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河边草
而此时,山东,河北差不多已经是彻底糜烂,被张须陀连连击败的乱军,蜂拥西向,也让晋地的战火越烧越旺了。
到了大业十二年初,瓦岗军终于崭露头角,开始攻城拔寨,进逼洛口仓这样的粮草重地。
于是,樊子盖被召回东都,主持朝政,河东宣慰使李渊,拜晋阳留守,兼任晋阳宫监,实实在在成为了晋地最高军政长官。
大业十二年,无疑是唐国公李渊发家的一年,也是他最难受的一年。
因为他不但要应对突厥的袭扰,也要面对纷纷起事的晋地义军,还要受着来自东都的指责,这夹板气可是够他受的。
…………………………………………
时间回到大业十一年冬,突厥大军在冰天雪地中,漫山遍野的漫过了马邑,突厥人撤军了。
突厥人表示也很受伤,他们没能捉住隋帝杨广,在雁门城下打了近一个月的攻坚战,彻底将雁门城变成了另外一座辽东城。
在雁门城下,突厥人流尽了鲜血,却连城墙都没登上过几次。
然后便是分外漫长的撤军过程,他们还得面对隋地北风以及草原上的漫天风雪。
虏获的隋人百姓,只要出了塞的,几乎全部冻死在了冰雪当中。
而数十万大军人吃马嚼,后勤上的损失,也让突厥诸部怨言四起,可以说,这次突厥人南下一圈,是一无所获,而且损失不小。
实际上,始毕可汗和隋帝杨广一样,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大军征伐,看似威风无比,实际上却充满了隐患,所以,自古以来,大军征战,其要害处,皆在于速战速决,不然的话,拖延时日之下,一旦不能靖功,自己就得品尝苦果了。
连隋人,都承受不住一次百万大军出征的后果,何况是突厥人?
实际上,之后几年,突厥人再无聚大兵南下之举,就是这次南征的后遗症在作怪了。
更何况,突厥可敦,大隋义成公主,还送信来说,北方有敌人犯境,更加重了突厥贵族们的挫败感。
突厥大军并没有在马邑多做停留,一队队的突厥骑兵,汇入大军当中,跟随大军北去,马邑城安然无恙。
只苦了神武,大军一过,神武城立即遭了灾。
当突厥人离开的时候,神武城已是一片死寂,成年男女,都被大军带走北上,成为了人家的奴隶,剩下的人,皆被杀戮一空,几近于屠城。
这种事情,突厥人干的很利落,他们已经在雁门演练过很多次了。
云内城就更不用说了,没人会绕道云内城出塞,除非他是从飞狐口钻出来的。
突厥人到也没忘了,云内城下好像还有他们一支人马呢。
于是派了人来报信,让他们随大军北返。
不过报信的人到云内城下转了转,竟然没发现自己人的踪影。
于是,便回去报说,仆骨部的人已经走了。
也没什么人在意,松散的部落联盟体系,都紧着自己呢,谁顾得上谁啊,到是有人发了两句牢骚,仆骨部的家伙跑的比兔子还快什么的。
这要是让仆骨吉思在地下听到了,估计得再吐一口老血。
于是,云内城的八面楼里,李破便颇为得意的向李碧吹嘘,咱的智慧已经突破天际,你看看,这要是去了神武城,不定就被突厥人围住了呢。
这和事实可有点差距,他要是去了神武城,在突厥人急急率兵回军塞外之际,有没有,有那个功夫去理会缩在神武城内的他,还真不一定。
不过吹嘘这东西,之所以为吹嘘,就是因为让别人抓不住话柄,多数也不可预测,又带着点似是而非的道理,才能称之为吹嘘嘛。
不过,接下来,李破可没闲着。
因为这个冬天的收获,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粮食的问题,已经渐渐开始显露端倪。
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谈论,明年大家能不能吃饱肚子了。
马邑官府,甚至是代州总管府,晋阳,差不多都不用指望。
恒安镇军还可以讨要粮草,云内城的百姓们,等官府救济,却一定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那得多少粮食,才能满足需要?嗷嗷待哺的可能也不止云内城一处,而云内城尴尬的位置,也决定了获得晋阳支持的希望颇为渺茫。
还得自己努力,无论是李碧,李破,还是恒安镇军上下,此时都已经将云内城视作了自己的地盘,主人翁意识那叫个强烈。
实际上,这就是乱世来临之后,必然会产生的效果之一,军人们纷纷拒城而守,划地为王,带出来的是明显的军阀作风。
没办法,恒安镇再次侦骑四出,探头探脑的打探着突厥人的动静。
等到消息纷纷传回来,时间已经来到大业十一年九月末尾。
这一次,李破是咬牙切齿的做出了决定,将战马全都发了下去,恒安镇军几乎是倾巢而出,离开了云内城,追着突厥人的尾巴杀了过去。
其实,这一战,才算是李破真正的成名之战……
(月票涨势喜人,阿草和大家一起努力,下个月,阿草已经准备迎接一个冰河期,肯定是有涨有落,这不奇怪,下个星期是编辑给的惊喜,有个不错的推荐,阿草是爆发不动了,请大家见谅一下吧。
昨天加更,今天这几章码的阿草差点吐血啊,这两天错别字啊什么的也多了起来,没工夫去检查了……)
北雄 204.第204章 成名(八)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北雄最新章节!
