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哪怕无法飞到基地降落,也能在离基地尽可能近的地方迫降。
要说的话,这是必须承受的损失。
正是如此,在13日的中午,已经能够确定纽兰舰队的大致活动范围,并且在下午发起进攻。
至于攻击战术,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三艘航母,各出动一支攻击机群,率先出动的24架护航战斗机统一行动,掩护执行侦查任务的电子攻击机突破敌舰队的防空网。此后出动的三支攻击机群,将在后出动的护航战斗机的掩护下,攻击纽兰舰队的三艘航母。除了必须干掉的防空战舰,在击沉航母之前不得攻击其他战舰。
当然,具体战术分配由实际情况决定。
在下午1点30分左右,随着预警机升空,攻击行动开始了。
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出动的预警机不是1架,是足足6架,其中的3架突前,另外3架则充当备份。
当然,冲在最前面的其实就只有1架,另外2架在后方负责协调。
相对而言,指挥协调要比引导战斗机作战更加复杂,毕竟参与攻击行动的作战飞机实在是太多了。
有趣的是,白华伟并没想过要借助空军的帮助。
不是说白华伟有信心能够一举消灭第51特混舰队,是不想耽搁时间,即纽兰舰队同样在对作战部署做出调整。
以当时的情况,完全有理由相信,斯塔克会让第52特混舰队派遣战斗机提供掩护。
关键就是,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已经丧失了作战能力。
在遭到两轮打击后,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2艘超级航母都遭到了重创,“刘向真”号的情况非常糟糕,很有可能在返航途中沉没,而另外一艘,也就是“唐圣贤”号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即便能返回后方基地,也需要用几个月时间进行大修,肯定没办法在短期内恢复作战能力。
当然,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威胁已经不存在了。
战斗结束之前,海军司令部就下达了命令,让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安排已经升空的舰载机飞往邻近岛屿,争取在岛屿上面着陆。如果办不到,也要尽量在有帝国海军驻守的岛屿附近迫降。
简单的说,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保护飞行员。
在威胁消除后,第52特混舰队显然没有理由保留太多的战斗机,或者说可以派战斗机去掩护第51特混舰队。
再说,原本需要第52特混舰队掩护的登陆舰队已经完蛋了。
综合这些因素,很容易想到,只有及时发起攻击才有希望歼灭第51特混舰队,而耽搁几个小时,那就什么都晚了。
当时,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空军安排的40架轰炸机已经在之前的两轮战斗中用光导弹,就算导弹很充足,也需要让空军重新安排轰炸机。
在理论上,要到13日夜间,那些轰炸机才能再次出动。
这么一来,攻击纽兰舰队的作战时间恐怕得推迟到14日的凌晨。
显然,等到14日凌晨的风险实在太大了。
正是如此,白华伟才没等待。
在拿到了江文龙的战术分析报告之后,白华伟就下达了攻击命令,还同时给通信参谋安排了一项任务。
等到攻击行动开始,就向海军司令部汇报。
不过,关键是让空军尽快派遣轰炸机参战,攻击在西边断后的第52特混舰队。
以当时的情况,白华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就算能够重创第51特混舰队,也会遭受极为惨重的损失。
不管怎样,第51特混舰队拥有3艘超级航母。
还有,第51特混舰队没参与西边的战斗,舰载航空兵较为完整,防空实力自然是不可小觑。
在与第51特混舰队交战后,未必能参与打击第52特混舰队的战斗。
那么,对付第52特混舰队,就只能依靠空军。
其实,从这个安排来看,白华伟有很强的信心。
让空军紧急出动轰炸机,其实是在防止第52特混舰队开溜。
简单的说,白华伟觉得,在第51特混舰队遭到攻击前,第52特混舰队在向东航行,也就是跟在第51特混舰队的后面。等到第51特混舰队完蛋,第52特混舰队肯定会转向,避免步第51特混舰队的后尘。
只要耽搁几个小时,就有可能放跑第52特混舰队。
白华伟考虑得非常周全,只是实际情况跟他想象的不大一样。
第204章 鱼雷袭击
别看“刘长勋”号是满载排水量超过8万吨的大型航母,但是机动性能并不差,高速转向的时候,舰体外倾超过30度。因为是向左转向,所以舰体是向右倾斜。从军官餐厅的舷窗往外看,灰暗的海面变成了一块迎面而来的水墙,就像发生了海啸。只不过,这个时候也没人朝舷窗外观看。
必须得说,“刘长勋”号很幸运。
因为还有几架舰载机在准备降落,所以在遭到袭击之前,“刘长勋”号保持着相对比较高的航速,接近28节。关键是,接下来就要让防空战斗机升空,4部弹射器将以最大功率运行,需要储备足够的蒸汽,所以4套动力系统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能在15秒钟内达到最大推进功率。
要说的话,这也是帝国海军从“陈炳勋”级开始采用燃气轮机的主要原因。
虽然为了配合4部大功率蒸汽弹射器,专门配置了4套回热式蒸汽发生器,占用了不少舰体空间,但是跟传统动力系统,也就是蒸汽轮机相比,燃气轮机拥有启动速度快,达到最大输出功率所需时间更短的优势。
正是如此,在完成紧急转向之后,“刘长勋”的航速就达到了30节。
不过,只是跑得快,还远远不够!
