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大英雄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河马散人
“轰,轰,轰……”脚下突然响起了地雷的轰鸣,一股股的黑烟在王尚荣所部的行军队列中升腾而起,队伍陷入了一阵混乱。慌乱的还击,凄厉的哀号,惊惶的喊叫,乱腾了好一阵子,并没有找到袭击者,队伍又开始前进。
没走多远,从大路左侧的青纱帐里突然响起了一阵排子枪,敌人猝不及防,当即被撩倒了几个,又是一阵混乱。在日本顾问的命令下,皇协军们发起了进攻。他们在庄稼地里搜索了一阵,那里已经杳无人影,只看见远处的青纱帐簌簌作响,不断晃动。他们不明敌情,又担心遭到伏击,只好胡乱射击了一通,便回转大路向日本顾问报告。
走一段路,便是一次袭击,不是地雷,便是冷枪。在不断的骚扰袭击下,王尚荣所部想加快速度简直是在做梦。于是,一个有趣的场面出现了,岳老五所部在“奋勇”前进,王尚荣所部却举步维艰,两支队伍的距离非但没有拉近,反而在不断拉开。
五六里路之后,王尚荣所部的皇协军便困顿狼狈起来,一个个灰头土脸,胆战心惊。身体素质差一些的更是不堪,在烈日曝晒和黄尘呛人的包围中,背负的装备越来越沉,心理的压力越来越大,只是在硬着头皮继续赶路,急于逃脱这片充满危险的土地。
“啪勾”,一声突如其来的枪声响过,日本顾问从骡子上一头栽了下去,这个不知死活的家伙终于倒在了狙击手的冷枪之下。
隐藏在青纱帐里的小嫚抿紧了嘴巴,拉动枪栓,推弹上膛,瞄准了下一个目标。
“太君被打死了,太君被打死了。”皇协军们一阵惊呼,但不少人注视日本顾问尸体的时候,眼中都露出了冷漠和幸灾乐祸的神情。威逼他们,打骂他们的小日本死了,活该!
“啪勾”,混在敌人盲目射击的枪声之中,一颗子弹飞了过来,一个拿着手枪的皇协军军官倒了下去。
王尚荣早被拉下了马,衣服也换了,原来耀武扬威,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神情已经荡然无存,在一些亲卫的围拢保护下,眼中闪着惊恐的光芒。
“团长,形势不妙啊!”一个幕僚呼呼喘着气,紧张地说道:“咱们这么走走停停,与前面的部队越拉越远了。别指望岳老五回头来救咱们,咱们得自己想办法,尽快离开这里。后面追击的敌人越来越近了,再这样拖下去,可就危险了。”
“那,那你说怎么办?”王尚荣已经完全没有了那副自高自大的模样,眼睛不停眨着,象只受惊了的兔子。
“这个时候怕是顾不上许多了。”这个幕僚咬了咬牙,绝决地说道:“命令部队不停留,不还击,不顾伤亡,快速前进。这样才能使敌人的骚扰袭击无法迟滞我军,可若是不能下这个决心,还照这样纠缠下去,正中了敌人的诡计,给了他们包围上来的时间。”
包围吗?王尚荣费力地咽了口唾沫,这真是个可怕的前景。他本就是个薄情寡义之人,对手下士兵少有体恤,不断的伤亡使他心惊肉跳,只想快点离开这里,哪还顾得上别人。(未完待续)
辛亥大英雄 第662章 下个套
伦敦,白厅。
进入10月下旬,英国迎来了最不舒服的季节,城市被雾霾笼罩,绵绵阴雨似乎怎么下也下不完。与天气相比,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让英国上下提前感觉到了严冬的滋味,经济下滑、银行破产、工厂倒闭、失业救济等等,将一年前的美国景象重新演绎了遍。
人们的注意力悄然发生了转变,酷爱谈世界形势的伦敦人开始担忧工作和饭碗。工人们走出家门举行**,妇女认真使用每个便士,家庭开支清单被缩减,甚至孩子都利用课外时间收集金属卖钱补贴家用。
巴黎和会后的最初几年,英国上下似乎又找到了日不落帝国的骄傲,但随着中美苏等新势力的飞速崛起,大英帝国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无数的漏洞要补,无数的钱财被消耗在镇压民族独立运动中,当甘地倒下的那一刻,隔着大海都能听到慌不择路的心跳声。
