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如果有5艘航母参与攻打阿留群岛的作战行动,就应该把舰载机全都用上!

    即便在战斗当中遭受了损失,也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说得直接一点,对付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根本就用不了那么多的舰载攻击机。

    哪怕需要,也能方便的获得补充,即纽兰舰队与本土的距离,并没有超过重型舰载机的转场飞行距离。

    那么,在北东望洋上活动的不是5艘航母?

    想到这里,白华伟没多啰嗦,立即让通信参谋把昨天收到的情报,准确说是军情局提供的卫星照片送过来。

    有十几张,不过都不太清晰。

    这些照片由补网发射的侦查卫星拍摄,使用的光学镜头都是临时打造,而且为了避免被敌人的反卫星系统摧毁,部署在相对较高的轨道上。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照片的分辨率远不如“鹰眼”系列侦查卫星,在东西方向上为5米,南北方向为8米,仅能对大型战舰做出基本辨别。

    为了方便使用,军情局的情报分析人员还在照片上做了标注。

    只是,这没能解决一个问题。

    即便是最优秀的情报分析员,也只能通过拍摄到的舰艇的尺寸与轮廓,对其型号与级别做出大致判断。

    比如,舰长超过330米,那肯定是“尼兹”级超级航母。如果只有320米,就很有可能是“纽兰”级大型航母。至于两型航母的轮廓,因为都采用斜角甲板,而且“尼兹”级本身就是由“纽兰”级发展而来,差不多是“纽兰”级的放大版,所以两者在外形上并没有显著差别。

    在一张放大了的照片上,情报分析员专门做了解读。

    “纽兰”级与“尼兹”级的飞行甲板在布局上基本没有区别,都是4座升降机与4条弹射器,而且相对位置都一样。

    要说不同之处,主要是“尼兹”级的舰岛稍微靠后,在舰岛的后面有1根雷达桅杆。

    只是,在侦查卫星拍摄的照片上,这些特征都非常模糊。

    不要说确定航母的具体型号,甚至无法认定这就是航母!

    不是航母!?

    要说,白华伟与刘尊岭对此并不陌生。

    在历年的舰队对抗演习当中,双方都会想方设法的隐蔽自身行踪,并且通过伪装来欺骗对手。

    最典型的方法,也就是把大型船只伪装成航母。

    当然,做起来也不复杂。

    通常会选用甲板较为开阔的油轮,先是用钢管搭成框架,在上面铺设木板,并且拼成飞行甲板的样子,然后刷上与航母完全一样的深灰色油漆。如果要做得更加逼真一些,还可以搭建一座舰岛。要是经费足够用,甚至可以考虑拆掉碍眼的船桥。改造完成后,除了航速不够快,几乎能以假乱真。

    此外,后来还加上了雷达伪装与红外伪装。

    不过,同样很简单。

    雷达伪装方面,主要用掺杂了金属粉末的油漆,在刷上之后,能让木板拼凑的甲板产生跟航母飞行甲板类似的反射信号。真的有需要,还可以在木制甲板的上面,钉上预先准备好的白铁皮。

    红外伪装,其实就是在烟囱、弹射器与升降机,以及远程警戒雷达的位置,安装电加热装置。

    至于停在飞行甲板上面的舰载机,那就更加容易解决了。

    只是,这些伪装仍然无法解决最为关键的问题。

    没有一种货轮的速度能够达到30节!

    跑起来后,是真是假也就一目了然了。

    此外,几乎所有的货轮都是单轴单浆,航母几乎全都是四轴四浆,因此两者航行时产生的尾流有明显区别。

    至于噪声,那就更加不用多说了。

    正是如此,针对航母的伪装,主要针对的就是空中的侦察机与太空的侦查卫星,对海里的潜艇基本上无能为力。

    在过去的对抗演习当中,潜艇一直是主要侦查力量。

    当然,通过高度逼近实战的对抗演***国海军也掌握了一些辨别航母的办法。

    要说的话,主要就是所能达到的最高航速,以及在高速航行时产生的尾迹。

    白华伟把10多张照片仔细看了一遍,发现拍摄的5艘“航母”的尾流都很短,表明航速都不快。

    只是巧合?

    “这些照片是在什么时候拍摄的?”

