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强兵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鲈州鱼
这几天去干什么?咳咳,是网站的年会,某鱼到现在还像是在做梦呢,居然有去年会的资格了,明明成绩不是很好的说……大概是编辑觉得小鱼还算努力吧。
反正就是这么个事儿,大家看到这章更新的时候,小鱼已经在路上了。
在这里,特别向一直订阅强兵,给小鱼投票的朋友们道声谢,没有你们的支持,小鱼就算努力得吐血,也不会有这个宝贵的机会,谢谢大家。
另外说一声,强兵的篇幅可能比小鱼预计得要长些。原本预计是春节前完本的,现在看来,少说也得写到明年二三月份,不过后面的更新速度也只能二更保底了,毕竟是年底,各种节曰什么的。当然,小鱼一定会尽量加油的,努力争取让大家看得既爽又过瘾。
以上。(未完待续。)
三国第一强兵 七四六章 黑云压城
毫无保留的信任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赵云倒是能做得到,但疾风众将,特别是义从出身的那些人,就只能说是勉强为之了。之所以没有提出异议,只是因为现实情况就是如此,非人力所能改变。
嘴上答应着,心情却沉重至极,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不过,比起蓟城的气氛,疾风军就小巫见大巫了,就在沐汪抵达疾风军营地的同时,蓟县北门外,正有人伏在雪地上,放声大哭。
“千错万错,尽在单经一身,还望王君侯念在从前的情分上,不计前嫌,救我家主公一救。若得如此,经来世必结草衔环,以报君侯之恩……”
这是个星月无光的夜晚。
铅云低垂,仿佛压在城头一般,让人倍觉压抑。呼啸的北风掠过无遮无挡的平原,在幽燕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中肆虐着,嚣张着,将单经的哭喊声吹得支离破碎,让人很难清晰的听到每一个字,却将哭声中那股悲伤、绝望的意念,送到了每一个人心中。
“居庸城已经危机到这种程度了吗?单主簿那是多傲气的人啊,竟然……”
“白马将军不会真的要……唉,这世道,果然是好人不长命么?”
“骠骑将军重情重义,名声播于四海,他不会真的见死不救?”
“谁说得准呢?传言毕竟是传言,肉食者的心思,咱们这些草民岂能猜得到?”
人们议论纷纷。
如今幽州的杂胡势力在燕国、南渔阳以及范阳基本上已被肃清,没了豪族的控制,民间的舆论一下就被施放出来,惋惜者有之,善祷善颂者有之。不解者亦有之。
胡人恨之入骨,除之后快的人,汉人自然会对他很有好感,不论刘虞通过杂胡豪门的嘴,宣扬了多少胡人无辜,怀柔有理的大道理,百姓都不会轻易入彀。
铁一般的事实摆在这里,多年以来,公孙瓒的强硬手段的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胡人侵攻的次数。若是没有公孙瓒,胡骑又岂会几年才来一次?刘虞一提议和,就那么痛快的答应了?
要知道,当年鲜卑最嚣张的时候,天子要送公主给檀石槐和亲。对方都不肯呢,因为檀石槐觉得自己赢定了。要是当时就有公孙瓒在,看看他还敢这么猖狂不?
“不懂就别瞎说!救?说的倒是容易,可你们知不知道,西关外面有多少胡骑?十万!还有跟着来起哄的部落牧民,少说也有三四十万胡人,要不是一口气来了这么多胡人。你们以为白马将军怎么会吃败仗?”
围观者中,也有见识不凡之人,对众人的感慨和悲叹嗤之以鼻。
“骠骑军这次也是大举北上,但兵力却分得很开。不花点时间将兵力集中起来再决战,难道是去送菜的吗?别以为现在安生,就没事,别忘了。东边还有蹋顿的四万大军虎视眈眈呢!要是冒进吃了败仗,再被乌丸杂种抄了后路……”
“嘿。你们也听到风声了?胡人正把代郡和上谷的百姓往塞外赶呢,骠骑将军神武盖世,青州也是家大业大,就算吃了败仗,大不了退到易水南边,保住冀州也不为难,倒霉的可是咱们这些苦哈哈!所以说,不懂,就别跟着瞎起哄了。”
一番话出口,围观众顿时安静下来,心里哇凉哇凉的,没错,大伙差点忘了,现在仗还没打完的,搞个不好,说不定自己也会和上谷的邻居们一样凄惨。
不说出塞后被残忍的胡人奴役的漫长生涯,单说这天寒地冻的,能活着越过白山者又有几人?同情别人之前,首先要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啊。
“可是,不是人人都说,骠骑将军勇武盖世吗?不就是几十万胡骑么,他老人家总该有什么办法?”也有人不甘心的说着,但说的人很少,说话的声音更低,说不几句,他们自己也觉得没道理,讪讪的住了口。
连普通百姓都有见于此,城外的单经当然不会不清楚。他甚至比百姓知道的更详细,连青州众文武的争论和态度,都一清二楚。
即便是诸葛亮那个面面俱到的计划,救公孙瓒也只是尽人力,听天命,不过那多少还有个盼头。而王羽不知是如何考虑的,竟然连这点希望都不给。
虽然他派出了多路斥候,四处试探,联络友军,却始终按兵不动,眼看着五天就这么过去了!
