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天下枭雄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高月
大殿设计得非常巧妙,使杨广声音不高,回声却很大,能传到大部分臣子的耳中,杨元庆站在旁听爵官队列之中,他这里离皇帝的龙座很远,越向内,光线越黯淡,一般大臣几乎看不清皇帝杨广面容,也听不见他说什么,只有杨元庆目力和听力敏锐,他可以很清楚地看见杨广,也能很清楚地听见他说什么。
众大臣纷纷站直身子,‘当!’随着一声钟响,朝会正式开始。
大殿内很安静,只听皇帝杨广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开凿沟通南北的漕渠,朕思之久矣,朕在江都十年,深知江淮富庶,粮食、茶叶、丝绸盐油,可谓一州丰而天下足,然『交』通不便,使江淮物产难以北上,而京畿人口众多,军队密集,钱粮耗费极大,朝廷财政始终难以负担,制肘我大隋中兴,这就使得南货北运成为大隋中兴的重中之重。
此外南北分裂数百年,南北不相往来,南北民众彼此敌视对立,虽大隋统一天下已二十余年,但依然难解南北隔阂,朕深知,这是因为南北『交』流过少,北人不南下,南人不北上,同样也是深受『交』通阻碍,为了使我大隋南北融为一体,破解数百年南北隔阂,朕决意开凿运河,泽被后世子孙,今天朕先表明一个态度,如果众臣有反对,可以先提出来,大家商议,朕不希望做出最终的决定后,再反对声如『潮』,各位爱卿有什么不同意见,尽管提出来。”
杨广向众臣看了一眼,这时吏部尚书牛弘出列道:“陛下,老臣有几句话要说。”
“牛爱卿请说!”
牛弘躬身道:“陛下『胸』怀大业,要一举破除南北隔阂,臣敬佩之至,老臣也以为,开凿南北运河可使天下黎民受益,繁荣商业,增加朝廷收入,是利在千秋的功业,臣完全支持,老臣只是希望开凿运河之举不要过于着急,等三五年后,新都建成,民众安康,再徐徐开凿,用十年的时间开凿一条泽被百世的运河,让后代子孙记住陛下恩德。”
牛弘的话几乎代表了大部分朝臣的想法,开凿运河本意是很好,但现在提出来不是时候,现在新都才刚刚开始修建,一个耗费百万民力的庞大工程刚铺开,另一个更庞大的工程又接上来,圣上太心急了,毫不体恤民力。
裴矩也出列道:“陛下,臣也赞成开凿运河,只是新都尚未建,运河又上议程,若『操』之过急,会使民怨沸腾,不得其利,反受其害,请陛下三思。”
杨广脸『色』出现一丝不悦,提高声音道:“朕只是提个想法,并不是立刻要着手开凿,当然是等新都建好再开运河,朕心里很清楚,但有些事情可以先做起来,比如前期勘探,确定运河走向,还有征地迁屋,还有工匠要考虑技术,这些都耗费时日,不能等到决定开凿才去做,朕今天只是和众位爱卿讨论一个意向,决定开凿运河漕渠,然后具体怎么做再商议。”
此时,大殿内出现一片窃窃议论声,其实很多大臣都有点了解当今皇帝了,圣上是急『性』子,想做什么事就立刻要做,而且要很快做好,他等不了漫长的时间,从他建新都就可以看出,竟然限时一年,据说新都那边为赶进度,动用军队监工,视民为草芥,每天累死之人不计其数,二百多万民夫已经死了二成,如果再凿运河,又不知要死多少人,多少人家破人亡。
“陛下,能否等新都建成后再去进行前期勘探准备?”『门』下『侍』中苏威出列,小心翼翼建议道。
苏威说到了要害处,如果运河开凿前期之事开始,那么就等于开凿运河之事定下来了,圣上肯定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始正式动工,他的做事风格是一边准备一边动工,就像建新都,明明是先进行前期挖长堑,可长堑刚开始挖掘,新都便同时动工,这让大臣们很无奈。
苏威的建议让杨广很不高兴,他冷冷道:“前期勘探并不是动工,朕心里很清楚,朕可以给大家一个保证,新都不完成,运河不开凿,这件事就这么定下了,右丞皇甫爱卿听旨!”
尚书右丞皇甫议连忙出列,“臣在!”
“朕任命你为漕渠勘探使,赴江淮考察沿途河渠情况(武动乾坤最新章节),尽快给朕确定下开凿方案。”
“臣——遵旨!”
