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边军一小兵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老白牛
监军王承恩与张若麒也是看得点头,大为欢喜,大明强军越来越多,辽东战事,大有可期。
让王斗注意的是,以前曹变蛟麾下游击杨少凡,现在己积功为参将,曹变蛟的新军营,交由他带领,可见曹变蛟对他的器重。
这个仪表堂堂的年轻人,现在不过二十六、七岁,经历过崇祯十一年那场战事后,举止更为稳健,颇有名将之风。显然的,在辽东之战后,此人将会更加的瞩目。
不过王斗总觉得他恬和的外表中,深沉如海的心思,与自己麾下大将高寻,颇有相似之处。
……
此时出征大军近七万,更是浩浩荡荡,旌旗黑压压如乌云一般。此等盛况,监军张若麒不免诗兴大发,与兵部几人一路吟诗作对,到山海关时,至少吟了诗词五十首()。
各员大将打仗可以,吟诗作对自然不行,不过众大将中,王斗文才之名雀起。他的汉终军,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颇得众人赞赏,特别王朴与神机营前营副将符应崇赞赏,他们起哄,定要王斗再吟几首好诗出来。
其实王斗吟的诗好不好,王朴与符应崇哪看得出来?
不过王朴以王斗马首是瞻,符应崇也看出来了,己家神机营装备虽众,但战力堪忧。众将表面对自己和气,其实内心鄙视,连王承恩等人,都有怒其不争之意。
只有忠勇伯王斗,始终神情和蔼,没有看不起之意,让符应崇大为感动。
勋贵子弟,内心敏感,最恨别人瞧不起,各方印对之下,符应崇决定如王朴一样,强烈向王斗靠拢,未来能否得军功,就要靠忠勇伯关照了。
这种心思之下,虽然王斗真的作不出诗来,符应崇还是感慨忠勇伯就是谦逊,当为众人之表率。
崇祯十四年七月十四日,大军到达山海关,出了山海关,就是关外了。
大军到达山海关时,己近黄昏,夕阳穿射过来,给这座雄关蒙上一层金色的光辉。
守关的军将及城内百姓,为了迎接大军,组织了盛大的锣鼓队。潮水般的欢呼,喧天的锣鼓中,王斗、杨国柱、王朴、曹变蛟、王廷臣、符应崇、王承恩,张若麒等人踏着古老的城墙阶梯,出现在了城楼之上。
他们看着城下全副武装的士兵,以整齐的步伐,不断穿过雄关,进入关外的土地。
旌旗如海,浩浩荡荡的钢铁洪流,前面望不到头,后面望不到尾,不断前进……(未完待续。。)
明末边军一小兵 第434章 倾巢而来
---------..
在大明入援大军浩浩荡荡由京师进发时,在清国都城盛京,也在为锦州战事争论不休()。[ 找小说素材就到]
清国在大明的细作无孔不入,他们不断将情报传来,入援大军人数,兵种构成,沿途有哪些将领汇入,等等,不断汇入盛京。
清人对情报一向重视,情报收集也非常详尽,大明有哪些重要将领,哪些重要官员,倾向如何,能力如何,都有一一记录在案()。
他们的情报传递,主要由天津,山东等地进入辽东半岛。
此时辽西一带,严防细作,又兵马云集,情报传递不易,由海道进发,再好不过。这些清人细作,也有大量的大明官将为他们作掩护,使得情报传递顺利。
王斗靖边军情报,更是各清人重点收集,关注对象。
在细作汇报中,王斗兵力约有一万五千人,其中骑兵八千(他们将二营的四千甲等军当作骑兵),还有庞大的车营及炮营,内中火炮数目不详,估计不会少于一百门。
入援各将对王斗的态度也有详尽分说。细作分析,与王斗同样汇合行军的总兵杨国柱,王朴,王廷臣,曹变蛟诸人,与王斗亲善,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王系集团人马。
特别大同总兵王朴,神机营前营副将符应崇,监军张若麒几人,细作描绘中,他们对王斗的态度:“彼皆以王贼马首是瞻,势若鹰犬狗腿尔。”
“王斗来了吗?”
