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一九八一年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实在闲得疼

    “我马上就奔五十了,一事无成,想着好好干几年把液压元件厂盘活喽!”

    祝厂长震惊了,道:“黄厂长真是心比天高啊!”

    刘经理道:“我知道你是个有能耐的,你有把握盘活那个破厂子”

    “事在人为,我平掉过去当副厂长,深入职工了解情况,现在不是鼓励干部、职工承包经营吗

    局里巴不得有人愿意承包亏损的厂子呢!我今年熟悉情况,明年春天就提出承包液压元件厂。”

    “这、这,这件事要慎重啊!你自己要想好了。”

    黄道舟很认真道:“刘经理,我想请你过几天去局里探探口风,看看平掉去液压元件厂能不能行!”

    “这件事简单,液压元件厂在亏损,除了‘没脚蟹’,有路数的都在找关系往外调,你要往里调应该是一句话的事,明天我就去局里问问秦局长。”

    祝厂长见黄道舟铁了心要去液压元件厂,转眼间,敌人又转化为好朋友,他知道调动的事儿不是三五天就能办妥了。

    当场表态道:“我也帮不上什么大忙,接下来一定为你尽快解决预备党员的大事,并且争取给你‘上浮’两级工资。”

    他又看着刘经理,道:“刘经理,刘哥,这还得你给个态度。”

    “没问题,你放心大胆帮着办。

    一个效益良好厂子的副厂长主动要求平调到规模差不多的亏损厂子,目的是争取让厂子扭亏为盈,这个精神就值得表彰。

    黄厂长的工资才四十二块多,‘上浮’两级工资办调动手续完全可行!”

    这话不假,黄道舟在皖省煤矿的工龄得到了承认,但是从皖省回来到成为煤球厂的职工期间失业了一段时间,工资跟同龄人还有一两级的差距。

    “上浮”两级工资就能够达到五十几块钱一个月,跟同龄人也就差不多了。

    以后三水县还有一个规定,如果连续三年工作表现突出,或者为单位作出巨大贡献,“上浮”工资可以记录进档案工资。

    这就相当于真的提高了工资级别,不是临时性的。

    黄道舟站起身给俩人满上酒,道:“我敬两位领导一杯,谢谢你们这些年的抬举!”

    刘经理道:“别这样说啊!什么领导不领导的多生分!咱们是好朋友,现在、以后都会互相帮衬。”

    祝厂长端起酒杯道:“我比你小十岁呢,以后我喊你黄老哥,这杯酒我干了,有要我出力的地方,我一定尽力而为!”

    ……

    三水县城在长江北岸,离东海直线距离五六十公里,离长江的直线距离也差不多这么远。

    这里水资源丰富,是个旱涝保收的好地方,九几年发大水,都没怎么影响到三水县的收成。

    黄瀚乘坐的公共汽车晃晃悠悠走在马路上,这是一条国道,一大半已经修成了柏油马路,还有不少地段是石子马路,正在修路的地段也不少。

    以后十几年整个国家都在大兴土木,修路的地方多不胜数,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出行真是受罪,妥妥的是风尘仆仆。

    乘客四十几人的公共汽车早上六点半准时发车,一直到了下午三点才开上了中国人独立建造的第一座长江大桥。

    这是一条铁路、公路两用大桥,在此时瞧上去确实雄伟壮观,有些大国泱泱的气魄。

    有关于这道大桥的描述,七八十年代的绝大多数小学生耳熟能详,因为学过这段课文,还是必背内容。

    成文阁、张春梅等等顿时兴奋起来,都从打开的车窗探出身子东张西望。

    开车的驾驶员被吓着了,立刻大声阻止,命令小朋友们不可以探出身子,那样做了太危险。

    其实这时桥上的车真的不多,再过六七年,这道大桥就会成为瓶颈,运气不好,排队过桥的时间超过从三水县开到桥下的时间。

    沈晓蓉和成文阁都来过省城,而且不止一次,黄瀚来过的次数记不清,但那是后世。

    小孩子要有小孩子的觉悟,黄瀚也和小伙伴们一起观看桥头堡,表现出兴致勃勃。

    广播电台有人接待,晚上住电台招待所,都是四张床一个房间,没有电视机,没有卫生间,每张床的下面都有一大一小两个掉了不少瓷的搪瓷盆。

    晚饭用不着花钱,接待方安排在招待所食堂用餐,四菜一汤蛮实惠。

    第二天八点钟去离招待所不远的广播电台排练,几个领导没有定下来怎么录音,听黄瀚、成文阁、张春梅、刘晓莉分别跟着乐队唱了三遍。

    下午没有安排正式录音也没有再次排练,应该是领导们要开会决定如何录音。

    几个领导吃完午饭都要午睡,孩子们兴奋着呢,哪里可能睡得着

    黄瀚提出在招待所附近转转,得到了沈晓蓉几个一致赞同。

    ……

    ……

    ……

    ……

    ……

    谢谢书友们的支持!给大家拜早年喽!祝书友们心想事成,身体健康永远不差钱!




