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之前这件事情也闹过一段时间,但是并没引起什么太大的波澜。
余懋衡自己也是都察院御史,这件事情还是知道的。只是自己怎么也没想到,在这个时间点上,陛下居然把这份题本拿出来了。
今天的事情他自然是知道的。陈可道的讲学被人闹了。这件事情虽然刚刚发生不久,但是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了。
事实上,对于这件事情,官场的官员都是有了解的。
所有人都在等着看热闹,等着给陈可道一个难看。
但是聪明的人都知道,这里面牵扯的可不仅仅是两个学派之争。
整件事情的背后,是庞大的利益之争。
陈可道给陛下讲学,无论是有人在推动也好,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结果就是他在陛下那里占有了一席之地。
这是当权者所绝对不允许的,所以他们要打击陈可道,从学术和身体上双方面的打击。
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打击陈可道这个人,实际上针对的是陈可道身后的人,隐隐针对的是陛下。
在朝廷现在的官员看来,针对东林党的人和组织陈可道讲学的人,虽然不是一堆人,但是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所以这一次不能退缩,一定要把陈可道打下去。
既然关注着那边的事情,那边出了什么事情自然也会第一时间传出了消息。
陈可道的学术让很多人恐惧,所以那些恐惧的人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
讲学的现场闹了暴动,这就是一种激烈的手段。
只不过是没有组织的手段,事前没有人想到会是这样样。出手的也不是朝中的当权派大佬。
但是这一次的事情之后,必然会有理学的实权派大佬出手,这代表着斗争升级了。
简单的学术之争,上升到了路线之争。
学术之争是民间团体的学者之间的,但是路线之争就是执政党之间的争夺。
虽然没有人提出这个概念,但是现实情况就是这样。
皇帝虽然拥有权力,但是用什么样的理念去治理这个国家,说的算的不是皇上,而是朝中的东林党等人。
这其实就类似于汉代的黄老之学与儒家的争斗,同时也意味着儒家各门派之间的争斗,手段上无所不用其极。
所以接下来的斗争会越来越激烈。
这是一个大的党争趋势已经被拉开了。
余懋衡自然看的清楚这一点,他真的不想参与到这些事情里面来。
虽然他也是一个理学子弟,但他也是一个官员,深谙明哲保身之道。
这一次的争斗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程度,绝对会出人命的。
所以余懋衡不准备参与,之前他就有了外放的打算,甚至有外放失败就辞官的打算。结果被陛下召到了宫中,外放就没戏了,辞官也不要想了,直接升任了都察院左都御史。
显然这是陛下要把自己拉入战场里面。
余懋衡也很郁闷,陛下这是看中自己什么了?没觉得自己这么优秀啊。
现在看来,事情向着更糟糕的方向滑下去了。
这份朱童蒙的题本,内容很简单:天下书院讲学之风盛行,抨击时政,霍乱地方。其实总结起来就几个字就能概括,那就是儒以文乱法。
这几个字虽然简单,但是在这个时代真没人敢说。
这个朱童蒙的胆子太大了,以前还没有什么感觉,但是现在这种感觉就来了。
陛下把朱童蒙的这份题本给自己,有什么目的自然不言而喻,那就是让自己仿照着这份题本再写题本。
想到自己前面被提拔为都察院左都御史,那么这一切都是准备好的。
这份题本给自己,自然不是让自己单独写一份上的,而是让自己率领自己的手下写题本。
现在都察院很多人人心惶惶,正想找一份出路。有的人想借机升官,学自己。
一旦自己把这个意思透露出去,很多墙头草都会跟着上题本,很多想要扬名升官的也一样;同时会有很多人反对。
都察院首先就会产生分裂,那分裂之后呢?
余懋衡有些不敢想。
这是谁的意思其实已经很明显了。这就是陛下的意思。
是陛下本身就是这么想的?还是被陈可道给说服的?又或者是被眼前的这个太监给说服的?
徐懋衡不得而知。
不过这些都已经不是问题了。问题是自己该怎么办?接不接受这份题本。
如果接受了,那就要按照陛下的指示去办。开了这一枪之后,自己就等于站到了所有理学的反对面。
到时候自己就只能接受陈可道的学说,不然的话自己就没有存身之地。自己会成为陈可道这一学说的大佬、标杆性人物,遭受的攻讦自然也是最多的。
估计直接就会被顶上一个奸臣的帽子。出头的椽子先烂,自己怕是要被盯上了。陈可道身上的压力直接就会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他们会想着先弄死我。
想到这里,余懋衡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如果自己不接受,那估计陛下会找别人。
而自己呢,不但仕途毁了,可能命也保不住了。这是不给人退路,身在棋局之中,成为了棋子之后,必然要有这种觉悟。
陈洪也不着急,静静的坐在那里,喝着都察院的茶水。
他打量着都察院的茶杯,仿佛都察院的茶杯是什么艺术品一样,似乎都察院的茶水是什么绝世好茶。
陈洪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看得余懋衡有些牙疼。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题本接下来,然后装傻。等着陛下处置自己。
“余大人,你甘心吗?”这个时候陈洪在一边开口了。
听到这句话之后,余懋衡一愣。
他没想到陈洪会和自己说这样的话,他大概能猜到这句话的意思。
略微迟疑了一下,他还是开口问道:“公公此话何意?”
