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重生的杨桃
当然,待杨桃说累了,方才发现,自己的老公已经睡着了……
清晨的莫斯科一如既往。
早班的士兵换掉夜班战友,进驻各自的对空防御阵地。
大街之上,早班的工人徒步前进,以换掉夜班的工友。甚至还有人骑着自行车,有轨电车上也挤满了人。
还有一些戴着头巾的妇女,天刚亮时她们离开家门,只为去各个国营商店,寄希望于自己的早起能够买到有用的东西,哪怕是的绣花针。
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早已恢复,然谁都不敢肯定,德军不会再度展开空袭。
保不齐一支敌人的空袭部队就迎着朝阳前进,或许本国的空军能完成拦截,一旦有漏网之鱼进入市区上空,非战斗人员只能四处躲藏,以求不会丧命。
没有人面色轻松,唯有少数人能强作乐观。大家的心理压力很大,却也不想离开“永恒的首都”。
因为斯大林还在城中,每天清早,领袖都会乘车离开郊区的官邸,抵达克里姆林宫。
每一天,宽阔的大街上都会跑着一些黑色轿车。每个市民都明白,能拥有这类轿车者,不是高级军官,就是高级官员。
莫斯科毕竟是全联盟的首都,战争原因,大量人员搬家去了古比雪夫,或是更东方的地方。他们不可能将一切都带走,遂在大撤离时期,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东西就扔在莫斯科。
曾经莫斯科的各类机关,公车(多指轿车)数量超过三百,而今还有近二百辆能稳定行驶。
配有专车,此乃高级人员才能享有的特权,也只有这些人能拥有实际意义上的“私家车”。
大清早,夜里收起的部分防空气球,经过一夜检修又重新放到空中。朝阳的金光照在高空的云朵,亦是照得数以千计的大型氢气球烁烁放光。
城市内传着悠扬的军号,士兵识趣的迅速起床,广大留守市民也将次作为闹钟。
号声无法打破杨明志的美梦,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舒适,和妻子在一起,睡在自己家中的大床上,仿佛战争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东西。
女佣安妮可是早早起床,她要负责警卫班的伙食,也必须给将军夫妇准备一顿小灶。
士兵和将军接受的待遇有所不同,前者就是用以前烤制的大列巴切片,配上军队提供的罐头食品凑合。将军的生活待遇必须该规格,至少煎蛋和牛奶是必须的。甚至还要来一些红酒。
杨明志是嗅觉仿佛失灵似的,明明诱人的饭菜香味充斥着整个二楼,愣是没有揪起他的馋虫。
杨桃一样睡得很死,也许仅仅是因为陷入到无比的舒适中。她仅仅抱着丈夫的胳膊,侧倾着身子,一条腿习惯性的搭在丈夫肚子上。
她简直不像是这个男人的妻子,分明如同调皮的女儿,即便是睡觉也要撒娇一番。
他们迟迟不来就餐,安妮又有何办法呢
她独自拿着扫帚清扫着庭院,不一会儿,拎着半块面包的格里申科少尉走过来,问及一个尴尬的问题:“将军还没起床吗真是糟糕,等会儿他的车就到了。”
&nbs
第1689章 礼物
高级人员的确该有高级待遇,一想到自己以后天天一斤牛肉的待遇,一种负罪感油然而生。
在吃饭的问题上,不仅仅是牛肉,还有许多高档的食材。
如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最基本的粮食问题,苏联的老百姓全是靠每月的粮票去换取,偶尔去买国家提供的高价粮食。所以自己这个将军,每日的饮食花费就是很高的。
杨明志继续问:“晚餐还有什么”
“面包、红菜汤,如果您愿意,还有酒。”安妮错误的以为,将军希望得到更高的待遇。她不禁挺起胸膛:“您放心,我不是凭着脸蛋就能有权服侍您的,我是个很好的厨师。”
“你好吧,好吧,我只想吃得清淡些。我也更希望我的妻子能得到更好的待遇。餐桌之上太多的面粉和肉,你能否搞些新鲜蔬菜”
“这……您真是为难我了。”
“难道偌大的莫斯科数以百计的国营商店不贩售蔬菜还是钱的问题即便价格昂贵我也必须买,我必须保证我妻子的维生素摄入。”
只言片语中,女佣安妮真切的感受到将军对夫人的爱。
采购新鲜蔬菜,对她真是巨大的困难!
