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月影梧桐
随后,士气进一步高涨的复**兵分两路,一路扫荡镇上的一切政权机构,诸如税务所之类老百姓最为深恶痛绝的地方,并大量书写宣传复国运动的标语,另一路则挨个敲响镇上大户地家门。要求为复**“献粮献饷”,乖乖献上的,自然是爱国志士,奉承两句后便作罢;若是不肯奉献的,自然是“日寇走狗”、“人人得而诛之!”。
天亮时分,折腾了一宿的复**满载而归,实在搬不动的粮食便被扔进了平民家的院子里,“喀喇喇”一声巨响后。早已惊恐万状、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口的平民居然发现大袋粮食从天而降,当下喜出望外,连忙收好,甚至于日后逢人就说复**的后话。
当日为特派员之一地小胡,日后在成了老胡之后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一部回忆录——《转战三千里河山――我在朝鲜的日日夜夜》,书中写道:“最初我们决定开展军事行动的时候挑选了一个弱小的不能再弱小的目标,即便这样,几乎所有的朝鲜同志还是极力建议带上我们所拥有的所有轻重武器。包括迫击炮。虽然我认为没有必要,但拗不过大家地请求还是带上了……行动很顺利,战果却很小,我个人非常汗颜,但朝鲜同志个个喜气洋洋。仿佛获得了特大胜利一般……这种局面到了很后来才得到改观。”
但是,朝鲜的历史教科书中可不是这么形容的,而是写道:“94年0月日,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朝鲜武装力量和朝鲜独立党的缔造者和统帅、我们心中最红最红地红太阳金日成同志带领复**奇袭天罗镇日寇和国内反动派据点。我军大获全胜且无一伤亡……这次战斗日后被称为‘天罗镇大捷’,标志着金日成同志率领朝鲜复**、朝鲜独立党打响了反抗日寇和国内反动派的武装斗争第一枪,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后来,经伟大领袖提议,0月日这一天就成为朝鲜国防军的建军节而永载史册!”
尝到了甜头地复**一发不可收拾,第二、第三天又如法炮制,扫荡了另外两个镇的大小势力,倭寇没打死几个。粮食和物资倒是搜罗了一堆。此时刚刚是秋收后不久,大户家中往往藏着不菲的粮食和金钱,搜刮起来特别方便。金日成打仗的水平一般,但搞政治的头脑却是一流,凡是拿不走的粮食统统就地发放,对复**的声望而言,这种手法比什么宣传办法都灵光,很快。大批被激发起来的民众开始投身复国运动。复**地兵力迅速膨胀到00人以上。
面对如此猖獗的“匪势”,朝鲜的官僚坐不住了。日本太上皇坐不住了,在几个日本警察和在乡军人的带领下纠集了全县武装力量前来围剿,结果被早有准备的复**引入伏击圈。在中国特派员的指挥下,在金日成同志的鼓舞下,在中国国防军连级优势火力的打击下,剿匪武装全军覆没……第7天,复**长途奔袭70里,扒掉了邻县地铁轨,造成了日军三列军车倾覆;第9天,神出鬼没地复**又出现在0里外的煤矿场里,解放了500余名朝鲜矿工,将矿场里地监工和日本技术人员统统斩首示众,将矿场设备和矿井一炸了事,给敌人造成了00多万日元的直接损失,这个原本年产量近50万吨的煤矿被迫停产,6个月后都无法恢复。第天,第天……不到半个月,复**的行动搞得鬼子焦头烂额,在黄海南道、黄海北道掀起了滔天巨浪,民间纷纷传说,金日成是朝鲜的民族英雄,是上天派他来拯救朝鲜民众于水火的,只有跟随他才能过上好日子。这种传言多了,老百姓个个毫不怀疑,日夜期盼金日成们的到来。
结果,风云借势,在朝鲜其他各道纷纷掀起了以复国为号召的义兵运动,所有起事的领袖都宣称自己就是金日成,引得朝鲜官僚和日本殖民机构惊恐不已,连连下命令火速扑灭,而此时真正的金日成和真正的复**却在鬼子搞清楚之前见好就收,躲进根据地开始优哉游哉了。北京来了军火——分四次偷运,足足带来了可以装备一个营的军火(除步兵炮外)和相应的特派员,北京也来了命令——‘目的已初步达成,可喜可贺,务必对壮大后的部队加以严格整编和训练,相机出击!’
