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肥妈向善
------题外话------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 【2554】基本要素
好吧,现在选择了最难的术式进行,但留给主刀和助手的时间不多了。墙上电子钟的数字吧啦吧啦跳,是跳到了五小时三十二分钟。
手术室内的空气变得炙热烫手,医生们口罩后面的脸有些粘汗了。只听隔壁手术室有动静,手术室走廊里经过的人在说:“韩医生在回来的路上了是吗?”
“是。幸好幸好赶得上能用。”
“能不能用可能要等心脏到了再说。曹医生这边的手术进行的怎样?”
“也难说吧。他们的供心距离远,拿回来时时间很长了。心脏最不待见时间长。或许两台手术结束时间差不多。”
今晚两台手术全是不同寻常的供心极限在挑战移植医生的技术极限。
“差不多结束?两台手术应该都是房房吻合吧。”
“不是。曹医生这台说是要全心移植进去。”
天啊。——这应该是听到答案的人心里几乎一致的呼声了。
有人跑到曹昭的手术室门口探头探脑了,想探查出这难度高的手术对方准备如何完成。
像神仙一样点点仙法吗?
外科医生若有仙法,预计如谢婉莹同学在小儿骨科里露出的魔法一样,是一套理论加实践完整的外科技术。具体点放到手术里头来说,医生的手活儿是要和手里的器械融为一体方能做到出神入化的效果。这点是谢同学一早从谭老师那里得到的警示。
说回来,实习这么久了跟的几位导师对自己手拿的器械法宝各有各的武功秘籍。比方说缝合,这个最最基础的外科技术,每位导师选择的材料与自己所属的专科息息相关,练就出来的手活儿变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可能一样的。
在小儿心外科,刚说到了吻合口缝合处的超级难。医生要如何解决这个难处呢?
缝合的基本要素是两样,一个是缝合材料,另一个是缝合的术式。
先说缝合材料,若不用吻合器等特殊器械,医生一针一针的手工缝,考究的焦点在于缝合线。刚好在心脏移植这几个吻合口缝合上,真只能是医生用手工缝。这个地方各条血管的吻合角度太刁钻,对缝合操作的灵活性要求太高,刻板的吻合器是没法满足这些苛刻的条件。
缝合线要如何挑?先说缝合线的直径,缝合线以几个零代表粗细,六个零的线是最细的。这里要讲个有意思的点,缝合线标志一样的数字,不同材料粗细还不太一样的,可能有的材料六个零比另一种六个零的材料粗。这些全需要外科医生自己摸索出来。
好,主刀发出声音:六个零线。
不意外,儿科各种薄各种小,用最细的线稳妥。
用什么材料的线?
熟练的器械护士无需主刀提醒,先穿了条聚丙烯线出来。这是外科手术里常用的一种优良不可吸收缝合线。
只要听见是不可吸收缝线,可能有些患者如谈虎色变了,质疑医生是不是见患者没钱给用的坏线。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 【2555】张力
记得有一阵子,不知道是从哪儿开始刮起的一股临床歪风邪气。部分患者怕缝线怕到不得了,无论大小手术前非要缠着和医生说你得给我好线,要能在人体内吸收的。这群人是怕了在自己体内留异物了。也不知是哪里听说到的谣言,说体内留了这些缝线会死人的。
想也知道这种说法不可能成立。可吸收缝线是后来发明出来的。按照这个说法,以前的手术患者岂不是全被不可吸收缝线害死了。
在医学上考虑用何种缝线,第一步医生要思考的绝对缝线不是能不能被人体吸收,而是缝线材料的抗张力强度。
