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领主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倦鸟迷途

    这就是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不过因为华夏军现在几线作战,又要进攻大金国,又要压制宝岛的那些被打乱建制的百姓,以及深山里面土著的反叛,东南亚小国正在被华夏军征服之中,哪里牵扯了大量的兵力,华夏军几乎把所有的民兵部队,一半的守备营都调到了哪里,对于华夏军张强的战略来说,统一华夏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征服东南亚小国才是问题,所以兵力倾斜相当高。

    就连长江防线上的兵力都有抽调去打服东南亚,反而打大金国的战斗不温不火的,到现在萧飞的军团只是同四山州的大明余孽部队小打小闹,和大金国的吴三桂的部队也只是三天打一下,五天停战,一个月也打不了几次战役,呈现逐步蚕食样子。

    轩辕龙飞的军团需要防备大金国,也需要防备大清国,同时还要同大清国作战,防备洪承畴清军,对洪承畴清军配合长江防线金麒的军团形成合围。

    锋无羽的军团需要进攻吴三桂,防备四山州,压制云贵州的被分化瓦解,掺和在一起的移民反叛,兵力虽然不多,可任务也很繁重,所以这也是张强把近卫旅带来参战的重要原因。

    除了金华中枢的守卫中枢的兵力以外,其他的地区的兵力几乎都抽空了,

    那么大区域放一支近卫旅防守,一个府放一支守备营防守府城,民兵在核心地区也只是有一些雏形,或者说空壳子吧,因为只有县里面的光杆司令一般的武装部里面有几个留守的退役的守备营士兵充当警卫,一名退役的守备团军官充当武装部的军官,其他的都是一些县里面派来的文官,有的地区有惩戒营营地的还好,没有惩戒营营




第623章 济宁府清军构成
    在逃命的本事上,马宝是最成功的,绝对是清军第一,在奉承上司,保命的功夫上,马宝也是第一的,要不然他几次战斗都败在华夏军手里,为什么每次都能安然无恙的逃走,回去以后还能继续活下来,并且成功的保住自己的官职,在害死了主将满达海,副将等人之后,他依然活的逍遥自在。

    这个方面和他有这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两个人孔有德的弟弟孔有性,这个人原先应该死在孔有德败亡之后,可最终还是跟着鳌拜逃走了,马得功和他弟弟马得力同样厉害,也逃掉了性命,这次马宝为主将,孔有性为副将,马得功弟弟马得力为参将,马得功则跟着洪承畴清军,三个历经磨难的将领已经成熟,并且上位为大将军,拥有独立领军的能力,率领洪承畴清军进攻近卫旅一旅占据的泰安府。

    这几个人可是比起洪承畴,冯铨,比起多隆,索尔图,鳌拜更加了解华夏军,因为他们都是被华夏军从南打到北,十几次的大型战斗,都是几万人上下的战斗打败过的,他们可是了解华夏军的厉害,他们知道自己无法抵挡华夏军大军的进攻,所以到达了济宁府以后,整军备战,却对洪承畴,冯铨的几次催促置之不理。

    即便洪承畴派遣马得功这个老将来督军,他们也不去理会,马得功逃跑更是一流,他当初就知道孔有德他们打不过华夏军率军逃出了广西州,后来在湖广州被打败,一路随着清军难逃,逃到了湖北州以后马得功带领部队逃进了四山州,在四山州那个地广人稀,千里无人烟的地方同土司战斗了几年以后,终于耐不住寂寞投靠了吴三桂,吴三桂撤军陕甘以后,他同夔东十三家打战,屡立战功,被吴三桂提拔起来,后来又投靠了豪格,豪格封他为总兵,令他带兵防备吴三桂,气的吴三桂差点吐血。

    在鳌拜打败大金国之后,他又在战场上临阵倒戈,投降了鳌拜,后来被清廷派来监视洪承畴,独自领三万汉军旗士兵驻扎在临沂府,满清官员反叛洪承畴的时候,他也想要参一腿,可洪承畴比他老辣,提前控制了中下级将领,那些中下级将领都是汉人,当然向着洪承畴这个原先的大明官员了。

    于是马得功被软禁了,兵权被夺,后来马得功走通冯铨的门路,被洪承畴启用,封他一个游击将军的闲职,丢到乡勇,团练里面去掌握五千乡勇,团练的乌合之众。

    这次马宝等人不听洪承畴的命令,早点发动对华夏军的攻击,洪承畴就把他提起来,封他为武威将军,就是一个低等的爵位,他的官职还是游击将军,但爵位对于没有爵位的马宝等人来说,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主子,不能不供着。

