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我现在顾不上关心它的来历和掌故。要是小池在一起,肯定会对此品评一般。我是来找人的,现在是下午四点钟左右,青羊宫附近,还有一些算命打卦的江湖人士,我先围着它,转一圈,看有没有张继才的遗迹。
一圈下来,没发现张继才,但也看出一些名堂。这道观之外,与武汉的长春观大致相似,大量江湖算命的人在此摆摊。套路都差不多,只是有一点怀疑,这些人,见我路过,怎么就没一人招揽我的生意呢
当我孤身一人,来到一个从不熟悉的城市,我的心境,与多年前在武汉时一样。漂泊感是如此熟悉,但此时,我有明确的目的,所以,情绪状态还是有所不同。
为什么没人找我算命,我自已分析了一下。我自己一个装成昂扬的年轻人,步履匆匆,要么是有事要办,根本没有心理的徘徊,不需要算命。另一方面,我的穿着打扮,犹如游客,不像是心怀忧虑的人,不是他们的客户吧。这些吃江湖饭的,对街面上行走的人,大多有准确的判断,他们不会在我身上浪费时间的。
这一圈找下来,我几乎穷尽了周边所有摆摊算命的人,没有发现张继才的踪迹。按老隋所说,有时,他也伪装成道士在周边游荡,但我没有发现有此类人。我看里面许多游客出来,时间已经五点多了,青羊宫也已经要关门了,我只得临时找个宾馆住下,明天到里面去探一探。
完全孤独的一个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不管有钱没钱,每到夜晚,你都会产生出某种凄凉的感觉。
我得给自己找点事干,我先给班长打了电话,了解了岳父母在北京的情况,一切正常。我就把在成都的经历给他说了一下,他虽然也同意我找那个断手人,但提醒我不要冲动。
“你是去解决问题的,庄娃子,尽量不要制造问题。”这是班长对我的忠告,我听了过后,心情也冷静了些。
晚餐在哪里吃呢成都不是好称小吃之都吗我问了问,又好玩又好吃的地方,有人给我说了,在府城河边就有很多。我搭车往那边去了。
远远看到,有一座廊桥立在河上,灯光惹眼,我叫司机停下,就这儿了。迎面而来的是个照壁,上书《廊桥赋》,我一看作者,是号称巴蜀鬼才的魏明伦写的,仔细看了一下,这家伙以严格的赋的形式,加入了许多现代的内容。借桥抒发情绪,借赋搞点幽默,是他的风格。
四川是个出才子的地方,比如古代最有名的,李白,苏东坡一家三父子。近代就更多了,郭沫若、巴金是近代最有名的大家。从中国文化史上来看,四川出才子的比例,大概与江浙可以齐名了,究其原因,估计与生产生活水平与方式有关。天府之国与江南的鱼米之乡,在生活富足程度来比,大致相似。况且川西坝子,更是因为都江堰的存在,每年人们闲时多、忙时少,就给欣赏艺术带来了群众基础。
穷不养艺,自古皆然。
但是,四川出的大才子多,还与安宁的社会环境有关。除了明末张献忠的屠杀以外,四川大部分因地理的原因,与中原有隔绝,造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氛围。这里风景秀丽如峨眉、西岭,完全可以给诗人提供想象与歌颂的空间,还有川西高原、贡嘎雪山,壮美的风格,给人以大气的风骨。这是江浙文人所不能比的。江渐文化虽然精致,但大气,倒比不上四川了。
天下才子来四川,四川才子出天下。这也是一个独特的现象,这里好像是个文人的中转站,外来的才子,如果到一次四川,文化艺术的风格就会得到杂交和改变,焕发出从前完全不同的雄奇风采,比如杜甫。四川才子出了四川以后,很容易名满天下,是不是也是这种文化杂交后的产物呢
比如陈毅元帅当年出川时写的诗:“三峡束长江,欲使江流改;一旦破夔门,东流归大海。”
