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第2章 海陆双强
同一时间,巴尔卡什湖东岸,阿特劳沙漠腹地,某空军基地。
说是空军基地,停在跑道旁边的全都是海军航空兵的舰载机,最为抢眼的是绰号“大熊猫”的“战-9b”重型舰载战斗机。
严格说来,“战-9”才是第三代战斗机的开山之作。
帝国空军在为“战-11”的发动机发愁的时候,帝国海军抢先吃螃蟹,采购与列装了配备成熟发动机的“战-9a”。
不是说帝国海军不在乎发动机的好坏,而是受形势所迫。
跟空军比,海军更需要一种性能先进的战斗机,应付日益突出的空中威胁,特别是那些能够携带数枚,甚至十几枚重型反舰导弹,用现代化的通信系统组织起来,能够以2马赫速度发起突击的轰炸机群。
换句话说,帝国海军急切的需要一种性能先进的截击机。
这个要求,在“战-9”的气动布局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帝国的4种第三代战斗机当中,仅“战-9”采用在第二代战斗机上普遍使用,而现在看是利大于弊的可变后掠翼布局。
即便放眼全球,也就只有2种第三代战斗机采用可变后掠翼布局。
有趣的是,两种都是舰载战斗机。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海军的战术需求与空军的存在巨大差距,因此适合空军的战斗机未必就适合海军。
在具体性能上,“战-9”更加像是远程截击机。
虽然最大飞行速度只有2.3马赫,比空军的“战-11”低,甚至不如“战-10a”,但是在换上大推力发动机之后,“战-9”具备有限的超音速巡航能力,能够以2.0马赫的速度冲刺飞行600千米。
关键还有,“战-9”的主战武器是射程达到了150千米的远程空空导弹。
依靠平板缝隙火控雷达,“战-9”最多能同时对6架敌机开火。
此外,依靠可变后掠翼,“战-9”拥有第三代重型战斗机中,最为突出的盘旋性能,也就是水平机动性能。
如果说“战-9a”受发动机的限制,性能还存在缺陷,换上新式发动机的“战-9b”就肯定是当今最好的重型战斗机之一。
在去年的联合对抗演习当中,首次参演的“战-9b”就一雪前耻,在与“战-11”进行的单机格斗对抗比赛当中,取得了19胜1平0负的傲人成绩,并狠狠的教训了帝国空军的飞行员。
只是,“战-9b”也不是尽善尽美。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可靠性与可维护性差,且运作费用高得离谱。
就算帝国海军一直大力宣扬“战-9”的战斗力,也没有否认,“战-9”是一种贵得让帝国海军都感到承受不起的战斗机。
此外,就是欠缺多用途性能。
因为帝国海军拥有专用的舰载攻击机,数量还不少,所以不存在要让战斗机执行打击任务的需要。
要说的话,“战-9”才是货真价实的“纯种”战斗机。
只是,复杂的结构,超标的重量,使“战-9”没办法像“战-10”与“战-11”那样,通过增加专用设备来获得对地打击能力,从而在不对机体进行太大改动的情况下,发展成多用途战斗机。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才在“战-9”服役之后,采购了“战-12”多用途舰载战斗机。
“战-12”是帝国第四种,同样是最后一种第三代战斗机。在“战-10a”已经大规模服役的那年,即新历134年才正式立项,6年之后才获得海军采购合同,第一批在新历142年交付。
等“战-12”形成战斗力,其他3种第三代战斗机都已挑起了大梁。
迫使帝国海军退而求其次的,并不是“战-9”太昂贵。
要往根本上讲,催生“战-12”的其实是新的攻击战术,以及新战术对作战飞机提出的要求。
简单的说,“战-12”不是用来填补“战-9”数量不足产生的空缺,而是取代性能已经落后的“攻”系列舰载机。
编入“战”系列是因为更容易获得拨款。
在“战-12”之前,帝国海军拥有大小两种舰载攻击机,即40吨级的“攻-5”重型攻击机与15吨级的“攻-6”轻型攻击机。
严格说来,“攻-6”其实是用来补充“攻-5”的缩水版。
