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让他进来吧。”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
时间不长,徐光启就从外面走了进来。
见到朱由校之后,徐光启连忙躬身说道:“臣徐光启,参见陛下。”
“行了,免礼吧。”朱由校笑着说道:“早就和你们说了,出门在外不用这么多礼。”
“礼不可轻废。”徐光启面容严肃的说道。
看徐光启这严肃的样子,朱由校摆了摆手,不想在这件事情上和徐光启说什么。
随后他直接说道:“那你就说说吧,来干什么?”
“启禀陛下,臣想向陛下汇报一下救灾事宜。”徐光启说道。
“那就说说看吧。”朱由校把身子靠在椅子上,摆出了一个比较舒服的姿势,等着听徐光启的汇报。
徐光启见朱由校准备好了,便开始说了起来。
对于陛下的这个样子,徐光启也不是第一次见到了。
虽然陛下这样子没有形态,而且也不符合礼仪,但是徐光启也不想说什么。
一来他本身对这些事情不太看重,二来陛下以一个轻松的姿态面对你,这是把你当成心腹之人。
要是因为这件事情你弹劾了陛下,那你这种人就别做官了。
徐光启向朱由校汇报每天花费多少钱粮、救治了多少灾民,具体的情况如何。
徐光启说起来头头是道,所有的数据全都信手拈来。可见徐光启是用了心的,每一项事情都是亲力亲为。
朱由校听着听着打了一个哈欠,随后摆了摆手。
他对这种东西实在是没什么兴趣,于是说道:“爱卿不用说了,朕已经知道了个大概。对于爱卿的才具品格,朕是信任的。这件事情交给爱卿来做,朕也放心。”
“臣谢陛下。”徐光启连忙说道。
朱由校点了点头,坐直身子直接说道:“开国之臣,不必考量其品格,有一技之长便可用之;这治世之臣,必须才华品格皆优方可;这中兴之臣,不但要才华品格皆优,也要有一技之长。”
“在朕看来,爱卿便是中兴之臣,所以爱卿不必有那么多顾虑,尽可放手施为。朕虽然不敢自诩什么盛世明君,但是知人善用还是能做到的。”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爱卿也不用如此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尽管放手去做吧。有什么事情和朕说,朕都会给你解决。”
说完这句话之后,朱由校用殷切的目光看着徐光启,准备上演一幅君臣相和的场面。
“臣谢陛下隆恩。”徐光启连忙站起身子说道:“既然陛下这么说了,臣这里的确是有两件事情要和陛下说,而且事关重大,急需解决。”
朱由校看着徐光启,心里面有些古怪。
自己刚刚那些话好像是客气话,也不是。徐光启要是真的有事情,自己也真的会给他办,所以算不上是客气话。
可是为什么徐光启说让自己办事的时候,就觉得怪怪的呢?
好憋屈啊,心里面有一股气出不来。
说好的君臣相和呢?
怎么画风突然就变了?
刚刚可是连自己都感动了,这徐光启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啊!
“说说什么事情吧。”朱由校端起了一杯茶水,轻轻的喝了一口,用来掩饰自己的想法和不甘。
徐光启根本没关注这些,他是真的有事情,于是连忙说道:“启禀陛下,济州赈灾的消息传得很快,陛下在济州的消息也传得很快,所以各地的灾民有向济州汇聚的趋势。这些日子发放的钱粮越来越多了,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臣以为此举不妥当,灾民如此多向济州汇聚,一来需要的钱粮很多,在济州恐怕调配不过来。”
“这二来,人一多,它就容易出事情。如果有人图谋不轨,也会很麻烦;要是闹起了瘟疫,那就更麻烦了。”
听了这话之后,朱由校的表情也严肃了起来。
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事情,而且还是自己之前没有想到的事情。
现在想想也的确在情理之中,对于灾民来说,当然是哪里活命去哪里。在之前没得选,现在他们想选一个能活命的地方。
哪里有比发粮食发钱的地方更好的?
哪里有比皇上在的地方更安全的?
所以大家一起去济州吧!
这种情况本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却不是朱由校能接受的事情。
济州没那么多粮食,也没有那么多的钱粮,再来这么多人,事情就多了。
于是朱由校问道:“爱卿可有什么办法?”