单经说的居庸城撑不过五天,确实是怎么严重怎么说,可是,从邹丹一ri三次传过来的消息来看,他这张嘴,确实有点乌鸦嘴。在鲜于辅、鲜于银的全力攻击之下,居庸城的防御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削弱着,崩溃着。
公孙瓒退入居庸城时,城里还有四千左右的残兵。胡人围攻了近月,收效却很有限,守军伤亡不大,攻击方同样没有太大的伤损。
等换了鲜于辅等人上阵,只是第一天,就造成了守军五百人以上的减员!居庸城毕竟不是什么坚城,公孙军也更擅长野战,而非守城,有了鲜于辅等人得自汉军的攻城技术,公孙瓒很快就呈现出不支之态。
第二天,又是五百!
第三天,由于守军的减少,失去了回旋余地,单ri伤亡骤然增加到了八百以上!
要不是第三天的激战,公孙瓒冒险派出了敢死队出城逆袭,摧毁了大量的攻城器械,到今天,居庸城恐怕已经失守。
饶是如此,接下来两天的伤亡,也达到了七八百。也就是说,城内的守军连伤员都算上,也不超过一千五了。而这两天时间内,鲜于辅再次打造出了足量的器械……
连ri的攻城战,攻城的杂胡军和胡人损失也不小,但他们的兵力实在太多,轮番上阵还有余裕,城内的守军却是无论体力还是兵力都已经到了极限。
毫无疑问,除非明ri老天开眼,降下一场暴风雪,否则,公孙瓒是无论如何也撑不到第三天了。
单经没法继续再等,他要回西关,去和公孙瓒共生死,临走之前,他还想再尽最后一次努力,于是才有了这哭门的一幕。
但哭了这半天,虽然同情者众,连城头的青州将士,都纷纷落泪,但城守府方向却始终没有任何动静,他绝望了。
“既如此……单某唯愿王君侯武运常隆,将来总有为幽州边军三万将士报仇雪恨之ri,告辞了!”单经扬声高喊,随即翻身上马而去,从话出口那一刻开始,他便再未回头看过一次。
如此决绝,如此悲壮!
马蹄声很快就消失在风声之中,太史慈凝视着那片化不开的黑暗,重重在城垛上砸了一拳:“这仗打的……真他娘的憋屈死了!主公到底怎么了?怎么突然变得一点都不痛快了呢?咱们辛辛苦苦的来救人,现在搞得倒像是坏人一样!文长,你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主公他……总有什么考虑的?”魏延闷声回答,但语气里的那股不甘心的劲头,怕是聋子都能听出。
“考虑什么啊?”太史慈挥手又是一拳,砸得城垛上冰屑乱飞。
“都是孔明那些人不好,没事老是说什么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要主公谨慎言行什么的……没错,主公总是身先士卒,确实不大妥当,可要是没了那股子锐气,主公还是主公吗?咱们骠骑军还是天下第一强兵吗?你知道这是什么?暮气!这就是暮气!”
“嗯,是暮气。”魏延点点头,出奇的没有附和太史慈怒斥诸葛亮的话头,而是看看四周,见无人注意这边,方才低声说道:“子义兄,你敢不敢冒险?”
“你问某敢不敢冒险?”太史慈斜睨魏延,从鼻子里哼了一声。
“是大风险!”魏延很严肃的说着:“以寡击众,而且还是得不到任何功劳,反而会被降罪的那种……”
“你……”太史慈眼珠转了转,猛然倒抽一口冷气,瞪着同僚,不能置信的反问:“文长,你不会是想要……”
“对!”魏延很肯定的点点头:“就是你我,咱们一起向主公请命,去西关助战,理由就用孔明说的那一套……泰山军不可轻动,但咱们隐雾军就没这么多说道了。咱们就说去虚应故事一番,到了后再视情况想个法子,突破包围圈,将居庸城的残兵救出来!”
