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国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月影梧桐
齐燮元原本还做着援兵上来,反戈一击的美梦,没想到仅仅只过了不到40分钟,敌人已攻到了自己的家门口。
“旅座,快走吧,西门没有敌人。”齐燮元的卫队长声嘶力竭地劝他,“国防军已经打进来了,这唐山眼是守不住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旅座!”参谋也是急得直跳脚,“潘榘楹这个混蛋早就逃跑了,咱们也……”
齐燮元望了望越来越近的国防军,咬牙切齿地从牙缝中挤出几个字:“潘榘楹、陆尚荣。你们等着……撤!”
不到一分钟,诺大的司令部跑得一个人也没有了,只有那口见证了整个过程地大钟,还在忠实地履行自己地职责。
“报告副座,我军已经进城!”传令兵快步前来报告,陆尚荣微微一笑,他已经从望远镜里到唐山城防司令部上面那面旗帜被降下,代之以国防军的盾型军旗。
“很好。命令2旅追歼残敌,2师和2旅部分入城部队迅速肃清城内敌人,打扫战场;战车、火炮等部队收拢编制,准备登车;航空部队负责追歼残敌地空中掩护;各部队所留预备队立即登车,直扑天津,为后续部队打开通道……”口述完命令后,陆尚荣了表,才过去一个半小时。整整比原定计划提前了三个钟头。
“云山,我随部队先行出发了,唐山城由你全权接收并安排留守人马,不管怎样,今天下午六时前其余部队必须登车朝北京出发。2点之前所有部队必须到达指定位置。一个字,要快!”陆尚荣补充说明道,“根据《辛丑条约》,天津城方圆0里之内中国方面不得驻军。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地外交纠纷,我军必须抢在列强反应过来之前,于夜间迅速通过天津,直逼北京、廊坊一线……”
“是,请副座放心。”王云山毕恭毕敬地敬了礼,“保证完成任务。”
沈阳大本营里,电报声此起彼伏。
“北路军已完成作战准备,今日下午四时起可准时对昌平、怀柔一线守军发起攻击……”
“西路军已秘密集结。蓝师长决定今日午夜出兵娘子关……”
“吉林议会通过决议,宣布讨袁护国。”
“黑龙江议会通过决议,赞同讨袁护国。”
“甘肃议会通过决议,支持讨袁护国,已令夏海强师长进军陕西,夹击北洋军。”
战端一开,一份份电报如雪片般的飞来……
“报,东路军大捷:我军已于今日中午攻克唐山。唐山守军一部被歼。另一部向西逃窜,目前正予追歼……在今日战斗中。我军损失甚微,具体战果尚在统计中。陆副总司令已率2师师部另加一个团,2旅和2旅一部先行向天津进发,待后续部队收拢后预定于今日午夜时分通过天津……”
“好!真快!”秦时竹忍不住高声叫好,“陆副司令给我们开了个好头!”
张绍曾、蒋方震、张孝准、何峰都面有喜色。
“给东路军发报,对今日战果进行嘉奖,希望他们再接再厉,直捣黄龙!另外告诉他们,唐山残敌已无多少价值,不追也罢,重要的是迅速集结部队,在各国做出反应之前通过天津……”
孙中山和胡汉民两人乘船抵日,,松本副船长奔走了多时,终于把孙中山的老朋友古岛一雄、营野长知两人接到“信浓九”号船上来。
孙中山到老朋友后惊喜若狂:“快请坐下,我真想念大家啊!”
古岛一雄说:“袁世凯通令缉拿您和黄兴等人,山本内阁竟下令禁止您在日本登陆,并要逮捕您,大家都非常愤慨,也万分担心、焦急,因为我们估计您是一定要东渡的。为此,宫崎寅藏、犬养毅、头山满、梅尾庄吉,还有我们几个,几天前就商议要尽一切努力,让您能在日本停留。”
“谢谢大家!我们中国有句俗语: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大家这样关心我,我一辈子都会牢记大家的友情的。”孙中山说着,眼角都湿润了。
古岛一雄接着告诉孙中山:“孙先生,我们在刚刚上船来前几分钟,突然听到消息说贵国又爆发讨袁护国了。”
“真的?”孙中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地耳朵,“我出来之前各地的革命基本都已失败了,哪里又举义旗。”
“秦时竹,他是北疆巡阅使,您知道,日本在满洲有特殊利益,对哪里十分关注,因此一有风吹草动就……”
“什么?”孙中山觉得后面的消息让他更加震惊,“秦时竹?为什么?”
