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朝败家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听到此处,许多人不禁心热起来。

    其实这天下,真正适合种粮食的地方并不多。

    只不过汉人抱着民以食为天的朴素观念,且因为人口众多,是以别管是肥沃的土地,还是寻常的山野,但凡是地,都得给你折腾来粮食。

    可纵观整个天下,真正适合种粮的地方并不多,至于这千里粮仓,能有这样称呼的,在大明的观念里,也是屈指可数。

    “噢是吗”弘治皇帝绷着脸。

    “正是,在乌拉尔以西,也有大量的鞑靼人迁徙定居,根据他们的描述,臣对此也极为关注,于是命人组织了探险队前往,其中还囊括了屯田卫的校尉,他们历经了足足一年多的时间,绘制了地图,勘察了土地,这才将这极有用的信息带了回来。”

    君臣们听到此处,不禁动容,可以想象,一群人远离自己的定居点,前往陌生的所在,跋涉千里,历时一年之久,这其中所冒的风险,以及所受的苦痛,哪怕是在此没有经历过这些的人,也会为他们捏一把汗。

    弘治皇帝叹口气道:“天下之大,实是令朕开了眼界啊,我大明从前只着眼于江南,实是鼠目寸光。”

    这是实话。

    因为既然王守仁敢说这是千里粮仓,那么……势必是另一个江南。

    哪怕是黄金洲,固然是土地肥沃,可绝大多数都是未开发的不毛之地,需要一代代人的垦殖,方可变成粮仓。

    王守仁道:“这乌拉尔,无疑是横在大明与这粮仓之间的天堑,导致大军的补给,极为困难,正因如此,臣没有贪功冒进,而是先在乌拉




第一千五百一万十五章:不如王守仁万一
    方才王守仁侃侃而谈,他在乌拉尔所实施的方略,确实是高明无比。

    不过单论方略,哪怕再高明,显然……也是无用的。

    毕竟……这里头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王守仁屯田,王守仁种土豆,王守仁厉兵秣马,王守仁在等待战机,王守仁在徐徐图之。

    可是……这些屯田的人,种植土豆之人,被王守仁所招募之人,他们……可靠吗

    若是不可靠,不过是平白给人做了嫁衣,再高明的策略,最终也不过是笑谈。

    历朝历代,从来不缺乏似马谡这样的人,他们各有自己的远见卓识,可一旦真正让他们动手去做,可就难了,最终是空有雄韬伟略,却是眼高手低,最终一败涂地,留下无数的笑柄。

    弘治皇帝自是深知这一点。

    且这崇文殿中的翰林和院士们,也纷纷皱眉。

    他们都佩服王守仁的见识,认为王守仁的方略确实是可行的方法。

    可是……鞑靼人能够教化吗

    此时,只见王守仁道:“陛下,臣在乌拉尔,先以土地招募各族流民,随即划分农场,使他们混居。此外,分发土豆种子,派屯田卫教授他们垦殖之法,又从其中抽调精壮,建立营团自保。此后,关内的商队抵达,再让商人至各个农场与他们互通有无。”

    “他们深感罗斯人的步步紧逼,自是怀有恩义之心,只是……单凭这些,还是远远不足的,因而又建了许多的学舍,这学舍哪怕是简陋一些,却想尽办法让他们学习我汉家的文化,他们混居一起,各部的语言不一,屯田卫和商贾说的又是汉话,他们与之交流起来,也只能用手笔画,其实他们自己也是深感不便,因而……臣每月让他们抽出四日的时间前去学舍读写,其他时间,自是让他们各自去耕作、操练,或是自学,因而……到了现在,已有三年,成效已是彰显了出来……”

    “随着身边用我汉语说话的人越来越多,更多人在这耳濡目染之下,哪怕不愿学习,也大抵能够简单的交流。可只是让语言统一起来,这还远远不足,除此之外,还需让他们学到了三皇五帝和四书五经,为此,臣又从其中抽调出佼佼者,委以重任,命他们或为教授讲学,或在军中担任要职,又或将他们调入府衙,予以他们不菲的薪俸,只短短数月之间,效果就格外的显著,陛下万万不可小看这学中教师和衙中小吏,对于那些寻常的鞑靼人而言,这些人不但按月可领钱粮,而且还不需从事农务,实是再体面不过的事。”