“这……”太史慈迟疑了。他胆大包天,没什么险不敢冒,魏延的计划吓不倒他,可问题是,这个计划是要瞒着王羽进行,相当于欺君,这事儿他可做不来。
魏延看到太史慈神情,便知道对方的心意,也不继续劝说,话锋一转道:“子义兄若是不敢去,那某便自去请命,还望子义兄不要说破其中关窍。”
“西关虽然还有些兵马,但你单枪匹马,却是孤掌难鸣。”太史慈摇摇头,一脸严肃:“还是某与你同去,但须得禀明主公才是……你放心,主公不是喜欢隐藏心事之君,他的考虑不能对单经说,却不会瞒着你我,你我这就去请战便是。”
三国第一强兵 七四七章 知我者公明
在寒冬的夜幕下,不知多少思绪翻飞着,聚焦于王羽一身。
理智和情感,从来就无法完全统一,救或不救居庸城,正是这两种本质相同,表现形式却往往截然相反的情绪的具体体现形式。
即便是智者如云的青州军中,能完全将这两种情绪隔离开来,完全理智分析问题的,也只有一个诸葛亮而已。
王羽至今的沉默和按兵不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他正在权衡和思考的明证。所以,包括太史慈和魏延在内,众将都从自己的角度,向王羽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或是请战,或是提出某个迂回救人的策略,或是提醒他,千万不要冲动,再次涉险,亲临战阵。
单经会感到绝望,也正是因为,面对种种劝说和建议,王羽一直保持着沉默,即便是最熟悉他的徐晃,最擅长分析的诸葛亮也无从分辨,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在单经看来,王羽本意确实想出兵救援,但严峻的形势不容许他这么做。现在的形势很明显,居庸城失守之后,胡人必将大举撤退,到时青州军就可以很从容的会师,稳定幽州局势了,何苦现在冒险呢?
很多人都和单经抱有同样的想法,所以从第三天开始,请战的人就越来越少了,除了太史慈、魏延之外,只有吕绮玲显得最积极,要不是张辽反复提醒劝说,女孩说不定会使出撒娇的决战,死缠着王羽不放也未可知。
劝王羽从长计议,不要冒险的人同样越来越少,理由和请战者完全一样,但原由却不尽相同。众人都认为主公已经做出了决定,请战者不想忤逆上命。劝谏者则认为没有继续唠叨的必要了。
因此,太史慈和魏延的联袂请战,多少有了种死缠烂打的味道,毫不意外的被王羽赶了出来。
太史慈是个直肠子,魏延虽然很喜欢冒险,但也不算是个有心机城府的,加上两人的嗓门也都不小,这次请战也闹出了不小的动静。等到两人忿忿不平的从城守府中出来,黑暗中。不知传来了多少无声的叹息。
“看来王鹏举是铁了心不去救公孙瓒了……真是太可惜了。”
“没办法,人总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再怎么不喜欢权术和阴谋,权柄在手中握得久了,总也是要有所改变的。鲜卑人这次损失的非常大。弹汗山被赵子龙给屠了个遍,居庸城下还折两万多人,若是消息无误,骞曼可能也完蛋了……”
“只要王羽不打算大举反攻,这一仗就可以很完美的收尾了。无论是名声,还是实惠,他都占得很足。别说救公孙瓒很难,就算不是,他又何必给自己找麻烦,救个桀骜不驯的刺头回来呢?”
“话虽如此。可这样一来,咱们在幽州就算彻底站不住脚了,虽说以主公的人脉、名声,在塞上也会混得太差。可塞外的苦寒毕竟……唉!”
“放心吧?用不了多久。王鹏举既然开始权衡利弊,没了那股子锐气。用不了多久,他就会变得跟其他诸侯一样。封狼居胥?或许开战前他有这样的想法,可此战之后,他自己也该知道这个念头有多天真。等他安定了幽州,回中原争雄,再几年下来,这个想法也就不复存在了……”
“话不多说,阎虎,你连夜启程吧,教主公提醒蹋顿,提前做好撤兵的准备。公孙瓒八成撑不过明天,居庸城一破,鲜卑人也不会久留,乌桓大军若是动作慢了,恐怕……”
“二哥放心,小弟这就动身,最迟明天傍晚,一准儿将消息带到。”
两个黑影叹息,议论,做出结论,最后分道扬镳。
如果将互相的称呼,以及对背后主使者的称谓换一下,就会发现,黑暗之中,相似的对话至少被重复了十来遍……有的姓阎,有的姓齐,还有两股姓鲜于,甚至还有一股是姓刘的!
