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世争锋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太了不起了,这些都是皇帝下令建造的吗?”柯立芝对于未知的东西,总是表现出过于热情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会让介绍人信心暴涨,这不过是一种谈话的小技巧
可是高凌霨心里头却像是吞了一只苍蝇似的难受,在来的路上,他非常轻视王家,以为不过是地方上的一个乡绅,即便祖上出过一个牛人,但也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哪里承受得住他这样的真神?
可实际上,天津的高家和王家相比,就是一个渣。
虽说不敢轻视,可随着距离王家的宅院越来越近,高凌霨的心头的怒火却越来越盛,虽说他的这个总理并非靠着名望而当上的,本来,国会选举中,在上海寓居的唐绍仪才是国会选出来的总理。可问题是,唐绍仪本人根本就不敢来燕京,这才轮到了他。
等于是捡来的一个总理,加上自从从政之后,高凌霨的膝盖越来越软……风评,肯定是差的。
可风评就是再不堪,王家总该出门迎接吧,至少在县城的接待就不应该少了。可问题是,通报的人马不停蹄的去了,可王家除了派了一个管家之外,就看不到其他的任何人。
这种轻视,让高凌霨简直如同置身在在一个火炉之中,全身冒烟了。
远远的,知道快走过所有的牌楼,他才看到了扎堆似的人群,人数不少,在地上还铺了红地毯,看来王家也是有所准备的。
祖上出过儒道四圣,武官下马文官下轿,这种荣誉是从来不缺的。
加上并不知道高凌霨也来,只是知道柯立芝会来,加上老约翰在边上一再表示,柯立芝是以私人身份来的民国,不希望引起太大的政治反应。因为华盛顿会议召开在即,柯立芝副总统的身份就回让人紧张,以为美国拉近和民国的关系,是另有所图。
而在牌楼外迎接,只有皇帝的使臣,俗称的钦差大臣才有的待遇,想来想去,王鸿荣才决定在王家的大门口迎接,开中门,规格已经不算低了。
在柯立芝下车之后,王鸿荣作为王家的家主,立刻迎了上去。
他诧异于和‘大鼻子’同时下车的那个华人,看着挺富态,似乎也有些官威。可是在走过的那一刻,王鸿荣伸出的手,就那样穿过高凌霨的视线,仿佛将他当成了空气。高凌霨头皮发痒的听到身后传来王鸿荣热情的祝贺词!
牙根都咬的痒痒的,高凌霨的脸色顿时阴暗了下来。
堂堂总理,竟然被手下的省长给忽视了。这种挑衅,简直让他怒火中烧。仿佛整个人都要炸开了一样,要不是王学谦在王鸿荣的身边提醒道:“欢迎您,柯立芝副总统。”
“父亲,这位是新当选的总理,高凌霨。”王学谦算是补救道。
毕竟是一国的总理,虽然谁也不会把高凌霨当回事,但面子还是要给的。
王鸿荣的脸色明显的惊愕了一下,笑容还没有冷去,仿佛像是不要钱的赠品一样,转身握住了高凌霨早就伸出,却被王鸿荣无视的右手:“恕王某眼拙,一直听子高说这一届的政府才俊辈出,高总理能够驾临寒色,简直让王家蓬荜生辉啊!”
“王省长客气,高某不过是侥幸当选,不如王省长众望所归!”
……
官场的客套话,花花轿子人抬人,自然不会当面怒目相对。
而高凌霨在人群中也看到了一些熟悉的身影,蒋方震、胡惟德等人都是他见过几次,有些印象的。不过当初高凌霨的身份有些低,不过是曹锟的幕僚。
原本高凌霨还以为,王鸿荣诚惶诚恐的表情下,至少有些真性情,不过耳尖的他却发现,装过身的王鸿荣对王学谦嘀咕道:“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么一个人?”
高凌霨脚一歪,差点扑倒在地上,没想到亮出身份,还是被无视了!
...
大世争锋 第907章 【幸福的烦恼】
能说王鸿荣太耿直了吗?
高凌霨的出现,确实让民国政坛非常纳闷,同时对此人也并不重视。【】其实,高凌霨的灾难日马上就要到来了,随着前线战事的结束,吴佩孚的大军军饷就成了整个曹锟政府最大的隐患。
三十万大军,战时的军饷就要达到每个月三百万以上。
这笔钱,让高凌霨是绝对拿不出来的。
不过,在余姚,王桥镇上,高凌霨还是挺着肚子,板着脸,装他的民国总理。
“本家哥哥,总理算是什么官?”
