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重生的杨桃
自己与别列科夫的主张存在一定分歧,目的都是一样的——少死人。
不管怎么说,戈洛夫斯基都明白自己无权打搅别列科夫的武器研发。
“哦,亲爱的将军,我昨天才听闻,您又在研发一种轻机枪了”
“是,确有其事。它还是针对我的突击步枪进行的一番改进。”
“哦您真是太伟大了,在所有的将军里,您是独一无二的。您是科学家还是军事家。”
“您真是过誉了。”
很显然,将军要在研发枪械的路上走很远。戈洛夫斯基可是知晓斯大林本人对这位将军的重大期望之一,就是继续研发更大射程的火箭炮,但斯大林在发来的文件上写的非常清楚,莫斯科方面并不反对别列科夫搞火箭炮以外的任何新兵器。
领袖既然是这个意思,自己再拿话敲他别列科夫,人家不接受也没辙。
融合了步枪和冲锋枪的突击步枪,还有一款神秘的轻机枪,如果它们真的性能卓越,领袖一定会心满意足。
因为斯大林本人,从来都是支持自动武器的,只可惜必须暂时屈从于现实罢了。
场面有些尴尬,戈洛夫斯基一时间不知道再说些什么。想来想去,重要想出一个话题。
“啊,将军同志。您的妻子也是一位苏联英雄,我同样看过她在军队服役的若干资料,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资料。”
杨明志耸耸肩,“看来我不该早早的差人
第1782章 班用轻机枪试验(一)
格里申科开着车回来,载着杨明志回去。
本时空的苏联轿车可是没暖气,离开了温暖的房间,坐进车厢里杨明志不仅打了个寒颤。
“将军,天气是越来越冷了,我听人说,今晚就要下雪了呢!”
“下雪好吧,如果是下雪,我们只能适应。”
“您不必担心,我已经准备好了铁链,等道路积雪后,就捆在轮胎上。”
“啊,你真是有心了。”杨明志点点头,继续问:“你下午带着我妻子去国营商店了”
“是的,将军。”
“买到什么了吗”
“没有……没什么……就是买了一点酸萝卜。”格里申科不敢撒谎,下午时分他们确实去商店了。
当时面对着排队的人群,格里申科毫不犹豫掏出自己的证件,以内务部的名义绕开队伍,直接买走了五瓶酸萝卜。他的购物非常迅速,购买的货物也仅此而已,因为,只要简单扫视一眼,商店的货架又快空了。
细节部分格里申科不再多言,既然将军有意多问下,他也就把另一件大事全盘托出。
“将军,还有一件大事。”
“哦是食堂修好了!”杨明志打起精神坐直身子。
“是班用机枪的事,那些工厂在下午的时候把零件都送过来了,**夫领着其他人,按照您的图纸已经开始枪械组装。”
“哇!这是好事啊!”
杨明志本有些困窘的精神荡然无存,他直言命令:“快!最快速度,我们必须立刻赶回去……”
空旷且寒冷的宽阔大街上,两侧路灯昏暗的光成烘托了一种凄凉感。因为寒冷,大街上只有极少数打扮得如同棕熊般的当地人,在黑暗中缓步挪动,却有一辆轿车在路中间大开车灯飞奔。
杨明志以极快的速度杀会科学院,只为看到自己突击研发的杰作,从图纸变成现实。
轿车刚刚停稳他就跳下车,健步跑向灯火通明的大办公室。
厚实的木门被推开,温暖的气流扑面而来。
见得房间里已经占满了人,他当即大声问:“枪呢!你们把枪都组装好了吗”
他的话刚刚说完,几位熟悉的身影突然现身。
他们不是别人,正是尼古拉耶夫斯基、费德洛夫、里顾施科夫等人。他们是枪械零件制造的执行者,如今因为几天的合作,彼此间磨合的不但非常熟练了,仅就各自掌握的图纸,他们完全具备自行量产突击步枪等新式枪械的能力。
所以,当杨明志返回时,他已经可以用双眼看、用双手去触摸,摆放在宽大桌案上的、舒展开两脚架、弹舱插着圆锥形弹鼓的班用轻机枪。
新枪的设计者在外开了一天会,如今胜利归来。局长和州长都扯了些什么,厂长们、设计员们没有丝毫的兴趣,他们只关心自己着手的任务,现在局长归来,理应就在这里,向他做一番突击且必要的汇报。
汇报这件事,**夫当仁不让,他指着桌案上一挺轻机枪,自信的说:“局长,我们按照图纸完成了它的组装。具体而言,大部分零件在相应工厂已经完成了初级组装,最后到了设计局,我们就是把几个大模块拼装成一体。这一过程丝毫没有困难,我可以确定,所有零件的公差符合要求,做工也非常精良。它是我见过的最漂亮、最轻的轻机枪,真是太美妙了。”
的确是太美妙了,所有参与制造班用轻机枪者,都觉得它是美妙的。
杨明志脸上浮着笑意,他丝毫不为**夫的一番盛赞所动,因为新枪的外形酷似rpk74,以美学和人体工程学的角度来评价,那个位面苏联搞出的rpk,确实非常符合俄国人使用。
