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此外,指挥她的还是一个姓白的将军。

    上一个姓白的将军,亲手埋葬了纽兰联邦海军,把梁夏海军送上了全球霸王的宝座。

    与之相比,现在的纽兰海军,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

    纽兰海军最缺乏的,并不是航母,也不是其他战舰,而是比战舰更宝贵的经验,以及经验丰富的将士。

    这就好比,一个刚刚拿到驾照的新手司机去跟F1大奖赛的世界冠军比赛一样。

    当然,这些都只是斯塔克的抱怨。

    在收到白华伟已经去了第四舰队,而且直接指挥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消息之后,斯塔克就知道大事不好了。

    道理也很简单,白华伟在指挥风格上,跟他的父亲,也就是海军战神白止战没多少相似之处,反到更加接近于另外一个强大存在,跟白止战同时代,同样是梁夏海军杰出统帅的刘向真。

    说得直接一点,其实是趋于保守。

    其实,这也是梁夏海军在战后的一大特色,特别是波伊战争之后。

    至于其中原因,斯塔克看得非常清楚。

    梁夏帝国在波伊战争后由盛转衰,梁夏海军也开始走下坡路,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保护既得利益。

    在这个大趋势之下,梁夏海军将领的思想变得保守,显得很正常。

    当然,在整体战略之下,一支守成的海军在战术思想上趋于保守,并不是坏事。

    关键就是,梁夏海军的战略思想一点都不保守,依然非常的前卫,始终坚持进攻才能发挥海军的价值。

    对任何一个挑战者来说,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攻破梁夏海军的铜墙铁壁。

    如果让一名激进的将军,比如第四舰队的司令官田梓豪中将,那么在大战爆发之后,他肯定会采取更有威胁的战术,比如让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前往北东望洋,在那边埋伏下来,等到纽兰海军出兵攻打霍瓦依群岛,从北面迂回包抄,争取歼灭纽兰东望洋舰队,达到一举决定胜负的目的。

    可是,换成一个相对较保守的指挥官,情况就变得很复杂了。

    只要保持隐蔽,那么对任何处在该舰队打击范围之内的目标来说,都在其威胁之下。

    正是如此,在几天之前,也就是正式参战之前,斯塔克修改了已经拟定好,而且上交给了海军部、国防部与灰宫的作战计划,而且明确提到以奇袭为主,绝不能在开打之前向梁夏帝国正式宣战。

    此举不是为了达到奇袭目的,而是要迷惑对手。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通过奇袭让对手相信,纽兰海军拟定了一套非常庞大,需要通过奇袭才能完成的作战计划,从而让梁夏舰队的指挥官觉得,纽兰海军很有可能在第一波攻击当中就倾巢而出。

    只要做出这个判断,那么再保守的舰队指挥官,也会积极的寻找决战机会。

    态度变得积极,在战术上自然会趋于主动。




第153章 有限目标
    让对手以不擅长的方式作战。

    这是斯塔克拟定的作战计划当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虽然在不久之前才晋升海军准将,成为第51特混舰队的指挥官,还拿到第五舰队的指挥权,但是在过去的10多年里,斯塔克一直在研究梁夏海军的将领,特别是有可能成为对手的年轻将领。

    其中就包括白华伟。

    前面已经提到,白华伟更加善于防守。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在梁夏海军组织进行的舰队对抗演习中,由白华伟指挥的舰队,在初期总是处于防守态势,并且通过防守消耗对手的斗志与战斗力。等局面发生逆转,有了足够巨大的优势之后,他才会转守为攻,通过决定性的舰队决战来击败对手。

    依靠这套打法,白华伟在舰队对抗演习中很少尝到败绩。

    只是,仅有的几次失败,都跟在演习初期没能进入防御状态,被迫发起主动进攻有直接关系。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白华伟确实不太擅长进攻。

    如何在开战初期逼迫白华伟选择进攻,将决定海战胜败!

    站在这个角度也就不难明白,斯塔克为什么要费尽心思,策划这一出真假连环计了。

    只是,这并非关键。

    按照斯塔克的设想,跟白华伟决战是后期任务,而在初期引诱白华伟进攻,其实是为了分散梁夏海军的注意力,让白华伟率领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去别的地方,从而获得取得决定性胜利所需要的时间。

    这个“决定性胜利”没有在阿留群岛,是在霍瓦依群岛,而且在群岛的最西端。

    没错,就是中转岛!

