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贼眉鼠眼
安庆绪哼了一声,讪讪道:“反正,江山迟早是我的,美人也迟早是我的……”
史思明皱眉:“殿下!”
气氛有些僵冷,冯羽笑道:“说起美人,臣忝为京兆判官,昨日倒是见了一位绝色美人,据说是长安郊外一家地主的女儿,地主将女儿送来长安,在京兆官衙留了许久,那美人儿的模样真是倾国倾城,身段儿婀娜窈窕,细腰盈盈一握,丰臀更令人流连忘返,尤其是她那媚到骨子里的骚意,不怕殿下笑话,当时她只看了我一眼,我的骨头都酥了三分,差点一头栽在桌下。”
然后冯羽摇头叹道:“臣自认为生平阅女多矣,然而昨日那女子,仍令臣惊艳万分,若能得她春宵一夜,臣愿拿十年阳寿来换。”
安庆绪两眼发亮,闻言哈哈大笑,随即露出贪婪之色:“那女子果真有此绝色姿容?”
冯羽重重点头:“倾国倾城,尤其是她那酥骨销魂的媚意……”
安庆绪急切地道:“那女子如今在何处?呵,长安城还有我得不到的女人吗?”
冯羽遗憾地叹了口气,道:“献给安帅了,那地主将女儿送来长安,就是为了献给安帅,以为晋身之资,此刻怕是已经躺到安帅的床榻上侍奉他了。”
安庆绪顿时失魂落魄地垮下了肩,喃喃道:“如此绝色,父帅那身子如何享受……”
冯羽不动声色地端杯一饮而尽,道:“哈哈,臣不过是说些闲话罢了,来来,殿下,史将军,请饮胜,安帅已得大唐半壁江山,身边多几个绝色女子侍奉很正常,殿下迟早也有这么一天的,哈哈,莫急。”
一番话说完,雅阁内安庆绪和史思明二人神情却愈发僵冷,史思明端着酒盏不动,不知在想什么,安庆绪的表情却变幻不停,眼神里瞬间闪过嫉妒,怨恨,冷酷种种情绪。
良久,安庆绪恢复了情绪,端杯平静地笑道:“对,我迟早也有这一天,世上绝色女子多矣,我不急。”
朝为田舍郎 第四百九十章 独当一面
润物无声间,冯羽给安庆绪悄悄埋下的一颗毒种子已发出了萌芽,未来不久,它将开出妖艳魅人的彼岸花。
安禄山没有成大事的命,当他以为麾下军队攻城掠地连长安城都占领了,江山便唾手可得,然而他却没想过,再坚固的堡垒,最终都会从内部开始被攻破。
萧墙之祸,祸起于不均。
权力,金钱,美色,都是祸乱的根源。
冯羽,便是揭开祸乱封印的人,他放出了安庆绪心中的魔鬼。
安庆绪这样的二世祖,或许没有成事的本事,但他一定有败事的本事。
…………
邓州城外,安西军大营。
驻军一个多月了,如今已是天宝十四年深秋时节,赶在天气渐凉之前,安西军将士终于添了新衣。
没人知道自己身上的新衣钱是怎么来的,一丝一缕都透着顾公爷的血泪……和爽歪歪。
皇甫思思最近做买卖如同疯了似的,每天领着亲卫在邓州城里逛,城里商铺因北方战乱而滞销的货物,被皇甫思思用极低的价格拿下,然后囤积在后军辎重里,顺便将她以前从洛阳带来的货物一清而空,一买一卖赚了不少差价,欠顾青的五千贯卖身钱很快就还上了。
这一个多月里,安西军派出去的斥候终于传来了消息。
分批而出的斥候已与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取得了联系,潼关被破,李隆基仓惶逃往西南,郭子仪留守长安,在李隆基走后,郭子仪领一万兵马出长安,往北而去,路上遭遇叛军零星兵马,与之交战后,郭子仪率军杀出一条血路,生生打通了从长安到北面朔方节度使府的一条通路,然后在朔方安营固守。
李光弼则率五千兵马与郭子仪分兵而出,在关中歧州凤州一带游弋,其中也与叛军零星兵马交战过,然而终究是败多胜少,在付出了两千人的代价后,李光弼不得不率军进了秦岭。
