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至于赵南星做的也挺好的,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还是让赵南星继续干,也就是把他提拔到工部尚书的位置上来。
皇宫里面虽然相对平静,但是皇宫外面已经纷纷扰扰了起来。
很多人开始上题本,想要营救在中场的那些人。
甚至理科学派的士子们也开始奔走呼号,他们在哀求,他们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却上书无路。
朝中中枢与他们的勾连已经断绝,高攀龙和孙慎行自身难保,其他人更是如此。
至于韩爌和赵南星,这个时候也没法替这些士子们说话,甚至对他们的行为非常反感。
韩爌和赵南星他们两个人现在就希望事态尽快的平息下去,结果这些士子还妄图把事情无限的翻出来。
不过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永远都是有两面性的,有的人在哀嚎,有的人就得庆祝。
哀嚎的是失败者们,庆祝的就是另外一群人了。
在徐光启家里面,几个人正在聚会。
这个小团体是以徐光启为首的,很多人的地位也并不高,代表人物除了徐光启之外,还有李之藻。
李之藻这个人学识渊博,娴于天文历算、数学,“晓畅兵法,精于泰西之学”,与徐光启、杨廷筠齐名。
万历26年进士,跟随利玛窦学习西方科学。万历三十一年任福建学政期间,将天文题目纳入科举。
后来李之藻接受天主教教义,于万历三十八年受洗入天主教。跟李之藻同时接受洗礼,加入天主教的,还有王徵、李天经等。
李之藻原本的官职是南京的太常寺少卿,在徐光启得到朱由校的重用之后,徐光启向朱由校举荐了李之藻。
当时为了让朱由校重用李之藻,徐光启替李之藻说了不少好话,说他精通天文数算历法,尤其擅长制造大炮。
于是李之藻得到了朱由校的提拔,从南京太常寺少卿擢升为光禄寺少卿,兼管工部都水清吏司部郎中事,位置还是很不起眼。
当然这是朱由校故意的。那个时候朝中纷纷扰扰,斗争正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朱由校自然不可能让徐光启李之藻他们露头。
但是到了现在这个时候,事情已经平息掉了,自然到了徐光启他们露头的时候。
这一次聚会就是为了这个事情,兵部被陛下交给了徐光启,自然就是他们出头的时候了。
朱由校从始至终都没小看过徐光启李之藻这些人,他们是一个传承完善的学派,他们彼此之间都有联系,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奋斗,只不过一直没有得到赏识和重视罢了。
但是到了现在,真正要用徐光启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现在高兴的就是以徐光启为首的这些人,外面在哀嚎,他们在庆祝。
徐光启他们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这一次是大展拳脚的时候了。
除了李之藻洗外,这里还有其他人。
这位很特殊,他曾经是东林党,与利玛窦也有过接触,同时与在江南的传教士郭居静、金尼阁和艾儒略等往来。
万历三十九年,在参观了李之藻父亲的西式葬礼后,这位决定改信天主教。
这个人与其他两个人不一样,其他两个人更关注的是自然科学,是东西方科学的融汇和贯通,而他关心的是教育。
他认为这个国家的教育系统和科举系统出了问题,需要新的人才选拔制度、重新制定官员制度。
他在这方面颇有研究,所以这三个人算是一个小团体,这个人就是沈庭筠。
同样是在徐光启得到重用之后,徐光启向朱由校举荐了沈庭筠,朱由校也任用了他。
沈庭筠现在的官职是国子监博士,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员,只是游离在权力中枢之外。
除了这三个巨头之外,还有其他的人也在,包括和徐光启一起入教的王徵、李天经,甚至李贽的学生陈可道也在。
