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宋朝败家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吃货大联盟

    尤其那些保守实力,他们会给赵祯带来很大压力,改革成功与否,是要看赵祯毅力了。

    改革,很大方面归咎于皇帝的决心,看他能否顶住压力。

    “陛下,范仲淹、韩琦、富弼、杜衍等人求见。”

    这些人一来,石小凡心中一喜,看来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要提前拉开序幕。

    赵祯一愣:“他们来干什么”

    石小凡微微一笑:“陛下,若论治国臣是一窍不通。陛下若想知道怎么解决如何富民强国,不妨听听他们的意见。”

    赵祯看了他一眼:“你休想要偷懒,跟我一起去文德殿。”

    石小凡伸了伸舌头,他是原本打算不去插手的。对于改革,他只提些建议就好了,至于怎么实施,这种令人头大的事他才不想去管。

    可赵祯不想放过他,这败家子既然知道这么多,必须由他来出面。

    一到文德殿,范仲淹等人就急不可耐的献了一份奏疏。

    赵祯打开一看:“这是你们写的”

    范仲淹施了一礼:“陛下,石监事西山一行敢于向陛下谏言,臣等均感高兴。这是臣等几人一起写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疏》,还请陛下过目。”

    赵祯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后脸显喜色,他把奏疏给了石小凡:”你看看。”

    石小凡接过来一看,只见这奏疏上写着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改革措施,果然这就是庆历新政的原文。

    石小凡看完交给了赵祯:“陛下,臣想说的是,这奏疏没错,可陛下有错。”

    赵祯一听大惊:“什么意思。”

    “陛下,范仲淹此奏疏以整顿吏治为中心,其绝大部分措施皆针对吏治,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藉以达到节省钱财的目的。然而这必然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陛下您有决心持之以恒的将这些改革措施执行下去么”

    赵祯一听大怒:“朕怎么不能,这些官员中饱私囊,个个都该杀!”

    赵祯现在是有改革决心的,可他未必以后就会有。大宋朝自建国后,不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和大将们兼并土地。

    当时的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人民的负担沉重。全国的居民有主户和客户之分。

    纳税户除按规定的数量纳税,还有“支移”和“折变”等负担。税收五花八门,在两税之外,还有丁口赋、各种杂变之税、徭役和差役。这是赋税之外的又一项沉重的负担。

    这些不去改变,大宋朝永远无法摆脱积贫积弱的局面。

    石小凡知道赵祯决心,可现在如此,将来未必。

    “陛下,朝廷如今养着雄兵百万之巨,却为何战斗力如此之差”石小凡又问。

    一句话噎的赵祯哑口无言,赵祯时期的兵员最高达一百四十万之多,可依旧屡战屡败。这么多士兵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分之七八。

    赵祯有些心虚:“咱们将士不如蛮夷铁骑,自然越多越好。”

    石小凡摇了摇头:“然汉武唐宗,他们手里的兵并不多,为何使得北方铁骑闻风丧胆”

    赵祯一愣,登时无话可说:“那依你之见呢,以你火器之利裁军减员”

    石小凡点点头:“正是,兵贵精不贵多,能打的,两万铁骑平漠北。不能打的,百万雄兵也、也这个不行。”

    看赵祯阴沉的脸色,石小凡不敢再嘲讽下去。

    但显然赵祯已经被说动,韩琦趁机又道:“陛下,石监事所言非虚,臣等这十策迫在眉睫,还请陛下三思。”

    赵祯尚未回答,石小凡却对范仲淹说道:“老范,你这些想法是好的。可一定要切记,不可盲目,一定要循序渐进。要知道药效过猛,则更为伤身。”

    赵祯心头一震,这正是他所担心的,改革是好的,谁不想改革。可一旦弄不好,就会满盘皆输弄得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赵祯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是要富国强兵。而庆历新政却恰恰触犯了这些百官集团的利益。

    要改革这些封建官僚体制,说起来容易,然而要真正做起来却似难于上青天。

    大宋朝,官僚地主阶级在官员丧失世袭爵位和封户特权的情况下,为了确保“世守禄位”,又参照唐制,制订扩大了中、高级官员荫补亲属的“恩荫”制度。通过恩荫,每年有一大批中、高级官员的子弟获得低级官衔或差遣。

