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弃妇的极致重生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萨琳娜
不多会儿,丫鬟们便捧着食盒来送朝食,菜色依然简单,昨儿是豆腐白菘,今儿就是白菘豆腐,还是清汤寡水,吃得人嘴里没什么滋味
稍稍喝了点儿粳米粥,又捡了几筷子白菘,萧南便停了箸。
面对一食床的素菜,武氏也没啥胃口,随便吃了一点,也放下了银箸。
漱了口,萧南和武氏坐在牛车里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
另一边的客舍里,崔幼伯、崔雅伯与众人谈完话,说定今晨启程的时间,便一起用了朝食。
吃完饭,崔幼伯遣人来问了问萧南这边的情况,告知了启程时间,确定没有什么问题后,吩咐众人开始准备启程。
崔家的三个小娃儿也纷纷起来,洗漱完毕、兼吃饱喝足后,便寻了个各自的阿娘,呜呜的汇报着昨夜的‘睡况,。
主人准备妥当了,下人们都忙碌起来,套车的套车,收拾行李的收拾行李,至于厨房里没用完的食材、反季果蔬,崔幼伯也大方的都留给了驿馆的差役。
一切准备就绪,只等主人一声命下,大队就可以出发了。
不想,这时忽然传来一阵哭声,而且听声音,还是从安放老夫人灵柩的车架上传来,众人不禁都停了手里的活计,不解的循声望去。
崔幼伯接到下人的回禀也是一惊,忙拉上崔义,一起往灵柩赶去。
“呜呜,老夫人,您、您怎么就去了呢,呜呜,儿、儿早就听闻您的传奇,早就想亲去拜会,不想竟······”
灵柩旁,一个身穿细麻广袖长袍的男子,正伏在车架上大哭,一边哭一边清晰的诉说他对崔老夫人的倾慕、敬仰,以及对老夫人骤然离世的悲伤与哀痛,只哭得看守灵柩的人面面相觑,暗道这位小郎是哪家的亲戚呀,对老夫人竟这般爱戴,唉,真是个敦厚的晚辈呀。
崔幼伯也纳闷,因那人背对着他,他一时看不清面孔,但这把哭声他很陌生,应该不是相熟的亲友。
可若不是自家亲友,他为何在阿婆灵柩前哭得这般伤心,仿佛里面躺着的是他的亲人一般?!
“额,这位郎君,不知你——”
崔幼伯走到那男子近旁,小声询问着,但是他的话还没说完,那男子已经回过身,泪水满面的看向崔幼伯,只把崔幼伯看得闭了嘴,愣愣的看着对方。
那男子却一把抓住崔幼伯的手臂,哽咽的说:“表弟,节哀呀!”
ps:嘿嘿,三更!





弃妇的极致重生 第130章 珍贵的遗产(二)
萧南越说越激动,她实在没想到老夫人竟留给他们这样一份黪贵的遗产。
说实话,老夫人临终的时候对她说在洛阳祖宅给她们留了东西,她当时并没有在意,以为是老夫人几十年来积攒的一些金银玉器、古玩字画什么的,了不起再加上一些古籍。
是以,抵达洛阳后,萧南也没急着去查看‘遗产,,反而是裘妈妈,见萧南忙完了,悄悄将她叫到一边,万分慎重的把一串铜钥匙交给了她,提醒她老夫人还有东西留给他们夫妻呢。
萧南看众人都忙着搬家、整理东西,两个孩子也兴致勃勃的在一边玩七巧板,而崔幼伯还在中庭谈事儿,想着自己也闲着,便接了钥匙,让裘妈妈引路,一起来到了正院后侧几间不起眼的屋子前。
在裘妈妈的解说下,萧南从一串钥匙里找出屋门的钥匙,打开,见里面空荡荡的,只摆放了几件杂物,且看上面的灰尘,估计好些年没人进来过了。
进了屋子,裘妈妈谨慎的将屋门关上,然后又领着萧南来到屋子的里间,里间南窗下是一个土炕,北面靠墙处则放了一个百宝阁,百宝阁是壶门洞形状的,高度刚好顶到屋顶,上面的小方格里零星放着几件白瓷、青瓷等名贵瓷器。
裘妈妈熟门熟路的引着萧南来到百宝阁前,伸手摸向一个牙白釉双龙耳瓶,轻轻转动瓶身,只听得咔嚓一声,似是触动了什么机关。
裘妈妈忙往后退了两步,只见那百宝阁像一扇被推开的门,缓缓向外打开,露出一个六尺高、三尺宽的门洞。
接着,裘妈妈又在百宝阁的某个小方格里取出一个青瓷莲花吊灯,这个吊灯与后世的吊灯不同,而是用绳子将青瓷油灯系起来然后用一根杆子挑着,方便人行走的时候使用。
这个青瓷莲花吊灯的构造很简单,莲花形状的浅口盘里放着一截粗粗的蜡烛,裘妈妈捻了捻烛心的棉线然后用发烛(古代版的火柴)将蜡烛点燃。
提起‘吊灯,,裘妈妈恭敬的对萧南道:“娘子,请随老奴来。”
