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宰执天下
但另一部分箭矢则依然是熟铁锻造,可经过了不知什么样的秘术,锋锐远胜过往,箭簇上总闪着精钢的光芒。而最好的箭簇,据说用的则是数十炼的锻钢,就是配合专用的比神臂弓还要大一圈的破甲重弩才制造出来,箭杆更长,而箭簇却变得更为尖锐。
之前在代州和已经攻下的几处关隘中的武库内,曾经发现了大批的箭矢,铸造的锻造的都有,并给各部瓜分得一干二净——即便是铸造的普通箭矢,也远比辽国国内生产的箭矢更为精良。而锻造的上品,更是争抢的目标。
这些日子以来,看着手中光色幽暗的箭簇,有不少人都发现了铸铁箭簇根本是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这一发现让包括乌鲁在内的契丹勇士都不寒而栗。这样的箭簇,只要泥模泥范能备得上,一间铁场一天怕不有几千支造出来了。
通过破甲重弩射出的破甲矢,轻易洞穿了宋人装备的铁甲,更是让多少自负盔甲不输宋人的武将们都暗道侥幸。今日放弃在白天攻城,而选择了暗夜,乌鲁估计有三成的缘由就是畏惧宋人的破甲重弩。
可是,现在,夜色并没有如愿以偿的抵消宋人在弓弩上的优势。
每时每刻,乌鲁都能听到周围传来一声两声的惨叫,还有被压低了的呻吟。而乌鲁本身也被笼罩在箭雨中,只是因为趴在一条菜田的田垄下,深藏阴影内,方才幸运的没有成为目标。
但刚才躲避的时候,背心处却接连有了几下莫名的刺痛,乌鲁当时心凉了半截,直到躲到田垄下,才惊魂甫定的发现自己还活着。最坚固的背甲虽然没能挡下箭矢,但好歹减低了许多威力。但他多半可以肯定,他只不过是运气好,没有被破甲重弩给盯上。
不知何时,箭矢渐渐稀落了起来,然后就断断续续的射击。方才缭绕在耳畔的密集弦鸣一下消散了,但远处犹有微声随着风传来。
这边的宋人已经用光箭矢了,要么就是没力气再拉弓了。就连乌鲁的脑中都闪过了这个念头,但他几十年来的经验所锻炼出来的直觉立刻提醒他,绝不是这样。只是他手下的儿郎,却缺乏这样的直觉。
“不要站起来!”乌鲁的吼声迟了一步,几名族中的战士已经飞快的跳了起来,直接向城墙脚下冲过去。即便被宋人用强弓硬弩压制许久,但他们依然无所畏惧。
只是这样的勇敢,却形同鲁莽,他们仅仅冲前了两步,刚刚平息下去的弦鸣陡然拔高,近百架重弩同时发射,从前方射过来的利矢瞬息间贯穿了他们的身体,如同被正面猛击了一拳,倒仰着飞了回来。落地之前便没了声息。
乌鲁痛苦的一声低吼,用力的将脸埋进了土里。那几人里面可有他朝夕相伴的兄弟手足。一同狩猎,一同放牧,一同征战的手足啊!却在宋人的陷阱中送了性命。
冰冷的土壤中蕴含的腥气让乌鲁逐渐清醒过来。
那是彻头彻尾的陷阱!但只有守军在有效的指挥和充分的信心之下,才能为敌人设下这样的陷阱。
如果是初次上阵的平民甚至是士兵,有很多都会在第一时间将手上的箭矢全都射出去。哪里可能会用射击节奏的变化来欺骗敌人?被恐惧和紧张擒获的新兵,就在耳边回响的口令他们也是听不见的。
冷静,这是战阵上最难做到的一件事。
但宋人这一回做得很精彩,很漂亮。乌鲁可以肯定,现在在城头上的,必然是南朝军中的精锐。绝不会是初次上阵的新兵和刚刚被征发的平民。
乌鲁都三十岁了,自幼生活在临近北方草原的土地上,从九岁那年射杀第一个阻卜人开始,上阵杀敌已经不知多少次了。他再清楚也不过,族中许多初次上阵的儿郎,在紧张的情况下,动作会变形,行动会失误,甚至拉扯弓弦都能滑手。就如他本人,九岁的时候能射杀一名来袭的敌人,靠的是运气,而不是箭艺。城上的守军,绝对都是上过阵或是久经训练的精兵。
乌鲁埋着头,身子紧绷着,须臾也不敢放松。
大概是方才暴露了位置,射向他这个方向的箭矢比之前更多了。之前的箭矢密度与现在比起来,就像是春雨和夏末的风暴在作比较,幸好位置不差,能依靠地形来挡住大多数的箭矢。
城墙上面到底有多少人?