(月票月票)
突厥人撤兵而去的时候,是颇为严整而且井然有序的。
对于北胡而言,这非常难得,同时也显示出了突厥汗国有别于匈奴,柔然这样的草原汗国的地方。
他们和中原帝国的交往更多,所以无论文字,政治体系,军事体系等等许多方面,都要强于他们的先辈。
这也正是后来人会说,戎狄之盛,古之未有的原因所在。
大业十一年九月中,突厥大军北还。
辎重先行,主力大军随后,左右皆有突厥主部骑兵卫护,四万主部精骑,留在后面断后。
金狼旗在寒风中高高飘扬,十几里外,依稀可见,所以,从雁门撤军的时候,突厥大军上下,并没有一点落魄的样子,一如他们乘势而来之时,那样威风而不容人轻犯。
不过等大军进入马邑的时候,听闻隋人援兵并未追上来,而是停驻在了雁门城,突厥大军上下,就都松懈了下来。
两军根本未曾接触,也无所谓脱离,只是相隔越来越远,都没有表露出任何战意。
突厥人是一心北归,隋人援军七拼八凑,战力低下,天气也越来越冷,也没有跟突厥人战上一场,给皇帝讨个面子的想法。
于是,突厥人这里,很多部落贵族这个时候,都觉着战争就此结束了,剩下的也就只有赶路的问题了。
进入马邑郡不久,突厥人大军就乱了起来。
这个时候,即便是突厥汗账也不会再说什么了,因为突厥诸部的各部贵族,也开始往汗账靠拢。
第一个要做的,不会是别的什么,而是将自己部落的牛羊马匹,放置在自己看得见的地方,省得大军散去的时候,被别人占了便宜。
所以说,突厥大军从马邑经过,向北而去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一团团的,估计等到出塞,可汗传令诸郡自去的命令的时候,这支大军瞬间也就烟消云散了。
实际上,突厥的贵族和将领们都不太满意,因为付出很大,收获却太少了,而且,回程也太漫长。
漠北的部落,估计十一月能回去就不错,近一些的也要十月了。
所以,他们大部分都会选择在定襄郡过冬,偎依着主部取取暖,而且,他们也在等待主部给予的赏赐。
当然,突厥王庭诸部才是突厥的主体,他们大部分已经随着汗账南下,占据了更加温暖一些的云中草原。
这次出征,王庭各部都很卖力,他们不指望可汗能给他们加官进爵,也没指望获得太多的奴隶和赏赐,他们希望的是,天神的儿子,他们尊贵的可汗,能够看在他们英勇作战的份儿上,划给他们一块能够休养生息的丰美草场。
所以,撤军途中,汗账是最为繁忙的地方,始毕可汗在这北风呼啸的行程当中,却是心焦气燥,脑袋上冒出的火苗差不多都能点着柴禾了。
所以,谁也没在意,大军渐渐趋于杂乱。
牛羊被分的差不多了,有的裹挟在大军当中,有的则渐渐落在了身后,跟驱赶着一路北行的隋人奴隶混在了一起。
殿后的诸部大军收回到了汗账左右,无数的各部战士和牛羊一样,混杂在一起,东一片西一片,一边放牧着牛羊,一边驱赶着隋人奴隶,成为了大军的尾巴。
……………………………………
马邑东北,寒风肆虐,吹起漫天积雪。
隆隆如同闷雷般的马蹄声,踏破了这片冰雪寒风构造出来的世界的平静,很快,天边出现了一条黑线,成群的隋军骑兵纵马而来。
八千骑兵,从云内城开拔,一直来到云内马场边缘处才慢慢止住脚步。
崭新的隋军战旗,终于高高飘荡在恒安镇军的头顶之上,一个大大的李字,绘于战旗正中,恒安镇军各部旗帜,也都挂了出来。
李破驻马于一座小丘之上,面无表情的遥遥望着西方。
这次,不用再取巧了,恒安镇九千余军兵,带出来了八千,所有会骑马的,甚至能骑马跑上几步不掉来的军卒都在这里了。
战马不是问题,恒安镇现在的战马,多的自己都快受不了了。
这样的一支骑军,肯定打不了什么硬仗,只要遇上数量多一些的突厥骑兵,一半的隋军骑卒就都是木头,等着被人砍的木头。
