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白止战把目光转了过去,对王开元这种故意显摆的德行,他早已经见怪不惊了。
“春秋战国时代持续了数百年的战乱!”
“这……”李云翔明显有点惊讶,大概因为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反驳理由,也就没有说下去。
白止战则长叹一声。
“换个角度看,如果没有持续了数百年的战乱,没有战乱导致的天下凋敝,以及对有志之士所产生的冲击,你们觉得凭一国之力,哪怕有虎狼之师,就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统一天下吗”
“天下思归。”白止战接了一句。
“对,关键也就是天下思归!”
白止战暗自叹息了一声,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很
第641章 生生不息
谈到最后,就连王开元都是无比沉重。
结果就是,王开元在天亮之前就离开了“秦岭”号,搭乘由白止战安排的直升机去了东皇都。
要说的话,也只有在白止战与李云翔面前,王开元才放得开,几乎什么都敢说。
如果有其他人在场,王开元在流黄岛就搭乘飞机回国了。
他专程跑这么一趟,也是想借此机会,跟未来的两位总司令搞好关系,争取获得军方的支持。
清晨,“秦岭”号驶入了东都湾。
只是,没有前往位于恨滨港外面的舰船锚泊区,也没有去北面的民用港口,而是在海湾南面下锚。
主要就是,在第5舰队的战舰到达锚泊区之后,“秦岭”号就得送白止战回国。
这也是白止战做的安排。
不然,他完全可以搭乘海军司令部安排的专机回国,没有必要花几天时间乘船。
当然,现在也不需要赶时间。
李云翔也没赶时间,用他的话说,回去之后就要动身前往夕落洋,参与向百慕大群岛进军的作战行动。
下次回国,最快要等到年底,空军正式成立的时候,所以没有必要急着赶回去。
用李云翔的话来说,相关部署早就安排下去了,因此他有没有及时赶回去,都没有什么影响。
有杜康这些不下在前面顶着,李云翔也不需要事必躬亲。
必须得说,在大战当中带出了一批像杜康这样的高级指挥官,也正是李云翔敢于向陆军司令部叫板的底气。
迄今为止,陆航战略航空兵已有200多名将领,在陆军将官当中所占比例超过1成。
有趣的是,大部分将官其实是来自海军航空兵。也正是如此,陆军方面才坚持认为,海军当初放走李云翔等年轻有为的将领,其实是为了打击陆军,并且避免了在成立空军的时候受到影响。
不要忘了,海军保住了自己的航空兵。
也就在王开元离开之后不久,收到了由一名海军军官送来的最新消息。
在巨大陆那边,帝国陆军已经发起了全面进攻,而在战场的另外一边,迢曼陆军几乎在同一时间发动进攻。
按廉旭升发回来的消息,进攻行动进行得非常顺利。
虽然在少数几个主要方向上,骆沙军队打得很顽强,但是在几乎所有地方,只要突破了前沿防线,抵抗力度就会大幅度降低。
不是说骆沙军队把兵力全都部署在前沿阵地上,是因为士气低落。
在前沿防线被突破之后,骆沙军队往往会选择投降,至少会放弃抵抗,部分地方还出现了溃逃的情况。
没啥好奇怪的,纽兰联邦爆发内乱与华莱士向梁夏帝国投降,又不是秘密。
此外,在发动进攻之前,帝国陆军还花了几天的时间搞宣传。
为了增强宣传效果,陆航还派轰炸机投撒传单。
骆沙军队迅速崩溃,与宣传工作,即心理战是不无关系。
总而言之,在年内拿下骆沙联邦的把握非常大。
不过,最重要的消息是,陆军司令部已经下达命令,让廉旭升在本月内把指挥工作移交给参谋长,并动身返回帝都。
此外,彭怀胜也已晋升为陆军大元帅,而他推荐的接班人不是廉旭升。
显然,这也印证了李云翔透露的消息。
廉旭升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任首辅。
这也表明,大战确实进入到收尾阶段。
