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夺鼎1617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猛将如云

    现在,为了完成这个目的,大家把工作分一个工。算一下我们的运力,各个港口码头堆房仓库的消纳能力,命令汉元商号组织对各处的存粮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收购,收购的对象以两到三年的稻谷为主。命令钢铁厂,迅速的制造一批水碾配件,要将稻谷变成稻米,。依靠原来的石头水碾可是不够的!

    把这几项工作落实,我们才可以进行对两广福建进行稻米油料食盐铁器布匹有针对性的进行销售活动!

    今天,守汉命值班的侍卫取过黄历,仔细的翻看了一番,是大行皇帝驾崩三个月的日子,天启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我们准定于从腊月开始,进行货色的筹备,盐号碾米厂钢铁厂通和染坊在这一个月之内,加派人手,务必要在明年元旦,也就是崇祯元年元旦,给我至少赶出一百五十万石稻米和其他的相关货色出来。

    随着守汉的指示,各个部门紧张的忙碌起来。

    户房拿出了关于农民销售余粮的奖励办法,明确标定了每卖出一定数量的余粮,农户将获得按照奖励价格购买铁制农具九转钢制农具的标准,如果不想购买农具,那么,各种各样的工业制品也会供你选择:印染的十分精美的花布染色布,种田需要的化肥农药,马车,等等都足以令人心动不已。

    钢铁厂的人们用熟铁和九转钢制造出来供碾米厂使用的水磨的金属构件,令碾米速度加快不少不说,碾出来的米更加洁白精良。除此之外,按照守汉的要求,两座小高炉昼夜不停,人歇炉不歇。大批的熟铁被运到各个港口附近,准备装船运走。

    便是盐号和榨糖作坊,也紧锣密鼓的cāo持起来,一批一批洁白如雪的盐和糖按照每桶一百斤的标准,被装载进封闭的十分严密的木桶之中,准备运往北方地区销售。

    崇祯元年元旦,在一阵阵清脆的庆祝鞭炮声中,几条福船驶离了码头,满载着大米铁器棉布白糖食盐等物,前往广州方向。

    被守汉命名为齐楚的针对两广福建地区的倾销行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但是,由这几条船带来的形势变化,却是守汉始料未及的。




第一百三十六章 干部和数字
    上具孝服设酒果亲诣大行皇帝几筵前祗告受命毕。即於奉天殿前设香案酒果等物具冕服行告天地礼。随赴奉先殿谒告祖宗毕。仍具衮冕诣大行皇帝几筵前行五拜三叩头礼。毕。诣母后前行五拜三叩头礼。

    毕。诣奉天殿即位。是日早鸣钟鼓。锦衣卫设卤簿大驾。上服衮冕御华盖殿。文武百官各具朝服入丹墀内候鸿胪寺引执事官进至华盖殿行礼毕。赞各供事。奏请升殿。上由中门出升宝座。锦衣卫鸣鞭。文武百官上表称贺。

    上命百官免贺。免宣表。止行五拜三叩头礼。

    百官出至承天门外。候翰林院官齎诏书用宝讫。鸿胪寺官请颁诏翰林院官捧诏授礼部官。由奉天殿左门出。锦衣卫於午门前候捧诏置云盖中。

    大明会典上规定的新皇帝登基时的各种风光和荣耀,他脑海中都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是,皇兄驾崩之初,他以大行皇帝胞弟的身份入宫,可是连续几天不敢进宫中的饮食,都是以当时的信王妃周氏亲手所制之食物用来充饥,唯恐当时宫内的那些太监们对他下毒手。

    是日,早,遣官告天地宗社。皇帝具孝服告几筵(陈设祭品的桌子,前面列有先帝神灵的牌位)。

    至时,鸣钟鼓,皇帝衮服御奉天门。

    只有到了他登基那个时候,他才一块石头落了地,从这一刻起,他才真正的成为了大明朝的皇帝,生命安全才算是有了保障。

    明朝的皇帝只有在特别盛大的仪式中才穿黄色的衮服,他们日常所穿的是黑色绣龙形的常服。(那些动不动就给皇帝一身黄袍的影视剧可以去死了。)身着黄色衮服的崇祯皇帝登上城楼后,登基仪式才算正式开始。

