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沉默了片刻,朱由校继续说道:“让锦衣卫的人盯着就是了。这件事情不要掺和,出了什么事情再说。崔呈秀的能力还是有的,这件事情不会办砸的。”
“是,皇爷。”陈洪连忙答应道。
朱由校想了想,转头对陈洪说道:“让人去查土豆的事情,有结果了吗?”
朱由校最关心的还是粮食的扩产问题。
大明朝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随着冰川期临近,全球变冷的步伐会越来越快。
想想后世担心全球变暖,自己却在担心全球变冷,朱由校自嘲似的笑了笑。
到时候不但各地多发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最重要的是全球变冷,整个北京以北的天气都会变得酷寒,长江以北都会因为冬天的变长使得粮食减产。甚至有的年份会大雪封门,直接就把粮食拍在了地里面。
天气变冷,冬天变长,植物的生长期也就短。很多时候植物还没有成熟,天就冷了,青苗都被冻死在了地里。
到了那种程度,粮食肯定就不够用了。所以要推广生长周期短的作物,黄豆、土豆、地瓜,这些就是最好的作物了。
当然,还有黑麦,这个东西耐寒,而且耐旱,对土地的要求也低,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作物。
只不过黑麦的口感可能不太好,不过等到饿肚子的时候,能吃饱就不错了,还考虑好不好吃?
现在还没有搞到种子,但是已经在加快脚步了。朱由校相信很快就能够搞到。
实在搞不到,那就自己去取。
等到打下辽东,就派人往北打,反正在后世的俄罗斯,黑麦很多。
陈洪听到朱由校的问题,连忙说道:“皇爷,很多地方的土豆早就已经种植了下去,现在生长旺盛,相信再有一个多月就已经可以收成了。”
“京畿之地种植的比较多,河北河南各省份也有种植的,只不过数量比较少、扩散的不是很快。不过今年收成之后,相信很快就能够扩散出去。”
朱由校点了点头,自己的心力没有白费。
等到土豆扩散出去之后,饥民就会少很多,至少是有的吃了。
至于吃不了的,可以做成粉条,反正总是有办法。
“皇庄那边,玉米也种起来了吧?”朱由校看着陈洪再一次问道。
“是,皇爷,已经种植起来了。”陈洪连忙答应道。
“你用点心,让人盯着点。如果有什么事情或者问题,尽早过来汇报。”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
到现在为止,朱由校对粮食最上心。
对于大明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比粮食更重要的了。
只要有了粮食,其他的就不那么重要了。
无农不稳,现在大明朝要的就是稳,所以要种更多的粮食。
睁开眼睛,朱由校再一次问道:“时间差不多了吧?戚金该到了吧?”
“看时间应该差不多了,想必应该已经来了。”陈洪答应道。
随后,他问道:“要不奴婢去看一看?”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389章 被重用的孙传庭(松鼠生日加更)
陈洪出去不久之后,便从外面走了进来。
在他身后跟着的是戚金。显然,在这之前戚金就已经到了。
见到朱由校之后,陈洪退到了一边。
戚金连忙躬身行礼道:“臣参见陛下。”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免礼吧。”
他对陈洪吩咐道:“拿个椅子来。”
等陈洪将椅子放好,朱由校又对戚金说道:“坐下说吧。”
等到戚金坐下,朱由校缓缓地问道:“关于成立皇家亲军统领衙门的事情,听说了吗?”
陛下要成立皇家亲军统领衙门这件事虽然在外面吵得不是很厉害,但一样引起了不少人的在意,尤其是军方的这些人。谁都能够看得出来,陛下对皇家亲军统领衙门的重视,他们自然要更加关心一些。
他们关心的还有一件事情,那就是皇家亲军统领衙门以后是如何发展的?