主要就是,“攻-5”实在太大了,如果按5个中队编排,就会导致舰载机的搭载数量大幅度减少。
关键就是,“战-9”同样是40吨级的舰载机。
正是如此,在帝国海军的超级航母上,一般搭载3个重攻中队加2个轻攻中队,大型航母则恰好相反。
即便如此,都对舰载航空兵联队的编制体系提出了挑战。
满编状态之下,超级航母都只能搭载3个中队,总共24架“战-9b”,而大型航母还要减少几架。
不管怎么编排,只要还是这些舰载机,就肯定存在战斗机不足或攻击机不够的问题。
这2种攻击机,其实都是传统舰载机,主要使用非制导弹药,以超低空投弹的方式执行轰炸任务。
显然,在现代化的防空体系面前,传统舰载攻击机基本没有活路。
为此,就需要一种能够使用新式弹药的舰载攻击机。
正是根据这些需求才有了“战-12”多用途战斗机。
挂上对空弹药,“战-12”就是一种性能稍微差一些,但是能配合“战-9”作战,填补舰队防空网漏洞的战斗机。
使用精确制导弹药,“战-12”是一种比“攻-6”先进了许多的攻击机。
其实,在各主要性能上,“战-12”都全面超越“攻-6”,就算遭到非议的航程,都能够通过空中加油弥补。
此外,在作战灵活性上,“战-12”也远超“攻-5”。
正是如此,“战-12”服役之后取替的就是“攻-6”。
在通常配置下,一支舰载机航空兵联队拥有4个或者5个“战-12”中队,且只有1个中队兼职防空。
可惜的是,“战-12”的产量严重不足。
不是产能不够,是经费不足。
迄今为止,帝国海军的15个舰载机航空联队当中,只有9个联队获得了“战-12”,且换装率都不到50%。
也就是说,在所有的舰载机航空联队里面,都有“攻-6”在发挥余热。
至于“攻-5”,暂时还无法替代。
准确的说,用来替代“攻-5”的“攻x”项目还在推进当中,连原型机都没有,量产更加是遥遥无期。
“战-12”没有取代“攻-5”,不止是载弹量的问题,还跟作战半径有很大关系。
站在帝国海军的立场上,肯定不会用作战半径不足1000千米的“战-12”取代作战半径达到了2000千米的“攻-5”。
如果没有“攻-5”,只剩下“战-12”,帝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就得冒着遭到饱和打击的巨大风险靠近敌国本土,在近岸海域作战。数十年以来,帝国海军所做的努力,无一例外的都是为了远离敌国本土。
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偏爱重型攻击机与重型战斗机的关键原因。
“攻-5”不但拥有2000千米的最大作战半径,还拥有高达13吨的最大载弹量,几乎就是一架小型轰炸机。
关键还有,依靠伙伴式空中加油,“攻-5”能在不依靠空军的情况下,执行超远程轰炸任务。
这个能力,确保了海军航空兵的独立地位。
在机场上,就有几个中队的“战-12”、“攻-5”与“攻-6”。
海军的其他舰载机,比如说
第4章 太空猫眼
这个刘尊山完全就是个憨子。
跟小时后干架一样,打起仗来也是那种不要命的狠角色。
其实,他仨个当中,只有刘尊山上过战场。
不是说刘尊山更加厉害,而是沾了陆战队的光。
当初,陆军航空兵独立出来,组建空军的时候,因为不想让海军成为头号赢家,也为了平衡军种,陆战队由海军下属的独立兵种,升格为由内阁直接领导的独立兵种,还差点独立建军。
没有能够成为军种,是因为陆战队怎么都得依靠海军的舰船。
此事,还催生了国防部,以及名义上隶属于国防部,实质上独立运作,由内阁首辅直接领导,向枢密院负责的总参谋部。
当时,没有任何人想到,陆战队会由此发展成为陆海空面面俱到的小三军。
催生这一切的,也就是波伊战争。
在这场战争的后期,陆战队几乎独当一面。等到结束的时候,陆战队已经组建了自己的装甲部队与航空兵,还有了一支由内河炮艇组成的舰队。要不是遭到海军强烈反对,恐怕还会分几艘小型航母给陆战队使用。
发展至今,陆战队的兵力高达40万,拥有各类舰船上百艘,作战飞机近千架,直升机多达2000架,此外还有上千辆主战坦克,数百门自行火炮,约1500辆两栖战车,以及近万台各类装甲车辆。
如果把帝国陆战队当成国家武装力量,在全球派在前20名之内。
以战斗力衡量,帝国陆战队仅次于几个超级霸权与军事强国。
