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月影梧桐
为了解决货船问题,几个人聚在一起开会。早先这件事情和唐绍仪没有干系,他一没有北方实业的股份,二不是北疆成员。但在远东航运收购江南造船厂和轮船招商局地过程中,唐绍仪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凭借他在南方的关系和前清时期打下的人脉基础,使得收购很是顺利,盛宣怀和唐绍仪也曾是同朝官僚,彼此间互相也给了面子,算是合作愉快。后来,唐绍仪又利用自己是广东人的优势,在远东航运开拓南方航线时出了大力,涉及和原先的航运巨头之间的交涉(主要是外国势力)也是由他操办的。为了表示谢意,远东航运送给了唐绍仪%地股份(折合人民币约0万),因此此次交易唐绍仪也参加了会议。
第一副团长熊希龄是作为人民银行代表参加会议地,人民银行高额揽息的政策出台后,由于有充足地保障和准备,国内外大量的闲散资金往北疆涌,而北方实业及其联系企业是人民银行的主要贷款客户。无论是在收购轮船招商局还是江南厂的过程中,人民银行都为远东航运提供了充足的现金准备和贷款支持,双方之间关系密不可分。此次定船,同样需要人民银行的资金支持,合同签订后,必然由远东航运以货船为抵押向人民银行贷款,因此签订合同需要熊希龄的出场。
第二、三副团长沈麒昌和夏海燕自然就更不用说了,本来就是当事人。
“沈老,这是我们双方草签的合同,请大家讨论,如果没有重大修订,明天可以签约。”夏海燕拿出一份协议书说,“根据合同约定,远东航运要向三菱造船所定购万吨级货船两艘,明年2月份前交货;同时,三菱方面还必须派出技术人员和提供相关图纸,协助江南厂建造同样的货船2艘,时间可放宽4个月。”
“周夫人,在日本造两艘我没有意见,但是在江南厂造的两艘,从造价上来并不比直接从日本定购便宜多少,工期也要延长,是不是不太合算?”虞洽卿慢条斯理地说,“我倒不是信不过江南厂,而是我觉得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江南厂从来没有接手过这么大的任务,一时骤然接手,纵然由日本方面提供技术支持,质量我想肯定不能完全和日本制造一模一样吧,沈老您呢?”
“秉三是什么意见?毕竟钱还是要人民银行先提供的。”沈麒昌没有回答,先询问熊希龄。
“说句实话,如果质量有保证,我巴不得4艘都在国内造。一来可以促使江南厂迅速赢利,方便归还贷款,另一方面也可以拉动北方实业的钢铁销售,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是大大有利的。”熊希龄笑着说,“我的心情和大家是一样的,就是早一天航行,早一天赚钱。”
“周夫人,其他条款我过都还可以,三菱造船所我们今天也参观过了,技术力量和人员保障我相信也没问题。我的问题是,你一方面强调要早日建成投产,甚至不惜追加一部分费用,另一方面又同意在江南厂延期4个月,这岂非自相矛盾?”唐绍仪发话了,“如果我没有记错,三菱方面允诺即使四条一起在他们这开工建造,也能如期完成。”
国势 第195章 参观教育
第95章 参观教育
“诸位考虑都很周全,确实,如果都在日本建造的话,时间上完全来得及,在质量上也更有把握,但是,从长远来考虑,我认为安排两条订单给江南厂是适宜的。”夏海燕微笑着说,“随着航运业务的拓展,我们还需要众多的货轮,如果都订购外国船厂的轮船,不仅花费颇大而且不能指挥如意,倘若国家有事,我们自身便无能为力。这次的订单,也是给江南厂一个机会,希望他们能抓住机会实现大发展。诸位除了熊主任外,都是江南厂的股东或董事,我想你们必然也希望着江南厂茁壮成长吧?这一次也许价格不便宜,工期也偏长,但我相信,今后会越来越好的,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
沈麒昌点点头:“言之有理。想到江南厂这事,我就想起以前的辽阳钢铁公司,我们刚刚出炉的第一吨钢轨,不仅成本高而且质量也没有进口货好,但不到一年,经过大力改进,不仅质量上去了,成本也降下来了,以至于现在国内几乎所有的轨钢,都是咱们辽阳货(还有一些是汉阳货)。再比如说范旭东他们搞的化工产品,我们明明可以从德国进口,不仅方便,利润也高,但还是坚持自己搞了。现在怎样?大家都很清楚,连英国人、日本人、俄国人都在用我们的产品。秉三你不是商人,但是也从盐税那里尝到了甜头。很多事情,一开始都难,前景都不好,但到后来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我想江南厂也有这个潜力。”
