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满城风沙

    如果把沪市列为特区,土地政策还好说,难道也要让市长去参加选举这不是开玩笑吗所以在八五年,沪市根本不可能被列为特区,就是最高层的那几位老人儿也不会允许。

    “唉,我也知道这些,就是有些不甘心,而且我个人觉得,沪市要被列为特区不一定全部按照深市和蛇市那样,只是针对经济政策进行特区化对待就可以。”

    白为任其实也知道沪市照搬深市和蛇市的制度是不可行的,但经济方面或许能够得到国家的批准。

    “白市长,特区这种形式,国家也还在观察,到底是好是坏,现在看来是好的,可未来如何,很多人也不敢下定论,深市和蛇市始终都是一个“试验品”,在上面高层们没有下定论前,沪市是绝对不会被允许进行特区化的!”

    “嗯,刘琅,那你认为特区最终会怎样到底是好是坏”

    白为任反问。

    “当然是好的,而且是大大的好!”

    刘琅马上回答。

    “既然你认为是好的,那你有没有办法说服那些老人儿,让他们允许沪市搞一下!”

    白为任知道刘琅在那些老人儿面前非常“吃得开”,如果他开口,或许还有一些希望!

    “白市长,我觉得整个沪市申请特区是不可能的,不过,你可以采用另外一种形式,或许得到的效果会更好!”

    刘琅笑道。

    “哦另外一种形式,什么形式你快说!”

    白为任立刻精神起来,现在高层之中都流传的一句话:刘琅轻易不开口说话,只要他开口,老头子们就要马上执行。

    现在刘琅就是要开口说话了。

    “深市原本是个小渔村,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发展起来国家的政策是一方面,另外就是它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首先是深市地处南海沿海地区,在珠三角的腹地上,与港岛近临,设立特区时主要也是为了承接港岛的工业转移,这一点他们做得非常好,遍地是高楼遍地是工厂,另外他们还有有优良的深水港,海运陆运都非常便捷,在沪市中也有一




第三百七十一章 新区未来发展规划
    “国家每五年就会制定规划,每一座城市也会制定五年规划,同样,一座城市的建设也要有布局,有了布局之后逐渐落实,最后实现目标,这川沙县我个人觉得应该可以这样的布局。

    我们可以规划出几大功能区域,比如金融贸易区,主要以金融贸易为核心,完全可以把沪市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区,乃至全国经济最大、服务最完善的金融中心区;

    另外还有出口加工区,可以将沪市打造成全国最有代表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高新科技园区,电子产业园区就可以在这里建设,能让沪市成为全国最高科技的区域;

    外商独资贸易公司园区,可以让国外企业在这里拥有集自由贸易、出口加工、物流仓储等多种权益。”

    刘琅一边说着一般在地图上画着,要知道在前世,他做为阜城发改部门的工作人员天天就是在研究国家各种政策和制度,其中对于浦东开发区的研究那是重点,基本上网络上上关于这新区的所有信息刘琅都了然于胸,今天也不藏私,全部拿了出来。

    “我的妈呀!”

    刘琅口中所说条条合理,所画规整有序,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就把这“空地”规划成为了一个让他无限向往的梦中楼阁,这些信息,看的白为任呆若木鸡。

    “短短时间做出的如此宏伟的规划,这个刘琅,脑袋究竟是怎么长的”

    做为沪市的市长,他可是太了解做一个规划多么的繁琐,常常要用半年时间进行实地调研,收集各种数据,然后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对未来做出预测,整个过程会牵扯到政府的所有部门,多达数千人参与其中,但是现在刘琅,十几分钟就把数千人半年时间的活都干了,不,就是数万人干上几年也做不出来这样宏伟的规划吧!

    这不是废话吗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可是整个国家高层们经过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才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看似简单,实则耗费了无数人的心血,刘琅对白为任说得还只是最粗浅的一个大框而已。

    没错,刘琅说得的确只是个大框而已,但白为任是什么人他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同样一样事物在他眼里和普通人眼里可是完全不同的,刘琅这个大框在他眼里就是一个具有极高价值的战略规划,一旦实施,那带来的财富根本无法衡量。

    “刘琅,这都是你想出来的”

    白为任问道。

    “嗯,是我想出来的,不过关键还是这里的地理位置太优越了,我一眼就认定川沙县未来必定能成为沪市的经济中心。”

    “好,好呀,我白为任实在是太高兴了,这副规划图真是价值连城,我一定要保存下来,未来一旦这里发展起来,这就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见证呀!”

    白为任用手抚摸着被刘琅画的乱七八糟的地图感慨万千。

    “白市长,规划也只是规划而已,关键还是在建设,我所想象的这些功能区也要布局合理,把所有的功能服务整合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刘琅接着说道。

    “具体工作那是我这个市长要做的,我们国家不缺干工作的人才,就缺你这样拥有大战略的人,只要能设计出合理的计划,我就能让这个计划变为现实,刘琅,我白为任谢谢你了!”