可以说这一次是他们所有人员的大聚会了,这是准备大干一场的架势。
徐光启现在是内阁次辅,也的确需要人支持。
要知道在这里庆祝的只是他们在京城的人,在地方上他们还有更多的同一学派的人。除此之外,还有心学其他学派的学子们。
要知道心学那些人现在虽然和徐光启他们没什么勾连,但是这些年也是备受打压。
一旦徐光启他们干出点什么事情来,肯定会有人选择加入他们。大家都是心学门人,做起这样的事情来更是毫无顾忌。
所以徐光启他们前途远大,只要得到了朱由校的支持,这些人就是汉代的董仲舒,就是那个时候的儒家。
他们会快速的攫取权力,将很多人直接打躺在地上。
因为人比较多,徐光启的家又比较小,所以大家只能将就着在院子里面摆几张桌子,摆了些小食和瓜果。
喝酒是不可能了,大家喝着茶聊聊天,一个个都很兴奋,畅谈着理想,规划着未来。
等到闲聊进行的差不多了,徐光启放下手中的茶杯,一脸郑重的开口说道:“陛下让我拟定一份名单,我想从我们这中挑一些人。有些话我要说在前面,咱们之中的人,有些人比较适合进入兵部,但是有些人不行。”
“大家也都知道我的性格,我们之间共事也不是猜来猜去的,所以我就直说了,不适合进入兵部的,我也不会向陛下举荐。陛下用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不能辜负陛下的信任。”
“所以大家也不要因此有什么怨恨,以后有了其他机会之后,我依旧会向陛下举荐你们。”
众人全都笑着点头。
这个时候他们还比较纯粹,算不上一个太大的利益团体,所以彼此之间也没有什么隔阂。
要知道在他们之中,讲究的就是一个能力为重、分工合作,谁擅长什么谁就做什么。
就像沈庭筠,他知道自己不擅长军事,也不擅长天文立法,所以他就不掺和这个事情,只是坐在一边笑着喝茶。
但是李之藻他比较擅长进入兵部,所以一个兵部侍郎是少不了的。
在拟定了一个大名单之后,徐光启舒了一口气,笑着说道:“那就这样了。”
不过沈庭筠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心,有些迟疑的开口说道:“我们这样做,陛下会不会不满?”
要知道他们现在的行为,完全符合结党营私这个定义的。
前一段时间陛下刚干掉一个这样的团伙,现在他们又来。
这要是让陛下猜忌了,那一切都完蛋了。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163章 滚!大明不需要!
沈庭筠的这句话出来之后,现场瞬间就安静了下来,良久没有人说话。大家都看到了那些东林党是什么样的下场。
李之藻在一边尴尬地笑了笑,摸了摸鼻子,有些迟疑的说道:“我们这个,应该不算吧?”
没有人开口,大家他看他,他看看他。
在场的人谁都知道,沈庭筠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结党营私这种事情不是说自己这些人说算或者不算的事情,而是朝廷中有没有人看你不顺眼要搞你的问题,更是陛下怎么看你的问题。
几个人互相看了一眼,都有些迟疑了,最后把目光全都集中到了徐光启的身上。
在场所有人里,徐光启是大佬,是内阁次辅,最先得到陛下的重用,现在也是陛下非常看重的人。
所以大家都想知道徐光启对这件事情是怎么看的。
见到大家的目光都望过来,徐光启喝了一口茶,放下手中的茶杯,笑了笑说道:“陛下让我去户部,还让我自己挑选人手,你们觉得呢?”
几个人还是有一些迟疑,不过都不是笨的,倒也是明白了徐光启话里面的意思。
我挑你们这就是陛下的意思,如果我们不这么干,反而就不合适了;如果陛下真的担心,那么就不会让我们这么干。
“我回头进宫一趟。”徐光启似是为了宽慰众人,笑着说道。
众人点了点头,算是认同了徐光启的说法。
这件事情必然是要顾及的,不然反而会弄巧成拙。先问一问陛下的意思,也是好的。
紫禁城,乾清宫。
朱由校看着陈洪递上来的名单,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开口说道:“此事不用去管,随他们去吧!”
自己重用徐光启,还放权给他们,目的不就是这个?