“我们不清楚,好像隐隐约约和你们前些日子失踪的总理赵秉钧有关,具体情况如何,由于通电并没有翻译出来,报界也没有刊登,我们并不知晓,也许明日就能见分晓吧。”
“如果是这样,那局面就复杂了。”孙中山沉思了片刻,果断地说道,“事关重大,明日我必须上岸……还请几位朋友务必将这件事情搞清楚,如果有可能,我将迅速返回中国,加入讨袁行列。”
数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二次革命虽然失败,但讨袁的转机来了……
陆尚荣已带领了先头部队登车上路,唐山的战事也随即沉寂下来,但这并不等于说战斗完全结束了。护**兵分数股,一部分由陆尚荣带领迅速前进,另一部分则就地打扫战场,维持秩序,而还有一部分则负责追歼残敌。
原本护**认为唐山防御坚固,攻打可能要费些时间,没曾想轻轻一发力,号称固若金汤的唐山城防就土崩瓦解,这让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部队将士感到由衷地失望,对手居然如此孱弱,压根显现不出他们地高明来,军官们也在郁闷,演习中反复演练的战术,居然都没有派上用场。虽然取得了胜利,而且是很轻松的胜利,但他们丝毫没有激动的神情,特别是那些立功心切的中下级军官,更是怅然若失,咬紧牙关要求部队迅速追击,多抓逃兵。
于是乎,一面逃得飞快,一面追得使劲,这个时候,国防军地军事训练效果就体现出来了,原本一直强调的越野跑训练在这场追击战中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北洋军溃散后纷纷抱头鼠窜,将身上所能丢弃的一切东西都抛落道上,只知道撒开脚丫子跑,而国防军将士在手持钢枪、头戴钢盔,身背数个手榴弹地情况下,仍然能在速度上丝毫不落下风,跑着跑着,就有北洋军士兵停下来喘粗气,他们实在是跑不动了,只能束手就擒当俘虏。更滑稽的是那些大烟鬼,情知跑不过护**,没跑两步就跪在道路边,双手举得老高准备投降,但奉命追击的护**战士连都不他们一眼,纷纷将他们丢给后面的人处理。





国势 第203章 棘手变局
第20章 棘手变局
飞艇队从空中望去,漫山遍野的都是人,有跑的人,有追的人,有趣极了。他们只负责追击那些逃跑较早,较为密集的北洋军,只要一经发现,毫不客气地就是几梭子,几次折腾下来,逃跑的人不是被子弹击毙,就是因为反复卧倒、隐蔽、逃跑而放慢了脚步,不得不成为护**的俘虏。马瑞风为了鼓舞士气,传令凡活捉潘榘楹、齐燮元的将士,记一等功一次,此令一出,追击部队的劲头就更足了。
攻城战中北洋军被歼灭的人并不多,但在追击战中,可谓洋相百出,除了潘榘楹及其贴身卫队因为“先知先觉”,逃跑比较得力外,其余都惶惶如丧家之犬。齐燮元为了遮人耳目,换上了小兵的服装,但这也没有能帮助他躲过追击,最终死在飞艇的机枪子弹之下。倒是后来为了寻找他颇费了一番功夫。整个唐山守军,一共一万来人,两成左右跟随潘榘楹逃出生天,有两成不走运的在战斗中被打死,还有六成,基本都成为了俘虏。一等功是没人立了,但再次一等的功劳立下的人就多了,有个护**战士,因为是本地人,地形相当熟悉,带领本班抄近路,硬生生地截住了敌人近百号人马,喜得马瑞风连连夸奖……
下午三点,唐山陷落的消息终于传到了段祺瑞的耳朵里,震惊之余他也在思考战局到底如何发展。唐山一失,京城门户大开,无论是海路还是津浦路都被护**硬生生地截断。他一方面恼怒于潘榘楹、齐燮元的无能,另一方面又担心局势恶化。匆忙之下,他只能命令曹锟刚刚派出增援的第五旅改变作战计划,由增援唐山变成打通京津联系,希望能够在第五旅和沿津浦路北上的部队南北夹击下。重新夺回天津,将京畿战局这盘棋下活。
南京城里,冯国璋、张勋还没来得及享受夺城的胜利之情,就接到了段祺瑞严厉催促北上救援的电报。两人本来是在中午时分得知秦时竹起兵讨袁的,当时没有太放在心上,认为南方大局已定,秦时竹此时发难,根本就不是好时机。因此也没有多少心理准备。哪知刚刚拿下南京,连告捷电报都没有草拟好,北方战局已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