第二百零六章:新街口
    参加集体活动当然要守纪律,黄瀚带着成文阁来找朱校长请假,道:

    “朱校长,现在才十二点多,我和同学们都没有午睡的习惯,我们现在想去新街口转转,晚饭前回招待所好不好”

    朱校长知道黄瀚机灵,道:

    “你俩带着同学们就要负责任,千万不能弄丢了谁!最好隔半个钟头就点一次名。”

    黄瀚道:“您放心吧,我让同学们都记住招待所的名字,真跑散了互相找不着就找岗亭里的警察叔叔。”

    “嗯!这个办法很对!只不过你们最好不要给人民警察增加麻烦,一起去一起回来。”

    “嗯!大家都会说普通话,会写字,丢不了。”

    女生住宿的房间里,沈晓蓉跟小韩老师说了几个同学准备去逛街。

    小韩老师不放心,她毕竟年轻,没有午睡的习惯,很愿意领着孩子们去逛街。

    她带着沈晓蓉和刘晓丽来了,朱校长问道:“韩老师,你们不午睡吗”

    “我不困,难得下午没事,我想带着孩子们出去转转!”

    “哈哈,有老师带着当然更好,你们去吧,注意安全!”

    小韩老师来过省城,而且不止一次,可惜她是个路痴,根本不认识路。

    最后是一群人跟着黄瀚逛到了新街口百货商店。

    沈晓蓉太奇怪了,问道:“黄瀚,你从来没有来过省城,怎么好像认得路啊”

    “我不认得路,但是能够感受到哪里热闹,我们的目的地是新街口,这里应该是省城最热闹的地方,往人多的地方走当然错不了。”

    沈晓蓉觉得不像,因为黄瀚在拐弯的时候根本没有东张西望,可是她又无法解释黄瀚为什么瞧上去认识路,满心疑窦。

    成文阁已经习惯了黄瀚的超常表现,乐呵呵道:

    “黄瀚做什么都厉害,连走路都是,说实话,我每一次来省城都要逛新街口百货商店,可是根本记不得怎么走。”

    刘晓莉没来过省城,问道:“成文阁,你有没有去过中山陵啊”

    “去过、去过,中山陵、总统府、紫金山天文台都去过,但是我不知道怎么乘车,中山陵好像蛮远的,要坐好长时间的公共汽车呢。”

    黄瀚道:“总统府离得不远,往西大概二三里路就是,待会儿咱们去溜达溜达。”

    小伙伴们来到新街口百货商店就是瞧热闹,没想着买什么东西。

    黄瀚不是为了逛逛,而是为了购物,他找到了鞋帽柜台挑选了一款黑色的坡跟“方口一带”牛皮鞋。

    这鞋的牌子是“万里”属于当下的名牌产品。

    “方口一带”的式样美观大方,从民国到八十年代初期都是女性的标配。

    两双鞋一模一样都是三十五码,一双送给妈妈,一双送给邱老师。

    黄瀚经常带着钱爱国和成文阁去邱老师家帮着拎水、打扫。

    在帮邱老师擦那双比成文阁岁数都大的“方口一带”旧皮鞋时量过尺寸。

    张芳芬也有一双这个式样的皮鞋,估摸着年纪不亚于邱老师的这一双。

    小韩老师问道:“你一下子卖两双皮鞋,就不怕大小不合适,人家穿不了啊”

    “我知道尺码,仔细看过、沿着鞋口摸过这两双鞋,错不了!”

    黄瀚有经验,皮鞋的鞋口和脚后跟的位置一定要光滑,不能有异物,也尽量要挑选没有接头的。

    这时的皮鞋绝大多数是手工产品,同一批货未必是同一批工人做,多多少少有些差别,买鞋时仔细挑选很有必要。

    沈晓蓉好奇道:“这两双鞋你是给谁买的呀!”

    “一双送给妈妈,一双送给邱老师!”

    “啊我、我也应该给妈妈、邱老师买礼物,可是我不知道她们穿多大号的鞋!”