    且朝廷恩荫,不仅极广而且极滥,每遇大礼,“臣僚之家及皇亲、母后外族皆奏荐,略无定数,多至一二十人,少不下五七人”,并“不限才愚,尽居禄位”。

    改革措施若是太猛,则更张无渐,改革的思想动员不够,配套措施不到位,对罢黜官员的安置没有着落,农民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这势必会引起整个社会阶层的巨大反弹,若是赵祯一旦动摇,则改革必败。

    赵祯也说道:“范仲淹,还有韩琦、富弼你们几个,朕会在朝堂不惜一切保你们实施新政措施。但有一点,正如石监事所言,切莫贪功冒进。改革成效不是立竿见影的事,一定要循序渐进,否则到时候朕也救不了你们。”

    范仲淹等人心中一凛,纷纷点头称善。

    三日后,垂拱殿早朝。

    朝廷变天了,第一个站出来的是宰相王曾,他以年迈为由,要求辞官回乡。

    赵祯恩准,然后朝中还有几个年老官员也纷纷递上辞呈,表示告老还乡。

    赵祯都一一恩准,吕夷简等人惊的是面面相窥。

    紧接着,赵祯颁布新诏书:范仲淹授枢密副使,官拜参知政事。由范仲淹接替王曾位置,成为当朝宰相。

    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四谏”。

    一时之间,满朝哗然。




第二百九十六章 贬黜
    论资历,无论如何轮不到范仲淹做宰相。诏令一出,满朝文武目瞪口呆。

    这还不算,韩琦被授太常博士,拜右司谏。富弼任集贤院、知谏院左司谏。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当时在朝廷中设立谏官和御史,通称台谏。

    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

    朝廷把谏官分为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设立谏院,谏官再不属宰相管理和荐举,而由皇帝直接亲擢。

    谏院权限很大,对朝廷百官的任用及各种政事都可讨论,提出意见,规谏朝政缺失。谏官在谏院有知无不言、言无非罪的风气,常常和宰相的意见相左,谏院成为监督朝廷官员的重要力量。

    赵祯把韩琦和富弼提到谏院里去,又把范仲淹封为副宰相,目的是为打压吕夷简一派,为新政铺平道路。

    诏令一出,在满朝文武掀起轩然大波。

    知制诰卢道清站出来说道:”陛下,臣拒绝草拟此诏。”

    赵祯半点磕巴都不打:“贬黜卢道清,知相州,即刻上任!”

    卢道清倒也干脆利落:“臣领旨。”说完大摇大摆的走出垂拱殿,离京赴任去了。

    赵祯冷冷的看着群臣:“还有谁反对”

    宋代圣旨由知制诰负责,元丰后改为中书舍人。赵祯就算想随便找个人写或自己写不行。

    知制诰起草圣旨也不是简单的奉命执行,他们草拟时要对圣旨要发布的命令审查,如果认为不合理拒签不给写,古称。

    驳回草昭的命令,不管是皇帝自己的事,还是宰相结构商量好的,只要中书舍人认为不合时宜,直接给怒怼回去,要命的是这知制诰还是轮值的,指不定谁就会跳出来反对。

    其实这是大宋朝的开明之处,防止皇帝独断专行的一种方法。

    “臣,给事中范浩雨反对。”

    “贬!”

    得了,又一个。范浩雨更加泼辣,直接把笏板扔在了地上扬长而去。

    没错,大宋朝臣子就是这么嚣张。要不怎么说大宋是最开明的一个时代呢,皇帝都很宽仁,况且有时候皇帝甚至会觉得大臣敢以死相谏证明他是个好官。

    这要在明清,想都不敢想的事。以朱元璋性格,早就诛九族了。

    虽然明中期也有言官一言不合就开骂的,骂朝廷骂制度,甚至海瑞直接骂起了嘉靖皇帝。

    但若论起开放程度,还属大宋朝最为开明。范浩雨扔了笏板离开了垂拱殿,赵祯并没有治罪与他,而是有问道:“还有谁”

    “臣,御史台叶牧之反对。”

    “贬!”

    “臣,国子监武三文反对。”

    “贬!”