说着,裘妈妈提着‘吊灯,慢慢进了那门洞。
从进来那刻起到现在,萧南对于看到的一切并不感到诧异,将财物藏在地库里,设置个简单的机关这在富贵人家很常见。京城荣寿堂的地下便开凿了好几处地库,有放粮食的,有放金银珠宝的。
这会儿在洛阳又看到了地库,萧南觉得很正常。
没有说什么,萧南跟着裘妈妈缓步进了门洞,就着烛光,她清晰的看到门洞后由上而下有十几级的阶梯。
裘妈妈并没有急着下台阶,而是在墙上摸索了一会儿找到了一个凸起,用力扭了下,又是一声清脆的咔嚓声接着那扇壶门洞形状的百宝阁又关上了。
四下里顿时暗了下来,只有吊灯里的一团微弱烛光。
虽然萧南没发问,但裘妈妈还是提高吊灯,清楚的照了照那凸起,解释道:“娘子,这是设在地库里的机关,这个机关和外头的一样,都是往右转动开启,往左转动关闭。”
萧南轻声嗯了一声,表示自己明白了。
裘妈妈这才提着吊灯侧着身子,尽量让烛光照在萧南的面前,边走还边说:“老奴也只跟着老夫人进来几次,具体机关的位置,还是老夫人临去前告知老奴的……”
萧南对此并不感兴趣,裘妈妈絮叨了什么她只嗯一声作回应。此刻,她好奇的是,这个地库,竟不是完全封闭的。
因为,按照常理,一个封闭且多年未曾开启的地库,刚打开的时候,定会有一股怪味儿,即便刚才裘妈妈点灯的时候,稍稍通了会儿风,但地库里的味道不会这么快散干净。
但是,她进了地库后,居然闻不到一丝怪味儿,四周的空气也很清爽,这只能说明,地库有通风口,且不止一个。
发现了这一点,让萧南开始有些好奇了,老夫人到底藏了些什么珍宝在地库,竟然还细心的保持地库的通风、干爽?!
正想着,十几级台阶已经走完,裘妈妈停住脚步,彻底闪开身子,让萧南看清面前的东西。
萧南就着烛光仔细看去,只见偌大的地库里,竟整齐的摆放着一排排的书架,因为蜡烛的光线有限,萧南只能看清身前七八排,再往后就是黑漆漆一片。让她无法确定这里到底有多少书架。
但饶是如此,萧南还是有种置身图书馆的错觉。
书籍?
老夫人所说的‘好东西,就是这些书籍?
萧南快走几步来到最外侧的书架前,仔细看着上面摆放的一捆捆竹简。没错,就是竹简,而且看颜色,以及编绳磨损的程度,这卷竹简至少有几百年的历史。
这、这是古籍?
萧南些激动了,双手微微颤抖的捧起一卷,解开捆绳,轻轻展开怕弄断了那已经有些破损的编绳儿。古朴的竹片上用刀刻着一行行的字,萧南仔细辨认了一番,发现这竟是先秦时使用的籀文,也就是大篆。
这是不是说明,竹简上的文章是先秦时的著作?!
天呀,这、这可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宝贝呀,萧南虽不认得这些字具体是什么,但她很确定这卷竹简的价值。
轻轻的合上竹简,又把它小心的放回原处,萧南难掩惊喜的继续查看着其它书架上放着的书册。
越看萧南越惊喜,除了成卷的竹简,帛书,还有单片的牍···…而内容则涉及百家诸子的著作、《易》《书》《诗》等五经,还有什么《孙子兵法》《六韬》等兵书,以及《仓颉篇》、《爱历篇》、医书、佛经、道家经典、历书、算术、脉书等等等的古籍······还有春秋战国秦汉魏晋的史书、名人雅士的手札、杂记、游记······
萧南大概的数了数,整个地库里足足有两百多个书架,每个书架上放着一百至两百左右卷书,约莫有三四万卷。
苍天呀,萧南捂着胸口,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更无法估算出这些古籍的价值。
价值连城?开毛玩笑,未免太廉价了。
这些书,根本就是无价之宝呀。
有些书,萧南甚至只听说过名字,其内容,被告知早就失传了。
如今,这些据说失传的珍贵文集,竟然就在自己眼前,而且全都归她所有。
到最后,萧南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惊喜了,她拥有的不只是古籍,而是华夏一千多年的历史和文明,是一种传承。
这是多少金银都换不来的珍宝。
惊喜过后,萧南忍不住由衷的敬佩老夫人——这么多古籍,她是怎么寻来的?这可不是崔氏先祖传下来的的,因为崔家祖传的书籍和笔记都在京城,由老相公保管。
几万册的书卷,老夫人又是怎么保存的?