唐绍仪笑了:“沈老可谓是意气风发啊,其实,我也相信咱们中国人不比洋人差。你说起这些。我倒想起我的同学詹天佑来,那么多洋人工程师望而却步的京张铁路愣是给他修好了……”
众人大笑。沈麒昌代表了远东航运最大的股份,他的最后拍板等于是定下了基调。
“那好,到时候签合同就要有劳沈老和几位了,我明天打算随政府团去考察教育,特别是女子和师范教育,不能出席签字仪式了。”夏海燕完成了任务,心情格外舒坦。
“我也要向沈老请假。我们明天也主要参观教育,这签字仪式实在是分身乏术啊……”
“唐先生客气了,你是团长,大部队到哪里行动还不是你说了算,参观教育也是要紧事。”
由此,考察团兵分两路,一路以商务洽谈为主,除了造船合同外。还有各类机械订货合同、土特产出口合同(主要是大豆)等;另一路以观光为主,赴奈良,游春日神社、二月堂、东大寺、大佛寺等名胜古迹及学校教育品展览会,随后又从奈良乘火车经过富士山麓到达东京,开始走马灯似的参观访问。
东京是日本的首都。它与其卫星城横滨是日本地文化、金融中心,这是唐绍仪等人此次考察的重点。到东京后,首先系统地考察日本的教育情况。北疆考察团先后参观考察了大仓商业学校、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东京府高等师范学校、商务学校。日本的师范学校之多令唐绍仪等人感到惊讶,日本人的教育观念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夏海燕在参观时和众人小声提到。甲午战争时日本从中国的得到了2亿两白银赔款基本都用于了基础教育,众人心头都是一凛,这是一种被深深刺痛了地感觉。熊希龄和黄炎培等人暗暗咬牙发誓,无论有多困难,一定也要在北疆普及基础教育。
东京还有一所专为中国留学生而设的成诚学校,考察团特别对这个学校进行了参观、访问,望了正在这里学习的二百七十八名中国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中有五十人是各省保送的官费留学生(北疆方面不多。基本都去欧美了)。唐绍仪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学成之后为国家的强盛尽力,特别欢迎他们去北疆工作。另外在横滨还参观了华商公立大同、中华两所学校,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通过这一系列的考察、参观,考察团得知日本的学校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商业学校,如大仓商业学校就是这类学校地典型。它的学制是预科两年,本科四年。预科主要培养国营商业一般服务人员,本科生除预科所设课程外。还耍学习经济、法规、簿记、商品学、商业实践等等。这些学生毕业后。大多充实商事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大仓商业学校与其它商校不同的地方是它还附设了夜校专修科,招收那些白天做工养家糊口。没有时间读书的贫寒子弟。大仓商校地创建人大仓喜八郎自己就是贫寒出身,他通过顽强的努力、刻苦的自学而成为一位名闻日本的实业家(即大仓组财团)。
黄炎培在笔记本上刷刷地记下:……可借鉴大仓模式,开办夜校,一方面可有效利用馆舍,不必投入大量经费建造新校,另一方面可方便已工作但仍需学习的贫寒子弟。考察团还了解到,大仓商校从开办、购地、建房、置办学校设备所需十万多元,全部都是大仓喜八郎独捐,学校的常年经费也是由大仓先生专门存入银行的款项生息而来。这项款每年利息大约两万,足以满足经费需要。很多商业巨子深受感触,荣德生为此曾在日记中发出感想:“……盖八郎徒手起家,不数十年,致富数百万。而能栽培后生,体恤寒酸若此,其胸襟非寻常人所能及,可钦佩也。”他对于大仓喜八郎捐资兴学的行动极为赞赏,并且打算效法。其后几十年,荣氏家族果然实现了这一愿望。
日本学校的第二类是师范学校。这类学校又分国立和府立两种,专为全国城乡培养中等学校的教师。学制分三年、四年两种。并分文、理、制艺三科。无论国立或府立师范,都附有小学和幼稚园,作为学校自己的教学实践地练习场所。东京的府立师范学校,还兼设了师范的简易科,专门为农村培养小学教员。黄炎培对此十分感兴趣,认为中国为提高国民素质。必须以普及小学为基础,而简易师范又是基础地基础。这种学制一至二年的简易科对迅速大量培养初级教育人才十分有效,他称之“欲求速成师范,当取此法”。