毕竟亲军这个东西在大明一直都存在,不过皇家亲军统领衙门还真是一个全新的存在,大家也想知道以后会怎么样。
从目前来看,陛下是有意将亲军和其他的部队分开。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皇家亲军统领衙门就更显得重要了。
“回陛下,臣已经听说了。”戚金连忙说道。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已经听说了,那朕也就不用再说一遍了。皇家亲军统领衙门,朕想交给你来筹建,不过也像五军都督府一样,会分成几个衙门。”
“东亲军统领,朕准备交给你来负责。具体的编制,朕准备成立五个卫,人数暂时定在六万。现在你手上的人应该足够了,只是差装备和其他的东西。朕会让人尽快给你准备好。”
听了这话之后,戚金连忙躬身说道:“是,陛下。臣一定不让陛下失望。”
听了朱由校的话,戚金也就明白了,皇家亲军统领衙门并不是单纯的一个衙门,而是五个衙门,就像五军都督府一样。
显然,陛下不会将所有的亲军都交给一个人来统领。这也算得上是应有之意,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在这种事情上,没有人能够多说些什么。至于给意见之类的,只能放在一边。皇帝不会允许任何人参与这件事情。
“至于衙门的规制,朕也已经想好了。”朱由校继续说道:“设立亲军大统领一人,由你来担任;副大统领两人;统领六人,每个统领统辖一个卫;其他的官员仿照五军都督府。你回去拟定一个章程,给朕送上来。”
“是,陛下。”戚金再一次答应道。
“如果你有什么其他的想法,也要尽快和朕说。一旦这件事情落定了之后,想要再改恐怕就有些难度了。朝令夕改,在军中是大忌。”朱由校嘱咐道。
“臣明白。”戚金连忙答应道。
“你去吧。”朱由校的的点头说道。
“臣告退。”戚金恭敬地给朱由校行礼,转身向外面走了出去。
看着戚金离开的背影,朱由校脸上也没有什么奇怪的神情。
在这件事情上的确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戚金显然也知道这件事情。
“孙传庭到了吗?”朱由校看着陈洪再一次问道。
“已经到了。”陈洪点头说道:“要比戚将军还要早到一些。”
“让他进来吧。”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
听了这话之后,陈洪便转身出去带人了。
时间不长,孙传庭就从外面走了进来。
见到朱由校之后,孙传庭连忙行礼道:“臣参见陛下。”
“起来吧。”朱由校摆了摆手说道:“今天把你叫来,是有件事情要问问你。这一次跟着朕去山东,有何感想?”
闻言,孙传庭有些迟疑。
事实上,他与陛下接触的不多,甚至也不知道陛下为什么这么看重自己。
从西南开始,他就一直受到陛下的重视,也一直得到陛下的重用。这一点从他的经历上就能够看得出来,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而且他的官位提升也很厉害,不要说比自己同年的那些人,即便是比一些前辈的晋升,也可以说是非常的迅速了。
现在陛下又找他来,这显然就有事情了。
对于一个臣子来说,能够得到陛下的看重,让自己尽可能的发挥才能,这就是知遇之恩。
孙传庭还是有一些迟疑,倒是不怕说错话,而是怕说错话了让陛下失望。
“有什么说什么。在朕面前,你尽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朱由校看了一眼孙传庭,笑着说道。
“是,陛下。”孙传庭点了点头说道:“臣觉得大明不太平。”
听了这话之后,朱由校就笑了,问道:“怎么不太平了?”
