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满城风沙
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国家的半导体产业开始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还试图想要将半导体产业重新恢复过来,但是由于此时相关技术已经落后外国,要想提高最快的方法就是引入国外的技术,江南无线电厂的这套设备就是在这段时间引进的。
但国家很快就发现,自己兜里的外汇实在是少的可怜,引进了这项技术就无法引进其他技术,此时国家又将炼钢炼铁做为国家工业的首要目标,仅仅保钢扩建这一个项目就付给岛国五十亿美金,几乎把多年来的外汇储备都掏空了,而做为高投入的半导体行业就被放弃了。
周明简单的把国家在光刻机技术方面的发展说了一下,其他人都在仔细的听着,无不为之惋惜,但刘琅听了却是大为震惊,原来国家还曾经有过这么一段“辉煌”。
“想不到在二十多年前国家就已经制造出了光刻机,如果一直研究下去,等到了三十年后,恐怕世界上能够制造光刻机的公司还得加上中国企业了。”
在三十年后,国人总是认为国家的芯片技术太落后,钱没少花,但还是提高不上去,美国一发怒国家都发懵,但是现在,事实绝对不是这样。
国家半导体行业基础的确雄厚,起码在六七十年代绝对可以排在世界一流水平,整个七十年代国家处在混乱状态,半导体行业便停滞不前,而国外的技术突飞猛进,两者差距就被迅速拉开,现在是八五年,中国和国外的技术相差还不是太多,根据刘琅估计也就有一代左右的距离,不像工业机床,就是德国二三流水平的设备拿到国内也比你高出一代。
中国和外国在集成电路上的差距应该是在八十年中后期才被彻底拉开的,因为这个时期是电脑产业飞速发展的阶段,集成电路的制造开始遵循“摩尔定律”,也就是每十几个月技术就会彻底更新一代,从九十年代初到新世纪头十年,这将近二十年时间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如大爆炸一般发展,制程工艺也从几微米发展到了十几纳米,中国就从被彻底抛下,再想发力追赶这近二十年时间被落下的距离无异比登天还难。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象征着传统工业制造的机床产业,国家比国外落后很多,即便是刘琅这么聪明,也觉得即便中国从现在奋起直追,能在二三十年内赶上岛国、美国和德国这样的先进国家就非常不错了,可做为未来高科技产业的芯片行业,国家却在很早就开始发展,而且即便是现在,在这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也不是太大。
其中的原因刘琅也想的明白,那就是因为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时间比传统工业要短的多,西方在相关方面的人才同样不多,起码在五十年代,中国的那批海外归来的专家未必就比对方存在多少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超过对方,另外这些年电脑行业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半导体在应用方面的发展似乎也进入到了一个瓶颈。
而八五正是一个特殊的时间段,苹果的个人电脑刚刚有了雏形,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还没有显出爪牙,芯片行业似乎是一片沉寂,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就像是一个处于休眠状态的火山一样,一旦喷发就势不可挡。
好在现在刘琅出现了,不说
第四百一十五章 找人
“现代的光刻技术分成几个步骤,首先是气相成底膜,就是硅片在清洗、烘培后首先通过浸泡、喷雾或化学气相沉积等工艺。
然后是旋转涂胶,是形成底膜后,要在硅片表面均匀覆盖光刻胶,此时硅片被放置在真空吸盘上,吸盘底部与转动电机相连,当硅片静止或旋转的非常缓慢时,光刻胶被分滴在硅片上,随后加速硅片旋转到一定的转速,光刻胶借助离心作用伸展到整个硅片表面,并持续旋转甩去多余的光刻胶,在硅片上得到均匀的光刻胶胶膜覆盖层,旋转一直到溶剂挥发,光刻胶膜几乎干燥后停止。
然后是软烘,是涂完光刻胶后,需对硅片进行软烘,除去光刻胶中残余的溶剂,提高光刻胶的粘附性和均匀性。未经软烘的光刻胶易发粘并受颗粒污染,粘附力会不足,还会因溶剂含量过高导致显影时存在溶解差异,难以区分曝光和未曝光的光刻胶。
还有曝光,这个过程是在硅片表面和石英掩模对准并聚焦后,使用紫外光照射,未受掩模遮挡部分的光刻胶发生曝光反应,实现电路图从掩模到硅片上的转移。
显影,是使用化学显影液溶解由曝光造成的光刻胶可溶解区域,使可见图形出现在硅片上,并区分需要刻蚀的区域和受光刻胶保护的区域。显影完成后通过旋转甩掉多余显影液,并用高纯水清洗后甩干。
坚膜,显影后的热烘叫做坚膜烘培,温度比软烘更高,目的是蒸发掉剩余的溶剂使光刻胶变硬,提高光刻胶对硅片表面的粘附性,这一步对光刻胶的稳固,对后续的刻蚀等过程非常关键。
坚模之后就是刻蚀了,这项工艺非常重要,是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有选择地从硅片表面除去不需要材料的过程,通过刻蚀能在硅片上构建预想的电子器件。
最后就是去胶,是刻蚀完成后,通过特定溶剂,洗去硅片表面残余的光刻胶,此时一个小小的芯片基本就完成了!”