密探们一致认为,幽州之战已经到了最后一刻,所以不惜冒着暴露的危险,向不同的方向送出了情报。
万幸的是,密探们的运气都很好,尽管随着局势的紧张,蓟县已经开始了戒严,但绝大部分密探依然从不同的渠道,很顺利的离开了城池,只有齐家的那路很倒霉的被逮到了。
不过这也没什么,做秘密工作,就是得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只要情报不要泄露就好。被发现的同时,齐家的死士直接咬破了嘴里藏着的毒囊,虽然他的尸体会留下一些线索,但用不到青州军顺藤摸瓜的查出其他线索,密探们就已经全面撤出蓟县了。
然而,离城或未离城的密探们并不知道,得到密探的尸体后,负责城防的徐晃并未详加探查,而是将尸体一扔,直接就去了城守府,谒见王羽。
“主公,单经离去,和子义、文长被斥出后,先后发现了五路密探出城,按照您事先的命令,只拿下了其中一股,信使是死士,当场自尽……”
“嗯,知道了,公明,你做得很好,且去休息吧。”王羽点点头,脸上神情依然古井无波。
“……喏。”徐晃迟疑着应命一声,却不肯便走,脸上露出了欲言又止的神情。
将徐晃神情看在眼中,王羽微微一笑,问道:“怎么,公明,你也要请战么?”
“晃不敢。”徐晃躬身答道:“主公常说,武人应该是一柄战刀,只要心里知道为何而战,剩下的便只有勇往直前了。晃愚鲁,不敢窥测主公心意,只须听命行事即可。不过,此次您迟迟不肯表态……确实让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因为负责城防,所以徐晃知道的比其他人更多。
按兵不动的这些天,王羽并非全无动作,除了斥候四处之外,城防外松内紧,对城内的探子、奸细进行过很严密的搜捕。从表面看来,这些举动表明,王羽有意封锁蓟县情报,似乎有采纳魏延的意见,摆个空城计,突袭居庸城下的鲜卑大军的意思。
鲜卑、乌桓联手的东西夹击之势固然难缠,但内线作战的青州军也拥有发挥内线机动的优势,孰优孰劣,不能断言。
之所以难以发挥内线优势,主要还是因为蓟县和附近奸细太多。蹋顿用不着和鲜卑主力取得联系,对蓟县青州军的动向便一清二楚了。
魏延提出的那个计划,最大的破绽就在于情报无法封锁,心理战根本无从谈起,如果斩断了胡人的眼线,那个计划倒是有尝试一下的机会。
但得到王羽详令的徐晃却不这么想,因为王羽的全城大索,做的很不彻底。虽然靠着隐雾军的帮忙,徐晃揪出了不少奸细,还盯上了几个重要目标,但他很清楚,那并不彻底。
外人不知道,徐晃却很清楚,魏延的部属接受过谍报方面的训练,但他们的主攻方向是特种作战,而非谍报,根本就称不上是专业的,也就是糊弄一下外行罢了。
其次,幽州地方势力在蓟县经营了不知多少年,眼线不知有多少,埋得也不知有多深,可谓根深蒂固。就算贾诩和徐庶联袂而至,带着隐雾军谍报系统的所有精锐,也别想在十天半月之内,将这些眼线清理光。
只消有一个漏网的,很可能就会导致大患,这种计划不是在行险,而是在故意往险境里闯!徐晃不认为王羽会这么大意。
最后,王羽的命令本身也有问题。
按照他的指示,徐晃的整肃行动只对付了一些杂鱼,真正挖出来的重要目标,却连例行的盯梢都没安排,只是交待城楼里瞭望手注意一下那几个方向。
反间?假情报?还是单纯的不想扰民过甚?
