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世争锋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一时间紧张的看着王学谦。朱葆三还小心的问了一句:“贤侄,蒋百器虽然没有多少名气,但是筹办一个地方旅的参谋长还是绰绰有余的。可蒋百里确实是一个人才,民国初年的时候,他还是保定军校的校长。才气、能力都不缺,唯一的缺点就是冲动了一点。要不是当年保定军校被袁世凯关闭,他早就在军界桃李满天下了。”
王学谦这才回过神来,不解的问:“伯父。您这话是什么意思?”
蒋百里就不说了,蒋百器也不是什么无名之辈,他可是孙中山的参谋总长。要是蒋百器,也就是大总统行营的总参谋长蒋尊簋不过是一个地方保安旅的参谋长的料,这‘国党’还是趁早洗洗睡吧,参谋总长不过是一个地方警备旅二当家的前程,还有啥奔头?
“哪个贤侄……蒋百里没有带过兵。但是据说是很有能力……”
见朱葆三小心翼翼的样子,王学谦木然,他是嫌弃两位大神了吗?忙摇头道:“伯父,你想到哪儿去了,小侄这是心理没底,这两位是否愿意在浙江带兵。都还是两说呢?小侄是怕到时候委屈了两位……”
朱葆三这才松了一口气摆手道:“别人不敢说,可要是我出面,百里是要给几分薄面的,再说了,他也该找一个事做。整天和一帮文人混在一起,成何体统?”
要不是觉得就自己的拿几把刷子。实在难以说服这样的军界已经崭露头角的名人出任一个小小的地方旅的军官,他是在说不出口。
即便是回国不久,在京城无所事事的王庚,他都准备了好一通说辞,想着如何能把人先忽悠来浙江。可王学谦忍不住纳闷,这两位这么大的名气,会听朱葆三的吗?
恰恰在这时,虞洽卿冒出了一个问题:“贤侄,虽说宁波一地,加上周边的几个县,要想养活一个旅的部队不难。可宁波富庶之地,没多少人愿意当兵,难不成我们还要去别的地方招兵不成?”
“还有,宁波控制在商团手中,还是控制在新一届的市政府手中,都是一个棘手的事,如何发展地方,就会困扰我们。商团的人,让他们做生意,容易。可要是让他们当官,颇为困难。你有把握能让宁波发展起来,而不是走下坡路?”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王学谦的心中本就有计较,但没想到虞洽卿会在这个场合提出他对市政发展的建设。
其实虞洽卿说这话,并不是说商团缺乏人才。
‘浙商’作为民国时期,最大的商团,取代了晋商,独霸私人金融行业。不乏眼光超前,具有卓越才华的人才,可要是让他们当官,连他都不敢保证,这些家伙会不会中饱私囊,毕竟这是官场的规则。再说管理一个城市也不容易,而宁波作为鱼米之乡,工业结构并不比杭州等地要好很多,跟上海更是无法比拟。
种种问题,虽说是在能够守住宁波这一某三分地的基础上,才有的。
可是真要是被一群毫无能力的人霸占了,和土匪抢地盘何异?
反倒是王学谦显得胸有成竹的样子,点了点头,算是应承了下来,扭头问朱葆三:“伯父这里是否有宁波地图?”
“有倒是有。”
说完,朱葆三对着走廊的方向喊了一句,管事虽然那了一把椅子,坐在走廊口,放眼望去,整个二楼的房间在他的眼中依然无疑。听到老爷喊他,忙站起来询问。
不一会儿的功夫,白纸,地图,甚至是夹子都准备好了,拿到了房间里。
拿着手中的毛笔,在砚池里添了添墨汁,凝神打量了一会儿地图。
边上的虞洽卿说了一句:“这是民国初年英国人画的地图。”
而朱葆三还在低头看着王学谦带来的几封书信,来往的电报,还有约定的合约,都是私下的签章,本来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但无疑都是出自卢永祥和段祺瑞本人之手,像他们这样的大人物,是不屑和王学谦合起火来,欺骗商团的。
一来,这太小儿科了,可以说宁波的政权没有交接,‘浙商’是不会动真格的;二来,与其和王学谦做交易,还不如直接和商团做交易。
看到最后,朱葆三心里也只能暗叹:“说是误打误撞,可要是没有这份魄力,连这误打误撞的机会都没有。”
正在这时,王学谦轻轻的咳嗽了一声,一张白纸上,赫然是浙江南部的地图,虽然简单,可看上去一目了然。钱塘江、曹娥江、甬江,浙江三条最重要的水域之间,是富饶的宁绍地区,再往南就是台州、温州,多山少地,人口也不如宁波和绍兴稠密。
“伯父,现在开始吗?”