现在还不是压制和削弱徐光启他们的时候,现在自己要做的就是扶持他们。
徐光启他们还很弱小,虽然人数也不少,但距离自己想要的程度还差得远呢。至少这些人不迷信孔孟之道。他们相信自然科学,这对自己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让徐光启这些人掌握权力,是眼下最重要的事情。至于一些其他的问题可以放到一边,等到自己的目的达成了,那么该收拾的还是要收拾,但是不是现在。
伸手将旁边的一份题本拿出来,朱由校的目光就比较严肃了。这个题本才是自己现在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本题本是徐光启上来的,而且是私密上来的,就是刚刚徐光启见朱由校的时候亲自交给他的。
这题本里面的内容才是大问题,其他的事情朱由校不在乎。
虽然大家嘴上都不说,但是你自己上了高位之后,提拔的肯定都是自己的人。这一点无论怎么弄都是不可避免的,
无论这个人出于公心还是私心。
即便是出于公心,想把事情做成也要提拔得力的人手,最重要是和自己想法一样的人手,其他的人肯定不行。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没人会提拔一个反对派的人上来。姑且不说这个反派做不做事情,整天在自己这捣乱,就受不了。
将题本再一次看了一遍,朱由校的脸上蓦地严肃了起来。
这一份题本的内容很简单,那就是徐光启在向自己这个皇帝推销天主教,说白了就是在传教。
当然了,徐光启的初衷并不是单纯的传教,而是他觉得这样可以救大明。
在这一份题本里面,徐光启详细的剖析了自己这些年的心路历程,可以说对自己这个皇帝坦诚相待。
徐光启说自个儿“空有愿治之心,恨无必治之术”。但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天主教,在经过详细的了解之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认为耶稣会“所传天学之事,真可以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者也”。
于是他向皇帝敬献了三条治国良策:
其一,让传教士把西学的书翻译出来,然后请天下的儒生来研究。如果这些书是旁门左道,自己甘愿受罚;
其二,让传教士和中国寺院的大师、道观的天师们论战,如果传教士“言无可采,理屈词穷”,立即将他们赶走,自己也情愿受罚;
其三,在信天主教的地方作一个调查,三年中看犯罪的人里有没有教徒,这样就可知天主教究竟是好是坏。
看了这一份题本之后,朱由校既放下题本,轻轻叹了一口气,觉得欣慰,又觉得悲哀。
自己感到欣慰是因为徐光启他看到了大明现在思想的混乱。
事实上知识分子一直在求变,资本主义萌芽带来的是一种需要全新思想指导的社会,但是这种思想却迟迟没有出现。
即便这种思想出现了,比如泰州学派的限制君权,以民权代替君权,这是很进步的思想,是符合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
但是事实上在这个士大夫把持的国家,它是行不通的。也可以说这种思想太超前了,在这个时代根本就是不合时宜的,所以直接就被掐灭在了萌芽里面。
原本旧有的思想体系,已经不符合当下时代的发展。大明需要一个全新的思想体系去指导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进步的趋势,在朱由校看来这是好事情。
大明朝灭亡了以后,清朝统一了天下,那真的就是彻彻底底的退步了。
在这种认识下,徐光启这样的实干之人,他希望找到一条救国图存的道路,于是徐光启把目光投向了耶稣会。通过一些了解之后,徐光启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可朱由校是后世来的,完全知道这些玩意是怎么回事。传教士嘴上说的漂亮,背后的龌龊事情更多,当时西方的问题绝不比中国少。
但徐光启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又无法去欧洲实地考察,所以传教士所介绍的西方成了他心中的乌托邦。
这就是你不能听人说,你要听人做。
朱由校觉得自己要扭转这种趋势,徐光启等人是他要培养的革新一派,这种人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认识。
学天主教是不行的,那帮家伙整天想着建立****的国家。大明不允许比自己更牛逼的人存在,况且教会在欧洲现在都已经是颓势了,想到自己这里来寻求辉煌?