“它当然是漂亮了。一款优秀的枪械,肯定都是漂亮的。当然……”杨明志故作严肃的顿了顿气:“我们还需要一次实验。如果它不能经过靶场考研,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失败。”
听到此,尼古拉耶夫斯基迫不及待的说:“关于靶场的事,您不用担心。我们制造零件这件事,就是得到了上级的命令,可以说它是一次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靶场试验,这件事,军区司令已经做好了相应准备。”
“对的。”**夫继续道,“就在两个小时前,李森科给咱们设计局打来电话,他们通知我,介于新型轻机枪已经组装完毕,明天军区还会像几天前那样,派车过来载着咱们去靶场试验。”
“好啊!趁早试验,如果真的存在问题,我也有时间进行突击修改。”
**夫笑了笑:“但愿,什么问题都不要出。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新枪就像我们共同的孩子,它肯定是健健康康的降生。”
或许只有当今的危局,苏联才有着不可思议的高效率,这效率令杨明志震惊之余,他也知晓,想要获得更多的荣誉,自己根本停不下来,哪怕睡个懒觉都是奢望。
对此,尼古拉耶夫斯基有非常详尽的届时。
所谓班用机枪这件事,凡是参与其中的工厂必须保持高效率。各级领导对此事高度重视,机枪的样抢必须在26日前完成初步试验,而后进行装车。它是一次艰巨的政治任务,甚至靶场试验本身也是政治任务。
情况已经第一时间上报给莫斯科方面,负责战时军工生产的那些人,尤其是关键人物乌斯季诺夫也刚刚知晓此事。
不管钱枪械的样抢,从研发到实验性生产经过了多场时间,运到莫斯科的成品必须是基本合格的。所以说,各方人士包括杨明志本人,都在进行一次赌博。如果班用机枪不能搬上预计在26日东去的火车,或许普里皮亚季武器设计局不会受到什么苛责,给予其他人的处罚,恐怕就是必然了。
不过,基于突击步枪在靶场的惊艳表现,班用机枪又是突击步枪基础上的修改,已经没有谁会杞人忧天它的试验存在失败或瑕疵。
介于上次贸然开枪的事弄得满城风雨,枪械和子弹都运到设计局了,杨明志不敢再搞一次“暗夜枪响”的事件。
又经过一番短暂絮叨,杨明志拍拍手将不愿立刻回去的厂长们,以及其他设计员门聚拢而来。
“同志们,明天我们要带着新枪进行新一轮试验,新的试验并无什么特别的,结果也理应是可喜可贺的。现在我们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来!咱们把所有的弹鼓装满子弹,接下来的操作
,请诸位先看我的示范。”
其实,相比于给**沙的大弹鼓上子弹的工作,杨明志搞的特制弹鼓更为简单方便。
原则上都是弹鼓内一根螺旋发条提供推动子弹的弹力,细节上的机械结构却差异很大。
从早期的**德弹鼓开始,苏式武器这方面的结构都是线性思维的产物。**沙现用弹鼓,某种意义上就像是将垂直弹匣拧成螺旋形。这种结构一战时期就存在了,其优越与弊端都很显著。
杨明志做了一番在他人看来的创意改进,一个弹鼓内还是有一个核心发条,发条却是驱动一种特殊的齿轮结构。
这点改进其实不足为奇,后世枪械的弹鼓多数就是采取这种全新结构,试问这种极低故障率的结构,何人不喜呢
但是没有经过靶场考研,杨明志甚至和其他人说故障率很低,都是缺乏依据的。
&nbs
第1783章 班用轻机枪试验(二)
无聊的等待没有太久,伴随着汽车特有的轰鸣声,由五辆卡车,四辆轿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开到设计局大办公室门口。
却说这位军区司令,任何的风雪都不能干扰他对新式武器的热情。今日的他顶着哥萨克风格的绒帽无所谓风雪下了车,见到杨明志的第一句话不是别的,就是想趁早看看新枪。
“啊!新枪就在箱子里了。”杨明志顺手一指,“您看到那些满是积雪的帆布了吗它的下面就是木箱,子弹、枪械,都在里面。”
“是吗真是太好了。看起来现在的状态有些不方便。”
“是的,司令同志,我万万没想到您会亲自来到科学院。”杨明志顺便左看右看,现在站在军区司令身边的老家伙们,有不少人让杨明志熟悉。不错,其中一些军区的高级军官,自己也是在酒桌上与之逞英豪的。
今日之行李森科也是不请自来,想想也是,不管怎么样普里皮亚季武器设计局都是科学院的下属单位,如果设计局立下大功,李森科照样也能捞一点“领导有方”的功劳。