    早就等在前的官员都身着朝服,在鸿胪寺官员的引导下,他们经过金水桥进入紫禁城。但这时他们还不能进入奉天殿,因为皇帝还在奉天门上做祷告,所以,大臣们只能留在午门外的广场上。他们以文东武西的方式跪在御道的两侧,等皇帝和各路神仙沟通完毕后从奉天门上下来。

    从城楼上下来后,进入奉天殿就座。大臣们这才依官阶高低鱼贯进入,对新皇帝上表道贺。然后,司礼太监正式宣读诏书,确认新皇帝的身份。崇祯王朝就此拉开序幕。

    几个月过去了,在他,朱由检,大明崇祯皇帝的带领下,大明朝可谓是奸邪辟易,众正盈朝。皇兄在世时权倾朝野的魏阉魏忠贤伏法,大批的东林君子们回朝任职。阉党的势力被连根拔起,满朝文武纷纷上表祝贺。

    此时的崇祯,方才有了为君之乐!

    朕一定要做一个唐太宗宋太祖那样的皇帝,建立不亚于本朝太祖成祖仁宗宣宗那样的治世盛世!

    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不懈的努力。除了将阉党一干文武大臣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罢黜的罢黜,便是将空出来的诸多位置交给了心忧天下事事关心的东林先生们。

    除了任用贤明正人君子之外,作为一个皇帝,他真正的做到了宵衣旰食。每天起五更睡半夜批阅题本,处理政务。但是,似乎这些折子也是同他过意不去,放眼望去,各地不是灾荒便是造反。

    臣赣南巡抚洪瞻祖报闻,惟四月十一日乱贼夺天王一伙,建号永兴元年,率众攻破安远县城,劫库放囚。安远知县沈克封逃走。

    七月二十日,蓟门驻军由于饥饿索饷鼓噪,焚抢火药,经多方措处,始解散。

    在堆积如山的类似题本之中,随便一翻便是如此类似的坏消息,要么就是各地要求拨付军饷,要求给陕西灾区进行拨付款项救灾的文书。

    唉!崇祯皇帝长叹一声,望着司礼监太监们搬来的两箩筐题本,不由得内心一阵恍惚,当日皇兄在日,每日里魏逆是如何处置这些文书的?

    七月二十三日,浙江海溢,人畜庐舍漂溺无数,嘉兴飓风淫雨,滨海及城郊居民被溺死者不可胜计。绍兴大风,海水直入郡城,街市可行舟。山阴会稽箫山上虞余姚被溺死者,各以万计。

    七月二十五日,辽宁宁远军中四川湖广兵因缺饷四个月,发生兵变,其余十三个营起而应之,缚巡抚毕自肃总兵官朱梅通判张世荣推官苏涵淳于谯楼上。

    你们就没有点好消息报与朕知晓吗?面对着铺天盖地的的灾害兵变等等诸多坏消息,崇祯终于有些暴怒了,他努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用尽量平静的语调同当值的小太监们说话。

    两个小太监急忙跪倒在地,叩头不已。

    奴婢有罪!奴婢有罪!有一份两广总督上的题本,似乎是说米价的!

    取来拿与朕看!

    惟圣天子在位,四海之内,虽有小患,然奸邪授首,百业兴旺,臣谨言,自元旦以来,至春三月间广东各地,米价仅为五至六钱一石,人民鼓腹而歌,皆称颂圣天子之恩德。

    靠着龙椅上,闻着香炉里一阵阵若有如无的檀香,耳边听着太监们读着两广总督送来的题本,崇祯皇帝终于找到了一丝自己追求的圣天子在位海内生平的感觉。

    听了一会,猛地他脑海之中想起一事。他忽的坐起来,眼睛之中精光大盛,手指着正在缓缓的向外喷吐着香气的香炉,大声的喝问当值的小太监。

    朕自即位之初,便明诏禁止宫中焚香,汝等为何在此焚香?须知朕之父皇兄皇,便被汝等这些手段误了一世之英明!

    骇得那两名太监不住的跪地叩首,皇爷饶命!皇爷饶命!皇爷当日所禁之物,奴婢们自然不敢拿出来,此香乃是懿安皇后娘娘和皇后娘娘见皇爷每日批阅题本辛苦,特意嘱咐奴婢等为皇爷寻了来,有安静凝神之功效。

    听闻是自己的嫂嫂和妻子派这些太监们所做的,崇祯这才转嗔为喜。尔等做事,务必要好生用心!