“对不起,将军同志。国营商店真的不卖蔬菜,即便是有,也是第一时间供应军队。如果有能替代蔬菜作用的,莫过于马铃薯。据我所知,马铃薯的售价您还是可以应付的。”
“你就买些新鲜的马铃薯,给我买上五公斤放在你的厨房中。需要多少经费,我给。”
“遵命!那么食材买回来后,是烘烤还是水煮”
“不着急,一会儿我去看看你的厨房。”
杨明志萌生的亲自下厨的念头。按理说,一般的苏联将军根本就不具备做饭的能力,原因无他,在沙俄乃至现在的苏联,做饭被认为是妇女的义务,即便法律并不支持这种传统。因为这种传统,整个苏联,会下厨的男人寥寥无几。
杨明志的想法真的令安妮大为震惊,她脸上一副惶恐模样:“将军,莫非您对我有意见如果菜品您不满意,我会努力调整。”
“我不是这个意思!倒是您猜的也有几分道理,我们还是喜欢东方式的餐饮。就如这餐具,我们更习惯于操作两根木棍。您是一位美食家,而我也拥有厨师的技能。
见到您我萌生了许多想法!未来您会长期跟着我们夫妇,您是作用恐怕近似于管家。因此您必须学习一下我们的饮食方式,作为交换,我会特别支付您一笔钱。”
“我明白了,我会努力学习。例如东方的面条吗我保证完成任务。”
杨明志点点头,他寻思着,这个女人的确有成为秘书的潜质。
这场世界大战带来浩劫的同时,也会给许多人带来机遇,也许这个女人跟着自己,未来前途似锦
两人的谈论杨桃认真的听着,她不说话不代表左耳进右耳出。丈夫对自己的关爱使得她鼻子酸酸的,得益于强大的抑制力,才没有让泪水滴在餐盘中。
突然间,门外传来三声清脆的鸣笛,还伴随有汽油发动机的轰鸣。
“啊!是您的车到了!将军同志!”安妮喜出望外的走近玻璃窗。
杨明志也无暇慢慢嚼酸菜,他拎着半拉酸酸的黑面包走近床边,只见一辆黑色的轿车就停在庭院了,自己的卫兵们已经围了过去。
“下去看看吧。”
“遵命,将军同志。”
拥有私家车可谓男人身份地位的象征物之一,后世是如此,本时空它的意义更为显著。
杨明志可是晓得,沙俄时期的汽车工业非常薄弱,尔后的苏联开始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因联盟一直面临着敌对国家的军事威胁,工厂所造车辆几乎都是军用。
纯粹民用的轿车数量稀少,只有职务高贵之人可以享受。
站在二楼俯视漆黑的轿车,车辆的模样他觉得没什么美感。“这个车应该是进口美国或者英国的吧。”
对国际汽车工业的发展,杨明志有着一点点了解。美国和德国可谓在汽油机全面运用伊始,就迅速建立起本国的汽车产业,其中美国最为强大。
德国也是不甘落后,小胡子宣布将以政策性手段,使得每一户德国家庭都能买到私家车。
该计划在其刚刚担任总理时,的确振奋人心!这样的背景下,价格低廉的大众甲壳虫汽车应运而生,当德国入侵波兰的1939年,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389万辆,柏林街头已经车水马龙,私家车到处都是!
德国是如此的强大,美国就更是汽车工业的巨人。
而苏联,就是要用自己有限的工业,一边打仗,一边扩大工业产能。尤其是车辆生产,除了大规模生产坦克装甲车,仅有的几个能生产民用车的工厂,例如“下诺夫哥罗德汽车厂”,全部生产运输卡车!
拥有一辆轿车的使用权杨明志很高兴,而最高兴的莫过于杨桃。
两人下了车后,只见一个非常熟悉的身影就站在车门旁边——拉林大尉,他怎么突然来了莫非有重大命令
除却这个熟悉的家伙,杨明志更注意这辆车。
就在车头处镶嵌着很小的艺术体四个字母,合起来就是福特。
它是一辆福特汽车,显然就是美国进口货。
美国轿车出现在现在的苏联,真是有些幽默。
当大萧条时期,美国的福特和通用两大汽车公司,正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生产的汽车因缺乏消费者,显然越是生产越是赔钱。他们急需海外市场消费掉自己的产能,遂与继续建立本国汽车工业的苏联一拍即合。
如今,仿制的美国卡车数以十万计,它们正作为苏军的钢铁骡马!
说来有趣,虽然德国的汽车产能远强于苏联,然在军车装备上,双方相差无几。原因无他,除了苏联在拼命生产外,美国英国还在拼命输送呢!