经过以复**为代表的朝鲜抗日武装的破坏和骚扰,日军遭到了一系列麻烦。复**在打出名气、打出牌子、煽动动乱后突然销声匿迹。其实,这只是金日成等人使出的障眼法。复**收缩了行动规模,限制了斗争地域,甚至也不再书写大幅宣传标语,但并不代表复**就完全停止了行动。恰恰相反,复**以一种更隐秘的方式在开展行动。
复**的主体,即大多数只有满腔热情和仇恨,没有任何训练基础和军事素养的年轻人被金日成成建制地编列成军,总兵力超过000人。在明中山上,他们要接受各种各样的训练——白天,要在原有复**骨干的带领下,在中国特派员的指挥下进行艰苦的军事训练;夜晚,他们要在朝鲜独立党骨干的教育下进行洗脑,北京指示,务必要让这群年轻人接受三个主要观点——第一,日朝不共戴天,在朝鲜这块土地上双方除了武装斗争之外没有别的方式可以共存,‘倭寇未出国境前即言和是朝奸’的观点需要深入人心;第二,中国历史上是、今后永远是朝鲜的保护者,即便两国在历史上有过某种不愉快,那也是双方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两国人民永远是师长与学生、兄长与弟弟的关系(老师和兄长有时候也要教训学生与弟弟),而日本则是朝鲜一贯的侵犯者,是敌我矛盾、民族矛盾;第三,金日成是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目前最有能力、最为谦虚,只有他才能获得中国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只有他才能率领朝鲜人民实现‘驱逐倭寇、恢复故国’的目标。金日成估计,要想将他们培养成为有坚强意志、有坚定信仰、有扎实军事素养的复**战士至少需要年左右。既然纵火的目的已经达到,金日成就决定按照北京的要求好好强身健体——抗日的机会有的是,但没有过硬的实力死的只能是自己。
国势 第140章 自乱阵脚
第40章 自乱阵脚
与欧战相比,东亚的战争只不过是小儿科罢了。
法军在迪巴伊、卡斯特尔诺二路进攻遭遇挫败后,其中路两路集团军又按照计划发动了进攻,仿佛前面两路的失败根本不存在一般——法国战前计划之制定真是死板的可以。
为了防止迪、卡二部全军覆没和德军的乘胜穷追,更了防止敌军突破凡尔登、南锡之间的防御而进逼巴黎,中路两个集团军决定按照霞飞事前的布置进行战役展开,谁知部队刚刚运动,霞飞又发布了新的命令,要求两个集团军变更部署,下决心不问迪巴伊等部法军的生死,直接掉头向东转进,穿越阿登山脉后从德军战线中部楔入,夺取卢森堡、特里尔、瓦登、迪丁霍芬、梅斯、萨尔布吕肯等城,再视情势的发展,相机渡过莱茵河发展攻势——这个命令等于将战前的全部布置全盘推翻!