美国经济爆发时,英国采取了堪称神速的应对政策,英镑区和关税壁垒帮助普通英国人挡住了第一波冲击,以至于他们觉得萧条和危机距离自己还很遥远。但随着中美迅速走进,美国释放国债加速鲸吞为数不多的出口市场,中国借机垄断茶叶生丝和黄麻等产业,打击印度和斯里兰卡相关行业后,大英帝国这艘船终于不堪重负。
猛烈地股灾海啸从英伦三岛冲刷而过,滔滔洪水将巴黎和会后的骄傲和虚荣全部冲垮。仅仅一夜,维多利亚时代的繁荣成果就被摧残殆尽,当英国人抬起头后才发现,原来之前看到的只是片刻斜阳。
被誉为日不落帝国第二心脏的白厅也受到了这股风暴的影响,将军们打开采购清单划去一艘艘原本准备建造的战舰,参谋们将拟好的巡航路线缩减一半,然后伤心地将一艘艘战舰送上拆卸台。甚至还有人打起缩减海军工资的注意,幸好这个提案没有通过,否则天知道皇家海军的水兵们会不会发动兵变。
海军被誉为“烧钱”军种,光一艘胡德号每年的消耗就能采购80架战斗机或者90辆坦克。为维持世界海军霸主地位,皇家海军每年都要烧掉数千万英镑,危机前或许还能撑撑,毕竟有庞大殖民地输血,而且也没有类似中苏那样的庞大陆军,但现在......。
白厅三楼的小会客厅内,亨德森看着神情严峻,来参加海军谈判的杨秋和陈绍宽,就有种狠狠咬两口的冲动。他们有什么好担心的?一趟欧美之旅就撒出去几十亿!遍观世界,还有谁能有实力像这样撒钱玩?就算日本不续约,拼钱拼造船也比不过你们啊!
他强忍住想骂人的冲动,因为此次谈判对英国太重要。上次华盛顿谈判只是限制了主力舰,但对巡洋舰和驱逐舰却限制不多,这导致近几年各国纷纷展开巡洋舰竞赛,所以英国才撮合继续谈判,遏制这两种次级军舰的数量,继续确保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
虽然日本退出此次谈判,但因为还是华盛顿条约缔约国,所以在1936年到期前还是必须遵守华盛顿条约限制,可即使没有限制,缺钱缺资源的日本也翻不出多大浪花,如果中国不续约全力扩充海军那就太糟了,所以杨秋的态度一下子变得极为重要。
他先看看身边的海军大臣亚历山大,才扭头说道:“总统先生,麦克唐纳首相还是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大英帝国正在努力劝说日本回到谈判桌,但即使他们不回来,我想他们也无法威胁到贵国的海上安全。”
杨秋抬起眉,目光森森:“亨德森阁下,这就是贵国找我解决问题的办法吗?上次华盛顿海军谈判时,我国就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让步,导致主力舰吨位远远不及日本!本来这个亏我们吃下也就算了,毕竟大家都是曾经的盟友,而且我国需要确保陆地安全,也无法维持那么大的海军。但现在呢?以前有条约约束,可以确保海上平衡,现在有人退出了,一旦他们建造更多主力舰,让我怎么保护海疆?请注意,这不是1884年,更不是1894年!我们有权采取一切手段保护沿海城市、航道和渔场的安全。”
这番话让亨德森头大无比,日本不愿意续约已经大出预料,意大利最近也有些蠢蠢欲动,如果中国再退出,海军条约恐怕就成为一纸空文了。
见到他这副模样,旁边的陈绍宽暗暗想笑。其实国内早已发来电报愿意签署条约,可杨秋却故意拖着摆出要退出的模样,就是为让英国觉得,你们逼我签署条约,吃大亏了,将来如果有事大家也别怪我的假象。
亨德森何尝不知道杨秋其实是拿海军谈判做筹码,所以向亚历山大使了个眼色。这位老爵爷是皇家海军中为数不多的老资格军官,而且还是皇室成员,所以说话时总爱端起架子,一板一眼问道:“总统先生,需要我们付出什么,贵国才会签字呢?”
