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高歌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炮兵
崔玉芳是一个外向的人,一想到整天在绣楼,哪到不能去,比打她还难受,再说现在春暧花开,处处红红绿绿,正是群英集组织到郊外踏青的好时候。
在崔玉芳成为群英社的社长之前,是族里一个姐姐负责群英社,崔玉芳刚上社长不到一年,还想在出嫁前搞好关系,为以后的人脉铺路呢。
求为父没用,这是老祖宗的定的。说到这里,崔淳面无表情地说:谁叫你办事不小心,快回去换衣裳,要是着了凉就不好,记住一个月之内,不准踏出绣楼半步。
阿耶,马六呢,他怎么样了?崔玉芳突然开口问道。
教唆主人,行为不端,老祖宗下令打断一条腿,到田庄看门去了。崔淳轻描淡写地说。
崔玉芳犯事,马六被抽了五十鞭后再打断一条脚,春梅要挨二十鞭再发配到杂事房洗浆衣裳,始作俑者崔玉芳只是禁足一个月,在崔淳看来,这是很正常的事。
主人身娇肉贵,肯定不会轻易处罚,就是做错事,也是做奴婢下人的没尽到劝阻的作用,要罚也是罚他们,这种思想跟传统的清君侧的做法一样。
明明是造反,可皇帝早就被宣传成神的化身,皇帝是不可能犯错的,有错的只是他身边心怀不轨的臣子,想成大业,只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
崔玉芳是崔家的主人,自然不会罚她,再说崔玉芳已许给陇西李氏,以后崔玉芳就是博陵崔氏和陇西李氏中间的一个纽带,这个时候,自然不能对她太过份。
崔玉芳咬咬牙,最后一脸不甘的上了绣楼。
这一次偷鸡不到蚀把米,不但没让绿姝出丑,反而自己的脸都被人踩在地上,一阵风吹来,全身湿透的崔玉芳忍不住打了一个哆嗦,身子很冷,但她内心却怒火中烧。
崔玉芳的心情差到极点,而另一边,绿姝的心情大好。
红姐,你说真的,崔玉芳被禁足一个月?绿姝有些惊讶地问道。
红雀点点头说:没错,都打听清楚了,老祖宗亲自下的命令,那个马六,在祠堂就被抽了五十鞭,还打断了一条腿,至于那个春梅,被打了二十鞭扔到杂事房洗浆衣裳。
绿姝有些不平地说:他们太可怜了,崔玉芳只是禁足,可以说一点事也没有,只是马六和春梅受罚。
那是肯定的,谁叫她们是下人呢,春梅还好,罚她到杂事房,也就是呆一段时间,肯定回到玉芳小姐身边,最可怜就是马六,不说,那是妄视老祖宗,要罚;说了,就是出卖主人,也要罚,无论怎么做都两边不讨好,他这辈子,完了。
绿姝楞了一下,接着一脸肯定地说:那是他跟错人,要是跟了我,我肯定不会让他落得这个下场。
红雀有些意味地打量了绿姝一眼,微笑地说:小姐说得对。
谢谢你,红姐,要不是你,说不定还真让他们奸计得逞。绿姝一脸感激地说。
那么多树木冲击桥墩,当时绿姝都急不知说些什么。
依奴婢看,不会红雀一脸佩服地说:小姐,郑公子建桥墩所用的水泥,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材料,在元城就用过了,据说软时似泥,硬时如铁,绝非轻易能破坏,奴婢相信,就是再放更多的树木,也不会对桥墩有影响。
顿了一下,红雀补充道:小姐,你注意到没,下那么大的雨,郑公子可是一次也没出来看桥墩呢,分明对它非常有信心。
480 堵心的老小子
少爷就是这样,有时很认真,有时又很庸懒,还常常说什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红雀有些感概地说:郑公子真是了不起,做出了卤肉站稳脚跟,在长安用脚踏车崭露头角,在西域用热气球名扬天下,很多人都以为郑公子有贵人扶持一直青云直上,没人看到他的努力,实则每一步都很艰难,每一步都有汗水和付出,难得他还写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现在又用水泥造桥,真是了不起,对了,小姐,你以前和郑公子一起那么久,他有什么特别的喜好?