玩味的看了一眼余懋衡,陈洪脸上露出了笑容。
也不管余懋衡是真傻还是装傻,陈洪放下了手中的茶杯,正了正身子,脸上的表情也严肃了起来。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113章 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
“余大人你在都察院的境况,咱家也是知道一些的,大人日子并不算太好过。是陛下垂青于余大人,将余大人提拔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这是什么?这是陛下对徐大人的知遇之恩。你们不是总说‘君以国士待我,我毕以国士报之’?”
“再说了,余大人就真的甘心放弃?现在余大人被提拔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正是一展宏图、大展身手的时候,难道大人就甘心黯然退下去,在山林野泉孤独终老?”
“不能一展胸中所学,余大人就真的甘心?人生在世,无非是行险一搏。博得过去,自然海阔天空;博不过去,那么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余大人难道就不想搏一下?”
“黄老之学曾经也将董仲舒等人视为异端,甚至儒门也曾如此。可是现如今的世上之事谁又能够说的那么清楚?有些时候,并不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而是进一步海阔天空。”
陈洪说完这些话之后,再一次端起了茶杯,轻轻地抿了一口水之后,就不再说话了。
余懋衡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的,看了一眼陈洪,苦笑着摇摇头。
话是这么说,但是事情哪有那么容易办?如果能那么容易,自己还用纠结这么久?
不过余懋衡也看出来了,这个陈洪和自己说这些话,显然也不是抱着什么单纯的目的。
在这个官场之上打滚,又有几个人是真单纯的?陈洪无非是想和自己联合。
至于提到什么董仲舒,无非是想给自己画大饼,同时也在告诉自己,他愿意支持自己成为董仲舒。
而自己要回馈他什么?
那自然是在朝外对他的支持。
现在朝中的两个太监,一个是魏忠贤,另外一个就是自己眼前的这个陈洪。
魏忠贤的权势就不用说了,自从掌握了东厂之后,那真的是与日俱增。
眼前的这一位陈洪陈公公,在陛下的身边伺候的时间最长,可以说也是陛下眼前的红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两个人要是不争斗才有鬼了。
他们一时之间分不出胜负,那么自然就要开辟第二战场,想办法从别的角度击败对手。显然陈洪这是准备在朝堂之上想办法了。
虽然没有挑明,这事两个人终究有了一些默契。
余懋衡最终还是咬了咬牙,他知道自己并没有退路。
这件事情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
想到这里,余懋衡将题本收了起来,对陈洪说道:“公公还有其他事情吗?”
见到余懋衡将题本收了起来,陈洪脸上顿时就露出了笑容。
差事算是办完了。至于自己有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当然是有的,但是不能说。
有些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表。
虽然他很想和余懋衡好好的聊一聊,开诚布公的聊一聊,但是现在还不可以。
“咱家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了。如果余大人没有什么事情交代,那么咱家就回宫了。”陈洪笑着说道。
“那本官送公公。”余懋衡的站起来身子,笑着说道。
两个人一起离开都察院衙门。
目送着对方离开,余懋衡转身走向了屋子。
既然事情已经应下了,那么就要开干了。但是在这之前,自己需要做好一切准备。
余懋衡要做的准备也很简单,那就是去找盟友。
正所谓人在江湖,多个朋友多条路。何况自己要干这么大的事情,要把自己的退路给留好。如果自己把事情办了,不能被对方所接纳,那么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余懋衡不会去找陈可道,因为在余懋衡看来,陈可道就是个不上台面的人。
真正的大佬是不会像陈可道这样的。
其实仔细的分析一下就能看出来了,真正的大佬另有其人,这个人是最近被陛下提拔的,之前也是郁郁不得志,最好还是能够和陈可道联系在一起。
那么这个人是谁?