    白为任说完站起身来向刘琅鞠了一躬。

    在白为任眼中,战略家是政治家最高的境界,这种人深思熟虑之后就能提出他人所想不到的办法,一般人还看不懂,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能显现出战略家的高明之处,那种高屋建瓴般的认识让人觉得万分神奇,就比如战争时期的伟大领袖,每一次提出的战略部署到最后都能起到巨大的效果,如果没有伟大领袖的远见,再多的人也没用,这种人与生俱来就是别人无法企及的,现在在他眼里,刘琅就是一位战略家。

    不过刘琅可不这么想。

    &nb



第三百七十二章 汽车国产化面临的问题
    刘琅此番来沪市还有别的任务,那就是到大众公司去考察考察,了解一下零部件国产化的情况,华夏大学那边熊怀志带领着五名研究生也坐着火车飞快赶来。

    大众集团八零年就已经进驻沪市,八二年组装了第一条组装生产线,但是所有零部件全部是从国外进口,在中国只是进行组装而已,八三年年初第一辆大众车在国内组装成功,这台车是由中国人自己组装的,就如拼积木一样,可即便是这堆“积木”数十位老技术人员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给拼凑出来,有此可见双方的技术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后来国家提出和大众汽车合作,组建一家双方合资的企业,做为条件就是要将大众汽车国产化,这是强制性的一项规定,必须要达到零部件百分之八十以上国产化才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如果只是进口原装汽车,那么每年只能卖出两千辆。

    在八三年大众汽车就启动了国产化进程,但是这个进程不是很顺利,沪市所有的制造厂全部加入进来,可是人家的零部件太先进了,同时德国人的要求也非常苛刻,所有细节必须按照德国的标准进行要求,比如零部件的材料必须达到人家的强度,少一分都不行,这种标准化的要求让中国的企业非常不适应,在国人的眼中,只要强度标准达到要求不就行了为什么还准确更贵的材料这不是浪费吗

    双方在很多问题上都有着矛盾,开始时搞得都很不愉快,甚至沪市市政府都出面想要劝说大众汽车厂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改变,但在质量上,德国人没有任何的妥协,他们宁可将这个项目无前期延迟下去,也不允许在零部件质量上发生变化。

    这件事双方吵吵闹闹了一年多的时间也没得到解决,直到白为任成为沪市市长,他上任后亲自负责大众汽车的问题,最后拍板,必须严格按照德国人的标准进行制造,这才让这件事定了下来。

    事情还没完,定下标准后那就准备开工吧,这就涉及到技术了,沪市所有制造厂没有一家可以制造出人家的零部件,一件都做不出来。

    沪市做了一个估算,以百分之八十为标准进行国产化,如果沪市以这个标准进行研制,十年之内也实现不了,于是白为任再次拍板,大众汽车的国产化要面向整个国家,让整个国家的制造厂全部加入进来,不再追求沪市自己的利益。

    通过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白为任的确是位有着大志向的政治家,重视产品的质量,有着非比寻常的大局观。

    这个决定无疑带动了全国制造业的发展,很多制造厂都应邀来到大众厂参观,同时拿到了对方提供的图纸。

    图纸到手,沪市之外的那些厂子也傻了眼,跟沪市本地的制造厂一样,如果严格按照德国人的标准,没有几家能造出来的,充其量也就可以把一些天线给造出来,没错,就是天线,几块铝板卷起了的天线,可即便这一根天线也需要把国家现有的机床进行升级改造后才能符合标准。

    如果要达到百分之八十国产化,那么承接的制造厂必须要把自己的机床完全进行改造升级,这种升级程度已经不亚于再建设



第三百七十三章 国之重器,立国之本
    在白为任的安排下,刘琅和熊怀志和沪市十几家制造厂以及机床厂的厂长们,在沪市机械局局长董明武的带领下坐着大客车再次来到了大众公司沪市总部。

    一路上刘琅成为了焦点,那些五六十岁的厂长们好像看大熊猫一样看着刘琅。

    “老熊呀!你都一脚踏进棺材板了,竟然找到刘琅这个学生,真是不亏呀!”

    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厂长和熊怀志是老朋友了,开着玩笑说道。

    “我这点本领可教不出刘琅来,我只是非常庆幸刘琅能干我们这一行,有了他,我们国家未来的工业就有希望了!”

    熊怀志笑道。

    “我说小家伙,你今年几岁”

    一个老厂子看着刘琅问道。

    “老爷爷,我今年五周岁了!”