    在众多的坏消息中,广东上报的连续几个月以来米价低至只有五钱银子一石,这无疑是漫天晦暗之中的一抹亮色。登时令崇祯对于那个尚未谋面的两广总督李逢节印象大好。

    还在信王府之时,崇祯也曾涉猎过小说评话之物,便记得西游记中有这样的描述:三藏心中暗喜道:人言西域诸番,更不曾到此。细观此景,与我大唐何异!所为极乐世界,诚此之谓也。又听得人说,白米四钱一石,麻油八厘一斤,真是五谷丰登之处。如今,广东的粳米只要五钱一石,这分明便是极乐世界的曙光啊!

    还有什么消息?一并报于朕知晓!

    崇祯的本意,是还有别的什么消息,不料想,那小太监会错了意。

    启禀皇爷,这里还有一封两广总督的题本!

    臣李逢节伏首进言,吾皇励精图治,扫除奸佞,意图厘清宇内。本年四月初三日,更起升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出镇行边,总督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移驻关门,臣每思之,建奴纵横关外,我军唯以火炮制之。今铁料齐备,伏乞陛下允准,广东铸造三千斤红夷大炮二十门,一千斤红夷小炮一百门,大小佛郎机若干,运抵军前效力。以解吾皇之忧!

    这个消息顿时令崇祯的心情从多云转晴变得阳光灿烂。当日他召见袁崇焕时,袁崇焕君前奏对,曾经说,辽东必须是凭坚城用大炮才能抗御建奴铁骑。但是,兵部和工部户部上奏说,修建城池铸造大炮所费巨大,目前国库空虚,无法铸造如此多的红夷大炮。

    如今两广方面竟然已经筹备齐全了铁料,只要自己这里一道圣旨降下,便会有大小百余门火炮运抵京师,成为军前杀敌利器,这如何不令人大喜过望?

    内阁今日是哪位大人当值?

    回禀陛下,是韩爌韩大人。

    韩爌,是所谓科举正途上来的,进士庶吉士,从万历二十年入仕至今,当过侍郎尚书东阁大学士,也算是德高望重,更要紧的是,他有一个得意门生,便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袁督师。

    传,哦,不,请韩先生到这里来。

    少顷,韩爌到来,一番面君的礼仪之后,崇祯命太监搬过一张椅子来,这算是君前赐座,也是天子表示自己礼贤下士的一种姿态,当然,对身为东林党大佬的韩爌而言,也是极大的荣宠。(韩爌是崇祯元年十二月重新起用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做是猪脚的肥翅膀扇起的妖风的原因,将他提前了。)

    先生,如今两广的情形,先生可曾知晓?

    韩爌捻着花白的胡须,心中在揣摩着这位皇帝陛下的心思。方才太监到内阁传召,身边的亲随塞了银子,太监透露,皇上现在心情大好,老大人大可以放心。

    陛下,老臣虽在内阁,然亦有挂一漏万之事,不及圣上圣明烛照,洞若观火。所言广东之事,可是请旨铸炮之事?

    老先生说的不错,此为其一。两广督臣上奏,自元旦起至春三月间,两广米价每石五钱。

    此为圣天子在朝,四海升平,盛世之兆!

    崇祯的话甫一出口,身为内阁首辅的韩老先生,便立刻起身离座,跪倒在地,山呼万岁不止。

    先生请起。朕以冲龄即位,便是要靠列位大贤的辅弼,才可重现皇祖在世时盛世之状况于万一。尽管心里美滋滋的,但是崇祯还是要表现出一份贤明谦逊的姿态来,这才符合历代贤明之君的标准。

    对于两广所奏请铸炮之事,先生以为如何?

    略有沉吟之后,韩老先生缓缓的开了口。

    本朝上海徐光启对铸造火炮之事颇有心得,臣亦曾经对此事加以关注。

    韩爌所言却是不假,他的家族同徐光启家族确实走动的比较近,甚至家族中还有人因为徐光启的关系受洗加入了天主教。

    铸造一门红夷大炮,所费浩大,除了铁料工费,便是燃料亦是巨数。广东的题本上,虽有铁料等项具备,但等圣旨批复之说,然铸造火炮,十中得之二三,已是可称国手,可见铸炮之难。以臣之愚见,不妨下旨令广东铸造,铸成十门,便解往京师。

    在崇祯听来,韩爌所言为老成谋国之言,唯恐地方官员为了铸炮而扰民,但是,韩老先生所言之中却另有一番深意。他多年宦海沉浮,深知眼下大明各地官吏是一副什么的德行,铸炮这样大量耗费钱粮的事情,各级官吏如果不大肆上下其手,大加损耗一番,简直就对不起自己的这身官服!

