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就算爆发全球大战,也要在占领克邦南部地区之后转攻为守。

    理由就是,需要花时间完成战争动员,而在此之前,没有足够的兵力去攻占与控制梵罗国的其他地区。很明显,按照巴铁当局的盘算,如果大战在完成动员之前结束,自然是再好不过,哪怕到时候战争还没结束,也可以另想办法。拖上几个月,甚至一年多,总比立即发动战略进攻好得多。

    只要搞明白这一点,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在顶住梵军的进攻,稳住战线后,巴军没有立即发起反击了。

    当然,巴铁当局给出的理由却是,正在按计划为攻打克邦南部地区做准备。

    此外,巴铁当局一直要求帝国派遣第三十三步兵师参战,却没动用第二十四机步师,也与此有关。

    第三十三步兵师是山地部队,在得到加强之前更擅长在山地作战,在平原地区反到没有多少用武之地。相对的,第二十四机步师是货真价实的重装部队,设想的战场就是梵罗国的西北地区。

    出动前者,肯定是针对克邦南部地区,而出动后者,那就是冲着德城去的。

    涉及到国家核心利益的政治矛盾,丁镇南等将领没有发言权。

    只是,仅仅就军事问题而言,成立联合司令部,整合与统一指挥体系,确实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

    派李天凌过来,也算是一步妙棋。

    关键就是,在南方次大陆战场上,帝国空军的地位不可替代。

    虽然巴铁也有一支规模不小,战斗力也相当强悍的空中力量,但是跟梵罗空军相比,明显差了一大截。

    打造一支现代化空军需要的投入,远远超过巴铁的承受能力。

    加入东方集团之前,巴铁空军拥有大约600架作战飞机,梵罗空军在同一时期拥有的作战飞机在1500架左右,双方的兵力对比为2.5比1。到大战爆发之前,巴铁空军的作战飞机还不到350架,而梵罗空军的作战飞机则达到了2100架,兵力对比超过了6比1。由此也不难看出,巴铁空军的作战飞机不管是在绝对数量,还是在相对数量方面,在加入东方集团之后都在降低。

    虽然凭借性能先进的新式战斗机,比如从梁夏帝国购买的“战-10AP”,巴铁空军保持了相当强悍的战斗力,但是有效的规模,意味着在大规模战争当中,巴铁空军的持续作战能力肯定非常有限。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简单的说,巴铁空军肯定能够坚持到联军大举介入之时。

    其实,在加入东方集团之后,巴铁打造空中力量的理论基础,也就只是应付大战初期的突然袭击。只要能顶住敌人的第一轮猛攻,随着联军的空中力量到达,巴铁空军就能退居二线了。

    按照相关计划,联军的空中力量能在1个月内参战。

    当然,实际上要不了这么久。

    在大战爆发的当天,帝国空军的战斗机就参加了保卫伊堡与卡拉港等大城市的战斗,还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打到现在,帝国空军已经是货真价实的顶梁柱。

    这么说不是在贬低巴铁空军,而是巴铁空军的规模实在是太小了,因此大部分作战任务都落到了帝国空军身上。

    不说别的,帝国空军部署在巴铁西北的作战飞机已经超过了1000架,只是在白沙瓦基地就有400架。还有数百架重型战斗机部署在帝国本土西北,至于部署在后方的轰炸机,那就更多了。

    显然,在联军航空兵总司令的人选问题上,巴铁当局不会有任何异议。

    只要空中力量的地位不降低,地面作战仍然得依靠空中支援,那么航空兵总司令在联军司令部里就有很大的话语权。到时候,哪怕由巴军将领担任地面部队的总指挥,也能控制战局的走向。

    让李天凌出面,那就更加如此了。

    道理也很简单,巴铁的高级将领几乎都去帝国的军事学院深造过,而且大多是在廉旭升执政时期去的帝国。至于巴铁的空军将领,几乎全都能跟李云翔扯上关系,其中不少是李云翔的挚友。

    要说的话,李天凌比白华伟还吃得开。

    毕竟,巴铁海军的规模很小,地位一直都不是很高,因此海军将领在三军总参谋部没什么发言权。

    只是看这两层关系,巴军的高级将领就不会为难李天凌。

    当然,事情肯定没这么简单。

    按白华伟所说,李天凌在过来前,回到帝都会见几名巴军的代表,就组建联合作战司令部进行了初步协商。

    双方最主要的分歧,其实是兵力规模。

    就巴军将领的意思,除非帝国陆军能全力以赴,至少得让巴铁这边的4支主力部队全都参与进攻行动,不然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在第一阶段反击行动当中,就只能以攻占克邦南部地区为目的。