一个人这么聪明能干,好像什么都能做,就是红雀也有了兴趣。
天才会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技巧?
也没什么,就是他喜欢看书,又喜欢胡思乱想,就像脚踏车,我们看到就觉得应该是这样,可少爷说看到,会想为什么马车要四个轮子,独轮车只要一个轮子,有的用马拉,有的用人推,他会想能不能用一种更方便的方式,于是他就会百般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我想就是这样吧。绿姝猜测地说。
不管怎样红雀开口说道:郑公子绝对是年轻一代的佼佼者,只有一点不好。
绿姝有此疑惑地说不好?有吗?
对自家小姐,红雀有些无言,说这话的意思,是郑鹏在她心中已经没有缺点,都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现在倒好,情人眼里有几个西施不清楚,现在西施眼里只有情人了。
就是有些花心。红雀犹豫一下,最后还是说了出来。
绿姝展颜一笑:我没这样认为就行。
要是别人说郑鹏坏话,绿姝肯定不高兴,不过说话的人是红雀,红雀极少对男人假以颜色,能从她嘴里说出这种评价,已经是很高的赞赏了。
从侧面也证明自己的眼光。
红雀对郑鹏的印象让绿姝惊讶,远在长安的李隆基对郑鹏也惊讶,原因很简单,博陵的事传到长安。
御书房内,崔源向李隆基禀报郑鹏在博陵造桥的事,李隆基惊讶地说:什么,郑鹏建造的桥墩经受住了考验,在洪水中丝毫不损?
是的,陛下崔源恭恭敬敬地说:按以往的惯例,大雨不会来得这么早,今年明显是提前,洪水之大,已没过河堤,据记录,上次发这么大水还要追溯到三十年前,那两桥墩,很多人都以为要功亏一篑,没想到它经受住了考验。
李隆基有些不敢相信地说:三十年一遇的洪水,还能安然无损?
是的,老臣不敢欺瞒陛下。
好,好啊李隆基一下子站了起来,背着手在御书房走来踱去,高兴地说:软如泥,硬似铁,能修房能建桥,这个郑鹏,还真得对他刮目相看,巧妙地在河中建桥墩,所用的方法真是巧妙,建的桥墩还那么坚固,了不得,对了,崔爱卿,陵河有宽?
陛下,窄处约二十丈,宽处约三十丈,郑将军修的那座桥,宽度约在二十五丈,这是他说为了便利,主动放弃难度更低的地点。
本想叫郑鹏或郑家小子,想想在皇帝面前不太合适,于私是自己孙女婿,于公是有爵位的朝廷命官,在李隆基面前,得表示对他的尊重。
说完,崔源很快补充道:陛下,根据设计,郑将军设计的桥,单拱的跨度比起永济桥,还要长一丈。
是吗?太好了,正所谓沧海桑田,人事几翻新,有些事需要改变印象了。李隆基面带兴奋地说。
永济桥是李春在大隋年间制造,号称天下第一桥,李隆基一直有些不服,可拿不出更有说服力的桥比较,要是郑鹏建成了这座桥,那是在自己即位年间完成,李隆基来说也面上有彩。
崔源突然行礼道:陛下,微臣有个不自之请。
崔爱卿,有事只管奏来。
老臣想回博陵看看,主要是孙女快要出阁,昔日老臣醉心工作,对她一直疏于照顾,现在出嫁在即,想回去多看看她,请陛下成全。
李隆基瞄了崔源一眼,亲自把他扶起,很体恤地说:崔爱卿的家事,朕也略有耳闻,孙女待嫁在即,崔爱卿舍不得,希望出嫁前多陪她,这是人之常情,现在也没什么大事,爱卿这些年也辛苦了,回博陵吧,朕允了。
崔源本以为要再求几次,毕竟自己地位特殊,没想到李隆基这么爽快,当场喜出望外,连连谢恩。