吕夫和德朗格尔这两个集团军司令接到命令后大惊失色,先已在主动权上拱手相让,如果再按照此种进攻路线,等于是重新变更计划部署,必将造成更大的思想混乱。战争毕竟不是纸上画图,要方要圆只要稍微变更一下即可,几十万大军骤然更改作战使命可是非同小可。两人商议后决定一方面传令部队停止进军、就地待命,另一方面则驱车亲往总司令部面见霞飞,当面陈述军情,希冀挽回。
但无论两人如何苦口婆心的劝说,霞飞都听不进去,强令两部穿阿登森林进攻。希望成功后两军合力,强渡莱茵河……
霞飞的这番动作似巧妙,实际早在毛奇的预料中,他果然在阿登两处准备了部队,分别为陆军野战第4和第5集团军。虽然德军兵力略少于法军进攻兵力。但也远不像霞飞估计的那么少,考虑到防守方的有利条件,实际法军在兵力对比上并不占多少上风。
人算不如天算,霞飞是自己昏招迭出,小毛奇却是手下忒不争气——原本积极似稳妥的安排被骄傲自大、立功心切地皇太子破坏。皇太子威廉在听到右翼进展顺利,左翼其余部队又围住了法国人两个集团军后,心里蠢蠢欲动,唯恐没有功劳。置小毛奇“专守防御”的命令于不顾,竟决心从阿登森林主动出击,并利用皇太子的地位,压迫另外一个集团军司令、符腾堡公爵附和他的建议。
算盘是打得叮当响——两军会师后从凡尔登与色当之间的空隙穿过,直捣巴黎。
由此,德法各以2个集团军的兵力,各自兵分两路对敌方发动进攻,就连进攻选择的日子都是一模一样。更凑巧的是。由于阿登地特殊地形,夏秋仍有可能起雾,双方碰撞的那天恰逢阿登地区大雾弥漫,山川树林上面白花花的一片,能见度降低到不足00米。稍微远一点的距离便分辨不清。法军为了顺利展开,将大队兵力拆分成若干小分队行军,防止走失,而德军为了加大奇袭效果。也是命令部队化整为零加以渗透,事先也不进行炮火准备。最初的两天,双方东西对进,速度很慢,没有任何碰面。到第天下午,德军和法军已完全纠缠在一起,根本分不清旁边的部队是敌是友,只能陷入混战。
双方短兵相接。在大炮不能用的情况下,使出浑身解数,用机枪、步枪、手榴弹甚至枪托、刺刀肉搏。双方几十万大军就在阿登森林中展开最为原始的乱战,自中午杀到黄昏,再从黄昏战到天明,这场混战整整持续了两天两夜,一个小山头,一块小林地都需要付出几十甚至成百上千地性命争夺。许多关键阵地多次拉锯。反反复复,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狭隘的林间小道上到处都是德法两国士兵的尸体。
在这场混战中,日耳曼人的军事素养得到了彻底体现,法国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逊于他们地德国同行,肉搏技能差于对方,小部队作战协同能力(连、排级)也比不上德军,在反复拉锯战中,特别是由于德军重炮火力压制造成了一段空旷的封锁线,法军增援部队损失惨重却寸步难行,一线接战的法军越打越少,而德军的兵力却源源不断地展开。法军终于抵挡不住开始全线崩溃。在撤退过程中,法军士兵经常被犬牙交错中地德军包围和歼灭。5天后,德军将法军逐出色当地区。在清点战损报告时,德军统计共消灭法军4万余人,俘虏对方万众人,而德军自身也付出了近2万人的代价。表面上战果统计对德军有利,法国要损失5个士兵才能换回德军损失2个,但实际上,当时德法交战中的左右两翼,德法损失交换比高达近:4,阿登遭遇战表面上德军占了便宜,实际法军给对方造成了更大比例的杀伤。
在夺取阿登作为出发阵地后,皇太子更加得意非凡,不顾部队尚未完全收拢和归建的事实,强行要求先头部队必须马不停蹄、加快推进。此时,在混战中不敌德军的吕夫和德朗格尔已经清醒过来,清楚地判断出德军的意图和自己一样——闯过阿登森林向对方进攻。两人本来就对穿越阿登森林的主张不好,眼德军如此莽撞,便决心好好敲打对方一番。法军在混战中地表现虽然狼狈,但主力尚存,建制完整,再加上及时下达的撤退令起到了加速集结的作用,法军反而能够以以逸待劳之势引诱德军上钩。等到威廉皇太子和符腾堡公爵反应过来之时,已有万人马被法军围困成里三层外三层模样。
听说先锋部队被0余万法军包围的消息后,一贯志大才疏、开战以来趾高气扬的威廉皇储像被人当头敲了一闷棍,一时间慌了手脚,只知道在司令部急得团团转,好在符腾堡公爵还没有完全昏头,当下不理会已经歇斯底里的皇太子,一面命令其余部队跟上解围。一面赶紧发电报给小毛奇,请求紧急往阿登方面增调预备队支援……
中国人的战争智慧是无穷,在古代表现的尤其明显!