相比安西军对叛军的三战三胜,郭子仪和李光弼却打得分外狼狈。
这个结果其实很正常,顾青的麾下是安西军,是大唐最精锐的边军,而郭子仪和李光弼率领的是长安守军,守军数十年未经历战火,许多都是功勋子弟和平民,没有杀敌的经历,操练也是懒懒散散,吃惯了太平粮,战斗素质就是如此低下,跟安禄山的叛军较量简直不是一个级别的,纯粹被碾压的存在。
顾青站在帅帐的沙盘边,郑重地将郭子仪所部和李光弼所部的位置用小旗帜插在沙盘上,然后站在沙盘边摸着下巴久久沉吟不已。
眼下的战局颇为艰难,整个大唐能打的只有安西军,其他的都是乐色。
当然,顾青对郭子仪和李光弼还是很有信心的,能在青史留名的名将,他们的本事必非泛泛,目前的颓势不过只是开始,给他们一些时间,他们会有办法将麾下的军队变得强大起来。
也就是说,郭子仪和李光弼还需要猥琐发育的时间。
太子李亨以及高仙芝,安重璋等部斥候仍未与他们取得联系,顾青对他们也没做多少指望,因为他们率领的也是关中军队,如今的大唐,只有边军才配称精锐,太子李亨以及高仙芝他们率领的军队基本没什么战斗力。
如此比较之后,顾青发现自己麾下的安西军竟然真成了力挽狂澜的唯一一支力量。
盯着沙盘许久,顾青忽然叫来了韩介,道:“传令下去,将寻找太子殿下所部的斥候召回来,以后不必刻意寻找太子殿下所部了,安西军自寻战机,自己解决叛军。”
韩介对顾青的这个决定颇为意外,段无忌却在旁微微一笑,道:“韩将军,按公爷的话去做,公爷自有计较。”
韩介领命而出。
段无忌轻笑道:“公爷欲与太子所部割裂联系吗?”
顾青头也不回,淡淡地嗯了一声,道:“原本想走走过场,跟太子联系后说几句漂亮话,什么臣愿服从太子调遣之类的,也算是提前在太子面前烧个冷灶。但是如今仔细一想,安西军若与太子联系上了,恐怕这位太子会打安西军的主意,他若恃权而强行接过安西军的指挥权,我岂不是给自己找麻烦?”
段无忌点头认同道:“没错,学生亦赞同公爷的想法,如今叛军作乱,河西军被打垮了,陇右军随陛下巡幸西南,北庭军不知转战何处,天下唯一能与叛军正面一战的只有安西军,太子必然对安西军垂涎不已,所以最好还是两两不见为上。”
顾青盯着沙盘,叹道:“可我这一支安西军,也无法与叛军正面相抗,人数相差颇为悬殊,只能在关中外部渐渐削弱,如切肉般一片一片消耗叛军的实力……”
段无忌严肃地道:“公爷,学生以为,安西军可以适当出击,安禄山占领长安后,整个关中都成了他的地盘,虽然势力大了,但实际上他的力量已无法集中,每占一地一城,他都要分出兵马守卫维持,那么大的关中,那么多的城池,每一城都分出兵马守卫的话,学生以为留驻在长安的叛军主力实际上已经不多了。”
顾青笑赞道:“不错,你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
段无忌谦逊地一笑,道:“学生这点本事都是在公爷身边学到的。”
顾青又道:“话虽有道理,但你不能忽略了安禄山这个人的野心。他要的不仅仅是长安和关中,他要的是整个大唐江山,在逼得皇帝不得不出京巡幸,而天下大部兵马仍在调动,没来得及合兵而击之前,安禄山一定会马上向南方进军,只要将山南,江南,淮南,黔中等道逐一攻克占领,这座江山恐怕还真会改姓安。”
段无忌不解地道:“安禄山刚占下关中,还未曾消化,他又要向南进军?”
顾青点头:“我如果是安禄山,就一定会选择马上向南进军,哪怕果断放弃后方某些城池的防守,也要将兵锋席卷大唐全境,待席卷之后,就算还有人反抗,也不过是零星疥癣之患,不足一提,轻松可灭之,重要的是,占领南方后,大势已成,任何人都无法再扭转了,换了是你,你会不会进军?”