    “昨天上午的9点到9点15分之间。”

    白华伟揉了揉额头,又说道:“如果我没有记错,战斗在9点前开始,而且主要交战区域在霍瓦依群岛的东北方向。”

    “距离纽兰舰队大约2500千米。”刘尊岭补充了一句。

    “如果说,第一次空中加油是由空军大型加油机提供,那么在返回舰队的途中进行的第二次空中加油,肯定得由舰载机提供。”

    “这……”

    “别忘了,纽兰空军只有少数KC-135配备了软管加油系统。”

    “大约40架。”

    “空军还负责轰炸霍瓦依群岛与阿留群岛,出动了数十架轰炸机,而且在下午发起了第二轮打击。”白华伟长出口气,在把目光转向刘尊岭之后,才问道:“纽兰空军能出动多少加油机支持海军的舰载机作战?”

    刘尊岭没接话。

    “如果需要安排舰载攻击机执行加油任务,那么在这个时候,也就是9点前后,就应该让航母加速航行了。”

    “或许是风速很快,逆风航行就能获得足够的甲板风速。”

    白华伟微微点点头,把目光转向了周边的参谋。

    负责天气的参谋军官立即明白过来。“根据阿留群岛的天气预报,昨天上午的风速达到6级,而换算下来……”

    “风向呢?”

    “是北风,偏西大约15度。”

    白华伟没多问,翻出1张照片递到了刘尊岭的手上。

    在那张照片上,有3艘“航母”,而且标注的航向为210度,也就是3艘航母全都在朝西南方向航行。

    不是顶风航行,而是在顺风航行!

    显然,就算“尼兹”级航母,在顺风航行的情况下,也没办法让满载,还挂上副油箱与伙伴加油吊舱的A-6E升空!

    这次,白华伟没有等刘尊岭发表意见,直接把作战参谋叫了过来。

    如果纽兰舰队没去北东望洋,那去了什么地方?




第148章 扑朔迷离
    在明知道危险确实存在,而且随时有可能到来的情况下,等待更像是煎熬。

    只是,并非一直在等待。

    整个晚上,基本上每隔几个小时就会收到一份由第四舰队司令部、或者海军司令部、或者军情局、或者其他相关机构发来的,也或者是转发的消息,这反到让白华伟与刘尊岭很是心烦意乱。

    大多是其他部队的战报。

    虽然大部分消息与舰队作战无关,而且非常的凌乱,有种摸不着北的感觉,但是这些消息变相证实了白华伟的猜测。

    交战的第一天,直到5日的凌晨,纽兰海军都没出动舰载攻击机轰炸阿留群岛与霍瓦依群岛。

    派往北东望洋中部海域执行搜索任务的巡逻机,均在飞行途中被击落。

    此外,这些巡逻机在被击落之前,并没有发现纽兰舰队或者可疑舰船,也可能是没来得及向后方汇报情况。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在北东望洋中部存在一片巨大的侦察空白区。

    严格的说,这其实是“黑区”,帝国海军并不清楚这片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内的具体情况。

    唯一能够肯定的是,击落巡逻机的那些纽兰战斗机肯定获得了预警机支持。

    是不是舰载预警机?还是说,纽兰空军出动大型预警机,在加油机支持下,前出到北东望洋中部海域执行任务。

    因为海军的巡逻机没有搭载电子侦察设备,没有执行电子侦察任务的能力,所以在连续损失10多架巡逻机后,依然没有搞清楚情况,就连遭遇的是纽兰海军的F-14,还是纽兰空军的F-15都没有搞清楚。

    反正都是被敌机用远程空空导弹在视距外击落。

    为此,空军在5日凌晨出动了1架大型电子侦察机。

    如果一切顺利,那么最快在5日上午,最迟在5日下午,就能搞清楚情况,即在北东望洋中部海域有没有纽兰舰队。

    吃完宵夜,已经快要天亮了。

    白华伟没有回住舱,就在军官餐厅里面休息了一会。刘尊岭也没有去休息,不过在吃了宵夜后去指挥中心转了一圈。只要不太忙,还得去航海舰桥、航空作战中心与战术情报中心等主要的作战指挥部门看看。