第三类是工科学校。如商船学校,分为海船制造与机关驾驶二科,学制为四年,以培养工程师、大副为目的。陈设有教室、实验室、自修室、练船场外,还附设造船厂。供学员实习制造之用。工科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工学并举”,教师同时也是学校附设工厂的工程师,学生是半工半读,相辅而行。所以培养出地人才大多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任职以后能够很快发挥作用。北疆也设有工业高等专科,只是由于事业草创,分类不及日本这么细致。
北疆和日方原本有协议。既要聘请日方顾问也要聘请日方教师。顾问方面日本催得紧,秦时竹基本都已经办好,但教师方面迟迟没有全部到位,日方心里也很急躁,按照他们地既定目标。是需要对华输出大量教师,以便影响中国青年,因此在考察团参观访问的时候,一方面热情接待。随即又不遗余力地大力推销。教育系统地几位官员心里有数,对日本推荐的其他教师都不感兴趣,唯独聘请了20位西医教师和0位法科教授。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日本西医学习欧美已取得相当成就,中国很多西医名词都是直接来自于日文翻译,由日方发挥二传手功能,比较合适。鲁迅先生(周树人,现在《人民日报》社工作)曾经在仙台医学院受过藤野先生的教诲。闻得这次考察,特意推荐了自己的老师。夏海燕本身就是医科出生,对于医学相当熟悉,在她的把关下,20位理论精深,实践经验丰富的日本教师高高兴兴地接受了为期2年的客座教授聘书。至于法科,则是着眼于中国法律体制改革和健全司法地需要,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所用的法律体系与清朝有很多相象之处。这种亲缘性远较西方法律(包括大陆法系和海洋法系)要来得大。而且对各种法学名词的翻译也以采用日文译法比较得当。清末修律时,沈家本等修律大臣都是在日本专家的支持下拿出了《大清新刑律》等近代法案。要加速实现法律近代化,非继续这条道路不可。
在东京的日子里,除了重点考察教育之外,唐绍仪、熊希龄、禹子谟等还拜访了很多日本地朝野名人。尤其是会晤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财政名家、曾任大藏大臣的松冈正义。
在一间约有二十铺席宽的客厅里,众人见到了松冈正义。松冈穿着一身宽大地和服,脚穿分为两叉的袜子,尽管上了年纪.还是腰板笔直地坐着。他已经知道考察团到日本以后的工作情况,他很喜欢这群聪明好学的中国官员,特别是其中有妇女参与,更是由衷感到吃惊,认为中国的女权解放甚至已走在日本的前头。对中国官员能有如此勤奋刻苦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感到高兴,认为这种精神面貌是在前清官员上所不到的。
“如果中国地官员能多一些像唐君、熊君、禹君这样的人,那对于我们日本某些人来说,恐怕就不是件很好的事情了,哈哈……”
“感谢松冈阁下对我们的夸奖,我认为如果中国强大起来,对中日两国都有好处。况且,不管两国有过什么样的误会,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我们是真诚希望中日友好。”
“听说唐君在中、俄交涉中很出色,现在来所言不虚啊!”松冈大笑,“能有你这么出色的人才辅佐,我相信秦时竹君将来一定能成一番大事业,可惜我不能和这位年青将军会面……”
“临行前,复生告诉我,希望尽力邀请一些日本名流,且对中国友好的人去中国,我相信如果松冈先生去了,秦时竹将军一定会出郊0里欢迎地……”
松冈意味深长地说:“中日关系,源远流长,将来走势如何,都掌握在你们手中,我已经老了,今后地航向,还要靠你们把握。”
松冈已出了中日矛盾的不可避免,作为日本人,他无法摆脱日本国民地民族情结,但作为一个有眼光的政治家,又不同于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的一番话语既隐晦又确实。
在广东、福建相继取消独立,江苏、安徽、江西讨袁军在军事上陷于不利境地后,湖南都督谭延闿开始着了慌。他和程潜密议说:“湖南在上月25日宣布独立,从当时环境,可以说水到渠成,除独立外别无第二条路可走。现在我们处于四面楚歌之中,孤立无援,取消独立,也可以说瓜熟蒂落。我想取消独立,依靠黎元洪组保,可免生灵徐炭,还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你以为如何?”