    这里,涉及到纽兰共和国的总体战略。

    如果由纽兰共和国决定发动第三次全球大战的时间,至少还要推迟10年,最好能够推迟20年。

    道理也很简单。

    在接下来的10年之内,纽兰海军至少还能获得3艘“尼兹”级超级航母,甚至有希望获得4艘。如果把时间延长到20年,纽兰海军则能够获得6到8艘超级航母。只要国际局势总体上保持稳定,那么不管是在10年之后,还是在20年之后,梁夏海军拥有的航母仍然是15艘。

    当然,这只是最理想的情况。

    随着纽兰海军发展壮大,梁夏帝国肯定会对限制海军的法案做出修改,允许海军拥有更多的航母。

    只是,等到10年或者20年之后,纽兰海军肯定能在东望洋上跟梁夏海军分庭抗礼。

    到那时候,纽兰共和国就会有更大的战略抱负,比如在第三次全球大战中,取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哪怕不可能彻底打败梁夏帝国,也能争取称霸东望洋,让东望洋的局面回到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前的样子。

    可惜的是,到底在什么时候开战,不由纽兰共和国做主。

    关键还有,纽兰共和国肯定不能抛弃西陆集团,单独向梁夏帝国叫板。

    这么一来,就只能调整战略目标。

    摆在纽兰当局面前的现实很残酷。

    说得简单一点,留给纽兰联邦的时间窗口,就只有一年,最多一年半,即在梁夏帝国完成战争动员之前的这段时间。

    如果没能在此之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那就不止是骑虎难下那么简单的了。

    说得严重一点,到这个时候,纽兰领导人只能自求多福,祈祷梁夏领导人没有要跨过东望洋,到孤大陆开疆拓土的野心。

    不管怎样,双方的实力对比摆在那里。

    这些年来,特别是在跟梁夏帝国恢复邦交,超级霸权得到承认之后的10多年,纽兰共和国的舆论界充斥着狂妄自大的言论,很多人似乎觉得,在发展了几十年之后,纽兰共和国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梁夏帝国。有人专门搜寻与罗列了很多所谓的“数据”,来证明梁夏帝国已经日薄西山,肯定会被正在冉冉升起的纽兰共和国超越与取代,而且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比较典型的是,梁夏帝国的制造业在走下坡路,服务业占比超过七成!

    可问题是,梁夏帝国有10亿人,而纽兰共和国才4亿出头。

    其实,即便是整个北孤集团,总共也就只有大约6亿人,以迢曼帝国为首的西陆集团总共才5亿。

    也就是说,这两个集团的总人口都才勉强超过梁夏帝国!

    不要忘了,梁夏帝国并不是孤军奋战,东方集团有数十个成员国,官方统计的人口超过了18亿!

    不管是国与国来比,还是拿集团对比,梁夏帝国与东方集团的人口总量都超过了对手的总和。

    更加恐怖的是,梁夏帝国早已完全实现工业化。

    其10亿人口,城市化率超过85%,仅有不到5%的人口从事第一产业,而工业人口占比接近25%。

    也就是说,梁夏帝国有2亿5000万工业人口!

    纽兰共和国第二产业在人口中的占比约为35%,即有差不多1亿5000万工业人口,而迢曼帝国仅有不到3000万工业人口。

    此外,第三产业的占比,在战争时期其实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优势。

    说得简单一点,第三产业更像是劳动力蓄水池。

    在国家进入战争状态后,数量众多的第三产业劳动力将成为工业、军事、农业等行业的候补人员。

    至于劳动技能,对早已普及义务教育,正在推广高等教育的梁夏帝国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

    关键还有,梁夏帝国从来没有荒废过战备!

    虽然第二次全球大战已经结束了40多年,但是很多在大战期间,以及战后重建时期兴建的工业设施都保留了下来。在波伊战争之后,为了消耗巨大的国内产能,梁夏帝国开始在基础建设上做文章。等到周涌涛上台执政,更是以“内陆大开发”的名义,拉开了新一轮基础建设的序幕。

    现在,梁夏帝国的铁路里程超过了36万千米,为全球第一,差不多是排名第二的纽兰共和国的2倍。梁夏帝国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18万千米,为全球第一,排名第二的纽兰共和国仅相当于其三分之一。梁夏帝国总共有26000个机场,运营航班超过8万架,全都是全球第一,而且都是排名第二的纽兰共和国的数倍。其他的工业指标,就算有一部分低于纽兰共和国,那也只是暂时的,或者很片面。比如说钢铁产量,梁夏帝国本土的钢铁产量在大战爆发之前已经低于纽兰共和国,可是高附加值的特种钢材,梁夏帝国一直是全球第一,远远超过纽兰共和国。

    可见,梁夏帝国缺少的其实只是战争动员。

    等到梁夏帝国完成战争动员,爆发出来的战争潜力,足够单独挑战全世界!

