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在作战运用上,“直-15”主要运送兵员与弹药物资。

    至于作战装备,得靠大型运输直升机。

    正是因为“直-15”的运力不够,所以帝国陆军才投资研制与采购了尺寸更大,运输能力更强的“直-18”重型直升机,“直-19”专用起重直升机,还一度打算采购由海军投资研制的“直-17”重型直升机。

    因为太过昂贵,维护保养也比较麻烦,所以这3种重型直升机都非常金贵。

    比如,20吨级的“直-18”有十几种型号,在十多年前就装备帝国陆军航空兵,产量到现在都没超过1000架,而同时期的“直-15”的产量已经突破3000架,连“直-10”武装直升机的产量都接近1000架。

    至于30吨级的“直-17”,更加是少得可怜,总共都还不到300架。

    这也无可厚非。

    “直-18”的价格是“直-15”的3倍,“直-17”的价格是“直-15”的5倍。“直-17”的最新改进型的出厂价格甚至超过了“战-9B”,为全球最贵的直升机,就连财大气粗的帝国海军都消受不起。

    正是如此,不管是陆军,还是陆战队,重型直升机都是统一部署,按任务调配。

    在陆战队,所有重型直升机都部署在登陆舰队里面,准确说是由舰队管辖,平时进驻海军航空站,战时随登陆舰队与航母战斗群活动,有需要的时候分派给作战部队,并参与作战行动。

    至于陆军,管得反到没有这么严。

    通常,在主力师的突击航空兵或者运输航空旅里面,都有一个装备重型直升机的营,数量一般在20架到30架之间。在战区直属的航空旅里面,一般有2个这样的营,装备的重型直升机总共不会少于50架。

    简单的说,在一个战区,至少有200架重型直升机。

    关键就是,战区司令部可以根据情况,调配这些重型运输航空营,比如集中部署到某一个方向上。

    当然,一般是分散部署。

    这次,跟第十七装甲师来到巴铁的就有2个重型运输航空营,其中1个来自西部战区直属航空旅,总共有52架“直-18”。

    几天之前,这些直升机就从基布要塞飞到瓜港。

    要说的话,在挂上副油箱与装载内部油柜之后,能转场飞行数千千米,也就是重型直升机的一大优势。

    “直-18”的转场航程高达3500千米。

    在理论上,能够从帝国本土直飞管岛。

    此外,还能够通过空中加油延长航程。只不过,一般不会这么做,因为只能由专用的战术加油机为直升机进行空中加油,而战术加油机的航程本身就很有限,并不适合执行跨战区加油任务。

    可问题是,52架根本就不够用!

    按照刘尊山的分析,就算52架“直-18”全体出动,一次也就只能向300千米之外运送一个营的兵力。

    这些“直-18”不可能全都处于完好状态,出动率肯定没有100%。

    在波沙湾战争当中,“直-18”的出动率还不到80%,即便按80%计算,出动一次最多能够投送一个没有炮兵连的步兵营,而且只能送去一个基数的弹药。就这点兵力,恐怕连占领代奥格尔都办不到。

    关键,还没有考虑战损。

    要是在突击行动当中损失几架直升机,那就更加麻烦了。

    其实,就算突击行动取得了成功,局面也很不乐观。

    300千米,实在太远了。

    因为一个任务周期超过3个小时,所以就算“直-18”能以最高强度出动,一天也就只能飞3次。

    可惜的是,第十七装甲师的“直-18”肯定无法达到最高出动强度。

    道理也很简单,这2个营是从波沙湾那边调过来的,之前一直在执行任务,大部分直升机的状态都不是很理想,比如需要更换或者翻修发动机,还有几架的机体在战斗中受损,得全面翻修。

    如果按照一天出动2个架次计算,在至关重要的72小时内,运输量仅3000吨。

    严格说来,还不到3000吨。

    这个运量,在扣除了2个步兵营之后,只有几百吨余量,而搭建一座能让“运-15A”起降的野战机场,仅工程装备就多达800吨,此外还需要大约1200吨工程物资,运量缺口超过了1000吨。

    用通用直升机补上这个缺口?

