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素罗汉
所以,像黄平这种小举人,想在江南地区买到成片的良田,基本不可能。
不过眼下出现了机会。
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小冰河时期虽说纵贯明末,然而从崇祯元年起,江南地区的自然灾害却突然进入**阶段:以旱,涝,蝗为代表的各种大范围灾难,终崇祯一朝,年年不息,明帝国灭亡的原因固然很多,然而无休止的自然灾害,才是最粗的那一根棺材钉。
就在今年7月,江南地区先是大旱,然后连降暴雨, 23日,飓风大作,海潮冲破钱塘两岸堤坝,杭嘉湖三府沿海地区全部遭灾,仅萧山一地,不算老幼,丁壮死亡数目就达1万人,上虞,会稽等地死亡人数只多不少。
水灾过后紧接着就是瘟疫,然后产生大批的
第167节 木料和水泥
穿越势力早期的“二二”船队,现如今已经扩张到“三四”船队:一共三组沙船队,每组四艘,塘庄和大员各自休整一组,路上永远有一组在航行中。
眼下这个局面,已经到了塘庄容纳的极限。在期限范围内搞定4艘沙船的吞吐和休整,占用了塘庄全部接待能力:这里是杭州城郊,三一重工的吊臂没办法安装。
除非是继续大肆扩建码头,拓宽深挖塘河,修建其余配套设施,否则的话,这就到顶了。而上述这些工程,用在塘河就很不划算:这里本来就不具备中型港口的地理条件,水浅不说,还没有天然港湾。
所以觅地重建一所完全在穿越众控制下的港口,就成了下一步杭州站的重点任务。
......
塘庄门口的小河湾里,一排四艘大沙船正在卸货。光着上身,肩膀上只有一块垫布的苦力们,正在像虾米一样弯着腰,从船上扛下一包包红砖,以及一些大木箱。
体积最大的木料已经先期卸载完毕,正堆放在那里等着主人拉走。
而塘庄货运站副总管,曾经的山贼,屏风寨三当家褚茂盛同志,此刻正在长长的竹棚下,站在整齐的木垛旁,咳...和人吵架。
“褚三,老夫听闻你当年也是一诺千金的好汉,怎地,这下了山,一进杭州城,就改行行骗了”一个穿着元宝绸,浑身吊翠挂翡的消瘦老头,正斜瞥着一双三角眼,一脸不屑的嘲讽着褚三爷。
“刁行首此言在理!”
“切中肯綮!”
“须不能教此辈言而无信!”
老头说完后,旁边几个同伙也是纷纷点头,大家都是一脸鄙视的样子在瞪着褚茂盛,仿佛某人刚刚跑来重金求子一样。
自从下山以来身形富态很多的褚茂盛同志,这时背靠木垛,翻着白眼,一脸苦笑地在给老头解释:“刁老爷,当日讲好的货份那是按三船算的,现下这第四船货,当是塘庄自销,何骗之有”
“好嘴术!”老头此刻怒目圆睁,须发乍起:“当日里何曾定过船数...大谬...荒唐......”
......
这一切还是得从第一船木料说起。
塘庄里面是一伙外路来的海商,这个本地商人都知道。所以熊道他们想要在杭州做生意,某些行业就不能沾,譬如钱庄——黄举人做得,熊道就做不得。
粮食布匹丝绸这些生意同样如此。熊道可以花银子来买,大家都是好朋友,但是如果他想插手自己搞,那么超饱和打击马上就会到来,熊道不可能把缙绅掌柜和衙役们全突突掉。
所以一直以来,塘庄都是拿出白花花的银子买粮食,买杂货,熊道在杭州城许多商人的眼中,形象维持的还不错:一个有钱,讲信誉的海商。
当第一船大员木料到埠后,熊道很聪明的把货物全部批发给了以刁老爷为首的木行商人们。
如果当时熊道把木料摆在塘庄门口开卖,那么本地木商的打击一定会到来。还是那句话,熊道不可能把木行那么多商人全部干掉,这是商业,不是黑社会抢地盘。
刁老爷是木行行首,当时得知塘庄有几船木料,并且熊道愿意用行业内部价趸售给他之后,自然就笑纳了这批货——行会内部稍稍一分派,轻松搞定。
这之后“明事理,懂行规”的熊老爷就顺理成章的加入了木行。
事情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起来。
首先是珍贵。
台湾是全世界樟树和樟脑产量最大的地方,后世“樟脑王国”这个称号不是白叫的。17世纪的台湾遍地都是千年古树,穿越众的第一批木料中就有过半气味浓烈的樟木大梁,还有香气内敛,质地厚实的肖楠大梁,坚硬的青冈木大梁,黑檀大梁......