“你小子,不学无术,现在是民国了,不兴叫把总了,改叫总理了!”
说话的人,并非有心埋汰高凌霨。可问题是,在王家门前,他显然不是主角。不管是王家主人的态度,还是那些他最近才认全的同僚,都对他不冷不热的样子。
老祖宗的智慧之中,面对小人,只能敬,把对方架起来,等成长辈一样恭敬。不仅《菜根谭》、《围炉夜话》这类教导人处事的书籍是这样说的,就是一个熟谙世事的长者,在教导后辈的时候,也会这样说。
可问题是,胡惟德、蒋方震、就是之前默默无闻的温应星,还是浙江官场的名宿杨寿潜等,都是心高气傲的主。要9∵,.是温应星其人像是王庚那等见天的想着专营,他也不会在西点军校毕业之后,只能在广东陆军小学里教一群毛孩子。
所以,高凌霨能说得上话,或者说他认为和这些人能客套几句的,大部分都是躲着他似的,并不愿意和他有过多的交流。实在躲不过去的,也只是抱拳表示一样而已。
百无聊赖的高凌霨,不知不觉听了不少闲言碎语。
“总理,再不济也比把总强。你看他是坐着小汽车来的?”
“做小气车这么了,没看到来了洋人吗?”
高凌霨心说:“得了,高某虽不敢说学究天人,但也是才学不低。乡民愚昧不堪造就!”被王家那二十几个牌楼镇住了,高凌霨也不敢说的太满。只是总觉得自己本事应该不差的,身居高位,也不是尸位素餐之流能够比得上的。从来没有想过,有人会把他和把总,这个不入流的官职相提并论。
乡风质朴,或者说乡民无知。高凌霨有时候也痛恨自己的耳朵为什么不背一点,至少没有听到这些愚昧乡民的谈话,该多好啊!
高凌霨想成为主角,但是显然主人和客人都没有这个打算。
柯立芝并不想成为主角,可连民国的外交总长顾维钧也在捡好听的说,这让柯立芝心中不免有些小得意之外,心情忐忑的看向老约翰。好在老头并没有在意,柯立芝是否会抢走他的风头。
其实老约翰在抵达王桥镇不久,就以他那和善的笑容。还有耄耋高龄却健步如飞的腿脚,获得了一片赞叹。
老人,德高望重的老人,永远是宗族社会最尊敬的人。
比起修桥铺路。老约翰的善事太高端了,以至于唬住了王家的几位太爷。
修建医院,而且还是在别的国家修建,让穷人也能够看得起病。
虽然这个愿望是好的。事实上,老约翰修建的协和医院,在燕京开业之后。穷人是根本看不起病的。虽然医院基本不收取医疗费,但是国际一流的医院,光药费,护理的费用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可即便如此,老约翰在众人的形象中,顿时高大起来。
王家祖训有一条是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其实这样的认知是儒家提倡的修身养性的为人处世的办法。至于老约翰的做法,已经超越了儒家的范畴,如果要让王学谦评论老约翰的创举的话,仅仅是修建医院这一项,就已经是国际主义的博爱了。
有人说,美孚石油在民国一年的销售额,就要数百万美元。
花上百万美元,修建一所医院算的了什么?