关于人体组织的张力,从第一台手术用拉钩时我们说过了,打麻药后只要活着组织在活动始终存在收缩的张力。
医学上使用缝线缝合伤口,目的是要把口子的两端拉在一起让伤口愈合。如果缝线抗张力不够强,是不足以抵抗人体组织的收缩张力。这样一来,吻合口两边人体组织反复收缩时,这股张力很容易直接把线拉断了,导致伤口重新裂开,致使缝合失败。
失败的缝合有多可怕,口子再开,这不是要大出血?否则是漏液?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吻合口漏,反反复复感染,全身败血症,真是要折腾死人了——医生脑子里能想的全是这些更恐怖的事项。
部分患者害怕的所谓缝线留在体内会死人的传言,如果指的是缝线感染,现在的缝线全是经过严格消毒,发生率太低。而且如果不可吸收缝线会有感染的风险,可吸收缝线一样有的。可吸收缝线不是一缝下去立马被人体吸收的,那一样变成缝合没意义了,要等伤口长好再被人体吸收掉的,这个过程短则数天长则一个月以上。
这些患者其实怕的应该是缝线的排斥反应。问题是现在的医学技术早已发展到各种手术材料有严格的使用规定,哪些不可留,哪些可以长久留在人体均有明确标识。能留在人体内的材料全部要进行与人体组织相容性的测验研究,审核通过方能用上临床。这点在骨科材料学上讲过。骨科的复杂材料都能做到这点,小小的缝线早就跨过这道门槛了。
说到这里,可以看出这些人的顾虑属于无稽之谈了。
确实在临床上能见到部分医生会在术前询问患者用不用可吸收缝线。这种能由患者选择的缝线一般用在哪儿?和患者性命不大关系无伤大雅的皮肤层。毕竟有的患者经济拮据能付出的医疗费有限,当年这个可吸收缝线叫做美容线很贵的要全自费的。
事关患者性命之忧的缝线选择,医生才不可能把这个专业性的东西交给不懂医学的患者自己乱选择,那是相当于递刀子给人自杀了。
说回聚丙烯线,最常用的地方是在血管。
这种材料单股线优点是,比起多股线不易感染,光滑的性能让它在穿过人体组织时伤害小,长久留在人体体内排斥反应低。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 【2556】儿科特点
最重要的是,它弹性高的性能让它用在血管缝合上表现优异。
简单来说,血管内血液是会随血压波动有量忽高忽低的波峰浪谷。当血管内液体爆满的时候,有它拉着吻合口,可以像橡皮筋被拉长而不容易像没弹力的绳子被硬性拉断。当血管内液体量处于低谷时,它能很好地收缩回来促使口子愈合。
聚丙烯线这种独特的优势,放在人体最大血液泵心脏出入大血管的吻合上,无疑非常的合适。
在成人的心脏移植上,确实只需用聚丙烯线缝合够了。
儿科的话,不太一样。
在儿科,儿科外科医生需要重点考虑儿童生长发育这个特点,在小儿骨科是,在小儿其它外科一样。在小儿心外科心脏移植大血管的吻合上,儿科医生一方面需要顾虑到儿童的血管会再长,一方面可以重点考虑下儿童旺盛的新陈代谢对比成人是个优势。
综合衡量,医生可以在这个地方用可吸收缝线来搭配不可吸收缝线,给予患儿自身的人体组织在吻合口这块更多的自我修复容错空间。
等于说,在这个手术里头,医生缝一个血管吻合口,能一半用不可吸收缝线,一半用可吸收缝线。
可吸收缝合线需要怎么选择。记住一点,可吸收缝合线是会被人体吸收的。因此,医生要做的事是确保可吸收缝合线在伤口愈合之前没被人体吸收掉,否则的话,伤口没愈合好之前线都消失了,同样意味着缝合失败。
市面上各种可吸收缝合线很多,有的降解快有的降解慢,这是指缝合线在人体内的消失时间。是不是在愈合慢的人体组织上只要选择降解慢的缝合线可以了?