去司令舰桥的路上,白华伟他们听到了爆炸声,是从外面传来的,而且离得比较远,应该在航母后方。
爆炸声很低沉,而且在听到爆炸声的同时,航母还在猛烈的震动。
显然,爆炸发生在海面之下,声波才跟冲击波同时传到。
如果发生在海面上,因为声波在空气当中的传递速度比在海水中的速度慢得多,所以会在冲击波之后到来。
毫无疑问,肯定跟鱼雷有关!
来到司令舰桥,根本就不用询问。
爆炸发生在“刘长勋”号的后方,中雷的是负责近距离掩护的反潜护卫舰,而且舰体已经被鱼雷炸断,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沉。
那艘护卫舰替“刘长勋”号挡了一枪!
虽然帝国海军没有做出强制规定,更没在作战守则中要求护航战舰为航母挡枪,但是保护航母本身就是护航战舰的头号使命,拦截射向航母的雷弹,更是包括护卫舰在内的所有护航战舰的天职。
在战术编排上,舰队指挥官往往会留下1艘护卫舰为航母提供近距离掩护。
显然,这个安排本身就意味深长。
不要忘了,护卫舰都以反潜为主,防空能力算不上强大。在现代反潜作战当中,除航母搭载的反潜巡逻机,主要就是由反潜战舰搭载的反潜直升机,而反潜直升机的作战区域一般都在50千米之外。在50千米之内的反潜作战,由各战舰搭载的反潜导弹,也就是火箭助飞反潜鱼雷承担。
关键就是,几乎所有的护航战舰都能够搭载与使用反潜导弹。
此外,巡洋舰与驱逐舰同样搭载了反潜直升机,而且通常是2架,也配备了包括拖拽式阵列声纳在内的各种探潜与搜潜设备,反潜作战能力并不差,只是说得更加重视其他方面的作战任务。
不说别的,即便是“青州”级防空巡洋舰,都搭载了2架反潜直升机,以及1套完整的反潜作战系统。
如果只是为了反潜,根本不需要让护卫舰留在航母身边。
其实,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执行反潜任务的驱逐舰都是在编队外围活动,留在编队内层的都是以防空为主的战舰。
那么,留下1艘护卫舰跟随航母行动,真实用意就是在必要的时候为航母挡枪!
要说的话,这也跟在战后诞生的各种性能先进的制导鱼雷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尾流制导鱼雷。
在理论上,没法通过干扰让尾流制导鱼雷失的。
此外,为了获得最大的毁伤效果,鱼雷一般都采用以磁感应为主,主动声纳或者触碰为辅的复合引信。说得简单点,只要磁感应引信正常工作,鱼雷将在战舰的舰体下方,大约2到3米的深度引爆。只有磁感应引信失灵,备用的引信才会启动,通过直接撞击或者是在足够近的距离上引爆。
在搞明白这些之后,帝国海军才找到了“对付”尾流制导鱼雷的方法。
负责在近距离掩护航母的护卫舰,其首要任务,就是挡住射向航母的鱼雷,尤其是尾流制导鱼雷!