总之,这些本应该细细切开,分别做成家俱的珍贵木料,就这样被某势力蛮横的切削成了大梁。
自明后期以来,各地大木资源耗尽,江南地区采用的木料,大多是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衫,楠,桐,松,以及福建延,汀,邵,建四府出产的衫柏。
像穿越众拉来的这些品种独特的“奢侈品”大梁,一些入行年头浅的木商,连见都没见过。
再者,这些木料都是烘干好的。
明代木料运输有两条路线:川湘鄂这几省,是通过木排一路走河湖长江航道,然后经扬州折运河北上京师。
而云贵福建几省,则是江海联运,木排最终会在福建集结,再通过福船近海运输到宁波一带发售。
以上无论哪种方式,木料最终到达地头后,凡是大料,都需要至少一年以上的时间来风干,在南方湿润地带,这个时间还要加长。
而塘庄出品的木料不同。塘庄的海船不可能挂着一串木排在大浪翻滚的海峡里走之字形,所以这些木料是装进船舱运来的,而且烘干完毕——扛回家就能用。
木商们很快就发现其中奥妙:早上进的货,中午就能卖出去,这就相当于节省下了大笔的堆场,护院,还有维护防火等等这一系列成本。
窑区基地生产的木料,还有另一桩好处:由于要改装一部分舱室堆木料
第168节 主次分明
红砖这种商品,在古中国真正是生不逢时,尬活几千年。
按道理红砖比青砖工艺简单,成本低,应该更加普及才对,然而历代帝王却在此处说出:no。
正黄(明黄)和正红(朱砂)这两种颜色,是皇宫大内,皇亲国戚专用色,就像女王的黑色劳斯莱斯一样,都是皇室专属。
明末由于朝廷的控制力下降,山高皇帝远的福建人民曾经玩出了一波民间修筑红砖建筑的风潮,这期间荷兰人还跑到漳州买过不少红砖去修热兰遮城。
除此以外,一直到清末王权崩塌,工业品涌入,整个中古社会才开始大批使用起红砖来。
穿越众在砖头方面也是一波三折。一开始运到杭州的红砖销路并不火爆:并不是所有人都敢用这玩意,墙壁房屋这些一砌就要用很多年,哪天应起景来这就是谋反的证据。
接下来大员方面很快根据塘庄发回去的电报,调整了一部分95红砖的配料比,使得产品变成了浅红,于是2.0版的红砖,销售情况便有所好转。
很快大员产的3.0版砖头就会上市:随着窑区基地实力的增强,专门用来烧制外销青砖的砖窑就要上马,到时候无论从几何形状,还是强度都完爆传统青砖的工业版青砖,肯定会成为外埠市场上的俏货。要知道,古代有个词叫“磨砖对缝”,这已经很清楚的反映出原始手工艺产品的质量。
......