但隋军的士气却很高昂,因为他们这次踏上战场,背负的东西可就要多的多了。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为了明年云内城中的人,尤其是他们的父老妻儿不饿肚子,他们必须在这个冬天里,拿命去拼,甚至是拿命去换。
而他们和隋地那些“义军”以及官兵不同,他们这次要抢的是突厥人,他们心中不会产生一丁点的愧疚之情。
外战和内讧的根本区别,他们还想不太清楚,但总也知道,抢了突厥人,他们会得到大家的称赞和奖赏,抢了隋人,那就叫贼寇了。
领兵出来的李破,也渐渐感受到了压在身上的担子,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如果他现在还是恒安镇的参军,老老实实的呆在恒安镇,他只会想着全军的粮草支用问题,绝对不会带着人冒死出来,尾随突厥大军,走这么一次钢丝。
但现在不一样了,他是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恒安镇将主,而且,将云内城纳入了恒安镇治下。
那么责任就完全不一样了,无论是不希望明年城中有饿死人的事情发生,还是担忧明年粮食不够,云内城生出内乱,还是为恒安镇军自身着想,不想让士卒离心,或者呢,是传来的消息让他感觉到有机可乘。
反正,他一咬牙,让李碧坐镇城中,自己则带着恒安镇军几乎是倾巢而出。
第一个目标很明确,云内马场啊。
这地方算是李破的起家的地方,也是他的福地,不管怎么说,他算是盯上这地方了。
现在,云内马场已经成了突厥人的旅站无疑,走过路过的都愿意在这里歇歇脚,暖暖身子,谁让这地方房子盖的这么多,又这么好呢。
恒安镇军的拦路打劫行动,从云内马场东北边缘处就此开始。
第一个牺牲品也产生了,他们从神武方向而来,人数不少,而且属于突厥人王庭诸部的附属部落,差不多也就是奴部,他们押着神武城中捕获的奴隶,驱赶着牛羊,走的十分缓慢。
于是,他们毫不意外的歇在了云内马场的聚居区里面。
当然,他们已经落后了很多,如果从天空望下去,他们前后脱节的很厉害,大部分人已经跟随大军主力,望见了北方的长城,而尾巴,却还留在云内马场这里。
这里差不多有五千突厥人,可见,如果他们都走在一处,会是一支多么庞大的军队了。
五千多人,如果正面抗衡,士气饱满,养精蓄锐的隋军,毫无疑问,一样能击溃这支急于北归,已经疲倦的士气全无的突厥人骑兵。
但损失可就难说了,好在,这俨然又是一次突袭。
事实表明,突厥人应对突袭的本领差的很,因为他们没有多少应对突袭的经验,在草原上,所谓的突袭,就是在对方察觉之前,尽可能的靠近敌人的部落,然后就一定是强攻,而且是距离很是不近的强攻。
这和隋人说的突袭完全是两码事儿。
这一次,李破没有率军在清晨发动攻击,他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这里只是开胃菜,不能在这里耽误太多的功夫。
所以,攻击在日落之前开始,大军分做两部,一部四千人,从两个方向向前突进。
突厥人的反应很慢,也许他们已经熟悉了马蹄声震天动地的情形,也许是他们太过于松懈了,直到隋军的战马已经狂奔了起来,一些零星的突厥人才从聚居区里骑马跑出来准备迎接战斗。
这个时候,他们可能还不知道,在这里怎么会凭空冒出如此众多的隋人骑兵。
突厥人惊恐的望着铺天盖地狂奔而来的隋军骑兵,一边本能的催动战马,跟在他们的首领,或者勇猛的勇士身后,迎了上去。