“启禀陛下,臣以为可以向外扩散了。”徐光启面容严肃的说道:“自从陛下到了济州之后,已经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灾办法,不如搬行到周边的各府县,让他们全部按照此法实行。”
“同时派出我们的人去监督,让他们不敢偷奸耍滑、不敢作奸犯科。如此一来,百姓得到了很好的安置,也就不会到济宁来了。”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335章 鲁王来了
“是,陛下,臣回去就安排。”徐光启连忙答应了一声,然后略微有些迟疑的说道:“只是……陛下,现在银钱还够用,可是粮食已经不多了。”
“没关系,很快就有粮食了。”朱由校看着徐光启,说道:“你回去等消息就行了。”
“是,陛下。”徐光启点了点头说道:“如果陛下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吩咐,那臣就去忙了。”
“去吧。”朱由校点了点头,示意徐光启可以离开了。
等到徐光启走了之后,朱由校缓缓地坐了下来,脸上的表情很淡漠,心里边在琢磨着接下来要有什么事情做、从哪个角度去做。
这个时候,陈洪从外面走了进来,手里面捧着两份题本。
陈洪径直来到朱由校的面前说道:“皇爷,这两份题本是刚刚送来的。一份是山东布政使赵奎的,另外一份是山东提刑使周福生的。”
听到这两个人给自己上了题本,朱由校一笑,语气之中带着嘲讽的说道:“这是坐不住了呀!拿过来看看吧。”
陈洪不敢怠慢,连忙将两份题本呈给朱由校。
伸手将题本拿过来,朱由校先看的是赵奎的,毕竟他是山东的布政使。
伸手将题本翻开,朱由校快速看了一遍,随后脸上就露出了笑容。
在这份题本里面,赵奎上来就先认罪,承认自己救灾不力;但是后面就话锋一转,把所有的罪名全都归咎到了曲阜和鲁王府的身上,说他们在山东不法事非常多,把持着山东各地的衙门,以及各种粮商。
说明这两家都拥有很多的土地,同时也拥有很多的粮食。救治山东的灾民需要这两家的配合,如果这两家不配合,灾民没办法得到很好的救治。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得已的才和两家合作。说白了就是忍辱负重,同时也说明了他拿来的救灾钱粮全都给了这两家,一部分用来买粮,一部分则是用来换了旧米。
朱由校伸手将赵奎的题本放下,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赵奎这话说的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
但他真的是不得已的吗?
当然不是不得已的。
在这个年头有一句话很说明问题,那就是县官不如县管。
要知道,赵奎可是山东的布政使,是有权利握在手里面的。如果他要做什么事情,没人能够挡得住。无论是鲁王府也好,还是曲阜也好,但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赵奎会不会去做。
为官几年,得罪了曲阜,日子恐怕不好过;得罪了鲁王府,在山东恐怕也不好过。当然了,这也不是关键,问题的关键是这里面有没有什么好处。
救灾的粮饷如果让赵奎自己去贪污,就会很麻烦。可是如果给到曲阜和鲁王府,那事情就会变得简单很多。私底下曲阜和鲁王府都会给钱粮到赵奎的身上,他只要悄悄的收着就行了。
至于所谓的换粮,则是朱由校听过的最可笑的理由了。用朝廷的救灾新粮去换旧粮和糠米,能够得到更多的粮食用来救百姓,听起来似乎是没有什么问题,毕竟对于灾民来说,有的吃的画,无论是旧粮还是新粮,都已经是很好的事情了。
如果一石新粮能够换来两石头旧粮,或许真的是好事情。对外他们也是这么说的,但事实上他们却不是这么做的。
朝廷救灾粮到这些人手里,转手就会被他们以高价卖出去。囤积居奇,哄抬粮价,这些人做的再熟悉不过了。
至于说他们拿出来的旧粮食,数量上肯定不够,不但是数量上不够,而且质量也不行。数量也不够,质量也不好,逼着老百姓去买他们的粮食,逼着老百姓卖土地卖儿女,他们从中大发利市。
各级官员表面上在救灾,口号也说的震天响,对上面也有一个答对:只不过灾民太多,粮食太少,实在是没有办法。
但私底下就是上下其手,粮商官员全都大发利市,各地的士绅则是趁机购买百姓的土地。可以说这是一场从上到下的财富盛宴。
至于吃亏的,那就只有那些灾民了。
来到大明朝这么长时间了,朱由校已经学会了一个本事,那就是自己手下的这些臣子,不能看他们说,甚至不能看他们做,他们说的和他们做的往往与真实的真相不一样。
就像救灾的事情一样,他们表面上忙着救灾,每天忙得很,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救灾,甚至累晕倒了,但私底下却是中饱私囊。
朱由校又伸手拿起周福生的题本缓缓地看了起来。
这份题本就比较直白了,直接就弹劾了赵奎以及鲁王和曲阜,说他们相互勾结、侵吞救灾粮款,话说的很不客气。显然这就是二把手对一把手的攻击,所有的问题都是一把手的。
不过两个人都很默契的没有提起山东巡抚,这就让朱由校有些诧异了。
按理说这件事情不应该扣在山东巡抚的身上吗?
