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明末边军一小兵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老白牛
这次的事情,再次激起轩然大波。
永宁侯王斗,在京师各事方歇,一回到东路,立时又大打出手,这次动作更大,除东路兵马,更联合大同镇。山西镇兵马,同时对十数城的奸商进行抓捕抄家,足迹遍布宣大三镇。
如此的胆大妄为,真真叫人叹为观止。
虽然情报司四出,将大量的奸商罪证,散播于京畿各地,大江南北,不过仍然怒声如潮,弹劾如云。
毕竟王斗这次抓捕奸商。牵涉的利益势力太庞大了,很多人不免兔死狐悲,而且,他们中,许多人与奸商们有勾结。联系,这些人落马,未来是否会牵扯到他们?各人心怀恐惧。
所以,不但三镇的巡抚御史,山西籍的各地官员,与他们同气相求的阉党成员,还有不少同情他们的东林党成员。皆上书弹劾。
地方与民间舆论可以颠倒黑白,然上书弹劾,却不能不谈到奸商们的罪孽,这点随着传单的散播。越来越难以掩盖,不过要攻击一个人,自然可找出别的罪名。
说实话,在众官眼中。要找到王斗的攻击漏洞,太好找了。不说别的,单说你王斗东路兵马,如何有资格,有权力,越界跑到大同镇,山西镇等别的地方去?
这是在干什么?
还有,擅攻城池,与各地驻军火拼等,这是什么罪行?
各商贾再有罪,自有各司处置,你一个镇守总兵,又有何权力抓捕各人?你的手,伸得太长了,这是严重的越权行为,是否又有叵测居心在内?
等等等等。
雨点般的弹劾奏折,从朝野中直飞而来。
民间舆论,也是一片沸扬,京师中,王斗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吵成一片,六科廊房,无数的抄报人挤着,等待朝廷及皇帝的反应。
依大明的制度规定,便是六科每日接到各衙门奏本后,然后抄写成册,五日一送内阁,以备编纂。
硃批章奏传下后,六科或通政司,同样要把这些章奏编纂,或辑成朝报,在京的各衙门,想知道朝报内容的,或派自己衙门的书手来廊房抄传,或由六科派人分发,转发各衙门使知朝政。
这也是邸报的由来。
对各方人马来说,从邸报的内容,就可以清楚知道朝廷及皇帝的态度。
不过朝中宫中还在沉默,如山般的奏折投入,皆是石沉大海。
最后众人发现,他们除了嘴巴囔囔,对王斗却没有任何办法,他的抄家抓捕行动,仍然有条不紊进行,各人气急败坏同时,不免有几许悲凉。
一些人调整战略,转而弹劾宣大总督纪世维,更有宣府巡抚朱之冯、山西巡抚蔡懋德、大同巡抚卫景瑗、镇守太监杜勋等人。
只是,这些人分属各派,各有各的关系,门生故吏,地方朝中支持者等,弹劾他们,不免又让众人产生内斗,相互攻击,真真是混乱一片。
十一月下,宫中发出了几道训斥的旨意,让众人精神一振,然此后又没了下文……
眼见一个个商家被抓,家产被抄,又有人再次调整战略,将精力放在,那些抄没的各大家家产,应该上交朝廷上面。
还有,这些通敌奸商,牵涉实在太大,已经不单是宣大之事,所以应该交由朝廷,进行三司会审,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堂官一起录问处理。
这几点上,内阁大臣们皆是同意。
还有,因为可能牵涉到一些官将,被抓的人,也应该奏闻请旨,请圣上决意才是。
按大明律令,职官有犯,凡京官、及在外五品以上官有犯,皆需奏闻请旨,不许擅问。
六品以下,则听分巡御史,按察司,并分司,取问明白,然后议拟闻奏区处。连各府州县官犯罪,所辖上司都不得擅自勾问,止许开具所犯事由,实封奏闻。
各大家名面上是商贾,何尝没有官爵在身?