“无论是西南,又或者是这一次的山东,图谋不轨之人很多。地方糜烂、官吏腐败、百姓生活困顿。一旦遇到天灾,恐怕山东之事还会更多。”
朱由校点了点头,笑着问道:“那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孙传庭听了这个问题之后,真的迟疑了。
沉吟了半晌之后,他才有些试探的说道:“或者是教化不够。”
“你不诚实。”朱由校缓缓的说道。
“臣有罪。”孙传庭连忙跪倒说道。
此时的孙传庭不是朝中的大佬,还只是一个新人,所以听到朱由校这么说,心里面还真的有些慌了。
尤其是在与张余相处久了之后,孙传庭对朱由校更是敬佩之中带着畏惧。
在张余的嘴中,陛下可是少有的英明之主,不但目光如炬,行事果断,而且英明无比。
自己的小心思显然没有瞒得过陛下。
“起来吧。”朱由校摆了摆手说道:“在朕面前不用总是跪,说话也要诚实一些。”
“朕虽然不是什么英明的君主,但是虚心纳谏还是能够做到的,更不会因言获罪。所以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放心的说。”
“不过你的顾虑朕也知道,你不说朕来说。这种事情是因为朝廷衰弱了。”
朱由校站起身子,来到孙传庭的身边说道:“西北边患严重,辽东更是被打得节节败退。自从萨尔浒之战之后,大明就虚弱了。”
“大明也两百多年了,各地的军队废驰,人心败坏。说白了,就是天下人都觉得皇帝没什么好畏惧的,所以有野心的人就多了。各地官员贪腐横行,百姓生活困顿,也让很多人觉得有了机会。”
朱由校说这话的时候,孙传庭低着头。
别说说话了,他甚至连头都不敢抬。
孙传庭的心中不禁有些感慨,陛下果然英明无比,对局势的认识很深刻。不过这话恐怕也就只有陛下自己敢说。
朱由校看着孙传庭说道:“大明什么样,朕心里很清楚,所以你说与不说都一样。以后在朕面前,不用有什么顾忌。”
“是,陛下。”孙传庭连忙答应道。
“老人腐败了,想要提振大明,只能用一些新人。这也是朕为什么器重你的原因。”
“在年轻人当中,你也算得上是有才学的。”朱由校看着孙传庭,继续说道:“这也是朕想要成立皇家书院的原因。”
“这一次给你个机会。成立皇家亲军统领衙门之事,你知道了吗?”
“回陛下,臣已经知道了。”孙传庭连忙说道。
朱由校点了点头,“朕刚刚召见了戚金,任命他为东亲军统领衙门的大统领,统帅五个卫,总计六万人马。”
“朕准备让你来做西亲军统领衙门的大统领,给朕训练出一支新军来。一样是五个卫,六万人马。”
“戚金你应该听过,名声大的很,战功也很大,还是戚继光的侄子,从小跟在戚继光的身边。他屡次征战,可以说的上是沙场宿将,军中老人了。朕想让你训练的新军,要能和他媲美,甚至能够超过他。”
孙传庭此时陷入了震惊之中,整个人都有一些不知所措。
他知道陛下器重自己,可是没想到陛下居然这么器重自己。这有一些太过器重了吧?
“汉武帝当年提拔卫青,训练了霍去病,朕想要效仿汉武旧事。不要因为年轻就缩手缩脚。”
“正因为年轻,日子还长,敢闯敢拼有冲劲,这也是朕看中的。朕也年轻,明白年轻人在想什么。怎么样?有信心做好吗?”
这个时候,听到皇帝这样的问话,傻子都知道怎么回答。何况孙传庭是什么人?
孙传庭一心一意想要报效国家,一心一意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来。自读书的时候,他就已经立下了这样的志向,现在有了机会,自然是要把握住的。
孙传庭直接就跪倒在了地上,大声的说道:“陛下放心,臣一定不会辜负陛下的期望,誓死完成陛下的嘱托!”