像是把玩一个大玩具,杨明志敷衍了几句拉林大尉的问候,就继续上下打点这俩汽车。
“嘿,将军同志,您看,这就是您的车。”
“我都看见了。”
“您觉得如何”
“很好。我甚至看到了它的标致,这是一辆进口车,还是美国进口的。”
“对!”大尉好奇的问,“您怎么知道它是美国进口”
“福特。这种车行销全世界,中国虽然穷,我在这中国时还是见过的。”
拉林大尉点点头,甚至把将军的话牢记脑中。
“现在告诉我吧。你早晨突然来,就是亲自来送车的还是有别的事上级有命令了”
“暂时还没有。”大尉耸耸肩,“您昨夜睡得还舒坦吗您的卫兵们工作还卖力吗还有那位……”
“保洁员兼厨师的安德罗娃同志她很优秀。还有内务部指派给我的警卫人员,他们都很优秀。”
大尉舒服的长舒一口气:“真是太好了,看得您脸色不错,显然很适应莫斯科的生活。我很放心。”
话音未落,大尉示意杨明志走近车后备箱,并以钥匙打开,其中又放着两个木箱。
“这是什么新的礼物”杨明志问。
“是食物!也是内务部的礼物,包括这辆车也是。车是领袖赠与您使用的,这两个箱子则是我的最高上司心血来潮。”
“是贝利亚”
“真是他。”
听到这个名字,杨明志当场就糊涂了。那个戴着着小眼镜、有时一脸奸相的家伙,为何给自己送礼
唉,我也顾不上那么多了。总不能愚蠢的拒绝礼
第1690章 一只蚂蚁市场遇险(上)
斯大林懂得用钱收买部下的忠诚,杨明志何尝不知道。
待卫兵集合后,他给每人又发了一百卢布,并嘱咐说:“你们就在庭院里,坚守自己的岗位。如若有人问到我,就汇报轿车车牌以便找寻。”
本时代困扰人们的重大问题之一,便是信息的交流难以迅速。无线电话的技术全面运用军事,然该技术很是耗电,又很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杨明志寻思着,等会儿自己带着老婆开着车,在列宁大街上高速行驶。有谁跑到自己家门,想找到主人,恐怕只能请内务部去联络各个路口的交警亭,电话询问警察是否看到相关牌照的车子。
他亲自坐在驾驶室,令格里申科少尉坐于副驾驶。妻子和拎着篮子的女佣安妮则在后排。
“将军,这不合适吧。”少尉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谨慎的问。
“非常合适,开车的感觉谁会讨厌呢”
“可是,您……您还没有执照。”
“呵呵,执照。”它的确是个理由,杨明志真的不想多说。驾照的确是个重要的证件,没有苏联的驾照就不能在苏联的大街上开车了
杨明志摇摇头,“刚刚忘记问拉林大尉一件事。”
“将军,什么事。”
“我需要一个证件,一个证明这栋房子是使用权是我的。唉,我没有证件就住在如此精美的房子里,没有证件开车又如何。”
“将军!我……我不是这个意思。”
“不要再说了,我们出发。而你,给我指引到道路。我们先去……嗯。安妮同志。”
“到!将军。”
“你要去那个市场买菜”
“去伊兹麦罗沃市场,我想,那里能买到一些有用的商品。”安妮说。
“好吧,就去那里。少尉同志您来指路。”
且说杨明志,他听到“伊兹麦罗沃”这个冗长的名字后,竟萌发了一种熟悉感。
怎么会有些熟悉呢哎呦!那个市场,该不会就是所谓的“一只蚂蚁市场”
他越想越觉得那就是事实,更加充满好奇。
“真是……一只蚂蚁市场市场难道历史悠久不是吧,可能是那个地区第一个市场和以后的那个,应该完全不同。”杨明志寻思着。
其实伊兹麦罗沃是个历史悠久的地名,它是莫斯科公国的一个定居点,尔后成为莫斯科市的一部分。该地区在莫斯科东北部,其中有一座古老的伊兹麦罗沃三一教堂。
然整个伊兹麦罗沃区并未特别奇妙的,它就是个大型定居点,其中有一个商品集散地,算是莫斯科东北部的最大露天市场。
战争之前,来自莫斯科西方的的货物,往往运抵伊兹麦罗沃区的大市场,再分流到城市的各个国营商店,以供全城市民消费。而市场本身也是个巨型国营商店,附近的居民一直到市场购买第一手商品,虽然商品无论怎么运输,价格都是恒定的。
战争爆发了,稳定的市场体系遭遇沉痛打击!不仅仅是来自西方的物流中断,伊兹麦罗沃区数以十万计的市民撤离莫斯科。物资集散量降低,人口大幅下滑,整个市场的商业活动萎靡了,可并不意味着,市场所在的那片空地就荒废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