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朝败家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

    “这都是什么玩意!”

    第一个打破了沉默的,居然是朱厚照。

    朱厚照气咻咻的将书一摔:“还以为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原来……竟是这么个玩意,如此粗浅的知识,也需他来修?老方是吃错药啦,精神科呢,将精神科的人叫来,让他们绑了老方去治一治。”

    虽是发了一通脾气,可朱厚照还是重新将书捡起来,口里嘀咕着:“这家伙……到底在故弄什么玄虚,可这样的书……一定没人看吧。”

    …………

    萧敬疾步进入了奉天殿。

    弘治皇帝这两日心绪不宁,因而萧敬总是陪着小心。

    他小心翼翼的行了礼,而后道:“陛下……”

    “嗯?”弘治皇帝头也不抬,皱眉,看着摆在跟前的这本名叫《明颂》的书。

    此书取名《明颂》,自是有几分喜庆的意味,大明颂嘛。

    可问题就在于,方继藩这家伙……

    “哎……”弘治皇帝郁闷叹着气,摇摇头。

    而后他抬头,看了萧敬一眼,才道:“何事?”

    萧敬便道:“陛下,听说……京里的书商,都开始兜售齐国公的书了,听说齐国公印刷了许多册,在各处书铺吆喝。”

    弘治皇帝顿时老脸一红:“此后呢?”

    “起初还热销了一阵子,据说几个时辰,就兜售出了上千本……”

    上千本……

    这绝对算是极高的销量了。

    弘治皇帝似乎觉得,很快就会有上千人嘲讽自己。

    弘治皇帝皱眉,眉头似是快要打结了,纳闷的道:“这些书商,实是唯恐天下不乱,他们的书籍上市,难道也不先看看的吗?”

    “毕竟这是齐国公所著,书商们还是极欢迎的。”萧敬小心翼翼的看了弘治皇帝一眼,勉强露出笑容,又道:“不过,陛下……也有一个好消息……那便是……几个时辰之后,这书的销量,便开始暴跌了,显然已经有人大抵的知道了里头的内容,因而不少人开始散去。也就是说……此书至多再卖千来本,应当再无人问津了,陛下……不需担忧。”

    弘治皇帝听到此处,脸色才缓和了许多,他虽然已经感受到,看到书的人,定在背后小声的非议,甚至还有人取笑,可若是此书的影响,在可控的范围,倒是一件可喜的事。

    弘治皇帝咳嗽:“噢,知道了,继藩此次修书太不认真,这些许的销量挺好,今日这当头棒喝,算是让他吃一吃教训,他不是一个愚笨的人,恰恰相反,反而是绝顶聪明,只是有时将这聪明劲用在了……”

    弘治皇帝说着,眼角的余光,又扫到了这《明颂》之中其中一介关于母猪产后护理的小知识上头,弘治皇帝骤然觉得辣了眼睛,要瞎了,接着语气加重:“用在了这些乱七八糟的事上头。”

    萧敬连声道:“是,是,是,陛下所言甚是。”

    弘治皇帝又叹了口气:“以后关于此书,不得再提起了。”

    萧敬低眉顺眼的道:“是,奴婢遵旨。”

    …………

    陈十三第一次去京师。

    虽然去京里,只是瞧一瞧热闹,可是进京,对于他这等寻常的百姓而言,却是一件足以吹嘘一辈子的事。

    虽然他是给商贾雇了短工,替其赶着车,送了一车货物去,可送完了货,少不得在京里闲逛上几个时辰,给自己的婆娘添置一些东西。

    他乃是北直隶永平府滦州人。

    那儿是偏僻的所在,虽属于北直隶,可进一趟京,却极为不易。

    他一路闲逛,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此时感受着这京师的繁华和富庶,禁不住羡慕起来。