程潜不得不表示同意,并辞去军事厅长职务,表示愿意担责任。湖南妥协空气占了上风,革命党人上层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决定放弃抵抗,纷纷出走。谭人风、程潜等人先后逃往上海并转赴日本,谭延闿遂于月5日通告正式取消独立,但谭又把许多革命党人送去上海,继续同革命党人结好,以免对方做困兽之斗。
继广东、福建之后,湖南取消独立,而江苏、江西的军事态势日益呈现恶化态势。
徐州前线的失利和程德全政治上的打击,使坐镇南京的黄兴面临着严重恶化的军事、政治形势,一筹莫展。南京军界不但接到程德全取消独立的密电,南京卫队营营长张鹏容还接到了程德全捉拿黄兴的电令。张把程的电令报告了黄兴,黄兴悲愤万分,企图自杀,经部下一再规劝,遂于夜间乘日轮静冈丸离开南京,一走了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遇有艰难险阻,则一走了事!
国势 第196章 生死两路
第96章 生死两路
黄兴出走,假托的名义是去日本公干,闻者无不摇头叹息——这无非是借机跑路的托词而已,私底下传开后,军心就开始动摇。
黄兴离开南京后,师师长陈之兼、代理师师长周应等人即宣布取消独立并派人到上海要求程德全迅速返回电京处理善后事宜。何海鸣、韩恢等激进派图谋补,师下层军官和士兵由于受辛亥革命影响,反袁倾向较强,对无端停战、南京取消独立都怀有强烈不满。激进派决定利用这种情绪再度发难,并规定以富贵山信炮为号。
何海鸣正好在八师驻地附近,当机立断,率领00余人占领都督府,贴出布告宣布独立。师士兵全部拥护宣布独立,师骑、炮队,29团已疏通意见,也不反对,反对者唯师师长陈之兼与师中上级军官。
何海鸣为了争取陈之兼,自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推举陈之兼为江苏都督。陈开始不答应,后表示接受,并通知何海鸣来都督府办事。但到了晚间,陈却派参谋长袁华选带兵将何海鸣劫往师司令部,将何囚禁起来,并再次宣布取消独立。陈之兼此举倒也不算出人意料,因为他本来就不主张独立,再加是冯国璋的女婿,眼下丈人大兵压境,他正想以此为见面礼。不过虽然他囚禁了何海呜,但由于何得到师29团的支持,陈生怕部队造反,并不敢加害于何,只是吩咐小心押。
凌晨时分,师29团下级军官和士兵再次举行起义,击毙企图阻止起义的代理团长李浚,又与师联合起来。涌入师司令部, 师司令部军官纷纷卷行李而逃,军需处款项也为此辈拐去不少。旅长王孝续躲到船上电告陈之兼所部哗变。陈见大势已去,又怕袁世凯追究他在二次革命中的责任,在冯国璋的劝说和日本领事馆参赞护送下,乘日本舰经上海流亡日本。
何海鸣再次宣布独立,此时已是南京第三次宣布独立。
同时在南京活动的戴季陶等人听说何海鸣被囚禁后,本想返回上海。但他在下关临行前得知何海鸣再次宣布独立,就折回城内,为了给他们打气,戴季陶就称自己是孙中山派来的代表。很多人听了他的宣传:“天仇先生(戴季陶之字),中山先生代表也,天仇来,经济问题有着矣。”
何海鸣恳求戴季陶留南京相助,并希望得至上海方面地支持。尤其是在军需款项被卷走后,急需钱粮支持。戴季陶暗暗叫苦,经济问题一向都是国民党的软肋,孙中山就是因为筹款未成而被人称为大话先生。辛亥革命时期如此,二次革命时期还是如此。但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地说:“我必须回沪一次力筹款项。此间事项我也需向中山先生汇报。南京城总需以知兵之人为司令,钮永建可任此职,一旦他来此,可接替此位。”
何表示同意。希望戴返沪尽快派人来支援,并派遣韩恢同行,以便接应。但事实上,戴返沪后根本找不到孙中山,筹款压根无从谈起,而钮永建也未来南京,上海本身自顾不暇,基本没有什么经济支援。
