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只见陈可道依旧不紧不慢,向前走了一步。开口说道:“太祖皇帝驱除鞑虏,光复华夏,横扫八荒,纵扫六合,我大明方有今时今日疆土。天命在陛下,天命在大明。天子有天下,盖因天子定鼎华夏,重复江山之功劳,乃天筹其功。是以天子乃上天任命,统御万民。”
这话一出,不少人的表情倒是缓和了下来。陈可道这么说好像也没什么不对,至少能够说得通。
只不过有一些东西被颠倒了。
之前是天命在天子,所以天子才能够一统天下。
但是现在在陈有道的说法里,是因为天子先立功,定鼎江山,堪平乱世,所以上天才奖励了这样的天命。
这个说法还真是有些不好反驳。
因为天命在你,所以你能够定鼎天下。因而有很多人打着这个幌子造反,什么天命在我啊等等,搞一些流言传播于天下,然后举旗造反的一抓一大把。
但是,如果是在陈可道的天子先立功于天下的说法之下,造反的“天命在你”这条路就行不通了。
因为你需要有大功于天下,然后才能够天命在你。
这里边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臣子来说,如果你的功劳太大,那你是不是因为想要天命?
不过这种细枝末节的地方也没人在意,功高震主这种事儿,从古至今都是有的。因为功高震主被杀的人还少吗?
这个话题是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的。
此时李如玉的脸色有些发黑,他看着陈可道,有些咬牙切齿的感觉。
他没想到自己如此大胆的说法,对方居然还真的准备好了说辞。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109章 如想人前显贵,必然要立功
在李如玉原本的想法里,陈可道没有这么大的胆子。自己只要大着胆子说,肯定能够让陈可道无法回答。只要让他无法回答自己的问题,那么这个人也就废了。
但是现在问题来了,自己应该怎么反驳他?
难道自己说,不是这样的,是因为天命在陛下,天命在太祖皇帝,所以太祖皇帝才能够一统天下。
这个说法说得通吗?
关键的问题不在于能不能说的通,而在于陛下怎么想。
如果陛下认同了陈可道,那就是天子有功于天下,所以上苍授予天子天命,统御万民。
这好像也没有什么,毕竟谁都能说的通。而且这里边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能够防止好多人造反,防止他们借了天命搞事情。
你得先有大功,然后才能够得到天命的认同。这样的大功必须是平定战乱、定鼎天下。
可是现在哪有这样的功劳给你?
大明还没有乱,还没有到各地烽烟四起的时候,你想立这样的功劳都没有机会。
所以天命不在你,天命在陛下。你去死吧!
至于说耽误大臣立功,也是一样的道理。
除非你能够立下定鼎天下的功劳,其他的没有什么,唯一一个能够得到这个理论支持的应该就是曹操他们家。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们一家子定鼎天下,所以他们是天命所归。
可是那是什么时候?
那是乱世。所谓乱世比的就是谁拳头大,即便没有天命所归又能怎么样?曹操一家不还是夺了汉朝的江山?
到了天下大乱的时候,有没有这个天命论又能怎么样?