整个盛京的人都在说着这样的话。
对王系集团人马的到来,清国上下,极为重视,皇太极连连召对各臣崇政殿。
崇祯十四年六月,在王斗汇合了王廷臣、曹变蛟兵马不久。[ 找小说素材就到]皇太极也紧急将锦州前线的多尔衮、济尔哈朗诸人召回。询问前线之事。
在众臣恭维他锦州之略,大见功效,明国果然倾九边精锐而来。若围点打援成功,歼灭明军主力,此后天下任由大清驰骋时()。皇太极只是摆摆手。
他脸有忧色,道:“明军浩大,特别宣大诸军仗王斗之势,兵势极壮,介时锦州之战,定有一场苦战。明国还好,我大清却输不起,输则有灭族之祸,如何应对。众卿一一道来。”
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久在前线,最知道锦州当地的情形。他们围困锦州时,蓟辽总督洪承畴。就组织了数次蓟辽援军往救。虽然暂时失利退却,观望宁远。但前线的清军。应付他们,也有些吃力。
现在更有七万雄军到来,还有威名远播的靖边军在,多尔衮与济尔哈朗都感觉压力极大。
二人都希望皇上尽快派出援军,总兵力最好不要少于十万,特别济尔哈朗更建议皇太极御驾亲征。
他说道:“我军盘据锦昌堡,乳峰山一带,前有明营,后有锦州之敌,此为腹背受敌之势。洪承畴几次往救,每每自南山向北开炮,祖大寿则从锦州城头向南开炮,我军前后被击,无地容身,然不扎营二处,又无围困之势。现明师倾国而来,前线大军,兵力不敷使用,形势非常凶险!此战关乎大清国运,奴才恳请皇上,御驾亲征。”
镶蓝旗主济尔哈朗,此时四十余岁,在清国素有处变不惊,有勇有谋,谨慎稳重之议,他都这样说,显然锦州之势,确实危急。
不过他要求皇上御驾亲征,还要求锦州兵力不得少于明军,在殿中各臣看来,有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之嫌。
毕竟清国自崛起后,向来是以少胜多,一万兵力对阵明军三、五万是等闲,他要求前线总兵力不要少于十万,这是什么意思?
面对众人攻击非议,济尔哈朗耐心解释:“今时不同往日,明军战力不可小视。[]我大清兵围困锦州来,攻打锦州,松山,杏山各城不下百次,红夷炮狠打,挖掘地道,火药炸城,明军都死战不退。辽人守辽土,他们奋战之心,不会少于我大清勇士()。现在十数万精锐到来,更有王斗在,岂可等闲视之?要知道输了,我大清就有亡国之忧,怎可轻慢小视?”
殿内各人都是沉默,连非议最响的豪格等人,都是闭口不言。
虽然清人围困锦州,并不真想攻下城堡,不过从崇德五年起,清人多次攻打松山诸堡,有时假打,有时真打,都可看出辽军与往年大不相同,洪承畴任蓟辽总督来,确实有自己的一套,现又有无数九边精锐到来……
面对济尔哈朗的请求,皇太极只是摆摆手:“朕知道了。”
他问道:“朕只想知道,若明军十数万援兵到来,我大清如何应对?”
多尔衮道:“只要皇上御驾亲征,盛威之下,明虏定然灰飞烟灭。”
皇太极双目一冷,又转到了济尔哈朗头上。
济尔哈朗从去年起,奉命到锦州一带与明军作战,也是竭尽全力,了解锦州各处情形,也非常关注大明援军的动静。
对洪承畴这人,他仔细了解过,知道他很有战事阅历,在辽军中很有威望,不是个容易对付的人手,现在更加上威名赫赫的王斗,他更慎重了。
想了想,他说道:“明国兵力雄厚,粮草也充足,对付他们,需以谨慎之心,奴才在锦州时,也实地了解过锦州各处地势。”
在他请求下,皇太极在崇政殿展开了一副巨大的辽西地图,同样绘制精确,连皇太极,还有殿内众臣,都围绕地图前观看。
济尔哈朗道:“我细作早己探明,洪承畴救援方略,就是与祖大寿商定的‘建立饷道,步步为营,边战边进,解围锦州’之策。洪承畴这人谨慎,两年来,他自宁远数救锦州,每次都是集兵一处,逼以车营,不言轻战,若到时他还是集兵一处,我大清就有可趁之机()。”
他指着地图上,松山堡,杏山堡,塔山堡几个城池,说道:“明国的粮草,多集于杏山与塔山等处,到时我大清军,可在松山和杏山间横截大路,绵亘驻营。可如在锦州一样,挖掘长壕,隔断明军联络,使锦州、松山、宁远成为三个孤立的城堡,无法相互援救,这样一来,明军定败。”
殿内各人轰然议论,都觉得镶蓝旗主这方略很高明,很有可行性。
皇太极只是摇头:“若明军只有洪承畴一人,此略可行,然现有王斗在,他们定然重视粮道。王系人马,有军七万,王斗之意,定得到各明将支持,此举怕是不行。”
殿内众臣同声叹息,这些年众人对王斗都下苦心研究,知道王斗这人,重视粮道到了变态的地步。连自家的辎重营,往往有随军食用一个月的粮草,想断他粮道?难!