他们的家族,各族人同样很多不是官,就是将,若这些人逮捕进京,自己可操作的空间就大了,毕竟论钻法律的空子,没有比他们更清楚。
虽然王斗还没表明态度,不过施加压力总不会错。
……
一片纷纷中,王斗却悠闲地在榆林堡参将府,看着各地抄家的文册结果,最终的统计,缴获的金银数额,可能达到一千五百万两,这是个非常惊人的数目。各大家之富,果然名副其实。
这些还是现银。
当然,内中的银两,也有一部分与奸商们同气连枝,拒捕时被抄没官将的。
虽然此次行动,王斗只针对各大家,不过明面上与他们联合抵抗之辈,王斗也不会对他们客气。
比如,宣府几路参将赖天禄、黎建萼、杨天福诸人。率军围攻查抄张家口的温方亮左营,这个举动,便不可原谅。
特别王斗接到哨报,赖天禄、黎建萼等人驱使妇孺冲阵,王斗大怒。下令将这些将官尽数抓捕抄家,同时增派一部分乙等军前往张家口支援。
有了这些金银,自己可以做很多事了。
而且,除了金银外,此次行动,还获得众多实物,如大量的粮米。豆料,布匹、食盐、茶叶、煤铁等物资,又有抄没的奸商们众多的宅院,田亩。商铺,典当、钱庄等等。
各类货物,可以收入库房,宅院、田亩与商铺。可以用来拍卖,拉拢与自己亲善的商人官员等。
一边盘算。王斗又拿起另外一份情报。
不久前,曹变蛟与王廷臣已经南下,路过涿州时,他们在那接收了王斗支援的东路鸟铳五千杆,威劲子药三十万发,此时开封仍然被围,他们南下后,战事或有转机。
不过唐通仍然拖拖拉拉,看他样子,应该会过了年后,才会南下。
还有情报,三司官员,可能会前来东路。
正在沉思中,忽然王斗又接到护卫来报,宣府巡抚朱之冯,再次求见,随同的,还有大同巡抚卫景瑗。
王斗摇了摇头:“这个老头。”
因为具体的抄家行动,由靖边军负责,由镇抚司核对清点,然后源源不断运来东路后,又由财政司接管,所以外人很难知道王斗缴获多少。
对于王斗的收获,外界众说纷纭,什么数字都有,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王斗发财了,云集东路的各祝寿人员,整日也是议论这点。
已经有歌谣传出,所谓奸商跌倒,王斗吃饱。
也因此又有很多言官弹劾王斗,言其信息不透明,政务不公开,有中饱私囊之嫌。
连杜勋也是疑神疑鬼,一会觉得王斗给自己的,已经非常满足,一时又觉得少了,他还跑到王朴那去打听,不过王朴何等精别,不是左顾而言他,就是含笑不语。
朱之冯也非常关心缴获,几次三番跑来跟王斗说,这些财帛,皆是民脂民膏,应该上缴朝廷,用于各处急需的地方,等等。
金银粮米运来后,他还要亲自带人盘点,但被镇抚司与财政司官员,坚决地挡在外面,整天气得吹胡子瞪眼睛。
关于这些银两财帛,王斗也在盘算,除了给皇帝的一百万两,还有各种所用,自己应该上缴朝廷多少银两。
很快的,朱之冯黑着脸进来,后面跟着笑眯眯的,一样身着大红官袍的大同巡抚卫景瑗。
一见王斗,朱之冯就怒气冲冲道:“永宁侯,下官敢问,你可还是大明臣子?”
王斗诧异道:“本侯当然是,朱公何出此言?”
朱之冯容色稍霁,却仍然愤怒质问:“那为何所获奸人贼产,本官不知具体详额?下官意图派人核查,反被东路官吏阻挡,他们还是朝廷的官员吗?”
说到这里,他声色俱厉。
王斗说道:“哦,有这等事?朱公放心,本侯定然详加调查,给朱公一个交代。”
很快事情清楚明白,王斗将有关人员严词斥责,让他们带朱之冯前往清点。
朱之冯高兴地去了,唯有除见礼外,一言不发的卫景瑗一声叹息。
他的性格软中带硬,面对他,王斗感觉比朱之冯更吃力,他因为在抓捕文令上署名,所以同样饱受弹劾攻击。
很快的,朱之冯清点清楚,统计出了文册。
霹雳一声响,惊人的消息四面八方传开,东路这次查抄奸商财产,所获的金银财帛,数额达到惊人的二百多万两,这还是现银,那些抄没的实物,还未在计算之内。
而在京师,得到消息,一样众情哗然,连崇祯帝得到抄家结果,都是倒吸一口冷气。
二百多万两啊,这不是二百两,也不是二千两,而是二百多万两!显皇帝大派税使,几十年下来,反复折腾,才获得多少?收入内库银的,还不到三百万两!
