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第一强兵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鲈州鱼
“我,我……”步度根向后缩了缩,然后突然被人搧了耳光似的直起腰板,大声反问道:“是你先冲我的阵列的……也是你先动的手,长老们才让我出来接应你,还有……”
“胡说八道!要不是你们先和汉军动手,老子干么要来帮忙?这天寒地冻的,怕死的不够快吗?再说,你的信使不是明明说好了,天亮后才动手吗?”
“那,那你干什么冲我的阵列?”步度根慌了。
“就你这里鼓角声和喊杀声最响亮,我来帮忙,不奔着这里来,还能去哪儿?我就怕误伤,让人一直喊话,你难道没听见吗?”
“可,可是……”步度根还有一千一万个理由,但千言万语,最终只变成了颓然道出的几个字:“我,我们中了汉军的计了!”
他是用近乎哭号的声音喊出这句话的,而仿佛是为他这句话做注脚,在雪原的四周,一杆杆红旗林立而起,先是成群,转眼就连成了一片。
正中处,一杆两丈多高的大旗傲然孑立,鲜血般亮红的旗面与朝阳交相辉映,上面斗大的一个‘风’字,在猎猎晨风中,神采飞扬!
旗下,一名少年将军白马银枪,威武有若天神。
在他身后,数不尽的骑兵如潮水般汹涌而来,一排排的长槊举起又放下,整齐有若一人,三尺槊刃反射着寒光,苍白的冷色调中,蕴含着浓郁的杀机,战号声有如排山倒海一般。
“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
胡骑尽皆色变。
汉军如此强盛的军容,即便在两军没经历过内耗,联手对敌,也未必是对手,何况现在?
现在,就算大伙还能鼓起勇气,可人马的力气都消耗殆尽,连逃跑的力气都没了,哪里还有迎战的本钱?
绝望,所有胡人心中都只剩下了这么个念头。
胜利,已唾手可得,但赵云却迟迟没有下达围歼的命令。这一次,秦风不着急了,也没有任何催促的意思。
昨夜,他亲眼见证了赵云如何指挥若定,通过一系列的扰敌、诈败、佯动等手段,达成了误导敌人的目的,最终引发了这场胡人内战。
在赵云的指挥下,轻骑有如神助一般,只通过声音判断,就完成了这次匪夷所思的误导作战。
其中最凶险的几个步骤,分别是对弥加和步度根的引领。
步度根相对容易对付一点,因为他已经有了既有的念头,认为自己突袭的是汉军的后队,只要将队列打散,在他面前不断诈败,就能引得他狂冲不止。
对诈败的骑兵来说,这当然也很危险,但总是有法可依,只要退往没有喊杀声传来的方向就安全了。然后再通过军中特有的暗号,就能重新集结起来。
而对弥加的引领,难度要大很多。赵云亲自率领一队亲卫,以骑射战法,且战且退,一路牵着弥加的鼻子,让他撞到了步度根的队伍当中。
也就是赵云亲自出马,才能把握好那个火候,给弥加一种错觉,认为步度根军是汉军主力。为此,赵云当时和弥加一起撞进了步度根军中,在两军展开激战后,又硬生生的在两军之间制造了无数误会,直到黎明前才从乱军中杀出。
秦风知道,自己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上这个后进晚辈了,无论智谋还是勇武。想到夜战开始之前,他提出的那些质疑,一时间,他多少有些汗颜,自己想的实在太少,太浅薄了。
一味厮杀,怎么比得上这样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下定决心,以后只要听命令就好了,再不对主将的决策指手画脚。
另一边的田豫也是咋舌不下,他料到这一仗会赢,但没想到赢得这么轻松,这么神乎其神。
面对分进合击的敌军,能不为敌人所趁的,就已经是合格的武将了;能找准敌人的弱点,予以各个击破的,用名将称之亦不为过;而赵云打的这一仗……让两支敌军互相残杀,然后从容出来收拾残局?这只能用神迹来形容。
兵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不战而屈人之兵!
现在差不多就是这样,胡人连兵器拿不稳了,还指望他们会拼死一战吗?虽然部落联盟那边还有十多万人,但没了这些中坚的主战力量,纯粹的老弱残兵的士气还能指望吗?
近乎兵不血刃的灭掉十几万胡人,这一战的战绩,必将成为不灭的传说!