皇太极久久看着地图上的杏山堡,冷笑道:“不过,断其粮道,还是可行的!”
看众人不明白,他说道:“我大清方略,可分两步而行,若明军还是如洪承畴之略,且战且守,云集松山,我军就趁机偷袭后路的杏山、高桥、塔山诸城,断其粮道。若其分兵,一一驻守杏山、塔山等处,我大清则效萨尔浒之策,将他们各个击破。他们一一分守各处,兵力薄弱,我大军可乘之机太多了。”
皇太极的话,点燃殿内各臣的兴奋处,众人七嘴八舌的献计,各蒙古旗主言可不断的夜袭,奔袭,袭其粮道,让其疲于奔命。
各满洲旗主则言,可引诱杏山,松山等处的明军出战,不断的设伏,将他们一一消灭。
必竟明军战力这些年虽有长进,但野战方面,还是短于清兵的。来回多次后,定然让松山、杏山等处的明军疲惫不堪,若他们不想再出城野战,粮道防线,等于荡然无存。
各方兴致勃勃中,皇太极看向多尔衮,济尔哈朗:“郑亲王,睿郡王()。”
二人忙道:“奴才在。”
皇太极道:“援军之事,你等不必忧心,你二人这就回到锦州去,在西王宝山下,汤河子边筑堡,以为日后攻打杏山等屯兵要处。务要捕杀明军斥候,特别王斗军斥候,不让其发觉意图!”
“明军援兵到达宁远后,可猛攻锦州,松山各堡,红夷炮日夜不停轰打,务要逼迫明军加快进军。其大部到来,可在杏山等处设伏,引诱其军交战,务要挫其锐气!”
多尔衮,济尔哈朗恭敬领命。
多尔衮心中嫉妒,皇太极谋略,就是胜过自己一筹,若是锦州再胜,以后大清国内,怕再无自己容身之所。
此后清国君臣仔细商议,推敲锦州之事,皇太极认为自己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为何还有些不安呢?
他下意识看了辽西的蒙古诸部一眼,王斗军会不会从那偏师进攻呢?
随后心下摇头,自明中叶起,明军就少有出塞作战本事,以当年戚继光之威,也不过离塞不远。
在满,蒙各部看来,离明国边墙数百里,就是塞外胡人的天下。塞外不比关内,危机四伏,明军哪敢出塞?清国君臣,也从来不会想到这里去。
所以这个念头在皇太极心中一闪而过,随后放下心来。
崇祯十四年六月下到七月初,清国援军,源源不断开往锦州。七月初,皇太极令满蒙汉八旗,年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全部出征,二十日,他亲自率军出征,倾巢而来。
---------
明末边军一小兵 第435章 宁远争议(上)
崇祯十四年七月,入援大军过了山海关,进入辽东广宁前屯卫地界()。
走在这块土地上,一般荒芜苍凉的感觉迎面而来,内中还有难以言说的悲壮豪情。自万历年起,多少雄军来到此处?他们前仆后继,不断倒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尸骸,就埋骨于此。
苍凉神秘的辽东地区,祖辈在这里演绎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这片苍凉的大地啊,流了太多忠义将士的血。
辽东,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望无际的黑土地,不过那只是在辽中,不是这块狭长的辽西山地。而且冷冰河时期,也无所谓黑土地,怪不得清国占据辽东大片土地,也无法养活自己的国民,不得不接连入关劫掠。
一进入辽东,给王斗印象最深的,就是此地墩台之多,辽西丘陵山地起伏,建立烟墩优势得天独厚。
辽东镇火路墩的修筑,在大明九边各镇也是居于首位,名副其实的三里一墩,五里一台。而在宣府镇各处,只是五里一墩,十里一台。不过到了现在,许多墩台都荒废了,只余一些残基在此。
荒废,又是王斗的印象,境内各处堡地,大多破烂,官道残破,真不知道每年庞大的辽饷到哪去了()。
看看身旁各人,也是愤愤不平,王朴嘀咕道:“山海关、宁前一年粮饷几百万,就剩下这些破烂的城池?听说辽东现在只余八大堡?去,要是给我们宣大军……咳,给蓟镇各处分一点,贼奴也不会常常从蓟镇,宣镇边墙破口而入。”
神机营前营副将符应崇附合道:“就是,国朝大部分粮饷扔在这。还是挡不住贼奴从别处入口。有什么用?九边应该一视同仁才对,要从全局入手,不能太偏心。”
一路行军来。符应崇与王朴打得一片,二人都觉对方脾气甚合自己口胃,早己兄弟相称。差点就斩鸡头,烧黄纸了。作为神机营的将官,九边各地,关自己何事?不过附合下,又不损失什么,还白得一人情,符应崇精明,最善钻营,哪又不知?