随着大批采购商人的到来,原本就已经不算冷清的塘庄附近,一夜间变得混乱嘈杂。
大批水手和苦力来往于仓库河湾之间,鲜衣怒马的豪奴陪着管家模样的人在货堆里转悠,泥瓦匠,木匠,石匠们扎堆蹲在一起,面前放着吃饭的家伙标明职业,眼巴巴等着客户过来领人。
沿着门前的小河湾一路往北,塘河里停泊着一溜出租小船,塘庄门前现在时刻都聚集着一些大小商人们在吵吵嚷嚷,每当船队入港,各种倒买倒卖坐地起价的短期生意就开始在人群中泛滥,大概原始的交易所就是这么来的
没过多久,附近划着小划子的乡民也跑来了——卖荷叶糯米糍的。人堆里钻来钻去的货色也多了起来——贼。穿着官袍的税吏也跑来了——抽分竹木局的。
熊道最近一段时间,就是因为这种突然爆发的火爆局面,从而被捆住了手脚。
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塘庄不需要把门口搞成建材家装市场,这个货运站最重要的任务,是在晚上运输某种特殊的“货物”,其他生意都是附带的,再这样下去,过不多久就会有人在附近搭棚子摆摊,就地过夜......这不能忍,主次要分明。
于是熊道开始整顿。
卖糍粑的货物被收购,然后淳朴的汉子被塘庄的恶霸一脚踹进河里:“滚!再来烧船!”
偷东西的小贼被大汉左右挟起走向远方:“二里外有片野荷塘,哥带你去看荷花。”
至于抽分竹木局的,熊道这边则放出了刁行首......这帮人是工部下辖,一帮关司长,大使,内革每天都在盯着世面上的竹木雁过拔毛,和老刁都是老朋友,大家一起吃顿饭,商量个定数出来后,这帮瘟神也就摆平了。
这还算是给面子的,明后期的商人势力其实已经十分强大,尤其是背后有缙绅,或者皇亲国戚撑腰的那种。
此处有一个万历《东官记事》的小故事可供参考:有徽州木商王天俊等人广挟金钱,买木十六万根......逃税三万两千余银......亏国课五六万两,公(工部侍郎)乃呼徽州数十人跪于庭......各商知公不可夺,向东厂倒赃矣。
是的,你没看错,几十个红顶商人大肆逃税,被抓后无法抵赖,竟然一起栽赃东厂......
是不是三观崩塌历来都是和军统克格勃fbi并列,在电视小说里属于残暴机关总代表的东厂,就这样被商人在工部大堂上栽赃了。
......
不相干的人消失后,熊道接下来开始整顿关系户:今后每一伙匠人,只允许留一个拿着证书的客服在搭好的竹棚下整齐接客,就像后世广场上做活动的联通妹子们一样,其余大小工匠统统赶回杭州城。
至于商人们,塘庄只好专门划分出一间红砖仓库供此辈折腾,里面准备了椅子和茶水,褚茂盛出任沙龙经理。
所有饭菜食水,现在都由塘庄统一提供,外来小贩货郎统统赶走。
最重要的一点是:每天下午四点,塘庄这边就开始闭馆,所有生意停做,外来人口必须搭小船回城,这边留下的,只有穿着号褂的自己人。
“终于像那么回事了......”熊道此刻站在塘庄门口的石台上,看着陆续坐船收工回家的外来户们,满意地点点头。最近一段时间,他几乎什么都没干,每天就泡在这里维持秩序,焦头烂额的规范了十来天,才把场面整理清静。
“还好没耽误事。”熊道继续观察周边,看到值班的人手陆陆续续开始在空荡的市场里巡逻,他转身回了塘庄。
塘庄还是以前那副模样,不同的是后园。当初被穿越者改造过的后园,后来随着穿越众主力和大部分
第169节 转运
胡闲,字透顶,浓眉大眼,肩宽背厚,额角上有个指肚大的痦子。此人是当初第一个拥立周通的丐帮小头目,事后在摩云观一直负责看管流民。
胡闲同志在摩云观期间,为了保住自己新贵的身份,用心管教流民,卖力拍马上司,对穿越势力忠心不二,不知不觉间,这货已经混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船队押班。