通常,这艘护卫舰上都有一套强磁场发生装置。
不是什么先进设备,也就是一个特制的电磁铁,在启动之后会产生很强的磁场,以此模仿吨位更大的战舰。
如此一来,就算鱼雷的定深远远超过护卫舰的吃水深度,在正常情况之下,就算从护卫舰的肚皮下面穿过,也不会引爆,而在护卫舰启动了强磁场发生装置之后,就肯定会在护卫舰的下方爆炸。
只是,负责挡枪的护卫舰肯定是凶多吉少。
尾流制导鱼雷只能用来对付海面战舰,因此全都是重型鱼雷,战雷头的重量通常在250千克以上,而且一般都会装填威力巨大的混合炸药,威力是普通炸药,也就是TNT的2倍以上。
别说是护卫舰,即便是万吨级巡洋舰也抗不住重型鱼雷。
要说的话,也就是因为威力巨大,所以在进入导弹时代之后,各主要海军强国依然高度重视重型鱼雷。
在理论上,只需要4到6条MK48这个级别的重型鱼雷,就能够击沉一艘大型航母。
西陆集团的65式重型鱼雷,在理论上只需要3条就能干掉1艘大型航母!
换成导弹,哪怕是重型反舰导弹,至少需要10枚,还要在运气的帮助下才有可能击沉大型航母。
显然,保护航母免受鱼雷的攻击,可以说是非常的重要。
相对对言,损失一艘4000吨级的远洋护卫舰,肯定要比损失1艘8万吨级的大型航母更加“划算”。
只是,射来的鱼雷不止一条。
过了差不多半分钟,白华伟他们来到司令舰桥之后不久,那艘正在沉没的护卫舰再次发生了爆炸。
从爆炸点,以及炸起的水柱高度来看,应该是被第二条鱼雷击中所致。
几乎同时,安装在航母舰尾的2套火箭深弹发射器突然开火。
几十枚深水炸弹前都射向了航母后方,落点在航母与护卫舰之间,而且溅落区域跟航向平行。
接下来就是数十次爆炸。
深弹的定深都很浅,不是在对付潜艇,而是在对付鱼雷!
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保留火箭深弹发射器的原因。
在现代反潜作战中,深水炸弹的价值已经变得微乎其微,最多是由反潜直升机携带,用来对付机动性能差,潜航能力更差的小型潜艇。在与大型攻击潜艇的战斗当中,主要得依靠反潜鱼雷。
相对来说,火箭深弹最大的问题,也就是射程太近。
虽然最新式的火箭深弹,射程超过了10千米,但是反潜导弹的射程在20千米以上,部分超过了30千米。
不过,射程近也有好处,比如反应速度快。
关键还有,深水炸弹更适合对付水下目标,比如潜航深度在10米左右的反舰鱼雷。
因为海水的密度是空气的上千倍,阻力也远远大于空气,所以在这个深度,就算是大口径舰炮也很难发挥作用。
正是如此,火箭深弹成了拦截鱼雷的最后一道防线!
只是,火箭深弹能不能击中来袭鱼雷,完全看运气。
按照帝国海军做的测试,火箭深弹直接击中鱼雷的概率几乎为零,主要依靠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来破坏鱼雷。
虽然无法彻底摧毁鱼雷,但是有很大的概率让鱼雷失效,准确的说是让鱼雷因为制导设备受损而无法正常工作。
关键就是,现代的先进鱼雷都配有精密的制导系统。
毫无疑问,越是精密的系统,越容易受到损坏。
正是基于这个理论,帝国海军摸索出了一套反鱼雷战术,也就是往鱼雷的航线上投掷足够的深水炸弹,并且让这些深水炸弹在离鱼雷近可能近的距离上引爆,通过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来毁坏鱼雷。
要说的话,这套战术主要针对的就是尾流制导鱼雷。
道理也很简单,尾流制导鱼雷在航程末段,往往沿着相对较为固定的航线航行,也就具有一定的规律。理论上,只需要获取鱼雷在连续3个转向点上的准确信息,就能够计算出鱼雷的航迹。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的战舰依然保留了火箭深弹发射器,而且像航母这样的大型战舰一般部署在舰尾,而护卫舰与驱逐舰等以反潜为主的护航战舰则部署在舰首,以获得更开阔的射界。
在演习中,这套战术得到了证明。
只是,在实战中的效果如何,还没人知道。
又过了几分钟,在作战指挥中心发来消息之后,大家才松了口气。
虽然没有探测到鱼雷发生的爆炸,但是过了几分钟,航母还没有中雷,足以证明已经成功拦截了鱼雷。
即便首轮拦截失败,也有机会进行第二次拦截。
随后,作战指挥中心解除了鱼雷袭击警报。
射向“刘长勋”号的鱼雷总共有3条,其中2条击中了“镇元”号护卫舰,另外1条被火箭深弹拦截。
该舰是“南安”级的第8艘,也是帝国海军最新锐的远洋护卫舰之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