    王守仁顿了顿,继续道:“正因如此,臣让这些寻常的鞑靼人看到了希望,在他们看来,或许他们只需努努力,就可和那些佼佼者一般,在乌拉尔苦寒之地种植土豆。他们的生活实在是太艰苦了,可鞑靼人和汉人没什么不同,都是血肉之躯,没有人愿意熬苦。若是臣在那里也开科举,对于他们而言,想要金榜题名,这几乎是完全没有可能的事,可倘若是大肆招募小吏、教员,或是荐入医疗站里学医,对他们而言,却是有了希望。”

    “驾驭百姓,既要想让他们求得温饱,最紧要的是,要让他们怀有希望,而要让他们怀有期望,就要让他们深信,他身边的人可以做到,那么他们同样也可以做到。”

    “正因如此,学习的风气渐渐开始浓厚,臣在乌拉尔,从中挑选了优异者有三十七人,荐入了西山书院,除此之外,其他识文断字者,亦有千人之众,至于汉语,以及入学肯读书的,那就更多了。”

    弘治皇帝认真的听着,若有所思。

    所有人提及到教化,口气都很大,所谓的文风鼎盛,不在于这里有多少人读书,却盯着这里是否考出过状元,亦或者中过几个进士。

    可王守仁之言,却颇有意思,他是往小里去做,他从不去琢磨让人考进士,考状元,或者成为进士,却只求越来越多人能够识文断字才好……

    “希望”弘治皇帝一脸诧异,觉得有些不解。

    对于弘治皇帝而言,这希望二字,实是无法理解的事。

    他是天子,他从呱呱坠地开始,一切都可得到满足,他有雄心壮志,却无法理解如此卑微的希望。

    这二字,印入了弘治皇帝的脑海里。

    随即……

    弘治皇帝看向王守仁,一脸认真的道:“这么说来,王卿家教化颇有成效了”

    不等王守仁回答。

    萧敬此时咳嗽了一声,他知道该是自己出场了,他当初奉旨前往乌拉尔,就是办此事的嘛。

    他道:“陛下……奴婢这里有一份奏报,还请陛下过目。”

    弘治皇帝颔首,似乎期待已久,听了王守仁这么多的话,弘治皇帝自是想要知道萧敬的所见所闻了。

    弘治皇帝左右四顾,笑吟吟的道:“诸卿,不妨我们一同听听,且看看乌拉尔实情如何。”

    众翰林和院士纷纷颔首点头,也抱着不同的期待。

    萧敬会意,打开了奏疏,便道:“奴奉旨至乌拉尔,走访市集、牧场、农场,所过之处,各族混居,其安置的军民,多习汉言,除新附之鞑靼人,只需操持汉言,便可沟通无虞。”

    “……”

    这王守仁,竟真的没有吹牛

    殿中顿时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人们不禁将目光聚焦在了王守仁身上,神色各异。

    王守仁则是依旧脸色平静



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重大机遇
    方继藩有些无语。

    好在弘治皇帝对此没有过多的计较。

    他命萧敬取来了奏报,又细细的看过之后,敲了敲案牍:“这是大功,现在这乌拉尔,谁接任了王卿家的职责”

    王守仁回道:“臣的弟子刘杰。”

    刘杰……

    刘健站在班中,面无表情,心里只是唏嘘不已。

    此事,他早就知道。

    刘杰又走了,对于刘健而言,这个儿子……虽是年纪不小,却依旧少年如故。

    他要走,刘健没有去阻拦。

    大丈夫建功立业,有什么好阻拦的呢刘健固然不舍,可终究还是开明的人。

    只是……就算是自己的儿子,刘健心里也忍不住有一个疑问,刘杰当真可以在乌拉尔独当一面吗

    弘治皇帝听到刘杰二字,别有深意的看了刘健一眼,随即颔首:“朕知道他,他在黄金洲功勋卓著,此番回来,是千疮百孔,朕几次询问过他的伤势,只是……他伤势才刚好,就要跋山涉水,哎……”

    虽是一声叹息,却没有继续再说什么,对此安排算是表态了,没有任何异议。

    此时,弘治皇帝精神抖擞起来,笑了笑道:“方卿家的弟子,都令朕开了眼界,朕得卿等,是朕的福气。王卿家有大功,且先歇息几日,朕有任用。”

    王守仁行礼:“遵旨。”

    弘治皇帝又看了方继藩一眼:“方卿家桃李满天下,这教化的功劳也有方卿家的一份,朕左思右想,若是乌拉尔的鞑靼人,尚且可以教化,我大明子民岂有不可教化之理,此事,方卿家上一道奏疏来吧。”