自开战以来一直坐镇在科不伦茨德军总参谋部地德军参谋总长小毛奇轻轻感叹了一句,合上了手中地《孙子兵法》德文本。这里居摩泽尔河与莱茵河合流处,交通方便又宜于保密。他与霞飞的指挥风格完全迥异,从不涉足户外活动,更不喜亲临战地巡视,完全属于办公室地指挥官。与前线的通讯联络完全依靠无线电报。在有时事关重大而电报又不能充分应付时,小毛奇就会派出亲信参谋官赴前线了解情况,沟通联络。小毛奇在书中发现了中国人对此早有概括,用中文来阐述就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担任此书翻译的人士虽然对文字的把握能力要差一点,但也几乎说清楚了这种自信与悠闲。
科不伦茨涌动着乐观与自信,根据开战后的情况和各条战线的进展,所有在总参谋部工作地人都是笑意盈面。因为接二连三来的都是好消息。先是右翼第、第2、第集团军个集团军,齐头并进,连克比利时列日、那慕尔要塞,攻占布鲁塞尔、亚眠等要地,震动欧洲。正向巴黎全线推进。后来是西线左翼的第6、第7集团军两支大军,由巴伐利亚王储和黑林根二人指挥,采用诱敌深入,佯败反击的战略。以少胜多,大败法军第和第2集团军两支劲旅,直逼法国边境要镇南锡。再后来是中央阿登方向的第4和第5两个集团军突破阿登天险,击退法军第、第4集团军的阻拦,直插色当,对溃退的法军穷追不舍。从战场态势上,德军全线出击,在各条战线都高歌猛进。
但在实际上。小毛奇远比乐观的众人要谨慎地多。他首先是一个谨慎的指挥官,甚至到了有些谨小慎微的地步。这一点不仅与他著名的叔叔有着显著的不同,也与德军前两任参谋长——瓦德西与史里芬有着明显地区别。史里芬在临死之前念念不忘他的史里芬计划,强调一定要加强右翼——“开战之时务必使右翼强大!”而谨慎的小毛奇为了防备虚弱的左翼,特别是防止法军冲过莱茵河,还是修改了计划,从右翼抽调了兵力加强了左翼,同时为了防止东普鲁士不至于飞快落入俄国之手。他也从右翼抽调了兵力加强了东线。表面上来。德军右翼地兵力规模还略强于史里芬制定的计划(因为德国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动员的常备军数目有所增多)。但实际上,右翼的强化和突出已远远不如史里芬计划制定时的初衷了。毕竟,很多时候趋势和寓意比实际动作更有暗示性,从右翼抽调走一个师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减少一个师的实际后果。
对目前地战场态势,小毛奇有很多感到担忧的方面。第一,是右翼的推进。史里芬计划规定了右翼的作战目标甚至到位时间,在跨过比利时边界的时候,德军的推进速度是最快的,远远超过了事先估算的时间表。但在占领布鲁塞尔后,特别是德军占据亚眠后,这种推进速度就降下来了,虽然还比史里芬计划地时间表要来得提前,但提前地时间段已越来越少,越靠近巴黎,法国人的战斗决心和作战意志就更强烈;第二,是左翼地战事。对皇太子求胜心切的心情和志大才疏的为人,小毛奇知道得一清二楚,他无形当中为他们捏着一把汗。左翼只不过是西线的辅助力量,用以掩护莱茵河边境,拖住法国主力、保障右翼安全,为右翼主力迂回巴黎创造条件。现在皇太子这么一搞便陷小毛奇于两难之中。6、7集团军攻击态势已成,若不允进攻,必然会挫伤士气,万一坐失战机,他就得背上消极应敌的罪名;如果允许进攻,则小毛奇认为会削弱右翼大迂回的规模、声势与威力,甚至会提前刺激法军收缩防守,反而不利于目标的达成。如此反反复复,思虑再三,乃至于部队已经冲过了阿登森林,小毛奇仍然毫无主意、进退失据;第三则是东线,根据各方面的资料显示:东线有些麻烦!俄军不但动员速度比预计的要快,更让人料想不到的是俄军在自身尚未动员完毕的不利条件下,已提前出动几十万大军展开进攻,一路沿马祖里湖北岸进攻德国的柯尼斯堡,另有一部则在马祖里湖南岸集结,有向马祖里湖背后迂回的模样。