    忍不住感慨:倘若自己生在此处,该有多好啊。

    此时……

    熟悉的声音,在街角响起。

    是个书铺,书铺门前有伙计在卖力的吆喝。

    当然,对于陈十三而言,这读书人的事,和自己没有关系。

    可听那伙计道:“齐国公大作《明颂》,快来看,快来买……”

    齐国公……

    陈十三一下子……走不动步子了。

    呀,是齐国公啊。

    陈十三在滦州早就听说过齐国公的大名,有一个亲戚从京师里回来,就曾绘声绘色的谈过齐国公,此后……州中驻扎了屯田卫的校尉,甚至进来了一些商贾,他们也在谈齐国公。

    当然……齐国公三个字,自陈十三内心里,唤起了记忆的,却是西山钱庄免租招募佃农耕种的事儿。

    这招募佃农免租不说,而且还有规矩,这第一等的,乃是家中有人从军的,这其次的,则是家中没有田产的,这两类人,先照顾着,其他人,靠后。

    陈十三就属于第二类,他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事,可是……当他抱着去试一试的心态去申请时,居然……竟当真给了他一块地。

    地不大,陈家七口人,二十亩,且这地并不算肥沃,可是……有了这免租的土地,青壮们若是闲暇时,再寻一些差事,打个短工,这样的日子,对于从前还是佃户的陈十三而言,简直快乐似神仙一般。

    现在趁着农闲,他来打短工,听到这熟悉的齐国公三个字,陈十三突然觉得自己鼻子有些酸酸的,眼睛就像是进了沙子,他揉了揉,眼眶便红了。

    不由自主的,他挪动了步子,走到了书铺,好奇的看着摆在最前头的书。

    这书铺显然已经无人问津了。

    或许是因为……书铺积压了不少《明颂》的缘故,以至于,商贾们为了赶紧将这些书销出去,减免一些损失,便让伙计们沿街叫卖。

    “多少钱?”

    对于书,陈十三怀着敬畏。

    他觉得既然是齐国公的书,带回去,定能趋吉避凶,可以当门神用。

    只是……他又有些羞涩,生恐价格高昂。

    “本是作价三十五钱,现在二十五钱卖了。”

    呼……

    二十五文钱,对于陈十三这样的人而言,也是可以咬牙买一本的,至少这比他预想中的低廉得多了。

    这似乎是他第一次如此的豪气:“买了!”

    于是……

    婆娘的布也不扯了,只买了一些孩子吃的零碎食物,包裹起来,捧着书,陈十三回程。

    回到了村中,陈十三小心翼翼的将这宝贝书搁起来。

    书买了……总要看看。

    陈十三其实也勉强认得一些字,并不算是大字不识,毕竟……人需用钱,钱上就有字,还有一些极常用的字,他大抵是有印象的。

    虽然在读书人眼里,他依旧还是目不识丁的野人。

    可他翻开了这《明颂》,竟是深吸一口气,因为眼前,仿佛打开了新的大门。

    这些字……固然许多不太认识,可有些……竟是认得的。






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热销百万
    


    寻常的农户,虽然是没有人教授其读书写字。

    可实际上,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会看到文字的。

    譬如士绅人家的牌坊,途径时,抬头就能看到的那红漆大字。

    又如门前的春联子……

    这些不可避免的文字,总会出现在他们的眼里。

    但凡是有一丁点心的人,成了年,无论如何都会认得数十个或者百来个简单的字符。

    当然……这和真正的识文断字完全是两个概念,这时代的书面文字,之乎者也,需要系统的学习,才可解意。

    何况,若是不晓得如何断句,那也犹如看天书一般。

    可手上的这一部书……在陈十三眼里,却是截然不同!

    里头没有之乎者也,甚至连生僻的字都没有,都是尽力用较为重复简洁的常用字。

    他努力的看着,竟是禁不住念起来:“母猪产后xx,需催x,催x选x多用x红x,甜菜叶等………”

    读得很艰难。

    可是……望文生义,里头没有什么生涩难懂的东西。

    且……虽有许多字不识得,可联系前后的字,半蒙半猜的,居然勉强能看懂。

    陈十三心里想,母猪产后,最关键的便是催乳……这定是催乳的意思吧,要喂食甜菜叶子,还有这红是什么……红薯?

