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世争锋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眼神不由的在王学谦的脸上多停留了几秒钟,还是觉得面生。
忽然记忆中,如同阴天中刺破云层的一道金光,瞬间拨云见日一般的如同潮水一般涌过来。老者这才想起来,为什么对王学谦的名字有印象了,突然老者拍掌大笑起来:“完全是因为另外一个人,你是‘仲申’的小老乡,小师弟?”
说话间,还一个劲的抱怨,自己的脑子不太好用,年纪大了之类的话。
‘仲申’是谁?
王学谦毫无印象,不过很快对方就给他揭开了谜题,这个‘仲申’到底是什么来头?原来是浙江人中大大有名的蔡元培,浙江绍兴人。光复会的创办人之一,第一任会长,陶成章任副会长。在光复会创办一年之后,原本这个复兴的**团体在创建之后发展缓慢,但是一年之后另外一个人的加入,改变了这个现状。
章炳麟,号‘太炎’,浙江余杭人。一眼就认定,光复会的宗旨有问题。
原来光复会在创办之初,主要的成员是龚宝铨创办的‘教育暗杀团’,这个拥有非常不协调名字的恐怖暗杀组织,多半的任务是通过暗杀当时满清的政府高官,来扩大影响力(一直在谋划,从来没成功过),以至于影响力指数太低,让人看不过去了。可是章炳麟面对这些新嫩的文化人,已经是‘老**了’,进过号子,讲国学,在这些还在懵懂之中的**新军面前,摆出老神在在的样子,一语中道:“你们几个文化人,搞什么暗杀团,报纸啊!宣传才是**的王道!”
当初的章炳麟,已经是一面**的旗帜。加入之后,光复会发展迅速,不久就跻身当初‘反清**团体’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之后的徐锡麟秋瑾蒋尊簋等人的加入,验证了章炳麟的做法是正确的。
于是,才有了蔡元培戏谑的一句玩笑话:“太炎是吾师!”
这本来就是一句玩笑话,或者说蔡元培面对一场烂摊子之后,无奈之中,突然找到了帮他解决大问题的‘救星’,在枯木逢春之后的有感而发。
其实,章炳麟也不会真的把这句话当真。
蔡元培不同于其他人,他可以把陶成章当成小弟看,但是蔡元培,就不行。达者为先,这也是师道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向有为之人学习。先不说蔡元培只不过小章炳麟一岁,而且二十多岁就是前清的翰林院庶吉士,进士出身。
要不是看到清朝的统治太过于让人沮丧,这才萌生了要反抗的念头。
学识,修养,加上民族感情,他并不比任何一个人要差一些,就是站在章炳麟面前,也是如此。
可有时候,真话没人听,反倒是玩笑话,却被当成真话,传播的飞快。
蔡元培是章炳麟的首座大弟子的说法,瞬间传递了出去。只不过两个当事人都不在意,放任发展之后,就闹成眼下的局面,蔡元培是章炳麟的‘首座大弟子’,而王学谦这个关门‘小师弟’,自然是师出同门的情谊了。可实际上,王学谦对蔡元培的名头如雷贯耳,但却没有哪怕一丁点的自信,人为自己的名字会在京城之中被文化名人所重视。
既然老者一开口,就认出了他,显然是和蔡元培关系莫逆的亲近人。
王学谦顿时多了一份恭敬,询问道:“先生是?”
老者捻起嘴唇上的胡子,似乎是故意拿捏的样子,其实他一旦想起了王学谦的来历,顿时明白,这位不该是趋炎附势之辈,多半和他一样,是被逼的,语气中虽然没有对军阀的恶念,但是无视就是最好的打击。
曹锟满头大汗的坐在主人的位置上,一头雾水,没办法啊!
一句话都听不懂,他还以为……
“老夫辜鸿铭!”
直到现在,曹锟真想有种放声大笑的庆幸,这句,他听懂了。而且作为一个并非文化圈中人士,并在文化圈核心人士眼中的‘土鳖’‘军阀’‘草根逆袭’的代表,曹锟还是听到过辜鸿铭的名字的。
正准备开口夸两句辜鸿铭的本事,只不过面对这种文化圈的‘超牛级’宗师,曹锟其实心里也有些没底,正在犹豫措词的当口,王学谦却开口了:“先生是否有意来杭州办学?”