也罢,闲杂人等不过是欢送一下。
杨明志麻溜的命令自己的部下,协助军区的卫戍部队,将装载新枪的木箱抬上卡车。至于他本人,则钻进军区司令的专车……
无视着风雪,梅德韦杰夫对今日的试验充满信心,待枪械设计者本人上了车,话匣子就打开了。
军区司令提出诸多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对枪械前景的讨论。
“别列科夫将军,您看到外面的风雪了吗”
“当然!谢天谢地,我们赶在风雪之前完成麦收,若是再晚上几天,一切都完了。”
“不!我不是这个意思。”军区司令的老脸不禁凑近车窗,“再过三十天,东欧也将大雪皑皑。我们俄罗斯人可能天生耐寒,或许冬将军将给予红军战士们一定帮助。不过有一点必须注意,寒冷状态下,所有的军事装备的性能都将受到影响。亲爱的将军,您准备好了吗”
“啊!您是担忧我的新枪不耐寒”
“就是这个意思。据我所知,一些工厂原本是造水管的,他们改行造莫辛纳甘,所造枪械在寒冷状态下拉栓都变得困难。将军,如果您的新枪出现类似的问题,我……我可不好向斯大林同志交代啊。”
“您还是担心试验问题。”杨明志摆出一副自信满满的态度,“您完全不用担心。我的新枪比较特殊,哪怕是在南极北极,还是在炎热沙漠,甚至满是泥巴的沼泽,它的性能都是卓越了。我就是要用这些卓越表现,征服斯大林同志的心。”
“但愿……希望,一切都是美好的。”
目前,现有的突击步枪还是样抢,军区司令有意率先量产一番,碍于形式,此事不可操之过急。突击步枪的靶场试验的确惊艳,但它还是缺乏进一步试验。今日的极寒状态下的射击试验,可以说真是恰到时候。
军区司令既期待又担忧,他尤其担忧一点,所谓苏军的dp机枪的那个大弹盘,其缝隙处一旦浸水后结冰,枪械的使用就会出现一些障碍。固然枪打热了,冰雪就成了蒸汽。然而过低的温度枪油都能变成固体,所谓过低温度下,越是结构复杂的枪械面临的障碍越大。
莫听别列科夫吹得天花乱坠,军区司令以自己的经验,在心里划定一个底线。所谓新枪可以卡壳,只要射击比dp机枪稍微顺畅些就足够了。
为此,他还特意令随性部队带上一挺调试好的dp轻机枪,以及十个装满子弹的弹盘。
谁强谁劣,比试一下不就行了。
才是第一天降雪,固有的道路已经被冻得结结实实,加装铁栏的轮胎轧着雪地吱喳作响。如此天气绝不是行车的好时机,哪怕是对于行人,这等天气还是待在家里最为稳妥。
然而车队抵达郊外军营后,杨明志看到那些新兵的训练依旧进行,换装棉衣的他们还在走着队列,不远处的靶场,枪炮声亦是此起彼伏。
此情此景军区司令颇为自豪:“别列科夫同志我们又回来了,您看如何无论风雪,新兵训练依旧。他们必须适应当下的极寒天气,很快的,他们就要去战场了!”
杨明志懂得军区司令说得是什么,当下整训的新兵多半是要去伏尔加河流域作战,时间也是本年冬季。他们在风雪中保持训练,不过是为冬季作战进行的预演。
“好啊!”杨明志回应,“他们从一开始就了解如何在风雪中战斗,至于侵略者,他们最好就在寒冷中冻成冰雕,就像一年前我们保卫莫斯科那样。”
“哈哈,但愿会有大量敌人冻死。如果您有意,我欢迎您进一步参观军营。现在,让我们把新机枪的试验胜利结束吧。”
还是老靶场,至少军区司令口口声声说就是此地。
杨明志下了车,冷风如刀,冻得脸庞有些疼痛。介于他戴着眼镜,算是抵挡了些许雪花的侵蚀。
待在寒冷的户外可不是什么好事,就是一线的士兵,也冻得躲在战壕里自己挖掘的避弹洞里,学做地鼠缩成一团。
一众士兵明显清理了一下所谓的靶场,若不是对之前的试验环境有多了解,杨明志一时间觉得此地是另一处靶场。
积雪覆盖了曾经的荒地,降雪持续着,搞得整个世界能见度也非常有限。所以之前试验的痕迹完全被积雪掩盖,唯有远处摆放的靶标,证明这里就是个靶场。
和上次试验的围观者人满为患完全不同的是,本次试验来着人数寥寥。观摩者固然稀少,每一个都是军队的高级人物。尤其是军区司令,只要这位军区司令觉得新枪性能卓越,制造在新西伯利亚这个地界,以后的量产绝对大开绿灯。
军区司令热情似火,他抽了一根烟,在看到士兵们已经把木箱卸下车,这便拍拍肩膀的积雪,对杨明志说:“让我们开始吧!早点胜利结束,我们还能喝顿酒。这该死的地方,会冻出病的。”
“好吧!格里申科!”杨明志大喝一声,“你!指导他们把箱子大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