呈贤把这台光刻机的工作原理讲的非常清楚,让周明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果然厉害,我们的刻纹机就没有这么多的结构,怪不得人家那么强大,在这些小小的细节方面我们就没法比呀!”
作为科学家,周明教授只认真理,人家美国强就是强,你不承认就是自欺欺人,不像有的人,人家比你强还不承认,这样的态度永远不会进步。
“海军小同志,你接触这套生产线时间最长,那你有如何改进的方法吗”
周明看着王海军问道。
王海军一听脑袋晃得跟拨浪鼓一样。
“我有方法我要有方法那就是神仙了!”
“周教授,我没有任何方法,甚至我连光刻机里的构成都不知道呀!”
王海军实话实说道。
“嗯,我也没有方法,这种设备不是几个人就能弄明白的,看来只能找人了,或许那帮家伙能帮上忙!”
周明说道。
“谁周教授你快说!”
刘琅赶忙问道,其他人也是眼前一亮。
“二十年前我们国家成立了光学设备研制小组,现在都是一帮老家伙了!”
周明打了一个电话。
“老谢呀!我是周明呀!”
周明打通这个电话已经是几天后了,不是他耽误了时间,而是对方太忙,找了数次都不在,最后还是对方打了过来
“老周,我知道是你………老周,你不在华夏大学上课怎么跑到了沪市去了”
对方笑着问道。
刘琅就在旁边,知道对方叫做谢喜德,现在是首都第三晶体管厂的总工程师,这家晶体管厂可是现在国内最大的一家厂子,年产一千多万块晶体管,国内大多数国产收音机里面的晶体管都是这家厂子的产品,而这位谢喜德同周明教授一样,也是当年五十年代初期从国外回来的半导体专家,两人也是二十多年的老朋友了。
“老谢呀!现在沪市不是成立了一家电子产业园区嘛,我在沪市就是在筹备这些事!”
周明回答。
&
第四百一十六章 中芯科技
谢喜德很不高兴,但周明并不生气,依旧笑着说道。
“呵呵,老谢呀!现在这套设备就在我面前,不过已经被全部给拆了,里面有不少好东西呀!最让人着迷的是有一台刻纹机………不,西方人叫做光刻机,制程达到了四微米精准度,比咱们那时候研究的刻纹机足足提升十几倍,你要是不过来,我们就把它拆了研究了,到时候你可别后悔呀!”
“什么你们把那套晶圆生产线给拆了”
对方一听大吃一惊。
“是呀!简直是大卸八块,每一块都看的清清楚楚!”
周明回答。
“你………你们的胆子真是太大了,不怕给那套设备弄坏了那可是三四千万美元呀!”
“再多的钱不研究也没用,这次国家可是下了大力气要把芯片搞出来,别说是拆了,我们现在就是把它给砸了,只要能完成国家这个任务,也没有人会说什么,老谢,你难道不想来看看这台超过我们国家技术水平很多的刻纹机吗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那可就没有下一次了!”
“你们都别动,那台设备可是非常敏感的,要是碰坏了,就修复不了了,你们等我三天……不,两天,我现在就去,明天中午差不多就能到了,记住,千万不要把光刻机弄坏了……对了,你们现在在什么地方”
谢喜德大叫起来,这种“诱惑”对他来说根本就是无法抗拒。
“我们就在江南无线电厂,那你可得快点了!”
周明早就知道这一招对谢喜德那是百试不爽。
“刘琅,当年我们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有十几个人,这个老谢是实践能力最强的人,还有一位叫做黄坤的人,他的理论水平最高,现在在国家电子产业研究所工作,两个人算是一文一武,我这水平跟他们相比就差远了,这次把老谢给拉过来,咱们的工作就能加快不少!”
放下电话,周明感慨万千。
“周爷爷,加快速度是我们现在的首要工作,不过现在看来,我们要向提高速度还得改进一下方式,不能缺谁就找谁,这样会影响效率的!”
刘琅皱了皱眉头道。
说到底,现在电子产业园区还在初建阶段,虽然沪市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还没有聚合全国的资源,尤其是人才,周明他现在的身份还只是华夏大学的教授,在场的很多人算起来也是“借调”过来的,这里面就牵扯到各个省市之间的利益了,比如这位谢喜德老教授,是一位半导体行业的顶尖高手,这样的人自然要拿过来,还有周明说的黄坤教授,算是国内理论的第一人,要是把这些人都聚在一起,相信芯片产业的速度很大大提高,但这些人都是国家重要部门的负责人,你白为任再厉害,也管不了他们,除非……!