正在等待王学谦激烈‘回应’的辜鸿铭,短期茶杯,小心翼翼的嘬着茶水,虽说是留洋的博士头衔都有13个,别说在国内,在国际上也是独一份。可还是改不了骨子里传统文人的坏毛病,喜欢端着,等待王学谦潮水般的崇拜之词,扑面而来……
可没想到的是……?
王学谦一开口,竟然是准备挖蔡元培的墙角,辜鸿铭可是北大著名教授,除了校长蔡元培之外,是可以被当成旗帜来宣扬的人物。他刚听到王学谦的话,还以为是听错了,等到明白过来之后,祖籍福建的辜鸿铭不由的怀疑,是不是浙江的山太多,导致人的差异太大?
蔡元培是性格敦厚的学者,要不然也不会折服像辜鸿铭这样的人物。
从弟子看老师,章炳麟的名气,可一点都不比蔡元培小,尤其是在学术上,更是收获颇丰。只不过脾气太执拗,年轻的时候,倒是和罗素的一个弟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很像,嘴皮子很利索,骂人一时无两,但要是嘴上吃瘪了,就喜欢动拳头。
当初哲学家波普就在剑桥吃过维特根斯坦火钳子的厉害,当然,章炳麟出拳打出一个恶名声的前科。
辜鸿铭原本也是非常尊重章炳麟的,可是和王学谦才说了十来句话,顿时明白了。
王学谦才是章炳麟的嫡传弟子,蔡元培最多算是‘带艺入门’,差的远呢?
为此,辜鸿铭很像说一句:“你挖你大师兄的墙角,他知道吗?”r1152
大世争锋 第823章 【冒充文化人的结果(下)】
热门推荐:
h2>在这个时代,教授,尤其是知名的教授,是没有天敌的。
杀人文,眼下的军阀,还没有那个勇气。
所以,曹锟看着辜鸿铭和王学谦谈的火热,心里像是挠痒痒似的,一阵的难受。可没办法,对付辜鸿铭这种拥有社会地位,没有当官需求的人,曹锟一点好办法都没有。连下大狱,这种极端手段,他也不敢干。
毕竟,军阀一旦要成为一个政客,就得兼顾名声,文人是出了名的嘴贱,骂人不吐脏字的主,就他的学识,估计真要是辜鸿铭写出一篇骂他的文章来,他也看不出来。他真要是和文化圈的人斗上了,最后吃亏的肯定是自己。
于是,曹大帅在生闷气之余,只能把刚上任的教育总长马邻翼给怨上了。
曹锟倒是有心开口,可他也怕闹笑话,等到府里的幕僚在窗口偷听,而他的侍卫官这才偷偷的跑到了他的身边,就看长相,就能看出来,这位侍卫官也是天津卫,曹家屯走出来的,面相老实巴交的,仅有眼珠子透着贼溜溜的光芒。
“大帅!刘参议听出来了,这两人说的是外国话……”
曹锟那个叫气啊,要是说民国话,他不就听懂了吗?傻子都知道是外国话,但是有客人在,他也不好意思呵斥手下。低声喝问道:“外国多了去了,到底是哪国话?”
“听着像是英吉利话,可是又不像!”
“废话,英国佬说话不是这个味。”曹锟见多识广的肯定道。
“估计也不是法兰西国的……”
……
曹锟很纠结,当然更加纠结的还有在窗口偷听,被赋予了重大使命的参议官,他留学的是东洋,不是西洋,他哪里知道王学谦和辜鸿铭嘀嘀咕咕的说的是什么?
可大帅等着听信呢?
有心编撰一二,但是在正主面前,很容易被拆穿了,最后丢脸的倒不会是他,可是大帅失掉了脸面,能放过他一个小小的大帅府参议吗?生出悲愤之情的大帅府小官僚,心头冰凉,冰凉的,当官难,当一个想要装文化人的土鳖大帅的手下更难。
可就在这个时候,王学谦和辜鸿铭之间的谈话,也转变了方向。
辜鸿铭虽然从小生活在海外,在马来长大,英国求学,德国深造……可以说,他的求学道路就已经是一条传奇之路。加上对于传统文化的敬畏,西方文化的了解,他已经是民国对中西文化研究最深的学者,甚至没有之一。
文学,艺术,传统和现代的颠覆,哲学,信手拈来的洒脱,让人很难和辜鸿铭的外表联系起来。
看他的样子,本来就是一个古怪的糟老头子。
不过王学谦也不是白给的,对于历史的清楚认识,多的不仅仅是哪一点预知,还有开阔的眼界。加上本身对于文化属性的东西颇有了解,虽然辜鸿铭的思维一般人很难跟得上,但王学谦还是勉强能够让谈话变得对等,而不是单方面的请教。
曹锟在一旁,也不着急了,他知道自己府邸里的人都是些什么家伙,酒囊饭袋的居多。
不过看到王学谦竟然说话间,额头渐渐出汗了,虽然一句听不懂,但是看得也是津津有味,配合着他招牌式的憨厚表情……在侄子曹士杰的眼中,简直有些不堪入目。
“子高,你是学什么专业的?”