    “臣,秘书少监贺重山反对。”

    “贬,贬,贬!……”

    赵祯一口气贬黜了个人,然后满朝文武安静了。这不是意气用事,谁敢挑头,真的会让你滚蛋。

    “还有谁”赵祯冷冷的问道。

    下面满朝文武无人敢再吱声,要知道,这时候跳出来反对,立刻贬出京城,毫不留情。

    总之一句话,想走,绝不挽留。大宋朝就是不缺人才,没有你朝廷一样运转自如。

    “火器监石监事。”

    石小凡来朝堂后,自始至终没有发一言,他现在是众矢之的。改革源头就是他挑起来的,若不是这败家子在西山让官家看了这么多不该看的东西,官家会下决心改革

    这时候石小凡乖乖的站了出来,要多乖巧有多乖巧:“臣在。”

    “火药作坊即刻开始制作,硝石、硫磺、铜、窑炉,都要加紧。”

    这火药作坊朝廷是要下血本了,哪怕就算是举国之力,赵祯也在所不惜。

    西山肯定不行,若是要用西山的窑炉,那玻璃怎么办。

    赵祯的意思是想重新建窑炼铁炼铜,石小凡却有更好的办法。

    “陛下,臣以为南窑可以改造扩大一下规模。”石小凡说道。

    赵祯一愣:“南窑”

    “没错,南窑。”石小凡又说了一句:“南窑有瓦厂、有活性炭厂、还有毕昇的活字印刷。臣在那边也熟悉,而且南窑那边最适合建高炉,烧制铜铁都是必不可少的。”

    制作大炮这事,除了石小凡没有人懂。赵祯点了点头:“你还需要什么”

    “臣要一个人。”

    “谁”

    石小凡冲薛昆一指:“礼部员外郎,薛昆。”

    薛昆正愣神间,一听这话吓一跳,慌忙站出来道:“石监事,可我不懂啊。”

    石小凡微微一笑:“我教你啊。”

    这也行众人怎么看,都有一种基情四射的味道。

    薛昆当然想去,跟着败家子有前途,既然这厮邀请自己了,薛昆便对赵祯道:“既然石监事看得起,臣愿意去南窑。”

    赵祯知道石小凡和薛昆走得近,既然想去就去吧。只要能早日造出大炮来,朝廷要人有人要钱有钱。

    “好,石监事,三个月内,朕要见到南窑火药投产,你可有把握”

    “没问题陛下,只是还有一点,臣要替老爹请罪。”

    群臣一听又是吃了一惊,老好人石元孙他做错了啥了。

    赵祯也是倍感讶异,只见石元孙红着老脸站了出来,他手持笏板竟然跪了下来:“臣死罪。”

    朝堂之上登时嗡嗡之声大作,死罪,石元孙杀人了

    赵祯见势不妙:“这个,有什么话日后再说,今日早朝谈论的是火药。”

    赵祯这么说,就是想袒护石元孙了,他说自己犯了死罪,赵祯不想让他当众说出来,这样就没法罩着他了。

    吕夷简哪里肯放过这种机会:“陛下,既然卫国公说道自己铸下大错,那就让他说说,臣等也好听听能不能为他求情。毕竟卫国公乃是世代忠良,即便是犯下大错也是可以宽恕的。”

    太常博士王宗道也道:“正是,卫国公犯了何罪,不妨就说出来吧。”

    这些人都是一个目的,看卫国公的热闹。你儿子不是嚣张么不是嚷嚷着减赋么,这就是报应。

    石元孙跪在地上:“陛下,臣这些年隐瞒田税,铺税共计八千三百余贯,还请陛下治罪。”



第二百九十七章 皇城司
    谁人能想到,石元孙说的竟然是这个,偷税漏税

    放眼整个朝堂,这事谁没干过。

    这叫哪门子死罪,自太祖建国起,这几乎已经成了惯例。哪家不是百倾千倾的土地,谁会按实数往上报,报上去赋税都被朝廷征收了你还赚什么。

    可石元孙终究还是说出来了,还要给自己治罪。这分明就是想为群臣做个表率么,看来官家这是想拿百官开刀了。

    果然赵祯说道:“这么说,在座的满朝文武,你们都没有按家产实数往上报了”

    群臣一个个垂头不语,这不是废话么,谁傻子么家里有多少地就报多少地。

    像吕夷简之流,家里良田千顷的主儿,官面上记录不过区区百余倾。

    大宋朝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土地都掌握在大地主和朝中重臣手里。包括那些王室宗亲,哪一个不是腰缠万贯。

    石小凡嘴角微微上扬,笑着站出来说道:“陛下,家父偷税漏税,按律应该削职罢官。然据臣所知,这种事不止是家父,在座的各位朝臣都干过吧。既如此,若是处置了家父也太过不公平,若是所有的朝臣都削职罢官,那朝廷政务谁来处理。”
1...137138139140141...53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