他们毫不意外的被隋军淹没了,这次,隋军也没有一鼓作气,冲入聚居区当中,而是像碰到礁石的潮水一般,划过聚居区的边缘,并射出箭矢,将迎出来的突厥骑兵纷纷射倒在地。
然后……一部分隋军滚鞍下马,拿起盾牌,刀枪,弓箭,直接变成了步卒,从各个方向向聚居区内挺进。
刀砍矛刺,外加弓箭辅助,迅速突进,娴熟的步兵技巧,在他们身上展现无疑。
厮杀声一直持续到天色昏暗下来,终于,一支数百人组成的突厥起兵,先是从步兵的盾墙和刀枪箭雨中艰难的杀出来,然后又冲破了外围骑兵的阻拦,只余二百多人,向北疯狂逃窜而去。
这样的情形,发生了也有几次了,隋军并不在意,聚居区内的抵抗,随着最后一支突厥人骑兵突围而走,聚居区内的厮杀声渐渐隐没,也象征着里面再没有几个活着的突厥人了。
北雄 205.第205章 成名(九)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北雄最新章节!
(月票月票月票)
这一战结束的很快,李破也是松了一口气。
为了能减少一些伤亡,他可是下了大工夫,直接将一半人变成了骑步混合兵种,演练了几天,终于让这些由两条腿变成四条腿的家伙意识到,作为骑兵他们肯定不合格,但他们完全可以用四条腿赶路,两条腿参战。
但伤亡还是不可能避免,而这是第一战,需要打出点威风来。
不过,出乎李破意料之外的是,突厥人的抵抗非常的弱,和他的预期相差很大。
他和突厥人交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虽说都能获胜,但突厥人给他的感觉就是,困兽犹斗,很少有突厥人会选择束手就擒。
可以说,他们的战斗精神要比隋人旺盛的多,不过也好理解,草原部族战士,往往以战死为荣,和隋人的凶狠强悍,却受到极大的约束不一样,在草原寒风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好像天然就是为了战斗而生。
每一次和突厥人交手,都能感觉到他们那几近疯狂的战斗意志。
但这一次,却有很大的不同。
数千突厥人,他们中很多人,只想突围逃走,而非选择战死在这里。
也许是碰到了一些垃圾,李破这样想着,草原人也有强有弱,可能他们碰到了一股比较弱小的吧?
反正战事结束了。
隋军的伤亡也不能说小,伤亡了六百多人。
收获却很喜人,一群群的牛羊从聚居区周围被隋军找到,然后驱赶回来,连带着伤兵都会被连夜送回恒安镇。
这次,李破也无意中当了一次救世主。
他率领恒安镇军从突厥人手里解救出了一千多的隋人百姓。
这些百姓都是神武城的居民,幸运的是他们离开家乡还不算太远,要不然的话,看他们衣衫褴褛,满脸菜色的样子,能不能熬到越过长城都不知道呢。
没什么说的,他们将和牛羊一起,被送回到云内城中安置。
当然了,这些都是青壮男女,相信他们也很乐意为恒安镇军效力才对。
至于杀敌多少,已经不在李破考虑范围之内了。
向上报功?就现在这模样,你向哪个报去?最后的封赏,也许会下来,但一大部分,都将是恒安镇军自己的事情了。
而且,天下已经乱成了这个样子,不管恒安镇上下,对大隋朝廷有着怎样的忠心,也不会再顾及远在千里之外的朝廷如何如何了,先紧着自己来吧。
这一天夜晚,七千余恒安镇军便又宿在了云内马场。
一夜无话,第二天,李破传令拔营,继续向西。
连云内马场都没出,前面斥候来报,又遇到突厥人了。
这一战结束的更快,不到正午,一千多突厥人便差不多被围歼了。
这次不光李破,便是各部将领也都感觉出了异样,太容易了一些,突厥人完全是一触即溃,然后便像兔子一样扔下所有的一切四散奔逃。