四川的文化人,如果不出四川,就小家子气,如魏明伦般,才虽有才,但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却要打折扣了。他写的《潘金莲》,虽是川剧,但当年也是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些冲击。他把历史上人们认为可遭痛恨的潘金莲这个人物,写成了妇女解放意识的觉醒先驱,这也算是个独特的视角。但是,后来,并没有再产生更有影响力的作品了。因为,一个文人,如果不将自己的思考对象,放到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背景上,不把自己的写作对象,放到当今时代的反思上,它是形成不了巨大影响力的。没有影响力的作品,哪怕再精致、再大胆,也是自说自话。
这让我想起了陕西的三位作家。贾平凹是最有才气的,但他的才气与中国现代的关注点没有合拍,所以,只能叫做怪才。而路遥的才气明显不如他,但他将自己的作品直接对准这个时代,所以就有了《平凡的世界》。陈忠实企图将近百年中华传统的演变史写出来,大则大矣,但焦点不集中,情绪不饱满,意义虽然多,但冲击力差了些。但《白鹿原》的影响,也远比贾平凹的任何作品强,虽然贾是陕西第一才子。
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池,如果她在这里,免不了要跟我辩论一番,她会有哪些观点和结论呢
算了,肚子有点饿,先填饱再说。
走到河边一个宵夜的摊子,要了一个兔头,几碟凉菜,一瓶啤酒,就着这偶尔吹来的河风,喝了起来。
过了几分钟,邻座就来了几个外地人,口音估计是东北的,其中有一个成都口音的人作东,估计是招待外地朋友。他们倒是高谈阔论,令我兴趣倍增。
东北人和四川人,都是中国优秀的吹牛大师,我倒要听听,这个成都人,拿什么故事来招待北方的朋友。
“东北当官的多,四川当大官的人少,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成都人的问题,现场就激发了大家的兴趣,我在一边,也很好奇,看他怎么演绎。
要说,小说就是讲故事,吹牛也就是艺术了。要吹得感情澎湃要吹得别人想听,还真是个技术活。他的话从问题开关,一下就抓住了观众,简直是教书一般的写作经典了。
“主要是追求不同。你们东北人,追求霸气,我们四川人追求安逸。所以,结果也就不同了。”
你看看,先提出结论,这结论本身就不凡,看样子,他举的例子,或许更有听头了。
“追求霸气的人,要么占山为王或者行侠仗义,要么当个大官或者出个大名,追求的是人人都感受得到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这两种力,在官场上才会得到极致的体验,你说是不是”
当然有人接话了,什么东北官员多、土匪多,什么人都想出名之类的,好像在自动证明那个成都人推断的准确性。
“我们四川人的追求是安逸,是自我生活的一种状态,不需要当官发财都可以得到,所以,外人看来没追求,在我们看来,要的就是这种状态。”
有人附和到,这不就是自得其乐嘛。但得到了纠正:“不仅仅是,还有乐观豁达的因素在。”
“比如汶川大地震,就有几则真事,我跟大家分享一下。”
故事要来了,这才是正餐。
“这么大的灾难,四川人照样雄
第二百三十章 研究下生活
如果你到四川来,提到生活这两个字,你要注意,也许这人是专门说的一件事:饮食。
本章题目所示,这个“下”不是上下之下,不是方位词。应该理解为一下两下的下,读ha,四声。“研究下生活”,有时可以理解为:想法整点好饮食。
在盆地的约束下,高山阻隔了诗与远方,四川人的创造力,更多在饮食的范围里发挥想象。如果将饮食与语言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艺术,大众喜闻乐见,大师离不开它。
如果说李白将喝酒与写诗结合,是最早四川人的艺术表达,这就奠定了四川的酒文化不同凡响之处。中国传统八大名酒,川酒几占半壁江山。更早的联想,来自于刚出土的三星堆文化,那青铜的祖先又眼突出,不管专家们用什么模式猜测,但我始终认为,那就是一个喝多了的人。
四川人酷爱喝酒的历史,比李白早多了。至少在三国时期,川人早就在酒中沦陷。
