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零点浪漫
安全部作为海汉执委会直属的情报机构,在非军事行动的权限上的确是要高于军方和警方,所掌握的情报信息往往有所保留,并不会在第一时间就对军方警方和盘托出。
何夕当然能够听得出任亮话语中的不满之意,笑了笑道:“到目前为止,我们暂时还没有发现敌对势力有在庆典期间采取行动的意图,所以这次的防范重点,应当还是治安方面。当然了,为了预防万一,应急特勤队还是得保留待命。”
应急特勤队是这次为了庆典的安保需要,由军方、安全部、警察司三方各自派出精英人员组成的一支应急反应部队。人数虽然只有二百,但这三家基本都将最好的人员和装备投入其中,这支部队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觑了。虽然过去几年的庆典中,三方也会组建联合指挥部,但组织特勤行动队倒是第一次。
“老何,在座的都是自己人,你说话不用这么官方,有料就爆,没料我们就早点散,这几天大家手头的事情都多,不要无谓的浪费时间了。”颜楚杰显然并不愿意花时间兜圈子,直接切入正题:“那我就抛砖引玉,先说说军方的安排吧!”
军方在此次庆典期间部署于三亚的部队包括两个满编加强营的陆军,一支包含两艘旗舰的特混舰队,以及驻守胜利港、三亚港两地岸防炮台的炮兵部队,一个拥有八十匹战马的骑兵连。还有各地驻军派来参加阅兵的小队人马,加起来约莫也有两个连的编制了。此外三亚本地的民兵部队也会在庆典期间组织起来协助维持治安,这差不多也有一个营的兵力。就算真有什么不开眼的敌对势力选择了这个时间突袭三亚,本地的驻军也足以应付了。
何夕听完之后接道:“这种规模的部队,都足以打下广州城了,守个港口绰绰有余。其实大家没必要把神经过于绷紧,我们过去几年的周年庆安保工作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只要依照往年的做法就行。各个港口码头,交通枢纽,还有庆典会场,我们都已经安排了足量的安保人员,措施基本都做到了极致,剩下来的就是尽人事,听天命了。”
郝万清也开口说道:“关于情报方面,安全部在庆典期间不会有任何保留,这点请各位放心。我们得到的消息,你们也会在第一时间知道,不会存在明显的信息滞后。”
安全部两名部长都开口表明了态度,其他几人也就没什么好挑刺的了。这说到底还是因为两个多月前的间谍案留下的阴影,那桩案子虽然没有给海汉造成太大的直接损失,但却给各个部门都已经敲响了警钟。类似案犯杜文那样,在海汉潜伏几年而未被发现的间谍,只怕还有不少。
杜文等人如果不是主动出手,海汉安全机构也难以发现他们的真实身份,如果他们刺杀的对象不是信使和同伙,而是穿越者,理论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得手可能。这对于惜命如金的穿越者来说,其实一直都算是一个难以彻底消除的隐患。庆典期间这些严密的安保措施,其实一多半都是为了穿越者们的人身安全而设置的。
与此同时,宁崎、施耐德和顾凯,则是前往距离胜利堡不远的迎宾馆,分头会见已经抵达三亚的各国观礼团。这次海汉在南海地区广发请帖,向十余国发起了邀请,而其中一多半的国家都应邀派出了观礼团前来三亚。虽然这些国家也未必就是真心实意要跟海汉站在同一阵线,有不少都是来看看风向的,但对海汉来说这些国际关系的建立还是相当有必要的。这些国家既是海汉今后要开辟的市场,也会成为重要资源的产出地,甚至还将是海汉领土扩张的目标,有很多相应的准备工作,就得从现阶段的外交接触开始做起。
施耐德和顾凯作为执委中外语最好的两人,分别负责接待荷兰和葡萄牙的使团,而宁崎则是对接了安南使团——这基本也就是除了大明之外,目前海汉在外交关系中最为重视的三个国家了。如果刨开大明不算,这三个国家在海汉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差不多有七成左右了。
