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领主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倦鸟迷途

    如今削弱了南明国,收伏了永历大明的李定国,赶走了野心勃勃却犹豫不决的郑成功,东南沿海和内陆一片清净,下面解决西南和西北的问题,照此方案,相信有了前面的铺垫,解决起来会很快。

    阮进带领的第五第六舰队已经开进了宝岛,驻扎在各个地方,各个岛屿,完全把宝岛变成了华夏军的地盘。

    封锁了宝岛周围的海域,切断了日本同其他方向的海上贸易通道,当然不是完全切断,别的商船大可以




第558章 接收郑成功的遗产2
    除了城堡,草地,良田,还有丰富的物资,比如造船的木材,郑成功这里存储有很多原始的木头,都是一些大山里面百年的巨大船木,这便宜了华夏军,郑成功带不走这些,他没有那么多运力,唯一没有留下的是人口,郑成功把这的人口大约三十多万人口,加上一些远古流亡到此的前朝遗民们,都弄走了。

    郑成功很明白一个势力要崛起,人口相当的重要。

    无论老幼都带走了,没有给华夏军留下哪怕一个人口,这不怕,华夏军那么多俘虏,近百万俘虏,能转化的也有三几十万人口,全部都转移而来,而且那些十几万苦役也转来。

    朱大有的意思是,苦役营的苦役去那些高山河流,山林密集的地方开山拓荒,死了多少都不可惜,但能给华夏军尽最大努力弄出更多的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这些地方由民兵和守备连看管,挑选俘虏营里面的监工头目出任村长或者里长,镇长,一职,形成一个新的山村,让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然后再挑选那些犯官家属来和他们配对,形成家庭,民兵是要扎根在这里的,守备连是机动兵力,有可能以后要调走,民兵的家属一会在这里和这些人形成新的地方百姓。

    而转移来的人口包括战乱中的流民和难民,以及华夏军地盘上一些穷苦家庭,他们来到这里就是一个地主一般的存在,身家清白,使得他们高人一等,在华夏军的统治之下,他们就是新的富裕阶层,一般都住在县城,营寨里面,不去那些高山米林,河流迂回曲折,生存比较难的地方。

    这里面一些自愿来开发这里的官员家属和官员,士兵会成为新的统治者,成为官员和武将时代再此定居生活。

    大都是南方沿海一些开放的地方的南方人,也有华夏军强制配备过来的北方一带的士兵和百姓,为了就是不让他们形成南方和北方的地域隔阂,形成新的仇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个月后,大约有百万迁移的人口填充了这里的任何一座县城,营寨,村落,并且由俘虏和苦役营罪犯形成新的山村,村寨。

    靠海一边是最初的大本营,来到这里先搭建一些临时居所,然后总督府会分配人口和资源,各个县城填满以后是营寨,以后营寨将是新的城镇,后面是各个被放弃的乡村,最后是苦役营和民兵部队翻山越岭,跨河穿林,去到那些人力所不能及的山谷和河流,密林里面。

    这是最艰难的工程,地形险恶,没有人烟就意味着着不能生存,不适合生存,会有死亡。

    一个月时间,已经确定的三十多处地点,成功到达那些地点的各部人马只有七处,其他的都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到达,或者死亡失踪。

    各种案件层出不穷,连张强都被迫来到这里亲自了解和指导工作。

    宝岛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来,由北向南,大约是一条山脉贯穿整个岛屿,东面靠近大明的地方由西向东逐渐走高,也就是说适合人居住的地方主要是西面海岸到向内陆延伸之处,面积广泛,大约占岛屿的百分之二十四,后世的宝岛人曾经称之为低地民族和高地民族,低地民族主要居住在海岸沙滩和平原上,高地民族主要居住在丘陵和山峰河谷地带。

    如今来到这里,接收了郑成功的遗产,主要也是西面这百分之二十四的适合居住的低地和一些丘陵山



第559章 开发宝岛
    其实说了这么多,张强就是要在郑成功留下的宝岛上进行深度开发,要知道后世这里可是一个经济相当繁荣的地方,尤其是蔗糖和稻谷,蔗糖不用说,暴利行业,同盐一样,都是大清的赋税来源之一,稻谷却能用来填补东南沿海的耕地不足,河网众多,产出的粮食不足以养活东南沿海的人口,还需要从宝岛和越南进口,南方人又吃不惯北方人的麦子,因此稻谷一些东西都需要从别的国家进口。