不是的,有的可吸收缝合线降解虽然慢,但是它提供的张力支撑时间更短,只有几天,不如降解快张力支撑时间长的缝合线。所以,选择这种缝合线要特别留意,你缝合的这个人体组织需要不需要强的张力支撑。如果需要,必须考虑因素是要放在张力支撑时间。
如腹膜缝合,如现在的血管缝合,均是有张力支撑特别要求,那么需要重点考虑这点了。为此临床上在儿科这里常用的可吸收缝线为pds线。既然如此,这个线放在成人大血管行不行?不行。比起聚丙烯线,它还是差了些的。
以上只不过再次表明医学妥妥是个工科。
医生选择好缝线材料,如何用好它,同样是个技术问题。聚丙烯线也好pds线也好,两者有个共通点,太滑。滑的话穿过人体组织是方便少伤害,另一方面带来的痛点是,很容易打完结给溜出去了。使用这两种线在打结上,其它材料打一个结,医生需要给它们打上好几个结。打结打太多也不好。缝合的方式上,用间断缝合不太适合了,用的是连续缝合。
缝合前,再次确定下一共六个吻合口缝合,要做个先后排序。首先选择的是左侧肺静脉组,因为这里的位置属于心脏后壁。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 【2557】有点棘手
先缝好后面的口子,等心脏摆正位置好再来缝合前面的血管吻合口会顺手。
嗖嗖嗖,主刀手握持针钳和镊子,缝线轻巧地穿过血管壁,有经验的大佬缝起来是老快了。没会儿,第一个最难的左侧肺静脉组已经缝好,来到同属于左房后壁的右侧肺静脉组。
在这里似乎遇到一点点难题了。
几个助手一直在帮着吸的吸,拉钩的拉钩,剪线的剪线。现在见主刀停顿的那下,所有人的心头哐啷悬吊起。
都说了,全心法是难,放在儿童病例里头是更难。程昱辰医生心里哀叹声。不知道自己上司是不是这种手术做得少在这方面警惕性被迫降低了。要知道,隔壁的穆永先今年做足了三例都不曾敢用全心法。
不要以为受体心包腔扩张了,供心放得进去了,是完全适合了?肯定不是的。人体各有各的细节差异。现在是一个人的心脏放到另一人的身体内,这个供心绝对不属于原装配件,表现在吻合口上不止大小差异,必然也有形状间距差异。形状和大小差异你可以修剪后勉强拉,这个间距差异最要命。想想上次那个触电孩子的手术吧。你能说段医生缝合屡次失败是手感不好吗?他一样可以算是曹家的孩子。败就败在距离了。
为什么很多医生喜欢用双腔静脉法把左心房踢出去。就因为这两个吻合口,一是在后壁,操作术野太刁了,二是为了减少吻合操作,直接修过剪掉一遍了,等于必然先剪短掉一大截。若是供心这修剪完的两个袖口间距刚好和受体两个口的间距不对口,没有什么余地给你硬拉。真不如留下半个左心房好挪移。
也不可能说神仙哥哥这样的大佬会事先没有考虑到这点。可能是觉得差不多,结果实际操作后发现,哎,比目测间距大了些,刚好差那一点,棘手了。
这次手术恐怖的一点在这,没能给医生留下思考的多余时间。为什么上次说触电孩子的手术是属于比较简单了,对比这个手术可以知道了,手术被限制时间对外科医生来说是个高门槛。
必须尽快决定,尽快尽快决定下一步要怎么做。
手术室全体人员冒热汗。
此刻墙上电子钟跳的每秒数字仿佛在宣告死亡的倒计时。
“曹老师,我认为可以先缝一针下腔静脉。”谢婉莹说。
其他人的目光唰的下落到她脸上。
下腔静脉?为什么?先缝下腔静脉的话,心脏摆正,视野受阻怎么继续缝后面的吻合口,听起来不对路。
“缝一针。”主刀开口了。
“对。缝一针,定个支点。需要算下缝线能承受的最大张力大概到哪里。”
想要摸到谢同学的脑子不容易。一群人听得如坠云雾了。三助魏同学的头顶上仿佛有无数颗金星在打转转。再看一助程昱辰医生的眉头上直接抹上生无可恋:他怎么完全听不懂这学生在说些什么话。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 【2558】重点在这
质问?他是不敢的。之前他猜错主刀的脑子一次了。主刀现在一样没马上说谢同学不行。
不能说所有人绝对都摸不到谢同学的脑子。至少有个潘世华同学这样一个最善于摸索谢同学思维的人在这里。