难道宋人在太谷城中有成千上万的士兵?!
三五千禁军厢军加上两三万逃进城中、没经历过战争的百姓——至于原本就居住在城中的坊廓户,数目并不算多,毕竟只是县城——这是之前从探马的回报中得到的判断。
虽然乌鲁并不是重要人物,但萧十三为了提高三军士气和信心,将太谷城中的军力数目都向下做了通报。
不过被箭矢压得抬不起头来的乌鲁已经明白了,那所谓的通报,根本就是胡扯。
神臂弓有多难拉开,在代州的武库中为族人争来了百来架之后,乌鲁同样也很清楚。必须坐下来靠腰力上弦的重弩,那不是小孩子用的玩具弓,都不用喘上一口气就能拉开来一次的。速度只要稍快一点,十次八次腰力就跟不上了。正常使用神臂弓,都是射上一箭后,歇上一阵,才会再射上一箭,需要保持着稳定徐缓的节奏。
但现在神臂弓的发射速度竟然比拉弓还要快。如果眼前的整座县城的每一段都能射出如此密集而稳定的骤风急雨,要说城中守军不到三万人,乌鲁是绝对不可能去相信的。
也就是说……萧十三那个贱种又在说谎了!
……………………
韩冈在城楼上拿着千里镜望着城外,借助着熊熊火光,可以清楚的看见来袭的辽兵被城上的箭雨完全给压制住了,甚至连城池都无法接近。
不过由此消耗的箭矢,也是个巨大的数字,完完全全的是用钱砸人,每时每刻都是几十贯上百贯的砸了出去。
“箭矢还够不够?”韩冈问道,眼睛没有离开千里镜。
“库中还有六十三万支。”陈丰应声答道,“其中破甲矢十四万。”
这几天来,陈丰对数字很敏感,可能是商贾家庭出身的缘故,钱粮计算上很有些水平。人都有长处,陈丰的这项长处也让他在韩冈的幕府中站稳了脚跟。
“暂时用不着。”韩冈摇摇头。
真正在城上拿着神臂弓射击的士兵不足三千,之前是将箭矢以一人四束分发下去。神臂弓配用的木羽矢以三十为一束,也就是说每人一百二十支,总计接近三十五万,就算以现在的射击速度,也足够使用了。
“不过节奏要把握好。”韩冈轻声吩咐。用箭矢压制敌人,不是只管闷头乱射,合理的节奏才能将箭矢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负责军事的黄裳回话道:“枢密的吩咐之前就传下去了,下面指挥射击的都头、都副,皆明白该如何做。”
韩冈点点头,类似的内容他之前就说过,在这两日的训练中都传达了下去。真要是能做到,这一战基本上就不会悬念了。
高昂的士气,合理的指挥,再加上充沛的军需,那就不用担心还会有失败的危险。
尤其是军资供给,区区三千士卒,就拥有多达二十具的床子弩,十倍于人数的重弩,两倍的铁甲,以及数量庞大的简易上弦器和畜力上弦机,如此充沛的军资供给,这在大宋周边诸国,甚至包括辽国在内,都是难以想象的数字。
箭矢这样的消耗品,就多达百万。大宋恐怖的国力使得周瑜刁难诸葛亮的难题都不再成为将帅们头疼的问题。京城的军器监不用说,一年之内轻轻松松就能让二十万人武装到牙齿。在边州和要郡,也都设有制作箭矢、弓弩的弓弩院。任何一座边州弓弩院,只要全力打造,各色箭矢一年百万也不成问题。而在边境的任何一场会战,后方都能轻而易举的调集来数以十万计的箭矢以供使用。
不过正常情况下并不代表太谷县这样的县城也能拥有如此数量的军器。只是在韩冈决定以太谷县作为决战之地后,大批来自京城的支援在抵达太原之前,就给韩冈直接在太谷县断了下来。
太原城中的军械库中有多少军器,韩冈比任何人都清楚。他离开河东的时间并不长,钱仓、粮仓或许会有很大的变化,但军器的库存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有太大的变动。
对于之后补充的军械箭矢,太原城并不是那么急缺。太原守军最急缺的信心,韩冈已经给了他们。还引走了围困太原的敌军,作为交换,借用一批军需自然没有任何问题。何况在辽军突破石岭关,进入太原府界后,再往太原运送支援物资,是肉包子打狗,是往漩涡中开船。
韩冈手中的千里镜小小的移动了一个角度,指向了远处的辽军兵营,萧十三应该就在那里,同样正在观察着战况。现在城头上的狂风暴雨,是大宋国力的体现,是宋辽最大的差距所在,看到了这样的战况,不知道大辽国的枢密使,此时是作何想?