    派出了三十处派遣队,只安置了七处,其他各处不是山高,就是林密,要不是有大山大河挡路,只能在可以利用的地带边缘三十里之内安营扎寨,一步步向目的地修筑道路,开山搭桥,当然也有几支队伍是因为深入山林,迷失了道路,最后被瘴气,沼泽吞没了。

    六千人三十队,每队不过二百人,出现如此情况,只能加大人力投入,朱大有调集了附近的民兵队伍来增援这里,每只队伍两百民兵,三十名守备连士兵,两百名俘虏,五百名苦役,组成一队人马,强行通过这些地区,到达了可居住,可利用之地的边缘三十里处安营扎寨,开始工作。

    这样的地段有五处,另外的十七处也增加人手,增加了苦役和转化俘虏,让他们监督苦役干活,加快进度,争取到达第一处目的地,开辟道路,修造营寨,然后在附近开荒拓地。

    至于更深的地方,得等来年了,来年派遣更多的派遣队深入到更深的地方去,这次深入六十里地,然后从六十里地处往回开路。

    百万俘虏和苦役,百万迁移百姓,一万民兵,六千守备营士兵,三万多野战旅士兵,六千水师士兵和水手,到后年,宝岛上按照张强的预计,起码能达到两百二三十万人口。

    初期不过三十万百姓和十几万俘虏和苦役,这是第一阶段的开发人口,第二年就会增加到百万人口,第三年增加到两百二三十万人口,到时候,有着宝中府做底子,向两边延伸辐射,再开放同泰西人的海上贸易港口,五个修建好的港口一统开放,至少能让华夏军的海上贸易恢复到原先没有开战之前的百分之五十的贸易额度,起码达到海贸收入五千万华夏元。

    这样的话开发宝岛的资金和华夏军的军费开支就又着落了。

    这样从农业上,领地村庄和城镇收取的赋税就能用于百姓,商税能用于发展商业和支持新占领地盘的建设,其他一些税收用于官员和中枢的行政开支,同时能给需要的贫穷的地方拨付一些款项用于一些特殊开支,比如新的工厂建设,新的水利维修,用于接济百姓。

    华夏是一个农业之国,因此张强还不能免除农民的赋税,徭役等一些后世人痛恨的税收,如今收这些税属于天经地义的,只不过收的不多而已,比起大明,大清,华夏军收的税收是定额的,而且只收三成,其余七成由百姓自己处置,民情部监管,防止一些商人作恶。

    实际上,华夏军现在所拥有的金银等财产已经不少了,如果放到了大清或者大明,南明等地,也许他们五十年都用不完,据最新统计,通过贸易,战争等方式收缴的敌人或者外人的金银等财物达到了十亿之巨,这也就是说为什么这几年断绝了贸易,只同大清走私,南明国贸易,或者其他远处的地方贸易,一点少的可怜的海上贸易,华夏军依然没有出现资金短缺的窘境,因为华夏军拥有如此之多的金银,可以超发华夏元,发多少都没有说能挤兑成功的。

    &nbs



第560章 开发宝岛2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我们五千年来的中华美德,其实不是,孔子当初和学生们对答的时候,他的本身的生活其实也并不如意,他也是贫苦之人出身,他才不会弄这种愚蠢的问题,其实谁都知道答案,是我们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大一统的王朝的需要,加上当时候读书人为了不让别人看懂他们高高在上的文章,所以,不加标点符号,弄得最后后面的读书人断章取义,最终形成了这样的文化。

    而在近民国或者到了我们天朝,为什么不把这种事情纠正过来呢

    谁敢啊,马克斯都说了,我们必将成为新的统治者,既然是统治者,谁希望民众反抗自己,所以不希望纠正过来,西方人也不希望你纠正过来,反而告诉我们你们信佛好啊,你看我们信仰的宗教里面都有释迦摩尼以身饲鹰的故事,多好。

    也就是面对统治者的时候,西方和东方一样都不希望人们反抗,而面对自己的时候,他们希望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而我们就不行了,我们希望的是以后我们的后人也不要那么冲,因为在我们的社会里面反抗是有罪的,你要反抗,交给统治者裁定就行了,你给统治者r,然后统治者替你惩罚打你的人,实际上是统治者割掉你的r,喝掉你i血,然后并不替你办事情,因为东方的人太多了,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