可不要忘了,来民国挣钱的洋行不仅仅只有美孚和花旗,还有怡和、太古等老牌洋行。为什么英国人不拿出一点他们从民国挣到的利润,博一个好名声,但老约翰就去做了呢?像是英国人,不仅在民国倾销货物,把民国的财富大量的揣进了自己的口袋,甚至在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时候,还一心想要从政府手中盘剥国家资产。
这也是为什么在民国时期,反应情绪会那么强烈了。
加上在巴黎和会上,英国人还摆了一刀民国,摆明了是拿钱不办事的主,不恨英国人,都不是一个爱国的民国人。
从这一点来说,老约翰的人品确实要比不少为富不仁的家伙高尚的多。
加上八十多岁的高龄,看上去却像是六十多岁的样子。长者,历来是国人观念中最为尊重的一个群体,身体硬朗,加上身家显赫,乐善好施,很快老约翰在王家就如鱼得水起来。
老人年纪大了,往往会精力不济。
可老约翰不是,他是对什么事情都好奇,加上身边有助手,有秘书,跑腿的人也不缺。才两天时间,就隐隐有种主家亲戚的感觉。
婚礼被订在三天之后,陈家人已经住到了余姚城内。
毕竟还没有举行仪式,新娘子是不能来王家的。
可娘家人不来,但是王家的亲戚、朋友、加上宁绍商团的成员,银行团的几位经理,还有江浙政坛的不少领军人物,王家的门生故吏……
从一周之前,络绎不绝的祝贺人群就从各地赶来,宁波绍兴的算是近的,稍微远一点的是湖州、杭州等地赶来的,当年王鸿荣在缫丝行业中,也是领军人物,杭州湖州的商会中,也有不少之交好友。而如今,盐税从英国人的手里拿回之后,对于江浙商团来说,又多了一个选择,食盐生意。
食盐,在华夏历来是最重要的贸易,也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
盐商的地位虽然不高,但是在没有对外贸易的商团之中,盐商无疑是最富有的一个群体。
湖州的巨贾大部分都集中在南浔,有‘四象八牛七十二狗’之称,家产千万,才有资格成为‘象’。仅仅‘四象’之中,就有刘家和张家经营食盐贸易,虽然张静江可以和王学谦不对付,但是张静江的堂兄张石铭在上海经营盐业多年,本就有心结交王学谦,奈何他弟弟实在不争气,整天想着要‘革命’,闹腾的家里不得安宁。
而湖州原本的缫丝行业,随着市场的萎缩,和日本缫丝业的兴起,渐渐的不如原先那么兴旺了。
向来和宁绍商团不太对付的湖州商团也不得不来人道贺,还是看在王学谦掌握了盐税的生杀大权之上。
江苏商团也眼热淮盐的巨大利益,也是不遗余力的派了一支庞大的道贺团队,赶来余姚。
甚至连天津的盐商,银行股东也派人前来道贺,要是主家有空,身体吃得消旅途的劳顿的话,更是亲自到访。
仅仅从宁波码头的船上卸下来的礼物,一辆辆大车装着,在大路上一眼看不到头……
很快,王家人发现不对劲了,甚至连王家镇的乡民也觉得好像不太对劲了。镇子好像变的拥挤了,到处都是人,而且都是外表光鲜,肠肥脑满的大财主来了不少。
乡风朴实的王桥镇老百姓一开始也纳闷,怎么来那么多的人,听说是王家大少爷道贺的。
不管对方如何表示,都迎进堂屋,奉上一杯香茶。有空房的,更不在乎多几个人来住。王家的大院,五进的院子,上百间屋子早就已经容不下了……
事实上,王家的大院里后面两个院子都堆满了送来的贺礼。
其中不乏价值贵重的金银器皿,甚至还有送大洋的土鳖。可这不过是冰山一角,让王鸿荣担心的是,余姚城中的那些客人,已经把整个余姚城的所有空房都租了下来,贺礼堆的如同小山一样高。
王家人其实不会因为对方礼物贵重,而另眼相看。
如同本乡本土的相邻,送上一盒花生糕,王鸿荣也会亲自道谢,送上香茶糕点待客。
可是客人之中,家产百万的也不少,他们这群人甚至为了比面子,一个比一个狠。送来的礼物也是让王鸿荣心惊胆战,甚至有人直接送来一箱子银元的愣头青也有,也有送金条的……总之,王鸿荣有种感觉,要是让人知道王家办了一次喜事,竟然收入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同僚会怎么看他?老百姓会怎么看他?
王鸿荣最担心的是他被不明所以的老百姓当成大贪官,败坏了王家数百年的名声。
站在灯火通明的花厅,王鸿荣也是惆怅不已。
西厢房里,两个美国佬在盖茨这个民国通的带领下,学起了麻将。
别看柯立芝在美国的媒体上评价如何好,可是在赌桌上,确实一个让人头痛的新手。‘诈和’都敢喊得震天响,连后院都能听得到。
王鸿荣甚至有些恍惚,王家继续这样下去,传家的祖训有可能断送在他的手上。
王福安带着当天记录的账本,低声提醒王鸿荣:“老爷,恐怕厨子不太够用?”
纠结的捏着下巴上的一撮山羊胡,王鸿荣一不小心,就感觉下巴一凉,顿时清晰的痛觉传递到了大脑之中:“连夜派人去宁波和绍兴,把各家酒楼的大厨都请来,开三里流水席……”
...