    言外之意,巴铁还没有进攻梵罗国本土的打算。

    虽然经过多次磋商,特别是在周涌涛亲自出面之后,巴铁方面做出了一些让步,承诺在取得重大突破之后,会投入兵力参与后继进攻行动,并且为联军提供后勤保障,但是往根本上讲,巴铁这边的作战行动依然得以帝国陆军为主,还必须尽快打破僵局,确保在旱季完成战略突击。

    不要忘了,南方次大陆的旱季将在4月底结束,而大陆战场的春季差不多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到来。

    毫无疑问,大陆战场才是主,而南方次大陆不过是次要方向。

    按照白华伟的意思,如果没能在旱季结束之前取得战略突破,就不得不考虑采用巴铁的战略方案。

    这里的“战略突破”指的是攻占梵罗国的首都,并且控制其核心地区。

    显然,首先就得控制首都德城所在的西北地区。

    为此,周涌涛不但把李天凌派了过来,还让白华伟担任梵炎洋舰队总司令,确保能全力协助攻打梵罗国的作战行动。

    关键还有,得由丁镇南负责地面作战行动!

    只是,周涌涛没有下达命令。

    因为还没有就联合指挥的问题跟巴铁达成协议,所以首辅不会签署相关任命书,就连口头命令都没有。

    其实,这也是白华伟与李天凌来卡拉港的原因。

    白华伟说得很清楚,首辅的意思就是让丁镇南负责地面作战行动,至少在巴铁军队参战之前,得把握好地面进攻的节奏,确保朝着对帝国最有利的方向发展,力争在半年之内取得胜利。

    为此,不但由白华伟指挥的梵炎洋舰队得全力配合,就连李天凌的航空兵也会听从丁镇南的调遣。

    显然,这个安排超出了丁镇南的预测。

    虽然大权在握,但是丁镇南一点都高清不起来。

    道理也很简单,按照现在这一套,就必须强攻梵罗国的西北地区,不但要投入大量兵力打消耗战,还很有可能遭遇丁镇南努力回避的问题,也就是不得不直接面对占领区内数以亿计的平民。

    丁镇南坚持以战略穿插为主,也就是不想被占领行动拖后腿。

    当然,这也反应出,周涌涛确实是地面作战的外行,或者说想当然的把地面战争当成了海战。

    对此,丁镇南也就只能抱怨几句。

    周涌涛不但是帝国首辅,也是帝**队的实际统帅,而丁镇南是帝**人,必须执行统帅的命令。

    这仗,不管是能打或不能打,都得打!




第238章 腾挪折冲
    在李天凌走后,讨论的主要问题,依然是主攻方向。

    也就是白华伟与李天凌到来,让这个已经被丁镇南解决了的问题,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话题。

    争得最起劲的,就是侯晨晟与付卫民。

    按照丁镇南之前做出的安排,西南战场其实是次要方向,不存在“主攻”之说,而且两支部队都有自己的归属。在主攻行动开始之后,第五陆战师将前往东海岸,第十七装甲师则开赴西北战场。哪怕在进攻阶段需要在西南战场或者是梵罗国的西海岸地区做文章,到时候也会安排其他部队。

    简而言之,西南战场这边跟侯晨晟与付卫民没有太大的关系。

    因为事不关己,所以两人不是很上心。

    关键就是,按丁镇南的安排,不管是西北战场,还是东海岸,第十七装甲师与第五陆战师都是当之无愧的主力部队。

    正是如此,侯晨晟与付卫民才没有找丁镇南的麻烦。

    现在的问题是,得提前在巴铁这边发动大规模进攻,而且以目前的情况看,肯定得把主战场放在西南,哪怕去西北战场作战,也是从西南战场抽调部队,暂时不会考虑动用第二十四机步师与第三十三步兵师。道理很简单,前者是总预备队,而后者还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扩编工作。

    其实,第二十四机步师也在扩编,受运力限制,几支补充的旅级部队还没到位。

    相对而言,参加过波沙湾战争的第十七装甲师与第五陆战师的编制最完整,官兵的状态也更理想。

    那么,在西南这边,由谁打主力?