朱由校只能送给他们一个字,那就是,滚。
你们的自然科学知识我们可以学一些。但是你们的思想就不要了。
如果说谁知道今后的思想世界是什么样的,谁知道这个国家应该走向何方,朱由校觉得自己最合适。
在经历过后世信息大爆炸的行礼之后,在理论程度上,朱由校觉得自己是一个高手;至于实际操作上,朱由校从来没想过自己去操作,自己是皇帝,自己为什么要操作?
“皇爷,徐阁老求见。”陈洪来到了朱由校的身边,开口说道。
这是心灵感应吗?自己在琢磨着徐光启的事情,他这个人就来了。
不过来了也正好,自己正好可以和徐光启商量一下。
于是朱由校开口说道:“让他进来吧。”
很快徐光启就从外面走了进来,见到朱由校之后,开口说道:“臣徐光启,参见陛下。”
“爱卿免礼吧。朱由校开口说道,随后对一边的陈洪吩咐道:“赐坐。”
等到徐光启坐下之后。朱由校这才开口说道:“不知道爱卿此来所谓何事?”
说完这句话之后,朱由校微笑地看着徐光启。
虽然徐光启有很多不足,但这真的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人才了。无论是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还是对于祖宗之法的见解,这个人都有独到之处。
徐光启缺的只是一扇门。只要自己把这扇门给他推开了,他就能走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还得让徐光启再憋一憋,到时候他会有更深的感悟。
“启禀陛下,臣今日来求见陛下,是为了户部的事情。”徐光启开口说道。
这个朱由校倒真的没想到,这怎么来这里的?
刚刚陈洪还和自己说他们在聚会,还给自己弄来了一份名单,自己都没放在心上。那你们商量好了就报上来吧,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爱卿但讲无妨,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可以对朕说。”朱由校开口说道。
徐光启连忙说道:“不是户部那边出了问题,而是臣这边出了问题。陛下让臣去选户部的人手,但是臣见识有限,交友也并不广泛,所以只能是从臣所熟识的人始终去选择。如此一来,臣选择的必然是和臣亲近的人,恐有结党营私之嫌,是以臣以为此策有不妥。”
“大明朝这么多大,朝廷上下官员这么多,臣以为当广选贤才,尽可能的选择天下的仁人志士为朝廷所用,如此方能做大事。臣请陛下,遴选户部官员,平息非议,同时也为国选材。”
朱由校看着徐光启,心情有些怪。
这怎么看,徐光启这都算是以退为进,怎么看都是在试探自己。
不过朱由校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应付,他们这是不放心罢了。
于是朱由校笑着说道:“爱卿此言差矣,先前曾经说过,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朕既然把这个事情交给了爱卿,那爱卿就放心大胆的去做。朕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朕既然对爱卿放心,那爱卿也要对朕放心。所谓君臣不相疑,既是为君之道,也是为臣之道,所以爱卿不必有顾虑,可放手去做。”
徐光启心中感动,连忙躬身行礼道:“臣,谢陛下!”
“如果爱卿没有什么事情,那就去忙吧!朕等着爱卿的好消息。”朱由校笑着说道。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164章 搞土地的想法
徐光启走了。
朱由校看着徐光启远去的背影,脸上的笑容缓缓地收敛了起来,最后坐直了身子,看了一眼身边的陈洪,开口说道:“锦衣卫那边已经开始了吗?”
“回皇爷,已经开始了。”陈洪连忙躬身道。
朱由校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而是转身去休息了。
此时此刻的北京城,有一个地方再一次热闹了起来,那就上一次陈可道讲学的地方,这里再一次汇聚了无数人。
今天陈可道讲的内容比较敏感,那就是关于天下讲学的。
陈可道认为天下讲学应该正学风,从而达到改变社会风气的目的。至于怎么样正学风,那就是得禁止私讲,说白了就是不允许什么人都出来讲,要有资格的人才行。
而且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能讲学,书院不能够谁都能开,要得到朝廷允许才行。
如此,才能够正本清源,达到正学风的目的,从而做到涤荡人心、澄清世间。
陈可道的这个提议一出来,自然就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这又是在挖坟。
这天下的很多党派是怎么来的?