大世争锋 第908章 【耽误事】
收礼收到心虚,数钱数到手软。
王鸿荣也敢挺直腰杆说,这里面没有哪怕一个铜板的贿赂。可是送礼大军还在赶来,可是账上的现洋就快多了十万大洋,还有金条,金银玉器,绫罗绸缎……
直到这时候,王鸿荣才有点心虚的想到,他当官是否是一个错误。
不管他到底有多少理由,但事实是不容狡辩的。
当然,王家在王桥镇,甚至余姚,乃至绍兴和宁波的名声都是一等一的好。王家的‘族学’从来就不要学费,想来上学的,不管是否是王家人,都可以免费读书认字。
王家的子弟,在出仕之前,都要在王家族学开课教书三年,仅仅是这个规定,就让王家的族学成了远近闻名的学堂。毕竟早年间,私塾老学究大部分都是童生的身份,连秀才都不是。有举人开课的学堂是一等一的名校了。
这是以前。
而王学谦在宁波特别市成立之后,给整个宁绍地区带来的好处就是,蒙童读书不要钱了,采取义务教育。
碍于财政困难,只能保证六年的教育。
但这已经是开天辟地的好事了,用万家生佛来形容都不为过。反而,王学谦自从回国后就一直想要推行的民主选举,因为宗族社会的存在,其实并不太理想。不过,在浙江土地的租赁价格已经开始逐年下降,尤其是在宁绍地区,拥有大量土地的乡绅们开始纠结,万一要是土地没人耕种,变成荒地,他们就要血本无归了。
可是另外一个机会让他们更加难受,放弃土地,还是投入新兴行业?
工厂挣钱可比种地快的多。加上铁路,公路的建设如火如荼,有远见的乡绅发现,未来资本累计将彻底从土地、佃户和高利贷,转移到收益更加大的工厂,运输等行业。
虽然政府部门并没有强行干预土地政策,但也不会太远。至少民间高利贷已经成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点,土地兼并将越来越困难。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铁路,公路。港口,新城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工地上挣钱,比靠天吃饭更加有保证,而且收入还要好得多。
浙江虽然也是产粮大省,但是人口密集,加上丝绸和茶叶用地,其实本省在丰收年景保持口粮的持平,一旦遭灾。就要从外省运粮。铁路的开通,让米商囤积也成了越来越困难的生意。粮价下跌,必然导致农民的选择更多。
虽然大部分的农民,无关国界。都要比其他成分的社会成员要保守的多。但是在钱作为衡量的选择上,他没做出的反应,却快的让资本家都目瞪口呆。
来王家道贺的,不仅仅有王家的亲戚朋友。还有生意场上,甚至八竿子达不着的商团成员,连请柬都没有。都敢大摇大摆的拉着贺礼送上门来……
商人逐利,要是王家在他们眼中,一点用处都没有,会如此巴结?
至于官场?
就是另外一幅景象了,随着王家在浙江的崛起,尤其是官场上,军队上的实力不断的增强,只要是在浙江官场上混的官员,都不能无视王家的存在。
这部分的礼物,王鸿荣都让王福安单独记录下来,找机会给人送回去。
其实地方议会的作用不断增强之后,官场上受到的监督将会越来越多,只要作为旗帜的王家不反对,这种处处受到牵制的官场还将继续存在下去。
除去这些人,还有一部分,极小部分的客人,送的礼大都随性,几乎没有太值钱的东西,但却是王学谦的心里最看重的一群人。
王学谦回国也接近两年的时间了,在浙江政坛也是如鱼得水。但是他和本土实力,并没有太多的利益关联。而浙江商团之中,大部分的生意都集中在上海,不管是宁绍财团,杭州的钱帮,还是湖州的丝绸商团和盐商,大部分都是在上海完成交易。
反而控制浙江本土的乡绅,成了和他关系最为淡薄的一个群体。
而随着贸易,银行业,工业的兴起,这些原本在当地拥有很大影响力的乡绅,也会因为控制力的下降,威信一再被挑战。如果是一个普通的政客,这种挑战必然会收到这个利益群体的强烈反对,可是面对控制着现代化军队的王家,这群人心里确实没有多大的信心。
在民国,军火贸易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之中。
军队,政府需要,这是最大的一个需求群体;而在民间,乡绅商团也需要军火,一般的大地主,都会有一支数量不大的私人武装,除了能够欺负乡里之外,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另外帮派土匪,也是军火的一个大买主……
可是在浙江,尤其是在宁绍地区,随着地方势力的削弱,反对派的决心不坚决,私人武装已经微乎其微。
先比江西、湖南,有些地主豢养了上百的私人武装,在浙江这种见不得光的私人武装,最多也是保护主家的安全罢了。
随着社会财富从效率地下的土地,往工业、商业、银行业等转移,浙江的本土势力也会逐渐被新贵们所代替。
普通人,看不出这些变化,甚至利益受到挑战的原本阶层也大都没有发现。
可这些并不妨碍那些开拓了眼界,或者说在某些地方看到过这种模式变化的人,对于眼前的景象,能够更加清晰的发现内在的变化。
赵元任,这位的本来打算只是蹭一张去美国的船票,可是现在他却要出份子钱给人送礼,和年纪嫉妒不相符的脸上,纠结的表情给人一种吃亏了,吃大亏的无奈。
张彭春,他是来还人情的,在张家兄弟最难的时候,王学谦出手帮了他们一把。虽然危机很快就过去了,现在南开都快成了全国最不缺钱的私立大学了,但是当初的那份情他还要记着。
胡适。他发现京城越来越无趣了起来,属于没事闲得慌。
马寅初,算是本地人,要尽地主之谊,出面接待。
……
这些人看到宁波新港区的样子,都吃惊的发现,原来王学谦在浙江已经玩的这么大了?