万众瞩目之下,赵云剑眉一轩,淡然下令:“向他们喊话,招降吧。”






三国第一强兵 七四二章 赵云的思考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和时间消耗,对已经失去战斗意志的敌人进行招降,这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命令,赵云的亲卫也是奉行不悖,却把田豫吓了一跳。[本文来自]
赵云的命令在情在理都说得过去,除了目标是胡人这一点之外。
从高唐的大战开始,青州军对胡人的态度就从来没变过:只有死了的胡人是好胡人。这是王羽亲口说出来的,青州众将也都奉行不悖。现在赵云突然说要招降,不管是出于何种考虑,都是很危险的。
对王羽的行事作风,田豫也听过不少传闻,足以在脑海中勾画出大致的棱廓来。
用传统的帝王标准往那位少年君侯身上套,肯定是不正确的,但田豫觉得以王羽对胡人的切齿痛恨,赵云公然违背主君意志的举动确实有些欠考虑了。
“且慢!”喝住传令兵,田豫转向赵云劝道:“子龙,此事是不是再商议商议?”
赵云不动声色的摆摆手,示意传令兵继续传令,转向田豫,从容答道:“国让兄放心,云自有担待。”
“这不是担待不担待的问题,而是……唉,要我怎么说呢?”田豫急得一头汗。
以赵云的战功,和王羽对其的看重,此事就算惹得后者不高兴,也不会有什么麻烦,但那是在眼下。王羽今年才刚满二十,赵云尚小他一岁,这君臣二人将来的日子还长着呢。
现在王羽不摆君主架子,那是他年轻,本来也是性情豪爽之人,权力**并不强,可将来呢?除了少数天赋异禀的世家子之外,很少有人在少年时代就有很强的权力欲。不然怎么说少年轻狂呢?
这个时候留下的芥蒂,将来说不定哪天就会爆发出来,特别是赵云这种英武盖世,还战功彪炳的名将。
田豫也长不了赵云几岁,一路同行,对这位少年武将已经有了很深的好感,他实在不忍见对方如历史上的众多名将一样,在少不经事的时候,以意气行事而埋下隐患。最后不得善终。
赵云也是心思灵敏的人,看看田豫汗流浃背的样子,恍然间明白了对方的心意,心下顿时一热,同时也觉有趣——并非他有意取消田豫。实在是联想起了诸葛亮评价主公时,那无可奈何的小大人神态,让他根本严肃不起来。
“国让兄,你想得太复杂了。”
勉强压下笑意,赵云正色说道:“主公常说,人的心胸有多宽,能容下多大的天地。就能做出多大的事业。主公委一军强兵予云,授云以临机决断之权,就是信任云,相信云的判断。就算错了,他也会认为是自己用人失误,而不会委过于下……”
“何况,这也不算是错。”赵云满怀自信的笑道:“草原、大漠何其宽广。比之中原,也难说孰大孰小。这么宽广的地域上,总是会有人生存的,怎么可能全部杀光?就算主公雄才伟略,能人所不能,也顶多只能平定一时,不能保证草原上从此无人。”
“试想,当年匈奴式微,鲜卑取而代之,将其驱逐到了遥远的西方。现在杀尽了鲜卑,焉知匈奴不会卷土重来?即便匈奴不来,草原上还有羌人、乌桓、丁零、夫余、高句丽诸胡,谁知道下一个占据草原的会是谁?”
“所以,一味杀戮,并非长治久安之道。主公的雷霆手段,更多的是为了震慑诸胡,而非要斩尽杀绝。”
“……”田豫愣住了,他没想到赵云突然说出这么一番大道理来,在他原本的印象中,对方是个很纯粹的武将,很少,应该说从未参与过政事。
青州本来也不推崇军政兼备,连文官之间,都是各管自己的一摊,绝对泾渭分明,除非在王羽亲自主持的军议上,所有人才会畅所欲言。
这是个很让人费解的规矩,但田豫久在幽州,亲身证实过公孙瓒和刘虞之间的是非恩怨,他倒是觉得这是个善政。如果刘虞没权利控制公孙瓒的补给,两人的冲突也不会搞得这么复杂。
“国让兄有所不知……”赵云看出了田豫的疑惑,解释道:“其实云在青州,经常参与政务的,只是方式和世人熟知的不太一样……”
王羽的规矩也不是那么死,并非一定要把人在一个位置上限定死。文武之间,各政务系统之间都是可以转换的,但转换后,就必须得放弃以前的权力。
不在其位的时候,如果一定要对别人的事务提意见,那也很简单,只须到政令厅去报备一下就可以了。
在提意见方面,将军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无论贩夫走卒,还是公卿大将,对不属于自己管理的领域提意见,途径都是相同的——政令厅,具名或不具名的提出谏言。
赵云在高唐时,几乎每隔上十天半个月,都会去政令厅走一遭,提的意见也是五花八门,其中就包括了他刚才说的这些道理中的一部分。
“……”田豫嘴巴张得大大的,怎么都无法想象,赵云所描述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人人都可以向君主提意见,在历史上还有典故可寻。
不过,邹忌讽齐威王纳谏的德政,也就是开始时门庭若市,其后一共也只持续了不到一年时间,然后就无疾而终了,说是没人能提出新的意见了。而青州这项政策貌似已经持续了两年多,那个政令厅居然还没取消?