这等于是摊牌了,但杨秋的戏还没演完,激动地站起来挥挥手:“将军,我可以认为您在开玩笑吗?你觉得什么样的代价比沿海数千万人民,数百亿财产,数十条重要航道更重要?我不能接受这样的事情,要么将我国主力舰吨位提高到50万吨,否则我无法说服国民。”
50万吨......亨德森倒吸口冷气,身为海军大臣的亚历山大更是急得跳了起来:“这不可能!此次谈判只是华盛顿谈判的补充,不是新的分配谈判。上次的条约要到1936年才会结束,即使日本不续约,他们也是无法建造主力舰的!这根本不会对远东海上力量造成伤害。”
“将军!你应该清楚,主力舰只是海军的拳头,真正凝聚力量的是巡洋舰和驱逐舰。日本虽然是华盛顿海军缔约国,在1936年前不允许装备新的主力舰,但巡洋舰呢?我国主力舰吨位本来就少,此次谈判又要限制巡洋舰数量,如果不能获得主力舰吨位,难道将军你希望我们退出条约和日本进行巡洋舰竞赛?”
杨秋针锋相对,毫不示弱的瞪着这位五十多岁头发花白的老爵爷,但亨德森却眼睛猛然一凝,刚才他说了什么?“希望我们退出条约”难道他打算签字了?亨德森不愧是老牌政治家,很快就抓住字眼里的细节。但还没说话,脾气火爆的亚历山大估计是压抑太久了,鼓起牛眼大声嚷道:“总统先生,我也提醒您一句,虽然大英帝国抱着友善的愿望不希望冲突,但不要以为我们就会一直退让!鄂霍次克海峡、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都在皇家海军控制中,我们随时可以关闭这些海域!”
这几句话出口,连陈绍宽都脸色猛地阴沉下来,杨秋更是死死盯住亚历山大,大有一言不合立刻走人的架势。
渐浓的火药味让会客厅气氛到了冰点,旁观的亨德森见两人吃瘪说不出话来,心底竟然涌起一丝快感,但他也知道这些话仅仅是威慑,真要用出这些手段,恐怕就是战争了。所以连忙缓和气氛:“抱歉,勋爵先生刚才只是气过头了,大英帝国是海洋的保护者,不是破坏者。”说完后,他让亚历山大暂时离开,准备和杨秋私下聊聊。
陈绍宽见状后也走了出去,等到房间内就剩他们俩后,亨德森才继续说道:“总统先生,现在只有我们两人,我觉得没有必要绕圈子了。虽然亚历山大勋爵的话有些过分,但我觉得前面说的那些还是对的。日本国内经济困难,华盛顿条约也没废止,所以1936年前他们也不会有新的战列舰服役。至于巡洋舰,即使建造数量也不会很多,不会对贵国造成太大影响。何况我认为,贵国海军已经拥有足够的自卫能力,除非......您想跨海远征,或者有大量外海殖民地需要保护,否则请恕我实在想不出需要那么胖大舰队的原因。”
杨秋其实早就打定主意签字,只是故意装出委曲求全的样子。亚历山大那几句话虽然难听但说的很对,目前自己还真没把握连破英国海军的三道防线,所以就坡下驴降低了声音:“亨德森先生,我从来就没打算过要进行军备竞赛,我需要的只是一个保证。”
“请您放心,我们已经在全力劝说日本回来,即使不回来也请您相信我们,大英帝国决不允许他们在华盛顿条约到期前服役新主力舰。”亨德森耍了个小心眼,只说服役不说建造,这样就给日本提前建造开了口子。从这里就能看出,英国虽然痛恨退出谈判的行为,但心底深处还是倾向于靠日本遏制中国。
杨秋当然知道英国打什么注意,故意想了很久才慢慢走到他面前。短短两步,一股子肃杀的味道就让亨德森情不自禁咽了咽口水,望着走近的身影不知为何心底竟升起阵寒意。
杨秋目看着他,语气无比的严肃:“亨德森先生,我希望这是最后一次,不!必须是最后一次!这是我最后一次在国家安全上做出重大让步。所以请您转告首相阁下,虽然我不希望我们两国发生冲突,更不想和你们争夺什么海上控制权,但英国必须保证我国海上航道和石油运输线的安全!如果出现刚才讲话中的情景,那么......我会自动将其视为对我国的宣战!”
