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重生的杨桃

    因战事吃紧,内务部队不可能在恢复战前三十余万人的规模。因人手的绝对匮乏,这类部队也不能再很好履行以往的职务。

    而如今,内务部的大量人手被差遣去顿河、伏尔加河流域,尤其是在斯大林格勒周边,他们听从斯大林的指令,履行正常历史应该负有的责任——把逃兵全部赶回去打仗。

    依旧留守莫斯科的内务部队,他们的最大任务是维持治安,当然,清理建筑垃圾、修桥补路、消防卫生,依旧是他们的本职工作。

    他们可以担任的工作种类繁多,与其说他们是苏联的秘密警察,不如说秘密警察只是他们的工作之一。

    一群头顶蓝帽子的人来了,他们穿着清一色的灰色呢子大衣,在呼啸的北风中哗啦啦的响。

    为首的一人干劲十足意气风发,这一伙儿得到了斯大林的亲笔命令,其任务只有一个——将几位被钦点的贵客,以最快的速度送进克里姆林宫。

    冷风灌入机舱内,尚未下机的人们纷纷打起寒战。

    杨明志有些后悔,他以白俄罗斯的经验以为莫斯科这个时节还不会很冷,他真得大错特错。

    人还没下飞机就大了几个强烈的喷嚏,似乎这是个糟糕的开局

    杨明志拍拍妻子的肩膀:“亲爱的,冷么”

    “嗯,有一点。我……我可以忍。”

    “好吧,但愿下了飞机我们能去烤暖气。”

    杨明志处于较靠近舱门的位置,他没有再多逗留,顺着舒展的梯子,站在了北方的水泥地上。

    他丝毫不必担心夜的黑暗,只见机舱内所有探照灯,灯柱将一架架飞机照的透亮。再说机场上到处都是人,杨明志看得出有的是检查飞机的敌人人员,还突击赶来的一辆辆卡车,这又是什么情况

    带着一丝疑惑,一位不速之客突然唤起了他的名字。

    “别列科夫将军,您在哪里”

    “我在这里!”杨明志下意识的回应,他估摸着说话人就是传说中接机的内务部人员,顺便还高举起右手。

    接着,就在刺眼的灯光中,他看清了十多顶蓝帽子,很显然,他们是所谓接应者。

    该来的总会来,看看他们会说些什么

    杨明志定了定神,轻轻一甩脖子示意妻子跟上,这边脱离下飞机的其他人,向着内务部干员们走去。他内心有些忐忑,只因丝毫不了解对方,对于这些接机者情况不也一样么

    在煞白灯光下,他们的形象更加刺眼,他们又纷纷举手经历,一种难以明说的违和感浮现杨明志的心头。

    为首的一人似乎一脸激动

    “您一定是别列科夫将军,您是一位中国人,看到您的面庞,我相信您就是我们等候多时的人!”

    “是,我是别列科夫。彼得伊万诺维奇别列科夫。还有我的妻子。”杨明志轻轻示意杨桃,令其走上前。

    “啊!就是你们夫妇,欢迎你们,来到图拉市五号军用机场。我是内务人民委员部边防与国内保卫总局的谢苗伊万诺维奇拉林大尉。”

    “拉林大尉。所以,我可以称呼您拉林大尉”

    “是的长官。我们收到的任务,正是接应大名单上的所有人,尤其是将军同志您。我们奉命护送您和您的妻子,以最短时间送抵莫斯科。”

    杨明志轻轻的点点头:“我已经基本知道你们的任务,我将完全配合。不过,也许你们应该先看看我的军官证。即便是流落到沼泽地,我的证件依旧保存的很好。”

    拉林大尉摇了摇头:“暂时不必了,您和证件上的照片一模一样。我有这样的能力,看过照片就永远不会忘记那人的长相,即便时间过去十年,依旧能够辨认。”

    听他的说辞,杨明志心头一惊。他转念一想,似乎这个家伙是收到斯大林的直接命令,他几乎就是“钦差”,很显然他肯定有许多能力是被斯大林和贝利亚所看中。

    对呀!这种人有着过目不忘的本事,正是做间谍特工的人才,正是内务部需要重点培养的人。

    或许他接手这一任务,就是为了镀金呢

    杨明志摸了摸衣兜里破损严重的军官证,终究没有掏出来。

    他突然鬼使神差的多问一句;“同志,为什么……为什么是内务部派人接待我仅仅是因为斯大林同志下了命令”

    “不仅仅如此。”拉林大尉的表情变得耐人寻味,似乎其中蕴含着惊讶的意味。

    “还有什么”杨明志追问。

    “还能有什么,您所在的近卫284师,本身就是内务部的部队啊!或许您一直没有注意到这些,但是法理上近卫284师是内务部参与组建的部队,当然,只是法理上。毕竟近卫284师和第63集团军的情况实在太特殊了。”

    被这么一说,杨明志顿时豁然开朗。“哈哈,我们本来就是同属内务部的同志”

    “这……理论上确是如此。”