“好,开始吧?”
朱葆三有点奇怪,在宁波城被王学谦勾勒的特别清楚,心头不由的嘀咕:“这留洋的人就是不一样,看上去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处处透着本事,这线条画的,跟印出来的一样柔和。”
其实朱葆三对留洋的学子,更多的时候是不待见。
因为他家的老三,就整天和盛宣怀的四儿子腻味在一块儿,两个人算是臭味相投。而盛家老四可是剑桥的学生,说起来,是一等一的人才。可就是……对此,朱葆三也懒得说,不过他心里有计较,他家的老三是被盛家老四给带坏了。
王学谦看着地图,卢永祥给出的条件其实还算一般。
出了宁波之外,其他的几个县,都是多山少地,人口不是太稠密的地区。按照卢永祥的计算,这些县份一年的税收也不多,几个县加起来,甚至还不如宁波的两成。
“相比上海来说,宁波的港口在航道边上,大小的船只很容易的进入港口。不过镇海作为港口的缺陷显而易见,一来近河口,和河运相冲突。而来,镇海周边人口稠密,想要建造港口,需要投入巨大,所以北仑就成为了新宁波港的第一选择。”
虞洽卿打断道:“等一下,北仑虽然都是滩涂,那地方大部分都是沙地,除了种西瓜也没多大的用处。但是北仑距离镇海不近,要是换船周转,这可不是得不偿失吗?”
“不是周转,而是分流。大船进北仑,小船和客轮去镇海。老港口继续用,新港口建成之后,就能发挥巨大的潜力。为此,原先筹备建造的铁路将延长,从甬江中部的江北镇过甬江,然后延长至镇海,增加20公里货运铁路。”
虞洽卿脸色一变:“等等,20公里铁路,少说也要80万大洋,加上两座桥梁,100多万呢?钱从哪儿来?”
朱葆三却笑道:“放心,虞老弟,我们可以收税!”
这话说的,理所当然,而且连打断的地方都没有。反倒是虞洽卿嘟哝着郁闷的不得了,这都是没影子的事,这一老一小的,说话就轻飘飘的一句,就把整个宁波地区的税收揣到了兜里。
这可是到处都要用钱的啊!
一下子出100多万,连眼皮都不眨一下,够可以的。
虞洽卿要比朱葆三想的更多一些,比方说要养军队,军费就是一项很大的开支。再说了,税收重了,地方上的老百姓还不骂死他们?
千里为官,摆下一个乱摊子,到时候拍拍屁股走人。可都是本乡本土的,低头不见抬头见,真要被人戳着脊梁骨过日子不成?想到这些,后脊梁就有些发冷,脸上不由的紧张起来:“子高,慎重啊!”
(有推荐的朋友,帮把手,投几张推荐给水鬼,拜托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阅读。)
〖∷更新快∷无弹窗∷纯文字∷〗





大世争锋 第447章 【诱人前景(中)】
“任何一笔投资,只要运作得当,对于一个拥有超过400万人口的地区来说,并不会造成太大的负担。港口建设可以分步骤来,先筹办一个能够直接装卸万吨巨轮的一期工程,然后根据需要,港口的吞吐能力,不断的追加投资,将整个港口做大做强。”
“在黄浦江,万吨以上的巨轮想要卸货,很难直接停靠码头,而且黄浦江由于是河流航道,还需要定期的清理主航道的污泥,才能保证航道的畅通。可这对于宁波北仑,甚至是镇海一带,都不是问题。只要道路畅通,仓库设备完善,万吨巨轮停靠港口,直接卸货。这种便利,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罕见。”
“只要完成了铁路,港口,公路,仓储的结合,宁波的发展速度一定会让洋人都吓出一身冷汗。”
通商,开埠。
对于商人来说,就是货物流通,广开财源。这不难理解。见朱、虞二位暗自点头,王学谦心中更有底了:“其实最重要的是建立港口,铁路的中转货运。一旦这个模式建成之后,从宁波能够直接北上抵达南京,依托津浦线的不仅可以将南方的货物送抵北方。而且还能将海外的货物运送抵达宁波,从而分流上海外国人洋行的生意……”
“哎,等等,分流上海洋人的生意……这样人会答应吗?”