醉酒的快乐,在本质上,是通过对身体机能的畸形触发,导致情感变异,而产生某种思想灵感上的扭曲效应,强烈的精神反应给人制造了某种神性。所以,最早酒与神有关。所以尼采作为哲学家,他写了《酒神》。喝多了的人,北京的形容比较粗陋:“喝断片了”,这只是从身体上来讲。四川人的境界就艺术得多:“神戳戳的”。将酒与神联系起来,大概是商代就有记载的伟大传统吧。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曹操是北方人,也感受到个中美丽:“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但身为四川皇帝的刘备不这么想,他没那么高大上,他只是河北一个卖草鞋的。他认为,四川人喝酒,浪费粮食,该禁。
这不得不说与中国的酿酒史有关。在明代以前,中国人没有发明蒸馏酒的做法,主要是酿造酒,也就是把米酒弄得更酸,但度数当然也不是很高了。这一点,今天四川还有,就是甜酒,度数较低的酿造酒,有点甜。甜,在酒中,绝对是贬义词。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诗:“户大嫌酒甜,才高笑小诗。”就是例证。
现在四川人通常把甜酒叫做“捞糟”,贬义明显。这其实就是酿造酒后,酒水出来后,剩下的渣渣。
用米来酿造酒,成本是非常高的。三斤粮食一斤酒,所以,酒是奢侈品。刘备要准备粮草进攻中原,当然不能容忍酒的存在。禁酒,皇帝下诏书,不禁要杀头。甚至,有私藏酒具的,喝酒物品的,也都要杀。尽管如此,但四川人实在是太爱酒了,如果没有酒,有的人宁愿不活。所以,人也杀了些,但酒却禁不下来。
你想想,司马相如,大才子,卓文君,富二代,如此偶像,都曾经当街卖酒,要说全国其它地方有人无酒不欢,四川有人就是无酒不活了。酒就是生活,禁酒,除非我死。
这就尴尬了,杀人都不管用,不可能把人杀光吧,那谁去当兵呢有大臣找机会,要化解这个尴尬。
机会终于来了。某天,与刘皇叔外出巡游,瞧见一对男女,大臣上奏皇上:此二人该杀。刘备大吃一惊:何罪之有这大臣估计是四川人,或者久居四川被川人性格所同化,保持了良好的幽默至死的习惯:此二人外出身带淫具,与当街行淫同罪,按律当斩。
刘备毕竟是聪明人,关键是止不住自己的笑声。男女天生自带淫具,怎么可以推断为该杀呢所以私藏酒具,也不应该是杀头的罪啊。禁酒之酷法,就此消解。
我老家镇上,有一个酒厂。那里有一个工人,不算是正式编制,他只是一个上无老下无小的孤人,他当时大约五十来岁,是个五保户,也就是最穷最该政府保护的角色了。他自告奋勇要到酒厂帮忙,啥苦活累活都可以干。厂长问他需要多少工钱,他回答不要工钱,只需要满足他一个爱好就行。
他的爱好,就是酒出锅之时,让他将刚出来的热酒喝个够。
从此,街面上一个满脸通红,浑身散发着酒香的醉汉,经常倒卧在马路上,所有行人给他让道,所有车辆为他停车,如同一道风景,成了酒厂的活广告。他一生的追求,就是酒。
中国的酒文化中,大多与借酒有关。
有借酒浇愁的,不高兴了喝酒,此时酒最伤人。拿一种痛苦来掩盖另一种痛苦,结果会就会是苦上加苦,苦不堪言。所以,古人早就意识到“借酒浇愁愁更愁”,但人性就是这样。先人的提醒如此明确,有人还想用酒来掩盖自己的痛苦,这不仅伤身,会更伤心的。四川人一般不这样搞,这样搞的人,不懂生活。
有借酒发疯的,酒壮怂人胆,平时不敢说的话,借着喝了酒,假装神志不清,说话可以不负责任,发起疯来。你说的话,你以为借酒,别人就不追究了别人就会原谅你了幼稚。四川人一般不这样搞,这样搞的人,自欺欺人。
有借酒避世的,假装爱酒,喝得烂醉,逃避别人。如竹林七贤中,就大有人在。遇上尴尬了,用喝酒来逃避;遇上压力了,用喝酒来推缷,这是不敢面对矛盾,懦夫的行为。鲁迅先生所说“真正的猛士”,这话都跟谁说的四川人不这样搞,这样搞的人,明显假打。
有借酒御寒的,北方民族爱干这个,不要跟东北人和内蒙人斗酒,他们酒量大,因为天生寒冷,他们从小把喝酒当成穿棉袄。老毛子称为战斗民族,但死于喝酒的人比死于战场的人还多,那也是因为寒冷。四川人不这样搞,四川不冷,即使有雪山,那上面也不住人。四川以酒御寒的人不是没有,那是有病。