接到这份十万火急的电报后,众人心焦归心焦,心里却有各自的小算盘。张勋的辫子军军纪极坏,打下南京后正准备大肆劫掠一番,岂肯马上就走?就是张勋肯走,他的手下也不会答应。想当初他就是因为答应了部下打下南京后可以劫掠三天,辫子军才格外卖力的;冯国璋的部下是老北洋了,拿下南京后他正想过过作封疆大吏的瘾头,岂能让你段祺瑞说走就走,说增援就增援?冯国璋是个带兵老手。他知道部队刚刚激战完毕,马上通过铁路转运北上,只能是更加疲劳,不用说北洋军本来就不是护**地对手。就算是,这番折腾下来,老虎也被拖成了病猫,因此他答应北上,心里却有等等、走着瞧的思想,美其名曰“就地休整”半日。只有靳云鹏因为是段祺瑞的铁杆心腹,当下顾不得疲劳,答应立即北上增援。眼与到手的战利品擦肩而过,第五师官兵甭提有多懊恼了。
懊恼和郁闷的人多了也就不值得一提,但有个人还必须提一下。谁?英国公使朱尔典。按理说列强此时尚未正式承认中华民国,根本也就不存在外交关系,更不可能有所谓的公使,但列强都是这样,中国的太上皇做久了,从来都不曾有什么尴尬。这一天。朱尔典收到了两个不好的消息:第一。秦时竹开始了反袁,组建了护**。英国在华利益陷入了不知所措地窘境;第二,他的老朋友袁世凯病了,而且病得不轻,这为英国对华政策带来了新的变数。
英国一贯以来就是袁世凯的后台老板,因而朱尔典能成为袁世凯的“老友”,无论是辛亥年地启用、后来的逼宫还是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英国方面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由于英国是当时世界第一强国(至少大家认为如此),来自英国的支持和保证就格外有份量,而英国方面对袁世凯也格外有好感,认定他是英国在华利益最好地总代表,因而袁世凯也显得格外有力量。《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是英国对华政策最好的吹鼓手,在他的字里行间总是充满着对袁世凯的吹捧,认为他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强人,是中国最“杰出”的政治家,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文章就代表了英国的官方态度。
但眼下这个中国地“宠儿”却让他们伤透了脑筋。先是善后借款迟迟不能达成,虽然是五国联合借款,但真正起核心作用的却是英法两国,在秦时竹和德国方面的有心拆台和日、俄两国推波助澜式的“配合”下,善后借款迟迟不能达成,妨碍了英国利益的制度性实现;其次是北疆势力的横空崛起,打乱了英国的如意算盘,经过山海关大战,英国武官向外交部递交的秘密报告中指出,袁世凯地北洋军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是他们(指北疆军)地对手,英国人着眼于这个实际,安排了承德“和平”解决方案,约定以唐山为界,本来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消磨掉北疆势力,结果却大失所望,国防高专建立后,英国教官团对用德国教法武装起来地北疆国防军战斗力感到惊讶,认为北洋军和国防军之间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英国佬没好意思承认的是“英国陆军和德国陆军之间的差距”。
对于中、俄大战,英国人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希望中国人能遏制住俄国人的野心,确保英国也能在东北分一杯羹,另一方面又生怕北疆的力量过于强悍,唯恐动摇袁世凯政府的权威;再次是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朱尔典比大多数中国人更加确信宋案是袁世凯所为,这种事情是民主国家匪夷所思的。倘若英国公众甚至议员们得知,都会强烈抗议英国对这样一个政权的支持,换而言之,英国既有**裸地殖民掠夺利益追求(商人精神),又有伪善的民主文明教化追求(传教士精神),更奇特的是,他们居然还认为这两者是不矛盾的。袁世凯的所作所为,虽然符合前一个目标。但明显不符合后一个目标,因此他迫切希望这个过程结束的越早越好,如果拖延时日,必然引起知情的英国民众不满。
最后,也是让朱尔典感到最气愤的是,国防军地进军,打乱了他的制度性安排,实际上将英国从“太上皇”和“仲裁者”的宝座上推落下来。试想,唐山防线是在英国人的斡旋下建立起来的,某种意义上英国人其实为袁世凯提供了保证,这种保证曾经是大英帝国屡试不爽的要挟条件,任何要动摇这个条件的人都要考虑考虑背后站着的大英帝国。但秦时竹不信邪,轻轻一发力,徒有其表地唐山防线便土崩瓦解了,这让朱尔典如何不气急败坏?