果然王朴听到。嘀嗒得更起劲。
对二人的嘀咕,监军张若麒听到,只当不知。
辽东问题。其实不是简单的偏心问题。而是内中有极为复杂的政治及利益考量在内,便是张若麒及兵部各人。每年从中分润多少好处?辽饷,他也是支持的。
余镇将官虽然抱怨不平,不过辽东各将嗓门同样大,他们道:“贼奴几次破口,都非从辽西进,可见辽西的将士们,守土是得力的。各镇要找找自己原因,不要老是抱怨浴血奋战的辽镇将士们,免得众忠勇将士心寒!”
王斗也认为关宁防线,消耗的国力财富与它的效用不成正比。
符应崇有一点说得对,财政粮饷的运用,应该从全局入手,而不是偏心一处。清兵虽然不能从辽镇入口,但从余镇破口,这设立的防线,又有何用?九边,应该是一个整体。
不过辽饷,就与士绅纳粮一样,是一个庞大的势力及利益问题,现在也不是王斗可以撼动的()。
对王朴的抱怨,他只是听听而己。
东协总兵曹变蛟,前屯卫总兵王廷臣也听到王朴的话,二人久在辽东,自然明白其中关窍,曹变蛟叹道:“王将军,这内中之事太复杂了,你还是……”
他摇了摇头,不语。
王朴一惊,也闭口不言。
他为人聪明,哪又不知内中关系?自己之语传出去,传到有心人耳中,怕到时怎么死都不知道,还是罢了。
此后一路行军无话,对入援大军的到来,不论前屯卫官将,还是宁远卫官将,都表示降重的欢迎。所到之处,锣鼓喧天,军户军士列队欢呼,充分表示了辽东人民的热情。
浩浩荡荡的援军到来,所到之处,如强心针一般,让辽东各地明军,对将要来临的战事,都充满信心。
崇祯十四年七月十七日,申时。
宁远城外城,南门的永清门,城楼上的守军,首先发现一些明军夜不收出现在自己眼帘。
他们策在马上,远在数里之外,静静打量自家城池,慢慢的,他们身后的骑兵与夜不收越来越多,都如先前将士那样往己家城池张望。
援军到了,城楼上的守军锣鼓打得咣咣响,大声向城内的蓟辽总督洪承畴等人报喜。
得知消息的蓟辽总督洪承畴,辽东巡抚邱民仰,兵备道张斗、姚恭、蔡懋德,援剿总兵左光先、山西总兵李辅明、密云总兵唐通、蓟镇总兵白广恩、山海关总兵马科、辽东总兵刘肇基、辽镇东协总兵孟道、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等人,还有无数的军将,都急急奔上城楼,往南方兴奋眺望()。
就见南边的平原上,明军骑兵越集越多,他们一队队奔来,在城南数里汇集,密密层层,前后也不知排了多少层。
再往后看去,又见旗帜如海,大股大股的步军踏步而来,旗海中,数杆以大车拉动的大纛旗分外醒目。“万胜!”声中,步骑汇合,无数大军往宁远城列阵而来。
看他们大军,无边无际,浩瀚的人海,从山到海处,似乎铺满了大地。
援军确实到了,还如此威势,不说洪承畴等人哈哈大笑,便是城内的军士军户们,也个个欢呼雀跃。他们潮水般的欢呼,与城外“万胜”声隐隐相合,形成势不可挡的威武之音。
……
在蓟辽总督洪承畴,领宁远各官各将出城迎接时,王斗与杨国柱、王朴、王承恩、张若麒等人来到大军前面,也趁机打量这个闻名遐迩的宁远城池。
宁远,便是宁远卫卫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清代改称宁远州城。到后世,又改名为兴城。明宣德三年,城周五里九十六步。墙高三丈,有门四,宣德五年。又增筑外城,周九里一百二十四步。
辽东战事起,宁远城不断修缮,此时城墙高三丈二尺,又雉高六尺,每门皆有瓮城,上有城楼与角台。城内有钟鼓楼,与城墙四座城楼遥相呼应,战起。登临楼顶,城墙与城内景观尽收眼底。
宁远城墙颇有特色,当年修建时。为使城墙坚固。大量使用不规则的城石砌筑内壁,然后将壁面凿平。所以称为“毛石墙”,由于石料大多就地取材,远望其色似若虎皮,又称“虎皮毛石墙”。