他娘的这怎么看,都像是诱敌深入啊。
本来,按照计划,大军应该毫不迟滞的对落后的突厥人进行一场劫掠式的进攻,漏过那些比较难啃的骨头,专找软柿子来捏。
但这会儿,大军却停了下来,李破将人又都聚在了一起,嘀嘀咕咕差不多商量了一个多时辰。
然后,商量不下去了,斥候又传来消息,在他们的南边和西边,都发现了突厥人的踪迹。
区别在于,南边的突厥人好像并不知道,隋人的大军竟然跑到了他们的前面去了。
而西边的突厥人,好像已经有了防备,一边火速向北,一边已经派出了斥候,来东边探看。
众人一听,又是一阵叽叽喳喳。
已经听烦了的李破,终于坚定了起来,将这些烦人的家伙都赶回去领兵,传令大军继续向西挺进,然后向北加派了好几队斥候,以防突厥大队人马回头来寻他们麻烦。
大业十一年九月二十八,恒安镇军一天六战,最后,连他们自己都数不清,到底杀散了多少突厥人。
他们虏获了无数的牛羊和战马,解救出来的隋人百姓,已经来到四千多人。
实际上,他们几乎是一头扎进了突厥大军的尾巴里面,顺便给突厥人减轻了许多的负担。
到了第二天,前面的突厥人终于有了反应,至于大军尾部受袭的消息,是不是传到了突厥汗账,不得而知。
但一部六七千人的突厥骑兵,终于出现了恒安镇军的东北部,更为可怕的是,隋军北方,也出现了大量的突厥斥候,大军南边,也有突厥斥候在转悠。
这回难受的就是恒安镇军了,突厥人的号角声太讨厌了。
他们的踪迹已经在突厥斥候的视线之内,便无法再从容摆脱。
而他们的虏获也太多,如果选择躲避,那么收获便要重新归于突厥人所有,根本不可能及时的送回恒安镇。
当然,这种情形也并不出乎恒安镇将领的预料。
这个时候,连续的战斗,没有让恒安镇军感到疲惫,相反,他们的士气越来越是高昂。
此时,恒安镇上下都已经明白了过来,突厥人太疲惫了,他们也想尽快回去草原,这俨然便是恒安镇的收获季节。
无数的牛羊等待他们的去夺取,无数的战功在前面搔首弄姿,可以说,恒安镇上下已经差不多都被刺激的红了眼睛。
很多将领,都在李破面前敲击着胸膛,发誓只要让他带兵头一个冲上去,一定能击溃突厥人,保住已经到手的东西。
一群的守财奴,成不了大事。
李破表示很鄙视。
根本不跟这些脑子发热的家伙废话,当机立断的开始行使一军主将的权利,也再次向所有人证明了他的领兵才能。
这也铸就了他成名之战当中,最为精彩的一役。
他派人快速追上了运送战利品回去的队伍,让他们回来跟大军汇合,这一天的上午时分,隋军抛下了大群的牛羊向南扑去。
要是李破决定的晚上一些,也许结果会截然不同,他们很可能只能夹着尾巴,向东突围了。
因为南边的突厥人已经集结起了一支两千人多人的骑兵队伍,可以想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突厥人会向他们聚拢过来。
这一次,李破再没有耍什么花招,他高高举起战刀,率领七千恒安镇军向敌人席卷而去。
突厥人确实已经非常疲惫了,北地的严寒,也在不停消磨他们的战斗意志,但就像多日之前,李破带兵在寒风中冻了一天一夜,还能对敌人发起进攻一样,突厥人此时也并非没有还手之力。
此时,隋军人数上的优势,凸显了出来,而且,他们全都披着半身铠,背着精良的弓箭,手里握着的也是制式的环首刀。
他们的装备,像他们装备一样豪华的大隋骑兵可真就没有几支。
这是边塞常备军旅独有的优待,再加上马邑郡丞李靖的特殊照顾,才让他们有了现在这个模样。
而且,隋军士气高涨,有着明确的战略目的,反观突厥人,却是仓促迎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