    关键,也就是人口!

    严格的说,其实是拥有知识,具备必要的劳动技能,能参加社会化大生产,为社会人的工业人口。

    只是,如果连人口都不够多,又何来的工业人口呢?

    毫无疑问,这也是纽兰当局高度重视梵罗国的关键所在。

    在这可世界上,仅人口规模而言,能够跟梁夏帝国匹敌,而且有望在未来超越梁夏帝国的也就只有梵罗国。

    其实,这也是纽兰当局不太愿意在这个时候打第三次全球大战的原因之一。

    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在纽兰领导人的眼里,只要有足够多的时间,梵罗国就肯定能够实现工业化。

    只有到了梵罗国实现工业化的那一天,才有望彻底打败梁夏帝国。

    不管怎样,至少在这场大战当中,不要指望能够取得绝对的胜利。

    那么,所能争取的,也就只是片面的胜利。

    显然,这就是纽兰共和国总体战略的关键所在。

    用一句话来说:争取在一年,最多一年半的时间内,夺回被梁夏帝国实际控制的霍瓦依群岛。

    如此一来,纽兰海军的进攻行动,就得围绕霍瓦依群岛展开。

    攻打阿留群岛?

    虽然纽兰当局一直宣称拥有阿拉斯地区的主权,但是没人能否认,纽兰当局的这个诉求很难获得承认,或者说欠缺法理依据。再说了,阿拉斯地区寒冷贫瘠,战略价值根本没办法跟霍瓦依群岛相比。

    哪怕纽兰当局有心,也要首先收回霍瓦依群岛。

    要想在一年左右拿下霍瓦依群岛,还没有兵力优势,难度非常大。

    正面硬拼,半点胜算都没有。

    这个时候,战术成为了关键。

    首先就需要引开梁夏海军的主力,也就是第四十一特混舰队。

    其次,还要争取一举夺得制海权,降低后期作战的难度。

    当然,在进入到登陆作战阶段后,必须得投入足够多的兵力,确保在梁夏海军发起反击之前完成占领行动。

    关键之战,其实就是夺取制海权。

    这也是最难的地方。

    按照传统思想,夺取制海权,就得寻找敌舰队进行决战,而且通过消灭敌舰队来夺得制海权。

    毫无疑问,这也是纽兰海军无法采取用的战术。

    哪怕调集5艘航母,而且斯塔克才华出众,有足够大的把握歼灭第四十一特混舰队,也未必能获得跟其决战的机会。

    其实,这也正是梁夏海军安排白华伟去指挥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原因。

    正是如此,斯塔克提出了“以陆制海”的作战计划。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通过夺取一座具有关键价值的岛屿,切断到霍瓦依群岛的航线,封锁霍瓦依群岛。

    在整个霍瓦依群岛当中,这个关键岛屿就是中转岛。

    中转岛距离霍努岛差不多2000千米,往西到威岛也大约2000千米,这恰好超过岸基战斗机的作战半径。

    只要能一举拿下中转岛,就能通过部署在该岛的作战飞机封锁霍瓦依群岛。

    到这一步,梁夏海军将别无选择,只能派舰队发起反击,也就是围绕中转岛跟纽兰舰队决战。

    攻打中转岛的难题并不是攻打中转岛本身。

    在理论上,只要前期的准备工作充分到位,能够在3天,最多5天之内打下中转岛,并不存在久攻不下的可能。

    其实,中转岛本身就是易攻难守。

    正是如此,在过去几十年里,梁夏海军并不是很看重中转岛,或者说没有在中转岛的防御部署上投入太多资源。

    和平时期驻守中转岛的是一支岸基航空兵联队,总共还不到2000人。

    在大战爆发后,帝国海军只增派了几百名勤务人员,好为额外增加的几十架巡逻机提供服务。

    真正的难处其实就是夺取制海权。

    按照斯塔克的判断,第四十一特混舰队肯定会在霍瓦依群岛南面,约顿岛西边活动,而且距离霍瓦依群岛不会太近。等到纽兰共和国参战,白华伟还会根据情况,对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活动海域做出适当的调整。
1...309310311312313...4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