“嗯……”
王学谦愣了一下,刚才还在说尼采的浪漫主义思潮和相对于偏激的哲学思想,却完全被其幽美的文字给掩盖了……突然,辜鸿铭问王学谦是读什么专业的,没办法不发愣啊!可王学谦也是心思敏捷之辈,一愣神的功夫,心中苦笑:“都按着这个老家伙的思路走了,这样子下去,自己非要出丑不可。”
决心转变思路,反问道:“辜老好像并不关心教学?”
“怎么可能?我一直是一个称职的教师,这一点学生可以作证。”随后,辜鸿铭尴尬的笑了笑:“现在放假了,忘了学校没多少学生了。”
“您在德国生活过那么长的一段时间,难道就没有发现眼下的国内教育出了很大的问题?梁启超先生说,国家的未来在少年,可我中华少年,智慧未开,怎么为国家独立,民族富强出力?”王学谦像是机关枪似的,接连抛出了几个问题。
王学谦猜测,辜鸿铭这样的人,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
这段日子,可以说是燕京,乃至整个北方教育界最为灰暗的时期。由于战争,两大政治军事集团较量,导致原本就不受待见的教育部,在近一年中,没有一分钱的拨款。国立大学的教师工资都发不出,除了少数的比如北大,才没有发生拖欠教师工资,但也是打了折扣发的。
南方的学校,财大气粗的都是教会学校,但是政府办学,辜鸿铭也没多少把握。
但要一开口就拒绝,让王学谦有些下不来台,所以才东拉西扯。
没想到王学谦直奔主题,直接让他表述对国人教育的看法,在世界上教育最为发达的德国,生活了七八年,辜鸿铭要是没有一点感触,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有感触又如何?国内的情况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复杂。
有些地方,一个不大的河,就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小政权。
这等乱世,谈什么教育?
回国多年,辜鸿铭其实是失望了,他想着窝在北大,至少还有蔡元培这个朋友,也不至于太过于冷清。至于南方的浙江?他可听说了,浙江最大的现代书院,求是书院都已经关掉了,而求是书院也是浙江境内,唯一的一所拥有现代大学教育机制的大学,也是浙江大学的前身。
后来改名大学堂,也是国内最早创办的大学之一。
但是不同于其他的早期大学,求是学院创办之初就磕磕绊绊的,浙江富庶之地,又是国内的文化重镇,在科举时代,也是出进士最多的省份之一,读书人不认可是一方面;而浙江又是经济大省,地方富庶,自从日本崛起之后,留学日本相对低廉,有家底的,就选择游学日本,既能开眼界,也能学到更贴近于西洋的科学和思想。所以,在浙江办学要比其他省份更难。
辜鸿铭虽不说,但心里的想法却瞒不住王学谦,无非是因为求是书院已经关闭了两年,想要再次复课,难度可想而知。
就看郭秉文从无到有创办国立东南大学,这还是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但是步步维艰,尤其是有实力的讲师教授,都不好请。听说,郭秉文老不容易拉拢的一些教授学者,还被一个师弟让截胡了,要不就是被挖了墙角……
“先生是在担心办学无资金?”
“钱不是万能的。”
辜鸿铭说了一句让自己脸红的话,当然,燕京城内的大学教授,就是工资不发,也不会饿肚子。给报社写稿子,挣稿费,也不老少。更有甚者比如胡适,已经隐隐有‘金牌培训师’的名头,到处讲学,到处挣外快。
可如果说办学校,还是一所大学的话,没有钱,想都不要想。
“两百万。”
王学谦一开口,就是让辜鸿铭有种戚戚然的伤感,谈钱,谈钱多伤感情啊!老朽要是有两百万,也能办下一个南开。显然,天津的张伯苓也不是默默无名之辈,南开在获得了大笔的资金注入之后,已然成为北方最重要的名校之一。
“三年内,学校的建设资金不少于两百万。除了每年的正常开支外,学校工科理科等应用技术学科,还将获得每年不少于20万美元的研究经费,用来采购国际上先进的设备……”
“不要再说了!”