    执行飞行半径为300千米的运输任务,因为得在目的地补充燃油,所以“直-15”的单次运输量不会超过1吨。

    此外,代奥格尔还是在山上,海拔高度超过了1000米。

    虽然“直-15”在设计的时候就针对高原环境做了优化,高原性能非常的强悍,其最新的改进型,即“直-15F”所配备的发动机,功率提高了30%,高原性能进一步加强,但是跟所有的直升机一样,随着飞行高度的提升,“直-15F”的各项性能会急剧降低,尤其是运载能力。

    考虑到出动率,还有消耗的燃油,动用“直-15”明显得不偿失。

    两人讨论半天,最后得出的结论,依然是重型直升机不够用。

    为此,刘尊山提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

    前面几轮突袭全部动用步兵,而且通过空降的方式进行,准确的说是伞降,重型直升机用来运送无法空投的工程装备与物资。

    当然,肯定需要动用运输机。

    只是,关键并不在这里。

    陆战队不是空降兵!

    虽然陆战队的精锐,也就是几支“海”开头的特种部队,全都能执行伞降任务,但是常规部队并没有进行伞降训练,最多也就只能搭乘直升机进行机降作战,而且肯定不可能安排特种部队执行突击任务。

    那么,就得把这个重任交给其他部队,比如第十七装甲师编内的第177步兵旅。

    该旅的3个步兵营,全都接受过伞降作战训练,其前身就是空降部队,现在是帝国陆军仅有的几支轻步兵部队之一。

    显然,就算刘尊山愿意,也没办法说服侯晨晟。

    关键还有,空降部队全都是货真价实的轻步兵部队,几乎就没有重型装备可用,战斗力极为有限。

    其实,这也是帝国陆军逐渐淘汰空降兵的关键原因。

    虽然帝国空军拥有全球规模最大,运力最强的运输机队,但是帝国陆军始终都没有装备空降战车。即便搞过几次论证与评估,到最后还是无果而终,没有一次进入到工程,甚至是理论验证阶段。

    道理也很简单,空降战车的性能太差,无法满足陆军的作战需求。

    此外,空降兵主要用于进攻,而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帝国陆军的主要使命,其实是战略防御。

    正是如此,就算帝国陆军保留了这个兵种,也没有投入多少资源。

    针对反装甲作战的需求,帝国陆军宁愿给空降兵配发各种单兵反坦克武器,也没想过要采购装甲平台。

    到波沙湾战争之后,随着直升机的大规模应用,空降兵的地位更加是一落千丈。

    相对于传统的空降作战,由直升机承担的空中突击作战,因为能向前线运送迫击炮与轻型火炮等重型武器,所以拥有更高的作战效率。结果是,帝国陆军的几支空降部队全都改编成了空中突击部队。

    如果不是直升机的航程太短,帝国陆军很可能会撤销空降兵。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保留下来的3个空降旅全都改编成了步兵旅,成为了帝国陆军仅有的3个轻装步兵旅。

    显然,对轻装步兵的战斗力,不要抱太大希望。

    就拿第177步兵旅来说,该旅没去波沙湾,是在大战爆发后,准确说是决定派遣第十七装甲师去巴铁之后,才被派往卡拉港。等到第五陆战队到达,该旅北上去了苏库尔,负责扩建那边的军事基地。

    说得直接一点,第177步兵旅一直在打杂,就没有做过正事。

    其实,在丁镇南制订的作战计划当中,第177步兵旅的任务,也是跟在大部队后面,守卫后勤补给线。

    虽然会进行必要的加强,比如装备一些装甲车,以增强战场机动能力,在遇到袭击的时候也能够从容应对,但是就整体部署而言,第177步兵旅依然是“杂牌部队”,没计划让其担当主力。

    丁镇南做这个安排,也跟第177步兵旅的官兵素质有关。

    该旅,一直是乙级部队。

    虽然是少数几支满编的乙级步兵部队之一,平时的在编官兵高达80%,但是该旅的战备率一直都不高,基层官兵的能力更加堪忧,比如超过7成官兵的役龄不到2年,军官的平均役龄也才4年。

    不要忘了,这可是空降部队。

    一名合格的空降兵,只是基础训练就需要1年以上,获得必要的战斗技能,至少还需要半年时间。

    也就是说,该旅的绝大部分官兵,特别是基层士兵,其实都是入伍不久的新兵。

    这样的队伍有多强的战斗力?