    显然,马得功不用他们供着,而是主动向他们靠拢,因为他们几个都很熟悉,大家都曾经在广西州在孔有德的账下为将,以前他们几个除了马宝以外都没有显露头角,可都很熟悉,尤其是马得力还是马得功的亲弟弟,这就是给马得功送功劳啊,马得功很乐意来这里,这也是洪承畴派他来这里的原因,因为他是这几个人的前辈,老将,是能压制住他们的。

    马得功坐在济宁府的府城府衙大堂,端着茶水慢慢的品茶,下面坐着马宝,孔有性,马得力,蒙古骑兵千夫长莽尔古勒四人。

    马宝道:“老大人,此次之所以不同华夏军打战,是因为什么,你同华夏军交战过,也知道他们的厉害,尽管这次对面不过是一个旅的兵力,可我们如果要进攻的话,肯定拿不下来,华夏军太厉害了,我们之所以坐镇此处,是要等华夏军来攻。

    毕竟对手即便厉害,可是兵力少,一旦对手离开了老巢,咱们可以把兵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防备华夏军,一部分去进攻华夏军的老巢,切断他们的后路,后面就是黄河渡口,咱们只需要派遣一部分骑兵去封锁渡口,就让他们在黄河北边无法逃走,我们可以慢慢在我们熟悉的地盘上将他们一点一点磨死。此战,只能这么打,没有别的办法。”

    马得功可不会只是听从自己这些老朋友,部下,还有弟弟的意见,他也想立功,也想往上爬,虽然自己有个没有什么多大用处的爵位,可这爵位也不是皇帝封的,是洪承畴封的,他根本不在意爵位,他在意的是手里能掌握兵权,这年头,谁手里有兵权,谁就是老大,老爷,其他人都得巴结着他。

    至于留在扬州府的那五千乌合之众,他看不上,他看上的是这里的三万绿营兵,八千汉军旗兵,不是他不想要两支新军镇的火器部队,他也眼热,可他知道马宝这个人是不会放弃兵权的,他任用孔有性为副将,就是为了制衡他弟弟,为了把握这两支部队。

    两支新军镇部队,每支一万三千兵力,原先是一万一千兵力,是洪承畴学些华夏军的,不过后来洪承畴知道自己的部队没有敌人



第624章 正面决战
    马得功获得了兵权以后,却龟缩在济宁府府城里面,而马宝鉴于他只是监军,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只能带领自己的两支新军镇部队,两万六千绿营部队,四千汉军旗部队,以及征召的六千民夫辎重部队出击。

    近卫旅三个团各三千三百兵力,分三个方向呈品字形行军,中间是旅部直属部队,将军卫队,直属炮兵,直属辎重兵,工程兵,骑兵营,民夫两千,民兵一千,骑兵旅三百骑兵,以及张强的亲卫队总共五千兵力。

    近卫旅第一团很快到达了虎山镇,略微休息一天以后,近卫第二团到达,近卫第一团开拔,不久到达了宁阳县城郊外,派出了斥候骑兵去侦查,然后扎营等待后面的部队上来。

    半天以后休息好的近卫第二团到了,两个团相距五里地扎营,分别把守通往宁阳镇的两个关键路口,并且派出斥候骑兵向两面侦查。

    天黑的时候第三团也到达了,在他们中间靠后一些大约五里的地方扎营,向后传达了他们到达的消息以后,获得了近卫旅旅部到达虎山镇的消息。

    此时他们相距宁阳县县城十五里地,并不是他们不想进攻,而是第一团的的斥候已经把消息侦查回来了,敌人在宁阳县驻防有四千汉军旗的兵力,并且有两千绿营,一千民夫,在宁阳县城一线三个镇子里面分别驻扎着两万绿营兵,两千蒙古骑兵,县城后面三十里地四个镇子驻扎着敌人三千蒙古骑兵,六千绿营兵,五千青壮,乡勇,团练,还有敌人的新军两个团的兵力,这简直就是把这里当阻挡华夏军进攻的防线了。

    附近的一个县驻扎着八千多孔有性率领的新军镇敌人,在后面六十里地的商区县城驻扎这敌人的主力部队,一万四千兵力的新军镇,两千蒙古骑兵,两千汉军旗兵,以及一千绿营兵,还有六千乡勇,团练部队,可以说到了这里已经不能用行军队列前进了,只能一步步一步打过去了。

    根据骑兵抓来的俘虏交代,马得功坐镇济宁府府城,马宝在四十里地的东面的商区县城严阵以待,孔有性的部队在汶上县城率领一个新军镇绝大部分兵力准备侧击近卫旅,到时候切断近卫旅的归路。