    还有,是否需要同时在西北战场发动进攻?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

    如果暂时只在西南战场发起进攻,那就得选出一支部队充当主力,或者说需要在西南战场确定一个主要的进攻方向。

    相反,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正是如此,争论的主要话题,也就是要不要在西北战场开打。

    有趣的是,陆军与陆战队的两派人员争到最后,全都把矛头指向了白华伟,准确的说是海军。

    简而言之,就是海军能够提供多大的支持。

    显然,侯晨晟与付卫民都是有备而来,而且是有的放矢。

    按照李天凌透露的消息,等到大规模反击行动开始,空军就得以西北战场为重,未必能够照顾到西南战场。哪怕得有所兼顾,也就只会留下1支航空队,而这显然无法支撑起大规模的进攻行动。

    如此一来,就得指望海军航空兵。

    其实,在波沙湾战争中,海军航空兵就肩负起重任,特别是在战争的后期,也就是空军转战大陆战场之后,海军航空兵独挑大梁,承担了大部分的战场支援任务,为取得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在南方次大陆这边,情况其实差不多。

    按投入两个师计算,在空军只能派遣1支规模在500架左右的航空队的情况下,海军至少都得提供500架作战飞机。因为不包括支援飞机,所以差不多等于6个舰载航空兵联队的规模。

    其实,这只是理论计算结果。

    以过去的战例,实际需要肯定多得多。

    就拿在南部战场的作战行动来说,在大规模的空中打击行动当中,实际投入的作战飞机比理论计算的多了50%。

    这样的话,就需要海军提供1000架作战飞机。

    去哪里找1000架作战飞机?

    其实,这还是一个次要问题。

    不管怎样,帝国海军算得上家大业大,而且之前部署在陆心海的地五十一特混舰队,以及东望洋的第四十一特混舰队与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均已遭受重创,短期内不会派上战场,这里就是足足7支舰载航空兵联队。算上在开战后组建的几支联队,凑够1000架作战飞机也不是什么难事。

    相对而言,真正的麻烦其实是隶属空运司令部的运输机。

    因为没想到要提前发动战略进攻,所以在做计划的时候,丁镇南按照支援第五陆战师的标准向空军司令部申请空运支援,空军司令部也是根据这个要求,向南方次大陆派遣大型运输机。

    除了之前提到的60架“运-15A”,还有40架“运-10A”与80架“运-11”。

    显然,这些运输机肯定无法同时为两场在内陆地区进行,而且得跨越梵罗沙漠的大规模进攻行动提供支援。

    要说的话,只是支持一个方向的大规模进攻行动都有点勉为其难。

    不然的话,在策划针对代奥格尔的突击行动时,丁镇南也不会对第五陆战师投入的兵力做出严格限制。

    关键就是,“运-10A”无法在野战机场起降,“运-11”又无法运载主战坦克这样的大型主战装备。

    此外,李天凌已经提到,当前最吃紧的就是运输机。

    不要忘了,需要转移的还有大批作战部队,包括西北战区那边需要撤到后方进行整编的十几个师的数十万官兵。

    在东望洋那边,同样有大量物资需要送往前线。

    何况,北玄地区的局势也非常的紧张,而且海运顶多是望梅止渴,很多重要的战备物资与军事装备还是得依靠空运。

    结果就是,就算帝国空军装备了数千架运输机,依然是捉襟见肘。

    用李天凌的话来说,因为有西北铁路,而且海运航线还算是畅通无阻,巴铁的本土安全也有足够保证,所以在短期之内,不要指望空军司令部会向南方次大陆增派运输机,能够保住现在的机队就不错了。

    这里面的关键原因,李天凌没说,不过丁镇南能够想到。

    其实,就跟白华伟有关。

    虽然守住了霍瓦依群岛,但是对帝国来说,这等于是背上了一个包袱,而且这个包袱原本应该丢给纽兰共和国。

    没错,就是霍瓦依群岛。

    按最初的作战计划,在霍瓦依群岛攻防战结束之后,应该是纽兰当局为守住攻占的岛屿发愁,帝国海军则趁此机会后撤,缩短后勤补给线,最大限度的降低保障负担,避免在东望洋投入太多的兵力。

    只有这样,才能利用节约出来的兵力,准确的说是作战物资,在其他战略方向上发起大规模进攻。

    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利用霍瓦依群岛钓住纽兰共和国,趁此机会扫平世界岛。

    结果却是,纽兰海军遭到了迎头痛击。

    受此影响,帝国海军不得不提前启动东望洋这边的进攻行动,也就是开始向霍瓦依群岛部署战略打击力量。

1...378379380381382...4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