很难说山东巡抚不知道这件事情。要知道,这一任山东巡抚赵彦那也不是普通的角色。
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臣子,多次巡边,比较善于兵法和谋略,对于军事非常的擅长,是一个比较能打的文官。
赵彦来到山东的日子虽然短,但不可能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精明的官员,也不可能被手下玩弄于鼓掌之间。
现在布政史和提刑使都上了题本,他这个巡抚却没什么动静,布政史和提刑使也都没有攻击他这个巡抚,看来这里面有什么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将周福生的题本也放下,朱由校陷入了沉思。
赵彦究竟是不是这一次事情的主谋,朱由校不知道,不过倒是可以把这个人找来问一问。反正鲁王和衍圣公都要来了,把赵彦叫来也没什么大不了。
于是朱由校对陈洪说道:“传旨给山东巡抚赵彦,让他到这里来。”
“是,皇爷,奴婢这就去。”陈洪连忙答应了一声说道。
与此同时,济宁外来了一支人马,人数并不多,只有百余人,队伍也没有多么的隆重,但是看前面的牌子就知道这是鲁王的车驾。
对于鲁王朱寿镛来说,这几天的日子可不太好过,心里面也是急迫的不行。仅仅两天,鲁王的嘴上就已经全都是火泡了,头顶还长了一个疖子。整个人都上火了,虚火升腾的很厉害。
谁能够想到陛下居然到济宁来了,而且居然还召见自己。要知道,福王的事情可是刚刚传出来不久,弄得鲁王更急的不行。
福王是当今陛下的叔叔,落到了一个什么下场?
自己这个鲁王可是太祖皇帝的儿子传下来的,这都传了多少年了,血缘关系早就淡薄了,陛下收拾起自己来更没有什么心理压力。
虽然按照大的辈分排行,自己应该是陛下的爷爷辈分。可是在这样的时候,自己可不敢充这个爷爷。
到了济宁,还不知道陛下会怎么收拾自己的。所以这一次鲁王来了,而且是轻车简从,对于他来说,表现的越惨越好,最好陛下能放过自己。
“王爷,已经到了济宁的城门口。”
这个时候,车外面有一个声音说道,语气很清楚,却清晰的传入了鲁王的耳朵里。
听了这话之后,鲁王叹了一口气,有些无奈的说道:“该来的还是会来。”
“王爷也不用太担心,陛下将王爷叫到济宁来,也未见得就有什么大事情。”外面那个声音又继续说道,语气之中充满了安慰。
挑起车帘子,看了一眼外面说话的太监,鲁王苦笑着说道:“都这个时候了,就不用安慰本王了。进城吧,去拜见天子。”
这个太监名叫陈和,是鲁王的心腹,一直跟着鲁王,平常也多给鲁王出主意,所以这一次鲁王把他也给带来了。
不过鲁王也知道,现在什么主意都没有用,一切都要看陛下的态度,所以他也不想和陈和说太多,事情等见了陛下之后再说吧。
一行人直接进了城,鲁王自然是不敢耽搁,直接就去拜见了朱由校。至于其他的事情,那就等他见了朱由校以后再说。
在得到鲁王到了的消息之后,朱由校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自己的粮食和钱来了!