要知道,新旧朝代更替,战火纷纷,在那样混乱的环境里,老夫人竟然还能收藏了这么多古籍,足足几万册呀,这将花费她多大的心血和努力?
猛然得到这样一份珍贵的遗产,萧南第一时间便想找人分享,于是刚刚回正院的崔幼伯便被她揪了过来。
看着一排排书架,一堆堆古籍,崔幼伯也欣喜若狂。
崔幼伯与萧南不同,萧南看重的是书籍代表的意义和价值,而崔幼伯看重的确实书籍本身的内容。
他原就是个崇尚古风的士子,最喜欢魏晋时雅士的风流洒脱,忽然得到这么多那时的书籍,他高兴得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围着书架转了一圈又一圈,崔幼伯都不知道拿那卷书好,此刻,他恨不得住在地库里,将这些书全都细细阅读一遍。
不,只阅读还不够,那么好的文章,他要反复背诵。
听着崔幼伯的喃喃自语,萧南的理智渐渐回笼,叫住兴奋地不知干什么好的崔幼伯,萧南道:“当日阿婆去的时候,吩咐咱们要好好保护这些古籍,用它将崔家发扬光大。郎君,不知你有何打算?”
萧南的问话,让崔幼伯回过神儿来,有些不解的反问:“打算?什么打算?自然要细细阅读了?”
书,不就是用来读的?
萧南的额角抽搐,她当然知道书的基本用途,可老夫人临终前的那句话绝不只是让崔幼伯用这些书成为博学的才子,而是想为崔氏谋得利益。
深吸一口气,萧南道:“我知道郎君好学,阿婆留这些书给咱们,也是想让郎君多读好书。不过,我想着,咱们能不能让这些书发挥更大的价值?”
崔幼伯见萧南说得郑重,渐渐冷静下来,揉着下巴思索了一会儿,试探的问道:“娘子的意思是,将这些古籍献给族里?”崔大是好孩纸,有好东西就要与家人分享嘛。
萧南暗自翻了个白眼,心说话,你就不能跳开家族的小圈圈,往大的方面想?
老夫人若是想让族人都有书读,早就将这些古籍交给老相公或者相公,哪里会留给他们。
崔幼伯见萧南不说话,知道自己猜错了,讪讪笑了笑,道:“那依娘子的想法,这些古籍该如何处置更好?”
萧南拉过崔幼伯,让他低下头,附在他耳边悄声说着什么。
崔幼伯听着听着,眼中开始闪烁亮光,听到最后,他更是连连点头,赞许道:“还是娘子想得周到,好,就按娘子说的办!”
ps:额,今天有点事儿,只能一更了,明天补上,亲们见谅哈!




弃妇的极致重生 第133章 守孝的日子(一)
崔鸿崔雅伯等一干人马都乘马车回了洛阳,里长崔源和众族亲也都纷纷告辞,只留下崔幼伯一家四口和十几个奴婢。
“走吧,咱们先去草庐!”
崔幼伯目送大家离去后,伸手拉过萧南,夫妻两个相携往山坡上走去,长生和灵犀两只小包子被折腾了一整天,也累得倚在各自奶娘怀里睡着了。
“嗯!”