    如今,法理上属于内务部的部队有很多,近卫284师打出来的战绩,甚至比一些集团军都多。而且,63集团军几乎就是扩大版的近卫284师,部队打出恐怖的战绩,一切的一切,都是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个男人——别列科夫将军。

    对于这号强人,拉林大尉充满了敬畏,何况自己年龄还比他年长一些。不过从这次短暂的接触,拉林以他的慧眼瞬间看得出,将军年龄只有三十岁,面容也不见沧桑,但他身上的气质,只有久经战阵的老将才能显露出来。那是一种为将者的自信,以及一种不可名状的咄咄武威,但丝




第1657章 新西伯利亚的召唤
    拉林大尉当众宣读这份关系到大家未来命运的重要文件。

    根据斯大林的命令,真正去克里姆林宫面见他本人的只有三人——杨明志、杨桃和娜塔莎。

    关于其他人的安排:

    **夫和里固施科夫,两人必须紧急去一趟苏联国家科学院,包括运来的各类设计图纸也要一并运去。

    前往科学院的还有随机而来的“普里皮亚季武器设计局”的十人,话说这十人本就是苏联几个重要大学的在校或毕业生,他们身为列宁共青团员奉命进入敌后,通过自己的知识帮助各游击区发展自己的兵工厂。

    在场的所有游击共和国武器设计制造的骨干人员,全都收到前往科学院的死命令。

    毕竟斯大林知晓那个特别的武器设计局的存在,他得到了大量证据,甚至特供提交的部分德军文件,这些情报充分证明,该武器设计局在火箭炮的研发方面有独到的技巧。

    这些人将全部去科学院报道,其中的佼佼者,将得到重大荣誉。

    “**夫同志、里固施科夫同志,两位抵达科学院后,将获得荣誉会员身份,将得到正式会员的一切待遇。接着你们将被委以重任,为国家做贡献。”

    拉林大尉所谓的贡献肯定是继续制造火箭炮咯。

    杨明志稍稍瞥一眼里固施科夫,只见这个老家伙高兴地鼻听泡都要乐出来了。

    里固施科夫的确乐得浑身发抖,试想一下,一个本该在沼泽地终老的五十岁老家伙,他浓密的大胡子跟城市人截然不同,他仿佛应该存在于沙俄时代,几乎一辈子都不可能也没理由去苏联科学院,这一苏联顶尖的科学殿堂。

    那么这些人去了科学院,对我又有什么影响呢

    杨明志捏着下巴稍稍寻思,他恍然大悟:“果然,斯大林肯定是打算让我制造武器的。”

    正当他若有所思,突然间,有人呼唤起他的名字。

    “别列科夫将军!”

    “唉,拉林大尉还有何事”

    “是这样的,有些话我想我应该在此向您说明白。领袖决定召见您,在这时候,您应该也要去科学院一趟。您是联盟不可多得的科学家,又是身经百战的将军。在我来之前,领袖并没有向我透露过多,不过我推测……”

    “是获得荣誉会员的身份吧”杨明志抢话说。

    “对,应该就是如此。和他们一样,您也将获得相应的地位。”

    杨明志点点头,事情若是这样发展,也在其预料之内。

    不过苏联科学院的位置究竟在哪里未来的中科院是在中国的首都,苏联的科学院应该是在莫斯科吧。

    且慢!莫斯科不是在去年就进行大规模疏散了么大量的机关单位,大量的工厂,以各种方式向东方转移,尤其是机关单位,大部分移动到了古比雪夫。

    他好奇的问:“苏联科学院,现在的位置在哪里加入我将前往那里,又需要多久”

    “它是核心就在新西伯利亚市。”拉林大尉非常直白的表示。

    拉林大尉的言语非常直白,说话时更面无表情,仅仅是听到这个名字,杨明志就深感一丝寒意——新西伯利亚,这地方的气候跟大兴安岭几乎一样。就一个字,冷。

    拉林大尉顺着话题继续解释,科学院坐落于新西伯利亚的原因才令人所理解。

    的确,新西伯利亚实在是冷,好在她是坐落于西伯利亚大铁路变的城市,繁忙的交通线为城市诸如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再说沙俄时代乃至这时的苏联,以及遥远的未来,北亚的大城市无一例外不是西伯利亚铁路穿城而过,诸如极端寒冷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也是如此。

    在战争爆发之前,科学院除了莫斯科的总院外,还有远东分院和乌拉尔分院。两个分院相对独立于莫斯科的总院,进行着独立的科学研究。

    随着战争的爆发,苏联科学院也加入到东撤的大潮中。关于总院的位置安置在哪里,苏联当局选定了新西伯利亚市。

    仅就人口而言,新西伯利亚市可谓十足的大城市,她的地理位置正处于苏联的中间位置,来自东方的新组建的军队,都将通过这里,投入到欧洲战场。当然,美国通过北太平洋航线运输的战略物资,也最终通过这座城市,继续向西输送到战场。