带来的后果,到现在众臣还在痛骂!
而且,这些银子,还不包含给自己的一百万两。
抄家,难免王斗等人会私藏一些好处,依他估计,抄查各奸商们,所获的金银,应该有三百多万两,甚至四百万!
这还是银子,一些实物,还未计算在内。
他咬牙切齿,恨恨道:“未想这些通奴奸商,如此富有!”(未完待续)





明末边军一小兵 第559章 善后
不说王斗的收获结果,随着消息的传扬,最后在整个大明都传得沸沸扬扬,甚至还传到海外各国,演化出众多版本故事。
很多蛮夷感慨,大明真是富有四海,区区几个商贾,他们的身家,就超过了他们全国的财富总值,只是,他们不明白,大明如此富有,为何天灾人祸,众盗群起,百姓流离失所?
而对百官的弹劾,舆论的哗然,该如何应对王斗等人,也是让崇祯帝及朝廷头疼的事。
连宣大几个藩王,都上书哭诉,言王斗如何跋扈,如何无礼,特别晋王,连上多道奏折,痛斥王斗胆敢杀害他府中的管事与太监,实在是无法无天,请圣上作主。
可谓众情鼎沸,但是……
所以……
最终处理结果,崇祯帝下了旨意,对王斗进行喝斥,夺其太子太保之封,并罚俸一年,其仍为宣府总兵,镇朔将军,仍为永宁侯爵,令其戴罪立功自赎。
王朴一样被罚俸,贬责,杨国柱没有参与,下旨嘉奖。
宣大总督纪世维,官降二级,仍任原职,一样戴罪立功自赎。
这让纪世维略有些意外,原以为,他保不住自己官位,毕竟这次事情闹得太大,抓捕奸商虽可,然违规之处实在太多,弹劾他的奏折,已经可以将他人淹没。
看来,还是女婿的缘故,令各方投鼠忌器。
这么大风波他都不倒,以后各方要重新评价他了。
宣府巡抚朱之冯,山西巡抚蔡懋德,大同巡抚卫景瑗。也都被贬了一级,仍任原职,统统戴罪立功自赎。
宣府镇镇守太监杜勋,也被下旨喝斥。
几个藩王不久后,也接到皇帝的严旨斥责,斥责各人管教无方,诸多事端,纯属咎由自取,严令他们闭门思过。
此次各藩王的表现。也让崇祯帝恼怒无比。
又下了圣旨,抓捕之各奸贼,令以三司会审,还以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德化,前往东路。
最终一系列旨意后。算是皇帝与朝廷的反应,也算给各方一个交待了。
不过很多人觉得,朝廷的处置,可谓雷声大雨点小,一点实质性的内容都没有,不过他们知道,也只能如此了。还敢真对王斗怎么样?一旦激起大变,最后倒霉的,还是他们。
悲愤之下,很多人。或许会一条心的对王斗抺黑到底,更增警惕。
不过也有许多人在寻思,以后该如何对付王斗?大家该好好想想了。
也越来越多的人,对王斗与东路。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
在东路,腊月中。诸事已定,除少部分兵马看管监督,王斗下令各军回归,同时辎重营与后勤司的车辆尽出,浩浩荡荡,将缴获的银两财帛不断运回。
对这些财富,无数人的目光,也是死死盯着,虽说很多人猜测,王斗实际的收获,可能远不止这些,然信又如何,不信又如何?反正王斗说这么多,那就是这么多。
二百多万两的现银,如此大一笔巨款,不知吸引了多少人注意,所以当朱之冯统计出文册后,前所未有的激烈争斗,各方搏奕就展开了。
户部尚书倪元璐首先言,库房钱粮枯竭,大明处处又需要钱,所以这些银两,应该尽数收归库房所有,以解燃眉之急。
兵部尚书陈新甲反对,言永宁侯乃大明官将,他抄上来的钱,自然该归兵部所有。
吏部尚书郑三俊,自然有话说,甚至刑部,礼部,都察院等部门,一样放言出来,希望可以获得一杯羹。
这是中央朝廷,地方之人,也有自己理由。
总督宣大,降职二级纪世维认为,宣大风波方止,地方遭奸人荼毒,加之军士粮饷长久拖欠,军队百姓受苦,这些银两财帛,应该留大部分在宣大,抚恤填补之用。
钦差巡抚宣府,大同,山西等,降职一级朱之冯、蔡懋德、卫景瑗,这点上,倒皆站到纪世维这边,纪世维放言出来后,也获得全部宣大百姓,士绅,官将们赞许,名望迅速提升。
当然,宣大又分三镇,若能留下一部分银子在地方,哪个镇该多分点,哪个镇该少分点,三个巡抚之间,也是有不同意见的,当然,他们倾向获得更多实物。
除了宣大,大明许多地方,很多官员也在拼命哭诉,希望朝廷收到银子后,能优先考虑他们。
便连民间的各茶楼酒肆,很多人也在争论,这笔钱该如何用。
一片沸扬中……
东路与各地方的善后事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
王斗事前定下调子,东路的受害军民,若有损失,将获得三倍赔偿。
交好之义商,若有损失,双倍赔偿。
路外各假票等受害者,除按真票兑换足额粮米外,面值还将上浮三成。