也该认命了!
s
宰执天下 第33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三)
太谷城的南北两门处,焰上云天。太谷县外以繁华著称河东的南北集市,全都陷入了火海之中,天空中都因此泛起了一片血光。
而烟火不及的黑暗里,正有数以千计的辽国战士潜伏。
萧十三并不在营地中或是附近,在开战之前,他便已经悄无声息的带着一小队亲兵潜至了城墙近处。他要亲眼见证他麾下的儿郎攻上太谷县城的城头,直至将韩冈擒拿到他面前的一幕幕。
但战局的发展让他出乎预料,宋人并没有为南北两处先行开始的进攻吸引去所有的注意力,当出战的其余各部刚刚潜近城下,便立刻受到了城上的攻击。
“城里的南蛮子发现了?!”
“箭声好急!”
随行萧十三的将校和幕僚中有了一丝慌乱,任谁看到原本黑暗如墨的城下,转眼间便被火光照亮,都会感到一阵心悸。那数千精锐岂不是都成了跑到太阳底下的老鼠,马前的兔子——自寻死路?
“南人有句话叫做骤雨不终朝,长不了。”萧十三不见慌乱,气定神闲的风范让许多人羞愧不已。
但半刻钟后,弦声依然。
一刻钟后,仍不见停歇。
两刻钟后,弦声终于稍稍缓了一点,但也变得更加拥有节奏。甚至诡异起来,长长的一段停顿之后,又在刹那间突然变得激昂猛烈。
萧十三变了脸色,只要熟悉战阵的,都能从其中听到陷阱的痕迹。
“城里的宋军到底有多少人?!”
“谁派的拦子马?!”
不止一人狂怒出声,那样密度的箭矢,绝不是三五千人就能做到的。在这样的箭雨下,出击的儿郎究竟伤亡了多少,很多人甚至不敢去想。
“宋人肯定是将平民都征发了上来。”
“不可能,平民百姓哪有这么快就进入角色的?要真是这样,以南朝的人口,谁还敢招惹他们?!”
兵贵精不贵多,民兵乡勇很多都是上了战阵就会腿软,再多也排不上大用场!但只听那急促却稳定的弦声,又怎么可能是平民百姓能做到的。
萧十三双手紧紧握着拳头,眼中尤闪着坚定地光芒。
他手上还有一支真正的精锐,也是他打算用来破城的依仗。大约两千人的精兵,主力身穿重甲,手持硬弩,与城头对射,前面还有人拿橹盾来抵挡破甲重弩。等到了城下,随行的未着甲的勇士就可以援梯而上,用最快的速度夺占一截城墙。
在萧十三最初的计划中,当第一批攻城的队伍找出了宋军城防上的弱点,第二批攻城部队将会立刻投入进去,不给宋人以喘息的机会。
他相信自己的人,他也确信自己的判断。宋军密集如狂风骤雨的射击不可能持久,士兵们的体力迟早会消耗殆尽,只要在合适的时机投入一批生力军,便能攻下太谷,擒下韩冈!
夜色下,一切都给模糊了。
两丈三丈的城墙是永远不会看不见的,但在城头上,却分不清城下的士兵谁更加精锐。
只要有人配合,宋人很难分辨得出主攻的方向,直到精兵登城的最后一刻,才会明白过来。
人,已经出发了。萧十三静静地等待着。
可能是发现了新一批的攻城军来了,城上箭矢的弦鸣再次急促起来。
萧十三一直用千里镜追逐着他最信任的儿郎,纵然在夜色下只是一片蠕动的黑影,但也看得清楚他们正在稳定的向着城墙接近。
‘箭矢并不总是管用!’萧十三欣喜的想着,也更加热烈的盼望着。
只是突然间咚的一声响,像是远处有重物坠落,随风而来,并不响亮,却使得萧十三一阵心慌。
那是床子弩的射击声!
至少是双弓合一的床子弩。
代州和几处军寨的床子弩的试射,萧十三和他手下的将领们都见识过了。就算没有旧年丧生在澶州的萧达凛,宋军至宝的威力也让他们心惊肉跳。
那三十多架大小床子弩和形如长枪的铁箭,都被各部给瓜分。但也让萧十三等人牢牢记住了床子弩发射的声音。
咚的一声接着一声响,在萧十三胸腔中带起了一记记重音。
为何宋军最可怕的利器会在这时候投入使用?!