皇甫议也不是很赞成,但圣旨已下,他只得无可奈何接受了,大殿内的议论声依然不断,尽管圣上做出了保证,新都完成后再凿运河,但新都限时一年,那么运河最晚在明年此时就要开凿了,还是太仓促,更重要是,圣上名义上说大家一起商量,可实际上他已经决定了,在朝会上只是走走形式,这还不到一个时辰便决定了。
众大臣心中都沉甸甸的,从这个细节便可以看出,当今圣上比先帝还要独断专行,从前的礼贤下士,虚心听谏的圣太子形象已经在他身上看不到了,如果是小事情倒也罢了,偏偏是这样重大的工程,这样急功近利,会使天下民怨沸腾。
杨元庆心中也有点沉重,他发现大臣们竟然没有一个人敢正面反对杨广,像牛弘、裴矩、苏威,他们虽然都是反对开凿运河,但他们说得却很圆滑,先赞成,再提不同意见,其实就是想以拖延的方式来反对,关陇贵族更是集体鸦雀无声。
第一次迁都时群臣『激』烈反对的情形已经没有了,杨元庆意识到自己竟帮助杨广树立了一次杀威,以至于朝堂的反对声被消灭,真不知自己是做了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
“下面议第二事,审议武举,宣兵部进奏!”
这一次杨广的声音比较小,很多大臣都听不见,旁边一名宦官高声喝道:“陛下有旨,审议武举,宣兵部进奏!”
武举在众大臣的眼中,只是一次变相的禁中武卫的甄选,和朝廷政务没有任何关系,这只是十二卫武将们关心的事情,而且只选五百人,规模太小,没有讨论的意义,甚至连朝议的必要都没有,众多大臣都放松了『精』神,准备散朝了,此时天亮没多久,还可以去朝房内小睡片刻。
但还是有少数『精』明的官员发现了异常,按照圣上的『性』格,能够独断专行的事情,他绝不会拿来和大臣共议,他都会直接批准结束,这个所谓的武举,它所授的军职最高只有八名,远远达不到朝议的标准,甚至连圣上都没必要过目,到兵部就可以结束,然后公榜,很简单的事情。
可圣上居然要在朝会上共议,而且和开凿运河这么重大的事情放在一起,里面肯定有什么特殊情况(武动乾坤最新章节),至少说明圣上相当重视。
像裴矩更是『精』明地判断出,不仅是圣上重视那么简单,这次武举可能要出事。
杨广目光冷淡,他要通过这次武举事件,让满朝文武明白他的态度,他的目光向杨元庆所站的方向迅速瞥了一眼,他相信杨元庆会明白他的想法。
武举主考官,兵部『侍』郎李纲快步上前,躬身施礼,将厚厚一叠录取的名册举过头顶递上。
“臣李纲向圣上禀报武举情况(武动乾坤最新章节)!”
。。。。。。。。。
……





天下枭雄 第四十一章 争锋相对
大殿白『玉』台阶前,李纲高声读着武举的录取情况(武动乾坤最新章节)说明。
“本次武举秉承圣意,以公开、公平考试的方式共录取五百名武将良才,又分甲、乙两榜,其中甲榜录取三百人,乙榜录取两百人。。。。。。”
李纲说话的声调比较嘶哑,内容冗长,听得满朝文武昏昏『欲』睡,连杨广也不听了,他慢慢展开刚刚递上的录取名册,目光冷冷淡淡地看着一个个名字,对甲榜他不感兴趣,他的目光落在乙榜上,只有一个个的名字,后面标注着他们骑『射』出众,兵器娴熟,至于是真是假,他无从查证。
但杨广已经安『插』了一个证据,渐渐地,他的目光变得凌厉起来,他看见了,‘隋光阳’名列第八,这是他随口编出的一个名字,就是他自己,光阳,也就是他名字的谐音反过来,再加个一个隋朝的姓,居然被录取为第八名,杨广的心中不由迸出一道杀机。
这时李纲读完了,躬身道:“陛下,这次武举完全符合规则,众考官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五百优秀者已录取完毕,请陛下批准放榜。”
宇文述的心中也有点紧张,他没有想到,这件事居然拿到朝会上说,这就多了一点变数,比如刚才杨元庆就在雍王面前说他舞弊,但凭着他几十年的为官经验,他知道,就算大家心里明白也不会有人说出来,这件事涉及不少权贵『门』阀,没有证据的前提下,没有谁会轻易得罪人。
他看见圣上已经提起笔,准备批准。心中不由一喜,但又随即将御笔放下了,杨广看了一眼众臣,笑道:“朕不能太独断专行。该问问大家的意见,各位爱卿,对武举可有不同意见!”