这本烫金封面的《孙子兵法》德文版还是驻中国的德军教官团带回来送给小毛奇的礼物。原本德国人对中国的战略思想和古代兵法并没有什么认识,甚至认为德国人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战争兵法——克劳赛维茨的《战争论》,接受这份礼物的小毛奇并没有放在心上,只不过盛情难却,打算在有空的时候拿出来翻翻而已。
没想到翻翻后就再也收不住了,战略家的思路总是惊人相通,虽然翻译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够到位,但小毛奇敏锐的眼光足以让他穿透那些诘屈聱牙的表面文字而发现其中的精髓。他为自己的谨慎找到了中国古人的注脚——“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一直以来,德国包括普鲁士时期对于中国一直是不屑的,要不是普鲁士人最为敬重的拿破仑皇帝(虽然普鲁士让拿破仑打得很惨,但普鲁士人都承认是拿破仑唤醒了德意志)说过中国是一头睡狮的名言,他们对中国根本就没什么认识。
如果说拿破仑的话只是对统治阶级高层有所提示的话,那么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则让德国人相当吃惊。不用说,这场战争中国人让列强打得一败涂地,但联军统帅瓦德西因为一支追击部队的失败而拿出了德国人固有的认真劲,派出军医26人把住北京的道城门,凡出入的至60岁中国男子一律按德军士兵人伍标准强行进行体检。结果是,每00名中国男子,竟有95人符合标准(当然吸食鸦片者除外)。瓦德西立刻将这一发现上报,小毛奇当时也到过这份报告。威廉二世马上派出庞大的调查团,深入考察了中国人的体能、脑力、性格等。最后认定:中国人的体、智和知识都不亚于白人,其吃苦耐劳、守法明礼和易于管理的程度更在白人之上。作为日耳曼人,德国高层一向是自负的,但他们更愿意相信科学,认为中国百姓的身体、思想都很健全,不健全的只是他们的统治者。因此《辛丑条约》只是以赔款45亿两白银而告结束,中国躲过了亡国灭种、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后来,特别是日俄战争以后有关“黄祸”的传言就流传开来,西方列强一般以为威廉二世指的是日本,但实际上,日本虽然也被包罗在内,但黄祸的指向更多的却是中国。
国势 第141章 巴黎铁拳
第4章 巴黎铁拳
很久以前,小毛奇收到过情报,说盟国意大利不可靠,而且背着德国和协约国签订了秘密协议,消息来源是中国。这是让他和提尔皮茨都感到瞠目结舌的消息,威廉二世虽然下达了严查的命令,但事情最后并没有一个确凿结论。如果小毛奇当时还是将信将疑,目前德军获得重大进展而且全面胜利的时候,身为盟国的意大利居然还没有丝毫反应,对于同盟义务装聋作哑,如果现在还怀疑情报的真实性,完全称得上是十足的执迷不悟,好在第二帝国对此有了按最坏情况的打算——小毛奇完全认为可以不靠意大利的任何军事力量而取得胜利。这份情报只是证明了中国人的情报能力与战略思考,不会对德国带来太恶劣的后果。