段无忌想了半晌,无奈点头道:“学生若是安禄山,恐怕真会选择南进,公爷所言有理。”
顾青笑道:“再等等,斥候应该会传来消息的。趁着邓州附近还算太平,你和刘宏伯要赶紧将那四千新兵操练出来,安西军减员后一定要补上,咱们的将士不能越打越少。”
“是。”
…………
五日后,斥候从函谷关方向辗转混出了敌占区,入安西军大营禀报军情。
安禄山半月前下令派遣两万兵马向南进军,先走东面函谷关,然后占洛阳城,将安西军曾经截断的粮道打通恢复,最后兵发向南,进军许州。
顾青立马下令擂鼓聚将。
帅帐内,众将齐聚一堂,其中神射营新任的营官都尉孙九石也赫然在列,混在一群老杀才中像一只误入虎笼的鹌鹑,老实巴交地坐在角落不敢出声。
众将围在沙盘边,看着顾青的手指在沙盘上比划,从邓州到许州,数百里路程,安西全军皆是骑兵,日夜兼程的话,一天一夜能赶到许州城外。
指着沙盘上的许州城,顾青笑道:“安禄山又出兵了,这次的目标是许州,许州守备松弛,咱们不做守军的指望,就当它是一座空城。”
李嗣业大笑道:“两万叛军,每个脑袋五十文的话,总计才一千贯,呵呵,安禄山这厮小气得很,怎么不多送些人头来,咱们麾下的儿郎如何发得了财?”
众将一阵大笑,顾青也笑了,指了指他,道:“骄兵必败,嘴上占占便宜没事,心里却绝对不能轻视叛军,否则等着叛军收你的人头吧。”
常忠道:“公爷的意思,咱们这次吃下这两万叛军?”
顾青点头:“对,吃下来,让叛军不敢南下,这次我不参与指挥,常忠,沈田,你们几个商议战术,我在旁边看着就好。”
众将被顾青的决定弄得一头雾水,段无忌在旁边笑着解释道:“公爷的意思是,让各位将军学着自寻战机,自处战术,为各位将军未来独当一面打个基础。”
顾青赞许地朝他笑了笑,然后道:“我又不是你们的爹,总不能一辈子指望我来发号施令吧?这次你们自己试着商议战术,若不合适我会说话,若合适的话,就按你们的决定去办。”
众将恍然,李嗣业却不自在地挠头道:“还是请公爷直接下令吧,末将只懂战场厮杀,这权谋战术的活儿咱们不会干呀。”
众将亦纷纷点头。
顾青笑骂道:“都多大的人了,还没断奶吗?两万叛军对你们来说不难,你们赶紧商议决定,兵贵神速,议妥就马上出兵吧。”
众将面面相觑后,常忠终于带头与众将商议起来。
顾青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们,嘴角挂着微笑。
前世他带领的团队成员,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众人合起来一同办一件事更是天下无敌,这就是顾青的团队理念,这个理念他觉得也适用于今世。
朝为田舍郎 第四百九十一章 两军会师
常忠沈田这些人大多是将才,让他们冲锋陷阵可以,但让他们在帅帐内运筹帷幄未免有些为难。
帅帐内争吵声渐渐激烈,众将意见很不统一。
常忠想学顾青前面几次交战的谋略,给许州的两万叛军来一次伏击,沈田却说安西军有绝对的实力与两万叛军正面交战,选个平原地带对阵,三轮骑兵冲锋后,叛军必溃。
李嗣业更狂,拍着胸脯说让陌刀营上,找个狭窄的位置列好阵,千军万马都将他们绞杀了。
顾青坐在一旁静静地看他们争论,嘴角带着笑,一句话也不说,哪怕他们提出的战术再离谱,顾青也不阻止。
吵到最后,众将脾气越来越暴躁,差点在帅帐内动起手来,李嗣业忍不住大吼道:“老子不管了!你们说的都是屁话,老子一个不信,我只听公爷的,公爷说怎么做就怎么做!”
众将也都点头,意见相持不下,谁都不服谁,最终决策权还是落到顾青头上。
顾青叹了口气,道:“好心栽培你们为帅之道,你们却不争气,我算看清了,你们都是只会冲锋陷阵的杀才。”
众将讪笑。
顾青又望向段无忌,道:“你说说。”
段无忌盯着沙盘想了一会儿,道:“公爷,学生以为,先打听这两万叛军的虚实为上。”
顾青含笑道:“你觉得这两万叛军有诈?”
段无忌迟疑地道:“学生说不上来,咱们安西军的行止,想必安禄山是知道的,这么大的营盘扎在邓州一个多月,叛军不可能没有耳闻,若安禄山知道咱们安西军在邓州,而他却还要派军攻占离咱们只不过一天路程的许州,而且只派出两万叛军,学生总觉得其中不对劲……”
顾青嗯了一声,盯着沙盘道:“你这么说,我也觉得不对劲了……”
常忠愕然道:“公爷的意思是……安禄山给咱们做了个圈套?”