不但如此,念在上天有好生之德,此次抓捕奸贼,一些被蒙蔽的,查实罪责确实不大的军民百姓,除了不再追诉罪责外,还会给死伤者一定的抚恤。
消息传出,各方惊讶的同时,又喜出望外,永宁侯仁义之名,快速传开,蔓延向三镇。
……
腊月十三日,延庆州。
严寒中,各官店外,密密麻麻的排起长龙,皆是持着假票换取真票的人群,或是持着保甲证明,自己有某种财富损失之人。
欢声笑语中,众人脸上带着欢笑,原以为这次惨了,未想到大将军快速给他们抚恤,还是三倍的补偿,不但损失全部回来,各人还小发了一笔。
而且,从各渠道获知,东路的赔偿额度是最高的,果然大将军更照顾自己人。身为东路的居民,真好啊,各人心中,都有一种浓浓的自豪感。
虽然在欢笑交谈,然而他们秩序齐然,没有喧哗吵闹的现象,不说旁边维持的士兵,遵守秩序,这些年来。其实已经深入各人之心,并不需要特别强调,这也是东路让外人新奇的一个地方。
就有游历的士人指出:“东路无分男女,不分老幼,皆制度井然。纪律森严,斗若登高一呼,皆强兵也。”
排队的民众手上有假票的,都全部换成数倍真票,他们已然对粮票的信用,深信不疑,只有极少数人。兑换了粮米,往往惹来旁人看傻子一般的目光。
排队的人流中,也有一些移民的旧式文人,士绅。商人,官员,他们并没有特权,与老人们一样。个个排队,管你原来是官还是将。他们神情略为谨慎,比较低调,也注意倾听旁人的交谈,举止中,远没有那些老人们锐气昂扬。
商战中,他们也有损失,听闻补偿消息后,意外的同时,没有欢喜不是可能的,同时心中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对这片土地,产生了热爱,也就是后世常说的认同感。
排在人群中,他们一样欢喜,心中一样有自豪感。
其实到了东路后,他们就发现这里,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激动人心气氛。
所以观望不久,初临异乡的恐惧彷徨过去后,不知不觉中,家中族人子弟,报考幕府与屯堡书吏的报考,参与经营的经营,纷纷忙碌开了,有时他们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慢慢的,很多人还有心让家中子弟参军,毕竟这是获得功勋的最快方法。
而功勋,又是多好的东西啊,可以换取田园,可以换取矿山,换取草场,换取林地,等等,赖满成的好运,让无数人眼热,正好就选到一座拥有金矿的地方,他传奇的经历,甚至已经传到了海外。
只是,在东路,要想成为军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争抢的人太多了,这在大明别的地方,真是不可想象。
退而求其次,很多人,便想让家中子弟加入忠义营,新附营也可以。
一边随着人流前进,他们还前后交谈,言说自己听来的消息。
已经有消息传来,永宁侯将组建三晋商行,将宣大三镇商事联为一体,介时会有各样的大动作,这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
东路商机虽多,然经营之人一样多,毕竟这里的人,越来越富裕,手上有闲钱的人太多了,竟争已然激烈,很多商事投资,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大。
眼下各大家被抄没,很多地方一片空白,宣大三镇商事又将联为一体,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良机。
同时,可能在年后,幕府还会对抄没奸人们的田亩,宅院,商铺等,进行拍卖,对他们来说,也是机会。
看着欢喜的人群,远远的,延庆州知州吴植,发出无声的叹息。
看他的样子,身旁老管家不忍,说道:“老爷,天寒地冻,还是回府吧。”
吴植叹道:“好。”
一阵雪风拂来,掩没了他孤独的背影。
……
腊月十四日,山西镇,代州。
“来来来,一个一个排队,大家不用挤,每个人手上的假票,全部可以换成超额的粮米,换真票行,想换银子也行,要换牛羊肉,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可以,绝对比市面上换得多……”
代州的东门外,一个个大篷搭起,篷内,一桶桶米面摆着,都是上好的白米白面,除此外,还有众多的,各样的商货。
然后篷外,同样是许多拥挤的人流,各人不习惯的排着队,每人脸上,都带着惊喜与不可思议,那好心的,为国为民的,忠勇伯王斗,不,永宁侯王斗,真的给他们换粮米了?