辜鸿铭喘着粗气,这哪里是办学校啊!简直就是败家,国内的大学,哪家大学每年能花掉上百万的资金?
还花两百万建设学校,辜鸿铭觉得要不是自己脑子坏掉了,就是王学谦脑子烧掉了。
可王学谦显然并不是头脑发热的人,浙江没有一所正规的大学,这对于他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宁波以及其他地区,将在未来的几年内,持续投入基础教育的资金。按照教育厅长陶行知的建议,小学,中学,将实行半工半读,用来激励学生。另外也方便家庭负担重的学生,能有时间帮助家里干活。
但是这也无法阻挡的是,在未来的五年,甚至十年之后,大量的中学生毕业。然后,浙江竟然没有一所大学,只能将好不容易花巨资培养的学生,都送到其他省份的大学,等于是将整个浙江的未来都断送掉了。
留学倒是一个不错的出入,但总不能有都留学吧?
这也不现实,所以,在近期内,创办一所大学,对于浙江的整个教育体系来说,举足轻重。
而一所知名的大学,没有一个知名学者担任校长,起步就等于比别人矮了一截。王学谦倒是考虑过竺可桢,这位浙江的奠基人,眼下还在师范学校教书,回国也没几年。担任校长,未免轻率了一些。至于章炳麟?因为身份特殊,容易引起北方政权的警觉,于是找一个在学术界有民望,还要不关心政治的名宿,就成了王学谦的一项心病。
其实,他原本想着拜访一下蔡元培,让其帮忙留意一二。
这不辜鸿铭自己撞上来了,这位拥有13个博士学位,精通9国语言,在欧美都享有盛名的大师,无疑是王学谦此时最好的选择。
虽说钱不能打动文化人的?
就看此时此刻,辜鸿铭脸色潮红,目眦欲裂的样子,就知道,这位的心中已然是天人交战。咕咚一声,似乎是吞了一口水似的,但实际上,辜鸿铭就干坐着:“是没糊弄老夫?”
“去年,为了投入宁波以及周边地区的基础教育,已经下拨了200万……”
“好小子,以后我跟你混了。”
……
辜鸿铭的爽快,让王学谦一时间都转不过弯了,是,没错,这个世界钱的魔力一点都不比物欲横流的时代少一丁点,但要是大师级别的学者怎么好勾搭,王学谦甚至想,自己在报纸上张贴榜单,不是更容易一些?
或者干脆,群发信件,来一个竞争上岗。
见王学谦还有些犹豫,辜鸿铭宽解道:“你放心,不要你多给工资。”
这个口气,倒是让王学谦确认,辜鸿铭是认真的,这才欣喜道:“先生决定了,不反悔?”
“这有什么好反悔的?”辜鸿铭不乐意道:“北大已经不是前些年的北大了,这几年的日子也不好过,很多教授都在做打算,似乎仲申也以为经费的事情和教育总长吵过几次,估计也难……”
王学谦只知道蔡元培这两年在为创办中法大学奔波,在燕京准备筹备一所以留学法国的培训学校,用勤工俭学的方法,来完成留学法国的学业。
相反,他对蔡元培的近况了解的也不多,仅此而已。
听说蔡元培在北大的日子也不太好过,王学谦忍不住想,不会这位准备离开北大了吧?
要是蔡元培离开了北大,自己邀请他去担任筹备中的浙江大学,希望应该很大吧?
一时间,王学谦很没节操的动心了。
辜鸿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中暗骂,这个王学谦怎么如此薄情,这才刚刚答应自己,一转眼的功夫,却变心思了。原本就长相有些犀利的眼神,由于紧张,未免让人感觉有种凶神恶煞的侵略感。
“小子,你可是刚答应老夫的。”
被人在耳边咆哮的滋味,很不好受,但王学谦不得不忍受下来,苦笑道:“辜老,我不过走神了。”
“你别转移话题,是不是打算邀请‘仲申’,把老朽一脚踢开?”辜鸿铭先入为主的思维,有种咄咄逼人的压迫感,但却没有猜错王学谦的想法,虽然不全对,但王学谦在刚才确实动心过,这是不争的事实。
好说歹说,才安抚住了辜鸿铭,并且让在门外的陈布雷安排了行程,这才算是了去了一桩心事。
曹锟好也从浑浑噩噩,宛如昏睡的表情中,清醒过来。
“子高大才啊!刚才本帅愣是一句没听懂你们说什么?”