    她的价值还不仅仅如此,大量移民突击涌入,她就是苏联中部最大的工业城市,当然仅就工业产值而言是比不过战争之前诸如哈尔科夫、斯大林格勒这样的城市。

    残酷的战争使得苏联失去了大量精华区域,新西伯利亚这座城市的“造血”能力,随着战争的持续就显得愈发重要。

    城市也不得不进行扩建,来自西方的数以万计的难民开始向东方疏散。

    本来在沙俄时期,沙俄当局对北亚和远东的开发比较有限。那里太冷了,即便是号称不怕了的俄国人,对那种极寒也要掂量一下。

    战争爆发了,一无所有的难民们渴望一个和平的环境,很快的,莫斯科以东乌拉尔山以西的各个城市充斥起大量难民,沉重的人口压力,迫使苏联当局号召人民越过山脉,继续向东方移民。

    就像中国在抗战初期的战略大转移那边,苏联在1941年开启了他们的战略大转移。

    人民渴望的第一要素是安全,至于顺便开启了一场“东部大开发”,那都是后话。

    尤其是有着高度知识的技术人员,战争时期他们的作用愈发凸显。那些满脑子机械制造至知识,有着丰富钢铁冶炼的工人们,他们必须迁移到工业城市以发挥自身价值。

    所以对于迁移中的苏联科学院,转移到乌拉尔分院的构想因为分院的反对而取消,转移到远东分院,那里的局势也并不太平。在1941年,未来局势还不命令,谁能保证德国和日本不会沆瀣一气夹击苏联呢即便远东的百万苏军并不畏惧日军。

    迁移到新西伯利亚市,显然就是最优选。

    原本的历史进程,苏联当在1943年在新西伯利亚市建立分院,接着又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伊尔库兹克、秋明等地建立研究机构,合计多达76个研究所。

    本位面,这里历史进程被提前了整整一年。

    科学家们一番扯皮最终得到了斯大林本人的仲裁,拿起钢笔,直接写下科学院总院的战时地址就放在新西伯利亚市。

    如此,科学院增加了一个西伯利亚分院,该分院在1942年春季开始兴建,大批科学专家自夏季宜居那里工作。条件虽比较简陋,战争的压力荡然无存。众多的研究员完全不必担心战争对自身的潜在威胁,例如永远不必担心敌机轰炸,大家醉心于研究。

    对于科学家们,跟战争有关的课题研究放在首位。他们研发新型炸药以增强苏军武器武力。研发新的装备,试图在军事科技上超过德军。

    苏联当局早在二十年代就对火箭炮产生浓厚兴趣,如今的喀秋莎等多种火箭炮,能短时间内给予敌人恐怖打击,奈何它必须解决一个问题——短腿。

    绰号是“飞鱼”的由不为人知的“普里皮亚季武器设计局”研发完毕并投入实战,他的情报一出,立即令苏联科学院产生浓厚兴趣。

    既然里固施科夫和**夫这两个神秘人了解全套制作流程,他们理应得到崇高的荣誉。

    科学院有着自己的节操,他们认为哪些人对苏联的科学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给予其荣誉会员的身份,委员会有着自己的权力。当然,科学院的想法和斯大林为首的最高苏维埃态度出奇的一致。

     



第1658章 许诺
    正当名单上的人聚集在这间大仓库挺厚拉林大尉的讲解,八百多战争孤儿,他们下了飞机后,旋即被地勤人员统一接到另一间仓库。

    苏联的民政部门对这批孩子高度重视,虽然计划上机群是在凌晨两点左右抵达,他们在九月一日就抵达五号机场。战士条件下孩子也必须立刻运到靠谱的地域,他们将用客车带孩子们去往东方,去乌拉尔地区,送到那里的儿童学校统一管理起来。

    乌拉尔地区也是苏联的兵员地之一,当地几乎所有的20岁到28岁的男子几乎征召完毕,苏军已经在提高征兵年龄上限。

    高烈度的战争带来了巨大的人员损失,母亲哭着送走征召上前线的儿子,不久后,当地治安警察一脸忧愁的送来信件,那是牺牲士兵的死亡证明。

    爱子为国捐躯,再多的歌颂都难以磨平家庭的创伤。这一时刻,苏联当局有意许可这些英雄家庭优先领养战争孤儿,即安抚人心有减轻了民政管理的负担。

    照顾孤儿,这是负责任大国的义务之一,苏联对此的态度更加坚决,战事条件下,只要是战争孤儿,孩子们所需的一切即便国家很艰难都由国家负责,甚至还能很不错的物质帮助,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的活着。

    他们能吃饱饭住得温暖,但家人全部罹难,那种挥之不去的创伤,只怕需要半个世纪才能磨平。

    战争状态下,谁又能注意到孩子们的情感呢当务之急就是把孩子带到绝对安全之地。

    孩子们排着队,他们穿着的衣物五花八门,甚至还有从德军死尸上扒下来的衣服拼凑改造的。长久的飞行又因为是夜里着陆,大家的精神都很糟糕。
1...489490491492493...6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