只要稍稍的有一些了解就能猜的出来了。看看最近这一段时间被重用的人,再看看他们的履历,瞬间就能够找出来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徐光启。
他为什么在官场上被排挤?很简单,因为他是焦竑的得意门生。
这个焦竑又是谁?他也是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生平与李贽最为较好。
他认为佛经所说,最得孔孟“尽性至命”精义;汉宋诸儒所注,反成糟粕。企图引佛入儒,调和两家思想。
万历十七年焦竑会试北京,得中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官翰林院修撰,后曾任南京司业,按照明代官场的惯例,这绝对不是一个状元该有的官路。
但是事情就这么发生了,那就是因为他被排挤了,被视为异端。
虽然最后的下场没有像李贽一样那么凄惨,但是心中的志向也是一辈子没有得到伸张。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弟子徐光启就更不会得到人提拔了。
正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朝中没有人的还能努力干活。而像徐光启这样在朝中被人下绊子的,别提好做官了,根本就没法做官。
但是在年初的时候,这个人被陛下提拔成了兵部侍郎,负责管理京营,现在又和戚继光的后人戚金在练兵。
虽然之前徐光启就是练兵,所以看起来和现在也好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余懋衡不一样,从自己被提拔,到陈可道讲学,再到自己手中的这一份朱童蒙的题本,以及朝中东林党被打击,将这些东西综合起来看,那些事情就很明了了。
陛下这是想要扶持一个新的学派,在朝堂上扶持一批新的臣子。
反对自己的这个学派的,反对陛下政策的臣子,全部都会被干掉。
在洞悉了这一切之后,剩下的就是站队的问题了。
自己又没得选,那就自然要站在陛下想让自己站着一侧。
自己想要出头,必须要得到一些人的认可。那就是即将起来的心学派的领袖人物,这个人自然不会是陈可道。
在余懋衡看来,这个人应该是徐光启。
如果自己得到了他的支持,那么后路无忧。
回到自己的值班房,简单的收拾了一下,余懋衡就出了都察院的大门。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114章 改换门庭
作为一个在京师里边备受排挤的官员,徐光启是一个很穷的人,他的家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
徐光启和他父亲一样“弱冠补诸生高等,食讫学宫,以家贫,故教授里中子弟。”
他家在京城买房子自然是不可能的。帝都居之大不易,这是在任何一个朝代的共同的事情。官员在京城买不起房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不过徐光启有地方住,原因很简单,皇帝朱由校赏赐了他一套房子。
当然了,也不是什么豪宅大院,只是一套别致的院子,有正房三间,左右有两个厢房,是一套标准的四合院。
这对徐光启来说,已经很不错了。平日里倒也没有什么客人来,所以住的也算舒服。
只不过让他没想到的,今天家里居然来了客人。
要知道虽然他升官了,但是他的人缘一如既往的不怎么好。他自己本身也不喜欢钻营,与很多人也合不来,所以基本上没什么客人来串门,只是偶尔有那么几个好友来探望下。
听到来人是都察院左都御史余懋衡,徐光启一愣。
这位怎么找到自己家来了?
要知道这位现在可是红人。
所有人都很清楚一件事情,在这个时候被陛下提拔,自然是很得陛下看中的一个人。
很多人都在巴结这位新兴的官员,只不过他好像挺高冷,平时也很低调。这一次怎么跑到自己家里来了?
徐光启有些疑惑,但是也不能闭门不见。
很快两个人就在客厅会面了。
一番客气之后,茶水端了上来,两个人也分宾主落座了。
徐光启看着余懋衡,实在是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他根本不知道对方是来干什么的。
最关键的一件事情,自己和他也不熟,连个话题都找不到。
余懋衡倒是不以为意,他今天就是来拉关系的,只要能够把关系拉上,其他的事情不重要。
轻轻地放下手中的茶杯,余懋衡开口说道:“子先师从焦竑先生?”
听到余懋衡的话,徐光启一愣。
怎么还问起自己的老师来了?
不过他还是点了点头,缓缓地开口说道:“焦竑先生是我乡试之时的座师,这些年对我言传身教,教导颇多,的确是我的老师。”
他的最后这一句话意思很明显,我的确是将焦竑当成了我的老师,所以你要说什么你注意点儿。
要知道当成老师与官场上的座师是不一样的。
座师更多的是一种官场上的利益结合,相互结党,规则层面上的事情比较多。
而真正的老师,在感情层面上的事情比较多。
徐光启这就是在强调一个问题:你说话小心点儿。
余懋衡不以为意,他又不是来打架的,便笑着开口说道:“焦竑先生是万历17年的状元。我曾经和董其昌先生学过书法,虽然没有拜入师门,但是一直将他当成我的老师。”
听到余懋衡提到董其昌,徐光启顿时一愣。
要知道徐光启是松江府的人,他和董其昌是老乡,两个人都是华亭县的人。
他怎么也没想到余懋衡居然提及了董其昌,这就让徐光奇有些诧异了。
对于徐光启的诧异,余懋衡倒是没什么感觉,继续说道:“子先你也是松江府人吧?”
徐光启点了点头。
他只是受到排挤,又不是傻子。徐光启大概好像已经明白余懋衡是来干什么了,这是找自己拉关系来了。
他就更有些不明白了,这找自己拉的什么关系?