萧南也累得够呛,与崔幼伯相互搀扶着往草庐挪去,十几个奴婢则呼啦啦跟在后头。
不一会儿,一行人便来到两间草庐前,崔幼伯两口子站在门口,仔细打量了一番。
眼前这草庐说是草庐,其实并不是全都是茅草搭建的,而是木屋,只在屋顶上又铺了一层厚厚的茅草,远远看去,有点儿像茅草屋罢了。
草庐距离地面还有几级台阶,崔幼伯打头,先一步拾级进了屋子,萧南则跟在他身后两步。
两人一前一后的进了草庐,发现小木屋建得还不错,外面看着简陋窄仄,但里面的空间并不算太小。
整个草庐坐靠北e阝山脉,面朝南方,一共有三间屋。
中间面积稍大点的是厅堂,地板全都是木地板,没有铺地衣,只在正位上放着两个草编的蒲团,以及一张小巧的食案。厅堂除了房门还开了个南窗,南窗下放着一张书案,书案上摆着笔墨纸砚若干,书案前,也放着一个蒲团。
除此之外,就什么都没有了。
东侧里间是寝室,面积略小些,靠墙的地方摆了张双人的壶门洞矮榻,榻上铺着草席,草席上摆着两只素净的枕头和两床素面的被子。床榻边放着一个简单的衣柜和一架双搭脑衣架,榻四周则挂着素色的帐幔,其它、其它就什么都没有了。
西侧房间最小里面堆放了些杂物,比如木炭、火盆以及若干茶具、餐具、水缸等杂物。
如此简单的陈设,玉簪看了都觉得不妥,拉着萧南低声道:“娘子这、这也太简陋了呀!”就是崔家最末等的奴婢,也不会住这样的房子,简直、简直比马厩都不如呀。
萧南却并不这么认为,“还可以吧,毕竟我们是来守孝,并不是来享受的。”
活了三辈子,萧南可不是没吃过苦的人回想上一辈子,萧南也曾住过草棚(货真价实的草棚),临死前更是被打入慈恩寺的‘厢房,。说是厢房,不过是说着好听罢了,那屋子的前身据说是间杂物室,屋子里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
这个草庐里至少还有成套的家具和炊具,虽然简陋些,但也不是不能用。
崔幼伯听到萧南主仆的话也忍不住点头,道:“娘子说的是,这里已经够好了。”若是严格按照古礼这里的陈设都不合格呢。
玉簪瘪了瘪嘴,对崔幼伯的话很不以为然,暗暗为自家郡主心疼。
不过,男主人既然发了话,玉簪也不好说什么,只默默的跟着萧南满屋子里溜达。
萧南转了一圈,扭头对玉簪道:“对了,炭盆可准备好了?热水烧好了没有?”
玉簪点点头,回道:“婢子已经命人去烧了,这会儿应该弄好了婢子这就让人抬到堂屋来。”
正说着,雨水和春分一起抬着个火盆走了过来,火盆里燃着木炭,正劈啪作响。
“娘子,火盆放在这里可好?”
雨水两人手里垫着厚厚的抹布,提着火盆两侧的提环轻声询问着。
“嗯就放这里吧。”
萧南跪坐在西侧的蒲团上,刚坐下的时候忍不住倒吸了口凉气,别说,这、这地上还真挺凉的。
双手拢在火盆边,轻轻揉搓着,萧南抬头见两个乳母正抱着孩子呆站在厅堂一角,又问向玉簪:“田舍那边都准备好了吗?”
玉簪忙应道:“秦妈妈和玉莲一早就带着小丫鬟们去了田舍,小郎君和小娘子的房间也都早早收拾妥当了,他们的衣物、玩具等物什也都运了过去,各色食材也都准备齐全······”
早在昨天,萧南就命人将小崔庄的田舍收拾妥当,仆妇什么的也都先行派了过去,这会儿孩子们就能直接住过去了。
“另外,红花红蕉和十二名甲卫也都到了,全都按照娘子的吩咐选好了驻守的地点,确保田舍和草庐的安全。”
玉簪继续回禀着。
这时,崔幼伯也转了一圈回来,将蒲团拉到萧南对面坐下,两口子隔着个火盆相对而坐。
他进来的时候,正好听到个尾巴,便问道:“娘子果然考虑周到,小崔庄毕竟是新村落,里面住着的不止族人,还有佃户,人员混杂,庄和坟茔的安全不得不留心。”
萧南浅浅一笑,道:“这原就是我该负责的,当不得郎君的夸赞。对了,郎君觉得还有哪里不妥,正好他们都在,让他们尽快下去准备。”
崔幼伯摇头,“已经很好了,今晚咱们就住在这里吧。”
萧南没意见,缓缓的点了点头。
崔幼伯也看到屋子里的两个孩子,又补了一句,“长生和阿沅还小,受不得冻,还是早些送他们回田舍吧。”
萧南闻言,冲着秦氏、方氏使了个眼色,两个乳母齐齐行了个礼,然后抱着孩子们离开了草庐。