陈可道没有给李如玉说话的机会,继续说道:“陛下有天命,统御万民。于国有功者,陛下依天命筹其功劳,这才有了各位国公。朝廷的勋贵,并不是他们天生高贵,而是因为他们为国立功。所有人都有这样为国立功的机会,是以,万民平等。”
“为将者,为国开疆拓土;为兵者,为国斩将夺旗。天子自当筹其功,所以才可以封妻荫子、恩荫百代。即便是在现在,为国立功者,陛下自当筹齐功。地位之高低者,于国有功之高低,而非天生尊贵。”
“诸位,如想人前显贵,必然要立功。如果立功,陛下自当酬劳你们。”
陈可道这句话一出来,李如玉的脸色就更难看了。
倒是台下的锦衣卫都指挥使骆思恭神情变得有些古怪。
洛思恭可算是明白了,陈可道应该是说服了陛下。
这还真是一个能人。
上天酬劳陛下,陛下酬劳万民,还是说的通的。
勋贵们之所以高人一等,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高贵,而是因为他们于国有功。如果你也想高人一等,那你就去为国立功。
有了这样的说法,勋贵反而会心安理得了。
我们勋贵之所以享受这样高人一等的待遇,是因为我们为国立功了;你是普通的老百姓,是因为你没有为国立功。所以我比你高一点,你有什么不服气的?你要是不服气,那你也去为国立功。
与国同休的那些国公们,他们必然会喜欢这样的说法。因为他们没什么对手,在这个时代想要封国公,而且还是与国同休的,基本上没什么戏。
这个理论也会得到军方的支持。我们并没有比文官低多少,我们也不是大老粗,只不过是我们学的打仗,你们读书治国而已,大家分工不同罢了。但我们你们都是于国有功、为国办事,所以我们与你们之间没有什么高低贵贱可说。
于国有功这样的理论必然会得到勋贵勋戚以及军方的支持。即便他们不会表明了站出来支持,但是绝对不会找陈可道的麻烦,而且还会想尽办法为陈可道站台。
这样的理论还会得到商人的支持,因为这提高了他们的地位。虽然现在的商人地位也不低,他们基本上已经和士人集团绑定在一起了。
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士人商人他们经常做买卖。但是商人不一定是士人,他们只是被士人商人压着罢了,所以看不到他们出头。
如果这个于国有功的理论被证实,或者说被使用,商人的地位自然就水涨船高。
此时,所有人再看向陈可道的目光都不一样了。
原本大家以为陈可道只不过是一个沽名钓誉之辈,用了一些歪理邪说的话哄弄了皇上。现在看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陈可道的理论真的会颠覆现在的制度。
一旦这个理论被推开,那么事情就变得糟糕了。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陈可道解决了皇权天授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勋贵勋戚高人一等的问题,同时还能够团结商人普通百姓以及工匠们。
一旦这个理论推开,站在反对派的只有读书人,或者说只是一部分读书人。
因为其他人都是向前了一步,只有士人被拉下来了。
要知道士农工商本就是士人划分的。普通百姓没有反抗的能力,他们甚至连话语权都没有。武将粗鄙,什么都不懂,所以应该是士人觉得一切都是我们说了算,其他的阶级只要听话就罢了。
如果真的万民平等,那么他们这些天生高贵的人怎么办?
以功劳分高低贵贱,用来区别地位的高低,这是很容易让人认同的说法。尤其是将领和军队,甚至是勋贵勋戚,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有功的人。
读书人总不能说我读书就是为国立功了,这像玩笑一样的话。
现场鸦雀无声。
站在台侧的锦衣卫都指挥使骆思恭忽然想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个理论可能会得到宫中太监们的支持。
在官场上,权力是一回事,地位又是另外一回事。
太监们本身就是地位低下,为人所瞧不起。
但如果大家都是平等的,那太监自然也是平等的。
以功劳分贵贱,太监又不是不能立功。这样的理论怎么会得不到太监的支持?
锦衣卫也一样,没必要矮人一头。我们是为大明立过功的人,我们自然就应该高人一等。
“胡说八道!你这是异端,背弃了圣人之道!”李如玉涨红着脸大声的呵斥,神情异常的激动。
台下有不少人开始呼喊。
所有人都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们在恐惧。
恐惧之后,便开始暴躁。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110章 经典不可信
陈可道就这么看着李如玉。
对于李如玉的暴躁,陈可道没有丝毫的反应,只是静静的看着,似乎这和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
台下所有人都知道,关于学术斗争,从来都不是谁将对方辩驳倒了谁就赢了。如果真的要是这么简单,那么很多事情就好解决了。
自古以来,学术斗争牵扯的都是党派斗争。只有将对方从学术和肉体上全部消灭,你才算是真正的获得了胜利。
无论李如玉怎么叫嚣,其实都没有什么用。哪怕他将陈可道打成异端邪术,一样什么用都没有。真的有实际作用的并不在这里。
如果在这场驳斥之中,李如玉能够让很多人厌恶陈可道的学说,尤其是当权者,那么才能够达到打击陈可道的目的。
但是从刚刚驳斥的内容来看,李如玉不但没有办法打击到陈可道的学说,反而还让他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一旦今天的辩论传出去,事情只会变得更糟糕。陈可道会得到不少人的支持,而这种支持是踩着自己上位的。李如玉怎么可能不恼羞成怒?