当然了,荷兰作为海汉在前几年的主要对手,虽然双方的外交关系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已经得到了极大的缓和,但贸易方面的往来却基本都是处于非公开状态,并没有建立起官方性质的贸易关系,基本是由民间商人在居中操作,贸易量很难有具体的统计。一直到上次安不纳岛的南海贸易联盟初步磋商结束之后,各方达成了共识,海汉才开始与荷兰人有了官方认可的贸易往来。
作为荷兰在远东的官方代表,东印度公司基本包揽了本国在远东地区的所有贸易,对各种物产的需求还远远超过了葡萄牙,所以贸易关系一建立起来,就引发了商人们极大的热情。特别是与巴达维亚相距太远的大明商人,不愿冒着远航的风险前往南洋,更乐于通过海汉的港口来进行转口贸易,而海汉在这中间属于躺着赚钱的位置,自然也是乐于推动这种贸易形式。
这次东印度公司总督范迪门提前了一个月就到了三亚,在海汉的安排之下对海南岛做了为其半个多月的环岛考察,收获也是颇丰。除了亲眼见证了海汉治下地区的建设成就之外,同时也更为深入地了解了海汉的产出与需求状况,再结合东印度公司自身的经营项目和海上运力,很容易就能从其中找到巨大的商机。
范迪门通过之前同施耐德、宁崎等人的接触,也逐步认识到海汉使用军事手段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拓展贸易,如果东印度公司当初能像葡萄人一样早早地认清形势,主动与海汉合作,那么或许本可以避免双方之间爆发直接的武装冲突。当然了,现在意识到这一点其实也为时不晚,海汉现在除了自己的产出之外,还控制了大明东南沿海数千里长的海岸线,东
第1001章 开国庆典(一)
紧邻胜利港六号码头的仓库区,有一条看起来并不起眼连正式名称都没有的背街,长不过两百余米,两米宽的石板路一边是码头仓库的石砖背墙,另一边是由各种小饭店、茶馆、旅店、米粮铺、杂货铺等店铺所组成的“商业街”。这种背街小巷里的店铺主要服务对象是码头上的力工、水手,档次自然是比不上景观大道那些大店。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于那些尚未拿到海汉籍贯,又或是在港口短暂停留的外国水手而言,这里的消费低、位置方便,而且日常所需都能满足,住在附近的下层民众在放工之后往往都会来这里消费一番。
这条背街的东头是一间茶馆,早在胜利港落成当年就开了,一开始只是个连顶棚都没有的茶摊,就露天摆着几张桌椅卖最便宜的茶水,据说有不少首长也光顾过这里的生意。随着胜利港的逐渐繁荣,这茶摊也慢慢做大,搭起了棚子,后来又修了一楼一底的门面,算得上是这条街上经营面积最大的一处店铺了。
当初开茶摊的老板早就没有再亲自打理这里的生意了,据说名下已经有了好几处种植园,在三亚城区买了大房子住,将这茶馆交给子侄后辈经营,自己安心当翘脚老板了。而接班的年轻老板据说在海汉学堂里读过几年书,思想倒也跟得上时代发展,不单在茶馆里经营传统的项目,还加上了读报这个新时代之下的产物。逢海汉官方报纸每月十五、三十两次出刊之日,店里的说书先生便停了原本的段子,给茶客们诵读讲解最新的新闻消息。
在这地方消费的茶客,十之七八都是大字不识一筐的下里巴人,听说书先生讲解报纸上的官方消息,算是他们了事时政的主要渠道了。因此到了报纸出刊日的晚间,这茶馆里基本都会坐得满满当当,就算是那最勤俭的力工,也会花八分钱买一碗最便宜的茶,在店门口占个小板凳的位置。
这天又是到了月底的报纸发行日,茶馆里早早就挤满了刚放工的码头劳工和来看热闹打发时间的外国船员,对他们来说,最为关心的便是即将到来的海汉开国庆典会有哪些活动安排,官府在此期间是否会放宽入籍门槛,今后海汉国是否能一如既往地安定下去等等。而这些问题,或许都能从最新一期出版的《海汉时报》中找到答案。
台上的说书先生不慌不忙地清理着烟袋,送报的报童还没来,他正好可以抓紧这段空隙时间抽几口醒醒神。这报纸上印刷的字体颇小,说书先生也得戴上老花镜才能看清,念一遍报纸加上讲解,起码需要两三个小时,干活之前得把精神先养好才行。下面的茶客也各自议论纷纷,所谈论的话题基本都离不开即将到来的开国庆典,如今连这背街小巷也到处张灯结彩,比过年都还喜庆,任谁都脱离不了这样的氛围。
“来了来了!”“让让路!送报纸来了!”
店门口坐得满满当当的人群从中分开一条小道,一名十三四岁的少年从中间艰难地行进到店里,走到说书先生坐的台前,从挎包里掏出一份报纸递上前去:“今天的时报!”