陆战队能迅速发展壮大,关键就是由内阁直接领导,听命于内阁首辅,不受枢密院与论议两院的节制。
当然,关键是摆脱了论议两院的控制。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遇到突发的重大事件,必须得采取军事行动,或者需要通过军事行动维护帝国利益的时候,帝国首辅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陆战队,而且帝国首辅能够直接调动的也只有陆战队。
正是如此,在此后的几次小规模地区冲突当中,充当急先锋的都是陆战队。
最近一次战乱,发生在4年之前。
当时,斯里兰卡的亲梵罗青年军官团发动政变,在一夜之间控制了首都科伦坡,随后还出兵包围了亭可马里等军事基地,要求梁夏帝国交出逃亡的民选总统,并且无条件的从斯里兰卡撤军。
因为总统的家人被叛军控制,所以局势非常的危急,随时有可能失控。
在连续发出了三次最后通牒,外交努力宣告失败后,帝国当局不得不承认,军事行动成为唯一的解决方案。
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帝国当局并没有调动陆军,而是由陆战队承担了全部地面行动。
只用一个晚上,陆战队就依靠直升机,用空中突击战术控制了科伦坡国际机场,随后由空军发起战略空运。
到第二天上午,随着陆战队装甲部队开入城区,平叛行动就宣告结束。
在这场冲突中,大出风头的是首次参战的,绰号“魅影”的“攻-11”隐身攻击机,没有多少人关注陆战队发挥的作用。
“攻-11”能够用4枚激光制导炸弹摧毁叛军总部,炸死叛军的全部高层人员,不是因为没有被雷达发现,而是陆战队特种部队提前部署到位,确定了叛军司令部的情况,还用激光指示器照射目标。
至于派“攻-11”执行轰炸任务,只是想让这种刚刚服役的新式战机接受实战检验。
斯里兰卡就没有几部像样的防空雷达,是否派遣隐身攻击机执行轰炸任务,对结果都无太大影响。
可见,斯里兰卡平叛行动的头号功臣是陆战队。
当时,护送民选总统返回总统府的那支装甲部队就由刘尊山指挥。
用他的话来说,整个行动中,唯一的一场战斗,是用坦克炮轰开叛军设在总统府外面的街垒。
正是如此,只要陆战队出现,那么离开战就不远了。
这刘尊山也是实诚,坐下之后就直言不讳的告诉廉明阳与白华伟,他已经收到由陆战队司令部发来的命令,明天一早就乘飞机去沙乌地首都利雅得。只是具体的任务,陆战队司令部还没有安排。
不过,这足以证明,帝国高层确实在考虑军事行动的可能性,也可以看成是在为局势失控做准备。
如果侯赛因没打算悬崖勒马,首先要保护好的其实是沙乌地。
科威特太小了,又没有天险可守,沦陷是必然结果。
如果侯赛因的胆子够大,或者说迢曼帝国与纽兰共和国已经做好准备,打算借此发起第三次全球大战,那么在扫荡了科威特之后,伊拉克的百万大军肯定会继续向南推进,攻入沙乌地境内。
关键就是,帝国没有为这场战争做好准备。
不管是按照局部战争的方式进行,还是朝着全球大战的方向发展,在波沙湾方向上,帝国至少都需要用几个月时间来调集与部署军队,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以及发动盟国出兵参战等。
在此之前,必须得把伊拉克军队挡在沙乌地的国门之外。
也就是说,需要在沙乌地的北面构筑一道防线,以此确保位于沙乌地东北,也就是波沙湾这边的油田不会受到威胁。
要说的话,帝国的底线也就是沙乌地等波沙湾产油国的油田不会受到威胁。
虽然第二次全球大战已经结束40多年,但是到目前,帝国依然是全球头号石油消费国与进口国。
数十年来,帝国在波沙湾所做的一切,无一例外的都是为了保证石油供应,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
用外界的话说:第三次全球大战将在帝国被赶出波沙湾的第二天打响。
这也是派刘尊山去沙乌地的原因。
因为战争还没爆发,也就没有论议两院的授权,所以帝国首辅现在能够调动的,也就只有陆战队。
以当前的局面,论议两院肯定不会给首辅战争授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