有一句话说得好,成则一举成名,败则一败涂地。
李如玉现在就是这样的情况,他已经乱了方寸了。
站在台侧的骆思恭也看出来了。
他是锦衣卫指挥使,虽然他不是一个才子,但是他也不是一个草包。
从刚刚开始他就明白陈可道的学说没有什么漏洞,主要的是不会引起全体朝中权贵的反感。
最重要的是他让陛下满意。
只要陛下满意了,其他的都不重要。
至于争论的那些东西,在骆思恭看来根本就没有什么实际上的意义。
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再怎么讲也是鸡同鸭讲,根本就谁也说服不了谁。
再说了,双方也不是奔着说服对方来的,而是想要弄死对方。
等到李如玉不说了,陈可道这才笑着开口说道:“圣贤煌煌大道之言,谁能说圣贤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事情就不能是我说的这个意思?”
“家师曾经说过,《六经》、《论语》、《孟子》,这些不都是圣人之言,是经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当做万年不变的真理。这些著作是当时懵懂弟子、迂阔门徒随笔记录,大半非圣人之言。”
即使是圣人之言,也只是一时所发之药石,不能成为‘万事之言论’。这样如此言论是为万年不变的道理,实在是遇不可及。”
“在这一点上,我与家师所想是一样的。无论是儒家先贤的典籍,亦或者是其他各门各派的典籍,不过是先人之智慧结晶。我们要学,甚至要懂。”
“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被提出来的,是否适合今日之大明,那还要看看。”
“所以家师认为,没有什么万世不易的道理,只有当前最有用的东西。为国秉政、读书从政,要做的就是选择最符合时宜的道理,而不是选择那些你认为符合实际的道理。”
“固守成规,必然成不了大事,终将自取灭亡!”
这些话说出来,现场顿时呼啸了起来。
谁都没想到陈可道居然这么大胆,居然敢说出这样的话!
这等于直接把儒家的很多先贤都给否决了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理学学派的人们了。
连《孟子》、《论语》这样的书,在陈可道看来都是不可信的,那么程朱理学他们写的是注释,自然就更是不可信的。
那天下还有什么经典是可以相信的?
按照陈可道这个说法,没有什么经典是可以信的了。
这让这些读书人怎么办?
无数的恐惧瞬间淹没了很多人。
在这种恐惧之下,他们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他们愤怒的朝着陈可道的方向冲过去,似乎要把他掀翻了一样。
无数人叫嚣的朝着台上冲去,口中大喊着。
有的人甚至喊出了要学孔子诛少卯。
现场一下子就乱了。
看到这一幕,锦衣卫都指挥使骆思恭顿时慌了,连忙翻身冲上台,并赶紧招呼自己的手下冲上台上。
这场讲学怕是没有办法继续下去了。
这真要是陈可道被这些疯狂的人打死了,自己怎么向陛下交代?
见到自己家的老大冲上台了,其他维持秩序的锦衣卫也连忙冲了上去。
这些人直接把台面四周围了起来,形成一堵人墙。锦衣卫纷纷拔出了腰间的绣春刀,雪亮的刀尖就对着台下冲上来的人,一整副生人勿近的场面。
看到这一幕,陈可道心里也有些发毛。
他想到自己的演讲会激起很大的反对,甚至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但是他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效果。
这些人冲上来真的是要杀了自己!