朱葆三的心里头可是门清,他当初在闸北做的是五金生意,后来生意做大了,涉及洋行的买办,开班银行,金融保险公司……从民国之后,上海对于远东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西方人对全球城市的经济排位中,已经是全球经济实力最强的四个城市之一。
排在上海之前的,是纽约,伦敦和巴黎。
而巴黎的排名在上海之前。完全是因为照顾法国人的面子。因为经历了欧战的浩劫,巴黎也不在是人间的天堂了。
还有一种争论,认为上海占据民国贸易的40%,美国的纽约时报甚至评论,上海港控制着民国贸易额的60%。每天进出上海港的万吨巨轮就有几十艘,大小船舶不计其数。
如此繁华的港口,却几乎不征收任何关税,这对于英法租界来说,或许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民国来说。每年损失的关税达到数亿。而对于出口来说。浙江的茶叶、丝绸。江西的瓷器和钨矿等等,都是通过上海港出去的。
王学谦说是利用宁波港的天然条件,分流上海的海运,可实际上呢?
他是打着开通宁波港的旗号。却干着合法的走私买卖。既然不用缴纳关税,那么英法在租界里的洋行,通过倾销英法工业的货物的洋行,将受到在质量比英国货不差的美国货的冲击。
这还没完,王学谦还继续说:“仅仅凭借美国人的货物,是无法全面打击英国洋行的市场份额,我们要需要做更多的事,来弥补这部分差距,在彻底击溃英国倾销商之前。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抗衡英国人的商品。”
朱葆三吃惊的张着嘴巴,到底是岁数大了,口水挂在嘴角,亮晶晶的。哧溜一下。吸了一口,这才没有闹出洋相来。虽说王学谦说的太新奇,以至于他这个年过古稀的老人,都听着新鲜。
平日里说,这辈子大风大雨,什么没见过?
朱、虞二人干涩的双眼贼亮,虽然很多地方还有欠缺,心里颇有疑惑,但他还是觉得王学谦真要这么弄了,在外部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确实能干出一番让他都不敢想的事业来。
虞洽卿忍不住问道:“子高,你说的虽然很好,但是又两点似乎疏忽了。”
王学谦笑道:“虞叔你是说价格竞争不占优势,还有上海扼守住了长江咽喉,即便宁波发展起来,也无法和上海争夺地域优势,反而有受制于人的危险是吗?”
他既然敢这么说,处处针对英国人,这么会没有想到这些关键呢?
对于民国来说,控制上海,就等于控制了整个民国一般以上的贸易,赋税,这其中产生的巨大价值,并不是想要破解就能破解掉的。
但是王学谦还是想到办法:“沪宁线和沪杭甬铁路线的贯通之后,在南京,就能拥有一个长江中下游最理想的港口。而铁路不仅仅就靠着一条津浦线就可以了,等到宁波以及周边的局势稳定,首要的工作将是开辟西线铁路的建造。宁波至金华,衢州段的铁路也是今后几年的首要工程,随后的延伸,中期目标将是开通衢州至株洲的铁路,完成和在设计中,并建成了一部分的武汉至广州段铁路的联通,而铁路也将分布进入江西,安徽,和湖南。利用湘江的航运,和西南完成交接。”
“至于价格,其实从运费,买入的价格,在机械品上比英国货稍微便宜一些,但数量不大的情况下,这种价格因素不明显。但是我们可以在宁波创办工厂,在初期打开市场之后,以后只购买工业品的核心部件,而其他能够自己生产的部件,将全部在浙江生产。培养人才,将英美的技术防制,彻底完成国内生产,国内销售。这样不仅运费下来了,还能增加赋税,产业工人的培养,通过低廉的工人工资的价格,把英国货挤出远东市场。”
“子高,你说的工人工资是怎么回事?我们知道,英国人的工资当然要比国内的高,但是高到什么程度,我们也是非常困惑。”
朱葆三大半辈子都是和英国人在做生意,当然知道英国货贵,一是质量过硬,另外一个原因大半是因为工资的原因。
可英国工人的工资到底贵到什么地步,他也是一头雾水。
王学谦点头道:“工业品的价格因素,很多都是因为工资的成本造成的。就比如说,我在外面停的那辆戴姆勒,售价比劳斯莱斯都要贵1500美元,是美国造的凯迪拉克汽车的3倍。除掉设备采购的价差。英国汽车行业技术工人的周薪,在18英镑左右,不到100美元。而在美国,工资最高的福特工厂,工人的周薪也只有30美元。”
说道这里。连财大气粗的‘浙商’巨头朱葆三,也不由的倒吸一口冷气。
100美元,还只是一个礼拜的工资,那么一周的工资就不是得要400美元。
这那里是工人啊!