亨德森被这股气势镇的下意识点点头,但旋即就发现有些不对劲,可思来想去却又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不过杨秋答应签字还是让他重重松了口气,连忙起身告辞去汇报这个好消息。
望着他的背影,刚才还怒气冲冲的杨秋却忽然扬起一抹微笑,沙特该建国了......(未完待续)
辛亥大英雄 第663章 老少齐出
送走亨德森后,“愤怒”的杨秋找了个借口结束访问提前回国,将陈绍宽和蒋作宾留下来继续谈判。
虽然“杨秋”被气跑了,但比历史晚了大半年举行的谈判却并不顺利。日本最终还是铁了心不愿意回来,受日本不愿继续限制自己的影响,一直很看重高速大型驱逐舰和巡洋舰的意大利有样学样也宣布退出谈判。意大利退出,法国自然不会傻到去签字。三个华盛顿缔约国都不愿意限制自己的巡洋舰和驱逐舰,急的麦克唐纳首相破口大骂。
另一方的美国也无所谓,反正胡佛不可能在经济刚有好转的情况下就去发展海军。
眼看谈判即将失败,一直表示不满的中国代表团却突然有条件答应签字,条件就是拒绝将驱逐舰排水量限制在1850吨的条款。英国虽然不满中国挑三拣四,但好歹有人给面子,所以答应中国将其巡洋舰配额调整到23万吨。其中a类(重巡)12万吨、b类(轻巡)11万吨。
国内已经有4艘1.3万吨的台湾岛级、后来又建造了4艘万吨的武汉级,剩下2.8万排水量只能再建2艘重巡洋舰。出于两洋考虑,民国海军造军舰计划每批次至少是4艘,所以海军考虑再三后决定按照总统的意见,放弃继续建造条约重巡洋舰,将配额全部分配给航母和轻巡。
得益于这些年疯狂建造新式战舰过程中的大量技术储备,海军很快就拿出方案,决定从31年起增加采购2艘四川级航母、并新建4艘湘江级万吨轻巡洋舰、最后还将建造4艘4000吨级的新安江级快速布雷巡洋舰,其中后8艘巡洋舰都将首次采用堆焊工艺建造。
同时,得知中国签字后,破罐破摔的日本也稍稍松口气,不久后又主观认为中国会将新得到的吨位用于建造重巡洋舰,加上自身没了巡洋舰约束,所以也开始酝酿造舰。但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没到期暂不能建造主力舰,加上固执的认为万吨级轻巡洋舰是巨大浪费,所以把全部心思都放到重巡洋舰上,企图在这个级别上彻底压倒中美。根据这个想法,日本海军立刻动手采购4艘最上级重巡洋舰。和历史上用轻巡幌子伪装不同,这回一开始就是直接是重巡洋舰。
日本选择靠重巡压制中国的巡洋舰群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日本国土狭窄,资源稀少,仅有几个殖民地也产出不足,所以不可能兼顾轻巡和重巡。而且203毫米威力也比155毫米大,在主力舰暂时无力的情况下,选择重巡洋舰作突破口很正常。日本继续造重巡洋舰的消息让民国海军内部对签署条约束缚自己手脚的声音逐渐高涨,连赋闲在家的萨镇冰都被惊动,扬言要北上找杨秋“评理”。
可杨总统对军备竞赛毫无兴趣,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采购的设备和技术需要四五年时间才能磨合吸收,各项重大项目也需要尽快启动,民生改革,产业梳理,基础设施建设等等一大堆事,而最重要的沙特建国就在眼前,所以必须让海军立刻将所有主力舰回坞休整做好以防万一的准备,甚至还要求南京号战列舰必须在12月底前加入现役,担负起战斗值班任务。