朱由校对进来报信的陈洪说道:“让他们进来吧,另外让人准备酒宴,朕要留鲁王吃饭。”
“是皇爷。”陈洪连忙答应道。
“就四菜一汤好了。”朱由校想了想,又再一次补充道:“告诉下面的人,不用做的太丰盛。”
听了自己家皇爷的话,陈洪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自己家的皇爷一向都是很节俭的,四菜一汤也是他经常吃的。陈洪的心里面都有一些心疼了,皇爷恐怕都没有吃过太丰盛的酒宴。
这四菜一汤怎么也谈不上丰盛,竟还特意交代不要做的太丰盛。那就只能是简简单单的菜和汤了。
一个肉菜,三个素菜,至于汤的话,不会就蛋花汤吧?
陈洪想着想着更心疼了。
不过这些话陈洪也不敢说出来,不然的话,教唆陛下骄奢淫逸这个罪名他可扛不起。
等到陈洪走了之后,鲁王便从外面走了进来。
见到朱由校之后,鲁王不敢怠慢,连忙跪在地上行礼。
要知道,这是他第一次见朱由校,也是他第一次离开封地。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可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朱由校则是在打量着鲁王,发现鲁王的神色还不错。虽然略微有一些疲惫,但是看得出来精神头还好。
见到鲁王跪下,朱由校连忙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快步的走到了鲁王的身边。
伸手将鲁王搀扶了起来说道:“鲁王亲王之尊,不用行此大礼。”
“君臣之礼不可废。”鲁王连忙说道。
“好了,好了。虽然咱们是第一次见面,但毕竟都是太祖皇帝的血脉,鲁王也不用把这里当成朝堂,就当成一家人私下里就好。”朱由校语气温和的说道。
看着似乎没有什么陌生感觉、对自己十分热情的皇帝,鲁王的心里面不但没有放松警惕,反而更加的紧张了起来。
正所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眼前的这位可是皇帝,对自己这么一个亲王如此客气,恐怕自己要付出的就更多了,而且可能要惩处自己。
鲁王的心里面已经想起了一句话,金杯共如饮,白刃不相饶。
朱由校自然不明白鲁王的心里在想什么,他也没想到鲁王的戏这么多,伸手拉着鲁王走到一边坐下说道:“这是朕第一次离京。到了山东之后,便想着见一见鲁王,叙一叙亲情。”
听了朱由校的话,鲁王的心里面咯噔一下。
亲情,皇族哪有什么亲情?
何况还是自己和陛下这种早就出了五服的亲情。
“臣惶恐。”鲁王连忙说道:“陛下顾及天家亲情,实在是宗室的服气。”
就这一句话,鲁王说的很缓慢,一副深思熟虑之后的样子。
他实在是不敢多话,真怕哪句话触怒了眼前的陛下,到时候就没有办法收拾了。
朱由校也不看鲁王,继续自顾自的说道:“太祖皇帝子嗣颇多,大明宗室繁茂。朕心里面是很高兴的。”
“民间百姓都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如今我大明宗室繁盛,自然是大明的福气。”
听了这话之后,鲁王的心里面叫苦。
这一次算是完了,走不脱了。
这是先礼后兵,就是俗话说的把好话说在前面。如果自己不接着,那就是不给陛下的面子。一旦自己不给这个面子,那前面有多客气,后面下起手来就有多狠。
想到这里,鲁王咬了咬牙说道:“陛下此言有理。我大明繁盛,宗室子弟才能够反省。为了大明,我们宗室子弟,自然应该多做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哪怕是粉身碎骨,也是在所不惜的。”
朱由校转头看着鲁王,有些诧异,用得着说的这么慷慨激昂吗?
为什么总觉得自己和鲁王的谈话不在一个频道上?
难道是自己谈话的方式有问题?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336章 鲁王,你想造反?
此时,鲁王的心里面则是胆战心惊,看向朱由校的目光之中全都是迟疑。他心里面有些想不明白,陛下这究竟要说什么呢?
