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木三大少

    四、即使要议和,最多割燕山一路之地,不可割让三镇。

    是的,太学学正秦桧现在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

    没有证据证明太学生陈东上书弹劾梁师成和上书请求恢复李纲、种师道职务的事是秦桧示意,但若说这些太学生们没有受到秦学正的一点影响,只怕也未必。

    太学生聚众闹事,身为学正的秦桧难辞其咎。此时秦桧还冒出来上书建议对金强硬,当真是一点都不避嫌啊!

    对于积极主张抗金,反对割让三镇的秦桧,皇帝赵桓和宰相们给他安排了一个新的职务,让他担任割地使,陪同太宰张邦昌去金国交接三镇土地。

    秦桧险些被气得吐血,但又没法抗旨不遵,只能含羞忍辱的走马上任,去往金军大营。

    金军东路军围困东京汴梁城已有一个月,城中的朝野上下都盼着金军尽快撤离,解除眼前这场危机。

    二月八日,终于传来好消息,金军东路军统帅完颜宗望派使臣来并带来了辞别书。

    &




第九百零七章 十七骑破两千
    完颜宗望见金宋两国和议大局已定,便准备退兵。退兵前,他挑了十七个精壮骑兵立即出发赶回金国,向朝廷汇报前线情况。与此同时,命燕京地区的汉军都统刘彦宗等人不必再领兵南下。

    完颜宗望没有想到,自己派回去的十七个骑兵竟然又创造了一个举世罕见的战争奇迹。

    这十七个金军骑兵北渡黄河走到磁州时,河北路兵马矜辖李侃领兵两千前来截击他们。

    为首的金人将领见前方的道路上出现了一支宋军,便对宋军主将李侃说道:“对面的宋将听着,你我两国已经议和罢战了。我们十七个人是二太子完颜宗望派回国传递消息的,请贵军让开通道。”

    李侃因为没有接到朝廷任何停战的消息,对金军的说法根本不信。

    李侃说朝廷给我们的最后指示,就是让我们配合西北援军在后面掩杀金军,说不定你们就是被打败的金军呢!

    李侃命两千军士摆开阵势,与十七个金军开战。

    这十七个金国骑兵见李侃还是要要动武,顿时勃然大怒,弯弓搭箭冲上前应战。

    金军的十七个骑兵分为三路,前路七人,左右两路各五人。三路金军毫无惧意,直冲宋朝军阵。

    这十七人都是精挑细选,骑术精湛的骑士,他们一边冲锋一边开弓射击,当真是箭无虚发,许多宋军纷纷中箭跌落马下。

    要说金军的十七名骑士虽然骁勇,但方才也不过射杀了不足百人而已。怎知这些河北禁军的军士都贪生怕死,交战后纷纷后撤,结果导致阵型大乱。

    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葩诞生了,磁州城外,十七个金国骑兵追杀着二千余人的宋军。

    由于发生了互相踩踏,结果两千宋军居然损失过半。战胜宋军后,十七个金国骑兵却一个都没有负伤!

    这战绩,比郭药师一月前在黎阳黄河边上杀敌数千,自家部队只战死三个人的战绩还要辉煌。

    帯着对宋军的极度蔑视,这十七个金国骑兵冲散挡道的宋军,哈哈大笑着扬长而去。

    李侃被吓破了胆,躲入了磁州城中,再不敢提拦截金军之事。

    派出信使报信后,完颜宗望也率军开拔北返。

    种师道得知金军撤军后,立即给皇帝赵桓上书,说这是最好的战机,只要我军在后面追击,在金军到黄河边渡河时与他们接战,保证能够让他们全军覆没。

    种师道还断言,如果就这么放走金军,日后金国定然还会南侵,则祸不可测也。

    太宰李邦彦等主和派大臣听后,在朝堂上强烈反对,认为朝廷花费这么大的代价才与金国缔结了和约,不可再轻言开战,引得金军再次南下报复。

    皇帝赵桓害怕金军去而复返,决定接受李邦彦等人的主张,礼送金军出境。

    同时,朝廷为了避免种师道领兵招惹金军,就下旨罢种师道为太一宫使,解除了种师道的兵权。

    这个时候,姚古、种师中二人也领兵来到了东京汴梁城下勤王,但种师道被解职后,勤王军将领们明哲保身,追击金军的想法再也无人提起。

    李邦彦还担心出意外,过几日又上奏折,请求让姚古、种师中、折彦质等将领兵护送金军过河。并在河东、河北树立大旗,明确各处有擅出兵者一律军法处置,以防止地方武装骚扰金军。

