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空中有2条明显的烟迹,一次发射了2枚导弹!

    在更远的海面上空,还有1个正在移动的物体。

    那不是潜艇发射的反舰导弹,而是1架在该方向上徘徊的反潜直升机。

    只是,直升机未必能够及时赶到。

    反潜导弹的射程才20千米,哪怕把轻型反潜鱼雷的航程也算上,最多只能攻击20多千米之外的潜艇。

    这个距离,已经在重型鱼雷的有效射程之内了!

    如果那边有1艘纽兰海运的攻击潜艇,此时肯定发射了鱼雷。

    那艘远洋护卫舰在发射反潜导弹之前,就已经转向,只不过没有加速追上航母,而是跟在航母的屁股后面。

    这不是在与敌潜艇作战,而是在保护航母。

    该战术针对的,其实是尾流自导鱼雷。

    这种鱼雷,利用舰船航行产生的尾流进行自导控制,而且可以根据尾流的特点,攻击价值最高的战舰。

    因为战舰的尾流基本上无法模仿,所以很难通过干扰让尾流自导鱼雷失的。

    迄今为止,没有针对尾流自导鱼雷的有效干扰手段。

    至于拦截来袭鱼雷,就更加不靠谱了。

    针对这个问题,帝国海军只能采取最原始,也是最为惨烈的手段:为航母安排挡鱼雷的贴身保镖。

    没错,就是远洋护卫舰。

    说得简单一点,航母遭到尾流自导鱼雷攻击的时候,负责近距离反潜掩护的护卫舰就得机动到航母的后方。

    这样一来,尾流自导鱼雷在击中航母之前,就会击中护卫舰。

    可见,也就是让护卫舰去挡住射向航母的鱼雷。

    虽然被重型鱼雷击中后,只有几千吨的护卫舰肯定凶多吉少,甚至是十死无生,但是跟航母遭到攻击,并且丧失战斗力相比,损失1艘护卫舰根本就算不了什么,至少舰队不会由此丧失战斗力。

    正是如此,在任何1支航母战斗群里,至少都有1艘远洋护卫舰伴随航母,确保在需要的时候能挺身而出。

    当然,这也意味着,航母同样有可能遭到攻击。

    想到这里,刘尊岭回头朝开始喊报告的那名参谋看过去。

    参谋仍然拿着通信话筒,在刘尊岭看过来之后,他没有急着开口,又听了一阵才长长的出了口气。

    看到他的表情,刘尊岭也长出了口气。

    随后,参谋汇报了情况。

    警报已经解除,护卫舰与反潜直升机使用主动声纳搜寻了可疑物体出现的海域,并没有发现潜艇。

    或许,那只是一个浮在海面上的瓶子。

    也有可能是座头鲸或者抹香鲸喷出的水柱。

    其实,类似的虚警在作战的时候并不少见。在往年的舰队对抗演习中,几乎每天都要出现几十次类似情况。如果是在战场上,意味着要用掉几十条,甚至上百条反潜鱼雷。毕竟对护卫舰的舰长来说,宁愿信其有,也绝不能信其无。哪怕就一次疏忽大意,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几分钟后,负责电子战的参谋送来了最新报告,证明开始的警报并非无的放矢。

    就在护卫舰发出反潜警报的时候,附近几艘战舰都截获了一个不明无线电信号,而且是加密信号。

    关键还有,信号源就在可疑目标所在海域。

    显然,那是一具潜艇发射的通信浮标。因为发射的短波,使用的卫星通信频道,所以浮标是一次性消耗品,不存在回收需要。关键是,可以把发射时间设在几个小时之后,潜艇在此之前早就溜走了。

    开始,在这附近确实有一艘纽兰潜艇!




第152章 有惊无险
    东望洋某海域,第51特混舰队旗舰“尼兹”号。

    在那架只有1台发动机还在正常工作的F-14B停下来的时候,守在斜角甲板前端的消防人员立即冲了上去。

    转眼之间,战斗机就被几十具灭火器喷出的泡沫覆盖了。

    因为正值回收高峰时间,飞行甲板上停满返航的舰载机,所以没法动用消防车。

    所幸的是,火势并不大,很快就得到控制。

    就在开始,准确说是大约1个多小时之前。为了把那架突然出现,正朝着舰队飞来的反潜巡逻机拦截下来,这架第113大队的F-14B紧急起飞,以冲刺速度飞行上千千米,然后使用AIM-54B“不死鸟”远程空空导弹,把那架仍然在超低空飞行,觉得能瞒天过海的巡逻机打了下来。