徐晃疑窦满腹,可是,就算他和最富智计的诸葛亮反复商议,对此也是毫无头绪,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已经变得千钧一发了。
蓟县向北五十里就是昌平县,从昌平西北而向再五十里,就是西关,也就是后世的居庸关,而西关和居庸城之间的距离同样也是五十里。
一百五十里的路程,步兵最快也要两天,如果考虑到要保持临战状态,走四五天都不奇怪。若王羽用的是瞒天过海的假情报之计,那么,他不但得有信心正面击败十万胡骑,而且还须对公孙瓒也有信心,认为对方至少能再支撑三天。
但那是不可能的。
无论是青州军斥候的观察,还是邹丹的求援信,都清晰的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若无意外,明天就是公孙瓒的殒命之时。
就算现在立刻动身,公孙瓒战死之前,顶多也只有铁骑和隐雾军能赶到战场——入幽州以来,缴获的战利品中,粮草器械很少,战马却不少,再组一支千人骑兵出来,一点压力都没有。
所以,徐晃百思不得其解,完全不明白,主公到底想要干什么?但他怎么都不会相信,王羽这些看似矛盾的举动,只是因为心中踌躇和犹豫。
那不是他所知的那位王鹏举,也不是以魄力和勇武,令得众多同僚甘心效死的那位骠骑将军!
面对徐晃的疑问,王羽沉默片刻,忽地走下座位,抚着徐晃的肩膀,展颜笑道:“知吾者,公明也。”
(未完待续)
三国第一强兵 七四八章 旌旗所向
城守府。
张辽匆匆而行,直奔议事厅而去。
以他半个客卿的身份,救援公孙瓒与否,跟他的关系都不大。战略决策方面,他认为自己应该安守本分,不能随便插言;个人方面,他和公孙瓒也没有过任何交集,当然不会为了请战之类的事,急匆匆的去议事厅寻人。
能让他这么着急,无非一件事,他家的小姐又不见了。
以张辽的聪明劲,用膝盖想,都能猜到他家那位小姐的去向,无非是听到太史慈、魏延请战的消息,去凑热闹了。
对此,张辽也是说不出来的苦。
没错,经过这么多事,两家合并之议,应该不会再有什么波折了,做为两家最重要的纽带,王骠骑即将过门的妻子,小姐积极参与青州军事务,也没什么不妥。
可是,那是在单经求援之前,当时张辽还没有这么多顾虑,但在王羽按兵不动之后,他的危机感一下就涌出来了。
如果王羽果然也逃不开世间的规律,那么,青州的一切,就应该以常理而论。
在张辽看来,吕绮玲领兵这件事,应该就是个权宜之计。不光吕绮玲,王羽另外几位夫人,大概也就是张宁、蔡琰或许会是例外,她们手上的差事,迟早是要交出去的。
要知道,那些女子手上的可都是实权!
青州的谍报系统,名义上的主官是贾诩,实际上内部事务至少有三分之一,是落在貂蝉手上的;吕绮玲不用说,铁骑的战力如此彪悍,随着战事的不断升级。这支铁军肯定要持续扩充,最终完全符合六军之首的地位;还有糜贞手上的财权……
王羽现在还年轻,或许不用急,但以他后宫的规模,他的子嗣肯定会越来越多。按照常理,他的子孙将来的争权夺势会少得了么?
王子争权,母族通常会成为后盾,要是王羽不回收权力那还了得?
只要想想那些手握重权的女人们为了儿子的地位展开争夺,即便勇猛如张辽。也不禁一阵阵头皮发麻。那可是不亚于群雄讨董的大阵仗,比起将来中原大战都不遑多让啊!
有见于此,他自然加倍谨慎,生恐自家小姐在军务上参与太多,最后泥足深陷什么的。
看得出来。王骠骑对小姐的好强性格不怎么在意,如果小姐能安分一点,还是有希望凭借自身特色在后宫争争宠的,毕竟不是每个女子都有和丈夫在沙场上并肩作战过的经历。
可要是她在军务上有太多牵扯,那就不好说了,身为帝王者,有几个会喜欢有人觊觎自己权柄的?
张辽觉得。连张宁、蔡琰的权力,将来都会受到限制。
医官,本来就是很多阴谋的突破口;蔡琰手中的舆论控制权,到底有多大威力。张辽还不是很确定,但蔡家在泰山书院的主导权,却非同小可!
以目前的态势,将来青州士农工商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势必尽出于书院门下,这样的隐性权力。就算是四世三公的袁阀,也只能瞠乎其后,望尘莫及啊!
张辽殚精竭虑,并不是想帮将来的吕绮玲之子争夺帝位,他只是不想自家小姐受太多委屈,更不想因此连累到旧主吕布,和并州边军的袍泽们罢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