“我明白了。莹莹的意思是说,如果硬拉两个近点距离,张力怕要爆掉,但它终究是同块平面,可以先合拢合拢,把近距离这两个点的张力减轻了再拉。”潘世华同学道。
完了,这潘同学说完,一大堆人发现更听不懂啥意思了。
谢婉莹见状,匆匆再帮潘同学补充两句:“外科缝合好比缝纫技术,三维器官你也得转化成二维平面观来缝合。所有缝合平面可以简单看成具有张力表面的布。三维的器官表面不过是一块布绕了一圈。”
哦。旁听的医学生恍然大悟间,突然意识到自己和学霸间的差距有多大。
现在是要把心脏表面这块“布”全部张力利用起来,来降低其中中间两点的张力。怎么做,可以靠上下腔静脉这两个支点拉一拉。上腔静脉会完全阻碍到操作视线,选择下腔静脉为着力点缝一针拉拉看,看能拉多少过来弥补这点不到位的差距。
拉的时候要特别留意了,留意什么?同样需要特别留意缝线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这对应的是前面花时间讲过的缝合线张力原则了。否则这样拉平摊完张力,哪怕吻合口能对上缝合,但这里是心脏各出入口血管,压力超大的。一旦超过缝合线张力极限值,缝线一样很容易在后续崩掉的。
如此看来,谢同学提的建议其实重点落在后面那句测算两种缝线最大张力上。
怎么测?在数理化数学题里头要算最大值是直接给最大值吗?不是,给基础数据给你去算。在这里同样道理,不用说真的是把线给拉崩了查看极限值,只需测个其它数据推算两种缝线的张力上限,找到手术适合技术的上限值。
理论上说通了,好像很简单,周围的人实际上能听懂一半很好了。接下来让他们算,全部人认定自己将变成一团脑浆糊涂掉。
魏同学心里直接喊投降,太难太难,他情愿继续做差生。
程昱辰医生傻傻眼:对于这学生的脑子,他这个前辈是无法用任何形容词句来描述了,因为他想不到这人脑子怎么转的了。
手术室内其他站着的医学生包括戴南辉,想不到时只能猜:这位同学估计想乱押个数学答案。
段三宝想到自己两位大佬表哥均很喜欢摸谢同学的脑子,说明曹家大佬从不觉得谢同学会乱猜乱说。曹家人擅长从事神经外科的很多,对人脑能达到何种高度有认知的。
不意外,曹昭手术放大镜下墨眼里的小漩涡炫光熠熠,望望这学生的脑子,道:“你来缝这一针,更快些。”说完,指示护士把器械给她。
其他人见着抽吸口气:大佬这是直接让谢同学验证是不是自打脸?
这男人不是神仙是魔鬼。魏同学和潘同学心里再次核实。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 【2559】进度更快
没时间了。没犹豫,谢婉莹接过护士给的器械,目光锁住了自己脑子里计算的落脚点进行验证,只看她右手拿的持针钳,嗖的下,一针下去了。
呼~众人吐口气。
刚她这动作,是像谁了?
段三宝诧异地飞飞眼皮:不会吧?他表哥大佬的动作被学了?
那是像飞一样蜻蜓点水的动作,又轻又快又准,有他的风范。曹昭墨眼里的小漩涡不慢慢转悠了,肃穆起来:明摆着弟弟那边的人是瞒了他什么了。他是不曾见过哪个“孩子”现学现卖这么快的。
除了动作快这谢同学脑子算的更是秒速,一针下完立马对护士道:“换pds线。”
器械护士快因她飞快的动作和答速满头大汗,要手忙脚乱了,拼命拼命帮医生穿针。
“我来。”曹昭的手伸出去重新接过护士递来的持针钳,没法,这学生是给了他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了。
一助三助是傻愣着了,脑子没有反应过来,手更是一时没有能反应过来动作。
现在手术区域里,只有主刀和二助在相互配合忙来忙去了。
一助的程昱辰医生:汗颜了。
不要怪他这个一助为何不动手,是由于眼前的局面是好似变成了花色织布机,各种线在拉来拉去,看得他眼花缭乱完全理不清头绪了。
这样恐怖交织的情况好比最复杂的数理化方程式,要多清醒的脑子整理才能纹丝不乱。
叫所有人看傻的是,你以为这么乱,进度会慢。好比解个难的数学题总得多费费时间和脑子吧。结果不是的,是进度更快。