“陛下,臣有不同意见!”
所有人的目光刷地向大殿外方向看去,只见站在旁听爵官队列中,一人高高举起手。快步走出来。
大殿内顿时响起一片议论声,居然是旁听官员提出反对意见,而且是个很年轻的官员,看他的动作姿态,应该是个军人,这很令人惊讶,像裴矩、长孙晟等人认出了杨元庆。他的心都悬了起来,元庆怎么会上朝了?而且居然为武举出头,这可容易得罪人啊!
杨玄感站在第三列,他的武艺也不错,目光敏锐,一眼认出了儿子,他的心不由一沉,这是怎么回事。元庆居然要为武举出头?杨玄感也猜得到武举中必然藏有猫腻,但这是官场潜规则,大家心里都知道。却没有人会说,因为这很难有证据,得罪人不说,还会自取其辱,所谓审议,也就睁只眼闭只眼过去,反正也不是什么士子科举之类的大事。
杨玄感却没想到儿子居然冒头出来检举,令人他心中紧张之极。脸『色』发白,额头上的汗已经出来了。
宇文述的瞳孔剧烈收缩,恶狠狠盯着杨元庆,他没有想到此人真敢站出来,一个小小的边塞镇将竟然敢得罪朝廷重臣。当真是活腻了。
杨广眼中却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赞许,倒并不是因为杨元庆出头检举此事。而是他事先并没有让元庆上朝堂检举,但元庆却想到了,说明元庆很了解自己的心思,知道自己要拿此事做文章。
这让杨广感到一种配合默契的愉悦,双方都没有说,但彼此却心领神会,杨广迅速瞥了一眼杨素的位置,发现杨素并没有上朝,他心中一转念,难道这是杨素的安排,但只一念之间,他又知道不是,杨素不会这么刻意的落痕迹,如果是他安排,他就会上朝,以显示和他和此事无关,这应该是元庆自己的安排。
“杨将军,你有什么不同意见?”
杨元庆把一本奏折高高举起,“臣弹劾右武卫大将军宇文述『操』纵武举,营『私』舞弊!”
杨元庆此言一出顿时满朝哗然,议论之声响彻大殿,谁也没有想到杨元庆竟然把矛头直接指向宇文述,站在前排的内史令杨约轻轻摇头,这就是大哥看中的杨家良才吗?鲁莽、无知、自取灭亡,把他逐出杨家,是杨家大幸,否则此人会害死杨家。
“陛下,老臣不服!”
宇文述厉声大喝,从朝班中挤了出去,他气得浑身发抖,脸上似火烧一般,拳头捏着咯咯直响,就恨不得将杨元庆一拳打死。
他指着杨元庆大喊:“你血口喷人,老夫今天与你没完!”
一名内『侍』已经将杨元庆的弹劾奏折接过,递给了杨广,杨广却不看,笑着问杨元庆,“杨将军,你怎么说宇文大将军『操』纵武举?”
杨元庆不理睬宇文述,朗声道:“宇文述『操』纵乙榜,乙榜录取的二百人中,至少有百人是由他内定,他每人收取一千到二千吊的贿赂,使乙榜录取不公,他毁了这次武举。”
宇文述愤怒之极,指着杨元庆大吼,“杨元庆,你说我受贿,『操』纵武举,你有什么证据?”
“我亲眼看见你儿子宇文智及在酒楼上收贿,很多参加武举的世家子弟向他行贿!”
宇文述怒极反笑,指着杨元庆对杨广和满朝文武道:“陛下,各位大臣同僚,你们听听,这就是他的证据,他看见我儿子收钱,他就说**纵武举,他有什么证据说我儿子收钱?退一万步,就算我儿子收钱,那就和武举有关吗?他借钱给别人,别人还钱给他,又怎么说?”
朝堂内响起一片笑声,这个杨元庆一介勇夫罢了,官场上太幼稚,他居然看见宇文智及收钱就跑来检举,这也叫证据吗?
左骁卫大将军张瑾也轻轻摇头,他以为这杨元庆很厉害,能让贺若弼送命,重创独孤家和元家,没想到他却是如此不堪,不过他却没想到宇文述居然安『插』了一百多人。这也太过份了,他自己也只安排了十二个人情。
只有裴矩表情肃然,脸上没有一点嘲笑之意,他了解杨元庆此人。绝不会幼稚到这个程度,他是在『欲』擒故纵,故意示弱,一步步引宇文述上钩。
杨广却不『露』声『色』又问:“杨将军,你还有别的证据吗?”