顾青神情凝重地道:“不能下定论,但很有可能。”
沈田讷讷道:“该不会安禄山也想学公爷给咱们设伏吧?这岂不是班门弄斧吗?哈哈。”
笑了两声后,沈田发现帅帐内一片寂静,没人附和他笑,不由讪讪地挠头,惊道:“他真敢给咱们设伏?”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两军交战本就尔虞我诈,咱们用过的招数他们同样也能用,用得好的话,照样能让咱们反过来吃大亏。”顾青沉声道。
扭头看着段无忌,顾青笑道:“你很不错,我疏忽的地方被你看出来了,如果证实确是安禄山设了伏,此战过后,你为首功。”
段无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顾青环视众将道:“诸位没意见吧?”
众将纷纷心悦诚服点头,李嗣业咧嘴笑道:“平日里只见你在公爷身后当跟班,又是个瘦瘦小小的身板,一拳就能将你干没了,看不出你这小书生还是有些斤两的,我算看出来了,能跟在公爷身边的人都有不凡之处。”
沈田也笑道:“段贤弟今日才显出几分谋士的模样,若段贤弟所料不差,你这番话至少避免了我们数万的伤亡,可是积了大德啊,首功给你,我心服口服。”
首功是每位将领特别在意的,段无忌今日一番话却避免了安西军的巨大伤亡,虽然只有几句话,但其中的分量却是每个人都清楚的,此战首功给段无忌,众将都无异议。
顾青冷下脸来,道:“马上传令,派出斥候打探许州两万叛军的虚实,还有,分别派斥候乔装成百姓,朝函谷关,长安方向渗透,若两万叛军只是安禄山抛出来的诱饵,后面必有大军,探听清楚后咱们再做决定。”
…………
两天后,斥候没传回消息,但顾青却收到了另一个消息。
剑南道节府鲜于仲通率三万蜀军入关中勤王,走蜀道,越秦岭,到达汉水之畔的金州后才听闻叛军已攻占长安,天子已往西南蜀地巡幸。
鲜于仲通顿时顿足捶胸懊悔不已,懊悔倒不是因为长安已失,而是在懊悔自己没在蜀地等天子御驾,鲜于仲通是文人,文人本不擅长领兵征战,他擅长的是在天子面前夸夸其谈,博得天子宠信,出了蜀地的鲜于仲通深觉自己错过了大好的机会。
于是鲜于仲通下意识便打算回师蜀地迎天子圣驾,却被宋根生劝住了。
宋根生看出了鲜于仲通的功利心理,劝慰的理由也很符合他的心意。宋根生说,如今国都已失,叛军在关中肆虐,为臣者该做的是率军平定叛乱,有了军功后,才能博得天子宠信,一桩军功强过天花乱坠夸夸其谈良多,若不小心立了更大的功劳,鲜于节帅说不定能晋爵封侯。
如若节帅不信,不妨看看顾青。他率安西军打了三场胜仗,天子立马将他从县侯晋为县公,如今剑南道蜀兵已入关中,正是平叛立功的绝好机会。
宋根生的话令鲜于仲通心动了,于是决定留下来平叛,同时写了一道声情并茂的奏疏,奏疏里将自己夸成了乱世砥柱之臣,什么勇往不惧,什么不平贼叛誓不收兵等等,请陛下原谅臣无法在蜀地迎圣驾,写完以后,鲜于仲通令人快马送至天子圣驾前。
然后鲜于仲通擂鼓聚将,与将领们商议大军行止。
关中已被叛军占领,剑南道蜀军若一头撞进去,恐有全军覆没的风险,于是鲜于仲通决定绕着关中平原跟叛军打游击,同时打听朝廷诸支王师的下落,力求与他们取得联系,联合起来平叛。
花了大半个月时间打听后,鲜于仲通终于知道了诸支王师的下落,郭子仪去了北面朔方节府,李光弼被叛军打得钻进了秦岭不见踪迹,河西军在潼关之战时彻底打垮了,唯一一支能战的兵马是安西军,在邓州扎营。
鲜于仲通在地图上找到了邓州,然后比划了一下金州与邓州之间的距离,最后大喜过望。
金州离邓州说远也不远,数百里地而已,行军赶路的话,三四天路程可至。
鲜于仲通立马决定与安西军会师。
为何要与安西军会师,鲜于仲通有自己的小算盘。
他本是不擅长征战的文人,此生唯一一次征战是平南诏国之乱,那一战他听从了顾青的建议,请朝廷将高仙芝临时调来剑南道指挥,更得益于顾青的沙盘妙用,竟然打了个大胜仗。