    二月十一日,东路金军终于开拔离开京师,并同时带走了作为人质的肃王赵枢及负责割地事务的太宰张邦昌和秦桧等人。

    二月十二日,为庆祝金军终于退兵,皇帝赵桓下旨命大赦天下。

    宋徽宗赵佶在退位前才大赦了一次天下,如今时隔



第九百零八章 完颜宗翰军的威胁
    莫说大宋要礼送国内的燕人离境,即使宋朝不遣返这些燕人,燕人也不敢在宋朝境内居住了。

    东京汴梁城被围困时,城中军民可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屠杀了许多燕地之人。那场屠杀,早已杀得燕地之人肝胆俱裂,人人自危。

    同样,在河东各州,燕云之人组成的义胜军被视为隐患,没有及时投靠金军的人都被宋军杀死了。

    可以说,宋人与燕地之人已经相互之间再无信任可言。

    不消宋朝遣返,这些燕地之人也不敢在留在宋朝境内了。

    所以,在金军东路军撤退后,各地燕人纷纷跟着金军北归。

    李纲派出姚古、种师中、折彦质等将远远的跟在完颜宗望军的身后,名为护送,实为伺机追击金军的部队。

    然而,宋军勤王军主力十万余人出发后不久,朝廷就接到泽州传来的紧急军情,称金军西路军在完颜宗翰的带领下除了继续包围太原府外,还另外派军继续攻打其余州县,现在已经向南攻陷隆德府,逼近了高平县。

    原来,金军进攻宋朝时,东路军和西路军各有分工。

    完颜宗翰的西路军任务最为艰巨,要攻陷山地居多,地形险要的宋朝河东路,还要击败大宋朝最精锐的西军军团,南渡黄河直取洛阳,切断东京汴梁与西军的联系。

    可以说,完颜宗翰军面临的都是宋朝最强的军队,与东路军完颜宗望需要面对的对手不同。

    金军东路军完颜宗望的任务就是收复燕地,再从宋军防守薄弱的河北路平原南下,在东京汴梁城与完颜宗翰的西路军会师。

    完颜宗望的东路军战斗力比完颜宗翰的西路军差,但面临的对手更弱。在金军的计划中,东、西两路军应该相差无几地打到东京汴梁城下。

    怎知宋朝燕山府的六万常胜军向完颜宗望投降,一下子加快了金军东路军前进的步伐。

    再加之河北禁军和京师禁军不堪一击,结果让完颜宗望军只用了十余日就从燕京城杀到了东京汴梁城下。

    而此时完颜宗翰还在太原府城下围点打援,大量歼灭宋朝的西军野战主力。

    金军也未料到完颜宗望的进军速度如此之快,导致两军协调作战出现了误差。

    完颜宗翰对完颜宗望所率领的东路军久无音信,担心他孤军深入陷入困境。

    于是,完颜宗翰留大将完颜银术可继续围困太原城,自己亲率大军南下,寻找接应完颜宗望所率领的东路军。

    完颜宗翰领兵南下后,沿途降定太原府诸县及威胜军,兵临南北关。

    南北关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关上的守军望风而逃,将如此险关拱手相让。

    完颜宗翰入关后,仰面长叹道:“如此关险,我能通过,南朝可谓无人矣。”

    完颜宗翰军过南北关后,杀至隆德府城下。

    隆德府城的宋军虽然进行了抵抗,但哪里是完颜宗翰军的敌手,仅坚守了三日便被金军攻破城池。

    隆德府城守臣张确当场战死,为国尽忠。

    完颜宗翰随后又率军攻下潞州,兵锋直逼泽州。

    攻克泽州后,完颜宗翰就准备渡河攻击东京汴梁城。

    正在这时,宋使路允迪来到完颜宗翰军中,以厚礼行贿完颜宗翰,告知他两国已经尽弃前嫌,宋国愿割三镇求和之事。

    完颜宗翰得悉此事后,暂时停止了对泽州的进攻。

    金军西路军攻陷隆德府城的这个消息震惊了朝野,众人都担心走了一个完颜宗望后,完颜宗翰的大军再来个渡江南下,逼近东京汴梁城。

    金军若是如此无休无止的进攻京师,朝廷还能拿什么应付他们

    面对完颜宗翰军逼近的威胁,皇帝赵桓吓坏了,再一次改变主意,忙命李纲把护送追击完颜宗望的军队全部调回京师来以备不时之需。

    李纲不愿错过追击完颜宗望军的机会,就宽慰皇帝赵桓说不用担心。

    &n



第九百零九章 协议是用于撕毁的
    让郭药师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一举动让磁州守城的官员丢尽了大宋朝廷的颜面,这些官员不久之后就被朝廷撤职。

    随后,皇帝赵桓就派来了一个强硬而不怕死的老臣担任磁州知府。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马扩的老师,西门庆在登州见过的宗泽。