而其它的奴婢也都按照萧南的吩咐,跟着乳母一起返回田庄,整个草庐只留下了雨水和春分两个小丫鬟,就连玉簪也被萧南打发了回去。
望着空荡荡的木屋,崔幼伯又看了看面容消瘦的妻子,叹道:“其实,这里只我一个就够了,娘子不必陪着我——”
萧南伸手握住崔幼伯的手,打断他的话,“我早就说过了,咱们夫妻一体,阿婆也不只是你一个人的阿婆,她去了,我也应当近前守孝。所以,未来三年里,我都会陪着郎君。”
崔幼伯嘴唇动,似是有什么话要说,但到了最后,他还是没说出口,只反手将妻子的手包裹住。
萧南见崔幼伯眼中闪烁着感动,继续道:“这里空旷,留郎君一个人我也不放心。
再说了,郎君抄写经文的时候,也需要有人磨墨煎茶,我可不放心那些小丫鬟。”
崔幼伯听出萧南话里的戏谑,不免俊颜一红,讪讪的说:“娘子说笑了,阿婆跟前,我哪有心思想那些呀。”
好吧,他确实风流过,读书写字的时候,也喜欢俏丽可人的小丫鬟红袖添香,但、但现在是孝期呀,他就是再没脑子,再不孝,也不会在阿婆的墓前干那些事,就连想一想都是对阿婆的不敬。
小小的开了个玩笑,木屋里的气氛轻松了下来,杂物间煎茶的两个小丫鬟已经煎好了茶,小心的送了过来。
抱着白瓷茶盏,呷一口滚滚的茶汤,耳边传来山间呼呼的风声,崔幼伯夫妻两个正式开始了守孝的生活。
清晨,崔幼伯和萧南都早早的起来了,两人穿好衣服,雨水已经准备了洗漱的热水,服侍两人洗漱。
梳洗完毕,春分准备了简单的朝食,夫妻两个吃了几口便停了箸,喝了茶汤后,便齐齐去崔氏墓地给老夫人‘请安,。
路上,每每遇到外出耕田、做活或者聊天的族人,崔幼伯夫妇两个都会客气的打招呼。
“七堂叔,快过年了,怎么还去田里呀!”
“二叔公,过年的年货都备齐了吗,若是缺什么,只管去田舍吩咐下人帮忙准备。”
“三堂弟,学里还没放假吗?怎么还往族学跑呀?”
“六堂婶,风寒好了没,家里的药材够不够,若不是不够,田舍里还有呢,你只管让大堂哥去取。”
一路上,萧南都温柔客气的问候着每个相识的族人,如果有不认得的,她就微笑颔首,当做打招呼。
崔幼伯也是如此,有时遇到年纪大的长辈,他还会停下来仔细询问对方身体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介绍一两个养生的秘方。
如此这般了几日,崔氏族人们,都开始纷纷称赞起这对孝顺又守礼的小夫妻,尤其是那些年长的老人,都暗自羡慕崔老夫人有个孝顺的孙子和孙媳妇。
“啧啧,还是崔三娘眼睛毒呀,选了个这么好的孙子过继,看咱们方圆几百里,有谁家的子孙似大郎这般纯孝?”
“可不是,放着舒适的田舍不住,却守在苦寒的草庐,每日还亲去墓地祭拜……谁能做到这一步?”
“就是就是,崔大郎的娘子还是堂堂郡主咧,身边那么多奴婢不用,却亲力亲为的独自照顾郎君,啧啧,崔三娘也不知道从哪里寻来这么好的孙媳妇。”
小崔庄前的小溪边,一群抱着木盆来洗衣的妇人们,每次看到对岸那对小夫妻在坟前行礼,就忍不住七嘴八舌的议论。
虽然大家关注的重点不同,但结论很一致,那就是崔幼伯夫妇孝顺守礼,是两个实诚乖巧的好孩子。
乡间不如市井热闹,但八卦流传的速度并不慢,没多久,崔幼伯两口子的名声便传到了大崔庄,随后是整个安平乡,最后还没过完上元节,整个邙山都知道崔家出了孝顺的孙儿。




弃妇的极致重生 第134章 守孝的日子(二)
腊月三十日,除夕。
洛阳荣寿堂中庭的某间客舍里,郑勤跪坐在南窗下,伏案抄书。
此时已近正午,外头的阳光灿烂,丝丝缕缕的金线透过宽大的南窗投射进屋子,映照得整间屋子都敞亮明媚。
郑勤却仿佛没有感觉到这暖暖的阳光,双眉紧锁的思索着什么。
他面前摊放着一策竹简,手边还堆着几卷书册,有的还没有开封,有的已经摊开了一半,一旁的砚山上放着一支毛笔,笔头还蘸着墨汁。
书案四周则零散放着十几张写满字迹的硬黄纸,仿佛是被人随手放置的,显得很是凌乱。
靠墙的角落里更是堆放着一尺多高的硬黄纸,被人裁成相同的尺寸,约莫六寸长、四寸宽大小,并不像用来拓碑文,反而像是日常写字所用。
1...121122123124125...3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