    当然,丁镇南知道,刘尊岭故意提到进行空降作战,其实是让他打消派第177步兵旅参战的念头。

    那么,就得想办法搞到更多的重型直升机。




第236章 出乎预料
    去机场迎接白华伟与李天凌的不止丁镇南与刘尊山,还有侯晨晟与付卫民,以及主要的参谋军官。

    当然,肯定少不了巴军高级将领。

    这也表明,巴特方面早就收到了白华伟与李天凌来卡拉港的消息。

    正是如此,巴铁南部战区总司令在当天晚上举办了宴会,为远道而来的白华伟与李天凌接风洗尘。

    其实,留在卡拉港的只有白华伟,李天凌只是顺道,随后就要去伊堡。

    按照安排,李天凌的正式职务是:东方联军南方次大陆战场航空兵临代总司令。

    这个“南方次大陆战场”暂时只有西北战场与西南战场,东部战场与南部战场仍然独立运作。

    要说的话,这么安排仍然是在解决指挥层面的问题。

    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上面派遣李天凌过来的首要目的。

    以李天凌的影响力,巴铁军方必然会有所忌惮,因此在指挥权限的问题上,自然会做出适当让步。

    当然,落到根本上,依然跟核心利益有关。

    至于什么设宴款待,不过是礼仪所需。

    再说,宴会的才要确实不合胃口。

    结果就是,在礼貌性的应酬一番之后,丁镇南他们就返回前线司令部,而且另外摆上了一桌。

    其实,大家都没啥胃口,只是确实都饿了。

    在回司令部的路上,丁镇南跟白华伟同车,还从白华伟那里获知,李天凌此行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联合指挥机构。

    显然,东方集团的内部矛盾已经浮上水面。

    至于具体原因,白华伟只提到了一点。巴铁方面至今都不肯在联合作战的指挥全权上做出必要的让步,坚持按照战前达成的协议,即西北战场的作战行动由巴军主导,帝**队只负责协助。

    要是这样,意味着第二十四机步师与第三十三步兵师都得听从巴军的指挥。

    只是如此,问题还不大。

    不管由谁指挥,只要能击败敌人,那就是好事。

    可问题是,按巴军奉行的那一套,未必能击败敌人。

    之前已经提到,巴铁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之后,出于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加入了东方集团。

    虽然在此之后,巴铁成为主要成员国之一,获得很高的地位,但是在至关重要的国防建设上,巴铁一直跟其他成员国不一样,不但保持着很高的独立性,还坚持奉行以本土安全为首的基本战略。

    以当时的局面,这确实无可厚非。

    联系帝国本土与巴铁的西北铁路,在新历148年才通车,而在此之前,联系双方的只是一条在冬季会冰封,而且极易遭到破坏的高原公路。关键是,这条高原公路的通行能力不足以支撑大规模战略运输。

    至于战略空运,在大规模战争当中就只能用来应急。

    可见,在西北铁路通车之前,帝国提供给巴铁的援助主要走海运。

    问题就在这里。

    虽然帝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海军,别说在平时,即便在战时,也肯定能够确保到巴铁的海运航线畅通无阻,但是帝国海军没办法阻止敌人用水雷封锁巴铁的港口,更加无法阻止敌人切断从卡拉港到伊堡的铁路线。

    即便到了现在,在卡拉港与伊堡之间,也只有一条铁路!

    要命的是,这条铁路多次跨越梵罗河,在北部路段还有很多隧道,因此在战时很容易被敌人切断。

    其实,即便是公路也有类似问题。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巴铁的战略交通线非常的脆弱,而且梁夏帝国的援助未必能够产生实质效果。

    正是如此,巴铁才会把重兵放在本土北部,防御部署始终都以伊堡为中心。

    即便在西北铁路通车后,巴铁依然没有对基本战略做出调整。

    理由也很简单:西北铁路还只是单线铁路,年运力还不到2000万吨,要在二期工程完工后才能达到设计的5000万吨。即便按照最为理想的情况,都要到新历160年之后才有望完工。

    此外,每年5000万吨的运力根本算不上充足。

    按照在新历149年修订的最新版作战计划,在战争的第一年,算上参战的部队,帝国需要向巴铁输送6000万吨物资,如果在第一年就发起大规模反击,运往巴特的物资至少都还要增加2000万吨。算下来,西北铁路的运力,仅仅相当于实际所需运力的三分之一与四分之一。
1...376377378379380...4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