不过杨秋也不是好糊弄的,既然日本选择在海上给自己上眼药,那也不妨弄点东西恶心恶心他们,所以和安国梁商量后,由国民警卫队出资买下2艘已经退役准备拆卸的联合力量级战列舰,然后将全部武器和多余装甲拆除,装上一门85mm高平两用舰炮和几门40mm速射炮,又添上水炮和渔网割刀等工具,最后再装三架水上飞机,摇身一变改成渔政巡逻船交给海岸警卫队,用于保护渔场。
“15000吨的渔政巡逻船......哈哈。”
福州朱紫坊的萨府内笑声不断,萨镇冰捏着刊登改装渔政船的报纸报纸哈哈大笑,让代表杨秋来看望他的张孝准暗暗纳闷,这有什好笑的?日本一堆老式战列舰呢,这样做只会引发跟风,所以他不怎么欢迎这个项目。
萨镇冰瞪他一眼,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说道:“你们陆军懂什么?改渔政船要先拆掉大炮和装甲,这样才不违反海军条约。拆容易,可再装就难了,耗资比造一艘巡洋舰还大。日本把那几艘破船看得精贵着呢,这么多年一直精心保养就是想重新服役,哪舍得拆掉改渔政船。”
全国上下论资排辈,就没比这老家伙更厉害的,张孝准哪敢接话,连忙改口:“萨总制,此次来除代表总统来看看您和老海军外,还有件事希望您帮忙。”
萨镇冰闲赋在家10年了,浑身骨头都疼,听说有事要自己帮忙反而兴奋起来,放下最喜欢的茶壶,急急问道:“别卖关子,有事尽管开口。老头我身子骨虽说差了点,却还没到走不动路的时候。”
听他唠叨唠叨一个劲吹嘘,差点就把自己比喻成那位花甲之年还能饭斗米肉十斤的赢廉氏,张孝准心底暗暗好笑,陪笑道:“萨总制老骥伏枥,晚辈实在佩服。总统所托之事是希望您以退役军官的身份,走一趟日本。”
去日本?萨镇冰有些纳闷。中日矛盾在国人眼中或许不大,无非就是为收复故土打了几仗,但日本上下却看得极重。因为日本最大梦想就是向大陆拓展生存空间,现在爪子被斩,几代人的努力全部泡汤。不恨死民国才怪呢。这种情况下把民国视为头号大敌也不奇怪,既如此为何要自己去日本呢?
看出他有疑惑,张孝准拿出杨秋的亲笔信递过去说道:“萨总制看完这个就明白了。”
萨镇冰接过信细细看了起来。信虽然不长,但却将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细细分析了遍,解释为何靠近美国,为何要得罪英国,最后还把借支援沙特建国借机立足西亚的事情说了出来。这些事萨镇冰以前一直不知道,所以等看完后猛然一拍大腿,叹道:“哎!老夫还是看轻了总统。想当年在英国留学时就一直听先生说国家战略,可惜年少懵懂,浑然不知这四个字是何用意。年岁长了虽能看清些,却总感觉雾里看花,今日这封信......让老夫终于明白这四个字的道理了。”
张孝准是整个事件中少数知晓全局的人之一,虽然杨秋从未说过要实现什么样的战略目标,但从白银危机拉住犹太集团开始,如同九连环般的精妙布局让他和所有知晓内幕的人啧啧称赞,能将战略手段玩到这种地步的,全世界恐怕都找不出几人。所以听到萨镇冰的感概,也说道:“是啊,总统的心思恐怕不单单是国富民强那么简单,从这些事可看出,他......恐怕是要奠定我族百年不朽之基业。”
萨镇冰点点头,拿起火柴将信函烧毁后腰骨一挺:“闰农回去转告总统,为我国兴盛,萨某定当不负所托。”张孝准为人不爱拖泥带水,见他答应立刻起身告辞。这种干练作风让萨镇冰颇为满意,让萨本栋代他送客。
萨本栋是萨家这代子弟中最有才华的,留美期间在数学、物理和电子方面都表现出很高造诣。不仅曾在斯坦福大学读书,毕业后还进入美国西屋公司任工程师数年,所以也在这次大召回的名单中。但因为杨秋出访在外他们这些人一直都在家暂时休息。等送走张孝准后,他回到小院见到萨镇冰一个人发呆,问道:“爷爷,可是有心事?”