    造成了最后太祖说过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就是说百姓在实在无法忍耐的时候就会反抗,平时都遵循着以德报怨的美德,其实百姓并不傻,而是有时候以牙还牙在强大的统治者面前,将受到更加严厉的打压,因为你的反抗使得统治者丢掉了面子,尊严,坏人欺负你并不影响他们的面子和尊严,所以这种所谓美德就被传承下来了,这是错误的,我们的教育一直没有去改正这些,就是希望大家一切都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前提,而不是去反抗坏人的利益。

    生存是华夏军民族的第一要义,为了生存不去反抗坏人,只要坏人不把他们的生命取走,他们就不会反抗,但危急到生命的时候,还要遵循这种美德就有些迂腐了。

    生存的另一个意义就是积极的去拼抢,去打杀,抢过别人的利益,为了自己过的更好,更好的生存下去。

    宝岛的那些野蛮人其实和动物差不多,人类为了生存驱赶和剥夺动物的生命,其实就是不做圣母的人的最终做法。

    为了华夏军,为了华夏,为了汉人子孙以后能安稳的生存下去,华夏军必须清除他们,或者感化他们,让他们成为汉人里面的一员,否则只能把他们弄走,杀死,就像老美杀死印第安人那样,成就了一霸道而又伟大的美利坚国家。

    到1660年开春,宝岛的派遣队达到了一百多支,动员民兵大队一万人,守备连三十支,守备营十支,甚至出动了野战旅骑兵斥候营帮助他们传递情报,拦截盘踞在山里的高山族野人,以及前面朝代的一些移民部落。

    动员了俘虏营俘虏三十万人,苦役营俘虏十万人,在同穷山恶水的搏斗中死亡了三万俘虏,苦役五万五千人,最终占领了海滩过去平原,平原过去丘陵,丘陵中间地盘,丘陵边缘地带,还有一些沼泽地带,深入到了密林背后很远地方,在大河两岸形成了聚居村庄三十多处,防御营寨六十五处,探索营地三十七处,深入到了海拔一千二百米高度的高山地带。

    开辟了盘山公路三百



第561章 给商人们解套
    由于宝岛的建设需求,大量的人口转移,使得华夏军地盘上的商人们也趋之若与,犹如闻到腥味的苍蝇,纷纷租船出海,带着一船一船的货物来到宝岛,将货物卖给华夏军,虽然价格有些低,但胜在量大,还是有不费的利润的。

    华夏军自从清除了大明和大清的那些地主,豪绅,商人以后,实行商人特许制度,大商人几乎死绝,有影响力的商人家族或者商人联盟几乎死绝,冒出来的都是一些在华夏军经验十多年的地盘上发展起来的小商人和小工厂主。

    把你的企业做成百年家族企业,做成令百姓放心,别人信得过的小微企业,这是华夏军开放了商人经商之后所号召的,随着开放的脚步加快,一些中等大小的商人,资产在百万华夏元级别的商人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先控制,再开放,这是张强学习自后世的天朝的做法,能有组织,有步骤的清除一些原先的大明和大清的不法商人,那些商人官商勾结,互相渗透,是破坏和腐蚀国体的蛀虫,张强当然不会允许他们出现。

    所有的这些人,除了主动上交家产,然后自我沦为小地主以后,存活下来的一些精明的有着改朝换代经验的大家族商人,所有的大商人,官商都被全家送进了俘虏营里面劳动改造去了。

    这不是对华夏军商业的打击,恰恰相反,由于这些商人们勾结官府,所以他们很多的钱财其实不是落入了官府手中,而是落入了那些当官和手中,没有进入国库,没有对这个国家产生任何的助力,所以清除他们,才是让华夏起死回生的根本。

    新培养的官员在监察部和民情部的双重打击下,别说贪污受贿了,就算是工作不尽心都会被降职,免职,甚至投入大牢,监禁几个月时间,剥夺毕生从事科举考试,重新为官的机会,这对于千百年来官本位的华夏汉人来说,简直比杀了他们还厉害,因此华夏军里面这些人不是太多,只能说相对较少。