为了协调各国在华政策和利益。列强曾出台“各国一致”的政策,因此,如何在北疆起兵反袁这件事上做出反应,需要征求各方的意见,但朱尔典显然失算了,各国虽然在面子上保持着对大英帝国的尊敬,但在骨子里何尝不是一种笑话的情绪呢。对朱尔典地询问,德国方面的答复是这是中国内政。德国不便干涉,愿意恪守中立;美国代表只是含含糊糊地表态反对一切战争,认为中国秩序需要稳定,需要维持门户开放;日本和俄国原本就是反对袁世凯政府的,在东北也有各自的利益,此时巴不得北疆和袁世凯打得越凶越好,以便让他们混水摸鱼,但英国地面子还是要给的。因此两国公使假惺惺的表示。“事起突然,还需要报告本国政府后才能做出适当反应”;唯一一贯在对华政策上支持英国的法国比较积极。愿意一起和英国发表声明,但法国人很明确地告诉他,“鉴于欧洲局势紧张,法国只能派出象征性的威慑力量而不能真正调集干涉部队”,这一招彻底击中了朱尔典的软肋,让他像个泄了气的皮球瘫坐下来,武力干涉中国内政的设想变成了泡影,他问过自己地武官,如果用英国部队来对付,需要多少部队,武官先是目瞪口呆地望着他,随即面无表情地告诉他,至少需要五万英国陆军,而这个数字已相当于英国七分之一的陆军部队了,议会根本不会同意在欧洲局势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还要派遣如此数量的部队到远东去冒险。
到底怎么办呢?朱尔典陷入了沉思,秦时竹不是袁世凯,虽然他也懂得斡旋,懂得妥协,但毫无意义的恫吓并不会让他屈服,俄国人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教训,朱尔典可不想再碰一鼻子灰,在东方人面前丢脸是很可耻的事情,对方会因此而永远不起你。
或者可以和秦时竹试着谈谈,对方究竟需要些什么。虽然袁世凯是英国的宠儿,但这并不等于此人是不可替代地,随着袁世凯地年岁日高,精力衰退,大英帝国迟早需要物色一个合适的人来坐他这个位置,在这一点上,秦时竹更加年轻,更加有活力,也似乎是一个更合适地人选。或者更明确的说,只要能够保证英国的在华利益,朱尔典并不介意谁来坐这个位置。可是,他能?他行吗?
朱尔典从清末就开始担任驻华公使,能说一口不错的中文,算得上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中国通,但他隐隐约约感觉,秦时竹这个人和中国的大多数人并不一样,或者说,和他认识的官僚并不一样。秦时竹也爱钱,他投资了很多企业,中国最大的财团就是在他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但他不是那种旧时代爱钱的官僚,对于贪污受贿、权钱交易没有兴趣,对于奢华生活似乎也没有兴趣;秦时竹也爱权,他身兼数职,党、政、军一手抓,是名副其实的“北疆王”,但朱尔典以英国人特有的嗅觉感受到,北疆尤其是东北是中国民主气氛最好的区域之一,各地绅商组成了当地议会,对于当地事务有很大的发言权,他们也许不能干涉秦时竹的行政,但却能让他倾听到地方上来的声音,这次选举充分说明了东北的民主建设,东北的议员选举虽然几乎被人民党一手包揽,但任何不带偏见的观察家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种高支持率是真实民意的体现;秦时竹也爱军队,他将国防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每年拨出巨款用于维持这支庞大的军队,从某种意义上也带有“秦记”的特点,但这又明显不同于北洋军中对袁世凯无限盲目的愚忠,用宗法教条(供长生牌位)来获取士兵的忠诚在朱尔典来是很可笑的事情,秦时竹用自己的魅力,特别是他的民族主义情绪感染了士兵,让他们死心塌地地跟随着他。辛亥年的战事,前不久的中俄大战让他获得了空前的支持度,爱国青年自发地投身北疆国防军,这种民族主义情绪让朱尔典感到有些恐惧,想要再上演庚子年的事变恐怕是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这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他具有了强人的外表,但又有不同于以往中国强人的本质,在他彬彬有礼的外表之下,潜伏着是一颗雄心勃勃的心。下午茶的时间到了,朱尔典还在思考着他的未来,甚至于怔怔地出了神,他的思绪还在于大英帝国在欧洲的死敌――德国。很明显,德国和北疆之间有一种暧昧的关系,这种微妙之处不是政策老手是不能够体会出来的,北疆和各国几乎都保持着友好关系,但在表面的友好之下,和德国的合作是最耐人寻味。表面上,英、美等国获取了北疆利润最丰厚的合作项目,比如电车公司、自来水公司、铁路借款合同,但北疆和德国的合作更具有核心和命脉意义。




国势 第204章 长城关卡