在这一刻,陈可道害怕了,整个人都透着一股畏惧。
骆思恭可不管他害不害怕,这个地方怕是不能待了。
他伸手拉着陈可道,转身就向外面走了出去,速度那叫一个快。
在锦衣卫的护卫之下,洛思恭和陈可道快速地离开了现场,他生怕陈可道被这些已经疯狂的人群打死。
紫禁城,乾清宫。
朱由校慢慢吞吞的打着太极拳。
虽然不知道这东西能不能打人,但是好像能延年益寿,朱由校已经开始练了。
虽然自己还年轻,但是锻炼这种东西赶早不赶晚。虽然他也想进行一些剧烈的运动。但是身体还吃不消剧烈运动,只能先从太极拳开始。
当然了,太极拳也是很耗费体力和精神,所以朱由校练习的比较缓慢。
朱由校在中间打拳,周围围了一圈伺候的内侍和宫女。
陈洪也在一边,在他的身边有一张桌子,上面放了点温润的茶水和一盆热水,热水旁边搭着一条手巾。
这是给朱由校准备的,随时可以让朱由校用来擦脸和喝水。
外面悄咪咪的走进了一个小内侍,他来到了陈洪的身边,小声的说了几句话。
陈洪摆了摆手,示意他退下去。
小太监也不敢耽搁,躬着身子又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陈洪似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在那里等待着。
半晌,朱由校轻轻地舒了一口气,缓缓的收了拳。
他面无表情的走到桌子旁边,伸手接过陈洪递上来的手巾,擦了擦汗水。
朱由校放下手巾,接过温润的茶水喝了一口,才坐在了椅子上。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111章 猪队友
看了一眼站在自己身边的陈洪,朱由校轻声的问道:“有什么事情吗?”
“回皇爷,锦衣卫那边送来了消息。今天陈可道陈先生的讲学,出了一点事情。”
朱由校点了点头。
出事情了才正常。如果不出事情,那反而显得不正常了。
看了一眼陈洪,朱由校开口问道:“出了什么事情?”
“回皇爷,先是有人上台和陈先生辩驳,随后双方爆发了冲突,有人想要上台去攻击陈先生,有人还喊出了要学孔子诛少正卯。讲学现场一度很混乱。锦衣卫都指挥使骆思恭便带着人护着陈先生离开了。”
一边说着,陈洪一边小心翼翼的看着朱由校,他想看看皇爷有什么反应。
只不过陈洪很快就失望了,因为朱由校并没有什么反应,依旧是面无表情的坐着喝着茶。
事实上,陈可道会被人人欲除之是朱由校早就预料到的事情。
因为朱由校知道陈可道要讲什么,他也知道只要陈可道开口讲学会引起什么样的波澜。
因为这就是朱由校想做的事情,所以有人想要杀陈可道也不意外。
路线之争,政治之争,从来都不是不见血的。所以这样的结果也不意外。
但是有人喊学孔子诛杀少正卯这一点,陈可道没想到,因为这件事儿本来也算不上什么光彩的事情。
另外这件事情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很多人并不承认这件事情。
最早记载这件事情的是荀子。
按照荀子的记载,孔子在鲁国由司寇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就杀死当时鲁国的大夫少正卯。理由是少正卯兼有五种恶行,并且在家里聚众成群,鼓吹邪说,哗众取宠,已是小人中的雄杰,所以非杀不可。
后来的《尹文子》、《说苑》、《孔子家语》等书,都引用《荀子》的说法,认为孔子杀了少正卯。
然而,南宋朱熹认为,孔子并没有杀少正卯。此说一出,许多学者表示赞同。
其主要理由是:
一,诸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不足为信。成书早于《荀子》的《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都没有提到这件事。而且《左传》、《国语》往往对孔子有所诬罔,也不提此事,可见历史上没有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
二,孔子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以一个大夫的身份去杀掉另一个大夫,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三,孔于提倡仁,坚决反对轻易杀人,当鲁大夫提出“杀无道以就有道”的想法时,孔子表示反对。
杀少正卯一事,与孔子的一贯思想不相吻合。
所以在陈可道讲学这件事情上,理学喊出孔子杀少正卯这样的口号是不应该的。
因为他们的老大朱熹是否认这件事情的。还有很多理学学派也是赞同这种否认的。
所以这一次,他们不应该用这个来当口号。
这让朱由校想起了一个词,那就是猪队友。
就好像当年宋朝改革一样,保守派攻击革新派结党营私,结果有人上了一份《朋党论》,这个人就是欧阳修。
在《朋党论》里面,欧阳修明确地承认朋党是有的,然后洋洋洒洒地论述了一大堆。
事实上,谁在乎你是什么样性质的朋党。你只要朋党,就为领导者所不容。说的再冠冕堂皇都没有用,没有人会相信。
轻轻地敲打着椅子的扶手,朱由校觉得自己似乎可以行动了。
看了一眼站在身侧的陈洪,朱由校吩咐道:“朱童蒙上次的那一份题本还留着吧?”