走到孙传庭的身边,朱由校亲手将他搀扶了起来,然后拍拍他的肩膀说道:“别让朕失望。让外面的人看看,朕的眼光还是不错的,朕提拔的人也是不错的。”
“是,陛下!”孙传庭再一次语气恳切的说道。
“这一次跟着朕一起去山东那几个人,朕想调入给你。卢象升、曹文诏、吴襄这些人都是朕看中的,都可以交给你。”
“皇家书院之中的人,你也可以去挑选一下。至于士卒,你自己想想到哪里去招募。到各地的军中去挑也行,这个朕不管,你自己看着办。”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390章 熊廷弼的犹豫
孙传庭没想到皇帝会给自己这么大的自主权,心里面顿时无比的感动。
要知道,这样的自主权可是不容易得到的。,其是在军事方面。
孙传庭连忙说道:“陛下放心,臣一定不让陛下失望。”
朱由校对于孙传庭不让自己失望这一回事,还是有信心的。毕竟孙传庭练兵方面还是很强的,前世他可是收了一堆破烂,结果也练成了强兵。
如果不是局势过于糜烂,再加上崇祯皇帝过于急切且不相信人,事情也不至于变成最后那个样子。
朱由校说道:“好好干,不要怕出错。你还年轻,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才是不正常。你也不要太小心谨慎了,年轻要敢拼敢闯。”
“是,陛下。”孙传庭连忙躬身答应道。
陛下连这个都能考虑得到,孙传庭心里面顿时更感动了。
“去吧,把你那几个小伙伴叫到一起好好商量商量。”朱由校看着孙传庭笑着说道:“留给我们的时间都不多,所以你也要格外的用心才行。”
“是,陛下。”孙传庭再一次答应道。
看这孙传庭离开的背影,朱由校的脸上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走到一旁的桌子旁边,朱由校伸手拿起一份题本,看了一眼之后又放到了一边,有些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这份题本是徐光启呈上来的,同时也是一份关于军事的题本。
自从进入朝廷开始,徐光启已经很少上这方面的题本。因为他似乎意识到了皇帝的新军很好,根本就用不着他了,所以他插手非常少。
不过这一次却不一样,显然,徐光启也觉得这件事很重要。
徐光启提出了一条抗金之策:监护朝鲜。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徐光启第一次提出这个想法了。在万历年间,徐光启就已经提出过这条抗金之策,只不过没有被采纳。
这一次,徐光启无非就是把这种想法又一次翻出来而已。徐光启十分隐晦的建议:“遣使宣谕,因而监护其国”,以便“练得鲜兵二万”,简言之是废藩直辖。
说白了,这就是后世殖民地的雏形,就像后世的驻日美军一样。这一次徐光启又提了出来,希望朝廷能够派人到朝鲜去。一来是驻军,二来帮助朝鲜练兵。
另外,徐光启还提出了另外一条建议,那就是招募一些洋人。
从澳门等地招募一些葡萄牙人,让他们来为大明朝做贡献,帮着军队铸造火炮,同时帮着训练炮兵、工兵等兵种。
这些东西如果放在平常,或者是以前,或许还算得上很先进。不过现在朱由校却不太看得上。
联合葡萄牙这种事情,以后倒是可以搞一搞,只不过现在没这个精力。至于说派人去朝鲜,朱由校也没有考虑过。
朝鲜现在的确是很听话,不过指望朝鲜的军队能打赢努尔哈赤根本就不现实。在朝鲜那里浪费钱和精力,还不如好好提升大明的实力。
至于说把朝鲜建立成殖民地,朱由校也没那个心思。现在还不到时候,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步子不能迈得太大,否则容易扯到蛋。
朱由校把题本放了下来,转头对陈洪说道:“去告诉徐光启,他这份题本里,朝鲜的事情就算了。至于他想招募一些洋人,让他自己去办。”
“是,皇爷。”陈洪连忙答应一声,转身向外面走了出去。
朱由校叹了一口气,面无表情的走到不远处的地图前面。
看着眼前的大明疆域地图,朱由校心里面有些无奈。
也不知道辽东现在怎么样了,今年怕是很难熬的一年。如果能够熬过今年的话,后面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在朱由校担心辽东的时候,此时的辽东却是战火纷飞。
传递消息的战马不断来回穿梭,无数的军队开始调动,粮草也开始聚集了起来,一副准备开战的样子。
沈阳城。
探马快速冲进了城。
熊廷弼坐在帅帐之中,也正在看地图,脸上的表情很严肃。
对于熊廷弼来说,他现在的日子可是比原本的历史上强多了。
熊廷弼如今在朝中有皇帝的信任,威望可以说非常的高。因为有皇帝的信任,他做什么事情都能够得到朝中的支持,所以他更敢干一些。
“大帅,有人来报,野猪皮出铁岭,向沈阳而来!”李光荣从外面走了进来,面容严肃的说道。
听了李光荣的话,熊廷弼脸上的表情也严肃了起来。
他转头看向地图,很快就在地图上找到了行军地点,随后说道:“看样子他们又不安分了,这是非要来打沈阳不可了!”