第204章 长城关卡
德国在东北兴建或与北方实业合作的造船厂、医药化工、汽车装配厂、光学仪器厂等一大批重工业都是短视的英国资本家们所不会投资的。朱尔典愤愤地想,他们只会用这些资本去殖民地吸取血汗,孰轻孰重自然一目了然,真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让电车公司和自来水公司见鬼去吧。在军事上,北疆国防军虽然聘请了八**事顾问,但他的总体训练大纲是仿照德**队的,部队的装备从枪支到衣服,几乎都是仿照德国的,按照这个模式培养出来的军队,更亲近哪个国家岂非一目了然?要知道在落后国家,尤其在东方国家,军队对于国家政策的影响力要远远胜过西方民主国家。
想到这里,朱尔典再也坐不住了,他仿佛到了一个让他最担心的场面,秦时竹掌握全国政权后全面倒向德国,要改变这个危险后果,他只有三条路可走。第一,给秦时竹制造障碍,必要的时候直接插手,甚至动用武力干涉,防止秦时竹染指全国政权,继续支持袁世凯政权;第二,与秦时竹沟通,用换马的方式来确保大英帝国的利益,只要秦时竹答应维持英国的利益,英国方面并不介意甚至愿意帮助他获取最高权力;第三,什么也不要行动,等局势明朗之后再选择行动方案。
他首先排除了第三条,这一条上去太过于消极,和英国的实力和地位并不相称,如果真的等局势明朗之后再动手,说不定已经失去了在中国的主动权,他对袁世凯是否能在军事上支撑下去没有足够的信心,他还背不起丢失中国这个罪名。第一条道路是最强硬的,但是成本和风险也太高。朱尔典对于军事上解决北疆很有信心,但左右权衡后,认为代价过于高昂,在欧洲局势如此紧张之时,还派出这么庞大的军事力量到远东,基本是一种自杀行为,说不定德国正在暗地偷笑呢。而且,那样一来。必然会激起中国人地强烈反感,无论是谁,只要抵抗外国侵略他就是中国的民族英雄,朱尔典熟谙此道。别的不说,光是中国抵制英国货的后果他就吃不消。排除了两条道路后,那么只有第二条道路可以选择了,问题是秦时竹很答应和英国方面合作吗?朱尔典没有足够的信心,但凡事不试试怎么知道就没有机会呢?
想到这里。他又兴奋起来,提起鹅毛笔刷刷地写下:……鉴于此刻远东的局势,我认为我国最好不要急于表态,对于双方应该保持尽力的接触,在尽可能的基础上进行斡旋……从我个人这么多年地在华经历和判断来。我认为袁世凯在军事上没有什么办法,国防军的战斗力已经在对俄一战中得到了证明。除非各国联合出兵干涉,否则袁世凯政府在军事上的前景是相当可悲的,但是出动联合部队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各国可能不会如同900年那么积极和踊跃,而此时的情况也与年前不同……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可以效法两年前我们在武昌事变(指武昌起义)时的立场,一方面宣布中立,另一方面保持积极的观察以便确保英国地利益。我深信,一个有较强控制力且亲英的中国政府对英国的在华利益是至关重要的,秦时竹也许能组建起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但他地政治立场还是相当可疑的……我希望能批准我通过秘密渠道和他保持接触。只要他承认英国利益,我们并不阻挠他获取全国政权,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防止德国势力进一步侵入中国或秦时竹继续滑向德国阵营这种可怕后果所必须的……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写完了信,这位老资格地外交官起身踱步到窗前,透过宽敞明亮的落地式玻璃窗,他到了东交民巷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多数人还在照旧按照他们惯常的生活方式生活着。未来究竟是如何,他们还不得而知。大英帝国的米字旗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摆着。远东未来究竟如何,他自己也不清楚,这个老资格的外交家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感觉到了茫然若失的无力感。
京张铁路线上,孙烈臣带领军列在上面驰骋,东路军胜利进军并且迅速攻克唐山的消息他已经知晓了,他不由得感到异常兴奋,开局良好意味着成功地好兆头。
“报告师座,目前北京城一片慌乱,袁世凯已经病倒。”
“东路军打响了头炮,接下来该咱们的了。”孙烈臣笑眯眯地说,“老袁不是病了嘛,咱们给他加点火候,催他早日去西天,长城沿线敌情如何?”
1...203204205206207...4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