这完全不用多想。
‘回不来了。’
萧十三哀叹着。
……………………
如同石头落水的床弩弦鸣,时不时便响起一声。每一次响起,很多时候,就是一名或几名辽国的精兵被串成了肉串。
韩冈之前让人匆匆修了敌台,只是用木料草毡和泥土搭起的简易建筑。本是打算将上弦机放在马面上敌台中,但经过计算,要保证足够的射击速度,给神臂弓上弦的人数就必须相当于弓手的两倍,这样一来,敌台的空间就显得太小了。
不过对于床子弩来说,敌台上的空间并不算小,足够放下最大号的八牛弩——床子弩的大小本就是要配合城墙的厚度——依靠城中的工匠,用木条加木轮,用了一天的功夫,就打造出了可以在轨道上旋转射击的床子弩底座。虽然不能用得长久,可支撑三五天也足够了。
而这样一来,床子弩便能轻易攻击到城墙近处的敌军,而不仅仅是瞄准远处的敌人。这也让太谷城的防御力又上了一个台阶。
太谷知县谄笑着赞不绝口:“枢密来太谷不过数日,便把县城打造成金城汤池一般。有此城池,就是辽贼再来十万又能如何?”
韩冈摇摇头,“比之统万城还差一些。”
韩冈旧年快离开陕西时,曾去参观过赫连勃勃所修建的统万城。那座矗立在无定河的古城,虽然被太宗皇帝毁弃,但依然可以从残迹中看到那统御万邦的万千气象。
统万城之所以号称坚不可摧,为数百年来无定河流域的第一名城,让赵光义将其视为另一座太原而干脆了当的毁弃,不仅仅是因为修建时曾以铁锥刺墙来检验城墙硬度——铁锥入墙一寸则杀工匠,入墙不及一寸则杀锥墙的士兵——而是因为城墙的结构安排合理。
统万城城墙的马面密集且向外突出于墙体甚多,攻至城下的敌军,攻城墙则同时受到两面马面的投射,攻马面,则临近的马面则可以支援。这样的布置,就算城墙不高不厚,也能使得城防固若金汤,何况统万城墙光是残基都有五丈,最高处甚至有**丈,厚也有七八丈,比之东京城也丝毫不逊色。
太谷县城的布置,韩冈有几处是学习了统万城,也曾想过太谷县的城防若是能如统万城十分之一的水平就好了。
只是这个时代大多数人见识有限,好些个官员都不知道韩冈所说的统万城究竟是哪里的哪一座。不过并不妨碍他们带着谄媚的笑容,来奉承韩冈的‘谦虚’。
韩冈听得腻味了,挥挥手让他们住了口。
今夜可以算是过去了。
夜战无功,想必萧十三不会再蠢到将脑袋继续往墙上撞。但韩冈不会这么说出口,谁也不能保证会不会有意外。甚至必须更加小心才对。
“传令下去。令四壁各部加强防备,决不可有丝毫松懈。天亮前人心思睡,是危险的时候,不要辛苦了一夜,最后功亏一篑!”