听了朱由校的问话,陈洪连忙说道:“回皇爷,还留着呢。”
宫中的很多题本都是留中不发的,也就代表着已阅不回。这些题本的最终下场都是送到外面烧了,基本上不会保存太长时间。
但是朱由校提起的这一份题本不一样。这份题本一直都是留着的。
虽然也是留中,但是情况却不一样。
当时陈洪还想着皇爷留下这样一份题本有什么用。现在看来,还真的是有用。
朱由校点了点头,直接吩咐道:“把这份题本给都察院左都御史余懋衡送去。”
这一次也是朱由校对余懋衡的一个考验。
余懋衡这个人不是东林党,也不巴结东林党,在都察院被人排挤。但是朱由校将他提拔了起来,为的也是安抚住都察院。
但是有的时候,光是安抚是没有用的,你也得会做事。
这是朱由校对余懋衡的考验,如果他能够把事情做好,能够知道该怎么为皇帝办事,那么这个人是可以提拔重用的。
至于说手下没人,这个问题非常好解决。
陈洪不知道皇爷为什么让自己将这份题本交给都察院左都御史余懋衡,但是他知道皇爷既然这么交代了,肯定是有大事情要发生。
他连忙躬身道:“奴婢马上去办。”
看着陈洪的背影,朱由校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
恐怕朱童蒙当初写这份题本的时候,也想不到这份题本会发挥这样的作用。等出了事后,想必朱童蒙自己也会大吃一惊。
不过朱童蒙这个人,在这一次的事情结束之后,自己倒是可以考虑提拔一下。
正所谓有功该赏,同时也是表明自己的态度:你们得学他呀!你们不学他,我怎么提拔你们?
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领导者经常用的。
只不过领导者拿出来的奖励,一定要让人们喜欢,这样才能够激励后来者。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所以这个赏一定要重。
朱由校在琢磨着该怎么奖赏朱童蒙,从而让他身后有无数的后来者。
此时,陈洪已经来到了都察院,也第一时间见到了都察院左都御史余懋衡。
两个人虽然不是第一次打交道,但是也谈不上多熟悉。
上一次陈洪想玩一个雪中送炭的把戏,结果被朱由校给打断了,陈洪也就知道皇爷对此事不满了。
自从那一次以后,陈洪自然就没有再接触过余懋衡,所以两个人见面之后还是略微有些尴尬。
不过简单的客气了几句以后,气氛也好了不少。
余懋衡也没有绕弯子,直接开口问道:“不知道公公此来所为何事?”
陈洪也没说话,直接将一份题本放到了余懋衡的面前。
余懋衡顿时一愣,不过还是下意识的将题本拿了起来。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112章 余大人,你甘心吗?
看了一眼这份题本,余懋衡的神色有些不好。
这份题本的内容他自然看得懂,这是一个叫做朱童蒙的御史写的。
1...3132333435...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