而且,赵云这种亲信大将,跟随王羽南征北战,当面进谏的机会有的是,怎么会用这么曲折且没效率的方式提出谏言呢?
怕因言获罪?怎么可能,敢一个人去单挑两万胡骑大军的赵云会怕?开玩笑么!再说了,赵云在高唐可是名人,认识他的人多着呢,他就算匿名提意见,也会被人注意到吧?有啥迂回的必要么?
总之,田豫是理解不能。
赵云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一开始,大家也不太习惯,可时间长了,慢慢也就习以为常了。主公只有一个脑袋,两只耳朵,就算他再怎么虚心,要是大家天天都跑去进谏,那他就什么都不用干了。
所以,将其形成制度,由专人负责,天长日久的运行下去才是王道。只是其中的道理,不是空口白话就能说得明白的,最好的办法,还是实际去体会一下。
“那,骠骑将军对你的意见做出回应了吗?”田豫理了理思路,将那些理解不能的过程和原理抛开,直接将结果纳入了思考范畴。
“尚未。”赵云摇摇头。
青州新政的文书工作通常都很快,实施起来却比较复杂,通常都会在小范围做个试点,试运行一段时间,看看效果,收集反馈意见,然后再扩大范围,如是往复几次,才会最终定案。因为新政很多都是利民政策,所以各地地方官对试点盯的都很紧,争抢的也很凶。
如何消除草原的威胁,不是内政,至少现在不是,那是个很长远的命题,对此有兴趣的除了书院的蔡邕等几位学者之外,就只有赵云一个。他提的几项意见,也不过是空想而来,当然谈不上形成政策,并得到王羽的回应了。
事实上,他提意见的时候,北疆大战已迫在眉睫,王羽有没有空看都是个问题。
“那……”问题似乎又回到原点了,就在田豫忧心忡忡的当口,两军之间,大嗓门的传令兵们已经开始劝降了。
“传大汉骠骑军翊军将军云将令:弃械投降者伏地,除残害过汉民者之外,降者皆可免死!”
“大汉骠骑军……”
“弃械伏地……”
“降者免死!”
几十名传令兵挥舞着令旗,围着被包围的两支残军来回跑动,声音阵阵传来,仿佛石子落在了平静的水波中,引起了阵阵波澜。
田豫长叹一声,知道事已至此,再说什么也没用了。兵不厌诈是兵家常态,但劝降却不在其中,赵云以骠骑军的名义下达劝降令,如果事后反复,或许能找到很多借口,但名声上的污点却是抹不去的。
招降之议,已成定局。
疾风骑兵的将士倒也没太多不满,赵云不是一味宽容,而是留了余地,杀害过汉民者,不在招降令的保护范围之内,总不会放过了凶手就是。
坦白说,屠杀匈奴骑兵的时候,是很畅快,但杀那些老弱妇孺,确实没什么成就感。兄弟们是名震天下的骠骑军,又不是胡人,只有打败强劲的敌手,才能获得荣誉,怎么能和胡人一样呢?那是自甘堕落!
而对胡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根救命稻草,将他们从绝望的深渊中拉出来的希望。
无力再战,又被人团团包围,本以为只有等死一途,毕竟青州军对胡人一向毫不留情,现在却出现了一线生机,山穷水尽,柳暗花明,这让人怎不激动?
连近乎疯了的步度根都露出了震惊中略带喜意的神情,只有弥加和他的部众们脸色剧变,很快,脸上只剩下了满满的绝望神色,很多人甚至直接瘫倒在地上。
完了,全完了!这下连困兽犹斗的盟友都没了!