    弘治皇帝对于方继藩的教育能力,是极佩服的。

    太子从前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

    还有他的那些弟子,那些徒孙,无一不是独当一面,文武双全的人才。

    科举到了如今,已形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西山书院的模式,能否走通呢

    这才是弘治皇帝所关心的问题。

    弘治皇帝此言一出,翰林们个个诧异,面面相觑。

    有人几乎想要站出来,说点什么。

    从选吏为官,到现在,难道陛下还要改科举制吗

    这教育的改革,一旦落在方继藩这狗东西的身上,十之,是要出大事的啊。

    可是,不等人反对,方继藩就淡定的道:“儿臣遵旨。”

    ……

    从宫中出来的时候,方继藩徐步走着,却如霜打的茄子,一副见谁都爱理不理的样子。

    王守仁亦步亦趋的跟在恩师的身后,见恩师如此,不免关切:“恩师这是怎么了怎么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

    方继藩幽怨的看了王守仁一眼,突然咬牙切齿,可看到王守仁这干瘦的身躯,那太阳穴上鼓囊囊的,一眼瞧见,便晓得是个练家子,方继藩终于冷静下来,勉强挤出几分笑容:“可能着了风寒吧,伯安有心啦。”

    王守仁更为关心:“恩师应该多休息。”

    方继藩又扯了扯嘴角道:“噢,好,知道了。”

    王守仁又道:“陛下予以恩师重任,这章程……恩师有什么打算”

    方继藩对这种事是最直接的,一挥手道:“你来写,写好了,就给为师看看,若是没什么差错,就递上去。”

    “可是陛下说了,让恩师……”很显然,王守仁是个不太懂得变通的人。

    说实话,他若是懂得变通,以他的智商,这弘治朝还会有其他人什么事

    方继藩这才想起了王守仁这耿直的性情,深呼吸一口气,才道:“好,为师自己写。伯安啊,你不要在为师面前晃啊晃,为师看着难受。”

    王守仁沉默了片刻,凝视着方继藩:“恩师莫非嫌弃学生”

    方继藩:“……”

    他只好露出了如沐春风的样子:“伯安为什么这样想,你是为师心里最柔软的一块,是为师的心头肉啊。好啦,我说完了。”

    王守仁若有所思。

    他总觉得恩师有些不对劲。

    难道是因为今日在殿上,自己过于耿直

    可是……

    王守仁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可是恩师平日就是这样教授自己的啊。

    做人……要实在!

    …………

    方继藩的心情虽然有那么一点郁郁,可领了皇帝的命令,方继藩的动作很快。

    这等事,宜早不宜迟,到了如今这个时候,已经容不得方继藩客气了。

    陛下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科举已经无法满足需要了。

    在小农社会的时候,要管理百姓,并不需要太多的才能,别人不识字,你能识字,别人不懂道理,你懂道理,这就是巨大的优势。

    可现如今,却全然不同,数不清的行业,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冒出来,越来越多专业的东西,根本不是只读经史的人能够掌控,这些人,开始越来越力不从心,可是他们却是占据了高位,若是长久下去,对于朝廷,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弘治皇帝有这个念头,固然已是引起了士林更大的担忧。

    可士林们……嗯,已被打包走了一批,影响力明显微弱了一些。

    因而,倒也不至于像数年前一般,引发太大的震动。

    可即便如此,涉及到挖人祖坟的事,读书人的怨气,还是极大的。

    可对于方继藩而言,这一次新的教育改制,却是关系到了他的切身利益。

    &nbs



1608.第1529章 殿下发财了
    第1529章 殿下发财了

    弘治皇帝听到了药字,不禁动容。

    “什么药”

    “这药,说来就神了。”方继藩煞有介事的道:“儿臣叫他十全大补露,专治的便是娘娘此等体虚之症。此药混合了天下最珍贵的药材,其价值,与黄金等同,熬制起来,也殊为不易。”

    朱厚照听罢,凑了上来,见方继藩掏出了一个瓷瓶儿,不禁道:“老方,你何时炼药了,为何不和我说”

    这个药,其实是没有难度的,不过是自某些鱼的鱼肝里提炼出来,叫上朱厚照,岂不是大材小用

    方继藩正色道:“殿下小心一些,此药弥足珍贵。”

    朱厚照却已将瓷瓶抢了去,左看看右看看,打开瓶塞,闻了闻,微微皱眉,有些腥。

1...11041105110611071108...12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