李隆基有突然一脸正色地说:朕有种感觉,水泥会成为大唐的国之重器,崔爱卿回到博陵,多关注,有爱卿保驾护航朕也放心。
郭子仪把水泥上献给李隆基后,精明能干的李隆基那时就开始对水泥有了兴趣,还吩咐崔源留意这方面的信息,现在元城郑鹏新宅附近,一直有不良人在暗中收集与水泥有关的数据,听到郑鹏把水泥又应用在造桥上,李隆基敏锐地察觉到水泥更广泛的用途。
对崔源与儿子的恩怨,李隆基略知一二,现在崔源希望能回博陵,李隆基也给予支持。
老臣遵旨。崔源一脸感激地说。
到达崔源这种地位,有着很多人没有的权力,也肩负着别人没有的重任,特别身为是不良人首脑,每天要处理的情报很多,这种时候还真不好离开。
只是试探一下,崔源实则没抱多大希望,没想到李隆基不仅同意,还给了很多封赏了,心中自然十分感激。
李隆基坐回自己的位置,挥挥手说:这里没外人,这礼免了吧,对了,爱卿不在长安其间,不良人中,有事朕可以倚重哪个?
崔源心中一凛,眼中现出一丝复杂的神色,不过很快说道:陛下,老臣举贤不避亲,不良尉崔希逸,为人机敏,做事细心,对陛下忠贞不渝,依老臣之见,可以重用。
只是一句短短的话,可以领悟出很多意思。
岁月不饶人,崔源已是一个做大父的人,华发早生,要是绿姝争气的话,很快就能四世同堂,这是在古代是一个吉祥的符号,加入不良人已二十多年,不知不觉青春消逝华发已生,满面都是岁月的痕迹,年纪这么大,是时候找一个合适的接班人来培养。
对崔原来说,相当于是一种解脱。
皇帝在察觉自己老了,在人选方面还征示自己的意见,这里又透出对自己的尊敬和信任。
崔希逸?好,朕记住了。
崔二在第三天就给郑鹏一个答复,大致是有下人不服从管教,故意损坏主家财物,并不是故意针对大桥,更没针对郑鹏,已被家法处置,请郑鹏放心,还向郑鹏保证不会再出现类似的事。
博陵崔氏的宅斗,郑鹏没兴趣;而朝堂的事,郑鹏也不清楚,现在全副身心都放建桥了。
主要是要做的事太多了。
后世看过有关造桥的书,也看过几次造桥,很多东西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安排,每天都很多难题需要解决,特别是材料方面,怎么造出更长质量更好钢材,郑鹏可以说煞费了苦心,不仅自己每天想办法,还把那些铁匠往死里压榨他们的潜力。
材料方面要下大功夫,搭棚架方面也要付出很多精力,陵河宽二十多丈,为了保证让大船通过,郑鹏还得给它预留十二米的高度,方便大船通过,无疑又给自己增加了难度。
别的不说,搭建一个长75米,宽10米高12米的巨大棚架,绝对是一个大工程,特别是还要在陵河里搭建,难度更高。
幸好,桥墩在洪水中经受住了考验,也得到当县衙和崔氏的信任和支持,给郑鹏推荐了很多技艺熟练的工匠,像县衙的工房直接派人到工地协助,这给郑鹏省了很多功夫,郑鹏也投桃报李,不仅给他们安排好食宿,还给他们一份丰厚的工钱。
不能让别人白干,郑鹏既答应给博陵送上一份礼物,也不想让这份礼物打折扣。
这些人来这里,不仅仅是帮助,不少抱着偷师的目的,郑鹏对此心知肚明,不过郑鹏并不介意,好的技术要广泛应用才能造福百姓,而核心技术,特别是水泥整个大唐只有自己有,这种优势别人就是想抢也抢不走。
在郑鹏的努力下,大桥开始一步步地成形:先是两边桥头的桥墩建了起来,然后建了一个巨大的棚架方便架桥,就在郑鹏密锣紧鼓地准备开始架桥时,黄三传来一个不好也不坏的消息:崔源回了博陵。