    这是很典型的防空截击行动,没有多少可说的地方。

    关键就是,那架F-14B已经在今天出动了2次,还在昨天出动了3次,期间一直没有来得及进行检修维护。不止是因为勤务人员忙不过来,还因为机库被备用舰载机,以及各种各样的零部件占满了。

    受此限制,每次只能送2架舰载机去机库的检修区,维护作业效率仅仅为正常状态下的三分之一。

    结果就是,超过一半的F-14B没法获得必要的维护。

    在完成了截击行动,返回舰队的途中,那架F-14B的2号发动机出了故障。虽然特混舰队指挥官,“尼兹”号舰长,负责航空作战的军官都下达了命令,要求飞行员跳伞逃生,避免对航母构成威胁,但是飞行员没有放弃,把这架只剩下1台发动机的战斗机飞了回来,还降落到航母上。

    非常勇敢,全身上下都是大无畏精神。

    只是,在斯塔克的眼里,此举却非常愚蠢。

    飞行甲板上面停着几十架舰载机,而且很多挂着没来得及卸下的导弹,在起飞区的战斗机更加是整装待发,不但携带了空空导弹,还装满燃油。只需要一个意外,这几十架舰载机就会在转瞬之间变成几十枚重磅炸弹。

    因为着舰事故导致航母受损,那可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

    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只是梁夏海军就发生了上百起事故,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就是一架重型攻击机在着舰的时候,因为飞行员产生视觉误差,没能及时发现着舰的航道已经严重偏低,结果直接撞上航母飞行甲板的尾端,舰载机的碎片横扫了半个飞行甲板,泄漏了数吨航空燃料。到最后,该事故导致近300名官兵伤亡,20多架舰载机烧毁,直接损失超过了5亿金元。

    其实,纽兰海军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故,只是没这么严重。

    和平时期,那只是事故。

    战争时期,那就有可能是一场惨败的开始!

    跟航母比,一架舰载战斗机又算得了什么?

    为了完成这次作战任务,“尼兹”号额外搭载了一个重型战斗机大队,舰载机的数量增加到了112架。

    也就是说,哪怕因为事故损失1架F-14B,也还多了19架!

    额外搭载20架重型战斗机,那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纽兰海军,总共就只有6艘航母,而且“肯尼”号的状态一直不太好,真正能够动用的只有5艘。

    对手,强大的梁夏海军,拥有15艘现役航母!

    关键还有,梁夏海军还有20多艘封存的大型航母,此外还有数百处海外军事基地,只是大型军港就有几十座。

    要战胜这个强大的对手,就得把每一支作战部队的战斗力发挥到极致。

    毫无疑问,主要就是3艘“尼兹”级超级航母。

    这3艘航母就是纽兰海军的支柱,只不过,远远算不上完美。

    虽然“尼兹”级的“血统”很正,其前身就是设计接近完美的“纽兰”级,而且通过扩大排水量,解决了“纽兰”级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完美”其实是相对概念,会随时间而褪色。

    “尼兹”级面临的其实就是这个问题。

    设计阶段,因为F-14还没服役,甚至还没有正式立项,纽兰海军当时还在指望跟空军联合研制的战斗机,也就是F-111A的舰载型,所以海军对“尼兹”级提出的要求,仍然针对F-4这样的第三代舰载机。

    按当时的要求,搭载一个有92架到96架作战飞机的舰载机联队,机库至少能容纳三分之二的舰载机。

    有了数量,以及针对的主要机型,也就能够确定机库的尺寸。

    在设计航母的时候,其实就是首先根据载机要求确定机库的尺寸,再由机库的大小来决定航母的尺寸与排水量。

    结果就是,等到“尼兹”号开工建造,而且第一批3艘的设计方案敲定后,纽兰海军才猛然发现,如果用F-14替换F-4,那么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把一支舰载机联队里面三分之二的作战飞机放进机库。

    受此影响,搭载一支满编舰载机联队,至少要把40架舰载机放在飞行甲板上。

    和平时期,“尼兹”级通常会少搭载1个大队,至少1个半中队的轻型攻击机,或者是多用途战斗机。

    这么做的最大好处,其实是提高了飞行甲板的原作效率,等于是提高了出动率。

    如果需要,比如在战争时期,“尼兹”级同样能够搭载一个满编的舰载机联队,也就是至少92架舰载机。

    要想扩大舰载机联队的规模,就没那么容易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舰队指挥官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问题。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因为标准在机数量只有84架,也就是比“尼兹”级少了一个8架的重型攻击机中队,所以“纽兰”级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牺牲飞行甲板的运作效率,额外搭载10多架舰载机。

