崎道:“此一时彼一时,天启年间,大明要面对的内外压力远不如现在,葡萄牙人想谈条件也没法谈。但如今的大明正陷于内忧外患之中,如果我们海汉决定继续冷眼旁观下去,十年之内,大明的天下就保不住了!”

    “十年这……应该不至于吧”罗升东对宁崎所说的这个数字并不相信。

    虽然大明近年来的确在走下坡路,但这么一个统治天下两百多年的帝国,岂会说完就完在见识过海汉发家史之后,罗升东不相信中原作乱的农民军能搞垮大明,在他看来这些人终究只是流寇,既没有政治目标也没有地方根基,只靠着蝗虫式的烧杀掳掠,根本不可能成就大事。

    而关外的东北野猪皮说白了就是一群开化还不够彻底的野蛮人,罗升东以前听海汉人提及后金时,语气大多都极为不屑,印象里自然也不会认为他们能有多厉害。虽然大明自1626年之后与后金军的对阵中就一直处于败多胜少的局面,但这还是不会妨碍罗升东对大明军力的盲目自信——就算打不过海汉,那打个关外的部落武装总该没问题吧

    然而罗升东并不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中,关外的后金在两年后就会改国号为大清,并效仿明朝建立政权机构。十年之后的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京城终结了崇祯帝的统治,接着便是清军在吴三桂的配合下大举入关,大明虽没有立即亡国,但却已经成为了弱势的一方,从此就一蹶不振,说其自此时起丢了天下倒也不为过。宁崎给大明批下的十年寿命并非随口胡诌,而是具备了很客观的史实依据。

    宁崎道:“罗总兵,你跟我们打交道也有七年了,应该见过我们预测局势发展的事例,有哪一次是没兑现的吗”

    “这……倒是没有。”罗升东



第九百九十六章 心机
    论专业性,商贸这一块的事务肯定没有谁比得过施耐德,就连罗升东打听的这个番禺新城项目,施耐德肯定也是参与规划的主导者之一。如果要找专业人士给罗升东一些指点,那施耐德无疑就是最佳选择,哪怕只透露一点内幕,对外人来说也将是极大的商机了。罗升东也立刻便想通了其中关键,当下赶紧谢过宁崎。

    不多时施耐德果然便来了,罗升东连忙先起身招呼。施耐德笑道:“罗总兵倒是稀客,好久不见了!你们这是在谈公事”

    “既是公事,也是私事。”宁崎招呼施耐德入座,然后将罗升东刚才所说的事情简要转述了一遍。

    施耐德听完后对罗升东道:“罗大人,你可能是对马主任的说法有所误会,我们准备建的这个番禺新城,并不是像广州这样的城池,而是一个以贸易功能为主的区域,简单的说就是把番禺县以前就有的这些商业机构的经营规模扩大,让商贸功能更加完善。当然了,等这地方搞好之后,商机肯定是很多的。”
1...397398399400401...7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