韩冈的吩咐让所有人悚然而惊,连忙应声答诺。几名将领也分头赶去城池四壁,去检视和督促守军不要懈怠下来。
但韩冈的口气又稍稍缓和了下来,环顾左右:“不过要是今夜无法登城,那辽贼到了明天,也就很难再组织起第二次进攻。”
幕僚们人人点头,下面的几个参与过军议的文官武官们也同样点头。
之前制置使司之中,已经对战局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进行过了推演。如果不能顺利的攻下太谷城,且败得干脆利落,那么辽人决不会蠢到再把脑袋往石头上撞,肯定会清醒过来,明白自己的攻城水平到底有多差劲!——绝不是依靠时运得了代州、石岭等军城要塞就可以自大起来的。
接下来,辽人要么退回北方,要么干脆再南下去攻击北上的援军。如果萧十三信心不堕,又能控制得住他手下的兵将,多半会是后者——接连攻城不克,他肯定是不甘心的。
只要辽人能消灭了北上的援军,让河东的宋军失去了野战的能力,就是韩冈也绝无回天之力了。只能放任辽军肆掠河东。
不过韩冈之前一系列的命令,并让章楶去统领全军,都是为了让他们在与辽人的交战中保全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能拖住疲惫不堪的辽军,结果只会更好。
当然,退回去整备攻城器具,以期卷土重来,这同样是个选择。但那样的话,至少要十天以上的时间。这样的话,可就是让韩冈称心如意了。
就韩冈的角度来说,他最希望辽军能在太谷县中多留一阵,这样全歼萧十三所部当不是幻想。虽然河东一路丧师辱国,吃了大亏,不过大宋的核心力量并没有受到多少伤害,甚至还没有动员起真正的力量。
一旦辽国西京道的主力被全数歼灭,如果有朝廷的支持,韩冈他甚至敢直接去进攻大同,直逼奉圣州【张家口】。那可是击垮辽国的千载良机。就不知道能不能得到这个机会了。
s
宰执天下 第33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四)
天渐渐的亮了。辽人的确趁着黎明前发动了最后一次攻势,不过在警惕的乱箭之中还是宣告败退。
城南城北的两片集市,皆是一片焦黑,只剩下残垣断壁上的缕缕青烟随风拂动。辽军最初的攻势就是从这里展开,不过现在却看不到几具尸骸,可能同样被烧成了黑炭,也有可能是火起后就顺利撤离了。后者的可能性远比前者要大,不然如院落和道路这样的空地上,应该会有为数众多窒息而死的尸体。
韩冈转身对黄裳笑了一笑,“看来勉仲你猜对了。”
当时黄裳和另外两名武将就猜测辽人利用城外的建筑潜近城池,只是声东击西的战术,现在看来似乎并没有错。
“猜没猜中都一样啊。”黄裳苦笑着摇头。猜对猜错都毫无意义。城中的防御措施本就是为了应对全线进攻而计划的,岂会为辽人的计策而影响?
但也在这一夜中,太谷城内储备的箭矢消耗超过三分之一,而弓弩损坏也将近一成。同样规模的守备力度,城中最多只能再支撑两天,接下来就要用人命来拼了。
不过辽人也不可能再来两次三次昨夜那样等级的进攻了。只要看看外面就很清楚,辽人死伤枕藉,数百近千之多。
这些人,绝大多数身着甲胄,在辽军尚未全数铁甲化的现在,必然都是萧十三麾下的精锐。相对于整体兵力虽少,但绝对是伤筋动骨的损失了。而且还有那些虽然受伤但还有爬回去气力和运气的,数目只会比躺在城下的更多。
城头上这时又有些乱声,很快就有人来报,说是从辽军的营地那边来了一队骑兵,过来想将尸体和重伤员都拖回去。
没人脸上能看到担心的神色,倒是人人带笑,这完全是犯浑嘛。
“萧枢密被气糊涂了吧?”
“若是发了疯才好。”
倒是田腴清醒:“萧十三再糊涂也不至于下这样的命令。多是部族军来救自家人的。”
片刻之后,城上再来报告,就说是城头上的一阵乱箭将他们又赶跑了,还顺带留下了十多人。然后就再不见声息。
到了中午,韩冈巡视过城池四壁守军,又去医院探望了在昨夜受了伤的伤兵——基本上都是意外,只有一人是中了流箭——终于城外又有了动静。辽军的骑兵开始接近城门,四座城门都有,总数差不多有七八千。
那些骑兵没有绕城而行,只是静静的停在离城一里多的地方。但那并不是辽军继续进攻的标志,而是撤退。
从城头上,甚至不用望远镜都能看见驻扎在城外的辽军,正大批的从背离城池的方向离开他们临时驻扎的村庄,一队队的向着地平线的远方行去。
随着辽人越走越多,越来越远,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辽军的动向。欢呼声便渐次而起,不可遏制。传遍了城墙,传遍了城中。
“撤了,撤了!辽狗撤了!”
城上城下,官兵百姓,皆是欢呼雀跃。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小民,无论是僧道,还是平民,都是欣喜欲狂。
数万辽师围城,虽然仅有一日,但之前准备御敌时的压力却如同阴云一般笼罩在所有人的头上。如今云开雾散,又如何能不欣喜欲狂。
可是相对于全城军民越来越响亮的欢呼,韩冈的神色却没有任何变化,双眉反而渐渐的拧起,他周围的幕僚和下属,也因这位制置使沉静如初的表情而逐渐冷却下来。
“不要庆功得太早。只要辽贼还有一兵一卒留在河东,就不是欢呼胜利的时候。”韩冈声调低沉的一盆冰水浇到僚属们的头上,“辽贼究竟是向南还是向北,这是必须要先查清楚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