余懋衡他现在可是陛下面前的红人,刚刚被提拔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要是到现在和平常可不一样,在都察院如此混乱的情况下,陛下让他接手都察院,这是对他多么大的信任?
说余懋衡他不是陛下的心腹,是没有人相信的。
相比较起来,虽然自己也被陛下升官了,而且负责的事情也不少。可是实际情况却远不是如此,陛下对自己并没有那么器重和欣赏,余懋衡犯不着和自己套近乎。
正所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何况还是地位比你高的人?
如果上位者和你亲近,那你就要小心了。他并不是看好你这个人,也不是觉得要和你相交。
他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他只是有什么糟心的事情想让你去干,所以你要学会提防他。
一旦他显得对你特别亲近,你就最好躲远点儿;如果躲不掉,那就想点别的办法推掉。
好事情他是不会想到你的,也不会和你亲近,而是会向你表功,会告诉你:我给了你这么大一个好处,你需要感激我。
只有在这件事情特别糟心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干时,他才会展示和你亲近,打打感情牌。
现在徐光启就是这种感觉,下意识向后仰了仰靠在椅子上,伸手端起了茶杯。
徐光启抿了一口,就这么靠在椅子上不说话了。
余懋衡也不以为意,只是继续笑着说道:“如此看来,我们也是亲切的世兄弟。以前不在一起为官,稍有疏远。以后自当多亲多近。”
这话听的徐光启一脸懵逼。
我们的是稍有疏远吗?
我们是根本就没有来往好不好?
还什么多亲多近?
我现在就想离你远远的行不行?
不过徐光启也没有办法损了对方的面子,人家好歹是都察院的左都御史,陛下眼前的红人。自己能做什么?
对着余懋衡笑了笑,徐光启开口说道:“这是自然,这是自然。”
对于徐光启语气里的敷衍,余懋衡不以为然。
敷衍就敷衍呗,自己又不掉一块肉。关系这种事情,走动走动就近了,需要的只不过是一个由头罢了。
只要能够拉上关系,后面能够成为什么样的关系,还不是要看平日里怎么走动?
余懋衡笑着说道:“事实上我对焦先生的学问很是向往,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听说子先得到了焦先生的真传,不知道能不能一起探讨?平日里闲暇之时,我想多找子先请教。”
找我请教,还提到了老师?
徐光旭好像知道对方是来干什么的了。
这是要往自己老师的门下钻,或者是想改换一个门庭。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115章 皇帝不下场
在官场上,这种事儿根本就不算什么新鲜的事情,改换一个门庭也是大家习惯的操作。
因为不知道将来自己会怎么样,所以官场上对改换门庭这种事情容忍度还是很高的。
只不过徐光启有一点不明白,余懋衡为什么要投靠到自己老师的门下?
要知道余懋衡现在可是陛下眼前的红人,他最应该做的就是什么都不改变,他现在已经够红的了。不改变就代表了能够持续,那余懋衡为什么还要改换门庭?
所以很多人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改换门庭,但是余懋衡就这么干了。
这里边就有问题呀!徐光启用脚趾头想想都觉得这里面大有猫腻,只不过余懋衡怕是不能告诉自己原因了。
看了一眼余懋衡,徐光启笑着说道:“余大人如果愿意,这当然是非常好的。”
余懋衡点了点头,知道自己的目的算是达到了。
两个人接下来也没有谈什么敏感的话题,反而是根据学说开始了讨论。
有余懋衡的刻意迎奉,两个人谈得很开心,气氛显得非常和谐。
事实上,对于官场上的官员来说,什么学说什么学派,并没有那么重要。
学说和学派的重要性,其实体现在帮他们笼络人心,帮他们结党营私,至于其他的,都不重要。很多官僚秉承的并不是学说里的这些东西,这些什么有用?他们用什么?
真以为黄老之学和儒家争夺的是道统?
其实并不是。
他们其实在争夺这个世界的支配权。
往大了说是想让自己的学说来治天下;往小了说是让自己学派的所有人来治理天下。
无论是从大还是从小,好处都是非常多的。
紫禁城,乾清宫。
朱由校听到陈洪的汇报,知道余懋衡收了自己送去的题本。
他心里顿时很满意,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这个余懋衡的确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只要他掀起一些风浪,朝堂上必然就是风云四起。到时候自己就有了转圜的余地。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朝堂上太过风平浪静,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无论是贪官还是清官,如果他们拧成了一股绳,都够皇帝受的。
贪官就不用说了,他会把国家的钱都拿到自己家里去。到时候国家就没钱了,皇上就等死吧。
至于清官,他们对皇上的要求非常多,同时他们的能力怎么样也不知道。
总之一句话,朝堂上官员拧成一股绳,皇帝你就没法当。
像东林党那样,表面上清廉自守,实际上各种贪污。就这,还拧成了一股绳儿,皇帝怎么可能受得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