    而正面是马得力率领的绿营和汉军旗士兵驻防宁阳县城,阻挡华夏军前进。

    很可能蒙古骑兵会从背后或者侧面攻击华夏军。

    马宝给华夏军在这里布置了一个口袋,等着华夏军钻进去。

    获得这些消息以后,近卫旅第一团团长迅速召集其他两个团长商议,之后将这里的情报汇报到虎山镇的旅部等待旅部的决定。

    不是他们不想独立进攻,不是他们没有这个权利去攻击一个县城,不过战场太大,他们需要服从旅部甚至是张强的调遣。

    很快兵力被从旅部下达了,不管敌人有多少,第一团进攻宁阳县西侧的镇子,第二团进攻东侧的镇子,第三团负责进攻宁阳县城,第二天天黑之前务必拿下,旅部将派遣民夫和民兵负责给他们运输物资补给,旅部的骑兵将会保证他们后路的安全和情报侦查。

    第一团和第二团的进攻没有什么可说的,面对防御力不足的两个镇子,即便敌人的骑兵很多,兵力也不少,三千兵力至少要对付敌人一倍以上的兵力,还有骑兵的骚扰,可很快就打下来了,并且顺利的将团部和营地转移进去,主要是宁阳县城。

    县城虽然不大,可城墙也有四米多高,两米多厚,敌人在上面拥有前明时期的红衣大炮,都是八千斤的火炮四门,拥有六千斤的大清国的大将军炮六门,以及四千斤的大将军炮六门,这些大炮虽然老旧,五分钟才能打一发,可也是超远射程的大炮,八千斤的大炮能打七八里远,六千斤的大炮也能打五六里远,四千斤的能打三里到四里远,对于行进中的华夏军还是有威胁的,第三近卫团的团长可不想自己的士兵没有靠近敌人就被敌人的大炮炸中,损失几十个人,那样对士气的打击很大。

    就算是四千斤大炮的一颗炮弹打出的弹丸也有二十斤重,擦一下,一个人整个身子就没有了。

    第三近卫团的团长先是让龙骑兵小队用线膛式燧发枪用蒙古骑兵中世纪对方欧洲重步兵方阵的战法,骑射对付敌人城墙上的大炮,一个小队二十来人,骑着华夏军这么多年来培养出来的欧洲高头大马同蒙古马血统的中型战马去冲击敌人的城墙,绕着敌人的城墙运动,不时的对敌人城墙上的士兵来一次齐射,吸引敌人注意力,等敌人的火炮瞄准骑兵射击的时候,再派出另外一个小队从另外一个方向接近,三面袭扰敌人的城墙,然后命令炮兵迅速推进,每推进五分钟,迅速分散,躲避。

    之后让步兵呈散兵线前进,快速推进,松散的队形让敌人的火炮几乎找不到目标。

    二十个骑兵小队使得敌人的火炮无法发挥威力,很快三千多士兵推进到敌人四里地射程内,然后火炮迅速的分散开来,一排一排的瞄准敌人的城墙进行炮火压制。

    近卫旅其实比起甲级野战旅也差不了多少,至少在火炮装备上差不了多少,他们比起甲级野战旅不过是多装备了一种十八磅重型火炮而已。

    张强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华夏军不需要使用更加沉重的重炮,因为敌人的火炮虽然打的远,可沉重不堪,几千斤重,华夏军最重的



第625章 一场中规中矩的攻城战
    “大人,布置好了,全部二十八门火炮都布置好了,”旁边的一名游击将军对马得力大声喊道。

    “好了,不开火,难道等我砍他们的头才开火吗”

    马得力恨铁不成钢,咬着牙,用喷火的眼睛盯着部下喊着,部下冷汗直冒,慌慌张张的接受他的训斥。

    “扎,卑职这就让他们开火。”部下诚惶诚恐的站起来,一边鞠躬,一边后退,然后慌慌张张的带着自己的亲兵跑向两边的炮位,一边跑,一边喊着:“开火,开火,打那些叛逆。”

    炮兵们也是忙得头不点地,浑身汗水,虽然那些老掉牙的红衣大炮,大将军炮已经朝敌人开火了,可敌人分散的太厉害,那些大炮打出的炮火准确度低的可怜,还起码每隔三到五分钟,甚至八分钟才能打出一炮,尤其要防御四面,所以这些大炮分配到四面城墙上,如今对敌的这一面只有区区的一门红衣大炮,两门将军炮,三门火炮打出的炮弹,敌人只需要注意点就能躲避开来了。

    为此马得力非常着急,尤其是现在敌人已经跃进到了城墙边上了,只有一里地了,那帮叛逆鬼鬼祟祟的,队形散的很开,再接近个两百米,所有的重型火炮就打不准他们了,这时候,清军的金改1火绳枪射程不够,弓箭射程就更不够了,唯一射程够的就是床弩了,可床弩同样有缺点,弩箭不好找,而且都是些老掉牙的东西了,如今是都知道现在是火器时代,战争靠着大炮和火枪决一胜负,床弩几分钟才能发射一根弩箭,虽然很凌厉,可准头太差,用它们来打鬼精灵似得华夏军简直就是杀鸡宰牛刀,没有用的。