萨镇冰身为家主,对年青一代格外看重,只要符合条件就会想尽办法将他们送到国外去读书,而且从不动用国家公派生名额。用他的话说,公派留学名额本就稀少,应该留给那些家庭不富裕的学生,萨家不应该增加国家负担。他的这种表率让很多海军和官员都放弃了挪用公派生名额,传为一时佳话。
萨镇冰很器重萨本栋,以前有什么事都不会瞒他。可这次事关重大,他不敢有丝毫倦怠,连忙摆摆手表示没事。
萨本栋见状也只好先退出去,但才走两步就被唤住。<了?”
萨本栋点点头:“后天启程。此次入川是奉总统召唤,听说光我们福建就有两千余,全国加起来恐怕不下两万。孙儿去的是chongqing集团下面的联想公司,至于具体做什么要到了那边才知道。”
“做什么都不打紧,打紧的是既然要做就要做出名堂,莫要丢了我萨家的脸面。”萨镇冰虽然不知道杨秋为何向四川集中那么多技术人才,但通过刚才的信他已经彻底信服,所以才特意关照。最后还不无羡慕的叹了口气:“年轻真好啊......你们这代人真算是赶上好年景了,还有一位好总统。老了,老了......。”
声音到最后越来越低,萨本栋抬头看去,不知何时萨镇冰已经抱着茶壶坐在藤椅上,静静不动若有所思。
两天后萨本栋和两千多福建籍技术专家登上了前往四川的专列,就在他离开后不久,萨镇冰也在一个清晨悄悄登上前往基隆的轮船,然后从那里转道前往日本。(未完待续)
辛亥大英雄 第664章 旅途上的惊喜
汉口火车站内,崭新的总统专列静静停靠在月台上。从车站北面涌入的寒风裹着豆大的雨滴,打在玻璃窗上嗦嗦的声响。
萨家爷孙两代先后出发后不久,杨秋也启程入川。顾维钧、宋子清和贝祖贻三人则从天津启程前往利雅得参加沙特建国典礼,石小楼回南坎继续去弄亚洲独立运动训练营,阎锡山忙着私有化收尾,为明年的建设扫清最后障碍。杨秋回来才刚热闹几天,偌大的北京城内又只剩下王正廷带着几位内阁部长留守。
车厢内,陪同杨秋一起入川的岳鹏站在窗前,望着如同利剑般看不到头铁路线若有所思。
经过近20年不间断改造和扩建,民国铁路网已经从辛亥年间的9400公里向20万公里大关迈进。以车轮下的京汉线为例,如今这条大动脉向南已经能直达广西武胜关,向北可以连接庙街,而且全线都实现了双向通车。这还仅仅是一条线,最早的西南铁路网已经转向枝叶阶段,东北铁路网和中原铁路网都在加速建设,江南铁路网和西北铁路网也逐步成型。由詹天佑提出被誉为旷世工程的环中国铁路更是已经修好百分之六十,连其中最关键的成昆段都开始测绘。至于被称为北方横线的齐齐哈尔贯穿蒙古高原,入新疆直达阿拉木图的铁路也已经出现在交通部的图纸上,只等资金到位就能施工。甚至从喀什到西藏横穿帕米尔高原的这段天堑,都有人提出应该修建山地窄轨,用于连接国家西北和西南要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