他回来干什么?郑鹏听到消息后,放下手中的设计图,有些惊讶地问道。
黄三摇摇头说:少爷,这个小的真不知,刚刚我去试探了崔二管家,就是他也不知这件事,应该是他自己回的。
郑鹏有些郁闷地说:人就是这样,总不能事事称心,刚刚走上正轨,这堵心的人就来了,也不知这老小子会不会又整出什么妖蛾子,算了,由他去,就当不知道算了。
481 斗法
崔源回来了,郑鹏也不好常到崔府跟绿姝话筒传音,现在并不怕他,而是得知马六的下场后,免得拖累绿姝身边的下人。
名门望族的规矩,不能轻视,更不能挑衅。
好像有默契似的,崔源回博陵后,只来过一次工地,那时郑鹏有事外出,二人没有碰面,处于一个相安无事的局面,然而,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大桥一天天趋于完善,这种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了。
不过不觉到了七月,经过四个月的日以继夜的努力,大桥的主休终于完工,虽说棚架还没有拆,桥身还在凝固中,但远远看去,已经感受到大桥的魅力。
远远看到,大桥就像一条横跨陵河的巨龙,看起来非常雄伟壮观,绝不是是那些单薄的木桥所能相提并论。
大桥的主体已经完工,郑鹏还不能休息,马上组织工匠完善这座大桥,修路接驳官路组织工匠雕刻栏杆,到时安装在桥面上,桥墩也要用涂一层水泥油,这时候工场的人数原来最高峰时的三百余人降到一百人左右。
所有人都看得出,这座大桥快要顺利峻工,也没什么可以阻止它完工了。
四个月时间,大小洪水经历了五次,还有二次强风天气,可大桥都经受住考验,大桥能载多重现在还是未知道,但大桥确确实实是建成。
这块石的颜色和其他的差别有些大了,换一块。
以前是在雨季前赶工,现在不同,这些栏杆都是大桥的门面,一定不能马虎。
都好好的干,每一个兽面都要打磨好。
黄三,你带人查一下有没有沙眼,所有沙眼都要堵上。
郑鹏在工地上,不断地巡逻着,看到不对的,马上指出来,力求做得尽善尽美。
那么多钱那么多心血都投了进去,最后的门面功夫,一定要做好,这是赠给绿姝的礼物,让绿姝可以风光出嫁,更是一次绝佳的宣传机会。
以自己现在的名气,还有千年名门望族博陵崔氏的光环加成,婚礼肯定非常引人瞩目,正好趁机宣传一下水泥。
水泥一旦推广,让大唐的基建推前几个世纪,郑鹏也看中里面蕴藏的巨大商机。
在工地上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郑福突然急急忙忙地跑过来:少爷,少爷,老小子不对,绿姝小姐的大父崔御史来了。
郑福说完,那脸又是红又是白,红是跑得太快气喘的,白是自己给自己吓的,天天听郑鹏念叨崔源为老小子,把郑福都带偏。
一个下人,竟称呼自家主人的长辈还是能上朝堂的官员为老小子,太没规矩,自己醒悟过来都有点后怕。
作为一个职业的管家,郑福犯了一个致命的失误。
好在,郑鹏没有注意这些细节,或者说根本就没觉得是一个问题,闻言点点头说:是该见一面,他不来找我,本少爷都要去找他,对了,老小子人呢?
少爷,不能这样叫,传出去影响很不好。郑福马上劝说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