可以看出,洪承畴,邱民仰等人,对入援大军的到来,是花了心思迎接的,他们出城数里,锣鼓喧天中,将各将与监军们,热情万分的迎进城去。
至于入援的军士们,则在城外扎营,连王斗等军,现宁远城池内外,大军有十几万之多,城内的民房官房占尽了都堆不下()。
先前到来的军队,如蓟密各处军,大多是扎在城外,大部分在凉风习习的山地上,如城东五里的三首山,城东北五里的螺峰山,城东北十五里的干柴岭,城西北八里的枣儿山,城西北的黄土坎山,摩诃罗山等等。
王斗等人在未到达宁远时,根据夜不收的探查回报,也决定明日起,就移营到城西北的磨盘山、九嶐山、荆条山一带去,凉快避暑。
在军民盛大的迎接仪式中,王斗各人领游击及以上的将官,还有护卫亲将们进入城池。宁远有四条大街,当地人称为东街、南街、西街和北街。此城的周长及城门数、街路数均为偶数,也算宁远一奇。
总督行辕在内城,鼓楼西南,众人由南门延晖门入,进入总督行辕内。
进入宽阔的大厅,就见内中,己经摆满一桌桌酒席,饭菜非常丰盛,却是大军未到达之时,洪承畴己接到快马禀报,算计各将各官到来时辰,早让亲信幕僚准备妥当迎接事宜。
看见这样的情形,监军王承恩,张若麒等人都表示满意,众人一团和气,谦让着一一入座。
座位安排中,王斗身份比较奇特,他的官职军职低于洪承畴,杨国柱等人,身份地位则高于他们,非文官,也非武官。对于这样的尴尬局面,其实大明早己料到,早作规定,若出征在军,与总督上首各官,平级见礼便可。
所以此时座位排列,王斗便与洪承畴,邱民仰,王承恩,张若麒等人一桌,此外还有兵备道张斗、姚恭、蔡懋德各人作陪。杨国柱,王朴,符应崇诸人,则与入援各大总兵,辽东各位总兵相坐。
各人麾下,游击对游击,参将对参将,一一在厅中入桌,余者护卫等人,则有专人招待,城外大军,也有人安排()。
洪承畴还是那样温文儒雅,一举一动,都有一股难言的优美风范,他身上的大红蟒服,三络长须,均修饰得一丝不乱。
或许辽东诸事让洪承畴操心忧虑,比起崇祯十二年王斗初见他时,洪承畴的面目越显清癯,不过这样看起来,洪承畴却越发内敛深沉,一双眼睛,充满了故事。
洪承畴举起酒杯站起,先对王承恩,张若麒含笑致意,又对王斗微笑点头,特别在王斗身上略略停顿,随后以带着闽地口音的官话道:“辽东战局,圣上忧切,夙夜祗慎。国危主忧,为人臣子,敢不肝脑涂地?今圣恩浩荡,王师云集,有忠勇伯诸入援大将,亦有本镇忠勇将官在此,更有王总监,张监军诸公赞画军务,勤送粮饷,何愁东事不兴,诸奴不惧?诸君,请满饮此杯,为我大明贺,为将士贺!”
一番话,说得众人心中暖融融的,皆高声道:“为大明贺,为将士贺!”
所有人一饮而尽,哈哈大笑。
注意: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目录
*才子老白牛昼夜为君墨:献上最新章节:正文 第435章 宁远争议(上)!*
明末边军一小兵 第435章 宁远争议(中)
洪承畴坐下后,让王承恩,张若麒,王斗三人也说两句()。
王承恩身为中官,为皇上宠爱的司礼监大太监,实折上达天听,又掌握粮秣及功次核对,督诸军勇怯,权雄势大,王斗与张若麒,都谦让着,让公公先说。
王承恩含笑站起来,说道:“咱家也没什么好说的,咱家受皇上重托,定然不负圣恩。粮秣运送,一定督送到位,不让前线战士短了衣食。有立功的,咱家也定实场核较,不使立功将士心寒。当然,有敢畏怯后退,不尽为国作战者,到时也别念咱家不顾情面。总的一句话,一切为了辽东胜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