说书先生放下刚抽了几口的烟杆,从桌上拿了钱给报童。那报童道声谢,便转身离开了。店里的人都以热切的眼光望着说书先生,等着他开始读报。
说书先生将报纸摊开在桌上,先戴上眼镜大致看了看头版的内容,然后将桌上的茶盏、扇子、醒木一一摆好,不急不慢地正了正衣冠。他做这些动作一方面是告知店内众人,马上就要开始说书,另一方面也是借此时机在脑子里构思一下说辞,毕竟说书人并不习惯单纯的照本宣科,何况他这读报还得带讲解,个人发挥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不过在这种小茶馆里混饭吃的说书先生,其文化水平自然也比较有限,真正能干有才气的,早就被吸纳入体制内当宣传干事去了。
说书先生三只手指夹起醒木往桌上一拍,啪地一声脆响之后,店里便安静下来。便听那说书先生朗声诵道:“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这说书先生念完一段不伦不类的定场诗之后,便切入了正题:“诸位,这店里店外,楼上楼下,说白了都是靠着海汉的首长们赏的生计,若是今天这读报有什么解释得不妥的地方,还请诸位多多包涵,毕竟以前说的只是执委会,如今议的可是国事了!小老儿见识有限,各位听了便权当是个消遣,切莫当成了官方解读。如有不明之处,还是请教官府更为稳妥。”
说书先生先把责任推脱一番之后,这才拿起报纸开始念上面的新闻:“今日这期时报,头版头条乃是执委会发布的告全体海汉公民书。其内容如下……”
店里店外此时都是一片安静,所有人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这说书先生诵读报纸上的内容,就连店里的伙计也都停下了手里的事情,蹲在角落里专心听着。此时说书先生念的这些公文,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听明白其中含义,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与自己现在和今后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此时的三亚,与这小茶馆相似的情景随处可见,这期官方报纸一出,在茶馆、饭店、学堂、军营,这些人流较为集中的地方,都有或私人或官方组织的宣传讲读活动在进行。几条主要街道上的告示栏也全部在第一时间贴上了新出的报纸,旁边就有宣传人员向围观群众解读上面的内容。
对统治海汉的穿越者来说,在这个时代所能利用的宣传条件十分有限,而报纸大概就是传播效率最高的媒体了。通过这种印刷品,再加上与之配合的各种讲读活动,便可在最短时间内让民众了解官方最新的大政方针。特别是海汉开国庆典在即,最近这段时期的官方活动安排,以及一些民政、贸易、外交方面的政策调整,也需要让民众尽快了解。
小茶馆里的说书先生,其职能其实与海汉
1002.第1002章 开国庆典(二)
说书先生这营生,其收入来源靠的并不是茶馆发工钱,而是来自每说完一段书之后茶客们给的打赏。书说得好,听众听得开心,打赏自然多。专程来听书的人多了,就可以跟茶馆谈谈条件,打赏收入也无需跟茶馆分成。不过这小茶馆所处的环境是港区,顾客也多是低收入人群,打赏实在说不上丰厚,勉强能够糊口而已。
不过今天这读报过程中,有不少内容是这说书先生也不太明白的,搁往常可能瞎吹几句就囫囵带过了,但这期报纸上全是海汉开国相关的内容,说书先生心知国事性质紧要,根本不敢胡说乱诌,但他学识有限,往往下面一有人发及国外的事,他就卡壳答不上来。茶客们听得不甚满意,这打赏也稀稀拉拉的没几个钱。说书先生看了伙计帮忙收上来的打赏,心中也是暗暗后悔自己平时太抠门,要是去报个宣传专业的培训班提高一下理论水平,这种时候能对答如流,多拿些打赏,不就很快把学费赚回来了吗
相较于学识有限的说书先生,反倒是不需听众花钱的街头讲解员水平更高一些。这些讲解员都是来自官方宣传部门,提前接受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于可能会遇到的提问都有所准备,理论知识肯定是大大超过了。不过在街头站着听宣讲,舒适度自然是比不了坐在茶馆里品茶吃点心来得惬意。
当然最舒服的还是莫过于端坐家中,自行慢慢翻看报纸上的内容。但凡稍有些身家的人,肯定都是自己买了报纸,不会跑到茶馆或者街头去听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这些依托于海汉发家的人大多已经养成了只信官方说法的习惯,如果说从报纸上的内容无法理解官方的真实意图,那么他们也会发动自己的私人关系去获取官方的解释。
张天贵便是这类社会上层人士中的一员,作为胜利港船厂的高级干部,他拿到这期报纸的时间比小茶馆里的说书先生起码早了一个小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就看到最新出版的官方报纸,这大概也算是身在体制内的一点小小优势,比他还更为优先的就只有胜利堡里的首长们了。