段三宝同学望着直点头,他这个步骤天才早一步察觉到谢同学的法子肯定会把手术进行的更快,所以他的主刀大佬表哥让谢同学指挥。
其中的逻辑很容易想通的,复杂多口对合,重点部位先对准了最快最准。当然,能这样做到的人几乎没有,要做到的话前提必须有谢同学可怕的三维超算大脑。
主刀最后一针缝完打上结。
所有人望向墙上的钟:哇,五个钟头四十九分。
大家原以为要超时王八蛋了,没想到居然只用了十几分钟把几条大血管吻合口全部缝完了。
当大家见到新的心脏在朱星的胸腔里扑通扑通重新收缩舒张,代表着一个生命在另一个生命里头衔接,伟大的爱让另一个生命有了延续。
是一个叫人万分感动的场面。
魏同学觉得自己要吸吸鼻头,想哭了。之前,他一直好像能感同身受到朱星这孩子带着病魔后人生的不容易。
手术关键部分做完,主刀可以休息了,后续收尾工作让助手们完成。曹昭边脱掉手套边察觉到自己的手心居然粘汗了,这对他来说太少有了。今晚这种感觉令他想起了个人,叫他的眼底不由莞尔。
此时,靠近手术室门口的人能听见外面有跑步声来来去去,好像隔壁手术室出了点什么事。
按理说,做过多例心脏移植手术的穆永先医生团队经验丰富,怕就怕出点什么意外。
------题外话------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 【2560】头一次来
手术顺利,朱星作为移植术后病人要更注重防感染被送回picu里的隔离单间病房,要在这里观察一个月。
医生找家属谈话聊到接下来孩子术后要继续经历的考验。
朱星妈妈只知道,比起之前的毫无希望,现在自己孩子总算是有希望了,高兴地擦眼泪,连声道:“谢谢,谢谢你们,曹医生,程医生。”
年轻的医学生们又疲又累,忙到这个时辰顺便吃完早餐再去睡了,几位同学在办公室里讨论着手术病历如何写。
戴南辉搬了张椅子坐在他们一行人身边听。
魏尚泉见到,向室友潘世华使使眼色:你说这人别扭不别扭?
如神仙哥哥说的,此人一举一动是像个孩子。
可能是这样,潘世华发现了,相对比较成熟稳重的谢同学对这人没什么意见。
有些人故意行为举止上和其他人标榜不一样,这是典型的想吸引到他人注意力的孩子行为。好在不是严重到当初宋医生评价李亚希的表演型人格。
看到这里,可能会察觉到这两家孩子父母之所以能成为朋友,从孩子的一些行为模式可以得出些结论了。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一直骄傲地认定自己孩子最优秀。如果某一天这孩子发觉自己并没有优秀到博得所有人认同,要该怎么办。
成功人士不代表一定能做好成功的父母。谢婉莹就此想到了曹家,曹家太厉害了,能把一群孩子都教的特别棒,不知道怎么教的。
临睡之前,大家再去看一看小朋友。刚好,小慧的手术结束了。
几位同学透过玻璃窗,可以见到一大群医务人员亲自护送小慧进入了隔壁的隔离单间病房。和朱星不太一样的是,很多医生进来,貌似是术后存在比较严重的情况。
“是怎么回事?”魏尚泉垫起脚尖张望着,神情很紧张。
潘世华一样认为这个魏同学有些心理问题,如谢同学说的,说这人不是对儿科感兴趣真不太可能。只是这个魏同学奇怪在,同舍友四年多,他潘世华从没看见过对方和小朋友在一块玩。貌似,魏同学只对生病的孩子感兴趣对健康的孩子不感兴趣。
见另外几个人没有回答他,魏尚泉意识到了什么闭上自己的嘴。
段三宝的圆圆眼在这人脸上瞅了瞅,好似想揪出困惑点在哪里。
众人回过头,看见心无旁骛的谢同学戴上听诊器在听小盆友的心跳了。
扑通扑通,生命的律动听着真叫医生高兴。只是,要防止血压过高,这个心脏对于朱星小朋友来说是稍微强大了些需要适应适应。谢婉莹严肃地想。
快凌晨,大家去补眠了。
今晚睡觉由于他们不在急诊科上班了,不能占着急诊科休息室床位。段三宝带领他们几个去小儿心外二科找床睡。
第一次去神仙哥哥的科室,几个同学好奇心大大的。
段三宝走在路上边给他们介绍:“一共是五十二张床位,不包括加床。我们是第二组,组长是曹老师,一共负责十张病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