但第二个得到验证的情报就不那么让人轻松愉快了。中国方面在战争爆发前提供过一个备忘录,认为俄军动员虽然迟缓,但基本可以在6个星期内完成而不是原先德军估计的至少个星期,至于其一部分精锐的常备军,完全可能在4个星期内准备完毕并发动攻势而且不会在意后续动员。小毛奇到这份情报时摇了摇头,认为不太可能,但现在却一步步的得到验证。
在戎马倥偬中翻阅《孙子兵法》,小毛奇得到的更多的是震撼和敬佩,他甚至在考虑,如果早点翻阅这本书,这场战争是不是要进行抑或以别的方式进行都可以重新考虑,可惜,现在来不及了。
对东线的形势,威廉二世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原本在史里芬计划中,为了确保西线右翼的强大,不仅西线左翼的力量可以大幅削减,就是东线的力量也可以抽调。甚至于付出东普鲁士暂时陷落地代价也要确保右翼。但喜欢指手画脚的威廉二世不喜欢这个安排,在他一直以来的观点中,就有“两全其美”的设想:不仅西线要获得决定性胜利,东线也不可拱手相让。小毛奇没有史里芬伯爵的魄力,他对史里芬计划微调就是为了迎合威廉二世的口味。但饶是如此,皇帝陛下还是很不满意:“总参谋长阁下,东普鲁士是帝国的立国根本,无东普鲁士。便无德意志帝国。柯尼斯堡之重要更不用我来提醒,帝国历代皇帝均在此地加冕,绝不容有失!请火速从总预备队中调兵增援!”
也该小毛奇命苦,在还没能够悟出道理时,总参谋部收到了皇太子所部前锋被包围后的呼救消息。小毛奇地担心终于得到了印证,他气急败坏,一面亲自到通讯中心指挥部队解围和脱困,一面则暗暗咒骂皇太子和符腾堡公爵的无能。可惜的是。任凭小毛奇喊破嗓子,电话里传来的都是“嗡嗡嗡”的噪音,根本无法与前线通话。而无线电更是不济,电报员将同一条消息连续发了20遍,发到手指都发麻的地步还是无法获得对方的回应。
《孙子兵法》显然不可能为如何解决无线电通讯提出参考意见。小毛奇恨恨地一跺脚,转身回到作战室,唤来了亲信亨希中校。
“亲爱的中校,现在有一个紧急任务需要你去完成。我们地皇太子殿下前锋部队在阿登地区被法军包围。而我却无法通过无线电等方式了解情况,我命令你立刻安排人选前往前线,了解战场真实情况并向我报告。”
“阁下,即便是乘车往返也容易耽误时间,您……”
“那帮废物太让我生气了。”小毛奇一脸无可奈何,他本来何曾想过用这种原始的通讯方式?
“是不是您事先制定几条对策,加盖总参谋部的印章,一旦我找到殿下本人。就立刻按照上面的要求去做,然后我再让人返回汇报。”
“很好,很好,亨希,你表现得很好。”小毛奇当下挥动钢笔,刷刷刷刷写下了对策——收缩防线、固守待援等等,封好后又郑重其事的以军令下发。
“你可以告诉他们,先就地防守。等到右翼局势相对明朗后我会立即增援地。措辞怎么说你自己考虑吧。”
作为亲信,亨希中校明白自己的上司对这个皇太子不太感冒。但又不能公然得罪他,唉,难啊……
安排完了一切,几近抓狂的小毛奇才逐步平静下来,在他来,如果指挥官得力,不要说就地固守,就是依靠两个集团军的现有力量都足以解围甚至重创法军,如果换了他人,这样地饭桶指挥官老早被他撤职了。可短视的皇帝陛下听不进去这些,到了这时,他才真切地体会到俾斯麦在去职时发表的感想:“很多时候,有用的话他一句也听不进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