很多人狠狠掐着自己,仍然不敢相信。
幸好,幸好,他们庆幸,当初让自己痛骂不已的假票,没有拿去扔了。
不但如此,一些篷内,还有多口大锅,冒着腾腾的热气,上面熬的,都是香浓的米粥。
“天寒地冻,乡梓父老,兄弟姐妹们,可以先喝一碗粥,暖暖身子,然后再换票……”(未完待续)




明末边军一小兵 第560章 清算
大篷周边,有一队的靖边军监督,看到他们,很多人都投来畏惧的目光。
还有一个镇抚在,几个幕府的书吏,他们穿着吏员巾服青衫,与大明书吏相同,只是衣袖上,有日月浪涛的标记。
队官与镇抚身旁,年青知州,年老守备,都是点头哈腰,周边一些随同维持秩序的当地官兵,也是老老实实。
当时情报司,在代州对指挥使郝永胜的刺杀,就将他们吓破了胆,王斗雷霆行动后,高史银、韩朝等兵马,又在代州,忻州等处,砍杀了一些兵马,然后抓捕了不少人,更让他们惊得胆战心寒。
这些人都庆幸,当时自己没有敌对行动,否则自己不是成为尸体,就是成为犯人中的一部分。
风雨过后,就算靖边军在代州只留了一队人,然后全州上下,没有一个人敢对他们不敬,相反的,都是争先恐后的讨好。
喝着米粥,然后排队,将假票一一换到粮米,还有人换成商货的。
所有的人,都是兴高采烈,个个道:“这下可以过个好年了。”
还有人,在自己米袋装入白花花的米粮后,都是激动哽咽,多好的米面啊,这些白面,便是里甲的财主富户,平日都不一定舍得吃。
很多人跪下叩头,大叫:“永宁侯仁义。”
因为领到粮后,经常有人下跪,所以书吏们还找来几个软垫,放在各米桶前方。
一个衣衫褴褛的妇人,拿着一张一斗的假粮票,换到一斗三升的米面后,双手颤抖,有这些米面。家中的孩子,终于可以吃顿饱饭了,她猛地跪下,号啕大哭道:“小妇人该死,小妇人有罪,小妇人曾言过永宁侯不是。”
面前书吏看着她,温和地道:“大将军宽容,定不会怪罪于你。”
他看着面前人流,又提高声音:“然。各位也需谨记,日后注意,不要为奸人所用。”
众人皆道:“是啊是啊,那些奸人,平日说得比唱得好听。就会低买高卖,哪有永宁侯实在?”
“我等是猪油蒙了心,才会言说永宁侯不是。”
那妇人哭道:“小妇人一定谨记。”
她提着米面,千恩万谢地去了。
看着众人兴奋的神情,那镇抚微微点头。
其实对假票换取粮米之议,他虽然会坚定执行大将军的命令,然心下还是有些不理解的。依他想的,应该将民间假票尽数收缴才是,哪有给她们换粮的,还向上浮些?
然见了眼前情形。他才叹服大将军的远见卓识,对人心的敏锐了解,不过区区小利,却能收获如此大的民心。造成非常好的效果,对未来该地的经营。也有难以形容的好处。
他想起古人说的,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果然不假。
1...308309310311312...46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