简直就是劫匪。
不仅如此,让他更胆战心惊的是,王学谦继续说:“其实在汽车领域,新技术的运用,美国人走在前面。就同等型号的汽车来说,美国汽车要比英国汽车更可靠,但是价格只能是英国汽车的三分之一。这就是工人工资造成的。而不仅仅体现在汽车工人的工资。上游的钢铁工人。轮胎制造工人,仪表工厂,汽车装饰的木匠和皮匠的工资,英国的工人都是世界上最高的。”
“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样。一环扣这一环,死死地抱在一起。英国人根本就无法打破高工资带来的工业品价格傲视全世界的现状。而且,欧战之后,大量的士兵阵亡,而这些士兵都是年富力强的青壮,这对本来人口就不多的英国雪上加霜。虽然作战士兵都已经回家,但是英国拥有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本土加上海外的驻兵不能少于150万军队和警察。这些人是无法投入到工业生产中,还需要大量的赋税供养。这都是英国人无法逃避的问题。”
听到这一席话。连虞洽卿的脸色都变了,喃喃道:“我手下,连英国剑桥毕业的博士,才不过开了一个月350大洋的工资,这个……”
虞洽卿显然很想说。拿这么一点工资,比英国汽车工厂抡大锤的工人都不如,他的手下还不造反,简直就是奇迹。连朱葆三的脸色都不太好看,显然这两位都有这样的顾虑。
虽然很想笑,但王学谦还是忍住了。一来,这么严肃的谈话中,显得不尊重;二来,他幸灾乐祸的样子,肯定不受待见。
“这场产业竞争的结局已经显而易见,英国必须进行产业改革,用高附加值的产业替代需要大量工人,附加值低的产业,从而在产业结构上,领先其他列强。也就是说,将来英国人会选择技术更加先进的工艺,用新的工业品来替代原本已经落后的工业品,比方说纺织业的衰弱,英国人是无法面对的。因为纺织业需要大量的工人,但每一个工人的产值将非常低廉。所以从初期的时候,我们并不会和英国人有直接的冲突,反而会有短暂的合作期。”
虞洽卿彻底糊涂了,王学谦的话前后矛盾,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可听着又觉得有道理,英国人的工资都高成那样了,很多产业自然会放弃。而转移的方向很明显,是亚洲。
而在亚洲,日本的产业工人的素养,显然要比民国的高一点。但这也是机械工业领域,像是造船,冶金等行业。但是纺织行业,这种差异反而并不大,甚至几乎看不到。
“贤侄,你是想说……”
王学谦点头道:“日本以廉价的棉布,质量无法和英美货相比,也仅仅是和国内的产品在伯仲之间。和日本人一样,我们的工人一样拥有极强的韧性和忍耐力,不惧怕高强度的工作。但是针对日本,我们有一个让日本人无法绕开的先天优势。”
“什么优势?”朱葆三对此也非常好奇,好像从大清朝开始,对上日本人也不太给力,甲午之后,更是低着头见人。
王学谦沉声道:“因为原料产地在国内,我们只要控制了棉花的原料产地,就能扼住日商的咽喉。在和英国人争夺市场之前,先把日本人挤出市场。”
〖∷更新快∷无弹窗∷纯文字∷〗




大世争锋 第448章 【诱人前景(下)】
“把日本人挤出民国市场?”