    按照不成文的规矩,在作战部署状态之下,都是由二把手值夜班。

    不过,白华伟也很自觉。在刘尊岭离开后不久,他去了司令舰桥。

    因为刚刚吃了宵夜,而且两人熬了一整夜,所以回到司令舰桥的时候,刘尊岭给白华伟带了一杯咖啡。

    喝咖啡是海军传统文化,几乎每个海军军官都有自己独特的口味。

    至于海军将领,更不用多说。

    用白华伟的话来说,像他这种来自海军世家的将领,根本就不用品尝,只是凭香味就能够判断咖啡的好坏。

    关键还有,打赢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帝国海军就再也不用为咖啡发愁了。

    当初,也就是第一次全球大战结束后,因为丢掉了东南地区,所以此后的20多年,帝国海军一直面临没有咖啡可喝的窘境。为了不受制于人,帝国海军甚至在本土南部地区开办了咖啡种植园。只可惜,受气候、品种等因素影响,帝国本土种植的咖啡在品质上,明显无法达到海军的要求,或者说是满足不了海军军官挑剔的口味,最多只能提供给基层,满足基层官兵以量为主的需求。

    用外界的话说,帝国海军在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积极出兵占领与控制东南地区,就是为了夺回全球最大的咖啡产地。

    当然,这其实是玩笑话。

    还没等白华伟品尝,值班的通信军官急匆匆的跑了过来。

    刚收到的消息,海军司令部转发。

    空军出动的大型电子侦察机,在阿留群岛南面大约1000千米处,被纽兰海军的战斗机击落。

    所幸,那架大型电子侦察机在被击落之前发出了至关重要的报告。

    根据电子侦察机截获的电磁信号,执行拦截任务的是纽兰海军的F-14,还是在100多千米之外发射的导弹。关键是,有1架纽兰海军的E-2C在差不多400千米之外指挥F-14拦截了电子侦察机。

    其实,就是E-2C发现了电子侦察机,F-14才及时杀到。

    此外,电子侦察机在被击落之前,没有发现纽兰海军的战舰,也没截获由战舰发出的无线电信号。

    显然,纽兰舰队无法一直保持无线电静默。

    如果离得足够的近,那么在帝国空军的电子侦察机出现之后,纽兰舰队就应该进入防空作战状态。哪怕需要让航母保持隐蔽,也得让防空战舰启动雷达,至少应该让前出的警戒舰做好战斗准备。

    任何一支舰队,特别是在进入高威胁海域之后,都会安排雷达警戒舰。

    在帝国海军中,一般是由通用驱逐舰,或者远洋护卫舰执行警戒任务。不是说这两种战舰更合适,而是防空巡洋舰太少,还是舰队的防空支柱,肯定得留在后面保护航母,不能轻易的前出冒险。

    通常,雷达警戒舰在舰队前方150千之外,跟前出的预警机协同作战。

    舰队指挥官往往会把雷达警戒舰部署威胁最大的方向上,且单独活动,从而扩大舰队防空的范围。

    只是,这并非雷达警戒舰存在的核心价值。

    这里,涉及到舰队防空作战。

    在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雷达警戒舰是极为重要的防空力量,在舰队防空作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到战争后期,特别是在打击纽兰本土的作战行动当中,帝国海军的特混舰队里面往往有3到5艘配备了雷达,专门执行警戒任务的轻巡洋舰或大型驱逐舰。在作战使用当中,这些战舰几乎都是单独在舰队外围活动,最多会有反潜驱逐舰掩护,作战损失也一直居高不下。

    在数次大规模海战当中,雷达警戒舰都成了吸引敌人火力的磁铁,是航母战斗群里面名副其实的“敢死队员”。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舰载预警机问世。

    道理也很简单,舰载预警机也是用来执行防空警戒任务,而且飞得高、看得远,还有战斗机提供掩护,遇到威胁的时候能够转向规避或者撤退,不但作战效率远超雷达警戒舰,生存率也高得多。

    此后,帝国海军不再发展雷达警戒舰。

    准确的说,是在战术上,不再让防空战舰执行警戒任务。

    随着雷达技术进步,特别是由晶体管带来的小型化,雷达成为了标准装备,对空警戒就不再是某种战舰的专利。

    只是,在具体的作战使用中,雷达警戒舰依然有存在的价值。

    在过去几十年的舰队对抗演习中,帝国海军一直在摸索新的舰队交战战术,而雷达警戒舰在舰队决战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是大部分时候,不再是执行警戒任务,是执行欺骗任务。

    简单的说,就是让某艘战舰冒充整支舰队,把敌人引开,达到分散敌人注意力,或者欺骗敌人的目的。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才在包括远洋护卫舰在内,所有编入特混舰队的战舰上搭载同一种型号的远程对空搜索与警戒雷达。因为同一种雷达,工作方式是大同小异,所以理论上,敌人无法通过截获的雷达波来判断战舰型号。

    至于使用雷达警戒舰的战术,根本就不是秘密。
1...305306307308309...4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