从摩云观出发的四艘中型船,是在晚上9点开始“装货”的。这个时代没有路灯,只有鬼火,出城三里就已经是漆黑一片,人踪全无,全靠头顶的星光照明。
剃着光头,一身短褂的流民们,在黑夜中排着队被押送上船。到处都是拿着弩弓,胸前挂着夜视仪的寺院看守,不论流民们是否愿意,奔向光明的航程这一刻已经开始启动,且不可逆。
等摩云观的船队装完人,然后顺流来到塘庄门前的时候,已经是夜里10点多了。以穿越众最早购买的狗眼号为首,四艘大海船这时早已沿河一字排开,船甲板上整齐地亮起了蓄电池大灯,后来者在灯光和步话机指引下,缓缓停靠在大船边,两两并组。
宽大的坡板从大船上放下,这是特制的阶梯型跳板,便于攀爬。下一刻,舱门打开,里面的人从漆黑的船舱里一个接一个被放了出来。乍一出来,这帮货便被头顶大灯照得头晕眼花,然而这是故意的:以往总有一些“聪明人”出舱后就打算跳水跑路,这些人不是被弩弓射死,就是被抓回来暴打一顿,所以现在改良后的转运流程,根本就不给这帮人机会。
昏头昏脑,睁不开眼的假和尚蒲一出舱,就被人一把搡到跳板上,耳旁传来的喝令声,使得在摩云观训练了一段时间的他们,下意识就开始往上爬,接下来头顶的挠钩也到了,从肩后顺势一拉,人就上了大船。
经过多次改进后的“货物”转运流程,短小精悍,简单快捷,简约而不简单。水手们此刻配合默契,流程熟练,一个个从舱底爬上来的流民,用不了1分钟时间,就又回到了漆黑的船舱中。
整个转运过程中,处于最佳观察位置的熊道,大部分时间都在用红外望远镜观察着远方漆黑一片的旷野。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外来者身上,比如一些跑来塘庄偷东西的蟊贼,船队那边有穿越众担任的司令和胡闲负责,不需要他过多操心。
总数为600的流民全部换船后,已经过去了1个半小时。这时候四艘中型船开始在灯光指引下进入河湾,然后缓缓掉头返回摩云观。
所有人这时都略略送了口气,纷纷调整状态,等待着第二批“货物”的到来。
通常情况下,在沙船队出航大员前的那个夜晚,摩云观总是会送来数量不等的流民,有时一波,有时两波:这个要取决于沙船上其余杂货的数量。
而今晚注定会是个不眠之夜:7月份就要来临的潮灾,会在杭嘉湖周边制造大批饥民,所以目前杭州站要加大流民运输量。
包括滞留在摩云观内的流民,还有“存储”在周通手里的那些破庙青壮,掏粪工,这些人统统都在名单上,杭州站要在7月来临之前,尽可能腾空所有的“安置岗位”,用来接纳新人。
当然,这样一来,就要多少冒点险了。
等船队从摩云观再次抵达塘庄,已经是深夜3点,这个时间要比往常迟不少——船甲板上这次也冒险坐满了“货物”,这些人10个一组,是被人用麻绳捆到此地的。
这次就麻烦许多,被捆绑的人跌跌撞撞爬到沙船上之后,多了一道解开麻绳的程序,这不但耽误时间,还增加了嘈杂和混乱——一个“聪明人”终于找到缝隙,从船帮鱼跃跳下了塘河。
......永远有这种想象力丰富的人,大概认为穿越众花银子辛苦养肥他们,是用来做人肉包子,今天就是上笼屉的日子,所以他们总要找机会要跳河。然而这些在拿着红外弓弩,早有准备的守卫面前,什么都不是——跳河者还没有落水,就在空中被两支碳纤维弩箭射穿,一声未哼的死在了河底。
杀鸡儆猴的把戏永远是有效的,虽然这并非持刀者所愿。接下来转运人员的速度骤然加快,最终在天边浮现出一丝鱼肚白的时候,最后一个流民被送下了船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