    刘琅回答。

    “哦,五周岁,嗯,长得又高又壮,跟我那八岁的小孙子身高差不多,不错,是个干体力活的材料!”

    “老郝,人家刘琅是天才,历史上都没有几个的天才,国家还不当个宝贝人家吃的东西比你我都好………不过呀!刘琅你学机械有点屈才了,咱们这一行有句俗语,叫做上辈子缺大德这辈子才搞机械………一个字,就是累呀!不信你问问这帮老家伙,每年都有人被累死累坏,你还年轻,赶紧找个轻松的活去干!”

    一位老厂长“语重心长”地说道。

    “哈哈哈,我所老孙你这个家伙总是那么话多,你上辈子缺德可别把我们都带上呀!”

    所有人都哄堂大笑。

    “孙福,你这个家伙给我滚一边去,搞机械怎么了我也是搞机械的,怎么我上辈子也缺德了我看不是你上辈子缺德,是你这辈子缺德!”

    熊怀志脸一沉训斥道。

    在场的都是沪市知名制造厂的厂长,全国搞机械有点名气的老人儿基本上都认识熊怀志,甚至很多人在三十年前都曾接受过熊怀志的培训,说是半个徒弟也不为过,所以别看熊怀志现在只是华夏大学的一个院长,论行政级别可能没有一些大厂的厂长高,但在熊老面前没有人敢端架子,甚至国家机械部的有些领导见到熊怀志也要称呼一声老师。

    “是,是,熊老,您老是个特例,兄弟姐们都是南洋的大富豪,自己却在华夏大学当个老师,我要是你呀!早就出国享清福了!”

    熊怀志的祖上可是南洋有名的华人富豪,经营着海运生意,最鼎盛时熊家拥有数十条大船,在几十年前战争年代不惜自己花钱为国家运送物质,后来南洋被岛国人占领,家族也因此没落下去,不过他们根基还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又东山再起,如今在南洋也是数得上的富豪,家人多次也写信让熊怀志回去享福,可是熊怀志从没有过离开祖国的念头,他的妻子和儿女都在国内,最舍不得的还是他放不下国家的制造产业。

    不去国外享福在国内受罪,这在十多年前还是一件让人称赞的事情,但改革开放后,不知有多少人想要出国,熊怀志的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傻子行为。

    “孙福,你这臭嘴又开始唠叨了这么大岁数了,能不能省点心要是放在十几年前,我直接就以反革命罪把那抓起来信不信”

    坐在一旁的沪市机械局局长董明武大叫道。

    “好好!董局长您官大,我不敢惹你,我闭嘴,我闭嘴!”

    孙福乖乖地坐到一边。

    “刘琅,你可别听那个老头子瞎掰掰,这家伙总是说风凉话,等有机会我就好好收拾他!”

    董明武看着刘琅笑着说道。

    刘琅笑了笑没吭声。

    这个孙福并非是瞎说话,搞机械制造的人的确是工业中最累的一个工种,在几年前工资还不错,但是最近两年由于物价上涨,他们的工资没有多少提高,就显得有些局促了,工作劳累容易生病,工资还不高,再加上这些人也没有多少文化,所以平时聊天之时都是满腹牢骚,只是这个孙福更敢说而已。

    “各位老爷爷,我说两句!”

    刘琅突然站起来走到了过道中央。

    “我知道,咱们搞机械的非常累,每天跟机床钢铁打交道,耳鸣眼花那是常事,一般到了四十多岁就满头白发了,在



第三百七十四章 大众公司
    车子很快就到了大众汽车驻沪市的总部门口,几位德国人正在门口等候,董明武第一个走下了车,其他人也是鱼贯而下。

    “董局长,您好您好,各位厂长,大家辛苦了!”

    为首的一位德国人对着众人叽里咕噜地说着,局长身旁的翻译不停的将对方的话翻译过来。

    “托马斯先生,我们又来了,这一次是华夏大学的教授前来,他们可是我们国家最好专家,一会儿你们可不能藏私呀!”

    董明武指了指熊怀志等人笑道。

    这个托马斯是大众公司在中国的总经理,一个年纪四十多岁的白人男子。

    “我们怎么能藏私呢你们尽快搞定那些零件我们也就可以愉快的合作了!”

    托马斯回答。

    “这位老先生您好,我是托马斯!”

    对方走到熊怀志面前伸出手来说道。

    还没等翻译开口,熊怀志用德语说道:“托马斯先生你好,我叫熊怀志!”

    “哇,老先生竟然会说德语”

    对方吃了一惊。

    “我四十年前曾在德国读书,是鲁尔大学的毕业生!”

    “鲁尔大学的毕业生那可是我们德国最富盛名的大学,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工程师,您在那里上学,那就是我的老前辈,老前辈好!”
1...102103104105106...4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