    噢,原来这个是红薯的薯字,还有这个字……竟是乳……

    只是……这个当真有用?

    他心里既好奇又狐疑!

    脑里顿时想到了一件事,隔壁的族兄家,似乎有一头母猪产后少奶,小猪饿的哇哇的叫。

    于是乎,陈十三想去试一试。

    ……

    过了几日……

    陈六便带着荷叶包的糕点来陈十三家登门了。

    “老十三……”陈六站在门外,带着感激的喊了一声。

    而此时,他的这个小老弟却今日忙里偷闲,竟还在看着书,作思索状。

    陈十三的媳妇开了门,迎了这六兄进来,一面道:“来都来了,怎么还带东西……”一面接过了糕点,转身去了后厨烧水。

    “我那猪,喂了薯叶子和甜菜根,这两日……奶水竟是充足了……你这是自哪里学来的法子?”

    陈十三听了,方才恍然。

    他看着自己的六哥,六哥已乐开了花。

    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在这个时代,家里有猪的人家,已算是富足了。

    当然,也就是这几年日子好过了一些。

    毕竟在这个时代,养猪是极奢侈的事。

    这可是老六全家的希望啊。

    好不容易等母猪生了崽子,却因为ru水不足,一家子人急的不得了。

    在这等封闭的村落里,人们能吸取的知识,毕竟有限,哪怕是县城里有屯田卫,可这毕竟对村里的人而言,还是远在天边一般。

    现在按着老十三的法子,居然当真催了ru,这陈六怎么不高兴得手舞足蹈。

    陈十三听罢,在此刻,心里却是惊起了惊涛骇浪。

    这办法竟是行了,这书……真的神了。

    这样说来,书中所写的东西……都有用了。

    他记得,里头有处理外伤的方法,有种麦子的一些事项,有种植果树如何除虫,还有黄历,有孕妇的一些注意事项,还有不同时节的节气……

    这些东西,本是靠着村落中的老人口耳相传。

    可实际上呢,口耳相传往往不太靠谱,因而不太准确,甚至……有些根本就是错误的。

    “这书……这书……”

    “啥书……”

    …………

    整个陈姓的村落里,一下子出了一个陈‘秀才’,在所有人眼里,陈‘秀才’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因而……不少人遇着了事,开始向陈十三来讨教。

    当然……人们渐渐开始知道,原来这陈‘秀才’的知识,竟都是源自于那一本‘明颂’。

    陈秀才都可以连蒙带猜的看得懂,那么……想来……别人也能看懂吧。

    在以往,知识是靠村里的士绅掌握的。

    所有人家,都盯着士绅人家,士绅人家觉得节气到了,可以耕种,看着他家的田开始春耕,大家便也有样学样。

    可是……现在却不同了。

    有了陈秀才……接下来……陈六也开始四处委托人,要去买一本‘明颂’来。

    不只如此……陈十三靠着连蒙带猜,有时实在不认得的字,也会四处向人去讨教。

    毕竟……此书太重要了,哪怕是今日是什么日子,哪怕是过几日是否适合出门,都需翻一翻这明颂,方才心里踏实。

    正因如此,所以陈十三格外的上心。

    很快的,一个村落一个村落的,开始谣传着这明颂的神奇。

    一开始的时候…这只是谣传,很快……某些商贾通过一些消息,终于寻觅到了商机。

    紧接着……一捆捆的明颂,开始出现在了这小村落里,而后这书……涨价了!

    五十文一本,童叟无欺。

    五十文在乡村里的人家来看,并不是小数目……

    可相对于此书的妙用而言,却也不算多。
1...11511152115311541155...12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