“我觉得国家应该专门成立一家企业,比如叫做中国芯片科技研究公司这样的独立机构,然后把所有人人才都聚在一起,专门研究芯片,要是这样,那相信一年之内就能实现突破!”
刘琅自言自语道,“中芯科技”在前世非常有名,主导着国家芯片产业的发展,只是中芯科技是在2010年才成立,想要追赶上国外的技术又谈何容易。
&
第四百一十七章 谢喜德到来
“成立一家公司将所有人都聚在一起,这个办法倒是不错,不过很有难度呀!谢喜德和黄坤他们的单位恐怕不会同意!”
刘琅这么做无疑是在挖墙脚,换做谁也不同意呀!
“这件事就交给我吧,我看看能不能和国家的领导说说!”
白为任管不了这些人,但是赵弘扬能管吧!实在不行自己就去找赵弘扬,让他直接通过行政命令让把这些人聚在一起工作。
“刘琅,很多事情可不是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呀!把全国电子行业的人才聚在一起工作,这对我们是一件好事,但是对其他企业来说,那未必就是好事了,比如谢喜德,他是首都第三晶体管厂的总工程师,他们是国家重点企业,也是行业内为数不多还盈利的企业,养着将近一千多名工人,如果把这个谢喜德给调走,别说是第三晶体管厂了,就是首都恐怕也不会答应!纵然国家强制性的把大家凑到一起,可肯定有不少人会怨恨你的,刘琅,你可要注意呀!”
周明做为体制内的人,对一些事情还是很了解的,看似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但在实施过程中绝对不会是一帆风顺,企业之间甚至是城市之间都不会是一条心,刘琅可以靠着自己的关系硬把那些人给凑到一起,但这样做势必会对自己造成不好的影响。
“呵呵,周爷爷,我是不怕那些人的,二十年后世界会怎么恐怕他们不知道,但是二十年后我才二十多岁,他们那帮家伙怕是都七八十岁了,那时我还在工作呢,他们恐怕都躺在床上了,影响到我那得先看谁活的更长!”
刘琅的话差点都把周明也噎倒在地,不过想想也是这个道理,别说二十年后了,就是十年后,他们这一代人怕是都退休了,而刘琅才刚刚开始,现在他就这么厉害,十年后恐怕都要上天了,而他们这些人,棺材板都快盖上了。
“这个刘琅,还真是个混不吝,谁都不怕,可是他就有这样的资本!”
刘琅现在当然谁也不怕,说句不好听的,别看他只有六岁,但是通过两年来的“造势”,他的根基已经渐渐形成了,要靠山有靠山,要成绩有成绩,部级以下的官员绝对没有人敢得罪他。
更高层的人,或许也有暗地里对他不满的,但他的年纪和木家乃至邓老等人的存在,也不敢把他怎么样,别管他想做的事情能不能做成,起码不会有人公开找他麻烦,某种意义上他就是一个“为所欲为”的存在,如果不趁着这个机会好好折腾一番,他刘琅就白白重活一辈子了。
两天之后,从江南无线电厂门口的公交车站点下来四个人,一个个背着个黑色大包尘仆仆,为首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在他身后是三位年纪四十五六岁的中年人,一个个戴着眼镜一副知识份子的样子。
“周明在哪里周明在哪里”
还没等走进工厂,为首的那位老者就大声喊道。
“你是什么人”
门口两个看门人急忙上前拦住他们。
“你赶紧把周明给我找出来,是他让我来的,快点!”
老者大叫着。
“老谢,你来了!”
周明和刘琅等一帮华夏大学的师生迎了出来。
“老周!”
这位老者正是首都第三晶体管厂的总工程师谢喜德,他和周明是三十年的老朋友了,当年同在电子研究所工作,在一起合作将近十年时间,为国家的电子产业贡献巨大,直到六十年代中期国家大乱,他们这些知识份子都被“打倒”,下放的下放种地的种地,所有人就此分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他们都被平反,国家给他们安排了工作,两人同在首都,虽然现在都各忙各的,但一两年还是能见上几面喝点酒聊聊天。
“老谢,你来的倒是快呀!来,我给你们介绍一下,这是刘琅!”
周明介绍。
“刘琅!”
四个人的目
第四百一十八章 吃完饭就工作
食堂里的饭菜早已经做好,清蒸牛肉、干炸里脊、炒梅菜、烫干丝和笋丝汤,两荤两素四菜一汤,主食是白米饭和白面馒头,刚才还要工作第一的谢喜得闻到这香喷喷的饭菜马上就挪不动腿了。
“我说老周,怪不得你跑到这里来,饭菜这么好,要是换成我,我也不走了!”
谢喜德咽着口水大叫着,
“老谢,这可不是为了我,万安公司的那个实验室就设在这里,他们是贵客,一个个都是最优秀的科学家,为了他们沪市下足了力气,我们不过是沾了光而已!”
“我也听说了,沪市为了引进万安公司把几家企业都搬到了这里……芯片产业他们不是骗子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