当然,也有四川人借酒,但主要是借酒说话,说些平时显得甜腻此时显得亲热的话,说些幽默中略显大胆但平时想说又害懆的话。借酒触发灵感,写诗画画都可以,当然也有舞蹈。在都江堰有一种远古传下来的傩戏,装神弄鬼,手舞足蹈,有专家在分析它的意义与象征,我认为,那偏偏倒倒、张牙舞爪的样子,分明是喝多了酒的嘛。“李白斗酒诗百篇”,酒是艺术的催化剂。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乡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什么境界天人合一,艺术到此,已经神了。
更多,四川人就是热爱酒本身,酒就是生活。如我老家那个醉汉。在我们农村,给老人家打酒,是孝敬的重要标志,因为每个老人都喜欢喝酒。不管酒量大小,多少不论,有酒就有生活,有酒就有艺术。不管下酒菜如何,一枚辣椒,可下一杯酒,一根锈铁钉,也可以调和酒精。酒是平凡生活创造奇迹的对比,酒是庸常人世短暂超脱的阶梯。
我那苦命的父亲,贫穷与卑贱相伴一生,但他总要藏一瓶酒,有客人来了,没有好菜,只要有酒,就是席了。在酒桌上,不论贫穷与宝贵、不论健康与疾病,人人都平等了。四川人喜欢将烈酒倒入一个大海碗,一人喝一口,再传给下一个人,这是平等和亲近的体现,这是现实中没有的最高意义上的和平。父亲在每年过年的时候,总要给自己倒一杯酒,以犒劳自己一年的艰辛,那些现实中找不到的超越和幸福,也半醉中,也许能够体会到某个亮光。
我怎么忘了呢在父亲的坟前,多给他倒几瓶酒啊。茅台、五粮液、剑南春,这些在我父亲传说中的名酒,他从来没有喝过,当儿子买得起的时候,他却品尝不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最大痛苦莫过于此。心疼!
我那领略过幸福而又匆匆离去的母亲,酒,估计是你对生活的最高领悟了。在北京,那红酒是不适合你口味的,但你却喝出了幸福,因为那是儿子孝敬的啊。在温州,给你的茅台你舍不得喝,有了外来的客人才拿出来,那是你对待客人的热心,其中也有炫耀的成分,那是你儿子孝敬的啊。
但我今天能给你孝敬什么呢当我来到四川,见到这么多好酒,而你却享受不到了。飨餐!
除了饮,就是食了。四川人的吃法是多样的,但人们更喜欢的是,在创造新吃法中体验。
虽然川菜也有传统菜式,比如回锅肉,从选材到除水到切墩到炖煮到火候,全面考验厨师的基本功。但新菜品的产生,却依然层出不穷。
其中一个光辉的例子,就是苏东坡了。他创造的一些吃法,几乎成了全中国的传统。比如东坡饼,其实就是油炸面食的一种做法,只是形状不同,而显得有艺术想象的空间,借上东坡先生的名气,流传了下来。东坡肉,现在几乎成了一个名菜了。其实当年苏东坡发明它的时候,正是倒霉的时候。没什么宫廷佳肴了,没什么珍馔佳馐了,皇帝要打压他,要羞辱他,他的亲人受牵连,他的名称受辱骂,他的生命有危险。
皇帝不杀他,只是为了羞辱他,皇帝想看他哭,皇帝认为这事很简单。
为了不让他回四川享受故乡风情,不放虎归山,皇帝偏不让他辞职回乡。从副国级贬到副科级,并且不让他在一个地方久居。让他漂泊,让他贫穷,让他举目无亲,让他走投无路。
他没有随从了,他没有厨师了,他甚至没有菜了。
但皇帝想错了,皇帝没有想到一个四川人,天生幽默,是不会轻易哭泣的。能攻心,才反侧自消。皇帝对四川人不攻心,专攻其身,没有用的。对于四川人来说,只要饿不死,他就会生活。
况且,这是一个艺术化生活的极品,他是苏东坡,皇上岂是他的对手四川人大官出得少,也许是看不起大官的传统吧。苏东坡连皇帝都瞧不起,当官有什么生活呢
苏东坡艺术的才华,可以转移到饮食上了,在饮食艺术的创造上,每个
第二百三十一章 断手人迷踪
已经有人到青羊宫外摆摊算命了,我又走了一圈,没有发现,我得到里面瞧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