朱由校看着鲁王一点也不上道的模样,也很无奈,决定还是先吃饭。这人与人的关系是在饭局上拉起来的,吃点饭、喝点酒,关系自然就亲近起来了。
于是朱由校对陈洪吩咐道:“鲁王一路而来舟车劳顿,上酒菜,朕要为鲁王接风洗尘。”
听了朱由校的话,陈洪连忙躬身说道:“是,皇爷,奴婢这就去安排。”
说着,陈洪便慢慢退了出去。
等到陈洪走了之后,朱由校面带笑容,对鲁王温和的说道:“朕这一次从京城过来,也没带什么好东西,山东这个地方现在受了灾,酒菜略微有一些怠慢。”
鲁王连忙在脸上挤出了一朵花,笑着说道:“陛下仁慈,体恤百姓,乃是天下百姓之福。”
轻轻的点了点头,朱由校笑着说道:“鲁王有这份心思,可为天下官员之楷模,更可为我大明宗室之楷模!很好!”
很快酒菜就端了上来。
四菜一汤,两荤两素,外加一份翡翠白玉汤。
看到这些菜之后,即便是有了一些心理准备,鲁王还是很吃惊。
这也太简陋了一些了吧?
这山东再困难,也不至于如此对陛下吧?
不过鲁王不敢发问,连忙夸奖道:“陛下勤俭节约,可为历代帝王之楷模。”
朱由校则是摆了摆手,一脸不在乎的说道:“朕从来不想这些,朕也不在乎这些。只要大明的百姓能够吃得饱、穿得暖,这就足够了。”
“陛下胸怀,震古烁今,不愧为我大明中兴帝王。”鲁王连忙躬身说道。
不过鲁王虽然话这么说,但是心里面却在叫苦,因为他有一些词穷了,实在是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说,巴不得陛下赶忙转移话题。
朱由校则是笑着做了一个请的手势,说道:“鲁王,入席吧?”
四菜一汤的席面,鲁王从来没有吃过。不过这个是陛下请的,别说就这四菜一汤,给你一碗毒药你也得吃。
于是鲁王连忙坐下,等陛下拿筷子夹了第一口菜后,也拿起筷子开始吃了起来。
这顿饭鲁王是不敢怠慢的,吃的时候也表现出了“很香,我很喜欢吃”的样子。只不过他心里面明白,吃完这顿,回去之后估计有的闹了。
这肚子恐怕要造反了,但还是要往下咽,鲁王心里面也有过一丝怀疑,陛下不是想就这么把自己吃死吧?
事实上,鲁王是真的恐惧,也非常的害怕。
要知道,帝王出京本就不多,而且还召见自己来见驾,这就更不是寻常的事情了,尤其是在现在山东出了这样的情况下。
上一次,老福王被带去了京城。鲁王可不觉得自己能像老福王一样。
藩王离开封地,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自己这一次离开了,恐怕就很难再回去了。所以鲁王是真的恐惧,他非常的害怕,整个人都紧张得不行。
在这样的情绪下,面对朱由校的时候,鲁王自然就是极尽谨小慎微,生怕有一点点差错和疏漏。
自己真要是死了,那四十八房妻妾可怎么办?
酒宴撤下之后,朱由校和鲁王喝着茶。
一边喝着,朱由校一边说道:“鲁王,朕听说你颇为喜好书法,正好朕前几日写了一幅字,不如请鲁王鉴赏一下?”
“臣对书法,不甚精通,怎么敢妄自评论陛下的书法?”鲁王连忙谦虚道。
不谦虚不行,总不能说我字写得特别好,陛下你写得垃圾。
“鲁王不要谦虚,今日咱们君臣相谈,没有那么多礼数。”说着,朱由校站起来身子,对陈洪说道:“你把朕的那幅字拿过来。”
“是,皇爷。”陈洪连忙答应道,然后就去把那幅字双手捧了过来。
这幅字其实陈洪早就准备好了,他知道这是皇爷写给鲁王看的,所以不敢怠慢,连忙双手捧着过来,恭敬地在鲁王和朱由校面前展开。
鲁王连忙看了过去,心里则是在琢磨该怎么样夸奖。看了看上面的字之后,鲁王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鲁王的确喜欢书法,不但喜欢收藏书法,自己也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长行书。可是看陛下的这幅字,鲁王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毫无章法,只能说是字,根本就谈不上什么书法。可是不得不夸奖,还要夸奖的不让陛下觉得自己虚伪,鲁王想的头都要炸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