    成文阁道:“朱校长发了二十块,我妈妈给了二十,加上攒下的零花钱,我有四十四块,我也要给妈妈买一双皮鞋。可是我也不知道妈妈的脚有多大。”

    黄瀚道:“喂喂,百货商店里的东西多着呢,干嘛都跟我学啊你们可以看看其他的。”

    一双“万里”女式“方口一带”皮鞋十八块钱左右,这个时期很有意思,皮鞋根据尺码大小,价格不一样。

    三十五、三十六码最小,价格都是十七块四毛,三十七、三十八贵了五毛钱,最大的女式鞋三十九码,这个式样的卖十八块四毛。

    黄瀚拿了二十块补助费,原本有私房钱十八块,前天晚上张芳芬给了十块。

    难得来省城一趟,黄瀚决定把钱全部花光。

    买完了最重要的礼物两双皮鞋后,黄瀚还买了五个头箍和八个发卡、一支钢笔、一根拐棍、二两绿茶、一个瓷烟嘴。

    爷爷的礼物是绿茶,奶奶送个拐棍,烟嘴给五叔,姐姐、妹妹和秀儿几个送头箍,发卡让黄馨、黄颦挑一个后可以送给小姨、五婶和陶敏、陶颖……

    口袋里的钱花得精光后黄瀚这才消停了,看得小韩老师目瞪口呆,她从来没见过哪个男孩子这么会购物!

    接下来逛总统府,那里要门票呢!黄瀚口袋里空空如也,大方的成文阁跑去买票,把准备花钱的小韩老师甩在后面。

    一群人一直玩到接近六点钟才高高兴兴回到离得不太远的招待所,朱校长已经站在门口瞧了一个多钟头。

    见回来的人一个都不少,他才放心了。

    沈晓蓉有些执拗,居然第二天早上在广播电台给秦淑珍打了电话问她穿多大号的鞋。

    女儿的这个举动把秦淑珍感动得热泪盈眶,她告诉沈晓蓉自己有好几双皮鞋,用不着再买一双。

    一行人在省城住了四个晚上,终于完成了录音任务,踏上归途。

    领导们很开心,因为广播电台的领导给了这首歌很高的评价,他们表态如果没有突发性播出任务,下一周《老师慢些走》这首歌就会在广播电台播放。

    三个唱法都播出,以后哪一种播放的次数多,得看看听众们喜欢哪个声音。

    ……

    ……

    ……

    ……

    ……

    谢谢书友们的支持!给大家拜早年喽!祝书友们心想事成,身体健康永远不差钱!



第二百零七章:俯视人群
    黄瀚现在最方便,因为家离汽车站只有一百多米,溜达着就到。

    只不过回来的上一天晚上,带队的姜副县长和教育局陈书记都打电话汇报了省城的情况,也相当于是报喜。

    公共汽车进站后,居然有几个县里、教育局的领导和十几个家属等着接人。

    成胜利夫妻俩来了、张春梅家来了四个,刘晓丽家连爷爷奶奶都出动了,一共来了九口人,还有背着吉他脚穿“回力牌”运动鞋的钱爱国。

    黄瀚不喜欢迎来送往,没有用广播电台的电话打去煤球厂或者物资局。

    “事竟成饭店”没有安装电话,这件事已经在考虑中,明年春天就可以让钱爱国妈妈宋丹华帮着办这件事。

    如果五百块钱之内能够搞定,就可以装一部,要是超过三间一厨老屋的时价,真的没有必要,还不如买三间房子屯着呢。

    这个时期路况差、路上交警少,真没法确定班车的到达时间,只能根据出发时间来估计。

    不确定性太多了,有时来汽车站接人,能够等上几个小时。

    黄瀚就有这样的记忆,那是九一年来已经搬迁到了县城南郊的车站接从杭城回家过年的姐姐。

    按理说早上六点多的公共汽车,下午四点左右能够到达,最后一直等到晚上十点钟。

    而且什么办法也没有,连汽车站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车究竟到了哪儿,接站的亲人只能傻等着,心里祈祷公共汽车万万不能在路上出事故。

    没有手机的时代真的太不方便,黄瀚对于八一年的节奏慢倒是不太抵触,最觉得不方便的就是没法随时联络家人。

    没指望看到家里人的黄瀚走下公共汽车,很意外的发现了牵着小丫头的黄道舟,还看到了挥手的黄馨。

    什么情况啊怎么这么多人接站呢!

    下车的黄瀚和沈晓蓉等等引起了不少吃瓜群众的注意。
1...6667686970...15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