    十中得之二三?那七八成的铁料都到那里去了?难道不知道铁料是可以回炉重铸的?当真以为老夫是傻子吗?一面一脸忠贞不二的望着眼前的皇帝,心中一面嘲讽着两广的官员们。

    吃相不要太难看!更不要吃独食!

    二十门红夷大炮,一百门红夷小炮,加起来炮身自重便要十余万斤,这还不算炮架炮弹等物,如果都通盘计算,怕不是这些铸成的火炮就要有二十万斤铁,按照十中得二三的标准来算,所需的铁料便是一个天文数字!

    以朕看来,两广督臣李逢节,尽忠王事,勤勉能干,有意拔擢他一番,老先生以为,调他出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如何?

    崇祯提拔李逢节的右佥都御史这个职务大体上相当于北京市的市长,本来在真实的历史上,李逢节就是因为铸炮有功,被提拔了。只不过是去了南京,而不是北京。

    陛下,老臣以为,还是先令广东铸炮运抵京师之后,再行提拔李逢节,臣方才想起,福建亦有上报,该省米价不过八钱至一两之间,如果单纯以米价低廉便擢升官员,恐有舆论对陛下不利。一旦火炮铸成运抵京师,便可放心拔擢两广督臣。

    闻听此言,崇祯对韩老先生的印象更是越发的好了。听听,这是多么为朕考虑的贤臣良相啊!

    当韩爌的大轿回到自己的府邸的时候,早有家中管家子侄们在门前伺候。

    搀扶着老爷下轿的管家满脸的笑容,老爷辛苦了!

    嗯,为臣子者,自当忠心报国,此乃我辈读书人的本分,今日家中可有事?

    管家命人将轿子抬走,一面低低的声音告诉自家老爷,两广总督派人送来了些南海土产,别的倒也罢了,其中有一面五尺长的穿衣镜,却是世所罕见。

    哼!你也跟了我许多年,怎么还对这些身外之物如此的看不开?可有书信?韩爌的态度很是鲜明,训斥了几句管家,管家倒也习以为常。

    书信拜帖礼单都在老爷的书房里。

    李逢节的书信写的很客气,口口声声尊称老前辈,因为山川阻隔,不能够早晚聆听教诲,深以为憾事。派人送去些南海土产,以表敬慕之心。在书信的最后,顺带又提了一笔,广东如今米价低廉,如果先生有意运米北上赈济灾民,学生愿意报效一二。

    这位李大人,倒也是有趣的紧!放下书信,韩爌手捻须髯笑了起来。管家命人将穿衣镜摆放好,打发下人退出书房,自己在老爷面前准备听候吩咐。

    用紫檀木制成的镜框,镶嵌在黄金中的琉璃宝镜,在烛火的照耀下显得光彩夺目。饶是韩老先生宦海沉浮一生,也不曾见过如此巨大的镜子!

    端详着镜子里的自己,当年风流倜傥的少年读书人,已经变得两鬓皆白,额头上满是皱纹。同一旁低头侍奉的那名新纳的小妾相比,一个如同水灵灵的莲花,一个如鳞甲密布的老松。正如苏东坡所说,恰如一树梨花压海棠。韩老先生不由得一番感慨,廉颇老矣!

    老爷如何将自己同那廉颇相提并论?那廉颇成名亦不过是靠着读书之人的容忍海量,方才青史成名。如果没有蔺相国他不过是一个斗米方肉的酒囊饭袋一介武夫而已,老爷可是身为我大明首辅!管家尺度合适的拍了一记马屁。

    你用我的名义写封信给两广督臣李大人。告诉他,说圣上已经同意他的铸炮之事,要他小心巴结一番,办好此事,他便可以在京城中与老夫朝夕过从,谈诗作画,饮酒赏月。
1...114115116117118...9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