    当然,此时宗泽还在从巴州调回京师的路上,没有那么快走马上任。

    宋军姚古、种师中等部已经与金军完颜宗望部拉开了很长的距离,他们在返京途中接到最新旨意后,又调头向北急追。等到好不容易再次在河北滹沱河追上金军部队。

    可是,此时战机已失,在平原上六万金军骑兵威力极大,姚古、种师中等将都不敢贸然发起进攻。

    并且,因为朝廷政策的多次反复,有姚平仲前车之鉴,诸将都怕日后获罪而不敢贸然进攻,只能尾随着金军,远远的把他们送出国界。

    河东泽州的金军大营中,完颜宗翰得知完颜宗望已经代表金国与宋朝议和,宋朝愿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与金国后,虽然认为金国获利不多,但还是勉强接受了宋朝的和谈条件。

    完颜宗翰带着宋朝使臣路允迪回到太原府城下,让他给宋军宣谕,命守军交出太原府城。

    路允迪跟着金军到达太原城后,来到城下喊话,说自己是奉旨而来,要见太原城知府张孝纯。

    王禀听说朝廷使臣来宣旨,不敢打开城门,派人用吊篮将路允迪吊入城中。

    在城南的开远门上,路允迪对知府张孝纯、兵马总管王禀及守城军民宣读了割让三镇的圣旨,要他们向金军交割太原府城。

    王禀听了,立即仗剑而起,愤怒的说道:“国君应保国爱民,臣民应忠君守义,现太原府军民以大宋国为重,宁死而不作金鬼,朝廷竟如此弃子民于不顾,何颜见天下臣民我太原府军民坚不受命,以死固守。“

    王禀这是在抗旨不遵,甚至于公然责难朝廷和圣上了。

    可是,王禀衣甲染血,一身正气,让路允迪怎么也无法责怪他大逆不道。

    受到王禀的感染,城上军民皆手握兵器,振臂高呼:“我们愿随王总管坚守太原,与城共存,决不退却!“

    知府张孝纯也不急不忙地说道:“此乱命,非陛下本意,臣不敢受。”

    张孝纯还算是客气,其他守城将士却都怒视路允迪及其随从,路允迪羞愧满面,缒城而下。

    路允迪来到金军大营,惶恐不安地对完颜宗翰说,太原府城军民抗旨不遵,拒绝移交太原城。

    路允迪对完颜宗翰解释道,朝廷是有诚意割让太原城的,只是地方守臣不领命,希望大帅不要迁怒朝廷。

    完颜宗翰听了,怒极反笑,对路允迪说道:“贵使休惊惶,我已知贵国诚意了。

    这太原城既然已经根据和约割让给我大金国,自然就是我金国的土地了。城中百姓,也是我大金国子民。

    城中的官员和军士若是如约交割城池,对于原籍是贵国境内的,我也会将他们礼送出境。

    可若是城中之人顽冥不化,继续抗拒我大军,那他们就是我大金国的叛逆,我军自会平乱,必不牵扯贵国。

    请贵使回朝禀告贵国皇帝,三镇已是我大金国所有,我军剿灭三镇叛逆时,贵国切莫横生枝节。

    如此,方可保两国之间的友谊长存。”

    路允迪听了完颜宗翰威胁的话语,唯唯诺诺,不敢有半句分辩之语。

    完颜宗翰的话也有几分道理,既然两国已经签订协议,将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割让给金国。那么从法理上说,这三镇的土地、城池和百姓都是属于金国的了。

    &nbs



第九百一十章 狂犬耿南仲
    种师道上任后,向皇帝赵桓上奏,说宋军在河北平原与金军骑兵交战,会处于劣势。

    为了拱卫京师的安全,请求集中关、河兵力在沧州、卫州、孟州、滑州等黄河沿线修筑防线,以防金兵再至。

    然而李纲为首的主战派大臣先是主张派大军穷追东路撤退的金兵,后又主张反击西路围困太原的金兵,强调恢复三镇,御敌于国门之外,反对修筑黄河防线。

    大臣们都认为大敌刚退,不宜兴师动众修防御设施来示弱。

    种师道是西军名将,心中当然明白宋军与金军的战斗力差距,曾经惨败给辽军的经历也让他对于平原作战十分小心警惕。

    种师道知道河北平原是金军骑兵的天下,绝不可轻易与金军在河北平原上交锋。最为稳妥之策,当然是守住黄河。

    可是,李纲为首的主战派大臣们都是文人,哪里懂得行军打仗。他们只知晓“寸土必争”的大道理,早已将宋军的战场设定在河北与河东。

    至于在那些地方开战会死多少宋军将士,就不是李纲等人需要考虑的了。

    我等抗金名臣只需要赢得坚持抗金的气节和名望即可,怎么厮杀流血是那些粗鄙军汉之事!

    主战派大臣们与种师道意见不合,主和派更是不问军事。种师道在朝中无人支持,颇有独木难支的感觉。

    种师道接旨后,就曾请求朝廷准许召集天下军马齐聚黄河岸边,避免重蹈金军完颜宗望东路军兵临城下的覆辙。
1...197198199200201...26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