下载txt小说、阅最新章节请57小说或即可,,纯绿色





三国第一强兵 七四三章 汉道乃昌
这么明显的异状,当然逃不过赵云的锐目,他当然不会掉以轻心。
等部族武士按照青州军的指示,在步度根的率领下,扔下武器,把手抱在脖子后面,垂头丧气的排成长队,开始投降时。赵云又做出指令,命人将步度根的部众和弥加的部众区分开来,然后分别审问。
答案很快水落石出,弥加不是专门来救援的,而是鲜卑见势不妙,派他来后路打个先战。而弥加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将在汉境抢到的财富运送到安全的地方,其中就包括了第一批掳掠出来的汉民。
鲜卑退回草原的计划,是入关前就做好的。
从头到尾,他们都是报着占便宜的心态,而非孤注一掷,鲸吞中原。
事实上,别说现在的鲜卑,就算是历史上的匈奴、五胡乱华时代的胡人、乃至后世的满清,哪怕在攻入中原腹地后,也没足够的信心站着脚,直到众多的汉奸们让他们看清了中原王朝的虚弱,这才战战兢兢的开始蚕食鲸吞。
未虑胜,先虑败,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倒是符合兵法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则,所以,胡骑才这么难对付。
在许攸先后与魁头等鲜卑首领,以及鲜于辅等杂胡领袖通气后,早就布置好的计划开始实施,这才有了李十一等人撞见的那一幕。
其实那已经是计划后期的内容,最先一批,早就随着弥加上了路。所以,收到弹汗山的急报后。魁头才派人追上弥加,叮嘱他实施这个伏击计划。李十一碰到的那个通胡的女子。透露的也正是这个计划。
因此,听了赵云的赦免条件后。弥加等人才那么绝望。
胡人本就没把汉人当人看,他这个押送的头目为了赶路,更是一路疯狂催逼。从下洛启程的十数万汉民,从白山走出来之后,十停里面就已经去了二三停,饥饿、寒冷、虐打、疲劳……致死的因素太多太多,弥加手下的四千余人,没有一个能逃开罪责的。
对这帮刽子手,赵云也没什么好客气的。直接拉到鲜卑大营外,挡着十余万鲜卑老弱的面,一口气屠光。
田豫一度很担忧,他觉得赵云这招杀鸡儆猴固然很有道理,但却有不小的风险。
那营里到底有十多万人,而且都是敢握刀的那种。换成在中原,就可以理解成在一个民风彪悍的地方,挡着很多人的面,屠杀他们的亲人。就算这么做的是官府,都有可能激起民变,何况还是异族敌人?
但鲜卑人的反应,却见证了赵云此举的正确性。看到弥加和步度根的联军失败,一部分人被屠杀,另一部分人垂头丧气的跪着。营内的鲜卑人都在哭,却没人发出声音。而是抱着头,趴在地上哀哀而哭。
像是在乞怜。更像是在表示臣服,任由处置的样子。
田豫看得莫名其妙,这一路赵云穷追猛打,兵锋犀利,换成普通的乌合之众,早就崩溃了。这些老弱的顽强他全看在了眼里,比起中原的百姓,胡人老弱要彪悍许多。
结果就是打了这么一仗,对方就全趴了?这到底是出于何种原理呢?
“很简单,草原上强者为尊,拳头大的说出的话,就是法则。”给出答案的是秦风,这位义从老兵嘿嘿笑道:“先前咱们一路打到弹汗山,是偷袭,路上击溃的部落,都是没有精壮保护的,打赢了也不算是本事。所以他们不服,现在……”
他朝战场上指指,又朝步度根那些残兵败将,以及正在被一群接一群斩杀的弥加部呶呶嘴:“喏,明白了吧?他们的保护者也完蛋了,所以,他们就认栽了,服了。”
“可是,昨天明明……”田豫没明白,他更乱了。他是雍奴县人,虽然也在幽州,但离边墙尚远,少年常在冀州游学,对胡人了解有限,秦风说什么,他也只有听着的份儿。
然而,在他看来,秦风的道理似是而非。
突袭弹汗山的一连串战役是偷袭,昨天晚上那个又是什么?那可是连自己都觉得诡异,莫测的计谋啊!偷袭不是实力,诡计就是?这是哪门子道理?