南京第次宣布独立的次日。张勋率部到达龙潭。他致电冯国璋:要求冯派兵自大胜关、三汉河渡江攻占雨花台,同时令所部武卫前军不待冯部协同作战,即派遣徐室珍率部突袭并占领紫金山及天保城。旋为富贵山炮台所知,讨袁军当即发炮轰击。师亦发起反攻,至中午夺回天保城,随即在天保城架炮轰击紫金山。在猛烈的炮火攻击下,张勋所部被击毙团、营、连长各名,排长以下255人。旅长方更生重伤。只好弃山逃走,张勋另派潜入下关的两营步兵。也为守军发现,歼灭大半,残部退入南京东北的幕府山。
得知张勋单独攻击失败的消息,冯国璋下令各军晚间渡江,向神策门、太平门、钟阜门一带进攻,未获成功,仅占领老虎山,张勋收拢败兵后再度进攻天保城、紫金山,在付出00余人的伤亡代价后,夺下了这个对控制南京城至关重要地制高点。
二次革命到了最后的时刻,最艰苦也是最惊心动魄的南京保卫战开始了。
收到各地陆续独立,讨袁部队逐次被北洋军荡平的消息,袁世凯很是欣慰,特别是张勋和冯国璋已经兵临南京城下更是让他放松了不少,在他来,平定二次革命指日可待。但眼下还有一件事情困扰着他――赵秉钧失踪案。
在举国上下都瞩目着南方军事事变的时刻,袁世凯认为派遣几个心腹拱卫军除掉赵秉钧应该是最恰当的时机,一个死人是不会再泄露什么秘密的。但偏偏是他以为万无一失的事情出了差错,当天夜里,派遣出去地人员并没有回来覆信,夜里发生的变故让他猝不及防,天津警察厅直接把电话打到总统府,告诉赵秉钧失踪,赵的家人已前来警察厅报案。
袁世凯原以为是自己派遣出去的人把赵秉钧弄到秘密地方处决了,于是装模作样问了几句,谁知道电话那头居然告诉他在赵宅死了好几个人,而且赵的家人被一伙蒙面人捆住,直到晚间时分才有常去赵宅来访地客人发现而松绑,并进而发现赵秉钧失踪。
袁世凯心里大叫不好,却又毫无办法,一方面在电话里训斥警察厅保护现场并火速破案,另一方面又派遣陆建章去天津处理事务。但赵秉钧失踪,赵宅家中死人的消息已经传开了,虽然迫于袁世凯的淫威,没有任何报纸敢于刊登这一事件,但凡消息灵通的人无一不知赵秉钧出事了而且还隐隐约约和袁世凯有关。
警察厅长是袁世凯地狗腿子,狗鼻子很灵。经过尸体检查,他当时就明白了死在赵宅的人的身份,并推断出是袁世凯所为,吓得当时就不敢吱声。只是下令封锁现场并带走了赵的家人。但即便如此,没能封锁住消息还是挨了陆建章地一通臭骂,乌纱几乎不保。
三天了,陆建章动用了所有的力量,都无法查找确实赵秉钧的下落,急得团团转,袁世凯也急的不行,一个如此重要地人证若是落到了别人手中。后果不堪设想。他一方面严令陆建章继续追查,另一方面又在寄希望于是赵秉钧原本的铁杆手下干的,这样的话,在政治上不会太被动。当然,关键地关键,只要在军事上消灭国民党,平定二次革命,所有事情都好说。
有人惴惴不安。有人暗自猜测,在动荡敏感的时局中,更大的暴风雨即将来临,这场即将暴风雨将颠覆整个民国政坛……
赵秉钧已经被带到沈阳三天,他终于明白自己在什么地方。也终于知道究竟是什么人干的,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一声,袁世凯心狠手辣,秦时竹也不是善主啊!
负责提审赵秉钧地葛洪义也不着急。慢慢悠悠地软禁了赵秉钧几天,每天好吃好喝地招待,连赵秉钧必不可少的鸦片烟也尽力提供,反正腾龙社打击毒贩有地是缴获地鸦片。
这一番招待倒让赵秉钧手足无措,他明白自己的价值,秦时竹不从他口中掏出点有用的消息是绝不会放过自己的,但要是招了,自己的小命能保住吗?对于北疆。对于秦时竹,自己同样有太多不可告人地秘密,这些要是招供出来,非搅得天翻地覆不可。
三天战战兢兢的生活,三天吞云吐雾的思考,三天左思右想的盘算,三天反复权衡地煎熬,让赵秉钧骤然间老了十岁。再也不是那个意气风发、手握大权的赵总理了。今天。他隐约约感到有些不对劲,从清晨开始。眼皮一直在跳,似乎在预示着些什么,他是个迷信的人,当下更是惶惶不安。
当赵秉钧的猜想被证实,被一群卫兵带到葛洪义面前时,他的情绪反而镇定了下来,在那间特殊构造的审讯室里(墙体加厚,隔音效果极好),只有一个年青人着他。卫兵们按照条例,将赵秉钧带到审讯椅上,扣上封锁链(防止犯人逃脱用)并仔细检查后,就退出了审讯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