从那以后,鲜于仲通便有了一种投机的心理,他很清楚自己的斤两,所以绝不亲自指挥战斗,若遇战事便马上找能干的人帮忙,俗称“抱大腿”,胜了是自己的功劳,败了当然是指挥的人背锅,比如当年平南诏国之乱就做得很完美,让出指挥位置,胜利后好处全是自己的,可谓低风险高收益。
所以鲜于仲通出蜀后才如此急于寻找王师,想与别的王师合兵,果断交出指挥权,自己默默坐在角落等着收获便是。
当他得知顾青的安西军离他不远后,更是喜不自胜。
顾青,老熟人了,做人聪明识进退,征战也颇有本事,短短数年便靠军功而晋爵县公。整个大唐王师被叛军打得抬不起头,唯独安西军一胜再胜,成为平叛之战中不可多见的亮点。
三万蜀军若与安西军合兵而战,功成名就的可能性很高。
这一刻,鲜于仲通像一位久经风浪的股市韭菜散户,用充满睿智的头脑衡量资本的得失,三思之后,决定将所有的积蓄全部投在顾青这支蓝筹股上。
此战若胜,会所嫩模,此战若败,顾青背锅。
于是鲜于仲通果断决定往东开拔,全军开赴邓州,与安西军会师。
不得不说,鲜于仲通不是蠢货,他至少对自己有着非常清醒的认知,他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从来不干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如果不得不干,那么,找个人背锅最合适。
权力?不重要。在他不擅长的领域,掌控权力远远不如一场记在他名下的胜利。
交给谁指挥都可以,重要的是他对三万蜀军仍有绝对的掌控权,他有随时喊停并退出的权力。
这是典型的文官思路,鲜于仲通的小算盘将文官的秉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行军半月后,三万蜀军终于来到安西大营附近。
离安西军大营还有三十里时,位于中军的鲜于仲通便发现附近山林里斥候的身影若隐若现,前锋不时看到一匹匹快马奔向大营方向,显然是向大营禀报不明兵马的军情。
鲜于仲通看在眼里,对安西军将士的素质不由称赞不已。
这才是一支精锐之师的样子,虽然蜀军也是边军,常年在边境与吐蕃有着大大小小的摩擦之战,但相比之下,安西军比蜀军似乎更强上许多。
离安西军大营尚有十里地时,一支骑队静静地在山道中央等着蜀军,骑队为首的是一名偏将,约莫是看到了蜀军的旌旗,判断出这支应是友军,这才亮出身形询问。
当得知是剑南道节度使府的勤王军队后,安西军这位偏将很有礼貌地朝鲜于仲通行礼,然后告退。
当三万蜀军到达安西军大营辕门外时,发现辕门外数千安西军将士披甲静立,队列整齐朝蜀军按刀为礼。
顾青站在队列前,微笑望着远处下马后快步走来的鲜于仲通。
片刻后,二人相对而立,互相行了一礼。
“鲜于节帅,久违了。”
朝为田舍郎 第四百九十二章 故人远来
确实是久违了,顾青上次与鲜于仲通见面还是当初杨贵妃回蜀州省亲,鲜于仲通与他匆匆见了一面,从那以后,二人虽常有书信来往,却没有见面的机会。
不过虽然没见面,两人私下里勾兑的官僚利益可不少,几封书信一来往,宋根生便官运亨通,短短几年升到了节府行军司马,再积累几年资历的话,当个节度副使也够资格了。
二人相见,鲜于仲通一直保持行礼的姿势,直到顾青先直起身,鲜于仲通才礼毕。
这也是官场规矩,鲜于仲通和顾青都是军镇节度使,按品级大家都一样,但顾青是县公,又有太子少保,光禄大夫等头衔,论起来比鲜于仲通的地位更高,鲜于仲通自然要以下官礼事之。
互相见礼后,二人相视,上前把臂大笑。
“数年不见,鲜于伯伯仍矍铄,晚辈欣悦不已。”顾青笑道。
鲜于仲通慌忙摆手:“顾县公今非昔比,不可以晚辈自居,老夫愧不敢当。”
“些许虚名而已,当年若无鲜于伯伯提拔栽培,也没有晚辈之今日,你我不论官职品阶,只论情谊,当年是什么礼数,如今仍是什么礼数,否则若教外人知道了,岂不在背后非议我顾青狂妄无礼?”
鲜于仲通欣慰不已,迟疑了一下,笑道:“罢了,老夫便厚着脸皮生受便是,顾贤侄少年英雄,老夫很庆幸当年与你结识,此生不曾错失美玉,老夫之幸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