说完这句话,熊廷弼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沈阳实在是一个要命的地方。
一旦沈阳这个地方丢了,那么野猪皮下一步就可以进而攻占辽阳。
一旦沈阳丢了,辽阳也保不住。所以沈阳这个地方绝对不能够丢。
野猪皮之前只不过是袭扰,这一次却是大军大举进犯,显然是有准备的。
这让熊廷弼有一些迟疑,对方究竟是想干什么呢?
看着熊廷弼,李光荣有些迟疑的说道:“大帅,我们是不是出击一下?”
事实上,从熊廷弼到辽东开始,整个辽东全线采取守势,做的事情就是修筑地堡、构筑连环工势,前后相互呼应;所有的政策全都是奔着防守去的,加上朝廷给的不少钱,给了不少军事装备和盔甲刀枪,整个辽东的军力提升很大。
熊廷弼也招募了不少人,开革了不少人手,惩罚了不少人。军队的训练也提了上来,整个辽东的军队战斗力提升不少,所以现在已经有人觉得可以和野猪皮痛痛快快的打一架了。
比如眼前的李光荣,他就是这么想的。
熊廷弼看了一眼李光荣,脸上的表情有些迟疑。对于自己到辽东来干什么,熊廷弼的心里面很清楚。
陛下让自己到辽东来,目的就是为了来守住辽东。说白了,就是守住辽阳和沈阳,这两个地方不能丢。
现在铁岭、开原、旅顺等地都已经丢了,甚至野猪皮已经开始向辽南渗透了,自己也一样听之任之。
现在如果出兵的话,搞不好之前所做的所有事情全都白费了,那么自己也就辜负了陛下的信任。
这绝对不是陛下想要的,也不是熊廷弼想要的。
“大帅,如果只守不攻,实在是有一些影响士气。”李光荣有些着急的说道。
这话就让熊廷弼再一次想起了王在晋。
王在晋到辽东的时候,熊廷弼和他曾经见过一面。王在晋曾经和熊廷弼分析过局势。
当时,王在晋说:
“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
“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
按照王在晋的说法,现在清抚已经不在了,开原和铁岭也不在了,剩下的便是辽阳和沈阳。如果辽阳和沈阳丢了,那么就只剩下广宁了,整个辽东已经无地可守。广宁如果再丢了,就只能退到山海关一线了。
所以熊廷弼也知道沈阳和辽阳的重要。出去和野猪皮打一下,实在是有一些不符合既定的战略。
可是李光荣说的也有道理,不打一下实在是有一些影响士气。
沉吟了片刻,熊廷弼说道:“派出探马,随时准备迎战。”
反正熊廷弼觉得还是先看看情况,如果能打的话就打,不能打的话还是和以前一样,咱们就死守着,看看他努尔哈赤能怎么样?
与此同时,努尔哈赤带着大军直奔沈阳。
在军中,努尔哈赤面容也很严肃。
在他的身边都是他的儿子和手下的大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怒色,一副随时要杀人的样子。
“这一次你们记住了,如果能够让熊廷弼出城与我们作战,那么我们就打;如果他不出城,我们就撤退。”努尔哈赤嘱咐道。
下面的人都有一些不忿。
莽古尔泰站起身子说道:“父汗,儿子愿意带人强攻沈阳,一定把沈阳打下来!”
看了一眼莽古尔泰,努尔哈赤说道:“不许胡言乱语。现在回去各自统军,如果谁敢不听我的话,军法处置。”
虽然有一些不满,但是下面的人也不敢再说什么,便各自退去。
对于下面人的情绪,努尔哈赤心里面也明白。不过这一次出征,努尔哈赤也没想着把沈阳打下来。
原因也很简单,根本就打不下来,熊廷弼那个人太难斗了。他根本就不像其他明朝的军官,整日里龟缩起来,一点都不露头。
这样如果自己想要歼灭他,就只能够强攻。可是沈阳那种城池是随便就能强攻下来的?
即便自己能强攻下来,那要损失多少人才行?
至于自己这一次出击,主要是为了提振士气。另外一方面,也是一种试探,看看熊廷弼是不是真的不会出沈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