3天后的5月5日,“秦岭”号回到了浦州港。
选择前往浦州,而不是去桅樯港,也只是为了方便,毕竟“秦岭”号,以及随行的几艘战舰上的官兵,家人都大多住在帝国东部地区。按照海军司令部做的安排,他们都有至少一个月的探亲假。
关键还有,海军组织安排了部分军属来迎接凯旋而归的将士。
这也是帝国海军的一大传统。
这些军属当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白止战的家人。
帝国小长公主,那可不是随时都能见到的。
何况,白止战是帝国海军当今的不败战神。
在帝国陆军与海军的知名战将中,也只有白止战做到了百战百胜。
&nb
第1章 空中霸王
新历190年7月31日清晨,巨大陆腹地,巴尔卡什湖以西,骆沙联邦共和国境内。
万里无云的蓝天下,除了一望无垠的戈壁荒漠,以及零星的几株沙枣之外,就只有那座戒备森严的军事基地了。
远远的从高空俯瞰,就像顽童在海滩上垒起的沙堡。
空中,朝霞映衬下,一支庞大的机群正朝这边飞来。为首的,是一个中队的8架单发中型战斗机。
全是去年交付的第32批次“战-10b”战斗机。
与“战-10a”,以及之前批次的“战-10b”相比,第32批次最显著的变化是在进气道前段增加了2个斜置的轻载外挂点,能够用来挂载导航吊舱与指引吊舱,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对地打击能力。
“战-10b”也由此成货真价实的多用途战斗机。
凭借无与伦比的敏捷性,“战-10b”依然是空优战斗机,具有第三代战斗机中最出色的缠斗性能。
因为非常敏捷,操作的响应速度极快,所以在私下,飞行员喜欢在其官方名称前面加上一个“迅”字。
一字之差,含义却大为不同。
“猛龙”变成了“迅猛龙”。
除了敏捷之外,“战-10”战斗机的另外一个优势是便宜,不但采购价格低,使用与维护费用也很亲民。
正是如此,“战-10”成为了帝国空军,乃至全球装备数量最多的第三代战斗机。
迄今为止,仅在帝国空军的装备数量就已经超过了2000架,还有1000多架出口到数十个国家。
按照厂商估计,“战-10”系列的产量将会超过5000架。
在“战-10b”机群后面,是一个中队的8架双发重型战斗机。
就是绰号“霸龙”,又称为“霸王龙”的“战-11b”。
严格说来,“战-11”才是帝国空军第一种,或者说理想中的第三代空优战斗机,一度被帝国空军寄予厚望。
可惜的是,“战-11a”在首飞之后不久就因为发动机不够可靠而全面停飞,批量交付时间也一再推迟。
等解决了发动机的问题,“战-10”已经批量交付给空军,才用了“11”的编号。
跟“战-11a”相比,深度改进型的“战-11b”,主要就是换上性能更好的雷达,并且在发动机舱采用统一标准接口,能按客户要求采用其他发动机。其他方面的改进,都以提高战斗机的可靠性与可维护性为目的。
要说的话,“战-11”才是真正的纯空优战斗机。
受波伊战争的刺激,在设计阶段,帝国空军就明确要求,不需要考虑对地作战,尽最大努力提高机动性能。
此外,空军坚持要求“战-11”能够执行截击任务,用来取代专用截击机。
结果就是,在内油系数高达0.35的情况下,“战-11”的高空飞行速度达到惊人的2.75马赫,由此成为了除专用防空截击机之外,飞行速度最快与全内油作战半径最大的第三代战斗机。
携带4枚空对空导弹执行截击任务的时候,“战-11”的作战半径达到了1500千米。
只是,“战-11”的缺点同样突出。
除了敏捷性不如“战-10”之外,最大的问题,也就是太过昂贵,就连财大气粗的帝国空军都吃不消。
其实,这也是“战-10”能够获得帝国空军青睐的关键原因。
迄今为止,“战-11”的产量还不到700架,有接近200架出口给盟友,帝国空军的装备数量在500架左右。
这个规模,仅相当于“战-10”的四分之一。
只是,没人能否认“战-11”是一种改进潜力极为巨大的先进战斗机。