除了马寅初,来过宁波几次,多半是离家去上海的时候,路经宁波。但也有两三年没有回来过。乍一看宁波的变化,也是吃惊不已。
千里迢迢,都是来给王学谦道贺的,却没想到这群不太靠谱的人,找到了在宁波设计铁路桥的郑华,让这位康奈尔的博士,给他们当起向导。
其实他们很早就来了,至少比大部分来王家道贺的客人都来得早。可是在宁波一待,就是六七天。都快忘记了来宁波的本意了。
这天起来,胡适在旅店吃早点的时候,发现客栈里的人少了很多,差异的找来伙计问道:“今天这么没见多少人?不会哪里有什么好去处?”
“你们几位。一看就是外来的。您不知道,这院子里原本住着的都是去余姚的吗?”伙计乐的轻松一些,掌柜的可不会因为生意好,给他涨工钱。
余姚?
胡适好像有点眉目了。歪着脑袋走了几步,看到赵元任问道:“我们是不是忘记重要的事情了?”
扭头问赵元任:“今天几号了?”
赵元任一翻白眼道:“我怎么知道?说好去余姚的,这些天尽跟着你们此处瞎晃了。不是说今天动身去四明山吗?”
赵元任的怨气很重,他不过是想要一张不花钱,坐着舒坦的船票而已。
胡适这通折腾,等到他终于发现,原来玩过头了的时候,客栈里顿时发出一阵尖叫:“老马,出大事了!”
“老张,别睡了!”
“王庚呢?”
“王庚大前天就走了,你不会忘记了吧?”
“赵元任,你快去外头雇大车,这下完蛋了,昏头了!”
出门能把正事给忘记的,也就是他们几个了。赵元任对于胡适像是给手下安排事的口吻,非常不爽,他好歹也是哈佛讲师了,虽然是教中文的,但是他要让胡适知道,他不是胡适的小弟,他可没有在北大混饭吃。
胡适瞪眼道:“你一个苏州人,连贵州话都能说,到哪里都是本地人,我们出门雇车,肯定要被当成冤大头。”
赵元任低头想了想,还真是这样一回事。他懂三十多个地方的方言,民国任何地方都能去的,除了内蒙、新疆**的方言有可能会让他为难一些。还真让胡适说对了,他在哪儿都是本地人,一口浓郁的本地方方言说出来,很难让赶车的车把式把他当成外乡人看,自然这车价也就下来了。
车是大板车,拉货的那种。赶车的是一个精瘦的汉子,脸堂黝黑,穿着白色马褂,不过已经被汗水浸的有些发黄了,脚上穿着一双厚底的草鞋,裤管卷起。人看着还精壮,就是看不出长相,黑亮黑亮的,毕竟天天在太阳底下晒着,原本的容貌早就大变样了。
不过拉车的骡子看着挺精神,是赶长路的车把式。
赶车的,看着从客栈里走出来几个穿着西裤皮鞋,大半都是戴着眼镜的主顾,顿时心中懊恼,有些怨怼的看了一眼穿着大褂的赵元任。
刚上路,胡适就开始催促:“车老板,能不能快一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