不过张天贵虽然算是造船业的行家里手,但跟大多数老手艺人一样,文化水平算是一个难以弥补的短板,这报纸上字又印得比较小,张天贵读起来也很是费力。自从小儿子张千智回到三亚之后,读报这活就是由他包揽了,张天贵有听得不分明的地方,便会叫停询问。
张天贵五个儿子,文化最高的便是小儿子张千智,对于执委会的执政理念和一些相关的政策,张千智的理解要比普通民众更深一些,所以倒也可以有理有据地给张天贵分析一番。
头版的执委会告公民书听完之后,张天贵还没什么问题,毕竟建国这事也不是这几天才提起,从海汉占下海南岛那天起,张天贵便隐约估计到这片地区已经不可能再回到大明手里了,心里也早就默认了海汉以国家政权的形式存在。不过到后边听张千智念了一通四面八方的贺信之后,他心里就有些想法了。
“老幺,你先停下,我有个问题。”张天贵放下手中的茶杯,对张千智问道:“你说大明、安南这种大国也就罢了,那些占城、亚齐、柔佛之类的小国,何不直接发兵占领,还花费精力建立外交关系作甚”
张千智应道:“从军事角度而言,我海汉国要打败这些小国自然不在话下,别说我们出手,葡萄牙人或者荷兰人就能办到。但军事上击败对手跟直接统治这些地区是两码事,要彻底消灭这些国家的原有政权,不是三五个月就能办到的事情,重新建立统治机构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更是庞大。做了也没多大直接好处的事情,首长们一向是不急于下手的。”
本书首发创世,为防盗以下内容稍后重新编辑
说书先生这营生,其收入来源靠的并不是茶馆发工钱,而是来自每说完一段书之后茶客们给的打赏。书说得好,听众听得开心,打赏自然多。专程来听书的人多了,就可以跟茶馆谈谈条件,打赏收入也无需跟茶馆分成。不过这小茶馆所处的环境是港区,顾客也多是低收入人群,打赏实在说不上丰厚,勉强能够糊口而已。
不过今天这读报过程中,有不少内容是这说书先生也不太明白的,搁往常可能瞎吹几句就囫囵带过了,但这期报纸上全是海汉开国相关的内容,说书先生心知国事性质紧要,根本不敢胡说乱诌,但他学识有限,往往下面一有人发及国外的事,他就卡壳答不上来。茶客们听得不甚满意,这打赏也稀稀拉拉的没几个钱。说书先生看了伙计帮忙收上来的打赏,心中也是暗暗后悔自己平时太抠门,要是去报个宣传专业的培训班提高一下理论水平,这种时候能对答如流,多拿些打赏,不就很快把学费赚回来了吗
相较于学识有限的说书先生,反倒是不需听众花钱的街头讲解员水平更高一些。这些讲解员都是来自官方宣传部门,提前接受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于可能会遇到的提问都有所准备,理论知识肯定是大大超过了。不过在街头站着听宣讲,舒适度自然是比不了坐在茶馆里品茶吃点心来得惬意。
当然最舒服的还是莫过于端坐家中,自行慢慢翻看报纸上的内容。但凡稍有些身家的人,肯定都是自己买了报纸,不会跑到茶馆或者街头去听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这些依托于海汉发家的人大多已经养成了只信官方说法的习惯,如果说从报纸上的内容无法理解官方的真实意图,那么他们也会发动自己的私人关系去获取官方的解释。
张天贵便是这类社会上层人士中的一员,作为胜利港船厂的高级干部,他拿到这期报纸的时间比小茶馆里的说书先生起码早了一个小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就看到最新出版的官方报纸,这大概也算是身在体制内的一点小小优势,比他还更为优先的就只有胜利堡里的首长们了。
不过张天贵虽然算是造船业的行家里手,但跟大多数老
第1003章 开国庆典(三)
这些花钱刊登在《海汉时报》上的贺词虽然风格都很官方,但在范迪门这老狐狸细细品味之下,的确是能从中发掘到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信息。除了各国与海汉的亲疏远近能从贺词中一窥端倪外,范迪门还注意到了各海外殖民地在报纸上所占的版面也有差异之分。
如财大气粗的广东办事处与福建办事处,贺词便各自占了半个版面,比好多小国的版面还大出许多,而安南的几处港口相应就要含蓄多了。范迪门认为这也算是海外殖民地在海汉国中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的侧面反映,同时也说明海汉在大明沿海经营的殖民地,状况应该是大大好过中南半岛海岸线上的几处地区。而这样的现状,也折射出了海汉与大明、安南这两国之间贸易规模的差异,地大物博的大明所能提供给海汉的资源和市场,显然都胜过了安南一大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