早在8年多前,用“战-11a”改进而来的“战-11d”在空军发起的“先进多任务空中优势战斗机”招标中,击败了由“战-10a”改进而来的“战-10d”,并且在去年拿到了空军的批量采购订单。
只是,这种多用途战斗机被重新命名为“战-16a”。
因为在去年才投产,所以“战-16a”的装备数量不到100架,装备该型战斗机的几支联队依然在进行换装训练。
至于这种多用途战斗机的作战能力到底有多么强大,现在谁都说不准。
重型战斗机后面是4架“运-10a”战略运输机。
做为全球第一种宽机体,而且运载能力达到150吨的战略运输机,“运-10a”是当之无愧的空中霸王。
不要说中型战斗机,就连重型战斗机,在她面前都是小不点。
这4架运输机,运载了2个战斗机中队的全部保障设备物资,以及数百名地勤人员。
正是依靠战略运输机的强大运载能力,帝国空军才成了全球空军,拥有了向全球任何一处地点投送军事力量的能力。
早在莫萨危机时期,战略空运的巨大军事价值就得到帝国空军的承认。
在那几个月里,如果没有规模庞大的运输机群,帝队肯定会因为保障不济,不得不放弃东莫萨城。
只是,与“战-11”一样,战略运输机实在是太贵了。
迄今为止,“运-10a”的装备量不到100架。在帝国空军当中,50吨级的“运-11”系列却多达600架。
此外,战略运输机对机场的要求也非常高。
“运-10a”在满载的情况下,需要长达2500米的硬质跑道,而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不到10%的机场拥有如此长的跑道。相对的,“运-9”这样的战术运输机,能在不到1000米长的软质跑道上起降。
正是如此,早在10多年前,帝国空军就提出,要研制一种能够适应各种场合的大型运输机。
简单的说,就是能运载最重与最大的陆战装备,具备战术运输机的适应性,能在包括野战机场在内的,任何一条长度不低于1000米,只做了简单清理的跑道上满载降落,并且在空载的情况下重新起飞。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有战略运输机的运载能力与战术运输机的战术灵活性。
这些要求,不是一般高。
结果就是,努力了10多年,第一架全尺寸的样机至今都还没有制造出来,预计最快能够在明年下线。
不可否认的是,规模庞大的运输机才是帝国空军的脊梁。
在“运-10a”机群后方,还有2架“油-29a”大型加油机,1架“指-6c”空中预警指挥机与1架“侦-29c”电子侦察机。
这三种支援飞机都采用“c-29”民航客机的机体。
因为不需要到前线执行任务,在战线后方数百千米之外活动,所以帝国空军没有专门设计与制造支援飞机平台。
采用民航客机,能够大幅度降低日常使用维护费用。
如果说运输机撑起了帝国空军的脊梁,那么加油机、预警指挥机与电子侦察机,就是战斗力的催化剂。
正是有了这些支援飞机,帝国空军才成了一个整体,战斗效率成倍的提高。
在最后压轴登场的,才是帝国空军的绝对主力。
没错,就是战略轰炸机!
首先是4架“轰-9d”重型轰炸机。
这是帝国空军主力轰炸机中,机龄最老的一种,已经在帝国空军服役30多年,在波伊战争期间就是绝对主力。
在那场让帝队铩羽而归的战争中,总共损失211架“轰-9”,其中143架是在执行任务的时候被击落。
“轰-9”也由此成为大战后,在战斗损失最多的战略轰炸机。
只是,帝国空军没有放弃这种已经服役了30多年的轰炸机,还继续进行改进,提高其作战效率。
关键就是,“轰-9”的可靠性极高,而且拥有高达35吨的载弹量。
虽然在以防空导弹为主的现代化防空系统面前,“轰-9”再也无法像波伊战争那样,几十架组成一支编队,飞到目标上空投下数百吨,甚至上千吨炸弹,采用乱炸一气的方式彻底摧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