杨元庆点点头,“陛下。臣有一个族兄,他参加了乙榜考试,也向宇文智及行贿了二千吊钱,他的骑『射』不行,却考了九分,他知道自己行为不当,便退出了武举。陛下可让他来作证,他此时就在朱雀『门』外,名叫杨巍。”
杨约一怔,怎么积善的儿子和杨元庆『混』到一起去了?他心中很是不悦。
杨广点点头,“传人证杨巍!”
“陛下!”
宇文述再次反驳,“他是杨元庆的族兄,他怎么能作证?他完全可以帮助杨元庆做伪证,陛下。这不可采纳。”
杨广却摆摆手,“宇文将军不要急,等人来再说。”
宇文述恨得咬牙切齿。心中郁闷之极,圣上竟然一点都不帮他,难道他真怀疑自己受贿吗?他心中也有一丝不安了。
裴矩心中一惊,他已看出一点端倪了,宇文述可是圣上的亲家,杨元庆说这些毫不靠谱的证据,就算是一般人,也要给亲家一个面子。把这件事中止,更何况宇文述还是重臣,圣上更应该帮他说话,但现在圣上却似乎在帮杨元庆抬杠,难道圣上早已知情吗?
。。。。。。。
片刻。杨巍被『侍』卫领进了大殿,他身份只是庶民。白身不得进殿,他没有资格进大殿,因此『侍』卫官又给他穿了一件七品官服。
杨巍心中很紧张,跪倒在大殿上,“小民杨巍。。。。参见皇帝陛下。”
“你也是杨太仆之孙吧!”
杨广笑了笑,问道:“你也参加这次武举了吗?”
“是,小民参加武举,但半路退出了。”
“你为何要退出?”
“因为小民骑『射』很差,便找到宇文智及的关系,希望他能帮帮忙,他就问小民要了两千吊钱,结果小民只有四分,却被提到九分,小民心中害怕,就退出了。”
宇文述大急,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道:“陛下,请听老臣一言,老臣也可能说自己骑『射』低微,然后行贿考上九分,老臣也可以表现得很低微,陛下信不信呢?”
此时杨广的耐心已经渐渐没有了,他不理宇文述,转而问李纲,“李『侍』郎,这杨巍究竟考了几分?”
李纲摇摇头,“具体怎么考试臣不知,可问郎中贺慬,他是乙榜的直接主考。”
“你是主考官,你居然不知,却告诉朕武举完全符合规则。”
杨广冷笑一声,立刻喝道:“郎中贺慬何在?”
贺慬就在大殿上,见杨巍出现,他就胆寒了,杨巍中途退出,名字已经被他抹掉,改成了隋光阳,这叫他怎么说?
他战战兢兢走出列,躬身道:“这事要问具体考官,臣也不知!”
‘砰!’杨广重重一拍御案,怒喝道:“一个是主考,一个是副主考,全部都不知晓,那考分名册来,朕自己来看。”
贺慬『腿』一软跪倒在地,他不敢再隐瞒,低声道:“回禀陛下,杨巍已经弃考,名册里已经没有他的名字和成绩。”
“贺郎中,不会吧!”
杨元庆笑了起来,“一共二千零八十三名考生,据我所知除了杨巍以外,还有另外两人也弃考,幽州的邓狄和相州的赵翼,那应该是二千零八十名考生,可你最后的名册中却是二千零八十一名考生,多出一人,这多出的一人是谁?”
大殿里一片窃窃『私』语,众人都渐渐看出来,杨元庆并不是真的幼稚,他是有准备,一步步引出了兵部舞弊之事,很多人都觉察到,这次兵部舞弊恐怕要事败了。
贺慬回答不出来,极度的恐惧使他脑海里一片空白,他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旁边的宇文述急了,提醒他道:“贺郎中,难道没有特殊情况(武动乾坤最新章节)吗?”
杨元庆也笑道:“是啊!特殊情况(武动乾坤最新章节),比如这个人没来,你却替他事先安排考试,不就正好多一个人吗?”
大殿内再次哗然,这时所有人都知道,兵部被抓住把柄了,有人没来,却替他考过了。
宇文述却像一脚踩空,他呆住了,他心中有一种极度不妙之感,难道那个隋光阳。。。。。
杨元庆盯着他,目光变得凌厉起来,“宇文大将军,那隋光阳是怎么回事,你不会不知道吧!”