“没错,日本的经济很薄弱,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个国家缺乏资源。<日本在没有控制朝鲜之前,铁和煤都需要进口。人口有很多,所以,一旦失去了商品的市场,凭借国内市场,日本的经济只能不断的畏缩。而将日商挤出棉纱市场,这还仅仅是第一步。”
“棉纱行业扩张,也不容易。”
“政府扶持,银行投资倾向。双重保障之后,棉纺行业必然会蓬勃发展。挤压日商也不再是难事。”
有人听着提气,有人却不免担心起来。
高兴的是朱葆三,在他看来,日本人比民国还穷,却嘚瑟的好像是阔佬一样。好吧,这些年这小鬼子也爬上来了,在爷们头上拉屎拉尿,尤其是他倒霉,实际上是被日本人拖累了。
而且王学谦说的也在理,民国的商人,之所以无法和列强的洋人争夺市场,无非是缺乏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扶持。
‘浙商’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银行。
在上海滩有名有姓的大银行,就有十来家,其中三家还是在全国排名前十的大银行,资本雄厚。如果再控制了地方,这可不是一加一的反应,而是成倍的增长。
朱葆三兴奋道:“说的好。这小日本的碎花洋布卖的到处都是,想想也是,这些棉布所用的棉花,都是苏北产的。要是在源头上卡住他们,我看也闹腾不起来。再说了,这小日本也缺德,用的苏北的棉花,上海的工人,硬是和苏商争夺棉纺市场,要是再让他们这么下去,估计张謇这老家伙也要顶不住。”
“朱兄。你先不要忙着说话。”虞洽卿拦住了朱葆三。
这生意做得,为什么虞洽卿小心翼翼的样子,让他看着都有点窝火。
“虞老弟,是是否是担心过头了?”朱葆三满是褶皱的嘴唇,啧啧的发出声响,表露出他的不满。其实也没几颗牙了,老人就喜欢瘪嘴嘬吧几下。
虞洽卿苦笑道:“哪里啊!朱兄先等等,听我说。子高,你是否准备真心扶持卢永祥,这个人太能隐忍。要是实力强了,最后可是养虎为患,不好对付。再说了,日本人是好糊弄的?将来要是闹出了纷争,政府不会向着我们啊!”
“虞叔多心了。”王学谦莞尔一笑:“国货,日货,争夺的都是低端市场。控制原料并非是单纯的打压收购价格,而是用另外的途径。一来,可以和农户结成长期的合作;二来。可以彻底断绝日商的价格战。将来各地的货栈沿着铁路开办起来,不仅可以把货物贩卖到更远的地方。而且还能以货易货,收购粮食,棉花。甚至矿产。湖广的百姓吃不起盐,用不起棉布,但是如果有粮食,一样能够换到。粮食收购也会顺利的多。”
“而收回来的粮食,不仅可以用来补充粮仓,还能投放市场。面粉加工等行业,都是利润非常可观的。所以,内流的船运也需要开办起来。”
“哦,还有这个办法?”虞洽卿来精神了,放下翘起的二郎腿,眼神直勾勾的盯着王学谦,深怕漏掉了一个字。宁绍轮船公司不温不火的,确实让虞洽卿伤神不已。可有找不到能够获利的其他方面。
仅仅王学谦的一个小建议,就让他茅塞顿开。
唯一难弄的就是长江上的青红两帮派的人马,控制着几乎所有的码头,但是虞洽卿要是出面和上海青帮的大佬合作,也不是难事。再说了,王学谦似乎和帮派中也有不少关系,到时候拉拢他一起干,也是一笔好买卖。
王学谦咳嗽了一声,看着两个加起来一百二十多岁的长辈,说实在的,也他担心靠着这两个人,是否能够将初期的设想一步步的做下去,但他也别无办法,只能姑且一试:“农民种地影响产量的情况,不外乎几种情况。种子的好坏,老天是否给面子,还有就是精心护理庄家。对于我们来说,种子是我们唯一能够控制。优良的种子可以让农田产出更多的农产品,而棉花育种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种子,在种植过程中,并非都一定是高产的,如果有一个育种基地,就能持续保持高产。”
“你是说,筹办种子公司,把农户的种子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虞洽卿要是只会坐等生意上门,他也不会成就现在的事业。
也是一点就透的人,这一刻,他想到了更多。只要控制了种子的播种,农户就不得不将地里产出的棉花卖给收购公司,完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到时候,不管自己开纱厂和棉布厂,还是卖棉花,都是一笔不错的买卖。
关键是,到时候想卖给谁,就卖给谁。
在民国的商人中,很少会想到垄断,而垄断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就已经屡见不鲜了。王学谦的话,确实像是给虞洽卿打开了一扇窗户一样,让他豁然开朗。
虞洽卿还是回到了原来的想法:“苏北是直系军阀的地盘,现在支持卢永祥,是否已经晚了?而对我们来说,连控制卢永祥协议里的地盘,都有点力不从心,怎么还能把手伸到苏北去?”
有一点他还是给王学谦留了面子,没说。
1...208209210211212...60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