    没有这些人盘剥,也许华夏军的官府办事情有些拖沓和不效率,可也让商人和百姓们减少了很多麻烦和被盘剥,能有更多的钱财和利润落入自己手中,用于再生产,用于改善生活。

    所以华夏军的收入才不会因为同泰西人,同南明国,同日本断绝贸易而受到多少影响,华夏的土地实在太大了,自给自足就能满足自我的生存需要,由于张强的穿越,改进科技,提高科技的事情,一手包办,设立了无数的奖励制度,使得三百六十行的工匠和技术人员能放心的一边生产,一边学习,一边改进自己的工艺,出现很多发明和创造,拉动了整体华夏军的科学进步。

    炒菜的会发明更好的菜肴,造马车的一步一步改进工艺,出现了不同种类的大车,载重从原先的二三百斤到后来的大约五六吨重的拉货大车,大车从原先的木轱辘子到后来包着一层水帆布,里面塞着棉麻,破布的圆形铁辐条的大车载重轱辘子,不仅减轻了压力,还让大车承重能力更高,速度更快。

    各种奇技y巧的事情层出不穷,就连投靠过来已经过上平凡人的生活的南明国一些朝堂官员都惊叹华夏军的百姓创造力高强,能做出各种有利于改善生活,出行,衣食住行的东西。

    由官府组织大型交易



第562章 杨阳阳的尴尬
    杨阳阳,华夏义军曾经的卫指挥使,随着华夏义军改变为华夏军,杨阳阳逐渐的厌倦了打战的生活,成为一华夏军总督府的一名文吏。

    但由于先前底子太薄,随着越来越多的能力比他高的人进入侍从室,进入华夏军文官队伍,杨阳阳的地位越来越尴尬。

    周粥担任首相以后,杨阳阳借机找了个日子去找他,周粥考虑了一下,然后调他去新光复的福建州福州府担任了一个县的县吏。

    以后华夏军文官和武将经过历次变迁,他从县吏升为主薄,然后调往其他地方担任了新兵营教官文吏,知县,从小县知县上升为正科级的中县知县,副处级的大县知县,乘机不说斐然,然也是基本过得去,刚好达到升级标准。

    虽然他的成绩平平,可谁敢和他较真,他曾经跟随张强南征北战,还镇守过东阳镇,江浦县城,龙阳岛,如果没有从军队退役,现在至少是一名总兵级的甲级野战旅旅长了。

    杨阳阳,古月笙,萧飞,金麒等人曾经是第二批张强的心腹战将,是张强训练出来的战兵,虽然张强很忙,但下面这些人都很照顾杨阳阳,所以别看杨阳阳官位不高,还是在崇尚武力的华夏军里面担任一个并不受人重视的文官知县,可没有人敢和他作对或者欺负他。

    他手下的很多战将已经不是守备团的参将团长,就是守备营的守备营长,要不就是亲卫营里面的小队长一类的,再不济退伍的将官也出任了民兵大队的副大队长,管理着万人大队。

    也许在官位和显赫方面他无法和同期的其他战友相比,可在当官方面,在人脉方面,他已经走在了那些官位高过他的兄弟战友们前面,就在不久前,他的岳父,一名早期被招募近侍从室的举人出任安徽州监察部监察厅厅长,用明朝的话来说,就是一州的按察司按察使,专门巡视该州的官员风纪,贪腐,替天子监察百官的。

    在他的岳父和他自己的努力下,杨阳阳担任了安徽州已经解放很多年的半个州这边华夏军占领地盘内一个府的民情部巡查使,按照官位排位来论,他就是这个州的第四把手,知府,相当于地级市市长,一把手,布政使,兵备道,三个人下来就是他了。

    也是不知道张强那么忙,怎么知道他在这里,于是钦点他主持这里的县咨询局的成立,他翻来覆去,想来想去也不知道这个县咨询局怎么弄

    无论是大明还是大清,甚至是前面历朝历代都没有先例啊。

    他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实权的,有的实权只是民情部的实权,而在政务和军务上是没有发言权的,他今天出席这个会议也是因为他是第四把手,来走个过场而已。

    虽然他是文官系统的,但他从文官跳到了民情部这和文官系统就有区别了,而且是差不多天然敌对,因为民情部有一部分工作就是配合监察部调查官员,所以他在这个岗位上不受人待见,但偏偏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这个会议的主体,设立县咨询局,却是由民情部牵头的,他成了县咨询局的所有局长们的头头。
1...148149150151152...553
猜你喜欢