    所以华夏军很快推进到了四百米距离上,居然没有伤了几个人,这时候华夏军的火炮已经准备完毕,很快十八磅火炮猛烈的开火,压制敌人城头的重炮。

    一个近卫团带的十八磅火炮不是很多,只有四门,可这四门也足够他们对付一个小小县城的敌人了,敌人墙头上面对他们的也不过是区区的三门火炮而已。

    这些年来华夏军的火炮没有多大改进,最大的改进是质量轻了很多,战场机动,作战,士兵的战斗素养提高了,火炮从青铜炮时代进入了钢铁时代,炮声都是合金钢制造的,耐得住更多的装药,射程可近可远,最大射程五千米的十八磅炮,可以在五公里外就对敌人开火,不过没有先进瞄准具的时代,火炮一般推进到两公里距离上开火,也就是两千米距离上,四里地边缘开火,这是作战守则上写的。

    “砰砰砰,”四颗炮弹集中的朝着敌人一门将军炮开火,这是因为在这个距离上将军炮的准确度和射程正好和他们差不多,有了城墙的高度,将军炮可以打四里地多,虽然敌人的炮手准确度奇差,到现在发射了十几炮也没有打中任何一个人,任何一门华夏军的炮位,不过华夏军从来不赌运气,他们集中朝着两门大将军炮炮位开火。

    四颗炮弹飞过天空,划出凌厉的啸叫声,令人闻风丧胆。

    开花弹在敌人城墙上,城门楼上,城中爆炸,但很可惜没有打中任何一个炮位,没有伤到任何一个清军,毕竟即便华夏军的炮手也不可能第一炮就打中敌人。

    很快,敌人的火炮都已经就位,二十八门大炮,有清军的两千斤的大将军炮,有明军的两千多斤的仿制的佛朗机炮,还有清军仿制华夏军以前的十磅炮,九磅炮,六磅炮,四磅炮,三磅炮,甚至还有明军和清军自己制造的虎蹲炮小炮。

    实心弹满天飞,这些大炮的目的是打华夏军的火枪兵,华夏军的火枪兵已经跃进到了三百米距离上,二十八颗实心弹从城墙上飞出来,有的打了一千五百米远,有的打了一千米远,有的打了九百米远,有的打了八百米远,有的打了三十米远,有的打了一百米远



第626章 战争应该这么打
    中规中矩的战斗的好处就是军队能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还不会有太大危险,近卫团其实已经很好了,打到现在伤亡不过百人,这对于一支兵力仅有三千多人,火炮也不过二三十门,并且不必敌人的火炮先进多少,如果论代差来说,其实华夏军的火炮和明清的火炮,几乎在一代上。

    大家都是前装滑膛黑火药铸铁火炮,虽然华夏军把这些火炮搞的很简练,很方便,提高了火炮的质量,减轻了重量,还上了后世欧洲火炮的那种可以调节的炮架,加上了可以被战马拖带的马车,马车还同时承担着着一部分火药和炮兵人员的运输工作,可以说和明清的火炮有这不少的先进性,可毕竟大家都在一代上。

    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何况清军也仿制了华夏军的火炮,太重的他们仿制不了,比如十二磅的火炮仿制出来比起华夏军十八磅火炮还重,还大,而且质量不好,三四千斤重的火炮只能用来守城,十八磅的火炮仿制出来也有四五千重,聪明的洪承畴和冯铨很快放弃了仿制华夏军的十二磅以上的火炮,转而通过战斗,各种手段偷华夏军的火炮,还别说还真让他们偷到不少华夏军的十二磅,十八磅火炮,不过这些都在扬州府等洪承畴清军的重要地方放着守城呢。

    根本不敢配备到下面的精锐部队放出来进攻华夏军,同华夏军的部队打野战。

    于是他们只能仿制华夏军的十磅炮,九磅炮,六磅炮,四磅炮,三磅炮,这些他们仿制的不错,随着时间的延长,七八年的功夫,他们已经和华夏军的火炮无限接近了,不过配备给当下的马得力的火炮,甚至是马宝领军的新军的火炮还都是早期的仿制品,这些仿制品的一个缺点就是笨重,质量不高,发射速度慢,而且还都是发射实心弹的火炮。

    这些火炮在机动性能上比起明清两朝的火炮是有了很大提高,有的也配备了简单的炮架,能在各个方向上快速切换,压制敌人,六磅炮以上还配备了马车,拉着行动,华夏军的六磅炮都可以拆开由四五个士兵各扛着一部分走,炮弹也能背着走,差不多一个班,十二名士兵就能包办一门火炮的所有行动和动作,至少能支持一场五千人规模的战斗打一天。
1...162163164165166...55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