就是依靠讲学。
有了一个表面上的师徒名分,然后在官场上相互勾搭,同时这些人还都是同乡。因为都是同乡建造的书院,尤其是朝中的大佬,他们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提升声望,培养后辈。
在这些后辈进入官场之后,那就是大佬他们天然的党徒。
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可道这样的论调被拿了出来,必然会影响无数人,所以一时之间反对声也比较激烈。
即便是陈可道周围有锦衣卫的人护着,依然差点引发了骚乱。
上一次因为这件事情,不少人被锦衣卫给抓了,到现在还关着。
这一次他们依旧还是闹,很多人喊着口号。
没有什么人直接出头,他们也学乖了,免得被锦衣卫直接抓走,所以玩的是法不责众的套路。
到了最后,锦衣卫只能勉强维持秩序,驱散了人群。
原本以为这样的行为会停,但是谁也没想到还在继续。
下一讲。陈可道就讲女人的贡献。
陈可道认为一个人的见识是由自己的学识所决定的,而并不是由他的性别。也就是说,女人并不是头发长见识短,只是她们没有接受到教育的机会。
所以陈可道希望给予女人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开办只收女学生的书院。
这个论调一出,又引起了轩然大波,无数人涌向了讲学现场,但是这个观点却得到了不少女人的支持。
因为陈可道不认为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宣传的很美好。
于是京师又闹腾起来了,不少人跑到顺天府去告状了。
顺天府衙门也是一个头两个大,这件事情傻子都看得出来,必然会闹大。那么自然就不能这么干受着,顺天府平日里就是受气包一样的存在,他们才不会为这件事情出头。
于是这些人在顺天府吃了闭门羹后,在京城就闹腾了起来,不少人开始搞事情。
这样的风波自然影响到了朝堂上。
无数人上题本弹劾,说陈可道宣传的是异端学说,像陈可道这样的人就应该直接打躺下,希望陛下将其治罪,严禁陈可道再传播这种学说。
但是朝堂上也不是没有人支持陈可道,有一件事情就被翻腾了起来,那就是之前御史朱童蒙上的题本。
在朱童蒙看来,天下纷乱之缘,就是因为私自讲学,就是因为那些书院,所以他一早就上了题本,希望陛下禁止私自讲学这种事情,并要求捣毁天下的书院。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件事情自然而然的就被翻到了台面上来。
当然了,如果没有人推动这件事情的话,朱童蒙的题本或许就会石沉大海,但是都察院却把这件事情推了出来。
因为都察院很多人在这次陈可道的讲学里面看到了机会,尤其是崔呈秀等人。
崔呈秀他们并不是赞同陈可道的学说,而是觉得汪可道的学说对自己有用。
比如禁止私自讲学、捣毁天下书院,这可是崔呈秀他们一直都想干的事情。东林党那些人之所以强大,还不是因为他们有书院这一至关重要的途径来蛊惑人心?
于是都察院开始弹劾,大意上就是写的朱童蒙的学说,但是他们却拐了一个弯,直接从结党营私的这个方向开始攻击。
他们开始攻击之后,必然就会有人站出来反对,因为这些人不会轻易的让他们捣毁了书院。
一时之间,朝堂上也是纷纷扰扰、闹闹腾腾。
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之下,朱由校斜靠在卧榻上,身边摆放着各种果盘,不时的伸手拿起一个蜜饯丢入嘴里。
现在不像后世,没有什么新鲜水果可以吃,但蜜饯还是不错的。
不过这两天蜜饯吃的有点多,好像太甜了,整个人有点腻的慌。
于是朱由校拿起了一个冻梨。
这冻梨外表黑乎乎的,已经用凉水去除了外面的冰。
朱由校伸手用丝帕托着冻梨,轻轻的将冻梨的表皮咬破,里面清凉的汁水瞬间冲进了口腔里。
朱由校大感满意,要的就是这个味道。
或许应该把大玻璃搞出来,用玻璃去扣大棚,那样自己就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吃,为自己补充维生素,让自己强身健体。
1...5152535455...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