“唔,这个啊……”秦风挠挠头,很吃力的解释道:“大概是怎么回事,他们只认战争的胜负,不问过程,反正咱们打败了他们的精锐,所以就是比他们强。或者,他们以为昨天晚上子龙的计谋是法术……对,就是法术,你知道的,越是没文化的人,就越怕这个……”
……什么乱七八糟的,田豫腹诽不已。
青州的新政也不容易理解,但那只是其中蕴含的思想太深邃,一时难以理解,并非不合逻辑。而秦风所说的这些胡人的规矩,实在让人无从置评。
没办法,田豫只能故技重施,忽略过程,直接考虑结果。
如果秦风不是胡说八道,那么,这一战应该就算是尽收全功了。不但如此,还额外救出了十万汉民,对这场遍及幽州的大战来说,意义相当重大。
他现在比较关心,赵云下一步会怎么做。
现在最稳妥的,就是原地待命,派人翻过白山,去关内探查局势,最好能和主力取得联系,据此来拟定下一步的战略。但以田豫对赵云的了解,他觉得对方一定不会这么老实的。
其次就是分兵,一部分人看守俘虏,保护汉民,另一部分人返回幽州助战。
这个策略的风险较大,容易撞上从关内退兵的鲜卑主力大军。从俘虏口中审问出来的情报中判断,鲜卑大军随时都有可能展开全面撤军行动,一不小心撞上了,就算是赵云也未必抗得住啊。
再次也是分兵。继续在草原上逡巡,寻找扩大战果的机会。看到部落就打,能凑巧碰到弥加这种撤退先哨部队更好。至不济也能把附近的山川地势探查清楚。
当然,这些事不急在一时,收降和解救工作还是很复杂的。
鲜卑人虽然屈服了,但只是一时的,就此认为他们会服服帖帖,那就大错特错了,严密的控制是必须的。
对此,疾风骑兵的将校们都没什么经验。义从的老兵不少,但公孙瓒对异族一向都是杀光拉倒。而且他也没俘虏过这么多胡人,何来经验可谈?
田豫的组织、调度能力很不错,不过在被公孙瓒提拔到身边当幕僚之前,他顶多只管过一县之地,几千人他能料理得过来,一下子上升了几十倍,他也没什么头绪。
赵云更不用说,就算是自己的军队,他也不擅长指挥多兵种的大兵团。他的风格就是一柄快剑,招式如电,一剑封喉。让他直取要害,那是一个顶俩。料理收降纳叛这种很复杂的琐事,那是诸葛亮和于禁的专长。
一时无法,赵云干脆把这事儿先放下。让田豫、秦风带大队人马在这边看着,自己带了几百人按图索骥。解救自家百姓去了。
很难想象,当疾风军的旗帜出现在山谷口的时候。引起的是怎样的动静。
先是一瞬间的静默,下一刻,仿佛白山崩塌了一样,山洪海啸般的欢呼声充斥了整个世界。
守山谷的几百个胡人一直盯着外面的动静,在发现弥加惨败被屠之后就做了鸟兽散。谷中的汉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不敢便逃。胡人有的时候会故意玩猫捉老鼠的把戏,很难说这是不是试探,何况出关几百里了,他们连方向都分辨不清楚,这天寒地冻的能逃去哪里?
等到汉军的旗帜出现,一切疑虑顿时消散,人们用尽浑身的力气,宣泄着的心中的喜悦。
“王师!是王师啊!没想到封某还能再见到王师!爹!娘!一定是你们和封家的列祖列宗在保佑孩儿,让孩儿不至埋骨他乡,使祖宗蒙羞啊!”一个穿着破烂长袍,留了一缕长须,貌似读过书的中年人跪在地上,高举双手,大声悲呼。
“看呐,是骠骑军的旗!骠骑将军来救咱们了,咱们可以回家了!”认识或不认识,喜极而泣而的人们再顾不得许多,彼此对视,击掌,拥抱,拍着对方的后背,同时放声大哭,用尽一切办法,将自己的喜悦分享给别人,同时感受着别人分享给自己的幸福。
赵云哪儿见过这阵仗,正不知所措时,场面又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混乱起来。
“娘子,娘子……你在哪儿啊,骠骑将军来救咱们了,没事了,咱们没事了!”
“儿啊……”
也不知谁喊了第一声,却一下唤醒了正在宣泄死里逃生的喜悦的民众,欢呼声顿时消失,代之的是呼儿唤女的呼声,不时还夹杂着阵阵哭声。哭声中有重逢的喜悦,也有知晓亲人噩耗的悲伤,更多的却是牵挂和焦急。
1...350351352353354...46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