    这个特点,让舰队指挥官在做战术安排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

    如果是“尼兹”级,那就相当的麻烦。

    在额外搭载了1个大队,也就是20架F-14B的情况下,“尼兹”级的甲板效率仅平时的三分之一。

    说得明白一点。

    出动第一批舰载机之前,因为起飞区全部被舰载机占用,所以只能够使用斜角甲板前端的2部弹射器。要想达到最大的出动规模,至少要首先放飞12架F-14B,然后在3个小时之内完成出击前的准备工作。接下来因为要回收返航战斗机,所以肯定无法立即组织进行第二波攻击。

    关键还有,这会大幅度提高航空勤务人员的劳动量。

    要说,人员的问题还好解决。

    在第51特混舰队的3支航母战斗群里面,各有1艘快速战斗支援舰,而且都额外搭载了500余名航空部门的官兵。按斯塔克的部署,在每天晚上进行轮换,由直升机负责人员的运送工作。

    真正没办法解决的,也就是飞行甲板太过拥挤。

    要是还有几艘航母,斯塔克不会这么安排。

    只有3艘航母,还肩负决定纽兰共和国命运的战略使命,斯塔克没有别的选择。

    其实,之前2天的战斗已经证明,额外搭载的20架战斗机,发挥了极为关键,不可替代的作用。

    没这些战斗机,后果将难以设想。

    关键就是,第51特混舰队没在雷维亚希赫多群岛那边,而是在北东望洋,而且就在阿留群岛的南面。

    之前,拦截梁夏作战飞机的那些F-14B战斗机,全都来自第51特混舰队!

    要说的话,也就只有3艘“尼兹”级超级航母,才能够撑起覆盖了几乎小半个北东望洋的防空网。

    关键,其实就是更加强大的航空作战能力。

    即便飞行甲板被占用了大半,出动效率受到了影响,可是在执行单纯的制空任务时,影响反到不是很突出。

    说得简单一点,只是动用放在飞行甲板上的战斗机,每天就能出动200余架次。

    如果是“纽兰”级,哪怕是在理想状态下,日出动量也不会超过180架次。

    关键还有,这两天派出去执行任务的,主要就是额外搭载的20架战斗机,因此舰载航空兵联队的实际战斗力并没受到影响。在转走额外搭载的战斗机之后,第51特混舰队能够立即进入最佳状态。

    其实,这也是斯塔克甘愿冒险的关键原因。

    用他的话来说,每艘“尼兹”级额外搭载20架战斗机,等于让第51特混舰队具备了两支特混舰队的价值。

    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实际也就是如此。

    如果没有这么安排,那么得让拥有2艘“纽兰”级的第52特混舰队参与行动,才能让第51特混舰队保持足够的攻击力量。在提前参与作战行动的情况下,第52特混舰队的战斗力肯定会下降。

    不要忘了,“纽兰”级本身就不如“尼兹”级,而且才2艘。

    斯塔克最为担心的,也就是在行动中发生意外。

    开始,可以说有惊无险。

    只是,斯塔克非常清楚,如果类似的情况频繁出现,肯定会酿成惨祸。

    关键在哪?

    没错,就是持续的时间。

    这也是整个作战中,最突出的不确定因素。

    按照斯塔克的判断,此次作战行动的第一阶段,最多能持续5天,而且最好能够控制在3天以内。

    不止是因为持续的时间越长,第51特混舰队暴露行踪的概率就越大,还跟官兵的状态有关。

    这才2天,问题就已经显得很突出了。

    那么,能在3天之内达成目的吗?

    想到这个问题,斯塔克的心情就很是沉重。

    虽然做为纽兰军人,而且是新晋海军准将,斯塔克的使命就是率舰队作战,击败遇到的所有敌人,但是要让他个人选择,他肯定不会在第一次战斗当中就去挑战梁夏海军,特别是梁夏海军的东望洋舰队。

    这支在东望洋上纵横驰骋了数十年的舰队,肯定是这颗蓝色星球上面,至少是海洋上的无敌存在。
1...308309310311312...4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