杨元庆又对杨广高声道:“陛下,宇文述贪赃枉法,一名叫隋光阳的考生根本就没有来,宇文述却收受了对方五百两黄金,替这名隋光阳安排假考试,最后还考中了第八名,陛下,此人就是铁的证据。”
大殿内议论声快沸腾,越来越『精』彩了,宇文述的老底眼看快暴『露』,有人欢喜,有人担忧,更多人是对杨元庆刮目相看,此人由示弱到强硬,一步步将宇文述『逼』到了墙角。
宇文述大喊起来,“陛下,老臣不知,老臣不认识什么隋光阳,杨元庆是在污蔑臣,陛下替老臣做主啊!”
杨广暗暗叹了口气,为了将来在科举之事上立威,这个宇文述必须要给他当祭品了,他从御案上取过一张纸条,递给宦官,“把这个给宇文将军看一看。”
宦官接过递给宇文述,宇文述看了一眼,他浑身一震,顿时瘫倒在地,他翻身跪倒,连连磕头,“老臣知罪!老臣知罪!这个隋光阳确实是老臣安排,臣愿接受陛下一切处罚!”
一幕极具戏剧『性』的变化使满朝文武轰动了,圣上究竟给宇文述看了什么?刚才还信誓旦旦不承认的宇文述,立刻跪倒认罪,后面的朝臣纷纷向前涌,企图看清纸条上的内容。
此时,几乎满朝文武都明白了一件事,杨元庆弹劾宇文述,圣上事先已经知道。
就在这时,一名『侍』卫在大殿『门』口禀报,“陛下,朱雀『门』外有千余名武举考生静坐请愿。”
“为何事请愿?”杨广怒道。
“回禀陛下,他们举报宇文家族收受贿赂,『操』纵武举,请求陛下严惩舞弊者,给天下武者一个公平『交』代。”
千余名考生请愿如火上浇下的一瓢油,点燃了杨广的震怒,他一拍御案怒喝道:“传朕旨意,免去兵部『侍』郎李纲和兵部郎中贺慬之职,着令刑部、御史台、大理寺组成大三司会审,严审武举作弊案,凡参与武举舞弊者朕一个不饶。”
杨广又看了一眼宇文述,冷冷道:“宇文大将军,你太让朕失望了,这个隋光阳,你还想不到是谁吗?你让朕以后还怎么相信你?”
宇文述脸『色』刷地变得惨白,他忽然明白了,隋光阳就是隋杨广,他上当了,这一刻,他又猛地想起了两个月后将要开曹选官,惊得他一屁股坐在地上,他没有机会了。
“传朕旨意,免去宇文述右武卫大将军之职。”
杨广对杨元庆满意地点了点头,这件事杨元庆胆识过人,谋略出众,而且善解圣意,令他刮目相看。
。。。。。。。。。。。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天下枭雄 第四十二章 要何封赏
第四十二章要何封赏
御书房里,杨元庆垂手站在杨广面前,没有说话,杨广批阅着奏折,不时抬头看了他一眼,笑了笑,也没有什么表态,最后杨元庆叹了口气道:“回禀陛下,那些武举考生静坐示威是臣鼓动的,他们在利人市打伤宇文智及,也是臣的安排。”
杨广终于停下笔,对杨元庆点点头道:“朕猜到就是你干的,你还好,自己承认了,你胆子很大嘛!居然敢煽动武举考生闹事?”
杨元庆一直在细细体会祖父教他的善解圣意,该不该承认武举士子们闹事是他的安排,在没有做出正确判断前,不能傻乎乎承认,那样搞不好会引发皇帝震怒,把他今天在朝堂的功绩都一扫而光。
杨元庆所做的判断就是杨广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如果杨广很重视,那就说明武举考生闹事这件事很严重,他无论如何不能承认,相反,如果杨广并不在意这件事,那么承认了他也不会失分,反而给杨广一个诚实的印象。
他站在御书房外等宣,从头至尾,杨广就没有召监『门』卫来问问武举考生示威的情况(武动乾坤最新章节),说明这件事他并没有放在心上,武举考生示威对他没有什么心理威胁。
这是基于这种判断,杨元庆承认了武举考生示威是他鼓动。
他连忙躬身施礼道:“回禀陛下,臣为了收集舞弊证据,这几天一直在和他们接触,臣发现他们怒气很重,不少人还想冲击兵部,臣就劝他们,他们可以以一种平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臣劝他们不要带兵器,也不要使用暴力,可以静坐情愿,他们便听从了臣的建议,希望没有惊扰到陛下。”
“还好吧!这帮武者居然没带兵器来闹事,让朕觉得很惊讶,这不符合他们的脾气,朕就想到,这后面必然有人安排,估计就是你,这件事朕可以不计较,但绝不允许再有第二次。”
1...8081828384...4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