客人太不把他当回事,曹锟当然有些心头不悦。不过眼下,他也没有翻脸的打算。其实说起来,曹锟的脾气在军阀中还算是好的,要是换一个人呢,说不定刀都拔出来了。
王学谦抱歉的解释道:“刚才辜老再考校在下的学问,而在下有意邀请辜老去南方办学,这不……”
曹锟抚掌开怀大笑,几乎不带转弯的,就表示他全懂了:“子高,这些读书人,虽然一个个把礼仪道德挂在嘴上,但是骨子里也离不开那些个黄白之物,却一个个端着。你老实说,刚才是不是谈钱了,这老家伙才答应下来的?”
王学谦没法反驳,他刚才确实说钱了,而且还不老少。
别看曹锟粗人一个,也办教育,在天津老家兴建的小学就不说了。南开作为天津的当地学府,北洋不少军界的高官都有过捐款,曹锟也不例外,其中最多的还是前江苏督军李纯。
张伯苓之所以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将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集团创办起来,还是靠着这些目不识丁的督军大人们,才越办越大。
当曹锟表示,文化圈的那些勾当,他了解。手下顿时献媚不已。
“大帅英明!”
“这帮读书人,除了穷酸,就是会要钱。”
……
作为曹家眼界颇高的新生代,曹士杰肯定知道王学谦说的钱和曹锟理解的钱,不是同一回事。教育投入怎么可能会和贪墨的钱混为一谈呢?心说:‘四叔,您老少说几句吧,这话越多,露出的破绽就越大。’可是曹锟正说在兴头上,拦不住,他也不敢拦,只好捂着腮帮子,一脸纠结的愁眉苦脸。
“士杰,你捂着脸干嘛?”
“牙疼。”r1152
大世争锋 第824章 【对答】
“牙疼?多吃麻花,牙口就练出来了!”
曹锟的土方,永远透着接地气的味道,他似乎压根就不应该出现西苑之中的亭台楼阁之中,而是更适合贩夫走卒之间。【】
“叔,麻花好吃,但也不能治病!”
面对曹士杰的反驳,曹锟不在意的笑了笑:“这倒霉孩子,我就这么一说,你还当真了。”
曹士杰感觉胸口涨的难受,他要是继续呆在这里,估计早晚要被气炸了不可。
想了个托辞,就离开了。
曹士杰的心里非常清楚,曹锟并不在意王学谦在场是否给他面子,他需要验证王学谦的诚意,还有浙江虽不在直系的掌控之中,但对于直系的态度,是否带着另外的目的。
比方说暗度陈仓?
“子高,别在意,这孩子不坏,就是脸皮薄。”曹锟对于曹士杰表面上是满不在意的样子,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这是在维护曹士杰的形象。
可王学谦却为难起来,他和曹士杰是同辈之交,要是应承了曹锟的话,那么就平白无故的长了一辈。总不能,他和曹锟称兄道弟吧?
曹锟拿捏的看了一眼王学谦,面对谈话对象,大部分军阀出身的高官,都喜欢看到的是一张老实巴交的脸,可有时候事与愿违,王学谦的长相仪表,从哪方面看,都不像是敦厚老实之辈。
说话的可信度,在曹锟这里已经是打了折扣了的。
虽然曹锟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政客,但是作为一个军阀,他的秉性在政坛还是非常讨喜的,直来直去的性格,说话从不拐弯抹角。至少同样政治经验并不太丰富的王学谦会很喜欢。
曹锟活跃气氛般的说了几句家长里短的开场白。就直奔主题道:“子高,南方的情况你也知道,向来不服北方政府管辖的大有人在。但是站在我的立场上。还是少一点战争,这样对于大家都好。”
直系的上下已经统一了意见。南北战争继续下去,只能是给自己找麻烦。
北方的军队再强悍,也无法打下整个南方。更何况,直系的背后,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张作霖。
“大帅是在担心广州?”
曹锟的眸子中,流出一种仿佛觅得知音的惊喜,点头道:“孙某人,不是一个安于平静的人。作为对手。他的份量很强,根本就不用担心。但是作为一个搅局坏事的主,他倒是一把能手。”
“子高是年轻俊杰,不放帮我分析、分析,我曹某人该如何处理军国大事,金刚怒目虽然容易,但做起来可不好做啊!”
即便是曹锟,也对孙逸仙的做法非常不屑。这些年的南北战争,更多的是因为‘国党’自认为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但是却成了实实在在的在野党。排除在了政治中心之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